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丰县渠氏家族的渊源、流脉及人物传略
文(田效民)
渠氏家族在丰县,虽然算不上名门望族,但无论从人口数量、分布范围,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屈指可数,所以,“无渠不成席”,并非戏言。
卫星地图上的渠老家村
在丰县,渠姓人口分布在70多个村子,除了那些以渠姓命名的村子,还有首羡村、高庄、王府庄、周庄、西大庄、沙窝、孔庄、大张庄、南楼、郭集、南陈楼、崔楼、李药铺、丁楼、王小楼、王炮楼、南崔庄等等村庄里。人口约为12000人。
渠氏的天空,星光璀璨:在明代,有传说中的鸾爷,近代,有抗日英雄渠时汉、渠敬升、渠敬思、渠敬雨、渠时圣等一大批英雄或烈士;现代,还有文坛巨匠渠川等……
现在让我们抬头仰望这片天空,追溯渠氏先祖奋斗的辉煌历史。
上
1994年,中央一台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晋昌源票号》,表现了清末民初著名的山西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源浈锐意经营生财有道,终于创办了闻名中外的山西第一家昌晋源票号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就是根据渠氏后裔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渠川的长篇小说《金魔》改编的。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渠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晚清达到最大规模,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渠家因中俄万里茶道的兴起、兴盛而达到其生意成功的顶点,仅其在家乡的房产,就占了祁县半个县城,时称“渠半城”。
走近渠家大院,城堡式外观以及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便给人一种壁垒森严的感觉,整座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妙,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多样,匠心独具。几百间房屋,青石奠基,青砖为墙,那些主次分明的大院、小院,那些此起彼伏的牌楼、过厅,那些遥相呼应的明楼、统楼,那些工艺精湛的石雕、木雕,无声无息中带着高雅的威仪,令人目不暇接。
到了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移民的滚滚洪流席卷山西大地,波及全国的两府五州五十一县,当然,渠家大院也未能幸免。
经过艰难的抉择,大院里的四兄弟:渠仲名、渠仲宁、渠仲康、渠仲礼奉旨东迁。
移民之路,充满着遗憾、悔恨、屈辱、艰辛、失败、痛苦,四兄弟来到官方指定的区域之后,通过商议,达成共识:为了不相互连累,提高生存概率,四兄弟兵分四路,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
老大渠仲名在丰县西北45里处的首羡,择地而居,晴耕雨读,忠厚传家,逐渐发展成村落,庄名叫渠老家。
随着家道兴隆,人丁旺盛,后裔陆续迁出,才有了渠三座楼、大渠庄、鬼庄、渠安屋、渠新庄等村寨,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二支先祖渠仲宁,来到了山东滕县一带,建起了家园,取名渠村。
三支先祖渠仲康,来到了山东的郓城。在郓城北郊,建起了东、西渠村。
四支先祖渠仲礼,来到曲阜落脚,居东陬。
渠氏家族就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枝杈延展,随着社会的变迁,还有部分后裔流向沛县龙堌,北渠圩子、南渠圩子;金乡县的马庙;单县的高韦庄等地的渠姓,均与“渠家大院”四兄弟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四兄弟血脉传承至今,(1369年至2021年)约有50000人。
1992年5,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渠家二十代孙渠川路,从北京出发,一路奔波,专门来到丰县,寻找从“渠家大院”奉旨东迁的兄弟四人的信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把渠氏这七百多年积淀的碎片,像闪光的碎玉,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
下
这里,重点表述一下长支渠仲名,即古丰渠氏后裔的人物传略。
渠鸾明代末叶,有渠氏四代爷,鸾。字世和,首羡渠老家人。邑禀生。
明朝正德十年,白莲教造反,鸾爷领兵镇守丰城西门,北门失守后,敌军攻战丰城,鸾爷腹背受敌,寡不敌众,骑马往西北老家的方向逃跑,被敌人追到城西北三里的杨口村前杀害,约三十岁。
第二天家人闻信来收尸,不见尸首了,只找着他穿的一双靴子,就地在那儿安了一个林。名曰杨口靴子林。
坟头很大,坟前有石碑一块,上面刻有龙, 並建了碑界楼,碑前有石桌和石香炉。
据渠慎永先生回忆: 解放后,我跟随父亲来祭祀过两次,丰县各地的渠姓后人都聚集二、三百人。
一九五九年我考取丰县师范学校,从首羡大渠庄步行去上学,来回正巧走在靴子林前,每次我都在林前停 下瞻仰一下,石碑上的字因年岁久远已经看不清了,坟头和石桌香炉都在。
大约是六二 年挖白衣河,河离林很近,挖出的土把林整个埋上了。
十年前 ,杨口村要拆迁, 常店镇政府在西南方向建设了一座公墓,处在太行堤河南岸,现在的火葬场东南不远处,我们爷们又要了一片墓地,把他老人家迁到太行堤河南岸下的新墓地。筑了一个很大的坟墓,立了一块高大的墓碑,并把原来的碑石从白衣河底下挖出来放在新碑后面。
渠时汉,古丰渠氏长支十八世,字云倬,鬼庄人。时任丰县第四区抗日常备队副大队长。
1933年丰县保卫委员会委员合影(前左一为渠时汉)
渠时汉性情倜傥,卓荦不群,重礼义,睦乡邻,待人赤诚,肝胆照人,喜好读书,尤喜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志士之文,且熟谙枪法。
早年为提高乡亲子弟文化素质,自筹资金,创办完全小学。每值灾荒,辄开仓赈济,乡里受益匪浅。丰鱼边境,每值涝灾,山东客水南浸淹丰县。渠时汉筹资鸠工,亲率乡民修堤三十余里,自此北来水患遂绝,后成为苏北大堤。
渠时汉又道歧黄之术,擅妇科,所制三兔丸(兔脑、兔心、兔肝)为祖传妇科良药,常为患者赠药,不取分文,蜚声百余里。
渠时汉首倡禁烟,躬亲力行,且严族人吸食,违者重责不贷。时民匪沆 瀣一气,乡兵不堪其苦,渠时汉率乡亲子弟以自卫。
1931年土匪三千余众,困县长杨良于赵庄镇李路口,求救于渠时汉,渠时汉闻信,率乡勇数十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虎穴,救杨良及所部300余人脱险。
渠时汉之子渠敬志
渠时汉之子渠敬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渠时汉为了抗日,他变卖家产,购械,办抗日训练班,组织青年“红枪会”500余人。
1938年,渠时汉率部参加歼灭汉奸王献臣的崔韩庄战斗。青史留名的“天上掉下八路军”,就是渠时汉率兵打援的代表作!
渠敬宪的书法
1939年5月25日,日冦集结砀山、肖县等地,日伪军千余人,用汽车、坦克、大炮等先进的武器,进攻抗日阵地赵庄集,渠时汉率部与顽敌决一死战,终因敌众我寡,渠时汉在赵庄寨西北角,寨海外的葡萄架旁壮烈牺牲!此次参战勇士,为国捐躯者百余人,其中包括渠时汉的二弟渠时淑、侄渠敬忍等20余人。
战斗结束之后,渠氏兄弟的尸体,拉了几平车。
渠氏家族,可谓满门忠烈,丹心永照,名垂青史!
因为,渠时汉出身地主,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
渠时汉之后裔
渠慎永在渠家大院前的留影
直到1992年5月,丰县人民政府在赵庄集,为渠时汉等参加抗日的英雄们立碑,并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首羡乡党委呕心沥血编辑的《老区烽火》一书,收录了渠时汉的事迹,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书中18篇抗日文章,分期分批发表在《彭城晚报》上。
不久,徐州市政府在泉山公园,建起了“徐州抗日英雄碑廊”,渠时汉等爱国志士英雄事迹,赫然出现在石碑上。
原徐州市委书记王希龙评论碑廊时说:“徐州地区的英烈和全国英烈一样,他们是民族的旗帜,中华的脊梁…”
鸣谢下列渠氏宗亲及友人:
(1)参加座谈人:渠时汉孙子渠炯粼;堂孙渠慎永。
(2)提供材料者:渠慎永老师提供:《渠氏家谱》;在纪念渠时汉诞辰120周年,渠敬志为父亲写的讲话稿。
(3)渠炯麟提供的邓贞兰先生编辑的《汉皇故里.说唱传奇》中,老中医渠敬文写的《抗日英雄渠时汉》、教师渠时耀写的《抗日英雄渠时汉二三事》两篇纪念文章。
(作者近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很多人对《百家姓》都很熟悉。
但今天,我们不聊百家姓,聊点关于姓氏文化少为人知的趣味秘闻。
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就有人以油为姓,山西、山东、台湾等有分布。
酱姓:这个真少见,据说如今台湾还有姓酱的人。
醋姓:源出不详,陕西和四川有这姓。
茶姓:这个源出多头,其一,炎帝葬于茶陵,有这姓;其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其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是彝族。如今云南、浙江等地有。
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还是姓
大家都知,颜色里的白、朱、碧等为姓氏,但彩虹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姓氏。
譬如,赤姓:是帝啻的老师赤松子的后代。
橙姓: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群体。
黄姓:出自赢姓,陆终得后代,陆终受封于黄这个地方,子孙后代就以国为氏。
东西南北也一样,有史可循,都是姓氏。
百家姓可不止百个
先秦时,古姓不过数十个,后来姓氏合一,也不过500个左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姓氏也增减变化不断,但总体是上涨的。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
宋代邓名士《古今姓氏辩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657个;
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
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达23813个。
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很好奇,九字姓到底是什么?然后查了下,原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蒙古族)
最长的姓氏
你以为九字姓就最长了吗?想多啦。还有10字姓、11字姓、12字姓、13字姓。
而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姓是: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彝族),绝无仅有,只有这一个。
姓氏万花筒
以天体气象为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以地形地貌为姓: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以人体器官为姓: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以家禽动物为姓:马、牛、羊、狗、猪、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鱼、鸟、雀、鸽、象。
以植物花卉为姓: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以亲属称谓为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以文教器具为姓: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以军队编制为姓:军、师、旅、团、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家。
以时空方位为姓: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以数字符号为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以各处地名为姓: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以诸种色彩为姓: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以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关注我们 让你开心 哈哈哈哈
新乡市凤泉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辖14个村委会,有2个自然村(王小庄、罗小庄)。镇人民政府驻大块村,春秋时期得名,1955年12月,大块中心乡成立,1996年12月,撤乡建镇,2004年1月,由新乡县划归凤泉区辖。境内有主义渠、百泉河穿过。镇域有龙山文化遗址。建有四十七烈士殉难处,为和平解放新乡谈判签字纪念地。全镇有村级书画协会5个,书画者爱好者600余人,字画装裱店、摄影店、图书店、健身广场等40个。2006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大块村秦光彩的扎纸艺术,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块镇以铜材加工、电源材料、精细加工、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工业产值56.5亿元。驻有长济高速新乡西收费站。有12、18、171、309路公交车通过。
1996-2018
Sept
秀才庄
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5公里。南邻新乡县合河镇,西北与辉县市占城北云门镇相接壤。唐武德元年(618)属凡城县。清道光年间(1820~1850)属辉县西南路。16年(1927)属辉县胡桥镇。37年(1948)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村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新乡市凤泉区。
据村北金华寺碑记载,元朝建村。据《新乡县地名志》记载,元朝有齐、聂、许三姓在此居住,后聂、许二姓迁出。明万历年间(1573~1620),魏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因秀才多,故名秀才庄,亦名秀才乡。
秀才庄村聚落呈方形,地处行洪区北沿,有围村堤和围田堤,面积约90万平方米,主街道路东西向4条,村舍为楼房、砖砌平房、瓦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粮食产量每亩1000千克。下设9个村民小组。水稻种植始于明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建百泉河廉让闸(今六闸),水稻种植由此大面积推广。1975年百泉河干涸,自筹资金20万元修建电灌站一座,自采自运石料,砌渠道1975米,把五干河水由南送到北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五干河经常水源不足或断流,水稻种植受到影响,1998年全村将水稻田改为旱地,结束水稻种植历史。兴修水利方面,主要有三次大的工程建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村首魏光山、余炳勋、余文明、魏学淹、卢作善等率众于南云门之下百泉河之上修建六闸,向西开河,扩种水稻,俾获利益。20世纪70年代始,党支部副书记罗万福为主要负责人率领全村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到北山运石,挖河筑渠,历时数载,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南水北调提灌工程(现称大站),全村稻田和大部分旱地得到灌溉。1991年春,在新乡县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支持下,复建村东南提灌工程(东站),硬化渠道8456米,增强了全村综合灌溉能力。村有小学1所,在校生932人,教师48人。1985年群众集资兴建教学楼一座,市教育局、县人民政府曾为此立碑。有村、个体办诊疗所5处。同年,群众吃上自来水。2007年投资10万元整修文化大院和村两委会办公服务场所。两年来筹措资金40万元,村民集资25余万元,硬化村内两条主要干道和10余条次干道;整修排水沟1200米,争取上级配套资金为群众新打机井4眼。办集体工副业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于80年代,有油坊、机械厂、造纸厂、纸箱厂等,队办集体工副业有二队面粉厂和机械加工、三队的轧胶厂、四队的轴承厂等,曾经红火一时,至90年代大多关闭或停业。个体企业开始出现于21世纪初,在村东路两旁建起的废旧金属机械设备市场,有大小门店70余家,活跃了地方经济,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2014年村内有小型超市8处,小商店50余家、个体饭店6家,小吃店9家。农历每月逢四、十有集市贸易会。是新乡市1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
Sept
孟庄村
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15公里,百泉河西侧,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4公里处。由孟庄、罗小庄、王小庄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孟庄。由3个村民小组组成共263户,1296人,村落总面积约210亩,耕地1000余亩。
明朝初期有范、孟两姓迁此,后范姓迁出,孟姓取村名孟庄。清康熙年间(1661~1722),何姓由武陟县何马营迁此,仍沿用孟庄,曾称东孟庄。据《辉县志》载:清道光年间(1820~1850)属辉县西南路。16年(1927)属辉县胡桥镇。37年(1948)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孟庄聚落呈方形,有围村堤。工业主要以铜业加工为主,有汉臣铜业、中亚铜业、劲博线缆、中州铜材加工厂、永盛拔丝厂、金鑫电线电缆材料厂等各类大小企业12家,该村年加工铜丝约800吨,工业总产值约3600万元;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2006年,筹集资金55万余元,硬化道路1.6万平方米,并在主干道安装路灯30多盏,种植各类景观树600多棵。2007年10月,投资12万余元硬化孟庄至秀才庄道路。2010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村党支部筹款6万元为新村家家户户修建沼气池;同年又筹资19.5万余元硬化长700米、宽6米的新村道路。2013年1月,孟庄村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2014年,全年粮食产量约1000吨(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人均纯收入8900元。罗小庄聚落呈不规则方形;王小庄呈方形。
罗小庄 原名小罗庄,在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百泉河西侧,四支渠从村前穿过。罗姓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从辉县东关迁此以姓氏名村,37年(1948)秋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8年至2014年为孟庄的一个自然村。
罗小庄村名由来,据村民罗保礼口述:清光绪六年(1880)左右,先祖罗兴携妻带子从辉县走到金华寺前歇脚,被方丈收留在寺院里种地。后为种地方便并躲避战乱,迁现址安家,繁衍生息。清末民初,始称罗小庄,按聚落分为南院和北院。1983年左右,从辉县山区迁入1户,王小庄迁入2户。2014年,全村有居民15户。
王小庄 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2公里处,百泉河西侧,四支渠北岸。清顺治年间(1643~1661),块村营一户王姓迁此居住,形成村庄。故名王小庄。37年(1948)秋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8年至2014年为孟庄的一个自然村。
王小庄村名由来。据村民王德兴口述:早在200年前,先祖王伟唐带着一家人从大召营唐马逃荒至辉县南云门借居。后为种地方便迁现址。2014年,已延续10代计44户,全部姓王。
Sept
石庄村
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14.5公里,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百泉河西岸。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167户,803人。清道光年间(1820~1850)属辉县西南路。16年(1927)属辉县胡桥镇。37年(1948)由辉县划归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村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块村营一名姓石的秀才,因在本村调解民事未成,失脸面而迁此,名石家庄(后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村修西王母会庙碑记,村有码头,一名段姓船工经常在此装卸货物落户成村,清末简称为石庄。
石庄地处行洪区北沿,有围村堤,聚落成方形,主街2条,十字相交。村落面积240亩,耕地面积540亩。房舍多为石、砖、木、水泥结构瓦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540吨。全村安装有自来水管,村南新乡至秀才庄公路经过。民营企业有新乡市万博铜业有限公司、新乡科牛电焊机有限公司等;有养猪户5户,存栏400头;养牛户2户,存栏20头。至2014年年底,石庄村累计硬化村内道路4条2100米。
Sept
块村营村
原名块村,又称村社、傅庄、何庄、莲池、块村寨、南吴庄,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14公里百泉河东岸,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下设28个村民小组,1863户,9958人。
据明正德元年(1506)《新乡县志》乡社载:屯营即“按古者寓兵于农,后世判而为…新乡旧有屯营,皆宁山东卫屯田所也…设有块村营等”。清乾隆七年(1742)属卫前所。清宣统元年(1909)属三西区卫前所。34年(1945)属陈堡镇。37年(1948)属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唐朝时期,此处有石、白、蔡、唐几户人家,分居现村的几片高地(称傅庄地、何庄地、西北高地、莲池地、后地、南吴庄等)。宋代岳飞抗金大破金兵在这里安营扎寨时已成为较大村落。明洪武五年(1372),龚宣迁入块村营是上级派来块村营的百户官。因扎营村庄不交皇粮,这些小村先后迁到现址,合为一村称块村营。1949年南吴庄亦并入。
聚落原处于地势低洼、积水成灾、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地方,为防水患,明朝曾多次筑围堤。现聚落沿百泉河东堤与南北两堤之间,呈南北长方形,村域南北长1720米,东西宽1000余米,总面积约2580亩。村内道路南北走向12条,东西走向16条,硬化率95%。村委会、供销社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382.6万千克,年亩产736千克,人均产粮492千克。村南通新乡至秀才庄12路公交车。农历每月逢六、九有物资交流大会。水利方面,据《新乡县志》记载,由于块村营一带地势低洼,辉县上游稻田退水及秋季洪水均经百泉河下泄于此,常受其害。明嘉靖年间和万历七年(1579)两次复修块村营闸,明万历十四年(1586)再次复修(今五闸),以扩大村东和村南水稻面积。清雍正七年(1729),块村营等村修泄水沟,筑村堤,堤南开小河20里,以泄稻田之水,与辉县云门、小营村协商,新建廉让闸(今六闸),共享其利,为东、西招民庄、潘屯村解决稻田用水问题。明初始植水稻,村中有宋公碑,即宋世平,号西湖,他为发展水稻,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扩建信字闸,解决该村百泉河自流灌溉,立下功劳,村人立碑纪念之。1996年后逐渐停种。块村营村交通便利,新乡西外环路与新秀公路、村东南有长济高速公路,村北有新晋高速在村东交汇。全村共有新乡市油田助剂厂、鑫利化工厂、三鑫化工厂、新乡市恒鑫铜业有限公司、新乡市友鸿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新乡市予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新乡市金星纺织有限公司、伟业化工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业30多家,另外该村还有新乡市凤泉区金属回收有限公司、红双喜金属回收有限公司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大小经商户达150多家;各类养殖户20多户,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1亿元,畜牧业生产总值达300万元。2010年3月,新农村建设启动,建有二层楼房48户,复式楼房48户,六层楼房40户。2011年始建金星花园高层楼房十七层楼3座,十一层楼6座。2014年年底,全村有耕地6917亩,既有河水灌溉又有机井配套,旱涝保收。民营企业有铜业、纺织业、油田助剂、化工等工业,总产值16.2亿元。人均约7000元。
Sept
北闫庄村
原名闫庄、阎庄,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2014年,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216户,1086人。耕地面积1300亩,工农业产值1700多万元。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二十七都。34年(1945)属陈堡镇。37年(1948)属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闫氏族谱记载,闫氏清初由小冀闫庄迁入块村营,后便于耕种,清光绪二年(1876)从块村营迁出(据《新乡县志》记载光绪十年转迁现址),名闫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和原小冀人民公社闫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政公署新署字〔1981〕312号文批复,更名为北闫庄。
北闫庄聚落呈方形,面积8.1万平方米,南北走向街道9条,东西走向街道4条,十字相交。村内新房多为楼房、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粮食总产56万千克,年亩产950千克,人均产粮654千克。农业总收入285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有小学、幼儿园。有医疗单位2家,分别是卫生所、红旗正骨医院。新乡至秀才庄12路公交车经村北并有停车场。工业主要以铜拔丝、橡胶制品、电线为主,有太行橡胶厂、鑫达橡塑有限公司、民用电线厂、通用电线厂、新乡市钰翔线缆有限公司、新乡市海达电器有限公司、新乡市新旺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私营企业。2012年土地流转400多亩。有养猪厂2家、养鸡场2家。
Sept
大块村
原名南块村,又称秦庄、大块村寨,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0.2公里处,民生渠南侧,是大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明正德元年(1506)块村社驻此。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七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34年(1945)属陈堡镇。37年(1948)属新乡县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村兴隆寺内经幢载,隋开皇十年(590)建村,明永乐(1403~1424)初,“秦氏从山西陵川九光迁此”(秦氏祠堂碑文)。幢在南边一块高地居住。(1403~1429)后姓氏增多,逐渐形成大村改称大块村,亦说以地貌,一块一块的沟洫台田名村;又说借晋重耳过卫,“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的意思名村。据《新乡县志》记载,元朝有姬、党、王三姓。明朝有秦、刘二姓迁此后分居数块高地,因南块人口发展较快而故名大块村。
大块村聚落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1800亩,主街东西向,宽20米,小街巷十字相交,沥青路面。乡机关、企事业、工厂分布在村东部;镇政府、税务所、派出所、邮电支局、电信支局、河南省粮食储备库等行政事业单位位于该村东部,村委会、镇中心校、华新大楼、大块镇中心卫生院位于中部,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位于西部,是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展中心。2014年,全村有村民小组15个,1572户,7931人。大块村交通便利,新秀公路穿村而过。有个体企业40家,主要生产电池、化工、无碳纸、食品等为主导产品,涉农代表企业有大海牧业。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耕地7000亩。经济作物以棉花、西瓜种植为主,各类种植户32户,种植面积达100多亩。12路公交车从村中经过,有停车站。村北有龙山文化遗址(毁)。2012年至2014年,大块村两委会仅用40天完成村委会周边7000多平方米的拆迁,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新乡市农村首座12层4幢小高层拔地而起,面向大块、西招民庄、东招民庄、北闫庄村民出售;为群众铺设排水管道2000米,修路5公里。农历每月逢二、五有集市。
Sept
小块村
原名北块村,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正北2公里处,北邻辉县市,民生渠和北堤河之间。全村9个村民小组,885户,4597人,耕地面积5000余亩,粮食总产量42.5万千克。人均年收入7800元。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七都,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34年(1945)属陈堡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抗日战争时期,小块村就是抗日根据地,先后有9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祖国献出生命。老一辈革命家李毅之、地质学家潘广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崔俊之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弟子李霞生等一些名人就出生于小块村。
据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永兴寺碑记载:隋开皇十年(590)有北块村;明永乐年间(1403~1417),苗、潘、郝、郭四姓陆续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居住在三、四片较高地,各起村名苗块村、潘块村、郝块村、郭块村,渐渐几个村连在一起。清末命名小块村(据《新乡县志》记载,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毗邻大块村,且又小于大块,而故名小块)。
小块村地势低洼,有围村堤,聚落椭圆形,面积2190亩,街道水泥路面,房屋以砖混结构二层楼房为主。在校生731人,教师41人,幼儿园3所,诊所3处。安装有自来水管。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生产以化工、电池、建材为主,有华幸化工有限公司、华鑫电源材料有限公司、翔宇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宏基商砼有限公司等大小企业30多家。养殖业以养猪为主,有大小养殖户15家,年出栏6000头。2005年11月,小块村被新乡市司法局、新乡市民政局,新乡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全市法治示范村”;2006年4月,被新乡市文化局授予“文化大院先进单位”;2006年6月,小块村党支部被新乡市委授予“先进村党支部”;2011年12月,被河南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司法厅授予“法治示范村”;2012年12月,小块村落腔剧团获选“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Sept
王小屯村
原名小屯。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处,北邻辉县市边界。全村共有331户,1674人,下设3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2635亩,耕地面积1500余亩,粮食产量1500余吨。
据《新乡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五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北五区二十五都,34年(1945)属陈堡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汉朝时建村,唐时,名西小屯。明初,有王、孔、苗、张10多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屯田,繁衍生息,因王姓居多,改名王小屯。据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永兴寺碑载:亦称西小屯。
王小屯村聚落处于高地,椭圆形,面积15万平方米,新村舍向南扩展,多为平房、楼房。村委会位于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党组委员,深入内部10年为党组织提供情报的王黎夫就是王小屯村人。村中道路干净、整洁,村中经济发展迅速,新建的企业有虹宇钙业、宏力线厂、电源材料厂,以及多年的中原轧钢厂、水泥厂、预制构件厂等大小民营企业8家,另外还有养猪、养鸡、喂牛、喂羊户10多家,蔬菜大棚3户。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有传统的旧庙会。
陈堡村
原名东陈堡,又称陈堡社、前陈堡、后陈堡、郭庄、陈堡镇、陈堡寨。位于新乡市区中心西北9公里,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北靠北堤河。2014年,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521户,7571人。耕地373公顷。明正德元年(1506)陈堡社扎此。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五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34年(1945)陈堡镇扎此。37年(1948)属一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村西永兴寺碑记载:唐时此处已有人居住;宋时此为陈兵据守之高地,名陈堡;明洪武年间(1370~1375),郭、王、梁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仍沿用历史陈堡名,亦称东陈堡;明万历年间(1579~1619),人丁兴旺,分为前陈堡、后陈堡、郭庄三个村。后又在此设陈堡铺。清同治七年(1868)筑寨,恢复原村名。
陈堡村聚落呈方形,面积78万平方米,主街六条,东西、南北走向,多是水泥路面,一条沥青路面,新房多向四周发展。村委会办公楼、村卫生院门诊楼、露天娱乐广场在村中部,科技文化大楼位于陈堡小学内,村南有寨门楼,敬老院在村南部,有4眼千米深水井供群众吃水,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亩产在千斤左右,2013年秋全村土地全部流转。村南有工业开发区,有第三产业近百家,主要分布在新辉公路两侧。村委会和桑德保洁公司签定协议,垃圾专车清运,有专职保洁员12名。村小学内有和平解放新乡谈判签字纪念地;村东北北堤河是四十七位烈士殉难地,立有纪念碑,为县级保护单位。村中有十七层住宅楼,新辉路东有六层和十一层社区住宅楼,村西南有占地78亩的陈堡社区别墅两层123栋,复式楼四层2座。陈堡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新辉公路穿村而过,济东高速留有上下出口,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有中原豫魁水泥厂、华新特种合金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冶炼总厂、恒力电源厂、晶华耐火材料厂、华新造纸厂、黄河锅炉厂、亿丰混凝土搅拌站、骏华车辆拖挂厂、华宇车辆、国宇车辆、富士通车辆、华烁车辆、松柏电源材料厂以及农机修理、生猪加工、猪皮加工等大中小企业近百家,有双孢磨菇大棚15个,有芦笋种植20亩。大小养猪户50家,有300头以上的养猪场5家,100头的奶牛场1家,并成立陈堡养猪协会,全村年社会总产值达2亿元。农历每月逢一、八有集市。
Sept
东郭村
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主义渠北侧。全村有村民小组8个,545户,2712人。据《新乡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五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北五区二十五都,34年(1945)属于陈堡镇,37年(1948)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宋朝末年,郭姓在原庄(今北原庄)东边居住,渐成村庄,名东郭村,后郭姓绝。明洪武五年(1373)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转迁此,仍沿用原村名。
东郭村落呈方形,面积33万平方米,主街3条,其中南北走向街道1条,水泥路面,村舍向北扩展,现形成小区一处共有78户,新房为砖、水泥、钢材、预制结构。村委会、商店、卫生院、娱乐场所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272.4万千克,年亩产1000千克,人均产粮1008千克。凉粉加工在镇域周边较有名声。工业总收入2983万元,人均纯收入1.1万元。小学和北原庄合为一体,设在两村中间。安装有自来水管。村北有新秀公路,设公交停车站。东郭村拥有河南省七星铜业有限公司、阳光电源、口口妙食品、盛达材料电源、恒基化学、伟飞实业有限公司、新乡市黄淮海食用菌种植基地、利民液化气站、豫新消防器材厂、大小冲压件等30家私营企业,2007年,投资新建奶牛养殖场1家。2013年,建养牛场1家,另外还有养羊户2家,养鸡户3家。
Sept
北原庄村
原名原庄,又称原庄社。位于大块镇政府以东2公里处,东与东郭村紧密相邻,南至主义渠北侧,西与东招民庄村、大块村接壤,北以民生渠为界与北招民庄隔河相望,新秀公路由村北东西向贯穿。明正德元年(1506)原庄社驻此;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七都;宣统元年(1909)属三西区十一都;34年(1945)属陈堡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村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大块村兴隆寺经幢载,隋开皇十年(590)已有北元庄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村东庙内一铁佛背上铸有“原庄”字样,那时,潘姓已在此居住,后李、马等姓迁此,又称为北原庄。清末,又改为原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和朗公庙人民公社原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政公署新署字〔1981〕312号文批复,恢复历史名称“北原庄”至今。
村落面积450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711户,3068人。新乡至秀才庄公路在村北经过,有停车站。明清时,村西以新乡县“原庄夏景”著称,为县八景之一。全村土地总面积3.3平方公里;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耕地种植面积4000亩,亩年产800千克~900千克;工业方面村集体对外发包企业两家,个体企业12家,以生产卫生纸和无炭纸为主。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各项工作都有长足发展。养殖方面养猪户7家,存栏近2000头,养牛户4家,存栏近200头,养蛋鸡户1家,存栏2000多只,养肉鸡户3家,存栏9000余只;经济高效种植方面有温室大棚种植,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作物;在村领导的支持下成立陈红红薯合作社,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增加其效益。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其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2005年获得新乡市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2006~2009年连续获得区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2012年,村党支部荣获新乡市创先争优先进单位称号。
Sept
东招民庄
原名招民庄,简称东庄,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南毗牧野区,近靠主义渠,2014年全村共有213户,人口917人,4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1.2万平方米,耕地面积1700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粮食产量1650多吨。据《新乡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属第二十七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34年(1945)属合河镇。1948年属二区。1955年属合河中心乡。1958年属合河人民公社。1965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6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明朝初曾多次向此处迁民,因地处太行山行洪洼地中,连年水患,土地荒芜,到明万历年间(1573~1616)有李、许、张、栗、傅等姓迁此,择西边一片高地,安、赵二姓择东边一片高地定居,名招民庄。为防水患,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两片各自修筑围田(村)堤,清末,因北边有一招民庄,为方便区别,改为南招民庄。1958年按方位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东,名东招民庄,俗称东庄。
东招民庄村聚落在围田堤内一高地,呈椭圆形,面积11万平方米,街道4条,十字相交,水泥路面,村内旧房正在改建,新房有砖、水泥预制构件楼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量165万千克,年亩产940千克,人均产粮1650千克,农副业总收入2600万元,人均纯收入8700元,村民安装有自来水管,村水泥路从村中间贯通。2010年10月15日,投资85万元,动工修建村南至牧野区大里村道路,路长2.5公里,宽5米。工业方面个体经商发展迅速,有建筑业、运输、起重吊车、工艺加工等个体工商户多家;村内有鱼池、农家院,解决就业村民80余人;有食用菌基地、蔬菜大棚30多亩;新发展奶牛养殖户6家,引进优良品种奶牛70余头,养猪、养鸡专业户7家。
Sept
西招民庄
原名招民庄,简称西庄。距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主义渠北侧。2009年,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00余户,1296人,耕地面积2150亩,村落面积1450亩,粮食产量172万千克历史沿革同东招民庄。1958年按方位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西,名西招民庄,俗称西庄。
西招民庄村聚落在围田堤内,呈不规则方形,面积13万平方米,主街道4条,水泥路面。房屋大多为楼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在村东南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2200,年亩产684千克,人均产粮1500千克;有小学,在校生230人,教师14人。有诊疗所。安装有自来水管。村水泥路与村北新秀路相接。村西有胡韦线,村两条主干道和胡韦线连接。
村有私营企业新乡市焱鑫铜业有限公司1家,青储和改造厂有11家。各类超市商店5家,有奶牛养殖户1家,猪养殖户2家,兼休闲、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家园2家。蔬菜温室大棚18个。
Sept
北招民庄
原名招民庄,简称北庄。位于大块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民生渠北岸。2009年,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367亩,耕地面积2400亩,年粮食产量150万千克。清乾隆七年(1742)属北路二十七都。清宣统元年(1909)属五北区。34年(1945)属陈堡镇。37年(1948)属二区,1955年属大块中心乡,1958年属大块人民公社,1983年属大块乡。1996年属大块镇。2004年1月1日,随大块镇由新乡县划归到新乡市凤泉区。
据庙碑记:地势低洼,长年积水,土地荒芜。明初,曾多次向此迁民未成,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王姓逃荒路过此处,落户成村,名招民庄。为防水患,清康熙三十年(1700)始筑围田堤,清末因南有招民庄,此在北部,改称北招民庄,俗称北庄。
北招民庄村聚落呈椭圆形,街道2条,十字相交。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1996年~2014年,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修建舞台一座,健身器材及篮球场地;建村委会大院及办公室;每年春节邀请剧团为村民唱戏五天;每年春节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50元~200元。截至2014年年底,全村有348户,1725人。耕地面积2660亩,年粮食总产量190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有企业8家,分别是新乡市中原轻工机械厂、新乡市赛特钢瓶有限公司、新乡市吉祥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新乡市锅炉容器有限公司、新乡市工业气体有限公司、新乡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金属包装制品厂、七星橡塑有限公司。有建龙、开源、习秋超市3家。
— END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美丽新大块,了解大块每一天!
宇文(yǔ wén)为复姓,炎帝神农氏后裔。主要来源中国辽东,为南单于之后。魏晋时,北方鲜卑族宇文氏部落,自称宇文姓。东晋时,宇文氏进驻中原,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
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河北、陕西、山西、北京、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宇文姓人口排名第551位,人口约2.1万人。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来自匈奴族,出自魏、晋时期辽东匈奴南单于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魏、晋两朝时期,北方鲜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来是汉朝时期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晚期至三国初期形成一个部落群体,族人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历史上记载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书》,其中称宇文部源自神农氏,因此应当来源姜姓。
中国的史学界一般认为,宇文部是公元1世纪时北匈奴被东汉击走西迁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族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在这段期间该部曾参加鲜卑首领檀石槐的部落联盟,首领成为鲜卑的东部大人。因此,宇文部是源自匈奴而后揉合了鲜卑血统的部族。据史籍《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年间,当时的大将军窦宪派右校尉耿夔击破北匈奴,“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在史籍《魏书》中也认为宇文部是“匈奴种,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按史书的记载:宇文氏部落首领的祖先叫葛乌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为匈奴苗裔,实际上就是南匈奴某个单于的庶支后裔。葛乌菟是公元一世纪人,原居阴山,是鲜卑宇文部的始祖,东汉后期起其后裔子孙世袭为鲜卑东部大人。在史籍《周书·文帝纪》中记载:“葛乌菟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为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之后曰普回,普回有子宇文莫那,约在公元一世纪北匈奴西迁时,宇文莫那则自阴山率领下属十二部南下迁至辽西地区,之后宇文莫那从附属匈奴的关系中脱离独立,号称“鲜卑俟汾氏”。“俟汾”是鲜卑族语“天王”之意。俟汾部日渐强盛后,宇文莫那的慕僚建议改“天王”为姓,但为忌讳晋室,换“天王”为“宇文”,当时的宇文十二部落中已经蕴涵了后来的库莫奚部落和契丹部落。宇文莫那则被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尊为献侯,并奉为北周皇室的始祖。
按史籍《周书》的记载:葛乌菟的后代普回袭任大人之职后,他在打猎时在河边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大喜之下自以为是天授神权,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宇文”意即“天子”。 [1] 于是,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号称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当然,后世史学家认为这纯粹是牵强附会之说。到了东晋时期,宇文部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宇文莫那之后有数代首领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一直到西晋时期以后才有记事。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当时的习俗“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部族人有髡发习俗,妇女是穿著连身的长袄,与汉族下身做长裙的打扮大不同。另外,宇文部族人在秋天的时候会去采收一种称作“乌头”的有毒植物制成毒药,做为射猎禽兽之用。鲜卑族宇文部逐渐繁荣兴盛,一直至东晋五胡十六国前期为止,特别是在西晋以后较为强盛之时,地点约在濡源(今河北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辽宁朝阳)以西一带的广大地区,与同期存在的慕容部鲜卑、段部鲜卑相同,都属于东部鲜卑的一个支系。宇文部在西晋时期的几代首领与拓跋部鲜卑关系较佳,两个部族间时有通婚。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宇文部曾依附势力强大的后赵。但宇文部与慕容部鲜卑之间却是一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且连续有数位宇文部的首领宇文莫珪、宇文逊昵延、宇文乞得龟、宇文逸豆归都曾为慕容部所败,在东晋咸和九年或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44/345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宇文部终于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击败,部众被慕容部首领分散迁移,宇文部灭亡。
鲜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后来北周的皇族贵州和一些臣子国民,都以“宇文“为姓氏,称宇文氏,后逐渐融入汉族,将宇文氏复姓也带入汉族之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宇氏、文氏者,也有改单姓为尚氏、赵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2]
源流二
来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臣赵文表、赵昶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北周大都督赵文表、北周长道郡公赵昶,这二人都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在位)的亲信大将。赵文表追随许国公宇文贵镇守蜀地,行昌城郡事,官至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赵昶居将帅之任,倾心下士。虏获氐、羌,抚而使之,皆为赵昶尽力。后录前后功,进爵长道郡公,征拜宾部中大夫,行吏部事。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赐姓为宇文氏。
在赵文表、赵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姓氏承袭者,都称宇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2-3]
迁徙分布
宇文氏复姓氏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姓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都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四位门阀。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现今宇文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今陕西省的咸阳市及兴平市、乾县、长武县,河北省的行唐县、张家口市、石家庄市,辽宁省的大连市,山东省的烟台市,河南省的栾川县、洛阳市、安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安徽省的无为县,浙江省的杭州市,山西省的榆次市、太原市尖草坪区、长治市,广东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台湾省,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宇文氏族人分布。 [4]
传统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赵郡: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19年)设赵郡,治所广阿(今邢台市隆尧县),辖地包括今石家庄赵县、高邑县、赞皇县和邢台市宁晋县、柏乡县、临城县、隆尧县东部。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太原府:也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也在此地。宋太平兴国中期(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赵郡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3] [5]
宗祠楹联
1.四言通用联:
巧思博学;善战多谋: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朔方人宇文恺,字安乐,喜读书,多技艺,有巧思。隋文帝时任营新都副监,兴建大兴城,又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以便利漕运;隋炀帝时历官营东都副监、将作大匠、工部尚书,所规划的东都建筑极为奢华。著有《东都图记》、《明堂图议》等。下联典指宇文恺之兄宇文忻,字仲乐,善战多谋,曾击败北周大将尉迟迥,封英国公。杨坚建隋朝后一直非常器重他。
折草累石;正色立朝: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宇文深,幼时折草为旗,累石为营,作军阵之势以嬉,日后果为名将。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宇文弼,隋开皇初年为尚书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
2.五言通用联:
望出太原郡;源自宇文国:全联典指宇文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3.六言通用联:
宇宙寥阔万里;文明昌盛千秋: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宇文复姓之“宇文”二字的嵌字联。
4.七言通用联:
观儿戏料为良将;立战功得沐侯封: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武川人宇文深,字奴千,幼时曾用草、石摆军阵,父亲宇文永遇见了大喜,料定他日后必为良将。后随北周孝武帝西迁,以都督领宿卫兵。北周大统年间官东雍州刺史,封长乐侯,后官至司会中大夫。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武川人宇文虬,字乐仁,少年时从军,因战功封南安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在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所以能上下同心,战无不胜。
六人称王传名远;五州总管播惠长:上联典指宇文复姓在历史上称帝者共有六人,创立北周王朝。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周孝闵帝之子宇文康,字乾定,封纪王,总督利、始等五州大小剑二防诸军事。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此联为金国的大臣宇文虚中《在金日作三首》诗句联。“囚军府”,指宇文虚中奉使金国,被留不放还。“上林”,代指南宋王朝。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幼岁攻书,不从笔砚为迂腐;少年受学,惟凭剑马取公侯: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大将军宇文庆事典。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夏州名人宇文贵,字永贵,少受学,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为博士?”后仕魏为大将军,屡著战功,封许国公。 [6]
家谱文献
宇文氏族谱,(明)危素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7]
姓氏名望
编辑
宇文肱
北朝北魏将领。武川(今属内蒙)人。鲜卑族,宇文泰父。魏明帝时,破六韩拔陵起义,宇文肱聚兵攻杀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迁居中山。后率众加入鲜于修礼军,被魏军击败,战死。北周追尊为德皇帝。
宇文测
(489-546),北朝西魏将领。字澄镜,宇文泰族子。宇文测性沉密,少笃学。起家奉朝请、殿中侍御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帝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孝武帝西入关,进爵为公。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拜侍中。六年,坐事免。不久,除骠骑大将军、大都督、行汾州事。八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在任去世。
宇文显和
(498-554),北朝西魏将领。好读书,驰马能左右射。少袭爵,与魏孝武帝有布衣交,帝用为阁内大都督。共议西附宇文泰,又护帝至关中。宇文泰用为帐内大都督。后进位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魏恭帝元年去世。
宇文泰
(505-556),北朝北魏、西魏将领。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年轻时随父参加鲜卑族起义,后投靠北魏尔朱荣,参与镇压义军,授武卫将军、征西将军。北魏后,任西魏太师、大丞相、柱国大将军。他治军整肃,深谋远虑,善于用间。西魏大统三年(537)正月,采纳直事郎中宇文深建议,以近万锐卒,潜出小关(陕西古潼关南侧),出其不意地击败东魏骁将窦泰军,俘万余人。十月,在沙苑之战中,他先遣将侦察,后从容设伏,大获全胜,俘东魏高欢军七万余人,除选留二万士卒外,余均释放。在东西魏战争中,指挥作战数十次,多获胜利,为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础。他推行“均田制”,使西魏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建立由柱国、大将军、开府等逐级统领制度,扩大了兵源,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兵制为后世沿用近二百年,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
宇文导
(511-554),北朝西魏将领。字菩萨,颢子。随宇文泰入关
北朝西魏将领 宇文姓
中,西魏文帝初为领军将军,率领禁军。泰与高欢作战。常留守后方。大统四年(538),为华州刺史。泰军在洛阳失败,赵青雀、于伏德等乘时据长安、咸阳。宇文导由华州率军攻破咸阳,又与泰合师收回长安。后出守陇右,去世在上邽,谥孝。
宇文深
(?-568),北朝北周臣。字奴干,测弟。起家秘书郎。好读兵书,有谋略。宇文泰用为相府主簿。为泰筹划擒窦泰、取弘农及沙苑作战方略。封长乐县侯。周武帝保定初,为京兆尹,转司会中大夫。为政严明,抑制豪右,受人赞誉。
宇文护
(约515-572),北朝北周权臣。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之侄。早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又与于谨南征梁朝江陵。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诸子幼小,遗命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权势和影响尚存时早日夺取,因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周。二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旧日与宇文泰并肩的大将赵贵、独孤信对宇文护不服,宇文觉也不满他专权,图谋诛护不果,反被其先发制人,杀赵贵,令独孤信自杀。宇文觉被废黜而死。宇文护迁大冢宰(当时的宰相),并拥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毓(周明帝)。明帝好学有识,为宇文护所畏,武成二年(560)又被他毒死,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周武帝),实际大权仍由宇文护掌握。护虽性宽和而不识大体,委任非人而久专权柄,又素无戎略,两次伐齐都失败而归。诸子贪残,僚属恣纵,蠹政害民。宇文邕与弟卫王宇文直策划,于建德元年(572)杀死宇文护。
宇文神举
(531-578),北朝北周将领。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周文帝宇文泰族子。父显和,仕魏,为孝武帝进入关之计。后随从入关。宇文神举以周明帝初,起家中侍上士。明帝留意文学而神举雅好篇什,常得侍从。周武帝保定间,历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诸职。建德元年为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从周武帝伐齐,齐平,为并州刺史。宣政元年(578),周武帝卒,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举兵反周,卢思道亦预其事。神举率兵平乱,见思道,令作露布,乃释其罪。又从越王宇文盛平稽胡,败突厥。师还,以武帝时尝与王轨、宇文孝伯言宣帝之短于武帝,兼以功高,宣帝使人鸩之,卒于马邑。史称宇文神举“博涉经史,篇章”。
宇文毓
(534-560),北朝北周皇帝。小字统万突。鲜卑族。宇文泰庶长子。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封宁都郡公。北周建国后任柱国,岐州刺史。557年被宇文护立为天王,宇文护辅政专权。559年宇文护归政,始亲政,称皇帝,改元武成。仍受制于宇文护。武成二年(560)四月,被宇文护毒死。葬昭陵。谥明皇帝,庙号世宗。年号武成。
宇文觉
(542-557),北朝北周创建者。字陁罗尼。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西魏权臣宇文泰第三子。初封略阳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三月,命为安定公世子。十月,宇文泰死,宇文觉继承其官爵,任太师、大冢宰,封周公。二年正月,在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北周。即位后,不满宇文护专权,与司空李植等密谋诛之,事泄,557年十月被宇文护废为略阳公,月余被杀。葬静陵。周武帝时,追谥为孝闵皇帝。
宇文虬
北朝北周将领。字乐仁,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骁悍有胆略。少从征讨,累有战功,封南安侯。后为独孤信帐内都督,随信奔梁。复回归,进爵为公。从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皆有功,累迁南秦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虬每经战阵,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战无不克。后拜金州刺史、大将军卒。
宇文邕
(543-578),北朝北周皇帝。小字祢罗突。鲜卑族。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建德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豁免为良人。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为历史上三武废佛之一。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谥武帝。
宇文贵
(?-576),北朝北周将领。字永贵,其先昌黎(今属河北)人,后徙居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善骑射,有将帅才。魏正光末,破六韩拔陵围夏州,刺史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后从尔朱荣,以战功封革融县侯。大统中,屡著战功,官至大将军。周孝闵帝即位,进位柱国,封许国公,历官大司徒、太保。天和中出使突厥,回至张掖卒。
宇文孝伯
(543-578),北朝北周臣。字胡三,深子。少被宇文泰抚养。与武帝同日生,同学,相知甚深。邕即位,以与其共读为由,引置左右,方得联络内外,诛杀宇文护。为左宫正,辅太子赟,数言赟过。帝出京,常令其留守。帝将卒,执手托以后事,即令为司卫上大夫。入京镇守。宣帝初,为小冢宰,数言朝政得失,拒助帝杀齐王宪,赐死。后杨坚言:若孝伯在,己即无机遇。
宇文宪
(544-578),北朝北周宗室。字毗贺突,宇文泰第五子,周武帝宇文邕弟。性通敏,有度量。少与邕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魏恭帝元年(554),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即位,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大将军。武成初,除益州刺史,进封齐国公。宇文宪时年十六,善于抚绥,留心政术,进位柱国。武帝保定中,征还京师,拜雍州牧。天和三年(568),以宪为大司马,治小冢宰,雍州牧如故。七年,宇文护被杀,乃以宪为大冢宰。建德三年,晋爵为王。
宇文直
北朝北周宗室。字豆罗突,邕同母弟。周初封卫国公,附宇文护。武帝天和中与作战兵败,免职。遂怨护,助邕杀护。求为大司马,帝未许。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同年,帝赴云阳宫,直在长安举兵攻宫城。事败,逃至荆州被擒,免为庶人,囚在别宫。不久被杀。
宇文俭
(?-578),北朝北周宗室。字侯幼突,宇文泰子。明帝武成初,封谯国公。武帝天和中,拜大将军,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574),宇文俭进爵为王。五年,东伐,攻永固城,拔之。六年,拜大冢宰。宣政元年(578)二月卒。
宇文达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度斤突,宇文泰子。性果决,善骑射。明帝武成初,封代国公。武帝天和元年(566),拜大将军。建德初,进位柱国,出为荆州刺史。三年(574),进爵为王。出为益州总管。宣帝即位,进位上柱国。静帝大象元年(579),拜大右弼。二年,为隋文帝杨坚所杀。
宇文招
(?-580),北朝北周宗室、文人。字豆卢突。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宇文泰子。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魏恭帝三年(556),封正平郡公。周明帝武成初(559),封赵国公。武帝建德元年(572)封王。历官柱国、襄州总管、大司空、大司徒等。宣政(578)中,拜太师。静帝立,杨坚'>;隋文帝杨坚辅政,宇文招与越王宇文盛等谋诛之,为隋文帝所杀。所著文集,《周书》本传谓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八卷,今佚。
宇文逌
(?-580),北朝北周宗室、文人。字尔固突。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宇文泰之子。少好经史,解属文。周明帝武成初(559),封滕国公。武帝天和末(571)拜大将军。建德初(572)进位柱国,三年(574)为滕王。宣政元年(578)为上柱国。静帝大象二年,为杨坚所杀。《周书》本传谓“逌所著文章,颇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有《滕简王集》八卷。今佚。存《至渭源诗》一首,见《初学记》卷六,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又《庾信集》即宇文逌所编,并作《庾信集序》一篇,见今本《庾开府集》,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宇文福
北朝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孝文帝太和初,为羽林郎将,数有战功。魏迁都洛阳,宇文福奉命规划牧地,在黄河南北地近千里,放养杂畜。后攻高车败,被贬。宣武帝即位,用为南征统军,有战功。历任豫、瀛州刺史,太仆卿,怀朔镇将。卒于镇,谥贞惠。
宇文赟
(559-580),北朝北周皇帝。字乾伯。鲜卑族。邕长子。邕虑其不堪重任,待其严格,朝见如群臣,有过则杖责。初即位,下令严律法;任用北齐官员。杀齐王宪,令左右密察群臣言行。法严刑苛,禁臣下有高大之称。次年,以子衍为皇帝,自称天元皇帝。大兴土木,恣意声色。对国家典章制度等,皆有变革。大象二年令杨坚出为扬州总管。事未行,病,召坚入宫。卒,谥宣帝。
宇文赞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乾依,武帝宇文邕子,初封汉国公。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仍柱国。静帝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欲顺物情,乃进宇文赞上柱国、右大丞相。外示尊崇,实无权柄。后转太师。不久,为坚所杀。
宇文贽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乾信,武帝宇文邕子,初封秦国公。武帝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静帝大象二年(580)五月,进上柱国。六月,迁大冢宰。八月,进位大右弼。不久,为杨坚所杀。
宇文盛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立久突,宇文泰子。明帝武成初,封越国公。武帝天和中,进爵为王。四年(569),大军伐齐,宇文盛为后一军总管。并州平,进位上柱国。从平邺,拜相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入为大冢宰。静帝大象元年(579),迁大前疑,转太保。同年出就国。二年,朝京师。其秋,为隋文帝杨坚所杀。
宇文忻
(523-586),隋将领。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本籍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字仲乐。少时即精骑射,慷慨有大志,自谓可胜过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周时,从韦孝宽守玉壁,从武帝攻拔北齐晋阳,均以骁勇敢战立功。周末,从高颎、韦孝宽破尉迟迥,功为诸将之最。进封英国公。入隋,以宿将遭忌,乃与梁士彦等谋反,事泄被杀。
宇文阐
(573-581),北朝北周皇帝。本名衍。鲜卑族。宣帝长子。大成元年(579),封鲁王,不久立为皇太子。同年二月受父禅即位,年仅7岁。改元大象。外戚杨坚执掌朝政,恢复佛、道两教,大杀周朝宗室。大定元年(581)二月,被迫禅位于杨坚,封介国公,北周亡。同年五月被杀。葬恭陵。谥静帝。
宇文庆
隋将,字神庆,祖籍武川(今属内蒙古),后为洛阳人,鲜卑族,宇文氏族子。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后应募从征,以功授都督。复从武帝转战各地,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功居诸将之首,故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入隋,拜左武卫将军,进上柱国,出为凉州总管。后还都,卒于家。
宇文恺
(555-612),隋建筑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人。出身贵族世家,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晋封安平郡公。多技艺,有巧思,建筑知识渊博。历任营建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副监、检校将作大匠、仁寿宫监、将作少监、营造东都副监、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宇文恺最大功绩是主持规划和修建长安城与洛阳城。所建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唐朝改称长安)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开皇二年(582)六月始兴建,二年三月初步竣工。全城分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宫城北面有广大禁苑。分区设计十分科学,有宫殿、衙署、住宅、商业不同区域。城内街道宽直,整齐划一,共有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构成便利的交通网。城内水源丰富,有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航运通达、排水方便,渠水迂回曲折,汇成多处池塘,成为秀丽风景区。大业元年(605),宇文恺主持规划和修建另一座大型都市——洛阳城,设计大体与长安城一致。宇文恺擅长城市规划设计,对大型宫殿建筑技术有独到研究。炀帝时所造“大帐”,下面可坐几千人;所造“观风行殿”,能任意集合和分散,殿上可容侍卫几百人,殿下装有轮轴,能自由移动,别具风格。宇文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宫殿建筑技术方面,有很高成就,堪称一代建筑大师,对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著有《东都图记》二十卷、《释疑》一卷和《明堂图议》二卷等书,今佚。
宇文述
(?-616),隋朝将领。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南)人,出身鲜卑贵族。北周末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时晋王杨广镇扬州,欲拉拢述附己,遂奏请文帝任宇文述为寿州刺史总管。杨广与述计谋夺太子位,述建议广收买朝中宰相杨素等。于是述、素二人共谋立杨广为太子。及后炀帝即位,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帝后以述为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后从炀帝幸榆林,西击吐谷浑。第二年又随炀帝西幸,登燕支山,西域诸国来朝。宇文述善于供奉,深得炀帝欢心,言无不从,势倾朝廷,宠遇莫与为比。但性贪鄙,接受各方馈赠无数,金宝山积,僮仆千人,骄奢无度。大业八年(612年),炀帝出征高句丽,以宇文述率军渡鸭绿江,述自恃小胜而骄,中高句丽军诱兵之计,军至平壤,被高句丽军掩击,大溃不止,三十万五千隋军惟余二千七百人逃归辽东。炀帝大怒,除述为民。次年又复起用,从征高句丽。适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回师命述讨玄感,大破之。十二年,宇文述劝炀帝幸江都。不久,述在江都病重。述子化及、智及曾因获罪被谴,故临死前乞请炀帝照顾二子。炀帝以化及为右屯卫将军,智及为将作少监。
宇文化及
(?-619),隋代末年叛军首领。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很受宠信。隋炀帝即位,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弟士及娶南阳公主。大业年间,义军、叛军蜂起,炀帝的随从禁卫多关中人,不愿从炀帝久驻扬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统领骁果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得知此状,便集兵数万,于大业十四年(618)发动叛乱,推宇文化及为主,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10余万西归。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北),化及屡败,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东走聊城。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槛送襄国(今河北邢台),与两子同时处斩,所建许灭亡。
宇文士及
唐将领。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隋开皇末(601),封新城县公。妻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等职。其兄宇文化及杀炀帝,封其为蜀王,从化及至黎阳。与封德彝归唐,授上仪同。从讨宋金刚、王世充等有功,武德八年(625)任检校侍中、太子詹事。太宗即位,拜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后改蒲州刺史,迁右卫大将军。为政宽简,侍帝谨敏。以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谥曰纵,陪葬昭陵。
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小说《说唐》《忠义响马传》《兴唐传》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炀帝封为天保大将军之职。兵器凤翅镏金镋[tǎng],被称为隋唐第二条好汉,在四平山力挫三杰。曾在晋阳与李渊之子李元霸比武,输给李元霸。与瓦岗寨英使一柄凤翅镏金镋,重三百二十斤”,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雄为敌,帮助父夺取隋朝天下,在扬州被李元霸所杀。历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同时被窦建德斩杀。
宇文融
(?-约730),唐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初任监察御史。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税收受到影响。他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和籍外占田。并自任劝农使,率判官二十余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户八十余万和大量土地。开元十七年(729),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善于荐举人才,在相期间,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在相位仅百日即罢贬为汝州刺史,又流岩州,卒于途中。
宇文鼎
唐臣。字周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元和六年(811),与江淮从事李公佐会于汉南。长庆初,任右拾遗,与李珏等进言劝穆宗戒酒色。历仓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大和三年(829),自吏部郎中为御史中丞。又兼刑部侍郎。六年,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出为华州刺史。八年,坐赃事贬循州刺史。
宇文之邵
(1029-1082),北宋学者。字公南,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进士及第,为文州曲水县令。神宗即位,上疏言政事,不报,遂以太子中允致仕。自强于学,不易其志,退居十五年,常为经史琴酒之乐,学者称止止先生。司马光、范镇等盛誉之,以为“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元丰五年卒。著有《止止先生宇文公集》二十二卷,今已佚。
宇文述中
(?-1139),宋臣。字仲达,一作仲理,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入仕后曾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宣和六年(1124)官至尚书右丞。后出为地方官。南宋初知濮州时被俘,金人嘉其忠义放归,乃以光禄大夫出知潼川府。绍兴元年(1131)辞官,以其弟宇文时中代理府事。从此闲居至卒。
宇文虚中
(1079-1146),金臣。字叔通,宇文粹中之弟。三十一岁举进士,历任知县、知州及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大学士等职,靖康元年(1126)官拜佥书枢密院事。任内先坚决反对联金灭辽,并积极组织军民抵抗入侵金军。继而多次奉命赴金营谈判,终以议和之罪被贬。南宋初年出使金国,受其重用,渐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爵封河内郡开国公。金人称为“国师”。因累以费财劳人为由反对南征,且好讥讪女真贵族而被诬谋反。结果率全家百余口自焚而卒。宋人以其不忘故国,追谥肃愍。
宇文绍节
南宋臣。字挺臣,显谟阁待制宇文师瑗养子。成都广都(今四川双流)人。初补官仕州县。举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胄方议举兵北伐。绍节致书侂胄,认为有复仇之志,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冒险进取。侂胄见书不乐。召还,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除湖北京西宣抚使,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肆意杀掠,绍节召至,收其部曲,旋有人控诉悦纵所部剽劫者,加以杖杀,兵民皆欢喜。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卒。谥忠惠。
宇文公谅
元文学家。字子贞,成都人,后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元统进士。授婺源州同知,改余姚州,知会稽县事,迁高邮府推官,除国子助教,调翰林应奉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告辞。后召为国子监丞、江浙提学,改佥岭南廉访司事。卒后门人私谥纯节先生。通诸子百家之书,著述甚多,著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等。
其他宇文姓名人有晋宇文鲜卑族首领宇文莫槐、宇文莫廆、宇文屈云、宇文逊尼延、宇文乞得归、宇文逸豆归;南北朝东魏史学家宇文忠之,西魏将领宇文洛生、宇文颢,北周大臣宇文纯、宇文寔、宇文兴、宇文贞、宇文贤、宇文善,将领宇文亮、宇文延、宇文安庆、宇文椿;隋大臣宇文弼、宇文静礼、宇文皛、宇文智及,将领宇文协;唐大臣宇文颖、宇文节;宋大臣宇文昌龄、宇文常,学者宇文绍奕、宇文懋昭等。近当代宇文姓名人有经济学家宇文举,画家宇文洲,歌唱演员宇文永清等
宇文秋水
1971年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宇文秋水,即田晓菲,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之妻。出版作品有《爱之歌》(诗集,1988),《生活的单行道》(散文集,1993),《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等。译著包括《毛主席的孩子们: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合译,1988),《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2001),《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2002)。已完成的书稿有:《赭城》(中文,待出),《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英文,待出)。现正致力于梁朝宫廷文化研究。
宇文洲
1940年生于吉林龙井,195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65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画院工作。作品以青绿山水创作为主。其创作力求把水墨山水和重彩青绿山水融为一体作品构图饱满。气势雄伟。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