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位95后“刮腻子女孩”火了
刮出来的“名画”她能在工地上轻松攀爬几米高的铁架
先用笔在白墙上勾勒出壁画的大概形状
再用铲刀将山水的轮廓“刮”出来
最后用涂料填补上颜色
让凹凸不平的腻子变成生动的浮雕山水
这位95后女孩名叫佳佳
职业是一名壁画师
日常的工作分享视频
△佳佳的壁画作品
目前 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
收获了600多万粉丝
视频累计获赞3000多万
“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幸运”佳佳出身于安徽蚌埠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对于想成为当艺考生一事,刚开始其父母反对,父母希望她读大学找个稳定工作,况且艺术培训费对家里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最终我说服了他们,他们选择支持我的梦想。”
△佳佳的作画过程
大二那年,有同学在兼职群发布了一条信息:一家面包店老板需要绘制一幅壁画,需要通过黑白线条绘制壁画。为了赚取生活费,佳佳联系了老板,找了一个绘画功底好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幅壁画。
△佳佳的壁画作品
自那以后,她就对壁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开始帮全国各地的客户画壁画。从此,她长期奔波在各地的工地。
△佳佳的作画工具
“这幅壁画最有意义”2021年元旦期间,佳佳受央视邀请在四川绵竹清平镇,和另一位绘画大师蔡照拢共同创作了一幅面积达40平方米的、带有传统年画元素的裸眼3D壁画《童话竹宝》,以纪念绵竹人民在经历“5.12”汶川大地震后,用乐观的精神面貌重建家园的事迹。
“绵竹这座城就像竹子一样,用10年时间把废墟变成了繁荣的景象。”
画面中,小女孩旁边是一只憨态可掬、手握竹子的大熊猫。小女孩在睡觉的时候,可能会梦到关于童话世界的梦境,所以在睡梦中笑了。竹子则代表绵竹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画师们用这幅作品为绵竹人民点赞。
这个满怀理想的女孩
将自己热爱的事情
传递给百万粉丝
也通过努力
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壁画之美
本文综合紫牛头条、央视频、抖音短视频等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编辑丨及月晖
主讲评委 艺术简介
蔡照波 CAI ZHAO BO
西泠印社社员、广东南方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州新华学院副校长兼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曾任广东南方电视台党委书记兼台长、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第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评委。
溯源岭南印学蔡照波 / 文
印学肇始于殷商,而盛于秦汉;经历了唐宋的衰落至明清的复兴,自晋迄明中叶,大师罕见。
岭南印学的发展始终与中原一脉相承。从清代“黟山派”的形成到近现代岭南篆刻名家辈出,岭南印学最终自成一派,登上中国印坛。
文帝行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源流,始于南越古国
研究岭南印学,从现有实物印章入手,最早是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的11方文字印章。那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陵墓。
印章多为“摹印篆”,虽印面多带有田字和日字界格的秦制式,如“文帝行玺”,但据考证,皆为当年南越国自制。
赵昧于公元前 137年汉建元四年即位,制“文帝行玺”印。这批印章便是目前能看到的2000多年前岭南印章的实物,制作精美,艺术水平已相当之高,对研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特别是岭南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魏晋以后,岭南地区流传的印章为数不多,隋唐印章在出土和史籍中都没发现。现见到的三国东吴'始兴左慰’印,晋永嘉年间'牙门将军章’和'关内侯印’,南朝'周承公’六面铜印及宋'刘景印章’铜印等,无论在艺术水平和工艺制作方面都远远逊色于南越王时期。”(梁晓庄《岭南篆刻丛谈》)
黄牧甫为许镛刻 青田石自用印
繁荣,明清名家辈出
晚明时期广东出了不少篆刻家。在马国权的《广东印坛三百年》一文中,点到的知名篆刻家就有马元伯、郭安世、袁登道、朱光夜等 12 位,其中朱光夜的《朱未央印略》、袁登道的《道生印谱》两种得以保存下来。
朱氏印章清丽工稳近于文三桥,袁氏之作饶有汉人风韵。至清代,广东印坛一派繁荣。作品淳厚苍雄直追汉印的首推黎简(1747-1799)、陈澧(1810-1882),惜作品流传不多。
陈澧编撰有《摹印述》,他的嫡孙曾捐赠陈澧的6方自铸印给中山大学。作品深得汉印三味;黎简的印作,散见于他的书画作品中。
《汉印分韵》续集
值得一提的是,清中叶,广东南海出了个谢景卿(1735—1806),不仅印章深得元印精神,还精研印学,搜罗、撰辑《汉印分韵》续集,至今仍为策刻家们手中必备之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广东清禹人潘有为(1743-1821)官至内阁中书,辑有《看篆楼古铜印谱》六卷,翁方纲把其编入《两汉金石印》中,可见影响之大。
稍后的广东高要人何昆玉(1828—1899),协助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广东印坛相当活跃。
一方面注重理性探讨,金石考证,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在作品创作上,力追秦汉是主流,兼有浸浮于元印、浙派的,但都能自具面目,犹如古典词曲,不论婉约如柳三变,还是豪放若苏东坡,都在艺苑中散发出自己的芬芳。
雪髯(附边款)黄牧甫 篆
崛起,岭南印学自成一派
晚清的印坛,“黟山派”形成于岭南,至今影响着岭南。“黟山派”开宗大师黄牧甫(1849-1908)从安徽入粤,前后寓居十八年,“黟山派”就是其在粤期间繁衍形成的。
翻开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近代印人,南有李玺斋尹桑、邓尔雅万岁、易大厂廷熹三君者,渊源所出,佥出牧甫,各有所擅,未可轩轾。”可证黄牧甫对岭南印坛之影响,可见岭南印人在近现代中国印坛的地位。
百年来,岭南一直延续着“黟山派”印风,从李尹桑、易大厂、邓尔雅者众,如冯康侯、简经纶、容庚、黄文宽等。而这些有成就者,皆为学历、阅历丰富的饱学之士。
罗浮道人 邓尔雅 篆
康侯为唐绍元刻高山石松鼠钮方章
一长串闪光的名字,意味着岭南印坛的历史地位和格局,每一个篆刻大家,无不以其自身的学识修养、阅历经历、把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筛滤升华凸显于小小的方寸天地,自成一家。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明中叶特别是晚清以来,岭南印坛出现的可以说是彪炳中国印学史的篆刻大家;民初的岭南印坛,亦成为黟山派的天下。
在一个中西碰撞、新旧交替的时代,广东与其他篆刻比较有成就的省份一样,为中国的印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篆刻家们开创并续写着一部流光溢彩的岭南篆刻发展史。
从本质上说,在这一时期岭南篆刻与岭南画派一样,虽然有着艺术手段、表现形式、创作题材等方面的不同,实质上都是客观反映着对传统文化元素从继承弘扬到消化提炼并发扬光大的探索过程。
体现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作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充满着改革创新之风,被誉为与北京、上海成三足鼎立之势。
蒙安(附边款)易大厂 篆
学者,推动金石篆刻的发展
清代岭南印坛的兴盛,除了事物发展的盛衰规律,以及上述这些才华卓绝的篆刻家上下求索之外,到岭南赴任的“学者官员”对清代岭南金石篆刻的推动,功不可没。
翁方纲,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广东学政,寓居南粤八年。翁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力倡金石之学,著有《粤东金石录》,为岭南印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伊秉绶在嘉庆四年(1799)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倡办教育,多与文人学者切磋金石书画,曾为黄玥《鱼门印论》作序,影响岭南印学;前后在粤达八年之久的阮元,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他深于印学,常与印人学者分享其收藏的秦汉印章,营造岭南印学的良好创作氛围……在金石大家翁方纲、伊秉绶、阮元及稍后的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导引下,岭南金石学者辈出,古印收藏与篆刻创作逐步兴旺,促使了岭南篆刻不断走向辉煌,遗风流绪,至今不衰。
翁方纲 书
当下欣逢盛世,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岭南的篆刻家,应该有作为时代艺术家的担当。“艺术要跟这个时代同频共振”,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让艺术成为时代振兴发展的积极力量;扎根岭南文化沃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打造品牌活动和阵地,发出广东篆刻界的强音,奋力将艺术情操和文化追求融入到新时代的火热生活之中,通过艺术创作自觉承续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继承中创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精神旨归。
梦乡候印 黄文宽 篆
《篆刻说》下期预告
韩回之 他山之玉—域外高古印初探
西泠印社社员韩回之带大家一窥西方篆刻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扩宽视野,受益匪浅!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体责编 |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 邹璐
古语有云,死者为大。
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离死就差着那么一口气了,生不如死,按说也能享受这个待遇。
但偏偏有一个人例外,这两年原本因为养病淡出了娱乐圈,都快查无此人了,结果跌了一跤成了植物人上了热搜,被网友追着骂报应不爽。
这个人就是著名音乐人袁惟仁。
袁惟仁曾经风光一时,跟王菲、那英等天后级歌手都有过合作,留下了不少经典歌曲,还参加过很多综艺选秀,也算是一张熟面孔。
惨是真的惨,原来在歌坛的外号是小胖,如今已经形销骨立,两眼呆滞。既没钱,也没人照看。
但再惨,那也是自己作出来的。、出轨、抛妻弃子,他基本上全占了。
袁惟仁的前妻陆元琪是演员出身,年轻时长得挺漂亮,两个人结婚十四年,生了一儿一女。
结婚没多久陆元琪就退圈了,你看,又是个女明星放弃星途回家相夫教子结果被抛弃的惨剧。
陆元琪在节目里说,结婚那些年,她连买菜都要记账报账。
陆元琪刚生完大儿子就患上了宫颈癌,一连动了两次手术,在最需要丈夫陪伴的时候,袁惟仁连影儿都不见一个。
第三次切除手术,必须要家属签同意书,陆元琪要求着对方才肯出现。
也许是彻底看透了心凉了,两个人终于在2016年办理了离婚。袁惟仁美其名曰“净身出户”,房车留给妻子,多的一分没有。
陆元琪没有自己的积蓄,又要养孩子又要还房贷,最艰难的时候要到处找亲友借钱,房子差点被银行收走。
前妻最难的日子,正是袁惟仁把事业中心放在大陆,频频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最得意的时候。
用陆元琪的话说,袁惟仁的绯闻如同乌云一片片袭来,已经到了盖住飘不走的程度。
陶晶莹跟袁惟仁是好友,跟陆元琪更是闺蜜。她在吐槽大会上对袁惟仁的吐槽不留情面,讽刺袁惟仁花心,离婚当天就去约会新欢,而且一分赡养费不给前妻。
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袁惟仁,一不小心就作大劲了。
先是因为,家财散尽还倒欠了几百万,被人追债到上海。
可能是担惊受怕的日子不好过,袁惟仁先是2018年在上海突发脑溢血病倒,晕了两个月才醒。但因为没钱请不起护工,只有二姐帮忙照看,康复不到位,2020年在家中练习走路时撞到头部再次晕倒,成了现在的植物人状态。
“才子”时期的袁惟仁,是光耀门楣的骄傲,植物人后的袁惟仁,却成了一家人甩不掉的包袱。袁家人这时候又想起了前妻来。
大姐在社交平台怒气冲冲地发文,用“寡廉鲜耻”来形容陆元琪和一对侄子女。自己没时间照顾弟弟把一切扔给妹妹,却怪起了离婚多年的前妻一家对渣男前夫不管不问,脸皮还真不是一般的厚。
咱就是说,再寡廉鲜耻,还能寡的过您姐弟呢?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前妻怎么就成了垃圾回收站,小三又去哪了呢?
中国人骨子里很喜欢“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但老渣男回头,就是一堆没人要的破烂,哪有什么金不换。
TVB的【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是我很喜欢刷的一部剧,图的就是热闹,节奏快,一集一个高潮,演员也都选得好。
但是抛开这些滤镜和编剧拼命给我们营造的温馨氛围不谈,这部剧讲的不就是个老渣男的故事吗?
一穷二白的时候娶了面包店老板的女儿,从赤贫到小康。然后勾搭上了在店里打工的小三,抛妻弃子,这么多年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
小三是个有头脑的女人,把小生意一路做大做强,带他实现了从小康到富裕的跨越。结果富了之后的渣男,吃饱了没事干,钱多的花不完,又念起了前妻的好,渴望起了天伦之乐。
而前妻呢,竟然就把这么多年的伤害一笔勾销,欣然又接受了这个男人。
全家人恨来恨去,恨的都是小三。合着就小三一个坏人,狐狸精,把好好的男人都带坏了。
这不叫家好月圆,这分明叫【一条狗的回家路】。
而真实的故事,能比这还夸张一百倍。
比如侯佩岑的妈妈林月云就是全台湾人尽皆知的小三,插足第一个闺蜜的婚姻生下了女儿侯佩岑,然后又遇到了第二个闺蜜蔡照贵。
蔡照贵是豪门千金,却偏偏爱上了举重运动员出身的穷小子邱嘉雄,不顾家人反对结了婚。邱嘉雄靠着妻家上位,一路平步青云成了富豪,一转脸就勾上了林月云。
两个人公然出双入对了二十多年,邱嘉雄对侯佩岑更是视如己出。结果晚年一身伤病时,林月云不但到处玩乐,据说还移情别恋了邱嘉雄的国中同学。
还是蔡照贵最后承担起了照顾的任务,给他送了终,料理了后事,丧礼上,林家母女连影儿都不见一个。
但就是这样,老渣男把大部分遗产全留给了林月云母女,蔡照贵只有一栋房产和部分现金。
这就是贤妻的结局。
网上随便搜一搜,类似的故事简直不要太多。邱嘉雄起码还有钱,最绝的就是那些把家败光了,临老除了一身病要啥啥没有的老渣男,厚着脸皮就跑回家祸害前妻和孩子。
2022年了,没人再想看老渣男回头是岸的大结局。
我们想看到的,是他们穷困潦倒,老无所依,在悔恨中度过风烛残年。
我们想看到的的,是前妻和孩子的涅槃,是重新找到幸福和人生的意义。
不要心软,不要回头,不要被道德绑架。
不要那么健忘,他当年抛弃你的时候,那意志有多坚定你是忘了吗?
做渣男,能不能有一点点渣男的觉悟?
自己的债自己还,一别两欢各生欢喜,就别来祸害前妻了。
竹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把竹制成竹简、生活用品等。当时盛行的日常生活用品髹漆器,即以竹为胎制作而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湖北出土的一件盛酒器——髹漆三兽足竹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竹刻宝物。
西汉时,竹刻继续伴随竹胎漆器而出现。但此时竹刻已不完全是漆器的附庸物,而是发展成为竹胎漆器的主要装饰形式。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其表现的图案已被赋予装饰的意味,这说明竹刻已开始具备了工艺品的初始特征。
竹雕西天取经
唐代,有关竹的另一种表现载体——墨竹画在此时兴起,竹被文人雅士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此氛围中,竹刻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趋艺术化。
北宋时期,由于文人墨客多倾慕于竹的贞洁虚心与高雅孤傲,所以竹往往被用作寄托文人高尚人格和品德的载体,成为一种象征。当时以善画墨竹享有盛名的有文同与苏轼,他们终日与竹为伴,咏竹、绘竹。在此氛围影响下,宋代的竹刻雕饰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竹刻在此时还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
元代,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大批涌现,并且成为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元代的文人画家把赋予竹的文化内涵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状况为明代以后竹刻艺术的兴起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竹刻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竹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后才明中后期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高雅艺术。
明中叶以后,整个社会,尤其是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掀起了一股个性解放的风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竹刻艺术迅速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个性宣泄、情感抒发的独特形式与书房案几展示清逸脱俗风格的文雅饰品。他们把文学、书法、绘画与竹刻工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从而使竹刻真正成为一门有形有色的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门类。同时,这一时期的版画、治玉、漆雕等雕刻技术对竹刻技艺的丰富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龙壁摆件
竹刻之所以发展到明中期后才真正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此时竹刻已真正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诸多因素。
明中期后,在江南的一些重要工商业城市,经济富庶,文风蔚然,画家云集。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文人画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受此影响,当时在竹刻领域中,亦出现了一批竹人兼画家。他们不但自拟其稿,而且还自操刻刀,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充分发挥他们工诗善画的特长,以画法入竹,将书画中的构图、章法、对比、呼应、气韵、意境等因素,巧妙地融入到竹刻技艺之中,从而使绘画与竹刻更加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对竹刻艺术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日趋成熟时期
明中后期的嘉定地区,一些颇具文人气质且工诗擅画的雕刻家,开始以竹为表现载体,创作出各种富有浓厚文人气息与风格的竹刻艺术品。朱鹤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先驱者,他被后人视为嘉定派竹刻艺术的开山祖师。从此,中国的竹刻艺术真正兴起,并且首先在朱氏门类日趋完善,最终形成相传数百年的嘉定派竹刻艺术。
明清竹根雕松下高士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生活于明中后期正德至万历年间。精雕镂艺术,善刻印,尤擅长于诗文书画,能以刀代毫、以画法刻竹。其作品艺术效果出乎时人意料之外,为一时良工所不及。朱松龄所雕竹刻种类丰富,有笔筒、臂搁、香筒、簪、匝、杯、佛像等,其中又以簪与匝最为精湛,以至于世人得其器不以器名,而直呼其“朱松龄”。
朱缨,字清父,又字清甫,号小松,朱松邻之子。刻竹师承家法,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艺益臻妙绝。存世作品主要有:“归去来辞图香筒”、“竹林七贤笔筒”等。
朱稚徵,号三松,朱小松之子。所选刻题材善于推陈出新,常常反复研摩推敲,精雕细刻,追求至善至真。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竹雕残荷洗”、“浮雕清溪泛舟笔筒”、“圆雕寒山拾得像”、“饮中八仙笔筒”等。
四、 明清竹刻艺术的全面发展时期
清溪山人款栖霞仙馆图竹笔筒
明中晚期,金陵地区,出现了一位竹刻高手,名叫濮澄。他开创了另一种明显不同于嘉定竹刻风格的竹刻艺术,并自成一派,影响颇广。因其为金陵人氏,故后人称该流派为“金陵派”,濮澄则被认为是金陵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除嘉定与金陵流派以外,在明末清初的竹刻艺坛上,还活跃着一位开创“留青”雕刻技法新风格的名家巨匠张希黄,他在继承唐代留青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墨分五彩”画理于留青竹筠之中,创造出“目筠五色”的独特艺术效果,从而丰富了这一时期竹刻艺术的技法种类。
竹根雕观音
张希黄的留青雕刻艺术,把明中后期兴起的雕镂与绘画相结合的竹刻艺术推进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了竹刻艺术以新的形式与内涵,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其与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截然不同艺术风采。
因此,纵观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竹刻艺术的发展变化,就雕刻技法与艺术风格特点而言,可归纳为三大流派:一嘉定派,二是金陵派,三是希黄派。这三大流派共同支撑着这一时期的竹刻艺坛的同时,又以嘉定竹刻为竹刻艺术发展之主流,影响最广。这是竹刻艺术自兴起之后得到较为全面发展的一个时期。这种雕刻技法与表现风格尽显众家争辉的局面,为竹刻艺术走向鼎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竹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清的巩固与疆域的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与之相联系的是这一时期的竹刻艺术领域也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技法创新、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竹刻大家。雕刻技艺中地域师承的因承关系日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竹刻艺人强调个性表现意识的多样化和艺术风格更加鲜明的技法。他们以不同的艺术个性倡导新风,彼此更替,主导着竹刻艺坛。竹刻名家创作的许多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竹刻艺人竞相争摩的楷本,从而对这一时期的竹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竹刻艺术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周芷岩款灵芝如意
就竹刻艺术流行区域来看,这一时期的竹刻仍以嘉定地区为中心,主要流派有全盛于康熙中期至雍正年间的吴之璠“薄地阳文”派;全盛于康熙晚期至乾隆初期的封锡禄、施天章“立体圆雕”派;全盛于雍正乾隆年间的周颢“铁笔深刻绘画”派;全盛于乾隆年间的潘西凤“平面浅刻”派及邓渭的“陷地阳文”派等。他们相继主宰着这一时期的竹刻艺术舞台,使得清朝盛世的竹刻艺术呈现出异彩进发、繁花竞秀的绚烂局面。
竹刻艺术的衰微时期(清嘉庆——清末、)
清嘉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文化艺术领域发展也萎靡不振。竹刻艺术同样难逃厄运。此时的雕竹家已较少自画自刻,多是临摹,或假藉画家之手打稿,刻竹与绘画出现分家之势,一些竹人渐渐沦为仅钻研于技法的艺匠。但是尽管如此,由竹刻艺术全盛时期所掀起的巨澜余波仍影响着此时期竹刻艺术的发展。此时期的竹人们,虽较之前期有所逊色,但仍不乏名家,如:尚勋、王梅邻、方洁、蔡照、韩潮等,他们都为这一时期的竹人作出了示范,堪称楷模。
朱文友笔筒
清同治光绪时,大批的画家与艺人涉足扇刻,使得前期已日渐疏分的与书画再度紧密融合成为一体,此时竹刻艺术出现短暂的中兴之势。并且出现了一批以专雕扇骨见长、且各具风格特色的竹刻名家和艺人。
虽然如此,但较之于清中前期的竹刻艺术兴盛局面,仍显得单调与平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影响及至。
竹刻艺术最终因其所处时代已不再具有支撑这门艺术继续繁荣的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而趋于没落。因此,尽管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定数量的扇骨竹刻,但就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而言却极其有限,仅仅成为竹刻艺术落日前一抹绚烂的余晖,散发出最后的光芒。
朱小松款竹根雕仙人乘槎
现代竹雕的发展
竹雕艺术发展到近现代,又有了“浙派竹雕”和“徽派竹雕”等说法。
浙派竹雕是“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的。张希黄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齐驱并驾。二十世纪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及无锡的张韧之等。
徽州竹雕盛于明清。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安徽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竹根雕佛头
结语
纵观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渊源、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到竹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总体概况。竹刻从其最初的形状比较简单且装饰朴素的日常用品,到逐步演变成为以艺术欣赏为主兼而体现作者行为品性、人格魅力及艺术修养的艺术品,这是历史的必然,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虽然,中国竹刻作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前后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其所包容的众多的文化因素、丰富的艺术内涵及珍贵的鉴赏价值却不容忽视。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人格理念、思想情感、品行操守、审美意趣和艺术认知的具体反映,亦是明清时期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形象体现。竹刻艺术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门独具风格特色的艺术门类,不仅其自身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艺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竹刻艺术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是它所散发出的独特的光芒,将永远吸引着那些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
在哪里可以看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博物馆简介
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位于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内,展厅面积约500余平方米。同晴川阁、大禹神话园形成一个新的历史文化片区,对于增强武汉文化软实力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竹韵堂竹雕博物馆,是由著名竹雕收藏家夏先重先生投资创办的,现有藏品2000多件,藏品多为明清时期以及作品。重要文物有:朱小松款仙人乘槎、竹根雕十八罗汉、竹雕笔筒、竹雕仿青铜器、九龙壁以及文房用品等等。
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一所私人竹雕博物馆,将对社会群众免费开放,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竹文化,它是中小学,校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也是国立博物馆的补缺,竹韵堂竹雕博物馆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开放时间:9:00-17:30
门票情况:免费开放
预约参观:15971426076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滨江大道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内竹韵堂竹雕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