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要立冬了。虽然今年的秋天忽冷忽热,但维持时间不算太长。金秋虽短,养生却不能落。在即将入冬的时节,也要做好对身体健康的防护措施。
那么,临近入冬养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以根据这句话来进行养生方面的参考。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大致可以概括为:“如果冬天没有能够留住精气,那么来年春天会很容易生病。”
而所谓的“精气”,从中医的角度看,主要有2种来源途径:
一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先天之精”,这也是人与人出现体质差距的决定性原因,有些人怕冷,而有些人天生不怕,多半是“先天之精”所打下的基础牢固。
二则是我们后天所摄取的“水谷之精”,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所吃下的饭食,营养摄取充分且均衡,经过脾胃转化,也是身体源源不断地精气来源。
先天之精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水谷之精确实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调整。避免“冬不藏精”的情况,自然也要从入冬前的饮食调整开始入手。
守住精气不生病,入冬前常吃3物,补充“水谷之精”
第一物:板栗
根据陶弘景《名医辨志》的记载,板栗可益气,润肠,活血。这里的气,精气为其指代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板栗润肠的效果,相当于提高了食物在身体里的运化水平,这对于提高“水谷之精”的存储效率而言,自然是有好处的。
不仅如此,板栗在现代医学中,对于长期腹痛,腹泻也有不错的调理效果。入冬适当吃板栗,不仅有助于补充精气,也能减少体内营养的过度流失。
第二物:萝卜
正所谓“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中同样有健脾益气,增强消化的功能,对于补充水谷之精有不错的帮助。不仅如此,萝卜的一大特点在于平衡食性,和多种食材搭配:
比如萝卜炖排骨,萝卜粉丝汤等,均有活血补气,暖身补阳的效果,入冬前多吃些萝卜,自然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三物:山楂
中医认为,“过补即为毒”,如果水谷之精补充过多,脾胃来不及进行运化,反而会形成负担,甚至对身体总体的精气存储造成影响。
所以,入冬前不仅要增加营养补充,也要注意调节脾胃,促进消化,而山楂就是不错的选择,山楂味酸甜、有消食除滞、润喉解燥的效果,不仅就降低肠胃负担有所帮助,也能缓和来自深秋的干燥上火症状,以更好更健康的身体姿态进入冬天。
综上,这3物在入冬前推荐吃,调节脾胃,补充“水谷之精”,这样在冬天和来年春天的时候,也能打好身体基础少生病。不过话说回来,养生一途并不仅仅只有饮食,想要守住精气,也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
入冬前守住精气,除了饮食调理,这2件事也要做好
①注意养肾
精者,一身之至宝,五脏具有而属于肾。
这句话的意思是,精气是维持身体健康的至宝,而精气最终储存的地方是肾脏。所以说,如果我们采取了很多保存精气的措施,但如果肾脏健康受损,效率也依旧会受到影响。
所以想要守住精气,养肾是很重要的。例如日常生活中多饮水,维持健康的作息等,都是看似简单,但却重要的养肾方式。清心寡欲,护肾养精,是入冬养生的基础。
②守精虽好,也需“祛邪”
不乏有这样的一类人,虽然在入冬前做好了“守精”的一系列措施,但冬天后依旧经常感觉寒冷,并且长期生病。
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在于“邪气内耗”,“扶正祛邪”一直都是中医最基本的原则。有类似症状的朋友,很可能是在入冬前身体潜藏寒气,没有及时清除所致。
而清除寒气的方法也很简单,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增加羊肉,红枣等补阳驱寒的食物摄入外,也可以养成例如泡脚,艾灸等中医习惯,入冬前尽量祛除寒气,冬日养精的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养生俗语,还请大家牢记。在即将来到冬天的“大门”之前,打好身体健康基础,做好完全准备非常重要,从饮食等多个日常习惯方面入手,确保冬季养生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情绪也是容易影响精气的重要因素,调整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也是扶正祛邪必要的途径。
参考资料:
[1]岳妍. 再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9):2.
[2]吴国隆. 冬季怕冷吃什么好[J]. 东方药膳, 2016(12):1.
“对我温柔些。”
或是在只言片语中暗示,或是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被温柔对待”这一要求几乎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不管是孩子还是伴侣,甚至是家人和长辈,“温柔”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诉求之一…也往往是我们尝试达到的目标。
提到温柔这一词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舒适的,让人放松的。一个温柔的人不应让你感到压力,并且能安抚你心灵的创伤。相比所谓的“长者风范”带来的阵阵急迫感,或是单纯的“治愈样的舒心” 提供的纯净心理安慰,它似乎具有两者的特点,并且与“爱”和“理解”息息相关。
可它究竟是什么呢?
“温柔”会随着个人的不同而改变标准,但它的种种特点也的确是有规律可循的。
事实上,“温柔”事实上是简单的,随着不同人而异的,从“为了现在幸福的”和“为了将来幸福的”之间做取舍。
换个说法:在对待一个人时,在“对ta现在好”(比如单纯的安慰性语言)和“为ta将来好”(诸如各种大道理)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点时,你在对方的眼里便是温柔的。*
——
是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群体所需要的“温柔的”交流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一点也正加剧着各个群体之间的互相不理解。
根据价值观,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更加“成熟”或是“理性”的人如果单纯进行感情的安慰可能会感到不被尊重。对于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并不是仅仅“陪伴”他们,提出可行的对生活中的解决方案(自然要用正确的方法提出)也是一个温柔的人需要做到的。一部分年轻人和许多长辈都是如此。尤其要注意的是,理性上的帮助通常需要在建立互信关系后才能达成。
与之相反,大多数人需要的更多的并非所谓的道理和行动,而是精神上的支持。人往往都清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和将来的走向,他们需要的是可以陪伴身边的人。但要清楚的是这一点不能过度,若是会加剧一个人将来的痛苦(例如为了安慰对方同意对方会伤害自己的观点),便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认清的是精神上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若是单纯的“讲道理”,便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尤其是与后辈交流时,需要特别注意给予对方精神上的鼓励,越是所谓“不成熟”的人就越是这样需要你对他们感情上的关心。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智慧和知识,而是勇气和认可。
即使是同样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事情时依据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判定。一般来说,越是严重的事物,一个人就越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安慰,而非道理。与之相反,越是并不伤害到个人利益的事件,(用合适方法表述的)理性解决方案或是评论就越适合。举个例子,同样的人在快递收不到时和家人去世时所需要的“温柔”便会完全不一样。
因此,只要在附和对方的价值观(对方认为什么是重要的)的情况下,使用合适的语言,在情感的陪伴和提供解决方案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便能做一个温柔的人。
这样,在他人难过时,你便是对方最美好的伴侣。
若是你认为需要教授对方更多做人的道理,请先别着急。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对方的信任之后,潜移默化或者明着能改变对方的能力会增加的很快,且相比消费对方对自己期待换来的几句别人不会接受的语言要有效得多。
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吧,是的,这并不简单。你需要克制住自己告诉别人大道理的欲望,或是要说服自己鼓气勇气尝试与对方交流平常不会谈论的问题。用自己的耐心限制自己的第一反应后,你会发现他人将会对你比以前更加的依赖。*
他人的生活会因你而改变,而你以前所担心的事也不会发生。
*当然,温柔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他人依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人的依赖得到真正改善他人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