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刘子洋(刘子洋个人简介)

时间:2023-10-13 09:55:43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刘子洋

刘子洋当代前卫艺术

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女艺术家

毕业于俄罗斯国立艺术大学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丙烯 综合材料

差距15倍!爱不爱干家务,真的影响成年后的就业率,65.2万人次都收到了

“家庭劳动教育不能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但也不能用金钱奖励家务劳动;

参加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因为家庭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生活技能教育;

劳育不只是让孩子出力流汗,因为劳育并不是单纯劳其筋骨的磨砺教育……”

“五一”劳动节之际,在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指导下,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和上海家长学校联合推出专题直播活动,上海市名校长、市十佳班主任、市教委官微执行主编等走上“云开学堂”在线平台,以“劳动教育,从家庭开始”为题,直指家庭劳动教育误区,探索劳育新路径。

在全市基础教育的德育系统和上海开放大学分校系统,在线课堂直播收视创纪录,达到65.2万人次。比如上海开大普陀分校、普陀区社区学院组织辖区居民上平台收看,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孩子一起上课,家庭劳动教育引起全家极大兴趣。

【父母越舍得用孩子,孩子长大越有担当】

为了解上海家庭劳动教育的情况,上海家长学校通过“云开平台”发布专题调查问卷。经抽调统计,对于孩子“有没有必要参与家庭劳动”的问题,认为“很有必要”的有817人,占89.49%;“有一定必要的”的有93人,占10.19%;“说不清”的有3人,占0.33%。

接近九成的家长认同孩子“很有必要参与家庭劳动”,但未必对家庭劳育的重要性有充分认知。各类研究都表明,爱劳动的孩子长大会更优秀。比如哈佛大学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差别是15∶1。

同样,日本在调查“儿童时期做家务的经历与职业意识的关系”时发现:儿童时期家务经历越多,职业意识越强;在家中帮忙打扫或整理的儿童,长大后更愿意从事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作为直播主持人,《上海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计琳表示,劳动教育是“五育”的基础和土壤,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奠基教育,“父母越舍得用孩子,孩子长大后越有担当,也越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生活的一切。”

【拒绝家庭劳动,“用礼物代偿”超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期间的调查还显示,孩子更愿意在学校参加劳动,认为和同学一起劳动很开心。而在家庭中,当“孩子以学习等借口,拒绝参与家庭劳动,家长会怎样?”——“强制要求”的有55人,占6.02%;“用礼物代偿”的有100人,占10.95%;“做思想工作”的有687人,占75.25%,“不勉强了”的有49人,占5.37%,“说不清”的有22人,占2.41%。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校长眭定忠表示,不可否认,家庭劳动教育目前存在误区不少。比如,有的家庭存在“重智轻德,重分数轻劳动”的观念,家务劳动意识淡薄,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家长在家务劳动上过度包办代替;有的家庭中祖辈与父辈对家庭劳动教育的认知不一致,造成对孩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有的家庭把家庭劳动教育仅仅认为是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劳动品质等的培养。

在现场,不少家长“自我解剖”。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六年级刘子谦家长坦言,“我们家的情况,对小孩的教育更多是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展开,的确忽略了小孩对劳动的参与。”听了老师讲解,家长发现参与适当的家庭劳动,不但不会影响小孩学习,还有助于降低小孩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来自普陀区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互动中表示,“一直觉得自己能做的事就该尽量帮助孙子孙女做,作为奶奶今后要提供机会让孙子孙女参与劳动,和他们一起分享劳动喜悦,也让他们在劳动中懂得分工、协作和担当。”

【母女共做下午茶,让小刺猬变小棉袄】

至于家庭中亲子如何携手劳育,作为高中从教30年的“教育劳模”,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教师付丽旻与家长们分享了一则实例——加长版寒假里的母女闺蜜下午茶。

有个高一女生,疫情居家期间学习效率不高,情绪急躁,整天抱着手机,跟妈妈几次冲突。妈妈开始做改变,从之前的说教改成了每天下午带着女儿做点心,两个人一起做事,一起品尝劳动成果。而且,这时候只有母女两个人相处,很轻松;孩子也愿意跟妈妈说好多心里话,妈妈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也慢慢被她听进去。妈妈说,很感谢这两个月的母女闺蜜下午茶时间,“让青春期易激惹的小刺猬,变成了贴心的小棉袄。”

事实上,家务劳动的创新形式有许多类型,不同家庭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其中包括——生活基本技能型:洗衣、收纳衣物、扫地、拖地、垃圾分类、洗碗洗菜等、基本家用电器使用、购物等;美化家居生活型:装饰、摆放、插花、绿植养护、房间布置等;温暖亲情陪护型:陪隔代长辈散步、家庭运动打卡、掌握基本家用医用知识和技能、了解家人常用药品并及时提醒、陪伴兄弟姐妹倾听生活或工作情况等;此外,还有文化反哺促进型:孩子们教会长辈使用电子产品如购物软件、各种新型的小家电使用、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监测等。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上海开放大学 图片编辑:雍凯

图片来源:上海开放大学

来源:徐瑞哲

存钱百年才够买房,人口怎能不负增长

“生不如死。”林佑恩打趣道。他指的是台湾的“少子化”现象,2020年台湾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第一次呈现负增长。

图源:凤凰新闻

2018年的台湾已经是高龄社会,预计2025年将迈入超高龄社会。“少子化”意味着年轻人的结婚和生育意愿低,未来劳动人口可能逐渐减少,这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不生孩子?恰好,这也是农历新年期间岛内最热门的问题。

不过,住在台湾南部60岁的孙启先并没有问他两个儿子这些问题,也不知是豁达还是无奈。大儿子自高中后就与家里关系淡薄,早已笃定了不会结婚,而这阵子刚和女友分手,想独自环岛旅行,硬是被家人叫回来度除夕。

沉默、内敛、知足,勤勤恳恳生活、安安静静吃饭、诚诚实实做人,孙启先秉着这样的原则工作了大半辈子,可房贷仍旧未还完。孙启先的妻子生完孩子后为了贴补家用,在家附近的工厂工作,按件计酬,劳动环境差。但他们不计较,只希望一个家完整、平安、健康。

《饮食男女》剧照

吃完年夜饭,大儿子隔天便离开了。没说太多,孙启先让他注意安全,脸上显出一丝尴尬和悲伤。孙启先忍耐着,小儿子的新婚妻子在一旁看着。小儿子原本也没有结婚的打算,但为了和外籍女友生活在一起,他们需要一纸契约。

孙启先平常而开心地接纳了这个媳妇,户口本上多出一个名字时,他说:“以后你是我们家的一员了。” 他没什么可给予、也没什么想要求,只是隐晦地暗示:“如果有了,也不要拿掉。”

对孙启先而言,他早就没了要传宗接代的想法,不仅是对孩子,对自己也是: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桥头自然直;照顾好身体,存点钱,要活得有尊严。

生不起的孩子们

观念的改变是一方面,同时也指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面—经济。

李宇彦今年37岁,29岁结婚,育有一个6岁的孩子,现在是单亲爸爸。他总是劝人别生孩子,因为“实在太辛苦了”。李宇彦当初并不打算要孩子,因为那时候经济能力也没那么好,但既然有了,也就生下来了。孩子1岁大的时候李宇彦和妻子离婚,他认为所谓“完整的家”并不是最好的答案,如果夫妻双方没有了爱的话,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持续关注这个孩子的成长。生孩子很简单,养孩子却很困难。“我也不打算要下一胎,因为经济压力和整个环境都不适合。这个孩子我会想到他未来就业的困难,甚至是教育和生活的压力,我一直担心没办法给他更好的未来。”

李宇彦的薪水不固定,按件计酬,与此同时他还在攻读硕士学位,以及还房贷。钱就像长了脚一样,总是还没见到面就跑走了。而薪水中的三分之一,都是抚养孩子的必要花销,学费、生活杂费、补习班、才艺班……一个孩子一个月的固定花费就超过2万元新台币。

《大债时代》剧照

高昂的育儿成本让李宇彦不得不更努力工作,但这让他陷入一个死循环:他希望投入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不希望在他的人生中缺席,但为了赚更多钱养育孩子又不得不牺牲这些陪伴的时间。此外,台湾小学一、二年级只上半天课,要上班的家长只好把孩子送进安亲班或补习班,这又是一笔开销。不去的话,孩子一个人便会成为“留守儿童”“钥匙儿童”。李宇彦就个人经验看来,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便是低薪。

“我们做的事情和领的薪水不成正比。”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有些一个月只领得到2万~3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600~6900元),4万算不错,5万就很高了,南部工作机会少,北上才有机会,但台北物价高、房价高,光是租房薪水就不见了大半,更何况是养孩子。

即便李宇彦很辛苦,但他至少还“有”—有房子、有孩子,但很多年轻人,是根本“没有”。孙启先的小儿子,虽然法律上结婚了,但并未举办婚礼,新婚夫妻不喜欢繁文缛节,也支付不起这样的繁文缛节。

新婚夫妻不是台北人,为了节省生活成本,他们选择住在较为偏远的新北市。两人都是名校毕业,文科生,如今丈夫的固定薪资是3万新台币,妻子也做着按件计酬的工作,薪资时高时低。如果按照两个人一个月总共收入6万计算,扣掉房租、保险、水电网煤、其他固定支出、最低生活开销等,两个人一个月勉强能存5000元。就连新北市最便宜的中古屋(屋龄30年以上的老房子),市价都在500万一套以上,存够钱买房需要上百年。要如何买房?如何生孩子?如何抚养孩子?

《大债时代》剧照

这些不是个案。

活好这一生

提到经济的时候总是悲观,但台湾年轻人的生活也并非如此悲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在变、观念在变、人在变,年轻人更追求自我实现、个人生活品质、快乐活好这一生。

林佑恩今年45岁,妻子姚姚34岁,夫妻两人的收入也在6万上下。但林佑恩的父母留了一些房产和财产给他们,所以他们的生活相对轻松,也更追求生活品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林佑恩也自成一番道理。他认为现在两人的经济没问题,但生了孩子后就会出现经济问题。如果两个人现在的生活品质是80分,那有了孩子后三个人的生活品质都会下降。“干吗拖一个人下水啊,彼此还过得那么穷苦的状态。”

“对啊,我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心灵的满足跟快乐,如果要绕一个大圈圈来追求的话,不如就现在这样挺好的。”姚姚说。林佑恩夫妻也确实用这样的态度在生活着,他们不会为了赚更多钱去牺牲自己的生活。丈夫喜欢收藏日本古籍,妻子喜欢画画,两人空闲时就出去旅游、吃点好吃的、泡泡咖啡馆,悠闲自在。他们虽然住在老房子里,但从住家望出去,就能看到淡水河粼粼的波光,属于两个人的快乐和平衡,已然形成一个家安稳的地基。

还有人根本连婚都不想结。刚满30岁的刘子谦觉得,婚姻于他只是一种法律下的关系,“当我需要那些法律让我的生活更顺利的话,我才会觉得结婚是一种必要,例如保险、医疗、财产等,但目前的人生阶段是不需要的”。

至于孩子,刘子谦也从未想要。“培养、陪伴一个小孩,要花很大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情绪成本,我没有想要花费这些成本去养一个孩子。”刘子谦认为,台湾的经济状况的确让很多人觉得养自己都困难了,但他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而是希望实现一个更加自我、更加自由、更加丰沛的人生。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60岁的陈珊绮一年前与相伴良久的伴侣刚登记结婚,结婚也只是为了多一层法律关系,让彼此可以处理对方的生老病死等问题。“我对婚姻制度是不以为然的,人的关系竟要用法律来规范。我很反对这种制度。”

陈珊绮也并未生育,她认为虽然经济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生命太沉重,我负担不起”,而对于这个昂贵且纷乱的世界,“要让孩子面对这样的世界吗?”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也不是没后悔过,但这种后悔是觉得自己没有尽到“社会责任”。面对整个少子化、高龄化的台湾社会,少数孩子要负担那么多老人。“我对少数的那些孩子感到很抱歉,没有帮他们去承担。”

30岁的陈婷婷是一名社工,在关系上大胆开放的她宣称自己是个不婚主义者。

“我也不想要小孩。世界上人类已经够多了,而我的工作里有很大部分是帮人家处理婚姻官司、抚养义务等,我对小孩于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持一个很大的问号。”陈婷婷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和她类似,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大家一起加班到很晚,觉得养儿不一定能够防老,婚姻也不能代表什么。

而从社工的角度看,经济并不直接造成不婚不育。“很多低收入户也在养孩子,你知道你肯定是养得起孩子的,只是你要用什么方式养。用低收入户的方式,还是当个匆忙下班回家的上班族?这样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会差很多。”

女性力量与下沉的世界

在访谈的过程中有两个点特别值得记录。一个是台湾女性的自主性,对于母职身份没有从前那么渴望—这可能与生育率的下降有很大关系。

女性的自主性增加,在职场上活跃,这一方面体现了台湾性别平等教育的成功。但另一方面,职场女性也有其焦虑,因为整个社会还未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

《俗女养成记》剧照

27岁的唐嘉蓉当年大学一毕业,就嫁给了大她十几岁的学长,当时是为了父亲去世冲喜,当然也为了爱情。婚后唐嘉蓉就出社会工作了,而学长则是“流浪博士”(指台湾因教职稀缺而找不到教职工作的博士生)。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过得很好,唐嘉蓉一鼓作气过上了买房还贷的生活。“那时候真的超级累,大家可能觉得好棒有房子了,但那时候我都开始累积超市点数去换厕纸。”

对于生孩子,唐嘉蓉是有这个打算的。然而,一方面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更健全的环境下长大;另一方面,隐约之间经济似乎仍是横跨在婚姻中的一道障碍:先生的工作还没稳定,之前买的房子也卖了。唐嘉蓉感慨说她理想中的婚姻是“同等付出”。唐嘉蓉离不开、也不愿意离开她的职场,而且职场对婚姻中的女性并不友善。她们的肚子里仿佛有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炸出一个孩子,影响工作。唐嘉蓉说她现在确实比当初更难找工作,面试官会问“是否打算要孩子”这类隐私性强的问题。

不过,假若职场女性真的怀孕生子了,那么她们又将面临接下来孩子的照顾问题。而对于现在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又甘愿离开职场回家做全职妈妈吗?

唐嘉蓉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但现在生一定会后悔。”

这是前面提到第一个值得记录的点,另一个值得记录的点,是台湾年轻人对世界的失望。

有人觉得现在养小孩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饭吃、有学上就好了,父母希望孩子变得更好、更精英,于是这成为一种社会压力、一种剥夺感。因为不想落入这种轮回,所以也害怕生孩子。

有人觉得自己对人生没有太大期待,小孩子出生活在这个世界好像很辛苦。“如果小孩子问我,爸爸人为什么要活着,我觉得答不上这个问题。我希望我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去生孩子。”

林佑恩夫妻的态度是,世界越来越乱,干吗把一个纯洁的生命丢进这浑浊的世界呢?“你看他困扰你也会困扰啊,你还不如独自困扰。”

社工陈婷婷认为,社会老化是必然的,而接下来这个社会的资源会越来越匮乏,例如干净的饮水、空气等,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样把孩子生下来不会替他忧心吗?”

就连60岁的孙启先都会说:“我觉得人也不用那么多啦,地球已经伤害那么多,人太多也不是好事。”

《花甲男孩转大人》剧照

世界在下沉,人们风风火火走好这一回,便好。

与“少子”对应的,是“高龄”与“独居”。没有房产的高龄者,在租屋市场上相当劣势,但长照机构价格不菲、社会住宅资源又稀缺。老了住哪里?怎么住?

对于20、30岁上下的年轻人来说,还想不到这么长远以后的事;40岁以上的,已经有人为自己买了一份“长照险”。“养儿防老”早就是一个过时的观念,林佑恩说自己的父母都不期待他帮忙养老了,他怎么会期待下一代帮他养老;而有两个儿子的孙启先也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自己要为自己打算。

但是,在这个变动急剧的世界,一个人,到底要预备多少钱,他才可以老呢?

“生”与“死”之间,是我们这温柔又暴戾的凡尘。

(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作者 | 资深媒体人 姜雯

编辑 | 李少威

新媒体编辑 | 董可馨

排版 | 张茜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