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奥的意思(奥的意思和含义)

时间:2023-10-08 02:16:18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或许人类永远也解不开这四个宇宙奥秘,最后一个让人绝望

随着人类不断深入探索宇宙,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不过对于人类来讲,宇宙实在太浩瀚了,有很多宇宙奥秘或许人类永远也无法解答。

第一,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状态。

现代主流科学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如今我们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大爆炸的产物。

但宇宙大爆炸理论并不完美,也有瑕疵。比如说,大爆炸理论一直在刻意回避一个问题: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按照如今科学理论的诠释,科学家只能解释宇宙大爆炸发生一个普朗克时间之后的世界,之前的世界与我们无关,或者说毫无意义,因为普朗克时间是有意义的最小时间单位。

但如此回避“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问题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传统观念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总要有个开头,总要有原因,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

第二,宇宙只有一个吗?

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宇宙指的是万事万物的统称,也可以认为是四维时空的集合。但这样的宇宙是唯一的吗?会不会存在其他宇宙呢?

很多科学家猜测,不但存在着其他宇宙,而且有无数个其他宇宙存在,这就是多元宇宙理论,我们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在多元宇宙里,同样存在着另一个你,只不过你们的命运截然不同罢了。比如说,现实宇宙里的你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为房贷车贷还有孩子而忙活着,在其他宇宙里的你可能早就是亿万富翁了,不过也有可能是乞丐。

第三,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

黑洞,宇宙中最诡异的天体。每个黑洞都拥有自己的事件视界,事件视界外面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世界,而一旦越过事件视界,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我们熟知的大自然法则全部失效,那里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

通俗来讲,事件视界里面没有任何事件发生。

这样的描述可能让很多人感到疯狂,迫切地想知道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遗憾的是目前针对黑洞的描述都只能是猜测。但是科学家们坚信,黑洞里面一定暗藏着更高级的物理定律,等待人类去发现。

第四,宇宙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问别人这个问题,别人肯定会以为你疯了:怎么会问这种无厘头的问题呢?

但是,仔细想想,这似乎又是一个好问题:我们看到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宇宙中充满了各种物质,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生命,然后一步步演化到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

但所有的这一切有意义吗?如果有的话,到底有什么意义?

比如说,人类的出现有什么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发现宇宙真理?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将会面对极大的挑战,在挑战的过程中发现宇宙存在的终极意义。

党的创新理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理论

作者:许宝健(学习时报评论员)

歌德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青年学生慕名来找浮士德,想拜他为师。浮士德不想和他见面。一个魔鬼就假扮浮士德与学生见面,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这个假浮士德还对学生讲了这样一句话:“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句话虽然出自假扮浮士德的魔鬼之口,但因为说得有道理,也常被革命导师所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这句话的意思。列宁1917年4月在《论策略书》中指出:“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在这里讲的理论,十分清楚是指被教条化的理论、脱离了实际的理论。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在百年征程中对把革命理论当作僵硬的教条有过深刻教训,也有过切肤之痛,因而对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生活、理论与人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创新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创造理论和实践“双青树”奇迹、不断开辟理论新境界的根本之道和制胜之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一专章并且在第二部分,专门论述党的创新理论,这在党代会报告中是没有过的,可以说,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本结构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亮点,它集中凸显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党的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理论建设。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深刻揭示了思想理论和建党强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又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飞跃和新的飞跃的进程中不断强大的。党的成长壮大与理论创新这种良性互促既让理论之树常青,也让党永远年轻。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使理论之树常青?理论创新的动力又来自哪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一切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然而,人民创造历史绝不是盲目地创造,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必须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因此,人民群众是需要理论的,那种认为人民群众不需要理论的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真正动力和不竭源泉。理论创新是为人民所需要、为人民而创造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称,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所创造的理论,连同她所开辟的道路、所建立的制度,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的,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的道路、人民的制度。

人民为什么需要理论?是因为理论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如果回答不了、解决不了人民群众实践中的问题,这样的理论就是脱离人民的理论,因而也是苍白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死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创新要站稳人民立场,顺应人民需要,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所掌握的理论。要做到这一点,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是不容易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仅靠刊发一批又一批理论文章、召开 一次又一次理论研讨会,是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的。如果我们不能实现从理论创新“新的飞跃”到为人民所拥有的“最后一跃”,那理论就只能为“理论家”所垄断和掌握,而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欢和掌握,不能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为一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也就不可能牢靠。我们当前理论工作的最大任务就是往这个方向努力,向这个目标聚焦,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与党的创新理论“零距离”,让人民群众因掌握了人民的理论而焕发出改造世界、创造辉煌的强大物质力量。所以,这“最后一跃”,也一定是“最惊喜的一跃”。

来源: 学习时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