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宗族主要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 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起 源
1,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
3,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4,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得姓始祖
中山王尚公。
迁 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名 人
易氏历史上多出忠义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县易水边送荆轲一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古语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除了武将也有很多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达数十位,实乃名门望族。
易 洸,字文行,其先为山左人。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征南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
易 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
易 祓,字彦章,号山斋,潭州宁乡人(今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后官至州学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延庆,字余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唐末状元易重之孙,太宗时官至大理丞。
易常亮,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诗人。唐肃宗时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甚至窜夜郎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二人交好,略见於是。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易青,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
易仿,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
易道暹,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易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
易道三,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书为府庠生。主户政。
易良叔,字屏山;籍贯黔阳县,洗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青年时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清嘉庆二十五年,任河南卢氏县知县。清道光四年,调孟县知县,清道光七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清道光十三年,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任孟县知县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于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书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三礼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学中庸讲义》、《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易宗瀛,清学者。字公仙,号岛民。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子。幼工诗文,12岁为生员。清雍正七年拔贡,荐为慎郡王府教习。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选为浙江曹娥场盐大使。后调东江场,卒于任。著有《翠涛书屋全集》。
易祖栻,清书画家。字张有,又字淑南,号啸溪。湖南湘乡人。易宗瀛子。擅长画兰菊竹石。他在接受家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有进一步的发展,善于运用弄墨画大幅兰竹,挥洒迅捷,气势飞舞。又能画山水,工于诗词书法。
易棠,清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号召甘。道光进士。分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任广州知府,次年任督粮道,奉命率领史朴平英德之乱。咸丰元年,历任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旋署陕甘总督。设官钱局,鼓铸大钱,以济制钱不足。宁夏等州县被水,他会勘灾情,奏请蠲缓赋税。倡捐筑渠泄水,工赈并行。四年任陕甘总督。派兵追击甘肃回民起义,旋署西宁办事大臣。
易佩绅,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咸丰八年举人,官至江苏布政使。从军川陕间,积功授知府。官至江宁四川藩司。性负气,敢任事,官蜀日,与丁宝桢不相能,赖王闿运为解。光绪十年,以援台湾去。尝从郭嵩焘、王闿运游,诗学随园,有《两楼诗钞》、《文钞》、《词钞》,并传于世。
易秀娟,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易耀彩, 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 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字 辈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曹廷匀震天芝苍闻周体远文明开正显齐家思治国光宗向太原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后续字辈……
版权声明:摘选于网络,版权归原著作权人,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文中观点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易姓宗族主要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 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起 源
1,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
3,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4,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得姓始祖
中山王尚公。
迁 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名 人
易氏历史上多出忠义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县易水边送荆轲一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古语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除了武将也有很多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达数十位,实乃名门望族。
易 洸,字文行,其先为山左人。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征南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
易 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
易 祓,字彦章,号山斋,潭州宁乡人(今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后官至州学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延庆,字余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唐末状元易重之孙,太宗时官至大理丞。
易常亮,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诗人。唐肃宗时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甚至窜夜郎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二人交好,略见於是。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易青,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
易仿,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
易道暹,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易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
易道三,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书为府庠生。主户政。
易良叔,字屏山;籍贯黔阳县,洗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青年时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清嘉庆二十五年,任河南卢氏县知县。清道光四年,调孟县知县,清道光七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清道光十三年,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任孟县知县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于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书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三礼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学中庸讲义》、《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易宗瀛,清学者。字公仙,号岛民。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子。幼工诗文,12岁为生员。清雍正七年拔贡,荐为慎郡王府教习。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选为浙江曹娥场盐大使。后调东江场,卒于任。著有《翠涛书屋全集》。
易祖栻,清书画家。字张有,又字淑南,号啸溪。湖南湘乡人。易宗瀛子。擅长画兰菊竹石。他在接受家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有进一步的发展,善于运用弄墨画大幅兰竹,挥洒迅捷,气势飞舞。又能画山水,工于诗词书法。
易棠,清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号召甘。道光进士。分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任广州知府,次年任督粮道,奉命率领史朴平英德之乱。咸丰元年,历任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旋署陕甘总督。设官钱局,鼓铸大钱,以济制钱不足。宁夏等州县被水,他会勘灾情,奏请蠲缓赋税。倡捐筑渠泄水,工赈并行。四年任陕甘总督。派兵追击甘肃回民起义,旋署西宁办事大臣。
易佩绅,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咸丰八年举人,官至江苏布政使。从军川陕间,积功授知府。官至江宁四川藩司。性负气,敢任事,官蜀日,与丁宝桢不相能,赖王闿运为解。光绪十年,以援台湾去。尝从郭嵩焘、王闿运游,诗学随园,有《两楼诗钞》、《文钞》、《词钞》,并传于世。
易秀娟,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易耀彩, 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 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字 辈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曹廷匀震天芝苍闻周体远文明开正显齐家思治国光宗向太原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后续字辈……
版权声明:摘选于网络,版权归原著作权人,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文中观点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编者按:
易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0六位姓氏,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当今易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4%,总人口大约有170多万。
易的名义和图腾:易的本义是给予。在甲骨文中,易字像用手把一个器皿中的水注入另一个器皿中之形。后来引申为赐予、交换、更换、改变之义。易字也可认为由日和月组成,像阴阳两面,古代指阴阳变化中的消失和生长的现象总称为易。后来,引出变易象数进行谈星和看相、占卜和预言、释梦和风水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易学”。易,也即蜥蜴,也称蜥易,是一种爬行动物,也称四脚蛇。金文中易字像蜥蜴在壁上爬之形,易是蝎的本字。在墙壁上的称蝘蜒,在草丛中的称蜥易,它最大的特点是尾巴细长易断,还能再生。以蜥蜴为原始崇拜图腾的氏族称易氏族,易人所居之地称易,所临之水称易河,最终形成易姓。
易姓的起源与演变: 易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有易氏、姜姓和姬姓。第一支源出有易氏,以河为氏。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县境,汇合后入南拒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经历尧舜、夏商,有易氏仍活跃在华北地区。有易氏的后裔以易为氏。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第二支源出姜姓。炎帝族姓姜,其后裔太公姜尚辅佐周文王灭商,西周初被封在齐,史称齐太公,也称姜太公。齐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齐桓公时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后裔以字为氏。易牙为齐桓公饔人,擅长调味。饔人为掌食之官,有内饔、外饔之分。饔、雍古为同一字,因此,齐国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姜姓易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第三支源出姬姓。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毕万被封在魏,是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中有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子孙以水名为氏。又,战国时燕国有易邑,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下游西南岸,或居于北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为氏。姬姓易氏的历史有24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人易姓主要发生在明、清之际,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区的土著的易姓,原先来自内地的汉族,后融入到土著中,成为土著中的大支系。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姓,应与西南的易姓土著之间互有基因的流动有关。
易姓的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 易姓的郡望主要有太原、济阳。易姓以纯孝、植栗为其堂号。“纯孝”和植粟”堂号均典出宋朝的易延庆。易延庆性至孝,在当临淮县知县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服丧守墓,父亲的墓旁居然长出了灵芝。后官升大理寺,因母亲去世又辞官,母亲生前嗜好粟子,遂在墓旁植两株栗树,后来这两株粟树居然长在了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是易延躺孝感动了天地,时称他为纯孝先生。
中华易氏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贡献。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现在也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之一,其家风无疑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易氏家族讲究家族大义。易氏家族的祖先易玄公曾说:“天下有大义,大义无私,君子以此为交友之基。”易氏家族从祖宗开始就强调家族大义,注重家族荣誉,强调家族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这种家族大义的观念不仅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易氏家族注重文化传承。易氏家族世代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坚定不移地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自明清时期起,易氏家族便开始设立学堂,培养家族后代的文化素养。同时,易氏家族注重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努力挖掘和宣扬家族文化,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易氏家族提倡家族团结。易氏家族非常注重家族成员间的团结和协作。在家族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支持是家族内部最根本的群体关系。而这种家族团结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使得易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壮大。
古代易氏名人整理
在历史人物中西晋有舂陵令易雄、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北宋有画家易元吉、元代时有易炳文、明代有万载人永乐进士易节等等,从清代到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在海外也有相关的易姓华侨和名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和易氏相关典型的历史名人。
西汉征南将军 —— 易洸
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易洸,是在易姓的名人中的古代名将,易洸,字文行,他也是易氏祖先里的高级将领,曾官拜征南将军,易洸之祖是自山西太原尚公
前凉张祚的部将 —— 易揣
易揣出生在当时永和十一年(355年)七月,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第七位君主张祚的部下,在前凉国内乱后,改以名字为姓氏,称揣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至今,据传是为甘、宁、青一带的揣氏一族,也是揣姓的来源有关。
长沙郡主簿 —— 易雄
易雄为生活在公元257—322年,字兴长,为长沙浏阳人,是东晋时期的将领,他为人正直、刻苦好学,主要的功绩在于讨伐逆臣王敦,也是现代易氏可考的始祖,在民间还流传有“易雄就义”的典故。
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三朝重臣 —— 易祓
易祓是一位南宋中后期的著名大臣,也是“长沙三俊”之一,他经历了孝宗、宁宗、理宗三朝,为当时的重臣,在文献著作上还著有《周易总义》二十卷、《周官总义》三十卷等。字“彦章、彦伟、彦祥”
北宋时期画家 —— 易元吉
易元吉为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字庆之,湖南长沙人,他较为擅长画猿猴,因此而闻名天下,在古代绘画行业的专业人士通常把獐猿画看成是易元吉的专工独诣,易元吉留有后世的代表绘画作品有《牡丹鹁鸽图》、《猴猫图》、《三猿捕鹭图》、《树上二猿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等。
当代易氏杰出人物整理
易会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
易纲: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易纲,
易炼红: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易氏人才辈出,百家讲坛易中天、NBA易建联这些都是当代家喻户晓的代表人物,这些无疑是当代杰出的易姓代表。易氏文化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为中华发展贡献了易氏智慧。
编辑整理:易志勇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晓晖
图/网络
上甲微,上甲,是他的庙号。
微,是他的名字,又名昏微,“昏”这里并非指昏庸,而是指昏时,也就是说,上甲微是昏时所生。
商族第七任首领王亥被有易部落杀害后(详情见个人主页),其子上甲微成为了新一任首领。
上甲微决心为父报仇。
上甲微
此时,商族虽然经过先人服牛乘马、远途经商的努力,很是富足,但是武装力量并不强大,要对付同为方国的有易部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于是,上甲微决定求助于河伯。
这个河伯和商族的渊源颇深。河伯所在的方国,位于黄河附近,是水患较多的地区。上甲微的祖父冥受命治理黄河,水患消除。因此,河伯对冥很是感激和敬重,和商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尽管如此,当上甲微找到河伯时,河伯并没有同意。因为他与有易部落首领棉臣也有往来。
后来,上甲微被夏王册封为商王,再次拜访河伯,向河伯哭诉了父亲被杀的经过。河伯考虑到夏王对商族的信任,同时也觉得棉臣不该杀人越货,这才答应出师相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上甲微、河伯两军会合后便去讨伐有易氏。
双方在易水岸边展开厮杀,商族军队要为先王报仇,河伯大军要为商王伸张正义,将士们个个英勇无比,所向披靡。有易部落的军队师出无名,节节败退,最终完全崩溃,棉臣也在混战中被杀。
有易氏的国土被上甲微吞并,财产被上甲微与河伯平分,俘虏统统被罚为奴隶。
幸免于难的有易氏成员逃到了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摇。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竹书纪年》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山海经·大荒东经》上甲微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还创建了“裼五祀”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
裼,意思是在道路上祭祀。五祀,指有五种祭祀对象:门、窗、井、灶、中霤(屋檐或堂屋)。
有学者认为,古代的傩礼(一项古老的驱赶疾病与恶鬼的礼俗)便起源于上甲微。
灭掉有易氏之后,商族也就是从此开疆拓土、发展壮大。在商朝的周祭谱(甲骨中的信息整合)里,第一个被祭祀的先王就是上甲微,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上甲微的晚年还是变得十分,曾与自己的弟弟共同与一位妇女私通。且他的诸弟都各怀私心,使整个商族陷入混乱的局面,直到上甲微的一位“眩弟”靠欺诈而接替了上甲微之位,成为殷族的新一任首领。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屈原《天问》参考资料:
《史记》《中国通史》吉城《天问甄微》
饶宗颐:《殷上甲微作禓(傩)考》
武冈,都梁古国,湘西南历史名城,隶属于湖南宝庆邵阳管辖。武冈历史悠久,这里是湘西南地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机械迁徙,让武冈地区聚集了许多人口。前面笔者有介绍,武冈地区有311个姓,关于这些姓氏的源流,我们今天找部分姓氏来梳理盘点一下。现在的人对自己的姓氏还是要有所了解,至少得知道自己源自什么世家吧?比如说:汝南周氏、陇西李氏、曲张张氏、颍川陈氏、延陵吴世、江夏黄氏、荥阳郑氏、豫章罗氏、彭城刘氏、南阳叶氏、广平宋氏、兰陵萧氏、乐安孙氏、高阳许氏......至于源流就更需要传承了,老一辈可能还知道一些,到了年轻一代大部分是不知道老祖先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老祖先的后人分布何处。笔者有感淡淡忧伤,为此,花点时间和精力把武冈地区的部分姓氏源流做一个盘点,欢迎诸位补充和雅正。
百家姓
老百姓最珍视的还是自己的“姓”
周姓:系出汝南世家一支,分属三国名将周瑜后裔。周诚公为周姓迁湘始祖,公元904年至960年由江西吉安太和县圳河江迁入宝庆武冈小东路乡长溪里三星团石洞陇(现在的新宁县马头桥乡洞头村)诚公后裔出了宝庆地区第一个进士 周仪。宝庆地区周姓有八房,第七次修谱的时候统一班次为:“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生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宝庆地区周姓世居汝南郡(今天河南省上蔡县),武冈地区周姓延续到现在应该在40代上下。
周氏祠堂
万姓:万姓出自“姬”姓,和“周”姓同源。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后代于是用毕万的字为姓。万姓世居在扶风郡(今天陕西省宝鸡市)。明朝崇祯年间,约1628年至1644年,由江西南昌府迁来武冈,到现在已经传到19代上下。
万姓宗祠
马姓:马姓源自嬴姓,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赵奢率部打败西戎秦国的军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后裔于是就以祖先的封号改姓为“马”。马姓世居在扶风郡(今天陕西省的宝鸡市)。明朝初年的时候,约1368年到1468年间,马姓由江西迁来武冈。延续到现在已经传到27代上下。另外一支马姓是清朝嘉庆初,约1796年左右,由新化梅城迁来武冈,到现在已经传到13代上下。
马氏宗祠
尹姓:尹姓源流非常久远,少昊裔孙尹寿,任尧帝的师尹,师尹就是帝黄的辅佐官。于是他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官号为姓。尹姓世居在天水郡(今天甘肃天水市),宋宁宗时期,约1193年至1224年年间,由江西迁入宝庆邵阳隆回,明朝初年的时候迁入武冈。传到现在大概在28代上下。
尹氏祠堂
毛姓:毛姓出自姬姓,与周姓同源。周武王的弟弟聃(有些资料上称“明”)受封于“毛地”,毛地就是今天河南宜阳这一带,爵位为“伯”,世人称之为“伯聃”,他自己称自己为毛伯聃,自此,他的后人也都随着他改姓“毛”。毛姓世居西河郡(今天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明朝洪武时期(1368年左右)由江西迁来武冈,另外一支迁到湘潭韶山。武冈毛姓传到现在大概是28代上下。
毛氏宗祠
方姓:方姓是个非常老的姓氏,黄帝次妃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字叫女节,她的生父叫雷,受封在方山,方山就是今天河南嵩山一带,所以就叫方雷氏。方雷氏后裔到周宣王时改为单姓“方"。方姓世居冯翊郡(今天陕西省的大荔县)。明成祖朱棣带兵杀入南京的时候,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为此,朱棣杀方孝孺10族。方孝孺一个儿子叫“福”的秘密逃入四川避难,另外一个叫“禄”的避难到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7代上下。另外一支从江西迁来武冈的方姓已经和方孝孺这一支方姓联宗。
方氏宗祠
邓姓:邓姓源自“曼”姓,殷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在“邓”,“邓”地在今天河南省的新野地区,曼季在这里建立了“邓国”,邓国的爵位为“侯”,所以又被称为“邓侯”。后来邓国在战国时期被楚国吞并,曼季的族人就用国名为姓,正式改姓“邓”。邓姓的世居在南阳郡(今天河南南阳市)。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的时候,一支由南阳府邓县迁入湖南长沙,再由湖南长沙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大约在28代上下。另外一支迁入武冈的邓姓是由江西太和县在明朝洪武时迁入怀化黔阳,再由黔阳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大约在29代上下。
邓氏宗祠
任姓:任姓是个非常老的姓氏,黄帝有12个儿子,黄帝给他第一个儿子赐姓“任”,任姓的世居在东安郡(今天的浙江金华)。明朝末年由江西太和县迁来武冈,传到现在大约23代上下。
任氏宗祠
许姓:许姓源自周成王封裔孙太叔于许地,他的子孙就以封地国号为姓。世居高阳郡(今天河北省高阳县)。明朝初年的时候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境内,传到现在大概在29代上下。
许氏大宗祠
白姓:春秋时期,宋国的宋恒公的儿子叫“向义”,他的食邑在白地,向义的儿子用他父亲的封邑为姓,自此以后,向义的后入改姓“白”。白姓世居在河南郡(今天河南洛阳市)。明朝末年的时候由怀化的黔阳迁入武冈,传到现在大概在18代上下。
白氏宗祠
刘姓:周文王后裔王季的儿子,周成王的时候被封在刘邑(今天河南省偃师)。他的子孙就用祖上的封邑为姓。刘姓的世居在彭城郡(今天河南徐州市)。明朝洪武初年从江西太和县迁到湖南新化,再转迁入武冈。传到现在大约在29代上下。
刘氏宗祠
李姓:颛顼的曾孙皋陶曾任尧帝的狱讼官(理官)。皋陶孙:恩成,以及他的后代在虞、夏、商都担任理官,于是他们的后人就用官名取姓“理”。殷商末年理征因为得罪纣王而被杀死,他的儿子理利贞逃跑到一个叫伊侯的荒凉地区,以吃树叶果子保全了生命,此后改姓“李”。世居在陇西郡(今天甘肃省临洮南地区)元代进士李志道在明初任台州通判、琼州同知,卸任后迁入武冈,传至现在,大约在29代左右。另外一支迁入武冈的李姓是明朝初年由江西抚州迁入武冈,传至现在大约在26代上下。
李氏大宗祠
吴姓:周武王封他太伯弟仲雍的曾孙在吴地,后来吴国被越国消灭掉了,这支王族就用原来的国名取姓“吴”。吴姓的世居在延陵郡(今天江苏省常州市)。明朝洪武年初的时候由江西的太和县迁入武冈,传到现在的话大约在26代上下。
吴氏宗祠
严姓:楚庄王谥庄,他的子孙就用土地谥号作姓,改姓“庄”。汉朝的时候 庄助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讳,于是把“庄”姓改为“严”姓。严姓的世居在天水郡(今天甘肃省天水市)。唐代由会稽迁入湖南的华容地区,宋朝的时候迁入江陵郡,后来再迁入上元县(今天江苏省江宁县),明朝初年的时候又迁回湖南华容,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严姓的一支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大约传到了18代上下。
严氏宗祠
易姓: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易牙的后裔,世居在山西太原郡(今天山西省的太原市)。明朝洪武元年,1376年由江苏高邮州兴化县迁入武冈,传到现在大概在27代上下。
易氏宗祠
杨姓:唐叔虞的后代伯侨被封为“杨侯”,他的子孙后代就用他的国号取姓,自此“杨”姓开始。杨姓的世居在弘农郡(今天河南省的灵宝县)。明朝初年的时候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8代上下。
林姓:商朝丞相比干因为劝谏纣王而被杀,比干的儿子“竖”逃难到长林山(今天河南省的淇县)。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赐比干后人姓“林”。另外,周平王的次子林开的后裔也姓林,所以“林”姓的源自有2支。林姓世居西河郡(今天山西省汾阳县)。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福建莆田进士 林世富 任邵阳县府尹,后来他又随武冈路总管 柳不华 屯兵武冈同保山,元朝灭亡以后,林世富 隐居在武冈林家桥一带,这一支武冈境内的林姓传至现在大约在37代左右。武冈境内的另外一支林姓是从江西迁来武冈的,延续到现在大约在27代上下。
林氏宗祠
陆姓:陆姓源自“妫”姓,战国时期齐宣王封少子季逵在“陆”,这个陆就是上古的陆佟氏墟,他的子孙就用祖上的封邑来取姓。陆姓世居河南郡(今天河南洛阳市东北)。明朝永乐年间(1401年至1424年)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武冈的“陆”姓传到现在大概在28代上下。
陆氏宗祠
张姓: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叫“青阳”,青阳的儿子叫“挥”,挥曾经担任弓正官,通过观察弧星发明了弓箭。他的子孙崇拜弧星,于是取“张”为姓。张姓的世居在清河郡(今天河北省的清河县)。明朝洪武年间,江西省太和县的孝廉 张 到贵州黎平府作官,卸任以后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大约在29代左右。另外一支迁入武冈的张姓是由湖南的宁乡迁入地,延续到现在应该在30代上下。
段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儿子叫“叔段”,受封在“京”(今天河南省荥阳市),因为反叛他的哥哥郑庄公失败,逃到“共”(今天河南省辉县),根据地名改名字为“共叔段”,共叔段的后裔分成“共”姓和“段姓”。段姓的世居在京兆郡(今天陕西省西安市)。明朝永乐年间段姓的一支从河南开封府荥阳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6代上下。
段氏宗祠
夏姓:西周初年,夏禹的后裔楼公受封在杞地,建立杞国。杞国灭亡以后,楼公的后裔就用夏取姓,自此以后“夏”姓开始。夏姓的世居在会稽郡(今天江苏省苏州市)。明朝末年有一支夏姓从江西太和县迁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6代上下。
夏氏宗祠
钟姓:钟姓源自“芋”氏。西周时期宋国始君“微子启“的曾孙 伯宗,春秋时为晋国大夫,他的儿子 州黎在楚国作官,受封在钟离,他的子孙就取姓“钟”或者“钟离”。钟姓的世居在颍川郡(今天河南省禹县)。明朝初年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到了第30代左右。武冈境内另外一支钟姓是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2年)因娄妃母族避宸濠祸而改姓“钟”,这一支钟姓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3代上下。
钟氏祠堂
袁姓:袁姓源自“姬”姓,和周姓同源。西周时期,陈国的始君胡公满九世孙叫“伯辕”,伯辕的孙子 涛涂 用祖父的字取姓“辕”,后来把“辕”去掉偏旁改为“袁”,自此“袁”姓开始。袁姓世居汝南郡(今天河南上蔡县)。有一支袁姓族人元朝初年的时候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湖南新化地区。明朝初年的时候,这支袁姓族人再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30代上下。
袁氏宗祠
莫姓:“莫”姓原来叫“刑莫”,刑莫氏在后魏有明确记载。后来,莫那娄氏改姓莫。莫姓的世居在巨鹿郡(今天河北省巨鹿县)。明朝初年的时候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8代上下。
莫氏祠堂
殷姓:商汤建国以后,到第十代王盘庚的时候迁都到“殷”(今天河南安阳),历史上称之为殷商,殷商被周灭亡以后,其王族子孙就用“殷”取姓。殷姓世居在汝南郡(今天河南省上蔡县)。明朝初年的时候有一支殷姓从山东高蜜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7代上下。
殷氏宗祠
唐姓:周宣王封陶唐氏的后裔在“唐”(今天河南省方城),负责对尧王的祭祀,后来陶唐氏的后裔就取他们祖先的封地“唐”为姓。唐姓的世居在晋阳郡(今天山西省太原市)。元朝和明朝两朝交替之际,有一支唐姓从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有33代上下。迁入武冈的另外一支“唐”姓是由江西迁入湖南辰州,后来再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7代上下。
唐氏宗祠
黄姓:西周时期有“黄”诸侯国(今天河南省潢川县),后来被楚国消灭,黄国王族子孙就用原来的侯国名为姓。黄姓世居在江夏郡(今天湖北省云梦县)。元朝末年的时候黄姓由江西迁入武冈。
黄氏大宗祠
萧姓:商微子的支孙 萧述大心受封在“萧”,他的子孙以他的封地为姓。萧姓世居在河南郡(今天河南省洛阳东北)。南宋,武冈境内的萧姓始祖 萧一菊 登明经进士,绍兴年间为了避金人的战乱,从江西的吉安府太和县梅子坡圳上,携带9个儿子1个女儿迁到隆回县横板桥骡子塘(原来属于武冈)。后来又有一只萧姓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从河南睢州(现在河南睢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是32代上下。
萧氏宗祠
彭姓:商代诸侯大彭的子孙用国号为姓。彭姓世居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明初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今传28代上下。
彭氏宗祠
程姓:颛顼裔孙休父在周朝任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休父被封在“程”地(今河南洛阳市)。自此以后他的后代就以这个封邑为姓,“程”姓的世居在安定郡(宁夏固原)。明朝初年由安徽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应该在29代上下。
程氏宗祠
傅姓:陶唐氏 丹桂被封为唐侯,唐侯的后裔大繇食邑 傅岩,他的子孙就用祖上的封邑作姓。傅姓世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明代傅友德辅佐明太祖开国,在平定云南的时候立下大功,封为丽江王。傅友德的长子傅惟椿由江西迁入武冈境内,延续到现在应该在32代上下。
傅氏宗祠
曾姓:源自姬姓,夏少康封孙子 成烈于“鄫”(山东枣庄),烈世子巫损“鄫”字邑旁为“曾”姓。曾姓世居鲁国郡(山东曲阜市)。明朝永乐年间(1404年至1424年)曾姓从山东迁到湖南新化县,后来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已经至少26代。
曾氏宗祠
蒋姓:周公旦封第三子伯黔在“蒋”地(河南省淮滨县),他的子孙就用封地取姓。蒋姓世居在乐安郡(山东高青县)。明朝末年从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至少有25代左右。
蒋氏宗祠
谢姓:周宣王封舅父姜申伯于“谢”地,姜的子孙就用封邑取姓。谢姓世居陈留郡(河南开封市)。明初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在武冈境内延续到现在至少有30代。
谢氏大宗祠
舒姓:颛顼的后裔封在“舒”地,称之为“舒子”,他的子孙就用他的封邑为姓。舒姓世居在京兆郡(陕西西安市)。武冈境内的舒姓在明初的时候由怀化溆浦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至少有29代。
舒氏宗祠
雷姓:黄帝次妃 女节 的父亲叫雷,受封于方山(河南嵩山南),所以叫“方雷氏”,雷的后裔分“方”姓和“雷”姓。雷姓世居冯翊郡(陕西省大荔县)。武冈境内的雷姓于明初由江西太和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至少传了27代。
雷氏大宗祠
潘姓:周毕公 高 的儿子 季孙,受封于“潘”地,就以封地为姓。潘姓世居荥阳郡(河南荥阳),明洪武年间潘姓由江西吉水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至少有28代。
潘氏宗祠
熊姓:楚国熊氏后代。熊氏世居江陵郡(湖北省江陵县)。武冈境内的熊姓氏明初由江西新淦县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至少有28代。
熊氏宗祠
欧阳姓:欧阳源自“姒”姓,越王无疆的孙子封在欧余山的南面,他的子孙就用封地取姓。欧阳世居渤海郡(山东潍坊市)。明初由江西庐陵县(江西吉安)迁入武冈,延续到现在有25代上下。
欧阳宗祠
有娀(sōng)氏,是目前有文字记录的最早戎氏部落。《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kù)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喾(公元前2275年-公元前2176年)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妃有娀氏之女简狄,因吞燕子蛋而生下契,契长期辅佐大禹治水,后成为商朝的祖先。有娀氏是上古时期的诸侯部落,也是母系社会最早的戎氏,从其居住过的地方变迁就能知道戎氏迁徙的轨迹。目前,对有娀氏的故地,形成了陕甘说、晋南说、幽燕说、中原说、鲁西南说等说法。
1.陕甘说
《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戎出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先王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杜预注:“瓜州,今敦煌。”但根据上文分析,允姓之戎的瓜州当在陕西宝鸡附近,因为先秦时代的疆域,最西边也就在陕甘交界处,不可能到达离宝鸡还有3000多里远的敦煌。《太平御览》引《张掖记》曰:“女简狄,浴于玄卹之水,即黑水。”《淮南子·地形训》曰:“有娀在不周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又曰:“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离骚》云:“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西海指今青海。这里把有娀氏按在西北乃至青海之地,其实是典型的误会。有娀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属于典型的炎帝部落分离出来的东夷族,所以当时不可能在青海,只能随炎帝在黄河中下游的陕甘晋一带活动。
2.晋南说
有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史记·殷本纪》云:“桀败于有娀之虚,桀饹(le)于鸣条,夏师败绩。”夏桀在有娀氏旧地被商汤打败,奔逃到鸣条(今山西夏县之西)再战,结果夏朝军队全军溃败。张守节《史记正义》曰:“有娀当在蒲州也。”蒲州古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就在此地,为山西省南部。
3.幽燕说
幽燕,即为玄鸟,冀北,古代鸟图腾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古代红山文化的地域,商族简荻所属的有娀就是北方部落。《淮南子.坠形篇》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汉书•扬雄传》曰:“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颜师古注:“幽都,北方,谓匈奴。”《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畜牧而转移”。这里指有娀氏在华北比较偏远的地区,当在山西雁门关北或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
据史载,大约四五千年前,易水河流域两岸有一氏族部落居住,称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据《易县志》记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有易氏(部落)定居于易水沿岸(今河北省易县),以畜牧业为生。商王亥驾牛车至有易经商,被有易杀死。其子上甲微(商六世祖)杀有易之君绵臣,灭有易。”《山海经·大荒东经》、《竹书纪年》、《楚辞·天问》、《易·大壮》等篇中,都有有易杀王亥这一事件的记载。据《中国通史》曰:“古时殷人与娀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商人的女始祖简狄为有娀氏女,这个有娀部落就是有易部落。简狄的名字中“简”是其名,“狄”是其姓,而狄、易二字古代音同可以互通。
4.中原说
《淮南子·地形训》曰:“有娀在不周北”高诱注言“有娀,国名,不周,山名也。娀,读如嵩高之嵩。简翟、建疵姐妹二人在瑶台,帝喾之妃也。天使玄鸟降卵,简翟吞之以生契,是为玄王,殷之祖。”崇即嵩山,椆水在颖川,嵩山正在椆水之北。鲧和禹皆为崇伯。如《国语·周语下》曰:“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逸周书·世俘》曰:“乙卯,龠(yuè,古代乐器)人奏《崇禹生开》三终。”《潜夫论·五德志》说:“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将戎禹与崇禹比较,即可知有娀氏即崇伯。而有娀氏之女即玄鸟帝喾之妻,《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长发》记载:“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大戴礼记·帝系》云:“帝喾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由此就可以知道,有娀氏即黄帝有熊氏。《墨子·尚贤中》曰:“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即乃刑这于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可知鲧为帝之元子。《左传》昭公七年曰:“昔尧殛(jí,意杀死)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绎史》卷十二引《随巢子》载:“禹娶涂山,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可见鲧与禹皆为熊(崇)氏,因此可知,鲧即有熊氏黄帝之子。《史记》曰:“禹兴于西羌” “禹生戎地”指的是九州戎的地望,区域极广。戎地,即戎国,有娀氏部落,伏羲氏的后代,在开封、商丘、菏泽之间。《左传·昭公四年》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州、中南、九州之险也。”九州戎的地域与夏的地域基本重合。对比夏朝都城阳城、安邑、阳翟、斟寻、老丘诸说,通过考古学证明,“禹生戎地”,其地望在九州戎区域的中原地带。偃师缑(gōu)氏县西南有名“九苑”(九里)之地,正相当于嵩山与轘辕山西北,而苑之古称为囿,九囿就是九州,另一方面,囿与里本就是一音之别,里、黎互通,故九里也就是著名的九黎,蚩尤即九黎之君。殷商先祖,自帝喾及契时起,就一直居于此郑洛地区。以此判断,有娀当在中原地区。大禹治理九州洪水的传说,就是发轫于大禹在此九苑至轘辕山、嵩山地区洪水的治理。
5.鲁西南说
《路史•国名记卷己》曰:“有娀,帝喾次妃国。”王逸章句:“有娀,国名。”顾颉刚在《有仍国考》一文中认为,有仍即有戎、有娀,亦即周代的任国,在今山东济宁附近。清代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之二十五《济宁直隶州》记载“本州(即济宁),古仍国,周任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zhuān)臾,风姓也,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顾颉刚认为,“有仍又作有戎,有戎当即春秋时鲁国之戎。”“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任、宿、须句、颛臾等国,都姓风,戎、娀、仍、任古音相同或相近可通假。
《左传·隐公二年》曰:“公会戎于潜”,杜预注:“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八十一《曹州府一·古迹》云:“戎城,在菏泽县西南。”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云:“戎,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古戎国。今山东曹县东南有楚丘城,《括地志》云:‘即春秋戎州己氏邑也。’济阳,亦见曹县。”戎国在济水流域,有娀氏也在济水流域。高士厅《春秋地名考略》云:“济阳,汉县,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故城在兰阳县东50里,故戎城则在今曹县境。”《清一统志》谓:“戎城在今曹州府荷泽县西南。”两说虽有出入,但都在汤居的亳附近,在今山东曹县北部。
有娀氏的故地既然存在陕甘说、晋南说、幽燕说、中原说、鲁西南说,那么到底是在哪里呢?本人认为,上述五种说法都有道理,而且随着时代变迁,在这五个地方,甚至更多地方都居住过。根据上述记载及分析,有娀氏最早居住在陕西宝鸡渭水流域,后沿渭河迁徙至渭河与黄河交界处的山西永济市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后随炎帝部落北迁至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县南)参加阪泉之战,炎帝部落失败后,有娀氏南迁留居河北易水一带,形成有易氏。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985年)商高祖王亥因在易水看上有易氏(有娀氏)部落首领绵臣妻子,而当王亥醉醺醺地回房睡觉时,被刺客潜入王亥房间用斧头杀死。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981年)王亥儿子上甲微挥师北进,杀死绵臣,并灭了有易氏。一部分有易(娀)氏遗族逃避追杀而南迁至河北定州,一部分继续南迁至山西长治市潞城,还有一部分继续向南迁徙至嵩山附近,后又继续东迁至鲁国西南,春秋时期建立戎国(今山东荷泽曹县北部)。
戎国为已氏之戎,鲁西之戎,太皞伏羲氏之后,非戎狄之戎。夏代为有娀(仍)氏部落,都城初在山东济宁,后西迁至济水附近,曹、宋、卫、鲁之间,今山东省曹县北部由东至西狭长地带。在姜太公立国之后,为齐国附庸,改为“戎州”邑。曹县西北有戎城(安陵堌堆遗址,今曹县韩集镇孙庄村北),东部有戎国楚丘邑(梁堌堆遗址,今曹县侯集镇梁堌堆村北),东南有戎国已氏邑(西汉已氏县遗址,今曹县东南楚天集),东北古营集(今曹县古营集镇),营是戎的讹音,即古戎集,也是戎人居住之地,上述地方皆是春秋时期戎地。
按照鲁西南说的说法,戎国是由古“有仍”国演变而来。有仍,即有娀、有戎、有任,风姓、己氏,出自上古东夷太皞(伏羲氏)之后,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时建立“有仍”国,位置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有仍国都)、任城区、微山县、金乡县境内,是夏朝中兴祖少康(杜康)出生之地(少康外祖父家),少康中兴复国后封此地为“任国”。《路史》云:“太昊后,即任也。”《汉书·古今人物表》曰:“仍,扔也。”《左传》鲁昭公四年记载说:“夏桀为仍之会,有缗(mín)叛之。”《韩非子·十过》云:“昔者桀为有娀之会,而有缗叛之。”《左传》与《韩非子》中“仍”与“娀”通用,其中“仍”,也是指这个有仍国。相传,夏帝相妃后缗,就是这个仍国之女。有穷国君寒浞(zhuó),派自己的大儿子过浇,带兵杀斟灌,伐斟郡,灭夏后相。此间,帝相妃后缗怀孕在身,为避难,逃出自窦。归于娘家有仍氏国,生子少康。此言“有仍氏国”即此仍国。仍国建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区,后西迁至曹县北部自东至西狭长地带建立戎国。仍国灭亡时间约在战国前期,即并入当时的鲁国,后来成为齐国附庸。
关于戎国的文字记载,《左传》中有很多,都发生在春秋时的鲁西南之地,现摘录如下:《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曰:“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司空无骇入极,费父胜之。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这里潜、莒、向、极、唐,皆是鲁西之地,今山东曹县境。意思是鲁隐公二年春,隐公在潜地会见戎国人,这是因为重修惠公时候的友好关系。戎国人希望结盟,隐公婉言拒绝了。莒国在向国娶妻,向姜在莒国不安心而回去向国。夏季,莒子统兵进入向国,领着向姜回国。司空无骇领兵进入极国,派费父灭了极国。戎国人又希望结盟。秋季,在唐地结盟,恢复和戎国人的友好关系。又据《左传》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曰:“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意思是周桓王派凡伯为使聘于鲁,从鲁国经戎国返洛邑途中,戎国人袭击凡伯于楚丘 。据《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曰:“夏,公追戎于济西。”意指鲁庄公带兵追击戎国人,一直追到济西(曹地济西田)。据《左传》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曰:“初,公登城以望,见戎州。问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巳,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逾于北方而队,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逾从公,戎州人杀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kūn,意剪发)之,以为吕姜髢(dì,意假头发)。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杜预注:“戎邑。己氏,戎人姓。”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当初,卫庄公登城远望,看见了戎州。他问那是什么地方,侍从告诉他是戎人的居邑。卫庄公说:“我是姬姓,怎么还有戎人?”后来便把戎州消灭了。庄公让匠人干活,一直不让歇息。还打算驱逐卫卿石圃,没有来得及就发生了。十二日,石圃依仗匠人的力量攻击庄公,庄公关上宫门请求饶命,石圃不答应。庄公翻越北墙逃跑时掉下来,折断了大腿。戎州人也乘机攻击他,太子疾、公子青翻越围墙跟上庄公。戎州人把他们两人杀了。卫庄公逃到戎州的己氏家里躲藏。当初,卫庄公从城上看到己氏妻子的头发很漂亮,让人剪了下来,作为自己夫人吕姜的假发。这时庄公逃到己氏家里,他拿出一块玉璧,说:“你假如救我一命,我把这块玉璧给你。”己氏说:“如果我杀了你,这玉璧会去哪里?”于是就杀死了卫庄公,并获得了玉璧。上述故事都发生在鲁西南曹县附近,说明当时有娀氏后裔在曹县北部已建立了戎国,后来就以国为姓,始为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