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浇醇散朴”中的“醇”同淳。这一成语意为释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典故出自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上礼》。
有学者研究说,“礼”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礼貌礼节、进而由统治阶级制定推广成为一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和秩序井然。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也有一些约束力。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形成一种国家暴力来推行。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企图巧妙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破坏这种礼法,一定会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产生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法规定总有人有意无意地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甚至还要造反,还要推翻。执行法律的统治阶级就会拿起法律武器,严厉惩罚违犯礼法的人。就是在一个家庭,也会有家法来惩罚这种人,《红楼梦》中贾政打儿子、凤姐掌掴丫头,就是“攘臂而扔之”的行为。老子认为,在上古只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做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要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这种喊叫没人听了,人们以为是骗人的伎俩,为非作歹的事情更多了,社会上就出现了事不关己、熟视无睹的许多麻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人们应该见义勇为的呼喊。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和好人。靠义举已经不能解决社会乱象了,进而统治阶级就会规定一些礼法,建立庞大统治机器来处置种种非法事件。也就产生了礼法。老子认为,这都是社会向前进惹的祸。
《文子·上礼》说:“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烦而不一。及至神农、黄帝,核领天下,纪纲四时,和条阴阳,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听而视,故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达于物,聪明诱于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险德以为行,智巧萌生,狙学以拟圣,华诬以胁众,琢饰诗书,以贾名誉,各欲以行其智伪,以容于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丧性命,衰渐所由来久矣。是故,至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无,游心于虚;世俗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越知,以譊名声于世,此至人所不为也。擢德自见也,攓性绝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荣辱之理,举世誉之而不益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子说:上古时代的真人,呼吸阴阳,而一切生物都仰仗其盛德所以和协顺从。此时,领悟道理隐密不显而自成纯朴,纯朴不散,而万物优游闲适,不相侵害而各得其性。到了世道衰落时期,至伏羲氏时代,纯厚未明而万物美盛,人人都想脱离其愚昧天真之心,而觉悟于天地之间,其德行遂渐繁多而不一了。及至神农、黄帝时代,统领天下以春夏秋冬四时为纲纪,调和阴阳,于是万民都立身而思考,侧目而探视,所以天下虽治但已不和协顺从。下到夏、殷之世,嗜欲通达于万物,听视为外物所诱惑,性命丧失了其本真。延续到周代,淳朴的风俗变得浮薄了,人们脱离了道而为诡诈,污薄的德行流行于天下,智伪巧诈萌生,如猿猴学人的动作一样用来模仿圣人,以华丽不实之言来胁迫欺骗众人,雕琢粉饰诗书,沽名钓誉,人人都欲以智慧和诡诈集于一身而通行于世,见容于世,而丧失了大根本,所以世代衰败,性命之本真渐衰由来已久啊。因此体道之人为学,想要反性归于道德,游心于虚无;而世俗之为学则是努力拔取道德,以至于内扭五脏,抓心挠胆,越智,以图扬其巧诈之智,在世上喧呼其名声,这是体道之人所不做的。拔高德行是自我表现,抬高性命是伤害生命。至于体道之人则一齐于死生之意,通达于荣辱之理,死生同义,荣辱不惊。所以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他却不感到更加鼓舞;全社会的人都责备他,他却不感到更加沮丧。这是获得了最高之道的关键啊。
由于《文子·上礼》中的“施及周室,浇醇散朴”,就有了“浇醇散朴”这一成语。
例句:“若夫修身以取必于天,而天道之爽,百求之而无一应也;将欲求之于人,而一引手援之,非可望于浇醇散朴之世也。”(清代戴名世《〈种杉说〉序》) (648)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