本文目录一览:
快科技8月16日消息,今天对于小米和米粉朋友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小米手机12周岁生日。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第一款产品正式发布,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将掀起整个国产手机行业的变革,直到今天国产手机行业已经领先全球。
尤其是当年发布会上震惊全场的1999元定价,一上来就给当时的手机市场扔了枚炸弹。1999,也成了后续几代小米数字旗舰的经典定价。
而当时,国内的高端手机售价均在4000元以上,几乎被索尼、LG、iPhone、三星等科技巨头垄断,国产品牌多数是鱼龙混杂的山寨机。
小米手机以1999元的定价彻底改变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之后的红米手机又几乎完全终结了山寨机的命运。
当初小米初代产品就大受欢迎,其中和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提前一年在2010年8月16日就问世的MIUI系统吸引了无数手机发烧友。
当时很多网友给MIUI提建议,帮忙找bug,尤其是每周五准时推送一次开发版,让很多发烧友每周都能体验到新功能,让人非常期待,甚至被称为“橙色星期五”。
十多年的时间,小米手机和MIUI都曾经历过口碑崩坏的时刻,但如今不论是最新的小米13系列,还是MIUI 14都无疑是国产手机的巅峰作品之列。
当然,这背后是离不开米粉朋友支持的,所以小米也非常感谢当初小米1代的用户。
在2021年的年度演讲上,雷军称:十年前,小米1开售,1999元,18.46万台,3.7亿,这是小米的第一笔收入。有了这一笔收入,我们滚动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世界500强,才有了今天的全球第二!
雷军当时宣布退还小米手机1的收入,每人赠送1999元红包,所有首批用户都能无门槛购买任何产品,轰动一时。
不知不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武丽琼从事植物学相关研究已有经年,屈指算算,莳花弄草已逾30年,植物,早已融入她的血液。在其扎根的岭南大地,植物也在她的心田生长,成了她的知己。她说,自己俨然植物家族中的一员,亲密无间、无话不说。总在那么一刻,植物唤醒了她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有限生命的感慨,作为一名植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武丽琼说,“能在自己喜爱的植物学领域从事研究,是我的幸运。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研究成果在具有学术价值的同时更具有经济价值,能真正造福于人。”
植物,想说爱你不容易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植物的存在忽略甚至漠视,形成当今所谓“植物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生物学教育中的动物中心主义,忽视植物,倾向动物。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比如英国自 2011 年起高校不再开设纯植物学的学位项目。二是城市化,特别是电子产品主导的生活方式变迁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挤压了人与自然接触时间,尤其是消费主义的盛行,人越来越原子化和封闭化,越发与自然、草木疏离。三是生理上的局限,与大脑处理信息习惯有关。人类的视觉能“看见”很多事物,但真正引起注意的有限。大脑倾向于关注、优先处理可移动的、颜色醒目、已知的以及熟悉的物体,或者任何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的事物。尽管植物普遍存在,但由于其固着生长,颜色均匀且相似,人们不能有意识地注意到它们。
当前植物科普存在问题
植物科学教育主体单一。一直以来,我国植物科学教育的承担主体主要是植物园,此项工作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成长于80年代,21世纪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的日益关注,植物园受到空前重视,其科普的内容和路径不断拓宽,科学普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相对国外而言起步较晚,植物园的教育功能尚需进一步强化,存在很大上升空间。比如植物园名牌内容方面,主要聚焦本国名称、隶属科属、拉丁文学名、产地和简要用途。然而,由于专业术语较多,很难引起大众的共鸣,制约了科普传播的效果。其次,在解说上也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无法引起游客了解、关注植物的兴致。
植物科学教育重知识灌输轻实践体验。以植物作为直观科普对象,进行科普讲解、讲座。以有毒植物、节气植物、传统节日相关植物等为主题,策划有关活动,这是科普的常态。然而,不难发现,即便是以综合实践为主要科普传播渠道的科普活动,学生或者游客感知植物的主要方式仍然为抽象被动地听讲解、强控制地操作、枯燥地看导览,互动、探究、开放的植物科学教育依然是高悬的理想教育范式,符号化、程式化的植物知识科普、传播仍为主流。通常来说,这样的植物科普方式简单、直接、传统,却只能让大众感受到植物知识的概念剩余与繁冗,失却对植物知识的趣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植物认知方式,比如提取神秘果的蛋白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方便,通过水果的甜度测试感受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说,理解应用植物相关知识而不是记住、背诵植物概念应该是植物科普的方向。
植物科学教育的受众缺乏细化。对于植物,每个年龄段受众的需求有所不同,对于怡情养性者,如何通过科技、智能赋能,为她们全息了解植物提供方便,是植物科普的重要使命。对于青少年,激发兴趣、立德树人、探索科学高阶思维,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对于高学历者而言,植物的研究前沿可能是其所关注的认知偏好。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植物的用处、用途可能更令她们着迷。但目前我国的植物科普在差异化、细化上还欠周全考量,游人的年龄、受教程度、游园目的、偏好等个人化背景往往没有进入科普传播者的视野,缺乏情境化、具体化的植物普及形式,大大影响了科普成效。
植物科学教育、科普宣传没有形成协同发力、联盟共建的格局。植物遍布生活角落,学校、社区、街道、公园、绿地等,凡有植物处都是潜在的学习空间,都蕴藏着植物的智慧,需要“懂的人”慧眼识别,并传播惠及周边百姓。但由于植物宣传人员匮乏,没有形成社会联动的科普志愿者,缺乏专业人士的引领和辐射,无法进行点对点、具体化的植物科普,导致百姓对身边植物熟视无睹,植物科普很难形成常态,使得我们与身边植物终归咫尺天涯。
具身认知——植物学习有温度
植物科学学习的基本原则:置身活泼生动的现实。不进游泳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同样,植物科学学习必须从高雅的教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勃勃生机的植物世界,才能回归植物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本原,实现繁琐的概念识记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模式转变,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注重学习者对植物的体验。体验更多强调感性直接直观,比如教师可以将植物实体引入课堂,让学生观察、触摸植物,积累关于植物的直接经验。研究表明,付出几周时间照料一株属于自己的植物之后,学生们的植物知识与意识都会有所提升。此外,创设植物丰富的物理环境,并在空间设计中优先突出它们,将植物清晰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科学教师利用学校花园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植物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花等不同器官的理想方式。
强化植物科学学习的主动实践。科学的学习不是靠固定的死记硬背,而是一个主动的实践,要通过探索、实验、讨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来支持科学知识的建构,发展概念性理解,把植物学习变成大量繁重的记忆内容而让学生失去应有的兴趣,因此要改革课堂内容,实现知识记忆为主向科学能力和运用的转变,增进学生对植物的直接体验,实验和活动可丰富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单调的知识传递相比,在实验和活动中让学生自行探索植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学生主导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植物鉴定的基本技能,而且拓展生物学、民族生物学和植物科学的核心能力。设计学生主导的植物野外调查、科学运用课程和服务学习的项目(service-learning projects),学生自行完成课题设计、假说形成、数据搜集和分析以及后续的报告。
整合文化故事与本土植物学知识。我们先民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学和植物生态学知识,并且传承了千百年。实践获取、岁月沉淀的土著知识和传说故事,是植物学知识的守护者,从教育者和文化的视角来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让学生从不同背景思考文化传统与植物学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建构文化传统与植物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其次,融社会资源于植物学习中。通过植物园、博物馆、公园等教育机构举办的相关展览、会展、节日、活动等,考察植物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感受植物对社区、人类和生物圈的重要性。
联动社会资源拓宽植物科普主体。打破植物园植物科普的唯一主体地位,结合当地智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物教师、植物爱好者等组织和个人,共建共享激动调配的植物学习引导队伍,力争让绿地、公园、街道等普通百姓常常涉足的公共空间也能满足大众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需求,营造家门口就可以学习植物的浓厚氛围。
合理使用移动设备技术以辅助植物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设备无处不在,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对移动设备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使用移动设备对户外自然学习的积极影响。有研究者分别以教师和移动设备为师,考察两者对事实性知识、概念理解、推理和分析等三个层次教学效果差异,发现无论哪种层次的组别,移动设备的引领效果都胜于老师。其次,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本人的植物兴趣,甚至能够促使学生将这种兴趣传播至社交圈的其他个体,引发更多人对植物的关注,扩大了学习植物的圈子。不但如此,基于移动设备技术开发、整合植物学习工具,比如开发、融合各种交流和评估互动平台,多学科链接、互动解决问题,游戏、创造性的记忆方法工具平台等,可推动人们对植物多维度的认识,构建了虚拟和现实相交织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植物知识长期记忆的保持,更构筑了植物学习良性健康生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带作物研究所 陈英敏)
来源: 光明网
7月29日18时
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
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
这也是中央气象台
自2010年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
发布的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
上一次还是2011年9月29日
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29日20时至30日20时,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中东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
其中,河北中南部、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南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河北中南部沿山地区、北京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特大暴雨(250~400毫米);安徽西北部和南部、浙江中部沿海、福建中部沿海、广东中部、云南西南部、陕西中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
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70毫米,局地可超过10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此外
北京市气象台
7月29日17时30分
升级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预计7月29日夜间至8月1日夜间
北京市将出现大暴雨
西部、南部特大暴雨
主要降雨过程出现
在30日02时至31日20时
暴雨来临,该怎么避险?
注意防范!
综合:@中国天气、北京市气象局网站
来源: 广东公共DV现场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如果大家都往富的地方去,那穷地方没有人来,不就更穷了吗?”这是一位名叫李文祥的老人,在面对上级领导让他去城里安度晚年时说下的话。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而当无数国人了解过李文祥的革命岁月之后,都会用这句话来概括他充满传奇又朴素的一生。
可是在2011年,李文祥却遇到了一件让自己感到极为后悔的事情,那就是在不知对方是省委书记的前提下,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布包里的物件儿拿了出来。
那么此件事情的背后存在哪些隐情?李文祥又有着怎样的过往?那个被他珍藏多年的布包里面,又有着什么东西呢?
手拿珍贵布包,毅然返回家乡1956年在部队担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被转业到了福建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工作,由此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改变,由“武将”转变成了“文官。”
不过李文祥的工作得到了无数人的羡慕,凭借着国家干部的身份,他每个月的工资就拿到了66元,要知道这份薪资在当年也可谓十分可观了。
也正是在工作期间,他结识到了一位闽南农村的姑娘,名叫陈宝珍,不久以后二人便在众人的见证之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爱情和事业双丰收的李文祥,在外人看来简直是春风得意。
但与外界认为的不同,李文祥心里时时感到沉闷,并不是因为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反而他在心里时刻念着自己的家乡和诸位父老乡亲。
“我生在黄河边上,却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还生活在贫困中,每次想到我都会感到难过”,每次当妻子陈宝珍询问自己丈夫苦闷的缘由时,他总是说出这句略感无奈的话。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别说是偏远的农村,就连绝大多数城市都处在落后且贫穷的阶段,这让一生都心怀民众的李文祥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直到1962年,国家面对农村的贫困,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其中一条就是号召城中的有志之士前往农村进行支援,得知情况以后李文祥瞬间有了精神。
于是在和妻子商议之后,他成为首批在报名表上按下鲜红指印的人,不久以后便准备带着妻子回到了范县老家,不过他最感到对不起的也恰恰是陈宝珍,恐怕以后她要跟着自己受苦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离开福建之前李文祥将一个看起来十分破旧的布包放在了皮箱内,妻子李宝珍看到之后感到纳闷不已,明明那么破的包为何还要如此珍藏呢?
殊不知贵重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布包,而是布包里面独属于李文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多年以后,引起了很长一段故事。
到达老家范县以后,李文祥夫妇感到此地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铺满盐碱的贫瘠土地,甚至一些父老乡亲连一顿饱饭都不能得到。
“我不相信改变贫困,会比打仗还要难”,面对着家乡的窘迫,李文祥并没有选择后退,反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说下了这句极具鼓舞性的话语。
可那时老家的父老乡亲并不知道,眼前的李文祥自从多年离家之后就曾奔赴在前线,甚至很多人都以为李文祥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返回了家乡,更没把他要改变家乡的雄心壮志放在心上。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李文祥更加坚定了带领父老乡亲走向富裕局面的想法,任谁也没有想到,李文祥会有着如此坚决的意志和独到的治理办法,后来竟逐渐兑现了改变乡村贫困的承诺。
践行初心大展拳脚,无怨无悔促进改革回到老家之后,虽然李文祥没有引起家乡父老多大的关注,但作为村委会主任的董明亮却认为李文祥是个见多识广之人,再三考虑之下还将他推为了村里的大队长。
如此一来李文祥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来不及好好休整,他便开始了改革乡村的计划,并夜以继日地思索各种方法,时常面对村里的贫瘠土地进行琢磨。
也正在这时县里面发出了号召,瞬间掀起了引黄种稻的风气,这条政策一下让李文祥打定了主意,一是因为村内水洼地很多,十分适合种稻子,其次便是他和妻子也有这方面的经验。
1966年李文祥亲自向村主任请缨,担下了种稻队长一职,妻子李宝珍由于在福建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便成为了他的辅助人员,带领着大家共同挖渠引水、修整水田。
不过当时大家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之前并未在此方面得到过大的盈利,可万万没想到,李文祥后来提出了稻改想法,此举让村里来年的收成翻了几番。
原先在范县亩产最多也就是两三百斤的收成,可在稻改之后的第一年,就收获了1000多斤的好结果,此举无疑结束了全村吃救济粮的现状,凭借自己的双手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
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李文祥的成绩,全都跟随他开始大展拳脚地进行着一系列的改变,凭借着种种努力,让范县拥有了“优质水稻地”的好名声,后来更是被认定为了“优质水稻示范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改变了光种水稻的现状,李文祥带领着父老乡亲一边种起西瓜,一边发展小麦加工企业,村里村民的日子更是一年比一年富裕。
在全村整体富起来以后,李文祥再次做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开始给村里修马路、建学校,他认为村里的孩童不能每天跟随大人下地,而要接受正规的知识教育。
包括村周边的一些贫困户,李文祥也都看在了眼里,而时时对他们给予帮助,但这种帮助并不是一味地去资助,反而是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种植经验和工作机会。
不久以后,李文祥用刚刚赚到手的钱,开始在村子搞起了养殖场,并出钱购置了所需的一切材料和设备,为一些不能出力做重活的乡亲提供了较为轻松的就业岗位。
“党员不能给国家添麻烦”,这是李文祥在乡村带领大家共同做事时牢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时常嘱咐周边人,只要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国家和地方组织。
由此,越来越多的人也看到了李文祥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的高洁品性,他从来不会因为任何的变化而轻言放弃,可谓守得住寂寞、更耐得住清贫。
作为村委会主任的董明亮看到李文祥给村里带来的改变之后,也感到非常欣慰,并由衷地感叹他不愧是在大城市待过的人士,做起事来就是不一样。
由此可见,哪怕李文祥在家乡多年,很多父老乡亲也都以为他以前只不过是在大城市工作过,却并没有意识到李文祥的过往,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精彩,而这恰恰也是李文祥低调的地方。
李文祥的这种低调一直持续到晚年,直到2011年这位老人的英雄事迹才逐渐地被广大群众熟知,可对此他自己却感到有些许“后悔。”
一个破旧布包,掀开陈旧往事1998年整个范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而已有71岁年纪的李文祥仿佛完成了一个重大使命一般,彻底从改革前线退了下来。
村里的一些老人在一起闲谈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谈到李文祥,他俨然已经成为村里的头功之臣,甚至无数人还调侃如果当年他没回到村里,恐怕现在已经在城里享受离休待遇了。
可每次听到乡亲们的调侃,李文祥也只是淡淡一笑,而后便会语重心长地说道:“国家的宗旨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而不是让一些国家干部享受待遇的。”
甚至很多人都表示,李文祥支援农村已经够久了,在不久之后恐怕就会恢复干部身份,而享受应得的生活福利,可李文祥对此却极为平静,并表示自己住在村里很好,不需要麻烦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清贫的李文祥和全家人依然居住在一所老房子里,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家开展了“爱心献功臣行动”,县民政局决定为他翻修房子。
“我的房子既不透风,又不漏雨,还能住,不用给国家添麻烦”,面对着国家给予的爱心举动,李文祥依然婉辞拒绝,而给出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依然在晚年之时心系国家,这份赤诚之心不仅让乡亲们,更让县里的领导感到非常动容。
2011年1月4日,作为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响应国家号召而开始慰问乡下的革命战士,也正是在此期间,他无意中发现了李文祥这个被人满口称赞的人士。
河南省委书记到达李文祥所在村庄后,就从父老乡亲的口中一直听到他的种种事迹,由此心里也十分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号人物竟能如此得到大家的称赞呢?
就这样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了李文祥老人的家里,刚刚进门就被墙上的一张奖状深深震撼住了,上面赫然写着李文祥是特等人民功臣。
对此河南省委书记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之语,并不断打量着从房里走出来的李文祥,不过他并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反而依旧对李文祥家里的环境探究着。
也正在这时,李文祥老人仿佛明白了他的疑惑,生怕来人误认为自己的奖状只是伪造的,于是在一来二去的交谈当中,反而让李文祥勾起了过往的很多回忆。
随之86岁的李文祥颤巍巍地从房里拿出了一个破旧的布包,看到里面的东西以后,河南省委书记更是目瞪口呆了,因为里面装着的正是李文祥在作战期间得到的种种奖章。
其中就包括特等功、一等功和二等功,任谁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看似骨瘦如柴的老人,过去竟然有着如此辉煌的事迹,一时之间李文祥的过往在全省掀起了热潮。
原来早在1947年时,满怀救国之志的李文祥就投身进了革命,不过那时他并没有成功加入中国,只是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的第10纵队,成为了一名小小的战士。
次年他便跟随部队参加了济南战役,在此期间与战友密切配合,与敌军进行,凭借着突出的作战能力,在整场战役结束之后,还立下了二等功。
在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时,凭借着过往的种种事迹,李文祥成了班长,都说职位越大责任便越大,也正是在参加淮海战役期间,李文祥差点丢失了性命。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攻打军所在地徐州,在作战期间李文祥跟随部队担任了总爆破的任务。
面对着敌军的猛烈炮火,爆破小组的一位位成员冲到城池之下,可不幸的是都未成功完成预期的爆破目标,我党人士面对紧急情况更是焦急万分。
这时担任班长的李文祥义无反顾站了出来,不顾众人的阻拦,硬是在敌军的枪林弹雨之中奔赴了爆破点,九死一生之下,成功完成了预期目标,为我党赢取了极大的作战便利。
也正因为他在此场战役中的种种表现,部队授予了他特等功的荣誉,并在1949年时批准他加入中国,由此李文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继续为国效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文祥又参加过渡江、上海、福州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在作战期间更是荣获了“战斗模范”的称号。
一直到国家整体稳定之后,他便开始渐渐转到了后方,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哪怕后来在家务农30余年,都不曾透露过自己的这些过往。
若不是河南省委书记,阴差阳错之下踏进李文祥的家里,恐怕李文祥的这些英勇事迹永远不会被家里的父老乡亲,以及全国人民熟知。
无论是战争年代时的出生入死,还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默默付出,李文祥都没有将自己的功绩摆在明面上,甚至当这些被大肆曝光以后,他还后悔将布袋里的东西拿了出来。
着眼于李文祥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感叹,他从小生活在黄河边上,也拥有了黄河一样的广阔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无疑是平凡生活中最伟大的一号人物。
作为国家的有功之臣,他的种种功绩不应该被时间所埋没,他英勇无畏的革命态度以及豁达纯粹的生活心境,都值得无数国人去称赞和铭记。
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一般为雉科和鸭科动物,如鸡、鸭、鹅等,也有其他科的鸟类如火鸡、鸽、鹌鹑和各种鸣禽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十二生肖有哪些是家禽吧!
十二生肖有哪些是家禽?
十二生肖里唯一的家禽是鸡。十二生肖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鸡如何成为十二生肖的?
相传,当时玉皇大帝封生肖的标准只定走兽类,没有禽类,这可急坏了鸡王,即刻飞到天宫在玉帝前哭诉。玉帝思量,鸡的功劳也不小,每日守夜明啼报时从不失职,于是便摘下一朵身边红花戴在鸡王头上,以示安慰和嘉奖。鸡王便戴着大红花去见能决定十二生肖入选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认出这大红花是玉帝的“御前红花”,于是商定破格让鸡王在十二生肖中占据了位置。
十二生肖有哪些是家畜?
1、牛:牛是牛亚科牛族动物的统称,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能帮助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同时,牛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出生年份为2021年、2009年、1997年、1985年、1973年、1961年、1949年、1937年、1925年等。
2、马:马是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同时,马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出生年份为2014年、2002年、1990年、1978年、1966年、1954年、1942年、1930年、1918年等。
3、羊:羊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为牛科羊亚科的统称,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同时,羊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出生年份为2015年、2003年、1991年、1979年、1967年、1955年、1943年、1931年、1919年等。
4、猪:猪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为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民间称其为六畜之首。同时,猪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出生年份为2019年、2007年、1995年、1983年、1971年、1959年、1947年、1935年、1926年等。
5、狗:狗是犬科哺乳动物,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科学家认为其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同时,狗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出生年份为2018年、2006年、1994年、1982年、1970年、1958年、1946年、1934年、1922年等。
6、兔:兔是哺乳类兔形目兔科下属所有的属的总称,分为家兔和野兔,家兔是由一种野生的穴兔经过驯化饲养而成的。同时,兔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出生年份为2011年、1999年、1987年、1975年、1963年、1951年、1939年、1927年、1915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