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无终国(无终国历代国君)

时间:2023-10-15 01:02:52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三家分晋

军卿制度与三家分晋。

二十、悼公中兴(下):赵氏重返历史舞台。公元前573年冬月,栾书去世,前后四军八卿,晋悼公超拔韩厥,担任正卿兼中军将。韩厥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韩氏与其他氏族的关系不够密切,是中间派系,并且与晋公室的血缘关系比较近。

当然韩氏并不是与所有氏族的关系都很疏离,特例就是赵氏。韩氏一族Fal因支持晋惠公和晋怀公而不被重用,一度沦为赵氏家臣。不过赵氏一直都提携韩氏。赵盾执政的末期,年纪轻轻的韩厥已经担任三军司马。

在电影中,张仲景扮演的韩厥掩护赵武护佑他成长。现实中韩厥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下宫之难后赵氏的封地被夺。韩厥直言进谏晋景公(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嗣晋景公才恢复赵氏的封地。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赵氏乃先贤之后赵衰辅佐文公,都有大功于晋国。那时候赵武还不满十岁,韩厥担任上军将后,赵武在他的提携下担任新军佐。此时年仅18岁。

晋悼公摒弃以军事为主的策略称霸改为外交为主,积极与中原各国联盟南向遏制楚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公元前570年,晋国在鸡泽大会诸侯,晋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仪仗。中军司马魏绛处死他的仆人。晋悼公本打算杀掉魏,但了解事情经过后晋悼公与魏绛,来不及穿鞋就向魏绛道歉,擢升他为新军佐。

晋悼公刚刚继位时提拔的魏相和魏颉都出自魏氏小宗。史书中习惯称他们为吕相和今狐颉,魏绛才是大宗的宗主。魏绛入卿后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当时北方的无终国与晋国有矛盾。

晋悼公本打算出兵征讨,但魏缝认为无终国的诉求是生活物资满足他们货物交换的要求,足以避免开战。从此晋国的后方稳定专心向南发展,加入反楚同盟,在东南方向牵制住楚国的部分精力。这个国策持续到公元前512年。

吴楚柏举之战,吴国攻入楚国的郢都,极大地减轻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压力。公元前563年晋国征讨郑国,此时韩厥已经致仕,中军将用上中下军轮番进攻,三驾胜楚。新军作为预备队迫使楚军疲干奔命,史称三驾胜楚。因为郑国地处中原核心,晋国的基本国策,乃至蕃属国。这个路线一直延续到战国初期,由三晋之一的韩氏完成。

下期为大家讲述栾氏覆灭的狗血起因。点赞评论加关注,有您互动更精彩!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记录少或无记录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太多,各国的历史也不是特别详细,国君姓氏等等也不是记录特别全,有的甚至都失去考证了。所以现在国君列出失去考证或记录少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各国

一、杨国(前786-?),国君姓姬,被晋国所灭。

1、尚父(?-?,杨侯,周宣王之子)

二、郯国(?-前414年),国君姓子,被楚国所灭。

1、某(?-?,郯子申,不详)

2、鸪(?-?,郯子鸪,不详)

三、郇国,也叫荀国(前1046-前703至前677年),国君姓姬,被晋国所灭。

1、葡(?-?,郇侯,周文王之子)

四、夔国、归国或隗国(?-前634年),国君姓羋,被楚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五、庸国(?-前611年),国君姓氏不详。被楚、秦、巴三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六、祝其国(?-?),国君姓姬。被鲁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七、向国(?-?),国君姓姜。

国君世系不详

八、鄟国(?-前585年),国君姓氏不详,被鲁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九、鄅国(?-?),国君姓妘,被鲁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邳国(?-前261年),国君姓人,被楚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一、钟吾国(?-?),国君姓氏不详,被吴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二、任国(?-前221年),风姓任氏,被秦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三、巢国(?-前518年),国君姓偃。被吴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四、道国(?-?)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五、房国(?-前529年),国君姓祁。被楚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六、沈国(?-前506年),国君姓姬,被蔡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十七、申国:

西申国(?-前704年),国君姓氏不详,被秦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南申国(?-前688年),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1、诚(?-?,不详,不详)

东申国(?-?),国君姓氏不详。

国君世系不详

十八、苏国、温国(?-前650年),国君姓己,被狄族所灭。

1、忿生(?-?,苏子,不详)

后世世系不详

2、貉(?-?,成公,不详)

3、明(?-?,末君,不详)

十九、廖国(?-?),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国君世系不详

二十、南燕国(?-?),国君姓姞

仲文(?-?,不详,燕伯仲文,不详)

二十一、‬黎‬国‬(?-?),国君‬姓‬子‬。

二十二、无终‬国‬(?-?),国君姓氏不详‬

二十三、安陵‬国‬(?-?),国君姓氏不详‬

二十四、巴国‬(?-前‬316年),国君姓‬姬‬,被秦国‬所灭‬

二十五、山东‬州‬国‬(?-?),国君‬姓‬姜‬,被‬杞国‬所灭‬

荆州州国(?-前701年),国君姓偃,被楚国所灭。

二十六、唐‬国‬(?-前‬505年),国君‬姬姓唐时氏‬,被楚国所灭‬。

不详(?-前505年,成公,不详)

二十七、赖国‬(前‬1046-前‬538年),国君姓姬‬,被楚国‬所灭。

二十八、莱国(?-前567年),国君姓妘,被齐国所灭。

二十九、逼阳国(?-?),国君姓妘

三十、遂国(?-前681年),国君姓氏不详,被齐国所灭。

三十一、代国(?-前475年),国君姓子,被赵国所灭。

三十二、项国(?-前643年),国君姓姬,被鲁国所灭。

三十三、嬴姓耿国(前1524-前1046年),国君姓嬴,被西周所灭。

姬姓耿国(前1046-前661年),国君姓姬,被晋国所灭。

三十四、息国(?-?),国君姓姬,被楚国所灭。

三十五、芮国(?-前640或前658年),国君姓姬,被秦国所灭

良夫(?-?,芮伯良夫,不详)

三十六、滑国(?-前627年),国君姓姬,被秦国所灭。

三十七、邿国(?-前560年),国君姓妘,被鲁国所灭。

三十八、顿国(前1122年-前496年),国君姓姬,被楚国所灭。

三十九、陆浑国(?-前525年),国君姓氏不详,被晋国所灭。

四十、肥国(?-前530年),国君姓氏不详,被晋国所灭

四十一、祁姓鼓国(?-?),国君姓祁。

姬姓鼓国(?-前527年),国君姓姬,被晋国所灭。

四十二、潞国(?-?),国君姓姜,后为赤狄族方国。

四十三、根牟国(?-前600年),国君姓曹,被鲁国所灭。

四十四、罗国(?-?),国君姓羋,被楚国所灭。

四十五、姬姓樊国(?-?),国君姓姬

虞仲(?-?,不详,不详)

嬴姓樊国(?-?),国君姓嬴

四十六、宿国(?-前684年),国君姓风,被宋国所灭。

四十七、牟国(?-?),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四十八、姜姓焦国(?-?),国君姓姜。

姬姓焦国(?-前775年),国君姓姬,被晋国所灭。

四十九、祝国(?-前768年),国君姓祁,被齐国所灭。

五十、吕国(?-前688年),吕氏,被楚国所灭。

五十一、聂国(?-?),国君姜姓吕氏。

五十二、邶国(?-?),国君姓子,被西周所灭。

武庚(?-?,邶王,纣王之子)

五十三、凡国(?-?),国君姓姬,可能被戎人所灭

伯瞵(?-?,不详,周成王之子)

五十四、共国(?-约前660年),国君姓姬,被卫国所灭。

和(?-?,共伯和,不详)

五十五、淳于国(?-?),国君姓氏不详,被杞国所灭。

五十六、夷国(?-?),国君姓氏不详。

五十七、极国(?-前721年),国君姬姓极氏,被鲁国所灭。

五十八、郜国(?-?),国君姬姓郜氏,被宋国所灭。

郜叔(?-?不详,周武王之弟)

五十九、穀国、谷国(?-?),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六十、鄾国(?-前703年),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巴所灭。

六十一、庐国(?-?)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六十二、番国(?-?),国君姓己。

六十三、英国(?-?),国君姓偃,被楚国所灭

六十四、桐国(?-?),国君姓偃。

六十五、萧国(?-?),国君子姓萧氏。

大心(?-?,萧叔大心,不详)

六十六、州来国(?-前529年),国君姓氏不详,被吴国所灭。

六十七、彭国(?-前710年),国君姓氏不详,被商朝所灭,西周时期复国,后被楚国所灭。

六十八、绞国(?-?),国君姓偃。

六十九、轸国(?-前655年),国君姓偃,被楚国所灭。

七十、郧国(?-前700至前675年),国君姓氏不详,被楚国所灭

七十一、鱼国(?-?),国君姓氏不详。

已知鱼国国君

1、鱼伯(?-?,不详,不详)

2、格(?-?,鱼伯格,不详)

3、季(?-?,鱼伯季,不详)

4、知(?-?,鱼伯知,不详)

七十二、密国(前1046-?),国君姓姬,被郑国所灭。

七十三、苴国、葭萌国(前368-前316年),国君姓杜,被秦国所灭。

葭萌(?-?,不详,蜀王开明九世之弟)

七十四、卢国(?-?),国君姜姓高氏。

傒(前728-前637年,不详,不详)

后世不详

七十五、邘国、于国(?-?),国君姓姬,被郑国所灭

诞(?-?,不详,周武王之弟)

七十六、柏国(?-?),国君姓氏不详,相传被楚国所灭

柏高(?-?,不详,黄帝之臣)

后世不详

七十七、归姓胡国(?-前495年),国君归姓胡氏,被楚国所灭。

七十八、孤竹国(前1600-前660年),国君姓氏不详,被齐国所灭。

七十九、义渠国(?-前272年),国君姓氏不详,被秦国所灭。

八十、郭国(?-前680年),国君任姓郭氏,被齐国所灭。

已知郭国国君

哀(?-?,郭公哀,不详)

支(?-?,郭公支,不详)

赤(?-?,郭公赤,不详)

八十一、邓国(前1240-前678年),国君姓子,被楚国所灭。

邓国历代国君

1、曼(?-?,邓公,商王武丁之叔)

中间数世不详

2、吾离(?-?,邓公吾离,不详)

3、牧/尚(?-?,邓公牧,不详)

4、乘/粹(?-?,邓公乘,不详)

5、不详(?-?,析侯,不详)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赤狄、大荔戎、山戎等等。后来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了。

跟着成语去打卡:老马识途

阜阳市颍上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周为“慎邑”,秦置“慎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颍上”,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千年古县城,并入选国家民政局编撰的《中国地名大辞典》。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会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齐侯大军到了燕国,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北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加战斗。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儿,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讨伐,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百姓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

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儿,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的隐患。

再说密卢儿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儿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儿,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儿,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

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儿,割下了首级,送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儿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儿首级, 便信以为真, 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

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中华第一名相故里”的美誉。拥有国家5景区八里河,4景区迪沟、尤家花园·五里湖生态旅游景区,还有具有“全球生态500强”的小张庄以及“皖北旅游第一村”的三王村,打造“管子故里、生态颍上、皖北水乡、休闲天堂”。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打卡地:阜阳市颍上县。

周边旅游推荐地:

八里河风景区、迪沟生态园、尤家花园·五里湖生态旅游景区等。

策划:王雷

监制:宋卫义

统筹:苏东 杨少武

拍摄:王十庆 陶俊 王林洪 汤瑞俊

视频制作:程红 徐文婷

手绘:龙燕萍 艾倩

出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新华网安徽频道

安徽旅游在线

读书笔记·中兴之君晋悼公

晋地处边鄙,夷狄环伺,虽姬姓嫡系亦难逃纷争祸乱之害。兵火连天的杀伐征战,砥砺出豪强凌厉之风,叔虞之下历代晋侯鲜有羸弱之气,若论励精图治,纵横捭阖之功烈,重耳之下有晋襄公、晋悼公。

晋襄公胜秦败楚,将晋文公之霸业推向顶峰,遗憾的是继位的晋灵公夷皋却是个声色犬马荒淫无道的混蛋,耗尽了父辈的荣光,也埋下了衰落的祸根。及至晋悼公举贤任能,从善如流,内合民心,外和戎狄,九合诸侯,令达四方,晋国之影响力更是登峰造极。

赢得霸主地位,让晋国再次伟大的晋悼公赢得了后人的尊敬,清代学者全祖望更是将晋悼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那么,晋悼公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作为晋国历史上第二十八任国君的晋悼公,并不如叔虞、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那样显眼,司马迁《晋世家》里也是语焉不详。今凭《国语·晋语七》的叙述略作梳理。

晋悼公是在晋历公被弑之后从周迎接回晋国的,当时才十四岁。他是晋襄公的僧孙,也许是僧祖父的遗传在起作用吧,尚未成年的晋悼公在被智武子、彘恭子迎回就位之初就发表了一番不同寻常演说:“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穀也;其禀而不材,是穀不成也。穀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

这一段话说得很委婉意思却十分清晰。首先说被迎接回来当国君感到很意外,因为自己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接着话锋一转,说臣民之所以拥立一个开明的国君,想来就是为了听从国君的命令。有了国君的命令却不听从执行,那就好比把谷子烧掉。如果命令不合理,那就好比谷子不成熟,是我的错。如果谷子是成熟的,也被烧掉,那就是你们这些作臣子的暴虐无理了。我想做一个长久的国君,不敢下达不成熟的命令。你们的发布号令百姓们不从,所以要求助于国君,如果国君不成器,被废除了,怨不得别人。如果国君贤明而你们却粗暴的对待他,那就是你们太专横了。如果想要拥立贤君成就大事业,或者想要粗暴的对待百姓令百姓不得安生,乃至于纲常淆乱,拥戴还是废黜,都在今天,全都是你们做主。

晋悼公显然是汲取了晋历公被杀的教训才直接摊牌的。直面现实,毫不隐晦,既亮明了自己的态度主张,让大家知道自己做一个贤君的态度和决心,又炙烤了一众大臣心灵,可谓开诚布公,坦率至极。这番宣言绵里藏针,却振聋发聩,字字锥心,扪心自问则莫不心悦诚服。晋悼公的清澈睿智可见一斑。

赢得了首肯之后,晋悼公施政的第一步就是拨乱反正,凝聚人心。提拔旧臣的子孙,补偿前朝的功臣,停止过去的刑罚,录用积德之人,救济鳏寡孤独废疾,敬老扶幼,化解仇恨怨气。

其次是选贤任能,知人善用。吕宣子和彘恭子是前朝功臣的后人,被任命为下军统帅和新军统帅。士贞子博学多闻,任命为太傅负责教育。荀家朴实宽厚,荀会好学聪明,栾黡果敢决断,无忌沉着镇定,这四个人当公族大夫督导后学。祁奚果断而不过度,让他任中军尉。羊舌职聪明敏捷,让他辅佐祁奚。魏绛勇敢而不乱纪,让他任中军司马。张老智慧而不欺诈,让他任中军的候正。铎遏寇恭敬而诚实坚强,让他任上军尉。籍偃忠于职守而恭顺有礼,让他任上军司马。程郑端庄不邪,而且敢于进谏,毫不隐瞒,让他任赞仆。

其次纳谏善听,从善如流。晋悼公五年,无终国国君嘉父派孟乐通过魏绛的关系献虎豹皮,请求晋国与戎族各部落和好。悼公说:“戎人、狄人与我们没有亲缘恩义而贪得财货,不如讨伐它们。”魏绛说:“对戎人用兵,而失掉中原各国,即使成功,就像获得禽兽而失掉了人一样,有什么用处呢?而且戎人、狄人聚族而居,重视财货而轻视土地。给予它们财货而获得他们的土地,这是第一个好处;边境一带耕作的农民不再警戒担忧,这是第二个好处;戎人、狄人奉事晋国,四方的邻国没有不恐惧的,这是第三个好处。请君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悼公听了很高兴,便派魏绛安抚戎族各部落。

其次是赏罚分明,用人不疑。魏绛是晋悼公非常倚重的贤才,当魏绛的意见和自己的主张不一致的时候,能善听善从。譬如晋悼公主张征伐戎狄,当听到魏绛“和戎狄”之策的好处时,欣然而从,毫不迟疑。还有羊舌、司马侯升等人,只要是合理的意见晋悼公都能欣然采纳。进贡而来的礼物,也愿意与功臣分享,如

十二年,公伐郑,军于萧鱼。郑伯嘉来纳女、工、妾三十人,女乐二八,歌锺二肆,及宝镈,辂车十五乘。公赐魏绛女乐一八、歌锺一肆,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而正诸华,于今八年,七合诸侯,寡人无不得志,请与子共乐之。”魏绛辞曰:“夫和戎、狄,君之幸也。八年之中,七合诸侯,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焉得之?”公曰:“微子,寡人无以待戎,无以济河,二三子何劳焉!子其受之。”君子曰:“能志善也。”

有努力就有回报,晋悼公励精图治的结果是:“三年,公始合诸侯。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结援、修好、申盟而还。……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知人善用,奖罚分明,宽以待民,律己宽人,兼听而不偏信,高远而不狭隘,去人之短,用人之长,垂拱而治,晋悼公之中兴晋国,由此乎?

022年8月1日星期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