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猴

曾志忞(曾志忞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时间:2023-10-01 14:27:42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儿童诗演进与发展研究》在京启动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王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儿童诗演进与发展研究》课题计划与部署第一次工作会28日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国诗歌学会今年8月31日获批立项的这一国家级社科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作为课题专家组成员之一与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崔昕平、张国龙、李利芳、金莉莉、舒伟、涂明球、王欢、李红叶等参加了课题工作会。根据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的提议,邀请蓝蓝、张生珍、刘慧、王晓翌等在国内外儿童诗歌创作、理论以及翻译等方面有重要成果的诗人、学者代表列席了课题工作会。

据介绍,《百年中国儿童诗演进与发展研究》项目课题将从文学发展、文学标识、文学实践三个层面展开;从“中国近现代儿童诗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当代儿童诗的发展与流变”“重要儿童诗人个人研究”“中西儿童诗的交流互鉴”“少数民族儿童诗的发展研究”“儿童诗教与诗歌的深层互动”等六个方向,聚焦百年中国儿童诗的演进与发展;通过儿童诗歌发展历史中的代表性诗人个案、诗歌流派与思潮,观照当代诗歌创作走向与趋势,探讨儿童诗歌发展的外围影响与动因。这项被誉为百年中国儿童诗歌“史记”和首部创作、理论总成的课题研究计划在2023年8月完成,将填补我国儿童诗歌的多项学术空白。

课题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龙教授认为,晚清时期的童诗创作就已十分活跃,梁启超、黄遵宪、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刘半农、刘大白等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白话童诗奠基。课题专家组成员、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称,“诗是中华民族最亲近的语言文字。观照童诗,就是观照人类的成长。”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孙毓修篇

1902年11月,梁启超创刊《新小说》。1903年4月6日,有“中国第一份儿童报”之称的《童子世界》创刊。1903年,《中国白话报》创刊于上海,专门儿童开辟“歌谣”专栏。这几份报刊,在清末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新小说》成为“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重要阵地,也是当时儿童读物的主要发表阵地。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影响、启发与实践下,清末真正开始了声势不小的儿童读物编译潮流。

除了这一股儿童读物编译潮流,在清末民初,新式学堂里还进行了“学堂乐歌”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杨度、叶伯和等。学堂乐歌是五四前对校园歌曲的总称。清末民初,在留学日本学生的带动下,我国一些学堂开设了音乐课,一批音乐教师创作了适合学生演唱的乐歌,被统称为“学堂乐歌”。这批乐歌,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救亡图存、奋发自强的精神,在曲调上,既吸取了日本和欧美的儿童音乐曲调的元素,又继承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遗产。在思想特征上,这些学堂乐歌揭露列强侵略,抨击朝政;提倡尚武精神,呼吁拯救国难;勉励少年自强,做新时代的新主人;反映民生疾苦,唤起儿童的同情心。召唤女性崛起。如《女革命军歌》:“女革命,志灭清,摒弃那粉黛去当兵。誓将胡儿来杀尽,五种族,合大群,俾将来做个共和兵。女革命,武艺精,肩负那快枪操练勤,步伐整齐人钦敬,联合军,攻南京,你看那女子亦从征。”

1908年11月,孙毓修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童话》丛书。1909年1月,上海印书馆又出版《儿童教育画》。商务印书馆出版儿童读物,在晚清民初有着极大影响。其中,孙毓修编的《童话》丛书,是中国开始有“童话”一词之始。不过,孙毓修的“童话”,约略等于“儿童读物”或者“儿童文学”的意思,这种“童话”代指“儿童读物”或“儿童文学”的用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初。在周作人1920年提倡“儿童的文学”以后,“儿童文学”一说逐渐普及,教育界和文学界才将“童话”与“儿童文学”的概念分开。不过,“童话”的内涵在时期并无定论,也没有形成共识。直至20世纪40年代,丰子恺还将自己写的儿童故事当童话处理,我们也只能尊重这种历史事实。“童话”的特定内涵要到更晚一些时候才被人们认识到。当然,直到今天为止,童话的概念也还没有完全、绝对达成一致。

《孙毓修童书》

孙毓修编辑出版的《童话》,一共三集,前两集中,他编了77种,沈德鸿(茅盾)编了17种,谢寿长编了2种,高真长、高继凯各编1种,总有98种(后来郑振铎又续编第三集4种)。初集以七八岁儿童为阅读对象,每篇字数约五千字,二集则为十岁左右儿童为阅读对象,每篇约万字,体现了孙毓修有一定的分级阅读意识。《童话丛书》在清末民初影响很大,也成就了孙毓修和茅盾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茅盾1935年在《关于“儿童文学”》一文中称孙毓修为“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晚年在《我所走过的道路》中追述中国儿童文学起源时,就称《童话》丛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并称孙毓修为“中国有童话的开山祖师”。可以说,到孙毓修编辑《童话》时,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呼之欲出了。

茅盾对孙毓修的评价(茅盾可以说是他的徒弟),可见其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如果说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期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话,那么孙毓修可为后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而且意义更为巨大,这是因为他主编的《童话》丛书,在清末民初影响更大,包括茅盾、郑振铎、冰心、陈伯吹、张天翼、赵景深等在内,都读过,甚至受过它的影响。可以说,《童话》丛书与五四时期诞生的儿童文学关系更为直接。

孙毓修与茅盾

孙毓修在中国历史上原本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在儿童文学领域,却算得一个有突出历史贡献的人物。不妨对他的生平稍稍介绍一下:孙毓修(1871—1923),字星如,江苏无锡人。图书馆学家、编辑家、藏书家。1895年考中秀才,随后入读江阴南菁书院。曾在苏州中西学堂任教。1902年春,跟美国一名牧师学习英语,开始涉猎西方文化,并下定决心以著译为生。1907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组建商务印书馆图书馆,为之取名涵芬楼。1911—1914年主编《少年杂志》。1923年逝世。

《孙毓修评传》 柳和城著

《童话》丛书是一个跨时代的连续性出版物,先后经历清末、民初和五四三个阶段,而且三个阶段也各有特点。1921年,经茅盾推荐,郑振铎主编出版了第三集,他说自己改掉了之前的一些弊端,体现了《童话》丛书不断革新,最后加入到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伟大时代。

孙毓修编《童话》丛书,其历史功绩在于:第一,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童话”这个名词,《无猫国》成为中国第一篇体裁以“童话”命名的白话作品。不过,据周作人考证,“童话”一词应该来源于日本,所以周作人使用的“童话”与孙毓修使用的“童话”一词概念不同。孙毓修使用“童话”,或为自创一词,代指“儿童读物”,延续中国自古以来的“诗话”、“词话”、“曲话”等构词传统。第二,孙毓修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关于儿童读物的理论文字,也就是《童话序》。在这篇文章中,孙毓修充分考虑到了“儿童之脑力”、“儿童之程度”,“推本其心理之所宜”,“儿童之所喜”,于是效仿欧美发达国家,“作儿童小说以迎之”,也就是编《童话》丛书。第三,《童话》丛书直接培养出了茅盾、郑振铎等儿童读物编辑人才,为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茅盾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在孙毓修直接指导下编辑儿童读物。孙毓修1915年编过伊索寓言,后又让茅盾编《中国寓言初编》,这是第一本中国寓言作品集。郑振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续编《童话》丛书第三集,不久主编《儿童世界》,他又将《童话》丛书第一集里孙毓修编译的《无猫国》《大拇指》,再次节编发表在上面。孙毓修改编的《无猫国》,一度被称作中国第一篇童话,其故事梗概如下:

某村有一童子,名叫大男,父母早死,家中贫穷。因为在本乡没有饭吃,就上京城,在一个富人家里做工。他工作极勤,但还常受老仆妇的打骂。他住的房子,老鼠又多,夜间总成群成阵的跑出来打扰他。新年时,主人的女儿给他一百个钱,当押岁钱。他拿这钱,买了一只猫来,养在房中。从此老鼠不敢再来。

主人有几只船,常到外国做生意。仆人们也常买些土货,托船主带去,趁些钱回来。有一次,主人问大男有什么东西要带去卖没有。大男只有这只猫,又舍不得卖。主说,猫也可以卖。大男便把猫托了船主带去。

船到了一国,船主把带来的货物都卖完了,独有大男的猫忘了卖去。恰好国王请船主入宫赴宴。宫中老鼠极多。客人还没有吃。所有的酒菜已尽被老鼠吃净了。宫人尽力驱逐老鼠,而逐了又来,总是驱逐不尽。国王甚是忧愁。船主说:“不要紧!我有猫可以制服这些老鼠。”他便回船把猫带来。果然,猫一来,鼠便不敢放肆了。国王大喜,拿出许多金珠宝石,把猫换了去。

船回家了。主人家里的人都欢欢喜喜地来领取卖货的钱。大男的猫独独卖得了许多的金珠宝石。从此大男成富翁了。他不做苦工了。他入学读书,十分用功,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无猫国》自然不是一篇童话,不过一篇故事罢了。《大拇指》有一点幻想色彩,但更多也是民间故事的味道,并不是成功的童话。而且,《童话》丛书里的作品,延续清末编译多于原创的做法,基本都是从西方作品编译而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学堂乐歌运动和儿童读物编译潮流的发展,中国儿童文学终于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孕育期或曰胚胎期,它呈现出三个特点:具有强烈的爱国和启蒙思想,谋求作品通俗易懂,大力翻译外国作品,或采编自中国古书、民间故事,而孙毓修正是中国儿童文学孕育期最为杰出的代表。

责任编辑:张迎春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梅杰/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定价68.00元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往期文章推荐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胡适、陈衡哲篇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沈从文、巴金、老舍篇

打捞历史长河里的童心——读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

我为何要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

重构经典 复归童真——评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

新时代关于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思考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叶刚篇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儿童读物应否描写阴暗面”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儿童读物应否描写阴暗面”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黎锦晖篇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序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之陈伯吹困境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后记

《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绪论(三)

作者简介

梅杰,笔名眉睫,1984年生,湖北黄梅人。研究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地方志。湖北大学客座研究员。曾担任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大奖复评委,荣获中国好编辑(2014)、中国出版新星(2018)等称号。著有《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废名先生》《梅光迪年谱初稿》《童书识小录》《丰子恺札记——泛儿童文学随札》《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文人感旧录》《黄梅文脉》《现代文学史料探微》《朗山笔记》,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视野丛书》《曹文轩论儿童文学》《喻血轮集》《梅光迪文存》《许君远文存》《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林海音儿童文学全集》《邓文滨集》《绮情楼杂记》等。策划出版《丰子恺全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多语种版)《海豚学园》等大型书系。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汇游徐家汇《“学堂乐歌”与中国艺术歌曲》

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系列 | 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让我们身处徐家汇源的大气场中,与海派文化相识相逢,和经典时尚相依相伴!

“学堂乐歌”与中国艺术歌曲

主讲人:韩斌

活动时间:8月31日(星期六)13:30

活动地点:徐汇中学小礼堂虹桥路68号

温馨提示:活动需要提前预约

在徐家汇的这幢教学楼里,曾经早早传出悠扬的旋律,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留下属于徐汇的印记!

在这座新式学堂里求学的少男少女,都曾在这里分享了来自古筝、琵琶与提琴、黑管交响的艺术魅力……一个理想、一段先声,造就了开时代教育之先河的“学堂乐歌”。

徐汇公学1930年

“学堂乐歌”是中国歌曲创作的先声。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新式学堂在中国应运而生,当时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程,于是,就同时诞生了“学堂乐歌”。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先贤前辈着力创作,凭借新式学堂课程的推广,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程。如李叔同根据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曲调填词的《送别》,至今仍然传唱不衰。

上世纪20年代后,随着第一代音乐留学生学成,萧友梅等有感于“现在吾国学校所用歌集,其曲调多采自外国。第填词者多非谙乐理之人,致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遂开始了创作尝试,早期如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青主所作《大江东去》,以及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一代作曲大家的努力,完成了从学堂乐歌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凤凰涅槃。

在一个新学年即将开启之际,让我们重回我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徐汇中学(前身为徐汇公学),听专家讲述“学堂乐歌”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赏徐汇学子纤纤指尖弹拨流淌的弦乐流韵。

主讲人:韩斌

韩斌,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学科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副秘书长、副研究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出版《西方合唱音乐纵览》等著作12种,曾荣获200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创新奖、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年来,致力于黑胶唱片研究,担任中国唱片博物馆顾问、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先后策划《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回忆》《海上声影:早期声音里的上海音乐》《知音雅汇》等大型黑胶唱片艺术展览。

古筝独奏表演

演出曲目:《箜篌引》

表演者:徐汇中学吕陈艾

吕陈艾,古筝考级已通过十三级,曾获奖项:2019徐汇区“汇学杯”中小学生艺术单项比赛(古筝)一等奖、荣获第十二届徐汇区“光启区长提名奖”、2018上海市单项艺术比赛古筝项目金奖(中学组唯一)等。

《箜篌引》一曲是根据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创作。乐曲前半部分速度起伏多变,旋律虚实相映、时隐时现,描绘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的境界。乐曲后半部分是自由舒展的舞蹈性旋律,既轻灵,又粗犷;既有婆娑翩翩之舞步,又有天高地阔之,描绘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姣舞”的瑰丽奇色。

竹笛独奏表演

演出曲目:《星语心愿》

表演者:徐汇中学林暄景

林暄景,曾获区单项比赛一等奖。乐曲《星语心愿》根据电影《星愿》主题曲改编,由竹笛演奏此曲,听起来更具别致韵味。

器乐合奏表演

演出曲目:《我和我的祖国》

表演者:徐汇中学零起点中阮班、陶笛班、竹笛班和部分徐汇中学国乐团同学

器乐合奏《我和我的祖国》,曾获得“一带一路,星耀大连”第四届“红海滩杯”大连青少年国际艺术节金奖。

*活动以现场为准

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

地址:虹桥路68号

交通:地铁1/9/11号线,徐家汇站20号口出,步行2分钟可达

温馨提示:即日至8月31日徐汇公学旧址因内部修缮闭馆,暂不对外开放

开学季!你知道最早的学堂乐歌是哪一首?李叔同的《送别》为何最有名

本周,学校迎来了开学季。

每月一期的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系列活动,日前特邀上海音乐学院学科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韩斌来到徐汇中学,围绕“‘学堂乐歌‘与中国艺术歌曲”,讲述“学堂乐歌”的历史、发展与演进,并一起欣赏了该校学子纤纤指尖弹拨流淌的弦乐流韵。

■韩斌做客“汇游徐家汇”活动

徐汇中学(其前身为徐汇公学),是我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这里曾经早早传出悠扬的旋律,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留下印记。

>

■徐汇公学1930年

“学堂乐歌”是中国歌曲创作的先声。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新式学堂在中国应运而生,当时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程,于是,就同时诞生了“学堂乐歌”。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来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学校的乐歌课老师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上海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音乐启蒙教育家),上一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始教授学堂乐歌,开创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先贤前辈着力创作,凭借新式学堂课程的推广,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程。

>

上世纪20年代后,随着第一代音乐留学生学成,萧友梅等有感于“现在吾国学校所用歌集,其曲调多采自外国。第填词者多非谙乐理之人,致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遂开始了创作尝试,早期如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青主所作《大江东去》,以及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一代作曲大家的努力,完成了从学堂乐歌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凤凰涅槃。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过65首乐歌,其中用现有的曲调配词或者填词的占绝大多数,达到60首。

他的创作虽然比沈心工要少,但由于其名望更重,且作词古雅,得到知识分子的喜爱,因此,成就颇高。汪毓和先生曾经评价:“李叔同的许多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是超过了同时代人的”。

比如他根据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曲调填词的《送别》,至今仍然传唱不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