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节日“入雨安居”,
傣语:“豪瓦萨”
俗称:关门节。
也是傣泰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毫瓦萨”,意为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在农历六月中旬至七月)。
来源:以前在佛陀在世的时候,由于在当时印度雨季的时期,社会农民都在生产,种植,僧侣们去托钵,回来的时候身上到处是泥,又把人家的稻谷给踩了。所以有人向佛陀反映,佛陀就规定这三个月要在佛寺好好修行,弘扬佛法,这就是豪瓦萨(关门节)的来源。由于我们傣族全民几乎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节日与我们傣文化民俗节日相结合,就形成了傣民族的重要节日“豪瓦萨”关门节。
关门节。一般分为三天,第一天主要是打扫家里卫生,庆祝,欢乐,亲戚,朋友互相走访,团聚,年轻人拜访长辈,给自己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行礼,孝敬。长辈给儿女,子孙,念祝福经,吉祥语。 僧人在这天打扫佛寺,准备一些佛事活动?第二天,信众早早的准备好,各式各样的佛事供品,担子挑着许多的供品到佛寺,这一天的佛寺活动,主要有,滴水回向给已故的亲人,进行(雨季安居)“豪瓦萨”仪式,祈福,堆沙塔,供养,布施僧侣,年轻人向守五戒,八戒的长者供养。中午有讲经,念经活动。到了晚上,在家信众,进行雨季安居仪式,有饶塔,点灯,放吉祥天灯风活动。年轻人男女,还有很多娱乐活动,如:敲象脚鼓,跳舞,唱歌等等。第三天,则才是正式入雨季安居“豪瓦萨”关门节,僧侣在这天进行安居仪式,为期三个月的“豪瓦萨”,正式开始。
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
在这三个月期间,守持八戒的傣族长者,男女老人(年轻人)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
在这三个月期间,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
(傣族关门节片段)
预祝傣族同胞们关门节吉祥!
©️盛太乐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各有特色,还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比较出名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也各有其含义,下面就来看一下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吧。
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那达慕、马奶节、祭敖包、祭祖节等等节日,其中年节又称白节、白月,是蒙古族的春节新年,日期为正月初一,这也是蒙古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相关风俗也很多,首先是小年祭火,据说这是从萨满教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对火神、灶神的崇拜,当天还会将祭品旺火燃烧,意为祝福家人安康、幸福。而且火神在这里被认为是上苍对人们财富、幸福的赐予,所以对其非常尊重,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能跨越火堆。
过了腊月十三之后,还要炸果子,做好过年的准备,除夕的时候还会举行祭祖仪式等活动,就和汉族吃年夜饺子一样,初一要先放炮,预示新年红红火火,拜年也很隆大,从正月初一就要穿上节日的专属盛装,献哈达、送祝福都不能少。
2、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除了泼水节之外,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比较隆重的节日,是傣族的昔年,相当于阳历的四月中旬,持续时间一般是3-7天,第一天是麦日也就是农历的除夕,第二天是恼日,第三天才是新年,这天是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在泼水节时期,傣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先浴佛,再着盛装,然后挑清水,再开始泼水互动,象征吉祥、幸福、健康,而且泼水也分为文泼和武泼,除了泼水活动,还有赛龙舟、斗鸡、孔雀舞、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举办,如果参加泼水节要注意丢包的游戏哦,这是专为未婚青年男女寻觅爱情准备的活动。
3、壮族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祭龙节也就是三月三歌会,还有过小年、花朝节等,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比较多。
壮族三月三是一个隆重盛大的节日,是传统踏青歌节也是祭祖、祭拜盘古和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期,这天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传统公众节日,自治区的公民有两天的假期哦。
4、回族回族的重要节日主要有三个,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也叫尔德节、肉孜节,一般是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在这一天需沐浴焚香斋戒半日,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第70天,也就是伊斯兰教的12月10日。圣纪节的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需要进行诵经和演说,这天是伊斯兰教日历的3月12日,而且还有盛大的尔麦里会宴请宾客哦。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缅怀先祖的节日。关门节通常在农历的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举行,历时三至四天。在关门节期间,傣族等少数民族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祭神、打猎、歌舞等。在祭祀时,他们会用鸡、猪、羊等牲畜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安宁。此外,他们还会进行射箭比赛、龙舟比赛等传统体育活动,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体育实力。关门节还是缅怀先祖、传承文化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期间,傣族等少数民族会到先祖墓前扫墓、祭奠,传承先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关门节的传统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友谊。关门节期间的各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缘起:一个从关门开始的,不热闹的节日
结夏安居,也叫雨安居、入雨安居、入夏节,俗称“关门节”——当然与之对应的也有“开门节”。(编注:2009年,傣族“关门节、开门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语中,结夏安居叫做“毫瓦萨”,“毫”指“进”,“瓦萨”是“雨季”,细究起来这个词汇里并没有“关门”的意思,各种传说之间也存在微妙的差异。
结夏安居是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及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多个当地民族)的习俗。 严格来说,结夏安居不是“节日的一天”,而是指在夏季高温多雨的三个月中(傣历9/15-12/15,约为公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不外出,宅在家休养生息的一个时间段。把进入这三个月的第一天(有些地区习俗是开始的前3~4天)作为“关门节”,最后一天(或几天)作为“开门节”,以开关门户,形象地反映这个阶段的生活重心就是闭门不出修身养性,也挺生动的。
三个月结夏安居的习俗不止在我国版纳地区流行,也是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等地的共同习俗。
泰国曼谷,家庭三代人共度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节和南传佛教脱不开干系,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地区,都会把结夏安居附会成源于释迦牟尼云游讲经的故事。释迦穆尼四处云游讲经说法,信众越来越多,也形成一个不小的僧团。僧团集体外出化缘和讲经,经常不小心损伤到村民的庄稼,入雨季后会频频踩死或误伤小动物和昆虫……如此种种矛盾,释迦牟尼为僧人规定了夏天三个月雨季不外出,静居持戒、诵读佛经、修习佛法的规矩。而这一项佛教习俗逐渐与生活在东南带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交融,也传入我国云南版纳地区,渐渐成为民俗性传统节日。
抛开宗教背景来看,结夏安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热带居民们的生存经验和生活智慧。版纳地区从前以采集、种植、养殖为生活重心的广大务农者,到了这个全年最热又频频下雨的三个月,抢在入雨季之前种好苗,插好秧,接下来的一切都交给湿润又炎热的气候,雨水自然会养活一切。而雨季行路不便,高温高湿的气候容易致病,居家休养身体,静候炎夏过去,再好不过了。这就是一个专属于热带的、安静不闹腾的节日。
宅家,做什么?
结夏安居三个月,在家做什么呢?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和习俗,仅举几个傣族的例子来管窥下这悠长的热带假期。
包粽子的仪式感
勐海地区的傣族会在关门节的第一天包粽子——一种长条形的“牛角粽”,甜咸馅看各家口味喜好。包粽子的关键是把全家所有成员聚在一起,共同完成这件事儿,由家族里的长者一一分工,谁负责淘米,谁管拌馅,谁来处理粽叶……一家子老老小小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老人家会给年轻人讲各种节日、讲历史、讲故事、手把手地教小孩子包好粽子,习俗和文化在代际之间自然地传承下来。
勐海地区的傣族会在关门节的第一天包粽子,一种长条形的“牛角粽”
热热闹闹的家宴
“关门节”并不是彻底关闭大门不见人,第二天就是最热闹的宴请日,一村之内邻里之间互相宴请,热热闹闹的大聚餐——版纳村寨不论大小,多是和睦亲切的邻里关系,各种节日宴请也功不可没。关门节的家宴不拘于本村人,如果有外地来的、外族的客人,也一并欢迎。
宴席开始前最重要的仪式,是请家中长辈和村里年高德劭者来做“滴酒致辞”。长者会把酒滴一些在桌子上,并做致辞——大致意思是向家族和村寨的祖先致敬,并祝祷祖先保佑村寨五谷丰登、家家和睦,表达不忘来处、不忘根本的念旧情怀。
充满感恩的滴水仪式
关门节第三天是傣历九月十五,也是月圆之夜,全村人都会去寺院做滴水仪式,为故去的亲人和祖先祈福,大致相当于汉族的清明节。
与清明节更凸显“悼念”不同,傣族的滴水仪式着重在“追怀感恩”,提醒生者常常惦记逝者和祖先的美德、功绩,感念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并根据逝者的喜好准备水果或小吃在滴水仪式时供用,也托寄了后辈对以往教导的感恩。
傣族的滴水仪式着重在“追怀感恩” 文旅云南 图
无所不在的“苏玛”
傣语“苏玛”,原意是“抱歉”、“打搅”、“劳驾”,在生活中引申成一类仪式的总称,可以解读为“致歉”、“忏悔”、“感恩”、“尊敬”、“奉献”等多重涵义。傣族人生活中常常苏玛,以改善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结夏安居中,苏玛是非常关键的仪式。孩子向长辈苏玛,准备长辈喜欢的食物、鲜花或礼物,给长辈行礼,讲述自己过去一年中做得不得体的事,表达歉意,或对长辈的照拂、教导表示感激。长辈则会回馈祝福的言语。在这种类似自省自察的仪式中,增进代际亲情和互相理解。
苏玛仪式并不限于长辈和晚辈之间,夫妻之间会因为发生过的矛盾争吵而互相苏玛,学生对老师苏玛,甚至人对植物、动物、物件也可以苏玛。常常践行这样的习俗仪式确实使人多怀感恩之心,常思己过鲜论人非,也符合结夏安居“修身养性”的目的。
老人的独特修行
在结夏安居的三个月中,村寨中的老者每周都会到附近的寺院住两天——在寺院中静心、学习、持戒。在这样的修行生活里,对他们的约束甚至比对村寨普通年轻人更加严格,包括不坐卧高大华丽的床、不贪恋奢侈豪华的生活用具……要保持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要学习担任村寨社群中的社会工作……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做一位“优秀的老人”,对社群有用有宜的老人,能给年轻人带来榜样作用的老人。在傣族传统观念中,不会因为老人年长而盲目尊重,老人也要持续学习、持续自我管理、成为“值得尊重的长者”,才能获得大家的敬重。
从老到幼的自我管理,从家庭到社群的和睦,从内省到外显的修身养性,在结夏安居的种种仪式和习俗的加持下,避开外出的暑热,在外物和内心都筑起一方清凉世界。有学者认为,结夏安居是傣族等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规范了一套行而有效的“季节性的生命作息”,达成人与人、人与炎夏、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相处融洽。
在结夏安居的三个月中,村寨中的老者每周都会到村寨附近的寺院住两天 德宏文旅 图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版纳年轻人走出家乡走向城市,或走进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像传统民俗中那样,保持三个月结夏安居在家,与家庭、家族、村寨一起完成各种各样的修习和仪式,共享社群之乐,共叙亲友之谊,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被压缩得越来越有限。老人、出家人和享有暑假的学生成了结夏安居的主体,在相对偏远的村寨中,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农耕的生活模式,反而更好地留存着这些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希望它传承下去,传承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