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闽南网]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习俗风俗、来历介绍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sì)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更像是一种游戏,玩法是大家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不然就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广西,当地过三月三的氛围就很浓重。这一天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不光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
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
各族人民三月三这样玩
壮 族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黎 族
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畲(shē)族
每年的“三月三”,畲族群众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南宁4月12日电 (记者周雨乐)记者从4月11日举行的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将以“新民歌”为着力点和聚焦点,持续强化“广西——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一文化标识。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彭远贺摄
据介绍,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将于4月21日开幕,集中活动时间持续至5月22日。广西全区基层群众“三月三”活动将达1000多场,自治区层面将开展9项重点活动和“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版块共41个大类活动。
广西将在南宁市区沿民族大道打造“民歌一条街”,在三街两巷、金湖广场、万象城三个核心区域设置各种艺术展陈和开放麦装置,组织广西各地民歌手、邀请全国知名乐队开展民歌路演活动;邀请国内国际知名唱将与广西本土唱作人一起改编或新创民歌,打造《新民歌大会》节目,于4月22日起陆续播出,营造线上线下同欢共庆的节日氛围。
同时,广西将通过区域海选、开放麦打卡、街头路演等多渠道、多形态、多模式,开展“潮音·2023新民歌挑战赛”;举办中国—东盟经典民歌交响音乐会,拟选取《茉莉花》《美丽的梭罗河》《月亮风筝》《相思河畔》等中国及东盟十国富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经典音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交响乐和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演绎。
4月21日至22日举办的绿城音乐节,将集结国内知名艺人和乐队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演出,同时配套特色文创、美食、旅游服务等,打造集音乐、娱乐、美食、休闲为一体的音乐嘉年华。
此外,作为“三月三”的闭幕演出,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暨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闭幕式——“大地飞歌”晚会将汇聚国内外优秀表演团体、艺术家,以及新民歌挑战赛等活动中的获奖选手,以歌传情、以歌会友。
(责编:周雨乐、许荩文)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难以忘怀“三月三”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我们都有一个大理梦——那座风花雪月的城市,一生之中一定要去的地方。在大理 ,时间是静止的,是平静而安宁的;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和情怀,没来过大理的人对她向往憧憬,来过大理的人对她魂牵梦萦。大理,是一座温柔的城市,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都美得不需添加任何修饰便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驻地,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举行的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古代又称观音市或观音会。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将这个大理各族人民最盛 大的传统节日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 民族节举办于三月街。街场位于点苍山中和峰麓,傍古城、眺洱海,地势广阔、风光秀丽。
据清代刊印的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所说,在南诏细奴逻时期(唐永徽年间),观音于农历三月十五到大理传教,并制服了魔王罗刹。为感谢观音的恩德,每年到期,信徒们搭棚礼拜诵经,并“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观音入大理只是传说,大理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优势才是三月街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机会游了两天三月街,先后记下了当时的情景:“俱结棚为市。环错纷坛……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辩。……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清末修的《大理县志稿》记载得更为详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地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清光绪年间,大理首批留日学者李燮羲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三月街的盛况: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月街,发展到今日,不仅已成为涉及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物资交易会,而且还是大理各民族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对外开放的重要集会。届时举行传统的赛马、对歌、赛龙舟、民族歌舞等文艺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三月街在新时期已成为云南西部最盛大的商贸集市、大理各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盘踞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制服了罗刹。观音大士怕罗刹卷土重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来大理讲经说法,善男信女接踵而来。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化,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 街子。因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故又有"三月街"之称。观音到大理讲经说法虽属传说,但三月街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则是肯定的。唐南诏国时期 ,大理地区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三种佛教流派的汇合地。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大理地区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宗教信仰,给大理留下了神秘的"妙香古国"之称。从清代学者师荔菲的《月街词》"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世祖碑前买货来"中可看出:到清代,白族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结队赶三月街时,还要到观音塘烧香祭祀,说明清代的三月街仍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庙会。 解放前,三月街的贸易集市盛况,在明清之际的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李元阳的《万历云南 通志》、《徐霞客游记》等都对三月街进行的骡马、木材、药材、毛皮、铜铁等大宗的土特产品贸易情况有详备的记载。徐霞客是这样记述三月街的:"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再现了三四百年前三月街"诸商云集,环货山积"的繁盛状况。解放后的三月街,更加繁荣兴旺,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它的会期延长到7天至10天,人数多达15万人,贸易总额达数百万元,上市牲畜万头以上。三月街上市的药材,几乎包括了云南药材的大部。除此之外,附近的文艺团体和工农业余演出队在会期演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艺节目。过去常举办赛马,这是三月街最吸引人的一项活动。到期,滇西白彝、纳西、藏、苗等各民族剽悍的骑手云集苍山脚下,只待一声号令,骏马倏忽若飞,跳墙越堑,狂逸奔突,令人叹为观止。 在大理,类似的定期的贸易集市还有洱源邓川的8月渔潭会、鹤庆7月的松桂会等,但它们的规模都比三月街小。周总理在评价电影《五朵金花》时说:"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三月街确实是美好的人民在美好的时节、美好的风光中展开的一次独具风姿的民族盛会。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招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农民们要到这里出售农副业产品和土特产,如珍贵的药材和精美的草编、大理石制品,或者在街上选购耕田、挤奶的牛,运输的马;姑娘们到这里制备自己终身大事的嫁妆;老奶奶们有兴致地带上小孙子来街上为全家采购生活必需品,或者饱一饱眼福。艺术家们则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收集反映民族风情的创作素材。还有许多人则不一定是作买卖的,却总是以逛一趟三月街而感到惬意。和我国各地的民族盛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望果节、苗族的"四月八"、傣族的泼水节一样,三月街是一个充满的民族狂欢节,同时也成为云南游客盛会,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游客络绎不绝,就连新闻媒体也是争相报道。2006年的大理三月街,出大理的几家媒体外,云南电视台也对其进行了报道,连外省的新闻单位也对其进行了传播,从而可见其空前的盛况。
我知道,梦中的相逢最难忘。梦里的“三月三”游人如织,其实在心里是有些稍微厌恶这种嘈杂与喧嚣的,以至于对那花团锦簇,扎堆竞放的花儿们都有了些许偏见,甚至有些矫情的标榜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浅薄。 对于自己的家乡,人们都有着一种与身具来的深沉而厚重的大爱,相信这是每一个游子心中都有共有的一种乡愁吧!彩云之下,苍山洱海间,大理总是令人遐想万千,关于浪漫,关于风花雪月,关于诗和远方,关于武侠奇缘,关于浪迹天涯……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三月街”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集会,“三月街”的“街”是读“gai”这个音的第一声,在古语中就是“该”字的音,还有“聚集”的意思,三月街就
是指三月该聚会了。她是一种传承的信仰与力量!
1991年起,三月街被确定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文体经贸"同台唱戏",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天至十天。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其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三月三”!自唐朝到现在,大理“三月街”千年不衰。一千五百多年来,从来没有中断。在古代,三月三也称上巳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到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会举办庆典,其热闹程度恐怕和现在的圣诞节差不多。但是,现在这个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还保有传统。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节日?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来走进三月初三,看一池春江水暖,歌一曲曲酒流觞,盼一世浪漫相伴。
三月三的历史传承。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轩辕黄帝诞辰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在这两个节日之后步入繁荣。
上巳节的由来已久: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水的节日: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山顶上的节日,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了。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内容是临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时当暮春,风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
《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痕迹。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初期的文献,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经过文化名人的点缀,这个节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调。
曲水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上巳节食俗:古人有浮蛋乞子的习俗。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水里漂一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是生育的符号。壮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自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了上巳节的许多传统。
所谓“曲水流觞”正是魏晋时期,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习俗。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
发展到唐代,三月三已经成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不见。
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这天出门,尽情享受春光之美。
明初时,朱元璋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以彰显太平盛世。
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
时至今日,三月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中国的情人节。现在很多小情侣把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追溯到最初时代,中国的情人节是三月初三,记载于《诗经》,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在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柳绿,明媚的阳光,笑靥如花的脸庞,怦然心动的心情,嬉戏追逐的身影,还有定情的芍药花,在最初和最美的大自然,没有所谓的礼教约束,大胆说出心中的爱,在山水间流淌开来。如此动人,让人心醉。
杜甫《丽人行》的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将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三月三的风俗习惯。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赏桃花: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放风筝: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各民族的三月三。 壮族·歌圩节。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瑶族·干巴节。云南,瑶族有“干巴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黎族·孚念孚。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歌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 布依族·聚会日。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招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传说。 侗族·花炮节。广西三江侗族有“花炮节”。花炮三响,象征团结、幸福、吉祥。花炮鸣放升空后,各村寨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获优胜。还要举行文体活动,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附近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加。 畲族·谷米节。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茁壮成长。是日,家家染乌饭祭祀祖先。 诗词中的三月三。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唐代:张志和):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唐代:徐彦伯):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节,“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日。 三月三日(东晋:庾阐):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渌骿漂素濑。悠想盼长川,轻澜渺如带。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唐代:白居易):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酬乐天三月三日(唐代:元稹):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三月三,又名踏青节。谚曰:“寻春直须三月三。”今陕西尚有“踏青屐”之说。
三日寻李九庄(唐代:常建):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三月三日雨中遣闷十绝句(宋代:杨万里):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三月三日重游虎丘(元代:郭麟孙):细雨霏霏不湿衣,山前山后乱莺飞。过桥春色绯桃树,临水人家白板扉。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箫鼓送人归。清游恐尽今朝乐,回首阊门又夕晖。
我们的祖先最初也是十分浪漫活泼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奔放自然的习俗渐渐暗淡了颜色。
而今的我们,或许不需要西方的情人节来开启所谓的“感情革命”。毕竟,我们曾经也是那样的浪漫,充满情怀。我们有溱洧河畔,芍药传情。丝毫不输于西方的巧克力和玫瑰。只是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我们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仓促起身,把别人的捡起来当做自己的。
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大家开始追求七夕,这个略带有悲情的故事,并不是爱情的本来模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想一想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追溯到何处,又将走向哪里。不妨,就从三月三开始,在河畔盼一池春江水暖,许一世浪漫相伴。
幸好,“三月三”从未中断!这一天终究就要来临,这一天有个心灵之约: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你我都在这春暖花开里……
难以忘怀“三月三”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我们都有一个大理梦——那座风花雪月的城市,一生之中一定要去的地方。在大理 ,时间是静止的,是平静而安宁的;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和情怀,没来过大理的人对她向往憧憬,来过大理的人对她魂牵梦萦。大理,是一座温柔的城市,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都美得不需添加任何修饰便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驻地,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举行的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古代又称观音市或观音会。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将这个大理各族人民最盛 大的传统节日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 民族节举办于三月街。街场位于点苍山中和峰麓,傍古城、眺洱海,地势广阔、风光秀丽。
据清代刊印的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所说,在南诏细奴逻时期(唐永徽年间),观音于农历三月十五到大理传教,并制服了魔王罗刹。为感谢观音的恩德,每年到期,信徒们搭棚礼拜诵经,并“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观音入大理只是传说,大理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优势才是三月街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机会游了两天三月街,先后记下了当时的情景:“俱结棚为市。环错纷坛……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辩。……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清末修的《大理县志稿》记载得更为详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地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清光绪年间,大理首批留日学者李燮羲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三月街的盛况: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月街,发展到今日,不仅已成为涉及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物资交易会,而且还是大理各民族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对外开放的重要集会。届时举行传统的赛马、对歌、赛龙舟、民族歌舞等文艺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三月街在新时期已成为云南西部最盛大的商贸集市、大理各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盘踞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制服了罗刹。观音大士怕罗刹卷土重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来大理讲经说法,善男信女接踵而来。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化,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 街子。因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故又有"三月街"之称。观音到大理讲经说法虽属传说,但三月街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则是肯定的。唐南诏国时期 ,大理地区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三种佛教流派的汇合地。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大理地区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宗教信仰,给大理留下了神秘的"妙香古国"之称。从清代学者师荔菲的《月街词》"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世祖碑前买货来"中可看出:到清代,白族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结队赶三月街时,还要到观音塘烧香祭祀,说明清代的三月街仍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庙会。 解放前,三月街的贸易集市盛况,在明清之际的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李元阳的《万历云南 通志》、《徐霞客游记》等都对三月街进行的骡马、木材、药材、毛皮、铜铁等大宗的土特产品贸易情况有详备的记载。徐霞客是这样记述三月街的:"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再现了三四百年前三月街"诸商云集,环货山积"的繁盛状况。解放后的三月街,更加繁荣兴旺,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它的会期延长到7天至10天,人数多达15万人,贸易总额达数百万元,上市牲畜万头以上。三月街上市的药材,几乎包括了云南药材的大部。除此之外,附近的文艺团体和工农业余演出队在会期演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艺节目。过去常举办赛马,这是三月街最吸引人的一项活动。到期,滇西白彝、纳西、藏、苗等各民族剽悍的骑手云集苍山脚下,只待一声号令,骏马倏忽若飞,跳墙越堑,狂逸奔突,令人叹为观止。 在大理,类似的定期的贸易集市还有洱源邓川的8月渔潭会、鹤庆7月的松桂会等,但它们的规模都比三月街小。周总理在评价电影《五朵金花》时说:"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三月街确实是美好的人民在美好的时节、美好的风光中展开的一次独具风姿的民族盛会。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招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农民们要到这里出售农副业产品和土特产,如珍贵的药材和精美的草编、大理石制品,或者在街上选购耕田、挤奶的牛,运输的马;姑娘们到这里制备自己终身大事的嫁妆;老奶奶们有兴致地带上小孙子来街上为全家采购生活必需品,或者饱一饱眼福。艺术家们则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收集反映民族风情的创作素材。还有许多人则不一定是作买卖的,却总是以逛一趟三月街而感到惬意。和我国各地的民族盛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望果节、苗族的"四月八"、傣族的泼水节一样,三月街是一个充满的民族狂欢节,同时也成为云南游客盛会,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游客络绎不绝,就连新闻媒体也是争相报道。2006年的大理三月街,出大理的几家媒体外,云南电视台也对其进行了报道,连外省的新闻单位也对其进行了传播,从而可见其空前的盛况。
我知道,梦中的相逢最难忘。梦里的“三月三”游人如织,其实在心里是有些稍微厌恶这种嘈杂与喧嚣的,以至于对那花团锦簇,扎堆竞放的花儿们都有了些许偏见,甚至有些矫情的标榜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浅薄。 对于自己的家乡,人们都有着一种与身具来的深沉而厚重的大爱,相信这是每一个游子心中都有共有的一种乡愁吧!彩云之下,苍山洱海间,大理总是令人遐想万千,关于浪漫,关于风花雪月,关于诗和远方,关于武侠奇缘,关于浪迹天涯……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三月街”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集会,“三月街”的“街”是读“gai”这个音的第一声,在古语中就是“该”字的音,还有“聚集”的意思,三月街就
是指三月该聚会了。她是一种传承的信仰与力量!
1991年起,三月街被确定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文体经贸"同台唱戏",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天至十天。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其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三月三”!自唐朝到现在,大理“三月街”千年不衰。一千五百多年来,从来没有中断。在古代,三月三也称上巳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到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会举办庆典,其热闹程度恐怕和现在的圣诞节差不多。但是,现在这个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还保有传统。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节日?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来走进三月初三,看一池春江水暖,歌一曲曲酒流觞,盼一世浪漫相伴。
三月三的历史传承。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轩辕黄帝诞辰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在这两个节日之后步入繁荣。
上巳节的由来已久: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水的节日: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山顶上的节日,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了。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内容是临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时当暮春,风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
《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痕迹。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初期的文献,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经过文化名人的点缀,这个节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调。
曲水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上巳节食俗:古人有浮蛋乞子的习俗。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水里漂一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是生育的符号。壮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自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了上巳节的许多传统。
所谓“曲水流觞”正是魏晋时期,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习俗。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
发展到唐代,三月三已经成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不见。
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这天出门,尽情享受春光之美。
明初时,朱元璋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以彰显太平盛世。
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
时至今日,三月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中国的情人节。现在很多小情侣把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追溯到最初时代,中国的情人节是三月初三,记载于《诗经》,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在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柳绿,明媚的阳光,笑靥如花的脸庞,怦然心动的心情,嬉戏追逐的身影,还有定情的芍药花,在最初和最美的大自然,没有所谓的礼教约束,大胆说出心中的爱,在山水间流淌开来。如此动人,让人心醉。
杜甫《丽人行》的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将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三月三的风俗习惯。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赏桃花: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放风筝: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各民族的三月三。 壮族·歌圩节。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瑶族·干巴节。云南,瑶族有“干巴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黎族·孚念孚。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歌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 布依族·聚会日。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招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传说。 侗族·花炮节。广西三江侗族有“花炮节”。花炮三响,象征团结、幸福、吉祥。花炮鸣放升空后,各村寨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获优胜。还要举行文体活动,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附近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加。 畲族·谷米节。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茁壮成长。是日,家家染乌饭祭祀祖先。 诗词中的三月三。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唐代:张志和):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唐代:徐彦伯):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节,“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日。 三月三日(东晋:庾阐):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渌骿漂素濑。悠想盼长川,轻澜渺如带。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唐代:白居易):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酬乐天三月三日(唐代:元稹):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三月三,又名踏青节。谚曰:“寻春直须三月三。”今陕西尚有“踏青屐”之说。
三日寻李九庄(唐代:常建):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三月三日雨中遣闷十绝句(宋代:杨万里):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三月三日重游虎丘(元代:郭麟孙):细雨霏霏不湿衣,山前山后乱莺飞。过桥春色绯桃树,临水人家白板扉。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箫鼓送人归。清游恐尽今朝乐,回首阊门又夕晖。
我们的祖先最初也是十分浪漫活泼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奔放自然的习俗渐渐暗淡了颜色。
而今的我们,或许不需要西方的情人节来开启所谓的“感情革命”。毕竟,我们曾经也是那样的浪漫,充满情怀。我们有溱洧河畔,芍药传情。丝毫不输于西方的巧克力和玫瑰。只是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我们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仓促起身,把别人的捡起来当做自己的。
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大家开始追求七夕,这个略带有悲情的故事,并不是爱情的本来模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想一想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追溯到何处,又将走向哪里。不妨,就从三月三开始,在河畔盼一池春江水暖,许一世浪漫相伴。
幸好,“三月三”从未中断!这一天终究就要来临,这一天有个心灵之约: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你我都在这春暖花开里……
乡情散文:“三月三”风情
文:韦宇锋
“三月三”是壮民族盛大的节日,也是其他民族的共同节日,到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
关于五色糯米饭的由来,流传很多神奇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壮族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他的父亲去世早,他自己和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是一个大孝子,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上山砍菜或下地干活都要背母亲同去。每次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母亲身边,让母亲饿了可以随时吃。特侬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在山上的一只猴子察觉了。
有一次趁着特侬到山那边砍柴,猴子悄悄地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糯米饭偷走了,母亲动弹不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猴子抱走了糯米饭。一连几次都是这样,特侬实在无可奈何。看着饿极了的母亲,特侬随手扯着身边的枫叶,想着怎样才不让猴子抱走糯米饭呢,特侬发现自己的手被枫叶染成上了黑色,顿时灵机一动,立即动手把树上的枫叶割回家,捣烂后用水浸泡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将糯米放到液汁中浸泡。
第二早将黑色的糯米捞起放到蒸笼蒸,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勒(壮话意为儿子)呀,什么东西那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咩(壮话意为母亲),这是黑色糯米饭!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三月三。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的糯米饭,并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是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什么毒物,碰也不碰,便逃之夭夭了。
这一天特侬吃了黑色糯米饭口不干燥也不觉得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打到更多的柴火。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做黑色糯米饭,后来又逐渐用密蒙花(黄花草)、红蓝草等做成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加上糯米原色,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壮家制作五色糯米饭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准备好糯米的染料即枫叶、密蒙花(黄花草)、红蓝草等,用枫叶放在臼中捣烂,稍微风干后浸入水中,浸泡一定时间之后,放入锅中温水煮至五六十度,然后用纱布滤净取得黑染料液,再将洗好风干的糯米浸入其中,如果糯米黑色度不够,还要反复加热黑染料液两三次,直至将糯米染成了黑色为止;将密蒙花放到锅中煮沸,同样用纱布过滤得黄染料液,密蒙花液染黄色糯米成色度高,一染就黄;红染料、紫染料是用红蓝草经水煮而成,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糯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糯米即成鲜红色。各种颜色糯米染好后,加上糯米本色白色,经过头一晚浸泡后,第二天早上捞出各种颜色糯米按不同颜色分五层放到大蒸笼蒸约一个钟头,蒸熟后倒入干净的大簸箕里,稍后用锅铲搅拌,五色糯米饭散发出诱人的芳香。五色糯米饭色泽分明、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清香可口,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用天然植物染成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蓝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曰:“红花色赤多汁,生血成血之品”。“黄花饭”有清热凉血等作用,用枫叶煮成的青清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五色糯米饭不仅是壮族“三月三”制作的特色美食,上坟祭祖以及婚宴等大型活动都要制作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做多吃不完的,可以晒干后贮藏,那时候想吃再拿来重新蒸或用油炒,用油炒的糯米饭香喷喷、软柔柔的,味道特别好,百吃不厌。
“三月三”是广西民族传统节目,有自己法定的节假日,壮乡的“三月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地处广西最西端的西林县和广西其他地方一样,举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活动,最著名的应该是在那劳镇宫保风情岛举办三月三“驮娘江祭”民俗文化活动和在马蚌镇八大河举办“三月三”歌圩暨泼水节活动。
阳春三月好风光,微风吹拂,那劳镇宫保风情岛河岸彩旗飘扬,山上绿树婆娑、河水碧波荡漾。来自五湖四海、成千上万的游客云集此地,兴趣勃勃地观赏三月三“驮娘江祭”民俗活动。驮娘江面涌现许多头插羽毛、腰背白丝带的赤身“羽人”,从上下游划船赶来,他们手上各自拿着一个装满酒的葫芦上祭亭,祭亭的祭台中央摆放一个巨大的铜鼓香炉和一个肥大猪头。举行驱“毒额”(壮话意为为河魔)、招魂求安、祭拜龙王祈雨等活动。“羽人”酒洒驮娘江,集体点香祭拜。据说,自古以来居住在驮娘江畔的人们每年都举行祭江活动。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种民间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祭江后,还进行“羽人”竞舟、捕鱼等活动,“羽人”们划船穿梭江面,你追我赶,不时向河里撒网捕鱼。场面雄伟奇观。除了江祭,在这里还看到滇黔桂三省区周边县(区)民族歌手比赛唱山歌、娅王祭春、“欧贵”风俗表演、长桌宴上品尝各种美食、篝火晚会等,众多外地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庆祝盛大隆重的“三月三”节日,节目精彩纷呈,令人流连忘返。
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属于鸡鸣三省(区)地带,公鸡鸣叫,在三省(区)交界村寨都能听得到,是西林县西大门。雄伟的大桥横跨清水江,大桥这边是广西,大桥那头是云南,这里主要居住着壮族和布依族群众,这里布依族和壮族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岸的百姓互通来往,同赶一个圩场。每逢三月三节日到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贵州省三江口镇的三乡(镇)的少数民族群众身穿节日的盛装,相约来到西林县马蚌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八大河村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三月三”歌圩暨泼水节。三省(区)各民族歌手山歌节登台亮相、一展歌喉,歌唱党的好政策、脱贫致富和美好生活,各地山歌南腔北调、别具特色,原生态山歌自然清新、跌宕起伏、优美动听。泼水节更是热闹非凡,村村寨寨的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聚集在路旁,特别是好动的孩子们拿着水桶、水盆、水枪等,率先向路过的的行人和车辆泼水。瞬间八大河街上的人们相互泼水,哗啦啦的泼水声和快乐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个个身上都被水淋得湿透,大家都不会因为自己身上被淋湿而生气,反而高高兴兴,认为身上湿了就是沾了喜气,福气到了,来年一定一帆风顺、大吉大利。也有一些人只是想看热闹,怕身上湿了感冒生病,事先穿好雨衣,这样身上就不会被淋湿。而那些热血活力的的青年男女看到中意的人儿就给对方一桶水,向对方泼出的这一桶水,就是表达相互爱慕的方式,最终情定终身、喜结良缘。
近几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在西林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专门为学生制作了“三月三”特色美食五色糯米饭、彩蛋,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协作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蛋,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五色糯米饭和彩蛋的过程。有些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变成了留守儿童,家里没有大人做五色糯米饭,在学校里也能够吃到香喷喷五色糯米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幸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学生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民族舞蹈、唱原生态山歌,抛绣球、跳竹竿,喜气洋洋欢度“三月三”。通过“三月三”进校园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遗憾的是去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能看到“三月三”大型民俗活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消散,结合“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林县各乡镇、村村寨寨“三月三”举办各种地方色彩的风俗活动,唱原生态山歌、跳民族舞蹈、吃长桌宴、祭山等,各家各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杀鸡杀鸭,一家子围起摆着美味佳肴的饭桌,品着自家酿制的清香四溢密蒙花米酒,吃着别有风味的生菜包,喜气洋洋庆祝广西壮民族特色“三月三”盛大节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难以忘怀“三月三”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我们都有一个大理梦——那座风花雪月的城市,一生之中一定要去的地方。在大理 ,时间是静止的,是平静而安宁的;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和情怀,没来过大理的人对她向往憧憬,来过大理的人对她魂牵梦萦。大理,是一座温柔的城市,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都美得不需添加任何修饰便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驻地,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举行的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古代又称观音市或观音会。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将这个大理各族人民最盛 大的传统节日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 民族节举办于三月街。街场位于点苍山中和峰麓,傍古城、眺洱海,地势广阔、风光秀丽。
据清代刊印的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所说,在南诏细奴逻时期(唐永徽年间),观音于农历三月十五到大理传教,并制服了魔王罗刹。为感谢观音的恩德,每年到期,信徒们搭棚礼拜诵经,并“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观音入大理只是传说,大理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优势才是三月街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机会游了两天三月街,先后记下了当时的情景:“俱结棚为市。环错纷坛……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辩。……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清末修的《大理县志稿》记载得更为详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地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清光绪年间,大理首批留日学者李燮羲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三月街的盛况: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月街,发展到今日,不仅已成为涉及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物资交易会,而且还是大理各民族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对外开放的重要集会。届时举行传统的赛马、对歌、赛龙舟、民族歌舞等文艺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 。三月街在新时期已成为云南西部最盛大的商贸集市、大理各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盘踞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制服了罗刹。观音大士怕罗刹卷土重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来大理讲经说法,善男信女接踵而来。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化,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 街子。因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故又有"三月街"之称。观音到大理讲经说法虽属传说,但三月街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则是肯定的。唐南诏国时期 ,大理地区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三种佛教流派的汇合地。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大理地区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宗教信仰,给大理留下了神秘的"妙香古国"之称。从清代学者师荔菲的《月街词》"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世祖碑前买货来"中可看出:到清代,白族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结队赶三月街时,还要到观音塘烧香祭祀,说明清代的三月街仍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庙会。 解放前,三月街的贸易集市盛况,在明清之际的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李元阳的《万历云南 通志》、《徐霞客游记》等都对三月街进行的骡马、木材、药材、毛皮、铜铁等大宗的土特产品贸易情况有详备的记载。徐霞客是这样记述三月街的:"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再现了三四百年前三月街"诸商云集,环货山积"的繁盛状况。解放后的三月街,更加繁荣兴旺,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它的会期延长到7天至10天,人数多达15万人,贸易总额达数百万元,上市牲畜万头以上。三月街上市的药材,几乎包括了云南药材的大部。除此之外,附近的文艺团体和工农业余演出队在会期演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艺节目。过去常举办赛马,这是三月街最吸引人的一项活动。到期,滇西白彝、纳西、藏、苗等各民族剽悍的骑手云集苍山脚下,只待一声号令,骏马倏忽若飞,跳墙越堑,狂逸奔突,令人叹为观止。 在大理,类似的定期的贸易集市还有洱源邓川的8月渔潭会、鹤庆7月的松桂会等,但它们的规模都比三月街小。周总理在评价电影《五朵金花》时说:"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三月街确实是美好的人民在美好的时节、美好的风光中展开的一次独具风姿的民族盛会。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招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农民们要到这里出售农副业产品和土特产,如珍贵的药材和精美的草编、大理石制品,或者在街上选购耕田、挤奶的牛,运输的马;姑娘们到这里制备自己终身大事的嫁妆;老奶奶们有兴致地带上小孙子来街上为全家采购生活必需品,或者饱一饱眼福。艺术家们则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收集反映民族风情的创作素材。还有许多人则不一定是作买卖的,却总是以逛一趟三月街而感到惬意。和我国各地的民族盛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望果节、苗族的"四月八"、傣族的泼水节一样,三月街是一个充满的民族狂欢节,同时也成为云南游客盛会,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游客络绎不绝,就连新闻媒体也是争相报道。2006年的大理三月街,出大理的几家媒体外,云南电视台也对其进行了报道,连外省的新闻单位也对其进行了传播,从而可见其空前的盛况。
我知道,梦中的相逢最难忘。梦里的“三月三”游人如织,其实在心里是有些稍微厌恶这种嘈杂与喧嚣的,以至于对那花团锦簇,扎堆竞放的花儿们都有了些许偏见,甚至有些矫情的标榜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浅薄。 对于自己的家乡,人们都有着一种与身具来的深沉而厚重的大爱,相信这是每一个游子心中都有共有的一种乡愁吧!彩云之下,苍山洱海间,大理总是令人遐想万千,关于浪漫,关于风花雪月,关于诗和远方,关于武侠奇缘,关于浪迹天涯……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三月街”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集会,“三月街”的“街”是读“gai”这个音的第一声,在古语中就是“该”字的音,还有“聚集”的意思,三月街就
是指三月该聚会了。她是一种传承的信仰与力量!
1991年起,三月街被确定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文体经贸"同台唱戏",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天至十天。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其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三月三”!自唐朝到现在,大理“三月街”千年不衰。一千五百多年来,从来没有中断。在古代,三月三也称上巳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到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会举办庆典,其热闹程度恐怕和现在的圣诞节差不多。但是,现在这个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还保有传统。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节日?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来走进三月初三,看一池春江水暖,歌一曲曲酒流觞,盼一世浪漫相伴。
三月三的历史传承。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轩辕黄帝诞辰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在这两个节日之后步入繁荣。
上巳节的由来已久: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水的节日: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山顶上的节日,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了。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内容是临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时当暮春,风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
《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痕迹。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初期的文献,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经过文化名人的点缀,这个节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调。
曲水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上巳节食俗:古人有浮蛋乞子的习俗。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水里漂一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是生育的符号。壮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自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了上巳节的许多传统。
所谓“曲水流觞”正是魏晋时期,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习俗。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
发展到唐代,三月三已经成为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不见。
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这天出门,尽情享受春光之美。
明初时,朱元璋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以彰显太平盛世。
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
时至今日,三月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中国的情人节。现在很多小情侣把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追溯到最初时代,中国的情人节是三月初三,记载于《诗经》,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在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柳绿,明媚的阳光,笑靥如花的脸庞,怦然心动的心情,嬉戏追逐的身影,还有定情的芍药花,在最初和最美的大自然,没有所谓的礼教约束,大胆说出心中的爱,在山水间流淌开来。如此动人,让人心醉。
杜甫《丽人行》的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将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三月三的风俗习惯。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赏桃花: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放风筝: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各民族的三月三。 壮族·歌圩节。广西壮族有“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祀祖先,接待亲友。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成为今之“歌节”。 瑶族·干巴节。云南,瑶族有“干巴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黎族·孚念孚。海南岛黎族又叫做“孚念孚”,既是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渔猎丰收的节日,又是青年男女的“谈爱日”。是日,村寨集会预祝丰收,青年男女对歌欢舞,以“三月三”为定情之日。老人们则拎着酒坛,走亲串友,曰喝“团结酒”。 布依族·聚会日。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做花糯米饭招待亲友,以此日为合家欢聚、亲友聚会之节日。有布依族三姐妹请外公吃饭之传说。 侗族·花炮节。广西三江侗族有“花炮节”。花炮三响,象征团结、幸福、吉祥。花炮鸣放升空后,各村寨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获优胜。还要举行文体活动,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附近的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众亦前往参加。 畲族·谷米节。与原生态的谷雨含义颇为接近,谷米节日是谷米的生日。这天谷米普遍会获得谷雨的浇灌而重新诞生幼苗,茁壮成长。是日,家家染乌饭祭祀祖先。 诗词中的三月三。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唐代:张志和):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唐代:徐彦伯):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节,“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日。 三月三日(东晋:庾阐):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渌骿漂素濑。悠想盼长川,轻澜渺如带。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唐代:白居易):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酬乐天三月三日(唐代:元稹):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三月三,又名踏青节。谚曰:“寻春直须三月三。”今陕西尚有“踏青屐”之说。
三日寻李九庄(唐代:常建):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三月三日雨中遣闷十绝句(宋代:杨万里):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三月三日重游虎丘(元代:郭麟孙):细雨霏霏不湿衣,山前山后乱莺飞。过桥春色绯桃树,临水人家白板扉。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箫鼓送人归。清游恐尽今朝乐,回首阊门又夕晖。
我们的祖先最初也是十分浪漫活泼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奔放自然的习俗渐渐暗淡了颜色。
而今的我们,或许不需要西方的情人节来开启所谓的“感情革命”。毕竟,我们曾经也是那样的浪漫,充满情怀。我们有溱洧河畔,芍药传情。丝毫不输于西方的巧克力和玫瑰。只是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我们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仓促起身,把别人的捡起来当做自己的。
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大家开始追求七夕,这个略带有悲情的故事,并不是爱情的本来模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想一想我们是谁,来自何方,追溯到何处,又将走向哪里。不妨,就从三月三开始,在河畔盼一池春江水暖,许一世浪漫相伴。
幸好,“三月三”从未中断!这一天终究就要来临,这一天有个心灵之约: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你我都在这春暖花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