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宋一叶 图/网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仰望一轮圆月升起,阖家团圆欢度中秋佳节之时,让我们在品读“诗仙”李白的咏月诗词中,去感悟他的月魂情韵……
千百年来,在自然界诸多景物中,月亮是美丽、美好和永恒的象征,充满着瑰丽奇妙的意象,凝聚着历代文人最浓郁的情感。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月亮反复吟咏,写下了许多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诗句。据统计,在50836首的《全唐诗》中,竟出现11055个“月”字。
然而,若论咏月达人,非李白莫属。这位浪漫主义大师,除好酒外,还对天上的明月似乎情有独钟。据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统计,在今存李白1166首诗词中,吟咏月亮的诗篇有340首,约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其中523处含有“月”字。其咏月诗句如串串珍珠、颗颗明星,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李白吟咏月亮的诗词不同凡响,有着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更富有诗情。一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说明却不说尽游子思乡的情思;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想象自己的心可以离开身体或随大雁,或随明月,飞向远方,写法何等新奇;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就像诗人随身携带的珍贵物品,可慷慨解下相赠,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深情;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称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给人留下生动、深刻、鲜明的印象;在《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把似乎只有在大海上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奇丽壮观的图画。
一首《月下独酌》,李白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用美丽幽静的气氛烘托独酌自饮的悲凉;在《郢门秋怀》中,李白用月相变化周期规律记算时间;“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在《塞下曲》组诗中,李白借照耀汉地的月亮,指代京城长安,点明将士出师的地点:“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又用互为比喻的手法:“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月影弯如弓,弓弯似月影,霜花喻剑光,剑光比霜花,把汉家将士守塞卫国的英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寄从弟宣州长史昭》诗中,“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用“云月”代风景;在《登太白峰》里,李白借助高悬青云之上的明月,“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太白山上无比明媚的月亮;在《感兴八首》 和《忆旧遊寄谯郡元参军》中,皆用明月比喻美女:“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李白这一首首对月亮充满奇思妙想的吟咏,交织成一幅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使明月之意象交织着乡情和亲情极其深挚的中国人思乡怀人的情结,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令人不禁如痴如醉地读之、思之……
有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李白的咏月诗词之所以写得多,也写得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性格经历决定的。月亮的皎洁、光明与诗仙的豪爽、倜傥,两者融为一体、相互契合。纵观李白一生,喜忧参半、悲欢交加,有豪放也有孤独,因而他兼有多重性格。当他信心满怀时,“欲上青天揽明月”;当他壮志难酬时,“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当他忧思难遣时,“举杯邀明月”;当他思念家中妻儿时,“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希冀“常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足见李白对月亮的偏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真情实感密切相关。可以说,李白借月亮的意象,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融入诗里、揉进词中。
其二,是生活习惯决定的。李白阅历丰富,他熟悉月亮的诸多特性和传说,因而可以借助它们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意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夜别张五》等诗题,从中可见李白一生爱月亮,李白的月亮。不但他自己爱月、吟月,还把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明月奴”,并将其妹也唤作“月圆”,可谓欢喜有加,情深意切。
其三,道教信仰决定的。李白信仰道教,月亮的永恒性,让他十分羡慕。于是,他常常神游太虚,以月寄心、慰藉心情。他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吟“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他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误闻日本友好使者晁衡不幸遇海难,他泪眼向月,恸哭不已:“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蓦地,我暗自思忖,莫非李白就是月亮的化身,是美丽圣洁的月亮赋予了他的诗情词韵。因此,李白亦是一代“诗仙”,亦是万古“月魂”!他像一轮皎洁晶莹、清辉洒地的明月,亘古不息地高悬在中华诗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