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李氏的起源(李氏的起源和来历)

时间:2023-10-02 00:02:20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李”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文:高天晨

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李姓的来源

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传说皋陶裔的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后来理氏改为李氏。李耳是最早的姓李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当代美术家学者王大有先生绘制的姓氏图腾“李”

“李”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

李,上面一个“木”表示树木,下面的“子”表示后代,果实。“李”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果实。具体来说,是指李树。

果子酸甜的李树,是在远古中原地区广受喜爱的高产果树,民间会普遍制作李干、李脯,作为长途跋涉的食品。李干李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于是以李干李脯馈赠别行的亲友,成为流行风俗,并慢慢演变为古代文化传统;而“行李”一词,也演变成旅人行囊内旅途预备用品的代名词。

李字的字源图示

甲骨文的“李”字,清晰的表达了树木和果实的关系。古人造字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们观察树木结果,用象形符号木表示树,是写实,用人类孩童的样子表示果实,是写意。

甲骨文“李”

金文“李”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字形笔画有了一定的弧度,更显美观。

金文“李”

篆书高度发展之后,由于装饰性的需要,出现了很多篆书“李”的写法,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都没有离开李字本义的字形变化结构。

《六书通》中的“李”

战国时期,楚简体的“李”有了手写的随意,笔画出现了流线型,弧度不再像篆书那样大,同时也不再刻意追求字形的匀称。

战国楚简

到了汉代,隶书成熟,把篆书木的一个弧线变成直线,成为长的“波画”,下部分的弧线省略为两点,唯一保留弧度的是子的竖钩,是篆书弧线的遗绪。《史晨碑》中的“李”,飘逸稳健,清爽旷达。

《史晨碑》中的李

到了唐代,楷书成为成熟的字体,有了力度变化和提按顿挫,结体也更加严谨。唐代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浑厚刚强,如同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汉。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

行书“李”在楷书笔意之上,增加了运笔的牵连和呼应性,用笔更加随意,更能发挥个人的情感元素。明代董其昌的行书“李”,透露儒雅之气,速度不温不火,下面的“蟹爪钩”写的别有特色,和最后一笔的“横”构成了很好的呼应。

董其昌行书“李”

草书增加了笔势的动态,更具有宏观的视角。在草书中,字只是线条经过的一段轨迹。所以,也称之为“一笔书”。明代王铎的草书,上面的“木”快速有力的简化为点状,之后引笔而下,连环弧线完成“子”,轻重变化明显,字体有力而有动势,整体感极强。

王铎草书“李”

“李”字的异体字

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通用字体之外,也存在异体字,古书中经常出现,他们或者是原字的增加部件,或者是重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下面这两个就是“李”的异体字,右边是增加部件,没有改变原意。而左边这个,则是另一种理解了。“月”应该是“肉”的演变,“里”是声旁。也许这个字形,是想表达果肉的含义。

异体字“李”

李字用途最多的含义,就是作为姓氏,它的不同字体,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穿梭过。无数李姓名人在不断书写着姓氏的字体,而姓氏的延续,也是一个血脉和家族最动人的传承。

“李”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文:高天晨

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李姓的来源

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传说皋陶裔的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后来理氏改为李氏。李耳是最早的姓李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当代美术家学者王大有先生绘制的姓氏图腾“李”

“李”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

李,上面一个“木”表示树木,下面的“子”表示后代,果实。“李”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果实。具体来说,是指李树。

果子酸甜的李树,是在远古中原地区广受喜爱的高产果树,民间会普遍制作李干、李脯,作为长途跋涉的食品。李干李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于是以李干李脯馈赠别行的亲友,成为流行风俗,并慢慢演变为古代文化传统;而“行李”一词,也演变成旅人行囊内旅途预备用品的代名词。

李字的字源图示

甲骨文的“李”字,清晰的表达了树木和果实的关系。古人造字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们观察树木结果,用象形符号木表示树,是写实,用人类孩童的样子表示果实,是写意。

甲骨文“李”

金文“李”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字形笔画有了一定的弧度,更显美观。

金文“李”

篆书高度发展之后,由于装饰性的需要,出现了很多篆书“李”的写法,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都没有离开李字本义的字形变化结构。

《六书通》中的“李”

战国时期,楚简体的“李”有了手写的随意,笔画出现了流线型,弧度不再像篆书那样大,同时也不再刻意追求字形的匀称。

战国楚简

到了汉代,隶书成熟,把篆书木的一个弧线变成直线,成为长的“波画”,下部分的弧线省略为两点,唯一保留弧度的是子的竖钩,是篆书弧线的遗绪。《史晨碑》中的“李”,飘逸稳健,清爽旷达。

《史晨碑》中的李

到了唐代,楷书成为成熟的字体,有了力度变化和提按顿挫,结体也更加严谨。唐代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浑厚刚强,如同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汉。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

行书“李”在楷书笔意之上,增加了运笔的牵连和呼应性,用笔更加随意,更能发挥个人的情感元素。明代董其昌的行书“李”,透露儒雅之气,速度不温不火,下面的“蟹爪钩”写的别有特色,和最后一笔的“横”构成了很好的呼应。

董其昌行书“李”

草书增加了笔势的动态,更具有宏观的视角。在草书中,字只是线条经过的一段轨迹。所以,也称之为“一笔书”。明代王铎的草书,上面的“木”快速有力的简化为点状,之后引笔而下,连环弧线完成“子”,轻重变化明显,字体有力而有动势,整体感极强。

王铎草书“李”

“李”字的异体字

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通用字体之外,也存在异体字,古书中经常出现,他们或者是原字的增加部件,或者是重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下面这两个就是“李”的异体字,右边是增加部件,没有改变原意。而左边这个,则是另一种理解了。“月”应该是“肉”的演变,“里”是声旁。也许这个字形,是想表达果肉的含义。

异体字“李”

李字用途最多的含义,就是作为姓氏,它的不同字体,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穿梭过。无数李姓名人在不断书写着姓氏的字体,而姓氏的延续,也是一个血脉和家族最动人的传承。

姓氏旦谈(10)|李姓的远古始祖是皋陶吗?李姓真的是因为吃“木子”得姓吗?

皋陶画像

黄勇

目前李姓的来源,公认的是源自源于赢姓。但这种说法,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争议。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第一个争议:李姓的远古始祖是不是皋陶?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所说,颛顼的孙女叫女脩,女脩的儿子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首领的女儿女华,生下的儿子叫大费,大费帮助禹治理水患,舜赐大费姓嬴,大费就是伯益(也叫柏翳)。

这样一理下来,伯益就不是皋陶(gāoyáo)的儿子了。严格说来,伯益与皋陶没有关系。

但在《新唐书》中,记载的却是另一种说法:“皋陶,颛顼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皋陶的一个儿子是伯益。在众多李氏家谱、族谱中,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至今,李姓人都坚持认为,李姓是皋陶的后裔,这已是大家的共识,古今的姓氏著作都是这么说的。

第二个争议:皋陶时代有大理(理官)的说法吗?

在很多史籍中,说到皋陶,都会说他担任的职务是大理(理官)。

有学者考证后指出,在部落联盟时期,国家机构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根本没有大理这么一个机构,所以皋陶为理官一说,是不成立的。

还有学者从文字学的角度对“理”字进行了考证。

春秋战国以前,“理”的本义是指“治玉”,后来才引申出治理、修理、整理和惩罚、惩处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时,才从“惩罚、惩处”的引申含义出现了大理这种执法类的国家机构。

从目前记载的史料中,还能找到佐证。

商朝掌管刑法的是“士”,而不是“理”。

最初的“士”担负的职责比较多,刑狱只是其中之一。传统文献中,对皋陶职务的记录,基本上是称为“士”。

西周晚期前,没有理官的记载;到了西周晚期,“理”才成为专职的刑狱官职,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比较明确下来。

所以,那种说皋陶是理官的观点,应该是当时的人以当时的观念叙述古史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商朝的时候都还没有“理官”说法的出现,怎么可能出现理徵这么一个以官为姓的人名呢?

第三个争议:李姓的来源究竟是不是因为吃“木子”而得姓?

“木子”救命成李姓的说法,最早是由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提出的。

后来经过其他史书如《新唐书》等的补充,“食李得姓”基本上成了盖棺定论的说法。

这种说法,遭到古今不少学者的质疑。

明朝新都人、状元杨慎(杨升庵)批评这种说法是“附会杜撰以媚时之说”。

文字学家考证,春秋以前,或者说周朝以前,是没有“李”这个字的。

有人还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考证后说,李子树不是中国大陆本身就有的物种,是从台湾引进来的。

但在《诗经》中,却有很多关于“李”的词句,如“北山有李”、“华如桃李”、“报之以李”等,这里的“李”又是什么呢?

估计是其他植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李子树。

理利贞母子吃“木子”而活命,“木子”并不一定就是李子树的果子,可能是其他品种的果子。

宋朝史学家郑樵,对李姓的来源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他在《通志•氏族略》中,对理利贞吃“木子”改姓的说法,没有明确提出,而是含混地说“理徵改为李氏”。

郑樵的理由是:“李氏……以理官为氏,以食木子为李氏,此何理也?以食木子为氏而取李同音者,无是理也。”

但郑樵认为,以官名为李姓的说法,是比较合理的。

但这就是李姓最早的来历吗?

郑樵有些吃不准,不敢下定论,只得又说:“今不得其始,故从理说。”

意思是说,他无法考证李姓最早的来源,只有先按以官名为姓的说法为准。

有观点指出,正史中没有理徵和理利贞的任何记载,包括后来的李氏家谱中对理利贞的记载都很少。

之所以出现吃“木子”而得姓的说法,估计是后来的唐朝李氏皇室为拔高李姓而虚构出来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姓李的朋友注意:姓李也要知道“李”字的来历,《说文解字》这样记载

李姓,长期占全国总人口前三,对于李姓的由来有很多种,历史上涌出无数名人,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李”字的演化以及“李”姓的来历,咱们一起往下看!

战国文字:古鈢字形中,“李”字上面是木,下面是子,跟我们今天的形体差不多,人们经常把“李”子拆解成十八子,从造字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说i应该是其实是木子。

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果也。从木,子声。表示李是一种果实,具体是什么果实,并没有说明,李是一个形声字。

隶书,楷书,以及今天的简化字基本沿袭了小篆的字体,基本没有变化。

十八子叫法来历:

(1)《魏书·賨李势传》:“ 建国 十年,司马聃将桓温伐之, 势 降於 温 。先是频有怪异……童谣曰:‘ 江 桥头,阙下市,成都北门十八子。’”此指 李势 。

(2)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 慧化 尼歌词曰:‘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此指李渊。

(3)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七:“ 衍 (王衍)在 蜀 时,童谣曰:‘我有一帖药,其名为阿魏,卖与十八子。’其后 衍 兄 宗弼 果归 唐 。”此指 后唐 庄宗李存勗。 子曰:上有下,下有前,后必无右,如海里的鲨鱼吃鲸鱼幼崽,一天要吃好几公斤的食物,双手这样弄药,放心灵丹妙药,使对方好起来。

李姓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这4种来源有关: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

所以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1)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2)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3)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4)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

(5)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关于李姓的由来分享就结束了,对于李姓的来源还有其他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