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吴尚先(吴尚先简介)

时间:2023-10-10 02:12:42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医学史上被誉为“外治之宗”丨“薄贴”大师吴尚先

汇集古今名医 传承医苑文化

薄贴外治之宗第一部外治专著01人物简介

吴尚先(1806—1886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杖仙,别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信奉道教。清代著名医学家,尤其擅长外治,提出外治之法“统治百病”的论断,被誉为“外治之宗”,撰有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02生平经历

吴尚先出生在文学世家。祖父吴锡麟是乾隆朝进士,做过编修官、祭酒,以诗文名重当时。父亲吴清鹏是嘉庆朝进士,做过编修官、顺天府府丞,后来辞归教书。

他从小就受到家学的熏陶,经史子集无所不读,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中举人,成为后补知县。后来因病没有参加京试,自此渐渐无心于仕途功名,跟随父亲“寓居于扬(州),诗文之外,兼学为医”。

从此踏上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道路,精心攻读医学,上至《灵枢》、《素问》,下至《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名家医典,无所不读。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但很快就波及到整个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为躲避战乱,吴尚先和弟弟吴官业带着老母避居泰州俞家垛,并在那里以外治法行医救人。由于当时处于战乱,当地又气候潮湿,农民涉水耕作,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吸血虫病等疾疫也很流行,所以民众因经济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以致死者颇多。

在这种情况下,吴尚先为了能救治病患,结合当时实际,广泛采取疗治薄贴(即膏药)、熏洗等外治法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尤其是薄贴疗治,效果非常明显。

他的这种外治法不仅广泛汲取前人经验,还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见,而且治法简便,疗效显著,适用很广,也没有什么痛苦,所以很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由此,他医名远播,前来求医者更是门庭若市。这样,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他的外治技艺日益精湛,渐趋臻善。

同治三年(1864年),经过十多次改稿,他将二十多年精研医学以及医治疾病的经验体会撰成《理瀹骈文》一著。

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返回扬州,在那里开设存济药局,救死扶伤,助益乡民。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民间行医,而且治病不分贵贱,不限时间,非常愿意为贫苦大众医治疾难,尤其着眼于偏僻穷苦之乡,经常“舍药施医,以救目前穷苦之疾”。

他一生侍奉老母非常孝顺,中年丧偶也没有再娶,他的儿孙秉承其志,都以行医为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一代外治宗师吴尚先魂归道山,享年81岁。

03医家轶事

吴尚先因躲避战乱移居泰州俞家垛。有一年秋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由两个儿子抬着到俞家垛杨家巷,请求吴尚先为老父医治。

吴尚先询问老人家的病情,老人家就向他述说了自己的两腿膝关节疼痛难忍,不仅无法伸直,而且不能行走,在床上已经卧居两年多了。

吴尚先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还为老人家进行免费医治,敷以膏药方剂。过了几天老人家的病情明显好转,经过20多天的精心调制,老人家就能下地行走了。

吴尚先在此行医十多年,所医病患无数,医名震于当时。

04医学成就

吴尚先在我国医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外治方面,集中体现在他的《理瀹骈文》中。

《理瀹骈文》初名《外治医说》,后据《子华子》一书“医者理也,药者瀹也”,加之骈文写成而命名,初刊于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九年(1870年)再刊。全书共4卷,结合自己的外治经验详细列述了历代医家的外治方法。

该书最突出的特色是打破医家重内治轻外治的传统,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尤其是薄贴(即膏药)疗法。

吴尚先认为内病外治的方法自古就有,并举出“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等古代医典之文来论证。

他还列举了著名医家,如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外治医说·序》)吴尚先说他用外治薄贴(即膏药)医治内病就是由叶天士这里得来。

吴尚先认为内服药与外治薄贴实是“殊途同归”,还十分重视经络的作用,认为外治用药正是通过经络才进入体内,因此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辨证施治主张,还说“良工亦不废外冶”、“外治药中多奇方”,进而提出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

吴尚先生活的时代是“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西方医学逐步传播到中国,但吴尚先并没有盲目排外,而是在坚持中医为主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外治之所长。

所以在他的《理瀹骈文》中也介绍了医学西方外治的方法,如治吐血、衄雪等症,还提到了西方传入的输血法等。

此外,他还吸取了一些少数民族医学的一直疗法,如治疗伤寒阴症的蒙古秘方健阳丹(回春丹)等。

这说明吴尚先不拘于古、不拘于外、善于借鉴学习,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医学家。

当然,《理瀹骈文》存在纲目不清,条理缺乏,还掺有一些糟粕性的内容,但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对中医外治法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总结的外治专著,其内容之丰,内涵之富,见解之独,为后世外治开辟广阔的途径,是中医外治学中最重要的著作,影响深远。

吴尚先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外治医学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医外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外治之宗”。

吴尚先老师说: “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欢迎投稿:畅所欲言你所熟悉的杏林名人故事,古今中外的医学趣闻,医苑趣事等;

我国医学史上被誉为“外治之宗”丨“薄贴”大师吴尚先

汇集古今名医 传承医苑文化

薄贴外治之宗第一部外治专著01人物简介

吴尚先(1806—1886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杖仙,别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信奉道教。清代著名医学家,尤其擅长外治,提出外治之法“统治百病”的论断,被誉为“外治之宗”,撰有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理瀹骈文》,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02生平经历

吴尚先出生在文学世家。祖父吴锡麟是乾隆朝进士,做过编修官、祭酒,以诗文名重当时。父亲吴清鹏是嘉庆朝进士,做过编修官、顺天府府丞,后来辞归教书。

他从小就受到家学的熏陶,经史子集无所不读,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中举人,成为后补知县。后来因病没有参加京试,自此渐渐无心于仕途功名,跟随父亲“寓居于扬(州),诗文之外,兼学为医”。

从此踏上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道路,精心攻读医学,上至《灵枢》、《素问》,下至《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名家医典,无所不读。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但很快就波及到整个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为躲避战乱,吴尚先和弟弟吴官业带着老母避居泰州俞家垛,并在那里以外治法行医救人。由于当时处于战乱,当地又气候潮湿,农民涉水耕作,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吸血虫病等疾疫也很流行,所以民众因经济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以致死者颇多。

在这种情况下,吴尚先为了能救治病患,结合当时实际,广泛采取疗治薄贴(即膏药)、熏洗等外治法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尤其是薄贴疗治,效果非常明显。

他的这种外治法不仅广泛汲取前人经验,还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见,而且治法简便,疗效显著,适用很广,也没有什么痛苦,所以很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由此,他医名远播,前来求医者更是门庭若市。这样,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他的外治技艺日益精湛,渐趋臻善。

同治三年(1864年),经过十多次改稿,他将二十多年精研医学以及医治疾病的经验体会撰成《理瀹骈文》一著。

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返回扬州,在那里开设存济药局,救死扶伤,助益乡民。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民间行医,而且治病不分贵贱,不限时间,非常愿意为贫苦大众医治疾难,尤其着眼于偏僻穷苦之乡,经常“舍药施医,以救目前穷苦之疾”。

他一生侍奉老母非常孝顺,中年丧偶也没有再娶,他的儿孙秉承其志,都以行医为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一代外治宗师吴尚先魂归道山,享年81岁。

03医家轶事

吴尚先因躲避战乱移居泰州俞家垛。有一年秋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由两个儿子抬着到俞家垛杨家巷,请求吴尚先为老父医治。

吴尚先询问老人家的病情,老人家就向他述说了自己的两腿膝关节疼痛难忍,不仅无法伸直,而且不能行走,在床上已经卧居两年多了。

吴尚先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还为老人家进行免费医治,敷以膏药方剂。过了几天老人家的病情明显好转,经过20多天的精心调制,老人家就能下地行走了。

吴尚先在此行医十多年,所医病患无数,医名震于当时。

04医学成就

吴尚先在我国医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外治方面,集中体现在他的《理瀹骈文》中。

《理瀹骈文》初名《外治医说》,后据《子华子》一书“医者理也,药者瀹也”,加之骈文写成而命名,初刊于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九年(1870年)再刊。全书共4卷,结合自己的外治经验详细列述了历代医家的外治方法。

该书最突出的特色是打破医家重内治轻外治的传统,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尤其是薄贴(即膏药)疗法。

吴尚先认为内病外治的方法自古就有,并举出“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等古代医典之文来论证。

他还列举了著名医家,如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外治医说·序》)吴尚先说他用外治薄贴(即膏药)医治内病就是由叶天士这里得来。

吴尚先认为内服药与外治薄贴实是“殊途同归”,还十分重视经络的作用,认为外治用药正是通过经络才进入体内,因此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辨证施治主张,还说“良工亦不废外冶”、“外治药中多奇方”,进而提出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

吴尚先生活的时代是“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西方医学逐步传播到中国,但吴尚先并没有盲目排外,而是在坚持中医为主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外治之所长。

所以在他的《理瀹骈文》中也介绍了医学西方外治的方法,如治吐血、衄雪等症,还提到了西方传入的输血法等。

此外,他还吸取了一些少数民族医学的一直疗法,如治疗伤寒阴症的蒙古秘方健阳丹(回春丹)等。

这说明吴尚先不拘于古、不拘于外、善于借鉴学习,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医学家。

当然,《理瀹骈文》存在纲目不清,条理缺乏,还掺有一些糟粕性的内容,但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对中医外治法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总结的外治专著,其内容之丰,内涵之富,见解之独,为后世外治开辟广阔的途径,是中医外治学中最重要的著作,影响深远。

吴尚先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外治医学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医外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外治之宗”。

吴尚先老师说: “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欢迎投稿:畅所欲言你所熟悉的杏林名人故事,古今中外的医学趣闻,医苑趣事等;

史上最香美男子?

“史上最香美男子”这个题目虽有标题党之嫌,但说到爱香,东汉谋士荀彧和北宋名臣梅询的确当仁不让。

▲蕉林酌酒图 明 陈洪绶 天津博物馆藏

荀彧( yù )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其之于曹操,被比作“张良之于刘邦”,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谋臣之一。因为他曾任“尚书令”长达数十年,荀彧也被人们唤作“荀令君”。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这位荀令君“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还称其“瑰姿奇表”“为人伟美”。可见其气质非凡。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古代文人士大夫就有佩戴香物、以香熏衣的习惯,荀令君自然也不例外。

据称,荀彧注重仪容仪表,常以香薰衣。其身上的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味三日不散——《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后世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夸赞一个人的神采不俗、风度翩翩。

▲《听琴图》北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成语“留香荀令”亦来源于此典故。“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白居易等诗人,都曾以此典入诗。

而另一位爱香人士——北宋名臣梅询,同样有个与香有关的轶事。梅询,字昌言,进士出身,是宛陵先生梅尧臣的叔父。

欧阳修在他记述宋代朝堂遗事、官场轶闻和士大夫名士笑谈等内容的《归田录》中,就描述了梅询每日出门前熏香的趣事:

“(梅询)性喜焚香,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

说梅询在官府任职,每天出门上班前,他最重要的事就是焚两炉香,把官袍广袖笼在香炉上,灌满香气,抓紧袖口,等到了府衙坐定才松开,这样就能使整个室内都充满香味。主打一个暗香盈袖、暗渡沉“香”。梅询喜香至此,真令人忍俊不禁。

▲《竹涧焚香图》 南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或佩戴香物,或以香熏衣,或品香抚琴,或燃香宴饮,或伴香捧读……此为古人生活里的香趣。

无论是屈原在《离骚》中借香草佳木自比,还是黄庭坚直抒胸臆般的“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香,从来都不只是一种风雅点缀,也不只是一种润饰形象、营造良好氛围的途径,还是古人发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亲近与向往。

正因气味与呼吸同在。香料散发出的美妙气味常使人不知不觉间心情舒畅,这大概也是自古以来“爱香者甚众”的原因。

▲ 《寻梅图》明 朱端 台北故宫博物院

观复博物馆借“古人爱香之幽趣,雅士生活之妙道”,以古代香方为基础,推出紫气香韵系列合香香牌——「仙宫月德」、「大吉大利」、「福临吉祥」、「洪福九如」

01

仙宫月德·合香挂饰

「仙宫月德」合香挂饰,以清宫医药档案中的传统香方「延龄益寿丹」为配比基础;

由——当归、党参、炙黄芪、橘皮、炙香附、广木香、广砂仁、石菖蒲、炙甘草、安息香、母丁香、川芎、赤石脂,调和而成。

香牌整体呈海棠花形。以馆藏【明铜鎏金月宫玉兔捣药器盖】为造型灵感;

正面为“月兔捣药”,背面篆体书“仙宫月德”。

02

大吉大利·合香香牌

「大吉大利」合香挂饰以明代香学著作《香乘·猎香新谱》中的「内府香衣香牌」香方为基础。

《香乘》明·周嘉胄编纂 明崇祯十四年刊本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以馆藏「清乾隆 剔红大吉葫芦画瓶」为外形来源。

调和了——檀香、沉香、排香、倭香(艾草)、苓香、丁香、木香、官桂、桂花、玫瑰、片脑、苏合油、甘松等天然香材。

檀香理气和顺,沉香温而不燥,片脑通窍散郁……此款香牌香韵古朴醇厚,利于清心凝神。

03

福临吉祥·合香香牌

此「福临吉祥」合香挂饰,以《香乘》中所记载的「荀令十里香」香方配比为基础制成。

所谓“柳侯风味晚相见,衣袂颇薰荀令香”——荀令,即东汉名士荀彧,史称其“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故而此香称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

香牌外形来自馆藏「清乾隆 双凤“吉祥”玉佩」。

调和了——丁香、檀香、甘松、零陵香、生龙脑、茴香、安息香、沉香、白石脂等香料制作而成。

04

洪福九如·合香挂饰

「洪福九如」合香挂饰,以清代吴尚先之《理瀹骈文》「辟瘟方」香方配比为基础。

“九如”乃祝寿词,典出《诗经·小雅》。即指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是为洪福。

香牌形取观复博物馆馆藏「清代白玉灵芝祝寿牌」。

调和了——大黄、苍木、檀香、三奈、甘松各、川椒、贯众、降真、菖蒲、白芷、官桂、细辛、丁香、吴萸、沉香等香料制作而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