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
1、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
2、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
3、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
4、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
5、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
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6、衡山县城南正街李氏:始祖晟公,唐封西平郡王,支祖宪公,唐封陇西郡公。迁衡始祖世华公,由江右迁湘。
7、衡阳井田李氏:始迁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宪公苗裔,明初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衡阳县东井田,传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赞、原玑、原珏、原聪四房聚族于斯。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7),嘉庆25年(1820)、咸丰11年(1861)、光绪24年(1898)、1930年续修。派语: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
8、衡阳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孙自衡公官桂阳知军,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桥,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桥迁衡阳金溪庙,二十三派朝显公又迁回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四派大贤公字丞贰,以元进士为衡州同知,遂开基于衡阳县永福乡金溪庙。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迁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统6年(1441)创修族谱,清乾隆59年(1794)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庆6年(1801)再建总祠于白果,祠联:聚族托名区,看涓水横前,衡岳对峙;登堂怀祖武,有长源勋业,太白诗文。堂号为'五知堂':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诗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银,时建焕春光,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学能敦古训,定可振家声,承先树伟业,裕后乘长风,旭辉照普天,华夏乐太平。
9、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十余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
10、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11年(1275)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5年(1727)、乾隆13年(1748)又二修,嘉应25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13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
11、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25年(1899)六修,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余人。宗祠在龙船港。
12、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九修时后续派名: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13、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
14、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10年(1670)初修族谱,乾隆14年(1749)重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
15、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3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8年(1828)、同治2年(1863)、光绪28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
16、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2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
17、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夏富村子乙公后裔:夏富追远堂始祖子乙公;子乙公系广东仁化夏富追远堂李氏始祖,其祖先原于陇西(现甘肃省境),系唐西平忠武王晟公之后,沿湖北孝感府(境),后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樟树村。子乙公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即乙亥(1215)年,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取得功名之后,游宦粤西苍梧(今广西省苍梧县),于南宋德佑初,即乙亥(1275)年,致归舟泊夏富。见其地被襟石,障面带大江,文星映左,武曲临右,山川形胜,极所罕见。子乙公饱读经诗,精通天文地理,认定夏富是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必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故毅然卜居夏富村,并制定训示子孙以耕读为本,纲常伦纪的发家宏略《家训》,世代相承。果然是贤人志士代不乏人。第四世始出护驾军士的善壁公,继善壁公之后又出拔贡任命馀姚知县的李清公。明、清、时期再出拔贡、恩贡、监元、邑痒、府痒生等功名志士等百余名,共和国时期才半世纪,为官科级以上有十多名,荣获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及各类职称人员近百名。真乃洵山川之钟灵也。正是:世泽绵绵多先哲,瓜瓞芍芍有后贤。子乙公辟基夏富村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枝繁叶叶茂。蕃衍子孙至今已二十六世,基业磐固昌隆,世孙相守,人财兴旺,其后裔遍布仁化(县城、董塘、大桥、周田、小田、大岭、康溪)、曲江(马坝、乌石、黄金村)、韶关、佛冈、佛山、广州、湛江、湖南汝城、香港、台湾省等地。夏富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的重要组成地段)的美称。闻名中外,正所谓:天地奇观一丹霞,人间仙境数夏富。子乙公后裔均能以诚信为本,读耕为业,工商俭施,荣宗耀祖。注:夏富村追远堂李氏始祖子乙公及石塘李氏始祖元善公先祖都是晟公(即西平忠武王),子乙公接晟公第几世尚需考证。
18、萍乡三河衙前李氏谱:据谱记载,我族为萍乡三河车田衙前李氏,是为衍庆堂,乃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十子陇西郡公宪公幼子绳公之后,世系为:晟公-宪公-绳公-珏公-庆公-谏公-仪公-思禹公-乐善公-先春公-友仁公-自新公-德全公-志科公-孝谦公-绍贤公-世忠公,世忠公乃三河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赓公-澡公-森公(字士森),森公乃庐陵朋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浩公-昭戬公,昭戬公乃丰城湖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浚公,乃分宜白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氵自)公,乃安福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许公,乃兴隆西湖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宾公,乃湖塘游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庚公;乃黄川槎滩鱼梁等派;晟公-宪公-焕公,乃瑞州上高派始祖。(作者:三河李)
19、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陇西堂丹阳房-徙京兆李氏-西平李氏-豫章李氏-谷村李氏-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唐公(名世春)--千护(同胞兄弟千林、千秋、光璇、光灿、光澈)--孟荟--仁漕--廷温--延品--宣义--明遇--最珍--仲恂--思富--信韬--士收--兴庵--元珍--时光--家贤(字贤叔)--声端(字端甫)--礼庆(字庆叟)--乐恭(字恭伯)--先贵(字贵夫),自唐公始旧谱字辈如下:世光孟仁廷延宣(义)、明最仲思信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千护公通谱禾仓堡支系自元公(千护公)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始,迄今已历一千零八十年,最远已传至晟公第五十二代,历朝历代列祖列宗秉承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祖训,忠实而朴实地记录了每一代生殁配葬衍,自唐公始所用的七字字辈一直到可以沿用到解放建国前后,最后一辈为'大'字辈,千护公后裔历来聚族而居,禾仓堡(今嘉禾县城)是明初由千护公后裔所建造的一座城池,城墙于解放后拆除,城内居住的是千护公同宗。一九三五年宗谱续修由李抱冰、李云杰主持,是次修谱起用新的字辈(共四十字)班行为五字班辈:'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自元公(千护公)始第三十一世起使用'造'字辈,一九九三年续修又新增二十字:'望族繁兰桂,.'族谱记载着历代祖先迁徙繁衍的艰辛历程,凝结着历代祖先呕心沥血的精神传承,也昭示着历代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盼!千护公后裔秉承了陇西堂西平李氏的精神精髓,并将此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结语引用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言与各位同宗共勉。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曰:'籍令为子孙者不务力学修身,世其德义,入则淫邪荡检,出则复饮贻讥,不将为家声之大玷乎,德色耘锄、相煎萁豆、伦常之薄,人道其熄矣,族亦有不亲其亲不长其长,伤考心而悖天显,以为名教之大谬者乎,八家同井犹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奈何一本之亲衅开羊羹,斗成蛮触至于雀角公庭,以贻乡曲之鄙庸乎,四业既废,游手无赖,作奸椎埋,插宪逋赋,使有司穷于呼牛而闾左苦若秋荼,此不亦圮族之忧乎,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履丝曳缟、酗酒渔色、自务豪雄、笑人守虏,此殆乡国之蠢,家门之孽,族毋有类是者乎,如其有之,即列名于谱,谱之灾也。反是,则忠孝节义不失祖宗之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族人勉之哉,今吾族人亦惟竞竟自持以礼义为之根,泽之以诗书,行之以智勇,世德作求,是则孝子贤孙当能保世滋大绵绵,延以继承于亿万代而炽昌其未艾欤。'
20、李氏族谱:□□卷:序号:1226[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f其它:1922年木活字本
21、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序号:1123;[浦江]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蒋志锦主修,徐心明等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7册.-22修本;始祖:晟,唐代人。始迁祖:天启,明洪武五年(1372)自东阳县迁居浦江县莲塘村(今属浦阳镇)。本谱始修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世系修录至第五十一世,排行字为齐。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三世起:宗福□文行演玉茂顺镕森荣坦镇深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壮中正文理密察。卷一:勅书附诗、像赞、凡例、家规、谱序、传赞、寿序、祠记、宗庙记、田产;卷二:排行字、系图;卷三~七:行传、谱跋。1938年木活字本
23、常德李氏:始祖晟公,第十子宪公,江西观察使,长孙游公继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孙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显旦公,生乘、熏、重、秉。元明之际,干戈扰攘,四公后'必'字辈共二十五房先后迁居湖南常德、安化、汉寿、桃源、益阳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达字凤翥,为常德六李湾始迁祖,必华字中华、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荣字中荣,同为东湖山始迁祖,必通为金鸡坳始迁祖,必道字凤鸣,为麻腊嘴始迁祖,必远为益阳马轮冲始迁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凤,必阳字朝阳,为善卷村始迁祖,子孙分居斗姆湖、赤塘湖、黄市港等地,必龙字龙寿,为长堰冲始迁祖。世允生必旺,迁斋公嘴元普庵。熏公生世銮、世高、世和,世銮生必赏,其裔散居半月障、黄金庙、团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宝、必宥同迁桃源南竹山,必实、必宽同迁益阳修山,必赁、必贽其裔蕃衍石灰山、黄土店、龙船湾,必真迁四川。世和生必贤,其裔居李伍滩、鹿角坪、鸿鹤冲、太极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贵迁黄壁坪,必贸迁花岩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赉,其裔居汉寿木山,世可生必贡,其裔居汉寿七星堆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谱,百字派语: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发祥定有喜,慧聪范愈规,科甲同济向,锦乐昶瑞宜,诰典伟章贵,醇让福禄绵,腾辉崇上兆,丕业创砚田,仁秀蕴颖悟,琼瑶则爱亲,言信昭康运,宽裕耀唐庭,高超绳俊杰,丰足道恒盈,协华参修若,楷模庆善成。
24、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宪,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传至应高、应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上迁湖南武陵县前河上大村。清光绪间三修族谱。常德、沅陵李氏
25、资兴程乡李氏: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至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北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
26、资兴凤凰窠李氏: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50年(1711)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27、[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
28、西平李氏家乘:七卷:[湖南安化]: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孙宪,字章武,行十,仕江西洪州,卒葬分宜。宪长子游,字观业,行一,唐时复迁宜春。其后裔孙散居江西德化、庐陵等地,元末明初,始迁安化。卷首(即卷一)序、家训、碑文、传、祠堂记等,余卷世系。清光绪28年(1902),木活字本;始祖:[唐]李晟;先祖:[唐]李宪;先祖:[唐]李游。
29、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28年(1939),木活字本;西平堂;始迁祖:[清]李悬明;先祖:李晟
30、李氏三修族谱[武陵]: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宪,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传至二十一世应高、应成兄弟,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迁湖南武陵县家前河上大村。卷一原祖编次、诰敕、碑赞碑铭、宪祖与始祖世纪,卷七、十分支世纪。
31、李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末一卷,终一卷:[湖南浏阳]:西始祖晟,字良器,唐陇西人,徙京兆,封西平王,谥忠武。二十二世孙文绣,字质因,号太和,元季避陈友谅乱自江西萍乡徙居浏阳中洲,为中洲始迁祖。卷首序、凡例、家训、像赞、传、行述、墓志铭、祀产、合约、杂记
32、湘阴荆塘李氏材房支谱:八卷:[湖南湘阴]:始祖晟,字良器,仕唐。二十世孙子才,行重九,元至正间自江西吉水迁居湘阴荆塘,为始迁祖。曾孙世材,字仲明,明初人,为本谱房祖。卷一序、凡例、家规、规约,卷二祠宇志、丧服志、祀典、公产,卷三至六世系,卷七传、寿序,卷八坟图。
33、李氏四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沅江]: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二十世孙云,字可云,元末明初迁湖北武昌,尊为南迁始祖。子文昭复迁汉阳小安村。文昭孙汝德又迁益阳油塘坪。始迁祖汝德长子如璋,业道教,法名普慧,徙居沅江嫩草江。卷首序、弁言,卷一家训、服制、派语、寿诗、传序、墓志铭、跋,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系表,卷末契据、墓图。
34、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
35、莲塘李氏宗谱[浦江]:族为唐西平王李晟第四子洪州都督訹之裔。十三传至天启,明洪武五年自吴宁迁浦江县东十四都练聎莲塘,是为迁莲塘始祖。卷一序文、像赞、家规、传、赞等,馀卷载世系、行第。
中唐第一良将非李晟莫属。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进入一个多事之秋,最屈辱的国都六失、天子九逃中的前三次都发生在这段时间,而且这三次都被唐德宗赶上了,第三次甚至是因为唐德宗自己错误决策造成的。
前两次收复长安的都是郭子仪,第三次是李晟,中唐第一良将,一位从未有过败绩的百战名将。
【刷党项羌人和吐蕃副本20年的李晟,火箭一般升官】
李晟18岁从军,跟随盛唐名将王忠嗣在西北征战。安史之乱爆发时李晟27岁,只是一个低级武官,被留在西北镇守没能赶上。之后的近20年,李晟一直在西北领军,在党项等羌人和吐蕃身上拿到了大量的军功。
党项就是后世宋代中原的大敌西夏,但终唐三百年没有造成太多的祸乱。主要原因应该是党项离大唐核心区域太近,在唐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多重手段控制下没有发展的机会。
李晟青年时期就一直在与羌人作战,包括叠州羌、宕州连狂羌、党项羌等,这些羌人大多活动在现在的甘肃境内,唐时属于陇右道,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虽然李晟因为这些战功升官到了正三品的大将军武职和太常卿文职高位,又被授予宰相级的特进,但实事求是讲,这些战功真的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就像当年安禄山刷契丹和奚族副本十余年刷成了胡人第一个郡王一样,对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根本问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武官官位滥授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一个乱象,最高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基本上都没空缺,郡王、宰相遍地走,大将军更是多如狗。按李晟的军功,要是安史之乱之前,能当上从三品的将军都应该算是破格提拔的,即便是当时,李晟的官位提升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让人怀疑李晟是否有什么后台。
也正因为此,虽然官位很高,但李晟在军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高级将领,在凤翔节度使下当一个右军都将,掌握数千兵马。
(党项)
从这时开始,李晟的军事指挥艺术渐趋成熟,并在吐蕃身上得到了验证,史书上记载了三次战斗。
第一次是唐代宗大历四年的灵州之围,当时李晟43岁,受命援助。李晟拒绝了上司给的五千兵马,“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在当时的情况下,五千兵马不足以正面与吐蕃决战,后勤压力还比较大,索性只带了一千精锐突袭,“疾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钟而还,吐蕃因解灵州之围而去”(《旧唐书》)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李晟先是做出一副直奔灵州的架势,但突然转头南下,一路上在吐蕃控制范围内寻找战机,在吐蕃和大唐千里对抗防线上一点突破,定秦堡的吐蕃军估计想不到唐军会从北方来,被李晟突袭得手,并且李晟采用了屠城、焚堡的激烈手段,迫使围攻灵州的吐蕃军退兵。因此战功,李晟被授予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并被调到泾原节度使帐下。
第二次是救援泾原节度使马璘,“晟率所部横击之,拔璘出乱兵之中”(《旧唐书》),因此战功,李晟被奉为合川郡王。当时马璘还没有被封郡王,官位也只是正三品的御史大夫、检校工部尚书,而下属李晟又是郡王、又是从一品,关系不好处理,马璘就把李晟弄到了京城,成了皇帝禁军神策军中的一名将领。
第三次是唐德宗初期,吐蕃入寇蜀中,李晟率神策军救援。与其他各路唐军一道,数战数捷,对吐蕃和南诏联军穷追不舍,斩首六千级,近十万敌军困饿而死。
这是李晟人生的第一阶段,全部是对抗外敌,当时李晟53岁,虽然没能取得战略性胜利,但有守边安民之功。
(李晟救援灵州一战示意图)
【真正成就李晟中唐第一名将威名的是平定泾原兵变、收复长安】。
唐德宗继位初期,成德、魏博、淄青以及远在湖北的山南东道四镇抗命反叛,唐王朝调兵平叛,李晟率领神策军是一路统帅。战事持续了三年,李晟率唐军连连取胜,后来李晟因病退守定州(现河北保定定州),叛军也慑于李晟威名不敢追赶。
等到李晟病愈准备再次进军,发生了中唐的一个著名事件——泾原兵变,叛军占领了长安,唐德宗逃到了奉天(现陕西乾县)。
李晟得知此事后,必须放弃在河北的平叛,回师勤王。李晟兵少,只得驻守在渭水河畔东渭桥,后来强行收拢了溃败的其他唐军,军势方振。
同是勤王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屯军于咸阳,这是个标准的藩镇,虽然曾经在抵御吐蕃时立过功劳,但绝非大唐的忠臣。此次兵变后期李怀光反叛,被部将杀死。
当时李怀光是勤王各路唐军中官位最高、实力最强的一个,解了唐德宗的奉天之围,被围月余的唐德宗非常感激,这也是李怀光反叛失败后唐王朝仍然对他留有余地的原因。
李怀光借机准备扩大自己的势力,要求唐德宗让其他各路唐军都归他统管,并借机吞并了几路唐军。李晟对李怀光有所感觉,上书建议应当准备应急预案,但唐德宗没有回应,李晟胆子很大,假传圣旨脱离了李怀光,率军继续驻守在东渭桥这个战略要地。
果然之后李怀光反叛,李晟成了夹在占据长安的泾原叛军和李怀光叛军之间势力最小的一个,形势危急。李晟一方面与李怀光交涉麻痹此人,另外安排人在长安周边征调粮饷,并整训军队提高军队士气,周边各路唐军逐渐开始服从李晟的指挥。
李怀光又不敢打,又不愿重新投唐,部下开始离散。李怀光只得抢掠一番后逃离长安,长安城周边只剩下李晟和泾原叛军两股势力。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三日,李晟发起了对长安的总攻,到五月二十八日,李晟攻下了皇城含元殿,长安战事取得了全面胜利。李晟一反其他将领对士卒的纵容,开始整顿军纪,有将领掳走贼人女妓一名,另一将领拿了贼人的马二匹,都被李晟按军纪处斩。唐军秋毫无犯,长安很快得以安定。
六天后,捷报到了唐德宗处,君臣大喜,唐德宗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旧唐书》)。因此战功,李晟被进为司徒,兼中书令。
【重新回到西北的李晟,再次担负起防御吐蕃的重任】。
战后,李晟被任命负责西北边防重任,同时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改封西平郡王。在西北,李晟放弃了唐王朝对领军将领的一贯姑息政策,对与叛乱有关的罪魁祸首一律予以诛杀,彻底整顿了西北边军。
对于河西、陇右被吐蕃攻占,李晟有其高明的论断:“河、陇之陷也,岂吐蕃力取之,皆因将帅贪暴,种落携贰,人不得耕稼,展转东徙,自弃之耳。且土无丝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岂有已乎!”(《旧唐书》)
按李晟的观点,河西陇右唐军过于压榨百姓,已经失去了民心。唐时西北地区的统治者实际上是边军和地方大族,包括后世的归义大豪张义潮并没有如何的伟大,李晟看出了事情的本质。
李晟又在西北防御吐蕃了三年。这三年中,李晟没有让吐蕃人占到任何便宜,直到唐德宗疑心病发作把李晟召回长安免去兵权。
李晟在西北期间,不但善待百姓,对投靠的各族也予以优抚,其中有个投降的部落首领,李晟奏请皇帝给这人封王,然后每次外族使者来访,李晟都把这个番王用锦袍、金带打扮一番,来访的使者都很是羡慕此人。
同时,李晟对吐蕃等异族的本质看得非常清楚,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不信任”,这才是一个标准的大唐武将应该有的心理。
【第二个郭子仪】
回长安之后的李晟,除了上朝之外,几乎不和其他人交往,这是当年李靖、郭子仪的故智,唐王朝战功卓著的武将少有人如此低调。
即便如此,也有野心家来骚扰,《旧唐书》上记载一个中级官员主动投靠,劝李晟要狡兔三窟早作准备,李晟态度很坚决,直接把这人抓起来举报。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忠武,是唐王朝五位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之一,其他四人是尉迟敬德、郭子仪、浑瑊、韦皋。
忠武谥号是历朝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得此谥号者,无一不是战功卓著且对国家忠诚一生的名将,之前大唐军神李靖谥号才是差一级的景武。
李晟的一生几乎是郭子仪一生的翻版,同样有拯救社稷、万民的大功,又同样忠心耿耿。安史之乱后,大唐有郭子仪和李晟等不可多得的名将,大唐幸甚,中原百姓幸甚。
李晟一生,在史书记载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失败的记录,连郭子仪都有过清渠和相州两次大败。而且李晟的战斗记录明显能看出这是个用脑子的智将,知天时,善用水火等自然条件。战场嗅觉敏锐,数次取胜都是“横击”,能把敌人拦腰截断,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李晟在西北治军也能看出他与其他将领的不同之处,一反中唐将领纵容部下、靠抢掠提高战斗力的做法,而是治军严整、军纪森严。加上以自己为表率,树立了军队忠君爱国爱民的作风,善于协调与友军关系,这是中唐之后领军将领中很少见的。
李晟也是个标准的大唐民族主义者,既对异族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现实的灵活性,“器伟雄才”、“长于应变”,史书上的评价非常恰当。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片和名字。看看你能认出几个名字中的生僻字。
张若昀
大家对张若昀应该不陌生了,他参演了很多影视作品。但是张若昀名字中的“昀”,你是读jūn 还是yún? 如果读yún的话,那你跟我一样,都读错了。 “昀”应该读作“yún”,意思是“日光”。
阚清子
阚清子,乍一看第一个字,不怎么认识,所以也不敢乱读。查了字典才知道,“阚”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读“kàn”,用作姓,一个是读“hǎn”,意思是虎吼叫。这么看来,阚清子中的“阚”,应该就是读“kàn”啦。
何晟铭
《美人心计》、《欢喜婆婆俏媳妇》、《被遗弃的秘密》、《宫锁心玉》、《唐宫美人天下》、《宫锁珠帘》、《倾城绝恋》……这些影视作品,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而何晟铭在这些影片中都有出演角色。2012年9月9日第二十六届金鹰奖暨第九届金鹰节上,何晟铭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电视剧男演员奖。那么问题来了,何晟铭中的“晟”的读音是什么?是“chéng”还是“shèng”?实际上,“晟”字这两个读音都有,作“shèng”时意思是光明,旺盛、兴盛,作“chéng”时,作“姓”用。在生活中,何晟铭中的“晟”是读shèng。
菅纫姿
《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玫的饰演者菅纫姿,她姓名中的“菅”是怎么读的呢?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jiān”,意思一个用作姓,一个表示一种植物。
李莎旻子
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你会不会把“旻”字读成“wén”呢?估计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其实,“旻”字的读音是“mín”,意思有两个,一个是“秋天”,一个是“天空”。
靳东
作为当红明星,参演过《温州一家人》、《闯关东》、《到爱的距离》、《外科风云》、《伪装者》、《我的前半生》、《恋爱先生》、《精英律师》、《如果岁月可回头》等作品,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你也许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靳东刚开始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时候,你知道“靳”是读“jìn”吗?它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肯给予,吝惜,二是作“姓”。
佘诗曼
佘诗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她出演过《宫心计》、《金枝欲孽》、《延禧攻略》、《公主嫁到》、《倚天屠龙记》、《使徒行者》、《天与地》、《凤凰四重奏》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佘诗曼中的“佘”,只有一个读音,一个意思,读“shé”,作“姓”。
张钧甯
在《白色巨塔》、《最美的时光》、《武媚娘传奇》、《如懿传》、《虎啸龙吟》、《温暖的弦》中有过演出的张钧甯,应该是一些男生心中的女神了。但是,她的名字,你会读吗?张钧甯中的“甯”的读音有两个,一个是“níng”,一个是“nìng”。至于意思,讲起来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啦,具体的话,大家可以查查字典哦。张钧甯,读音是“níng”,就这么简单记住啦。
鞠婧祎
作为当红明星,曾出演过《新白娘子传奇》的鞠婧祎,你知道她名字中的“祎”是怎么读的吗?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yī”,意思是美好,多用于人名。你记住了吗?
带旭字的男宝宝名字(有解释)
带旭字的男宝宝名字(有解释)
带旭字的男宝宝名字(带解释)凌旭
凌:本义:冰。凌冰。
旭:本义:是指顺从,迎合,继续,接连;担当,应允。
旭文
文字是指文采,智慧,文静,文质彬彬的意思,搭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寓指学识渊博、文华辞采、文静内敛。
家旭
我们常常说男子,一般是“先成家,再立业”,可见家对于人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家和万事兴,才能如旭日东升的太阳。
旭烨
旭:用作人名:意指新生力,朝气蓬勃,光明之义。
烨:本义为日光。在人名中引申为生活光明、美好及事业辉煌。
无礼的小男孩
旭晖
晖字是指明艳,光辉,开朗的意思,搭配非常阳光,寓指明艳动人、光辉灿烂、活泼开朗。
旭辰
旭:寓指: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前途似锦。
辰:意为时光,日子,星辰。此外,辰也是地支的第五位。
承旭
承字是指有担当,坚持,能干的意思,搭配具有非常好听,寓指敢作敢为、坚持不懈、精明强干。
晟旭
晟:本义为中午12点的日光。在人名中引申为旺盛、兴盛、盛大、光明等含义。
旭:本义:是指顺从,迎合,继续,接连;担当,应允。
旭竣
竣字代表完毕的意思,体现了成就,用来与旭字搭配,寓意美好。
伤心的小男孩
旭昀
旭:用作人名:意指新生力,朝气蓬勃,光明之义。
昀:日光的意思。
崇旭
崇字是指高大,高尚,高贵,安稳的意思,搭配非常阳刚,寓指高风亮节、德高望重、安稳踏实。
昌旭
昌:本义是善,正当,如昌言,指正当的言论。昌字还有兴盛,繁荣之义,此外又表示壮盛美好之义。
旭:寓指: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前途似锦。
旭坤
“坤”字的本义是八卦之一,象征地,如乾坤一词,就指天地的意思,用于男孩名字非常霸气,与旭字组合更是意义非凡。
彦旭
彦:本义为有才学的人。在人名中引申为德才兼备、操守廉政、名利双收、成功昌隆等含义。
旭:本义:是指顺从,迎合,继续,接连;担当,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