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梦到被霸凌(梦到被霸凌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1 11:37:36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黑暗荣耀》背后,现实校园霸凌:求助招来嘲讽,成年后仍谋求道歉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随着韩剧《黑暗荣耀》大火,校园霸凌现象再次引发关注。《黑暗荣耀》中,女主在高中时期饱受校园霸凌,多年后,她向加害者和旁观者进行了彻底的报复。

剧中女主的复仇之路令人直呼过瘾。但在真切的现实中,对校园霸凌的反抗总是更曲折,甚至更隐秘。

许多人在弹幕上打出霸凌者的姓名,愤怒和恨意在现实翻涌,仿佛一直陷在回忆里。

受欺凌者该如何对抗这种无穷的恐惧?潮新闻记者找到了两位校园霸凌的反抗者。有人在成年后勇敢地向曾经的霸凌者索要道歉,也有人及时举报从而制止了一场校园霸凌。

而在专家看来,伤害,并不止于被霸凌者。

“12年后他给我道了歉”

肖敏在19岁那年才等来一份道歉。

2020年9月的一天,凌晨一点,肖敏鼓足勇气写了一段长微信,第一次和12年前霸凌自己的人对话。

“小学那会儿,你隔三岔五就来殴打我,大约持续了二三年级两年。我那时的痛苦伴随了我整个童年,至今心有余悸,以至于我现在有些社交恐惧、悲观厌世的倾向……”肖敏追忆了儿时的可怕过往,郑重要求对方,“真诚地道个歉。”

“向对方索要道歉,也许能让你释怀。”这是心理咨询师给肖敏的建议。

肖敏在休学一年后,再次考入大学。

从深夜等到清晨,将近6小时后,肖敏才等到一份对过往的交代——那个曾经令她惧怕的人终于道歉了。

后来,肖敏把这段聊天记录发到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对方的名字上打着仍能看清字样的马赛克。

“他的道歉是有诚意的,但我不可能原谅。”在肖敏内心,她更期望这段对话成为一份关于校园霸凌的确凿证据,以此“报复他,让他身败名裂、以牙还牙。”

当年,针对肖敏的霸凌者不只这一个人,“他领头,带着三四个同学,一到课间或放学后,就来打我、抢我东西或者撕我的书。”伤害性最大的一次是有人想和他们做朋友,欺负肖敏成为考核方式,“新加入的人边打我,边向他们炫耀自己的能力。”

肖敏至今想不明白,在60多人的班级中,自己为何成为他们的霸凌目标,“可能是因为我有鼻炎,小时候总是经常流鼻涕,同学们就给我起外号;也可能是因为我成绩不好,又贪玩,经常不写作业,被老师点名。”

“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

视觉中国供图

2019年,长大后的肖敏独自去看了电影《少年的你》。

肖敏看得酸楚,可对于同样遭受校园霸凌的女主,比起同情,她的内心流露的更多情绪是“羡慕和嫉妒”,“毕竟,她有朋友帮助,还有老师管。”

小学期间,肖敏没有朋友。小学二三年级,当她在教室被人推搡、欺负时,没人会制止,连同目睹这一切的班主任老师。

肖敏始终记得,那位30岁出头的女教师对她的求助只有冷嘲热讽,“谁让你成绩这么差……”

起初,如果这一切被隔壁班的老师看见,欺凌会被叫停,然而,“当那些老师知道我是谁,是那个成绩差又不写作业的学生时,就没人再管了。”

肖敏曾试着向父母求助。

有一次,肖敏轻描淡写地和父母说,“我们班上有个人总被人打、被抢东西。”他们的反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以此教育她,“落后就要挨打”。肖敏暗自想,“幸好,我没说那个人是自己。”

后来,又有一次,肖敏试探着告诉父母,“有人拿走我的水瓶不还。”母亲的第一句回应是,“你干什么了?人家为什么拿你东西?”

最后,那件事以父母出面,让对方赔偿15元告终,但父母对她的质疑,令肖敏从此不再敢和他们说。

这最终加深了肖敏对这场校园霸凌的错觉,“那时,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

“我为何会有这么阴暗的想法”

视觉中国供图

肖敏只能自己努力逃脱。

肖敏总是提心吊胆地去上学,下课铃响起就赶紧往外跑。有时,课间她会躲到其他班级里;她还在学校里找到了几个固定的躲藏地点,比如,一楼台阶下的角落、体育馆乒乓球台后的视线盲区……

后来,七八岁的肖敏学会“以暴制暴”。体育课上,她偷偷把欺凌者的作业全撕掉扔进厕所,往他们的水杯里装上一点污水,还会想方设法讨好欺凌团里的一个人,和他说其他人坏话,从而挑起内斗。

持续两年,肖敏的校园生活如同噩梦。梦的终结也来得突然——升入四年级,肖敏的成绩渐渐好起来,“人们对我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欺凌团也有了新的目标,“他们可能厌倦了,注意力不再在我身上,开始去小卖部偷东西。”

可留在肖敏身上的烙印不可磨灭。如今,她形容自己的性格,“从来不是能融入集体的人,很难和人相处融洽;容易焦虑,总是下意识地不自信,如果差一点、弱一点,自己就不能容忍。”

2014年,肖敏的家乡广东韶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新闻。一位初中女生遭奸杀,全市不少民众自发地为她寻找罪犯。

家里,父母聊起这起新闻也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肖敏却脱口而出,“14中(当地最差的一所中学)的女生,她也配吗?”

话语中的冰冷和漠然,既令父母错愕,也令肖敏对自己感到震惊,“我为什么会有这么阴暗的想法?”

在对自我的质问中,从那天起,肖敏重新审视自己的三观——“是不是成绩差的人,就不该受到保护?弱就是错吗?”

那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肖敏耗费了十余年才搞明白。

考上大学后,肖敏偶尔也会目睹校园霸凌的场景。有时,在路上看见有小学生围拢在一起欺负人,肖敏会停住脚步,大吼一声,“你们干什么?!”在校园里,如果听见周围人在造谣、污蔑、嘲笑自己认识的人,她会直接喝斥,“你给我闭嘴。”

肖敏无数次想象带着这个勇敢的自己回到过去:小学对面,过条马路就是派出所,她会勇敢地跑进去,或是冲到老师的办公室大喊,“有人欺负我。”

“姐姐,算了吧,我们走吧”

视觉中国供图

当我关注校园霸凌现象时,在我办公室前后桌,就有三位同事不约而同地主动向我提及自己曾遭遇或见证过的校园霸凌事件。校园霸凌比我们想象中更普遍,但真正的反抗者却总是难以寻觅。

2021年夏天,杭州的时尚博主薇薇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自己举报校园霸凌的视频。那天晚上,她和朋友在老家山东威海的公园打羽毛球。公园里人来人往,可在一个角落,薇薇不经意瞥见一名初中男孩被十余人围殴。她走近时提醒了一句,“你们在干嘛?打闹也要有分寸。”可半小时后,她发现男孩被打得更厉害了。

24岁的薇薇打电话报了警,“警察一到,打人的全跑了。”薇薇拉着被打的男孩和警察讲事情的经过,陪他去派出所。

忙碌的夏夜,警察进进出出,只让男孩在等待区打电话给父母带他回家。

薇薇回忆,男孩的父亲接到电话只反问他,“他们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薇薇陪男孩在派出所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等来预期结果,“我以为警察会联系孩子的父母、老师,找到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

薇薇说,那一晚,男孩支支吾吾,说的最多的话是,“姐姐,算了吧,我们走吧。”

最终,薇薇沮丧地离开派出所。当晚,她五味杂陈,哽咽着录了一段视频讲述这段举报经历。

她回忆起初中的自己,无数次看见有女孩被人拖进厕所殴打。“很多同学站在门口围观,但没有人敢去制止。”薇薇在学校里是个“透明人”,她也没勇气为受害者说话,可她照旧会走进去上厕所,从而让殴打短暂告停,“我会故意在厕所待很久,有时拖到打上课铃,这是十三四岁的我仅有的对抗方式。”

这一次,薇薇觉得自己更勇敢了,但结果似乎仍没有改变。

视频发布后,海量的求助私信涌向薇薇,“一开始,一天收到几百条;现在,一天也有一两条。”

有些来自正在遭受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还有些来自惴惴不安的父母。可汹涌而至的求助只加深了薇薇的无力感,她回复不过来,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答案在空中飘。

“他们都是系统的受害者”

视觉中国供图

少年的他们为何总是无法呼救?在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宋海东看来,这背后的根源是支持系统的消失和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校园环境。

近五六年,宋海东明显感觉到,显现的校园霸凌行为更普遍了,“一方面,这和人们的认知和关注度提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现在的校园中,学生压力大,又缺乏良好的社交环境,会产生更多的情绪问题,进而可能出现病态的表达方式。”

某种程度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是这种系统内的受害者,“因为心理压力找不到释放渠道,有人通过攻击去解压,也有人选择逃跑。”

一位初中女孩曾作为校园欺凌者被父母带到宋海东的心理咨询门诊。女孩表面光鲜,她在杭州一所重点中学,成绩好、长得漂亮,在校园里备受欢迎;可身为班干部的她,却联合全班同学孤立一个成绩差的女生。

“这种行为满足了她内心的深层次需求,即体现自身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宋海东分析称,女孩为何会通过校园霸凌将矛头指向成绩不好的人,和父母、老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成绩差的人的鄙夷息息相关。

宋海东认为,校园霸凌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教育系统问题,而非个人善恶,即“在学校里,该怎么看待人的问题。”遗憾的是,父母和教师总是缺乏这种感知。比霸凌更令人恐惧的,是回避和容忍。

肖敏说,她希望防欺凌课程能够纳入师范专业必修课,让以后的所有老师都懂得如何保护学生。

对于防欺凌,宋海东给出的第一条建议也指向父母和老师。“首先,需要他们有这种意识,率先做出改变。提前给孩子进行科普,并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让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孩子能愿意及时反馈给父母和老师。”

宋海东带领的团队正负责给杭州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他相信,如果这种专业培训能够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对抵制校园霸凌会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我们还很难做到这一步。”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肖敏、薇薇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女孩被同学毒打4小时,哪些信号说明孩子遇到了校园霸凌?

文:vipJr

父母情感上的支持,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力量。面对“欺凌”,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

近日,“一女生遭6名女同学毒打致耳膜穿孔”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

受害者小吴是四川人,16岁,去年到云南某技工学校就读。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因为她换宿舍得罪了以前的舍友。凌晨2点,原来宿舍的6个女生冲到新宿舍对小吴进行暴打。

“她们6个人对我又踢又打,打晕了又用冷水泼醒,让我给她们磕响头。”小吴这样描述自己的惨痛遭遇,听起来实在让人痛心。

类似这样的校园欺凌事件,比比皆是,屡禁不止,令人触目惊心。

学校本是安全的地方,却频频上演这样的悲剧,就像小吴的妈妈所说:“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女儿会受到这样的欺负”。

新闻报道的事件都是性质恶劣的欺凌现象,或许距离我们有点陌生,其实还有很多隐形“欺凌”躲在暗处。

比如 “起恶意绰号”, “编造谎言、向老师告状” ,“故意拿走物品”,“破坏朋友关系,孤立同学”,这些都属于霸凌的范畴,也远比你想象中严重。

心理学家 Dan Olweus 在 1970 年对霸凌的定义是:“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都是霸凌行为。”

国内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22.2%和6.2%(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受害者)。

霸凌每天发生在孩子身边,如果父母不能足够的重视,或许它正在无形之中“杀死”一个孩子。

校园霸凌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霸凌的伤害会摧毁一个人的心灵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要不要喝”。

理性的黄执中在打辩论时,一向不喜欢讲述自己,这一次拿出杀手锏,举了自己的例子。

他坦言自己特别讨厌小孩,这辈子都不会生小孩。

原因是他在小学遭遇过欺凌,当时性格有点孤僻,班上的同学欺负他。比如趁他下课不在座位的时候,把饮料倒进他的饭盒,然后合起盖子摇匀。

当他中午吃饭,打开饭盒的时候,里面全是浆糊。

时隔多年黄执中也未能化解掉这段不幸的经历,依然充满愤怒。

黄执中用控诉的语气说出这些,声音和身体都在颤抖。这种痛苦带给他的不是成长,是内心世界的扭曲,是心灵的重大摧毁。

要知道,霸凌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的疼痛,对心灵的创伤才是最可怕的,就像黄执中所说的“外表看似正常,内在炸成废墟”。

遭遇欺凌的孩子,人生底色将是黑暗

知乎上有一位匿名网友,说自己是一个受校园欺凌伤害很深的女生。

她上小学时因为成绩很好,四年级的时候跳级到六年级。

原班级的同学开始对她进行辱骂。在一次校运动拔河比赛中,她因为没有给以前班级喊加油,由个别同学的煽动引发了集体愤怒。

之后她成了原班级的“公敌”,所有的同学见到她都是用一副恶狠狠的眼光盯着,更为激烈的则是用脚踹,吐口水。她越来越恐惧,却无力对抗。

噩梦般的一年,她几度想要用自杀来报复同学,以求解脱。

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不与同龄人交往,对他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害怕自己再次被厌恶,重回当年的境地,至今不能完全走出来。

她认为,“这个世界太过于恶意满满,只有“自私”一点,才能保全自己”。

陈岚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写道:“童年被霸凌的伤痕跟随着我,影响着我的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

霸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重大且不可逆的,留下的阴影,可能会伴随一生。

父母情感上的支持,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力量。

面对“欺凌,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父母给以孩子的情感支持会对他产生至关重要的持久影响。

那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1.积极回应孩子的求救信号,给予他成长的安全感

在一期家庭教育节目《老师请回答》中,主持人谈论到一个问题,“如何从孩子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有可能他在学校受到了欺负?”

几位老师给出了专业的回答,虽然没有统一的表象,但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状况,比如:

“精神状态涣散,完全被恐惧的情绪占领,不能专注于学习”“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拉肚子、呕吐等”“变得暴躁,爱发脾气或异常安静,不跟人交流”“每天要求家长来接放学”“容易委屈,在电影或电视上看到相关的情节,波动很大”

孩子往往会存在表达障碍,这些也许就是他们正在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后,并没有告诉他人,而是在沉默中独自承受痛苦。

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刻,如果父母能认真观察孩子的需求,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他一起面对恐惧。

这份理解会建立你与孩子之间的信任,让孩子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表达情绪。

2.鼓励孩子打回去,捍卫自己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开奖了》接受学生提问:“如果孩子被打,你会支持他打回去吗?”

她给出了非常坚定的回答:“肯定会啊!”

校园欺凌大都具有持久性和习惯性,一味的忍让,或许会贴上“好欺负“的标签,让那些欺凌者变本加厉,让霸凌无限展延。

第一时间还击回去,适当的自我保护,会让欺凌者接受到受害者“不好惹”的信息反馈。

心理学家John Carter提出:“父母要鼓励孩子打回去,反击是降低孩子被校园欺凌概率最有效的方式。”

John Carter在有关校园欺凌的调查中发现,“被欺负者反击,90%以上的“小霸王”会长期停止其欺凌行为。”

父母的爱,是孩子回应欺负的最大动力和勇气。告诉孩子,父母是你最强大的后盾,永远站在你的身边。

作家柏邦妮说:“欺负本身不是礼物,但对被欺负的反击就是礼物”。

打回去是为了证明不软弱。培养孩子的反击能力,是他成长道路上一直受用的人生礼物。

3.塑造孩子自信,强大,勇敢的品格

九岁的美国女孩米拉-比斯特(Milla Bizzotto),实现了一项惊人壮举,成功挑战美国海军24小时魔鬼训练。

这个励志女孩的强大的毅力来自于遭受校园欺凌的不幸经历。

她希望透过自身经验和挑战行动,来唤起人们对校园霸凌的重视,并且鼓励同龄人多运动,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

“其他同学会咒骂我,说我不合群,我不希望有任何人再经历我所经历的事情,我要成为一个榜样,告诉大家他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从她学会为自己发声之后,霸凌彻底远离了她。

李玫瑾教授也在节目中谈到,防止孩子被欺负的方法一就是,从小要有体力锻炼。“只要孩子有运动,他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负”。

《胆小鬼威利》中的主人公大猩猩“威利”,从小低头含胸,一副自卑弱小的的样子,惹得一群小混混欺负。

后来威利看到一本让自己变强大的书,他开始运动锻炼,变得越来越强壮,之后慢慢有了自信,连走路的姿势都变得昂首挺胸。

看到受欺负的女生米莉,威利勇敢得冲上去,吓跑了小混混。

让孩子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是他对抗欺凌的最大武器。

体格强壮,拥有自信和勇气的孩子,才不容易遭受欺负,更安全的适应这个世界。

或许我们无法掌控这个世界的善恶和无常。但作为父母,我们要永远赐予孩子力量,成为他们面对一切的勇气,教会他们在善良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从“霸凌”到“互殴”,她们为何“下狠手”?

缘何选择诉诸暴力

被殴打的女孩咆哮大哭,身旁多人模仿着她的哭声。很难想象,涉事的均为未成年人。更难想象的是,双方都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近日,“海南省一名13岁女孩遭到校园霸凌”一事引发关注。视频中,多人对该女孩施暴,并用鞋子扇其面部、撕扯衣服,并将其推入水沟。据悉,女孩的父母均为残疾人。

据警方通报,公安机关已经对其中已满十四周岁的违法未成年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值得一提的是,通报中表示,双方曾分别纠集多名未成年人于不同时间对对方实施殴打。

这一情节令人深思,不到14岁的女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诉诸暴力?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学校又是否知情?

已对双方进行伤情鉴定

女孩林某遭到欺凌,因相关视频的流出才被曝光。

曝光视频中,一条土路上,多名同龄女孩对着林某拳打脚踢,将她打倒在地,随后将其踢进水沟。林某垂泣着,双手并拢贴在大腿,往上爬了两步又被拽着头发拉了起来,并遭到持续殴打。

林某的哭泣和求饶,没有换来“放过”,一名施暴者甚至用异物她的眼角。

据悉,林某今年13岁,就读于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7年级。事情发生于3月13日。林某的父亲靠拉三轮车为生,妻子则在学校门口推车摆摊卖零食。

林某的舅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事发一周后,3月19日,林某才被送到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报告显示,林某存在左耳鼓膜可见穿孔等症状。眼角因有异物插入,造成视力下降。家属并不清楚事情的起因。

林某的检查报告单。图/受访者提供

视频曝光引发关注后,当地公安、教育部门及妇联等均介入处理。

3月24日下午,由临高县公安局、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发布了调查通报:经查,涉事人员均为该县未成年人,其中当事人宋某与林某为某学校同班同学。宋某与林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双方分别纠集多名未成年人于不同时间对对方实施殴打,期间双方都拍摄视频并上传到网上引发关注,公安机关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其中已满十四周岁的违法未成年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经公安机关调查,网传“林某被非法拘禁5天”为不实消息。法医已对双方进行伤情鉴定。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涉事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双方分别纠集多名未成年人于不同时间对对方实施殴打,属于打架斗殴行为。根据警方通报,法医已对双方进行伤情鉴定,鉴于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施暴者予以行政处罚,可推定双方的伤情结果是轻伤或轻微伤。

部分学校缺乏法治教育

作为同学的宋某和林某,为何纠集多名未成年人于不同时间对对方实施殴打?校方又是否知情?

调查组在通报中称,对此次事件发现的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该县已启动问责调查程序,对严重失职失责的学校校长予以免职,其他相关人员责任处理结果后续将及时向社会通报。

“学生霸凌同学或者是被霸凌的同学不采取报警的方式维权,而是纠集其他的同学去打回去,都反映出该学校缺乏法治教育,没有真正地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从本质上讲,此次事件中的七名同学都是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应该纳入法治轨道来加以处理。

在熊丙奇看来,治理校园的欺凌现象,要着重于依法治教,包括在发生欺凌事件之后,必须要纳入法律程序来处理,依法追究相关各方的责任,包括对学校校长的问责,其实也要依法依规。

“现在有的时候,一旦发生欺凌事件,有些地方为了尽快地摆脱责任就可能去处分有关的校长或者是副校长”,熊丙奇认为,但在这过程中,他们(校长/副校长)究竟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可能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认定,这就可能导致有的学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担心被处罚随后就掩盖。

“有些学生会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是恶作剧,而有的学校在处理相关事情的时候也是在淡化他们的违法性质。”熊丙奇说。

“通常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时候,希望每一所学校要成立校园欺凌委员会,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还有社会的专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来制定学校的防止欺凌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对学生的这个欺凌行为来进行认定,但是有很多学校都没有成立这样的委员会。”熊丙奇表示,成立这样的委员会,本质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大部分欺凌事件,只要有人制止,很快就会结束

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顾问张荆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校园霸凌的调查。

“我们调查显示,过半数以上的欺凌事件,只要有人制止,很快就会结束了。但事实上,霸凌事件中有人制止的比例只有19%。”

张荆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在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中小学中,经常会在开学时进行反校园暴力的宣传活动,以此来号召师生共同抵制校园霸凌现象。

就在不久前,张荆刚刚被聘任为河南省永城市阳光学校的名誉校长,该学校旨在通过对严重不良行为或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矫治,帮助他们矫正品行、回归社会。

在永城市阳光学校中,不少孩子已经触发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却因年龄问题没有被判刑。

张荆发现永城市阳光学校中,95%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由祖父祖母等其他亲人代为照顾。

“父母的爱无法隔代替代,不是寄点钱,或者春节看一下就行了,孩子会感到孤独,或者被忽视,缺少与父母的长期互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

张荆提到,他亲眼曾见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眼神里充满仇恨的目光,“父母在他很小时候就离异了,从未给予过他关心,还经常遭到父亲的毒打,因此他恨自己的家庭和周围的人”。

在张荆看来,孩子走向歧途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是夜不归宿,另一个是辍学,二者都指向长期不上学。

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到专门学校调查的时候,孩子不上学,很多学校压根不管,家长也不管。”他表示。

其所在的阳光学校中,管理人员通过心理学的量表测量及访谈,将学生们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最典型的是社会罪错人,这也是犯罪学中是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因为社会环境,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交友环境的恶劣而引发的罪错,“不能光教育孩子们,而是想办法改造父母、学校的教育方法,改变他们的交友环境。比如在专门学校里应建立外联部和家庭教育咨询中心。

在他的调研样本中,女孩之间的冲突很大原因是因为“早恋”。

张荆特意提到了在校园暴力中使用手机等设备进行录像的孩子。“与海南这次事件相似,很多校园暴力事件是因为录像传播后才引发关注并最终得以解决的。”在这样的事件中,最终往往处理的都是下手最重或者带头打人的孩子,而旁观群体和起哄群体很容易被忽略。

张荆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根据2021年3月实施的刑法第11修正案,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女孩林某的健康情况也应进一步监测。

作者陈威敬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