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贾云飞(贾云飞个人资料)

时间:2023-09-30 21:47:03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优秀书画家 名师名作——贾云飞

欢迎书画家题字 “笔尖上的艺术” 六个字,请联系主页微信

墨白,原名贾云飞,1972年生于河北石家庄赵县

师从郝华,牛运功,韩朝等老师。

先后学习于

郑百重工作室

霍春阳工作室

孙伯翔工作室

近年致力于青绿山水为主

继与华为合作后,近日这所高校携手央企,又签署一项重要协议!

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旨在通过双方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赢。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

仪式现场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副校长王慧锋,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机动学院党委书记杨强、院长张显程,国家电投总经理助理兼中国重燃董事长、党委书记束国刚,中国重燃副总经理张小毅、总设计师顾春伟、副总经理余春华、技术副总监熊健等出席相关活动。仪式由华东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贾云飞主持。

仪式上,轩福贞对中国重燃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卓越为标杆、以创新谋发展,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之路,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策源能力。此次战略合作是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有效举措。他希望,双方能够聚焦燃气轮机结构完整性研究前沿,在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型号研发中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深化国家燃气轮机创新中心建设,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束国刚在讲话中指出,结构完整性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双方深入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有益探索。他期待,双方能够高质量推进重型燃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高水平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高效率落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共识。

涂善东就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重燃的合作展开回顾,感谢中国重燃的多次到访和共商大计。他指出,双方的合作不仅是努力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坚强的创新链。他坚信,双方必将在合作的道路上取得燃气轮机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双方领导的见证下,王慧锋和张小毅代表校企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会上,还举行了燃气轮机结构完整性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科研团队,为中国的燃气轮机事业添砖加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型燃气轮机发展道路。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不断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技术合作成果,还与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年12月30日,华东理工大学与复宏汉霖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基地将通过举办企业开放日和组织毕业实习等形式,打造高价值的实践型人才,为企业研发、生产及质量等部门提供持续的人才储备,为校企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搭建高效平台。

12月23日,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巅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巅思智能")共建的产教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实践基地设备捐赠交付仪式在校举行。此次基地共建是华理深化产教融合的有益实践,也是探索教育数字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讲话

12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签约仪式在校举行。"智能基座"基地的落成将助力华理探索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效果,培养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栋梁之才。

……

今后,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拓展阅读

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燃")是按照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的精神,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牵头,联合哈尔滨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完成的联合体企业。

关注"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核闻天下

这个冬天,被暖到了……

面对当下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

学校为切实保障师生健康安全

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

在这个特殊时期

各学院纷纷采取行动

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诉求

为学生们送去温暖

用心解决学生们

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和学习问题

全方位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

各学院的“冬日温暖”吧

农学院

农学院领导老师为学生发送食物饮品

农学院领导老师向学生展示学院准备物品并表达关怀

农学院为二区学子煎熬的中药方剂

农学院为二区学子准备的防疫物品和食物饮品

11月1日,农学院开展“秋冬送温暖,农院在行动”活动中,为第二生活区封控学子送去温暖。农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忠等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志愿者前往二区学生公寓,对疫情期间封校学生表示慰问和关切,为他们送去关怀和祝福。

活动中,学院领导老师将精心准备的防疫物品和食物饮品送到学生手中,其中包括口罩、洗手凝胶、饼干、方便面、牛奶等物资。学院还特意为学生准备了由农学院学子亲手煎制并且是河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公室推荐的中药方剂。王建忠与同学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悉心解答,同时希望同学们在疫情期间“齐心协力战疫情,共克时艰勇担当”。一件件精心准备的物品,一句句关怀暖心的话语,令同学们如沐春风,感受到来自农学院大家庭的温暖。

林学院

跨越276公里的暖心便利贴

同学们为学长学姐打包所需物品

老师们写下对学生们的暖心话语

学院准备的部分物资

物资接力到达实习基地

十月中旬,一场突然爆发的疫情打乱了19级林学专业的实习生活,严峻的形势将同学和老师们困在离郑州276公里外的老君山林场。就在每个人的情绪处于焦虑、担忧之际,11月2日,在学校、学院和老君山林场领导们的大力协调之下,由两位博士亲自驾车,将同学们的身份证、考研资料、食物等送至栾川高速口,再由林场安排车辆将所需物品运送至实习基地。担心学生们的物资问题,学院老师们抓紧一切时间购买所需物品,老师和志愿者们齐心协力搬送牛奶、火腿肠、口罩等大量物资装车,不顾辛劳,只为在实习基地的同学们献上微薄之力。一箱箱物资,代表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温暖,更代表着学院对远在实习基地的老师同学们最炽热的问候与关怀。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一轮疫情,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隔离学生用餐保障工作,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暖心送餐志愿服务小队,并制定暖心送餐方案,按照对接人员的需求,分开到餐厅购买早餐,并将购买到的餐盒用记号笔标清对接人员。同时制定暖心供餐方案,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将打包好的饭菜送到指定位点。在送餐过程中,确保数量不出错,保证准点送到。

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院给学生发放棉被

纵使严寒与疫情双双来袭,动医“温情”终将如期而至。11月6日中午,动物医学院在龙子湖校区桂花楼前和文化路校区第二生活区举办“衾驱寒冬,温情萦萦”——冬日送温暖活动。动物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杜家方、副院长韩立强来到活动现场,为动物医学院本科生送去冬日温暖。

封校封不住老师们热切的关怀,寒冬寒不了师生们炽热的内心。活动前,动物医学院提前深入了解、统筹各班困难情况,确定棉被数量。从联系卖家到运输被子进校园,老师们争分夺秒,只为尽快将物资发放到同学们手中。活动中,领导老师依次向在场学子表示慰问,送去冬日的温暖与祝福,并为同学们送上尽心挑选的棉被和冬日礼品。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手中的棉被不仅为帮他们驱赶严寒,更传递着学院老师们沉甸甸的爱。今年寒冬被“温情”包围,动医学子被“爱”包围。

动物医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将学生需求摆在重要位置。助力学生温暖过冬是学院一直以来都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本次活动深刻体现了动物医学院对学生的关怀,不仅深刻体现了温馨学院氛围,更提升了学生幸福感。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院领导为二区学生分发物资

机电工程学院二区学子领取物资

二区学生与机电工程学院领导合照

二区学生与机电工程学院领导合照

“学院请各位同学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战“疫”不息,温暖不止,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好疫情防疫“暖心”服务工作,保证二区封闭管理期间同学们的身心健康。10月19日下午,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世欣、党委副书记宋晶、副院长胡建东、团委副书记徐捧丽、年级辅导员胡亭亭、王晓楠、孙改革在二区学生公寓开展暖心礼包发放活动。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搬运一箱箱蜜橘、牛奶、香肠、奶茶、面包……这些物资承载着学院老师对学生们的无限关怀。

活动现场,副校长尹新明、校团委书记贾云飞等领导老师亲切和学生交谈,为学生发放暖心礼包,并鼓励同学们积极乐观面对疫情,严格遵守学校各项防疫政策,积极配合学校防疫要求。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同心抗疫,共克时艰。二区学子按宿舍依次排队领取物资,志愿者们做好登记,确保每个宿舍都领取到爱心物资。

随后学院领导、团委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查看同学们上网课情况,关心同学们思想动态,鼓励同学们做好宿舍内务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共同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园艺学院

冯帅书记与丁坤老师为学生发放棉被和棉衣 冯帅书记与丁坤老师为学生发放棉被和棉衣

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为保障学生正常生活,2022年11月06日,园艺学院于桃李园七号楼楼下开展“秋冬送温暖”暖心活动,为同学们带来温暖与关爱。

活动开展前,学院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到了同学们对于过冬物资的需求,并购买了棉衣棉被等物资。活动现场,冯帅书记和丁坤老师为需要过冬物资的同学一一发送物资,并逐一了解情况。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同时,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学院发放体育器材和防疫物资工作人员合照

学院发放体育器材和防疫物资工作人员合照

学院老师和志愿者为同学们发放体育器材

学院老师和志愿者为同学们发放体育器材

学院志愿者为同学们发放防疫物资

志愿者为同学们发放体育器材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青春活力、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抗疫的理念。11月2日,信管学院在龙子湖校区和桃李园学生公寓为学生们发放600多件体育用品和各类防疫物资。信管学院将严格消毒的羽毛球、乒乓球、毽子、跳绳等简单易操作的体育器材和口罩等防疫物资按班级发放至同学们,倡议大家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在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实际错峰开展体育运动。同学们纷纷表示,疫情期间要认真上网课,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疫情。信管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安全健康、成长需求放在首位。在扎实做好学生疫情防控的同时,多措并举加强学生人文关怀,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服务和坚强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为同学们发放冲锋衣

学院为同学们发放冲锋衣

学院为同学们发放食物

学院为同学们发放食物

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师生提供了过冬的加绒冲锋衣,同时还购买了水果、面包等过冬物资。近期,郑州又出现了疫情反复的情况。尽管疫情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的情况下,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深入了解师生面临的困难,切实解决眼前的问题,在寒冬到来之际向全院师生送来了温暖。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在学习二十大精神、解读政策的理论第一线,而且在抗疫志愿服务、关心师生生活的行动上同样处于第一线。

外国语学院

爱心棉被,水果礼包,暖心问候......近日来,郑州寒潮来袭,气温“断崖式”下降,但外国语学院的新生们寒冷不寒心、暖身更暖心。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燕萍、院长张俊杰携院全体班子成员、院党政办、院团委老师深入新生宿舍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新生们送去学院的问候与关怀。

由于气温骤降,部分困难学生和外省学生携带的御寒物资不足,学院领导首先来到他们的宿舍,亲手将学院精心为26名困难学生和外省学生准备的爱心棉被送到他们手中,确保新生同学安全温暖度过寒冷季节。

学院领导一行仔细查看了新生的宿舍环境,关心慰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为所有新生宿舍送上了水果大礼包等慰问品。走访过程中,王燕萍书记与新生们亲切交谈,她鼓励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把握大学时光和机遇,珍惜舍友缘分和情谊。

张俊杰院长关切询问同学们是否存在课业压力、饮食住宿是否能够适应,建议同学们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国际教育学院

御寒送温情,厚被暖人心。近日天气转冷,气温骤降,封闭管理下保暖物品及衣物的置办让学生们,尤其是22级新同学发了愁。为了保障同学们的保暖御寒条件,国际教育学院提前筹划,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需求,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们或深入走访宿舍摸摸被子厚不厚,或细心询问困难学生衣物足不足,学院克服困难采购了一批保暖过冬厚被,11月3日,第一批经过认真消杀的学院“爱心牌”保暖棉被发放至学生手中,让同学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编辑:韩之骞

图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

石家庄禧云国际物流中心投入使用 构建数字团餐供应链体系

图为禧云国际石家庄物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开仓剪彩仪式。

河北新闻网讯 1月15日,禧云国际石家庄物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来自禧云国际、千喜鹤、安琪、益海嘉里、海天、五得利、太太乐、八味缘等企业的代表共100多人出席开仓盛典。

据了解,禧云国际石家庄物流中心是集采购仓储、库内加工和仓单质押、代仓代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式专业食材配送中心,设置了食安检测实验室,以数字化管理系统贯穿采购、存储、配送全流程,可为团餐客户提供高效、及时、安全的食材配送服务。

“信息化管理+食安溯源”,禧云国际打造“一横一纵”仓配体系

据介绍,禧云国际石家庄物流中心设置了“常温+冷冻”的多温层仓配体系,可实现团餐食材品类全覆盖,并可以在接到订单24小时内完成配送服务。仓库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了仓库管理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从客户下订单、仓库接收订单到存储分拣的全流程信息化、可视化,以及物流配送的实时监控和精准到店。

禧云国际石家庄物流中心负责人贾云飞致辞。

此外,石家庄物流中心还引入食安管理体系,建立了从源头采购、库内存储直至配送到店的全流程食安管理标准化作业制度。另外还配备了具备业内顶级水准的食安速检实验室,定期对每批次货物进行农残、重金属等多项关键指标的检测,确保库内食品安全,配合入库时的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可确保食材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2020年,类似石家庄物流中心这样规模和标准的仓配中心将陆续在全国各个主要城市落成,届时我们的覆盖能力和配送能力将获得质的提升,我们的客户将能够获得质量更优秀、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价格更优惠、配送更及时的食材和原材料,帮助我们的客户更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贾云飞表示。

据了解,禧云国际目前正在全国30多个省市为包括京东方、英特尔、富士康、沃尔沃、宇通等知名企业的多家食堂与餐厅提供供应链服务,累计配送次数超过160万次,而现代化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正是高效、准时、安全配送的前提。

创新团餐数字供应链体系 禧云国际击破成本、效率、安全三大行业痛点

《中国团餐行业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中国团餐覆盖6.7亿受众,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食材供应是团餐企业成本结构中占比最大、最为刚性的一块,占到了营收的45%以上。而团餐行业群体性就餐的特点,也使得团餐对供应链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另外,团餐供应链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导致行业集约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众多团餐企业采购仍停留在手工记账的层面。

贾云飞介绍,在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降本成为了每个团餐企业的诉求。禧云国际通过源头直采模式,打破传统供应链层层加价的固有模式,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让团餐企业的采购更加简单,为客户创造价值。

据介绍,禧云国际聚焦团餐全品类,通过与中粮、益海嘉里、海天等4000多家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直采直供、联采联供为团餐企业带来一站式、全品类、价低质优的原材料供应。此次石家庄物流中心的落成,将大幅度提升禧云的仓储配送能力和整体服务品质。

贾云飞还表示,虽然团餐行业仍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但通过技术手段加速行业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效果也立竿见影。禧云国际通过数字科技链接团餐产业上下游,对采购、质检、仓储、物流等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一一击破团餐企业在采购中面临的效率和食品安全问题。

据介绍,禧云国际针对团餐企业搭建了线上采购系统,客户可实现食材采购配送需求的线上化一键下单,这一系统目前已为禧云国际的客户所使用,大幅度提高了采购与配送工作效率。

图为禧云国际还打造了团餐食安线上线下一站式解决方案。

另外,禧云国际还打造了团餐食安线上线下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已累计为客户排除61万个食安隐患。通过在线上部署团餐食安管理自助系统、餐厅实时监管系统、食安大数据平台,在线下为餐厅提供现场巡检、培训指导和标准化管理执行等服务,禧云国际可以帮助团餐企业实现食安关键环节如晨检、留样、分餐、消毒、废弃物处理等电子化全程可视可追溯体系。

除此之外,禧云国际通过与兴业银行、渤海信托等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团餐领域核心企业的信用延伸,推出供应链信托产品,解决中小团餐企业的融资需求。

贾云飞表示,万亿规模的中国团餐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禧云国际将持续创新管理技术,夯实仓储物流建设,推动大数据在食安、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实现团餐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打造现代化的团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对传统团餐供应链体系进行集约化、数字化、安全化、标准化改造。

图为禧云国际石家庄物流中心配送仓库一角。

禧云国际由深耕团餐行业27年的领军人物刘延云创立于2017年,是国内团餐产业链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禧云国际以互联网技术融合产业创新,为团餐单位提供包括供应链集中采购、品牌化升级、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管理培训在内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着力帮助团餐企业打造自身“品牌化、集约化、安全化、职业化、信息化、数据化”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与转型,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团餐生意的愿景。

截止目前,禧云国际已经服务6000家餐饮中心,日服务团餐消费者2000万人次。2018年,禧云国际完成A轮2亿美金融资,投资方为蚂蚁金服、鼎晖投资和阿里巴巴旗下口碑网,并于2019年5月入选“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

中原河南:盛满丰收的田野 大有可为的土地

在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十里铺村一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机械收割小麦(2019年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新华社郑州7月24日电 题:中原河南:盛满丰收的田野,大有可为的土地

新华社记者王丁、宋晓东

沃野千里,这里是中国粮仓;联通世界,这里架起开放桥梁;山青水美,这里书写绿色崛起。

这就是中原河南!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历经沧桑的河南大地,承载着千年中华文明。扭住发展不放松,扛起粮食安全重任——河南从曾经最贫困落后的省份之一成为今天的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内陆开放重要地区,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几名游客在拍摄山区秋景(2018年10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稳住“大粮仓” 抓紧“粮袋子”

日前,记者来到河南省郸城县,在胡集乡大舒庄村看到,2000多亩“麦茬红薯”的红薯秧已经长出了20多厘米,种粮大户贾云飞还沉浸在今年小麦的丰收喜悦里:“今年小麦真是大丰收啊,一亩地最少也有1200斤,现在种粮省事省力又高产。”

中原熟,天下足。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今年再次迎来丰收。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称,2019年河南夏粮产量达749.08亿斤,比去年增加26.3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且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夏粮增产对全国贡献率达44.9%。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粮食问题曾是全国的头等大事,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茹振钢在春化室中观察小麦的苗期性状(2017年9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河南省商水县杜店村,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每50亩就有一眼机井,刷下电卡就能自动浇地,全村3000多亩地不到3天就能透浇一遍。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地平整肥沃,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在中原越来越常见。截至2018年底,河南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抗灾能力明显提升,中原粮仓牢牢地扎在了麦田里。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满中国粮”——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念,潜心培育出一代代国产优良品种。今年麦收期间,河南粮食高产的好消息不断:永城市侯岭乡张井村的1140亩麦田,亩产达778.9公斤,再创黄淮麦区强筋优质小麦高产佳绩;在焦作市,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570.5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消费者在河南郑州中大门保税直购体验中心挑选进口化妆品(1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科技,持续助力中原粮仓。从育种,到种植、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加工的粮食生产全链条,河南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目前,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技术指导粮食生产全流程。

“稳住中原粮仓,把中国人的‘粮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原河南必须扛起的责任。”全国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说。

广袤的中原捧出沉甸甸的收获:2018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1329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10倍;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55公斤,增长到现在的小麦平均亩产436.62公斤。从过去的“自己吃不饱”,到现在每年外调400亿斤粮食,河南为中国人“吃饱肚子”作出了巨大贡献。

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货机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停机坪上(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架起“新丝路” 开放促发展

今年3月,随着一架卢森堡货运航班落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0只来自荷兰的小袋鼠来到中国“做客”。这几年,俄罗斯的北极熊、智利的羊驼、加拿大的种猪、法国的小矮马……都曾乘飞机从世界各地来到郑州,去往全国各地。

中原河南是中国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近些年来,河南借助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了空中、陆路、网上、海上四条“新丝路”,联通世界。

前不久,一架满载乘客的航班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起飞,11小时后直达伦敦希思罗机场,河南自此开通了直达欧洲的定期客运航线。借助区位优势架起的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河南开放的“自主品牌”,带动河南加速融入世界。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吨,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一条连天接地、物通全球的“空中丝路”正在建成。

在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大路李村的一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机械收割小麦(5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陆路丝路”越开越密。自2013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以来,已顺利运营6年整,已覆盖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由最初的每周开行一班,到如今实现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主体的班列网络每周“九去九回”常态化运营,境内外合作伙伴达4000多家,仅2018年运送累计货值就超过32.3亿美元。此外,铁路枢纽对接沿海港口的“海上丝路”也越来越顺畅,目前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班。

“网上丝路”更是让河南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枢纽。在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来自全国的商品从这里销往世界,来自全球的货物在这里发往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保税的“郑州模式”,拉近了中国消费者与世界市场的距离。最新统计显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跨境进出口单量累计近3亿单,交易额累计超过350亿元。

4条“新丝路”将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河南与世界联通,依托“航空港”“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河南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开放前沿,赢得了新发展,在“世界地图”上描绘着更加出彩的中原。

机场工作人员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西货站仓库内驾驶叉车(4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绿色新动能 跑出“加速度”

在豫东平原上,有一片6.9万亩的绿地,这是3代人用了近70年时间守护下来的平原林海。它就是商丘市民权林场的申甘林带,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也是河南70年绿色发展的缩影。

党的以来,河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群众守护下了一片碧水蓝天,也培育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一列中欧班列(郑州)满载着货物驶出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8年7月1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安阳钢铁厂诞生在豫北,并不断发展壮大。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不断凸显,绿色转型成为安钢发展的新航标。2014年,在钢铁行业最困难时期,安钢投入8亿元,实施26项环保治理。2017年,又投入30多亿元,在全行业率先实现全工序干法除尘。如今,安钢打造成为“森林式”厂区,赢得新生:2018年安钢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利润2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河南经济总量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但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高,主导产业“小散弱”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河南不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改变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2018年,河南着眼绿色化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智能、技术三大改造,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8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3%和12.2%,绿色发展培育出的新动能,助力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执行“郑州-伦敦”航线首航任务的南方航空CZ653次航班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起飞(6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绿色不仅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乡村在发展和振兴中也回归本色,“农业强”“农民富”更见“农村美”。在河南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南湾村,蜿蜒的山路平坦整洁,石板房错落有致沿山势铺开,高山峡谷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观光、写生创作,催生出集观光、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

这是一片盛满丰收的田野,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面向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河南正紧紧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中原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