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彧字很吓人(彧字取名一般人用不起)

时间:2023-10-02 02:38:05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只为主义真

只为主义真

新华社记者

  英雄,因对信仰的执着而伟大,因对理想的忠贞而崇高。

  2021年6月29日,总书记走上授勋台,亲自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以党内最高荣誉致敬先锋楷模,号召全体党员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回望百年征程,一代代中国人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路,在危难中启航,在绝境中抗争,在平凡中奉献,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勇往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放眼历史星空,一串串璀璨的名字如簇簇烈焰,如闪闪红星,点亮理想信念的灯塔,指引亿万人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他们的信仰永不磨灭,他们的事业永世长存!

坚守信仰,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

  “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

  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当天,李大钊之孙李宏塔受邀登上城楼。他看到广场上漫卷的红旗,一如昔日祖父心中那赤旗世界的理想。

  94年前,在距离此地约2公里的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森然兀立的绞刑架下,李大钊目光坦荡、平静如常:“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主义!”

  这位笃信主义“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播火者,在黑暗岁月里以如山信仰和血肉之躯点燃了主义的火炬。

  1917年11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一年后,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

  彼时,意识到“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定“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坚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陈望道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0年早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柴屋里,这位29岁的青年,沉浸于《宣言》的翻译工作。不知不觉中,“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

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图为参观者在一大纪念馆内拍摄油画作品《星火》。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这本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小册子,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规律,指引着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吸引着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心驰之、神往之、践行之。

  1921年1月,复信蔡和森,对其提出的“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的主张,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同年夏天,上海一座石库门里,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为着同一理想走到一起,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主义作为最高理想。

  如今,在一大纪念馆,高3米、宽7米的巨幅油画《星火》吸引着参观者驻足。画面上,各地早期组织的50余名成员昂首阔步,意气风发。

  在理想的旗帜下,追随者的队伍越来越长。

  1924年春节,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吴焕先,把自己从学校带回来的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贴在家里的供桌上方。

  “这位大胡子外国老头儿,可是个好老头儿。他的名字叫马克思。他是我们穷人闹革命的导师。按照他的方法干,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新社会。”吴焕先对家人说。

  入党后,吴焕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家的佃户、债农请到家中,当面把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烧个一干二净,彻底背叛了自己的地主阶级家庭,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

  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理想的光辉永远夺目。

  1929年5月19日,面对敌人高举的屠刀,34岁的员刘仁堪仍坚持向群众宣传红色信仰。

  在被敌人凶残地割去舌头后,他忍住剧痛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鲜红大字。

  身陷囹圄的夏明翰,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的殷夫,“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只因坚定“信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钱学森,毅然归国投身“两弹一星”研制;

  笃信“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的黄文秀,以生命践行了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誓言;

  ……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一代代人振臂而呼、刺向黑暗,将理想信念凝聚成“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我们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总书记说。

  “一百年前,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了中国,播撒信仰的火种,点亮真理的强光。”

  2021年7月1日,广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向百年大党致献词。清亮而铿锵的声音,在中华大地久久回荡。

献身理想,视死如归谱写英雄史诗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人的理想信念。

  ——

  1934年底,在与敌人鏖战多日、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担任后卫任务的红34师被敌人截断,几乎全部牺牲。

  师长陈树湘因腹部中弹被捕,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想去邀功。29岁的陈树湘强忍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后壮烈牺牲,兑现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面临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生死一线,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无数红军将士不避斧钺、舍生忘死?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总书记给出答案。

  这支充盈着精神之“钙”的队伍,骨头从来都很硬。

  “我是员,就是筋骨变成灰,也还是百分之百的主义者。我为主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

  1931年2月7日晚,上海龙华。17岁的欧阳立安与另外23名员和革命者英勇就义。在这份“龙华二十四烈士”名单中:

  冯铿,24岁;

  费达夫,24岁;

  柔石,29岁;

  段楠,23岁;

  ……

  冰冷的刑场上,热血澎湃的丹心,因理想而涌动着烈焰;稚气犹存的面庞,因信仰而熔炼成钢。

  宁愿在光明中站着死,绝不在黑暗中跪着生。一群群“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甘愿为了那个“可爱的中国”而献身。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有名可查和其家属受到优抚待遇的党员烈士达370多万人。

  理想因其伟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远离了战火纷飞,和平年代那没有硝烟的战场依然充满考验。为着不灭的理想、永存的信念,英雄的人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2016年10月20日11时许,广西北海市侨港镇边贸码头一艘装有11吨柴油的渔船突发火灾,冲向港内连片停泊的渔船。

  危急时刻,市公安边防支队电建边防派出所所长骆春伟毫不犹豫脱掉衣服鞋子要下海。“骆所长,危险!”身边同事一把拉住他。

  “不要管我!”骆春伟将对方甩开,跳入大海,嘴咬缆绳向前奋力游去。

  大火最终被扑灭了,但骆春伟再也没能游回岸边。

  因为心中燃烧着信念之火,于是舍生忘死不计安危;因为满腔热血皆为祖国沸腾,于是赴汤蹈火亦如蜜甜。

  81192,一个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战机编号。

  2001年4月1日,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驾驶81192号战机紧急升空迎敌,拦截美军军机,被对方螺旋桨打掉尾翼。

  明白自己已无法返航,王伟在电台里嘱咐战友们继续前进。

  守护祖国领土的英雄,践行了自己入党志愿书中的诺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021年8月6日,台风“卢碧”来势汹汹。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金沙溪上,一座水泥桥的涵洞被杂物堵塞,水位快速上涨,渐渐淹没农田。

  “如果不及时排涝,乡亲们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大雨滂沱,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带头排淤。

  湍急的洪水把她卷下桥,奔涌的水流瞬间没过她的胸口。

  最后一刻,这位44岁的村干部将自己的身与心永远留在这片她心心念念的土地上。

  8年来,为了实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1800多人将宝贵生命化作炽热土地上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心有所向,无畏无惧。

  2020年2月23日清晨,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医生夏思思在29岁的花样年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还记得,1月的一天,值完夜班的夏思思听说有位70多岁老人病情加重,马上返回医院参与救治。

  “当时这位病人已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患者,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选择回来。”

  还有刘智明、彭银华、张抗美……疫情来袭的至暗时刻,白衣执甲的他们坚定心中的信仰,挺起信念的脊梁,看破“小我”,为“大我”求生。

  从来就没有钢筋铁骨的超级英雄,只因他们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慨然行动的力量,在危难关头,逆行而上、向死而生,以生命和热血绘就共和国鲜红的底色。

矢志不渝,扎根奉献践行滚烫初心

  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鼓乐歌舞《新的天地》。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197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41岁的孙家栋独自走进北京前门一家商场,他决定给许久不见的爱人买一件大红色毛衣。那时候,他的爱人魏素萍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做什么的。

  一周前,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启了太空之旅。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孙家栋把自己的人生一点点缝进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册。

  2004年,国家启动探月工程,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拒绝功成身退,直面新的风险、压力和挑战。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同孙家栋一样,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发展,扎根大地,心向宇宙,终其一生追寻心中的光。

  信仰如炬,点燃了戈壁荒滩,也照亮了茫茫大海。

  距黄海陆地港口12海里处,有一座名为开山的孤岛。这里,是王继才的家。

  1986年,王继才瞒着家人上了岛。不久后,妻子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上岛相伴。

  开山岛上只有几间破营房,没水、没电、没粮,海风卷浪,地缝里的茅草绿了又黄。登岛第二年,王继才在风暴中冒险接生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5岁那年,一家人又在台风中断了粮。夫妻俩只得去海边摸来牡蛎、海螺,没有火,生着吃。当渔民送来补给时,一家人已经饿得说不出话。

  就这样,夫妻俩在这里守了32年。在与犯罪分子的斗争中,在对渔民和设施的守护中,在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上,他们看到了自己守岛的价值。今天,王继才生前升过的最后一面国旗,鲜红如血。

  潮起潮落,信念如初。百年来,多少心怀信仰之人,择一事业,终其一生。

  放弃了提拔的机会,婉拒了赚钱的邀约,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艾爱国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把毕生积累的十多万字技术笔记、数百项焊接工艺献给国家。

  “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

  湘钢人都知道,艾爱国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每天下班回家,上了楼就不再下楼,一头钻进焊接理论书籍中,常常研读到深夜。

  艾爱国最擅长的是焊紫铜,为焊接一个地方要把整个铜件加热到七八百摄氏度。“焊紫铜的时候头发紧贴头皮、皮肤绷紧,手会不自觉地颤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第几秒,手也会因为高温出现一片片的红色水泡,可以说,对心理和肉体都是一种煎熬。”艾爱国的徒弟欧勇说,“面对这样的身体极限,人的本能是逃避,而师父是勇于面对。”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伴着铿锵雄壮的乐曲声,艾爱国大步走向总书记,鞠躬问好。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如今,这位71岁的“钢铁裁缝”仍然奋战在生产科研第一线,焊花激扬,信念不改。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2014年的深冬,许多法律人的朋友圈刷成了灰白色。

  大家惋惜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的猝然离去,追忆与他的交集,致敬这位“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者。

  邹碧华的微信名,叫“庭前独角兽”。独角兽,一种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神兽,是中国传统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扎根基层,坚守一线,奉公平正义为圭臬;为百姓着想,为群众解忧,把执法办案当作生命的支点。

  2010年,身患白血病的5岁孩子小铭病重,又被生父抛弃没钱医治,走投无路的爷爷奶奶来到上海长宁法院,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法律。得知情况后,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立即带着立案庭法官开会研究,决定立案。最终,法院判决小铭的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作医药费。他的坚持和担当,让小铭活了下来。

  投身司法事业26年来,邹碧华用自己短暂却充分燃烧的一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杨善洲、谷文昌、廖俊波、张富清……正因为对信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笃行,一代代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以碧血丹心的坚守、忠诚无悔的担当,铸就社会主义中国的坚实根基。

信念如磐,接续奋斗逐梦复兴征程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

  “我们都是李保国精神的传人。”

  深秋时节,暖阳洒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的李保国纪念石上。为学生们上完课的张雪梅又一次来到这里。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 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40多年前,年轻的李保国跟着老教授奔赴太行山区,深入农村、走近农民,开启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走出一条科教兴农的“太行山道路”。

  李保国的浮雕像,唇齿微张,右手抬起,似正与人交谈。在留下来的很多影像中,这位农技专家都是这样向农民讲解果树栽培知识的。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大学教授,高瘦,满脸沧桑,衣着土气。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就是“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信念。

  如今,接过老师教鞭的张雪梅,继续将恩师的理想传承发扬下去。一支支科技扶贫队、社会实践团队正活跃在太行山上,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人对理想信念的和执着代代相传,全党淬炼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红旗渠,太行绝壁上“抠”出来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

  从修渠到讲渠,半个世纪以来,老党员张买江的生命与红旗渠紧紧连在一起。

  当年,张买江的父亲在修建红旗渠时牺牲,母亲把13岁的他送上了修渠工地。他也因此成为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

  渠成水至,张买江又投身当时河南林县最困难的教育事业。那时,全县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他四处奔走呼吁,动员发展好的工程队捐资建学校,远赴东北“求援”纸张,又赴山西“求印”课本。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有书念了,他的头发也全白了。

  “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讲下去。”退休后的张买江依然保持了红旗渠劳模的本色,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如今,儿子张学义又接过了他的班,仍然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

  山峰耸立,挺立的是脊梁。政党勃兴,昂扬的是精神。

  反贫困、奔小康、斗洪峰、战疫情、化危机、应变局……中国人不断书写着新的精神史诗。

  进入寒秋,安徽省岳西县冶溪镇溪河村天灯畈的蚕桑养殖基地,家家养蚕户都在忙着清沟、排水、除杂,为来年正月新的养蚕季做准备。今年是一个丰收年,一张蚕种可生产出鲜茧100来斤,每公斤卖到50元左右。

  “良桑饱食,这是刘队长生前参与引进的产业,应该也是他最想看见的景象。”溪河村党总支书记胡时和说。

  他口中的刘队长,就是原溪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扬彧。3年前,29岁的刘扬彧在走访贫困户的山路上遭遇车祸,永远留在了这片他牵挂的青山绿水间。

  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开起来、宽带网络全覆盖、变身旅游“网红”打卡地……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新的工作队即将进驻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接过了刘扬彧用生命捍卫的坚定信念——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西柏坡秋景宛如油画,53岁的陈国平站在梁家沟村的田埂上,眺望着山腰正在试种的茶园。

  “干了一辈子了,为啥还要种茶?你也该歇一歇了。”有人劝他。

  “要把好日子筹谋到老百姓的前头,我还要二次创业。”陈国平答得坚定。这位曾长期担任西柏坡镇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感觉这么多年一直在爬坡过坎,“有口气顶着,一刻也不敢歇。”

  70多年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同志在西柏坡向即将“进京赶考”的中国人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两个务必”。

  2021年2月7日,总书记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时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这给了陈国平无穷的动力。“西柏坡是咱员的精神家园。”他说,现在脱贫奔小康了,依然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接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2021年国庆,西柏坡成为最热门的红色旅游地之一。

  站在西柏坡公路边的巨型雕塑旁,陈国平指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金光大字说:“很多人来这里参观,他们带回去的不仅是几张照片或回忆,更是一种关于理想信念的精神传承。”

  执笔:丁小溪、屈婷、高蕾、董博婷

来源:《求是》2021/21

作者:新华社记者

第一眼是否认识“彧”这个字

曹魏唯一媲美诸葛亮的人荀彧,为什么后世名声没诸葛亮大?

对于曹操而言,荀彧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曹操的心目中,荀彧的分量极高,堪比刘备心中的诸葛亮。

那么,为何荀彧不曾拥有诸葛亮一样的历史声名呢?

原因是刘备早逝,诸葛亮获得了广阔的舞台。诸葛亮虽然是名义上的谋臣,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与诸侯无异。因此,易中天老师在品读三国时,将诸葛亮与曹、刘、孙画了等号。

其实,以谋臣的角度来说,荀彧的能力未必比诸葛亮逊色。

早年荀彧离开了实力强大的袁绍,投靠了相对弱小的曹操,被曹操尊为“吾之子房”,仅这一评价就足以看出曹操对荀彧的重视。

在战略方面,荀彧堪称曹操的指路明灯。

汉献帝落难时,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劝说曹操发兵救驾。正因荀彧的建议,曹操才在政治方面抢占先机,“奉天子以令不臣”。陶谦过世后,曹操打算进取徐州,荀彧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荀彧认为“根深固本知天下”才是王道,所以当按照兖州、张绣、吕布、袁绍的优先级进行攻略。

曹操取得官渡大战的胜利后,准备收拾位于南方的刘表。在此期间,又是荀彧及时纠正曹操的战略:“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一统北方过后,曹操在南征期间同样采纳了荀彧的计划,“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成功夺取荆州。

在军队里,荀彧通常会被安排坐镇后方。

曹操带着兵马上阵时,荀彧往往坐镇大本营。这不但是曹操对荀彧的信任,更是对他能力的肯定。可以说,有荀彧留守后方,曹操即无后顾之忧。

打陶谦期间,荀彧留守兖州,陈宫迎吕布并向荀彧索要军粮时,荀彧“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随后,荀彧又一个人来到豫州刺史郭贡的大营,“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在荀彧的一番谋划下,曹操的根据地完好无损。经此一事,曹操也看出只要有荀彧在,后方守将的关系就能被协调好。

因此,在后来的战争中,曹操每次都要委任荀彧镇守本营。

三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人才。

在曹营中,荀彧的另一大作用就是为主公网罗人才。东汉末年的英雄豪杰,向来是讲究出身的。曹操虽然是官宦子弟,但他却出身宦官家庭。经过“十常侍”等一系列宦官专权的事件后,天下人才对“宦官”这个字眼十分敏感。

但凡士族,都不愿投靠“宦官之后”。早期的曹操,曾为如何网罗人才头痛不已。好在荀彧的家族颇有名望,荀彧加入曹操阵营后,曹操的人气才有所提高。人才之所以蜂拥而入,一是因为曹操“唯才是举”的策略,二是靠荀氏家族的声名。

最遗憾的是,荀彧与曹操从本质上并非一类人,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也截然相反。荀彧与曹操合作了二十一年,帮助曹操一统北方,取得了显赫的成绩。在合作期间,两人无数次经历生命危险,齐头并进,本该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然而,不论是小说还是正史中,曹操与荀彧之间的关系始终冷淡。重视归重视、信任归信任,两人是合作默契的同事,可曹操始终没有将荀彧当成革命伙伴,尤其在赐死荀彧期间曹操的表现十分淡漠。

实际上,曹操依旧离不开荀彧。在荀彧过世后,曹操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以失利收尾。

荀彧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追随了永远无法成为朋友的上司。于公而言,两人的合作天衣无缝;于私而言,两人却没有任何往来,甚至不对路。

荀彧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忠心于大汉,不顾一切地复兴汉室,希望通过扶持曹操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曹操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人,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作相互利用。即便荀彧在曹操手下劳苦功高,像老黄牛一样耕耘了二十年,但曹操亦不会与他有任何交情。

佛印禅师有句话说得好:人往往是见心见性的,心中有牛粪,看任何人都像牛粪;心中有佛,看任何人都像佛。荀彧眼中的旁人是善良的,曹操眼中的旁人是奸诈的。两人皆以己度人,善良的荀彧遇到了奸诈的曹操,他的人生悲剧是可以预见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

长相思小夭和璟亲热,吻了几次一起数一数,欲擒故纵只服璟

《长相思》欲擒故纵只服璟。小夭亲热戏,包括但不限于亲亲、抱抱、牵手手。一般来说,都是对方主动。放到璟这里,以退为进来一波,小夭是真扛不住。点击关注十目影娱,一起来数一数他们吻了几次,宝子们就懂了。

《长相思》小夭和璟亲热,吻戏大于等于三。别问为什么总是小夭主动,问就是男狐狸精太勾人。无论是在话本里,还是在传说里,这都是一种神奇的生物,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时不时会被夸一句,千年的狐狸,万年的妖。虽然璟很低调,但是纯青丘贵族狐狸党,自带九尾,天生会恋爱,勾得小夭心生怜爱,不要太符合人设。

第20集,在光秃秃的石头山约会,良辰美景差点意思,本来亲亲可能是没有的。大聪明九尾男狐璟,可怜巴巴,充满真诚,小词儿一套套的,就怕小夭不知道——这世间有许多健康、聪明、英俊的男子,他知道自己配不上小夭。这不得给小夭萌化了。

于是,接下来的画风,就变成了这样的。小夭对璟说,昨晚,有个男人逼她亲他,可她现在只想亲璟。璟每听清一个字,都发现小夭的脸离他更近了一些。直到开开心心拥有小夭香吻一枚,觉得整个狐生都圆满了。

原著小说中,这一段是这么写的。断章取义,略感香艳。

再有就是,有了漫天烟花作背景,小夭主动吻璟,画风是这样的。高端的猎手总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璟越是乖乖巧巧,做小夭背后的男人,越能润物无声占据小夭内心。

当水到渠成,轮到璟主动亲亲的时候,就会有种温柔不失正宫的既视感。

梦回好久好久以前,男装小夭问璟,“你这么贤惠能干,以后也不知道会便宜哪家姑娘”。答案这不就有了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十目影娱

喜欢文章记得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