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梦见被雨淋湿(梦见被雨淋湿是什么预兆)

时间:2023-10-02 09:08:11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我为脱贫攻坚“留影”一个记者在苗寨的蹲点笔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祖国的西南,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着,形成连片的石漠化片区,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古朴而又美丽的苗寨,那就是我要讲述的乌英

在苗语中,“乌”意为美丽、漂亮,还有河水、山泉水的意思;“英”意为新娘子、新媳妇。乌英就是“美丽的新娘”

我在那里,用“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记录”苗寨正在发生的一切。仅2018年一年多的记录,“苗山脱贫影像志”已生根发芽,30多组500多张照片,如一条条枝干一片片叶子。“苗山脱贫影像志”的乌英苗寨不仅仅只是乌英,而是大苗山的乌英们。用“‘1+N’个苗寨=整个县城”的报道模式。“1”是突破口,首先选择了最偏远、最具代表性的贫困村寨乌英苗寨作为主拍摄地,在取得整组报道成功的基础后,再将报道范围扩大到“N”(多个)苗寨,扩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剖析“1+N”个村寨,就等于剖析了一个县的脱贫攻坚历程,同时也管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时代

黄孝邦在拍摄村民野外准备午餐。覃天阳摄

乌英,我来了

2017年11月5日,我第一次前往乌英。在手机地图上,你甚至找不到“乌英”的所在,只能搜索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从南宁出发,汽车在G72泉南高速一路向北奔驰,4个小时后到达了融水县城。歇息一晚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赶往杆洞乡。那时,县城到杆洞乡的公路,有一半正在修路,经常堵车。另外半程经过一个雨季的雨水冲刷后,很多路段坑坑洼洼。汽车有时沿着山路不断爬升,似乎要入了云端;有时又不断下坠,在谷底盘桓。沿路可见那连绵的山脉,葱翠茂密的树林,还有一个个散落的村寨,如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140公里的路程,我驾车一路颠簸6个多小时,来到杆洞。11月7日一早,我又从杆洞乡出发,驾车25分钟,终于来到了我要拍摄的乌英苗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

群山环抱,苍翠护卫,两条小溪从大山潺潺而下,汇合于寨子中央,又缓缓流出田地,再跌下山谷坠入雍里河。据当地人介绍,大的那条叫乌噶,从贵州而来;小的那条叫乌英,从广西而来。两条溪流交汇于此,如同这里的居民,有的户籍属于贵州,有的户籍属于广西,却又百户同心。

桂黔交界,一直是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乌英苗寨是这里最偏远的寨子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世居人民都是苗族。清朝后期,为避战乱和匪患,先后有吴、梁、潘、卜、韦五姓先祖陆续迁入大山深处这个隐秘的皱褶里,开山拓土,繁衍生息。其中吴、梁、卜三姓从广西融水县党鸠村迁入,各种税赋由广西征收;而潘、韦两姓则分别由贵州荔波县和乌英对面20里外的南岑村而来,自然向贵州纳税,因而从100多年前开始,这个小小苗寨的居民户籍注定分属两个省(区),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如今,乌英苗寨143户居民中,102户属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乌英苗寨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寨两省区,五姓为一家”,这里是中华大家庭民族融合的结晶,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户籍虽分属两省(区),但在乌英人心里,却全无桂黔之分,所有田产、房屋全是“插花”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乌英从未发生失窃现象,大有“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之景。即便是到了乡里,沿街商贩晚上收摊,也只是把货物简单收拾,盖上布膜,留在大街摊位上,无须搬回屋内。邻里之间偶有纠纷,去芦笙堂的古枫下请长者当面说清楚就好了。

坐落在“一寨两省(区)”的山区腹地,使得乌英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和贫困的烙印。因为交通的制约,杆洞乡的整体发展也是相对缓慢。而乌英苗寨的发展相对乡政府周边的几个村寨,经济发展落后5公里外的寨子至少10年。截至2016年,乌英苗寨的140多户家庭中,有92户是贫困户。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慢慢了解熟悉乌英:

寨子的环境比较脏乱差,群众生活依旧很贫困,贫困发生率超过60%;

受“狗不耕田,女不读书”传统观念及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中年妇女们小时候都没有上过学,几乎不会讲普通话和桂柳话,很多人县城都没有到过;

乌英山多地少,群众赖以为生的是人均仅有的两三分梯田;

黔桂两省区联合党支部和跨省区教学点的运行模式很特殊,两省区共管的模式也特别;

人们对芦笙文化的热爱超乎想象;

长期封闭和滞后发展导致乌英人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似乎缺乏一点点自信;

这两年,合作社种过百香果,种过红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

……

乌英这些基础设施、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俗、产业、党建等方面的特点,成为我们日后研究它如何实现脱贫进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

那段时间,我在苗寨里积累了一些素材,也慢慢喜欢这里,决定将这里作为融水脱贫攻坚摄影报道的蹲点基地,“苗山脱贫影像志”这棵树就这样在大苗山开始种下了。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选题就是“苗山脱贫影像志”的一条枝干,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文字就是一片叶子,每一次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瞬间,就是流淌在枝叶里的滋滋养分。

苗家欢乐多

苗族人是多才多艺的,所以苗寨里的节日较多,农历十二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初一属过年期。首先是苗年,年轻人吹芦笙走村串寨交朋友、打同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春节,接着过春节。每年农历腊月初六,四面八方的山民们便汇聚古枫下的芦笙堂,共吹一堂芦笙,笙歌载舞,通宵达旦,共庆新年。芦笙堂边挺立着四棵百年古枫,它们同根连体,枝繁叶茂,成为乌英一寨两省(区)团结和睦的象征。古枫被人们如金字塔般保护起来,既是祭祀先祖神灵的圣地,又是安放封存芦笙和村民协商议事、休闲纳凉之所。

二月中旬,择日过春社。节日当天,村民集结队伍,吹芦笙绕着村子走半圈,预示春耕即将来临,此节过后,吹奏芦笙和苗笛等娱乐活动已到禁止期,大家须共同遵守禁令。传说,很多年前,苗族先神看到大家沉迷于娱乐,不思农耕,便制定下这一规矩,让大家行乐有节,依时农耕。

在众多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苗族的新禾节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大概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在苗寨里,由于各村的水土、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尽一致,因此,早稻的成熟时间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因此,每个苗寨的新禾节也会有先有后,不尽相同,但苗族人民对于庆祝新禾节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是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喜悦,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新禾节共7天,第一天清早,各家各户到田间取3根谷穗,打开胎包壳包上米,叫“包粽子”,“粽子”包好后又放回田里去,插上草标,再回家过节。封存半年的芦笙,在这一天终于可以取出来了。

乌英芦笙号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乌英芦笙调多曲长,悠扬婉转,自成一格,每一曲似乎诉说一个深情动人的苗族故事。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不会吹芦笙的乌英人。他们吹芦笙可以从早吹到晚都不觉累,且吹奏节奏齐整,芦笙甩摆姿势整齐大方,属当地最具水平的芦笙团队之一。此外,苗歌也特别动听,尤以即兴编唱最为流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张口成歌。

手的震撼

2017年11月,地处高寒山区的苗寨已入寒冬。

我在大雨中拍摄,相机、衣服被水淋湿,刺骨的寒风吹着双手。一位老人突然出现在我的身后,她用手轻拍我的肩膀,热情地招呼我到屋里烤火。

在苗寨,火塘是非常重要的。火塘一般位于二楼正中,用宽厚老杉木板镶制成一个长宽约1.5米,深约0.6米的正方形木槽,槽内用粘性强的黄泥巴填满舂紧,中央安放有三脚铁架,用于架锅煮食。不仅如此,火塘更是取暖、聚会、聊家常的地方,年轻人走妹行歌、谈情说爱、举行婚礼仪式的场所。

我随老人进入木楼,一群老人正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天一边喝米酒。坐定下来,一位老人突然抓住我的手,又是摸又是焐。老人用苗语似乎在说:“年轻人,外面好冷,你看你的手好冰……”在感受到老人突如其来的粗糙的大手时,我环顾火塘,昏暗的木屋里,十几双饱经风霜的手在红色的火光映照下散发着“灵光”。我被震撼了,心里顿时升腾起一个感受:“这些手不就是脱贫攻坚的最关键的力量吗?”于是,我决定把这些手放在产业脱贫的大背景下进行拍摄,通过手的肖像展现苗族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拍摄了100多双手。这些手有的握着木工刨刀,有的在搬运水泥,有的在栽种果苗,有的在建房时割掉了两个手指……一双手,就是一部人生奋斗史。对准每一双手,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我对每一种人生表达的敬意。

田间地头的午餐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与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石漠化问题严重,融水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山地就占到了85%,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而乌英是其中更偏远、落后的地方。据村干部说,水泥路1978年就通到了乡里,却迟迟到不了乌英。山上有木材,可销售也是个难事。他们还要扛着木头,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走4个小时的路到乡里去销售。运输成本太高了,比如一根木头50块钱,运出去的人工成本却要半头猪。

山多地少,乌英人赖以为生的是人均仅有的两三分梯田。他们主要的生计是种地,但产量少,不够吃。混着红薯、木薯的杂粮粥,是苗家人最常见的饮食。他们的田地零零散散地分散于山间,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小块梯田,乌英人无不视若珍宝。交通的不便,去田地干个活,来回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常常带上易于保存的糯米饭、酸鱼等食物,煮一把山上的野菜,烧几条稻田里的禾花鱼,锯竹筒成碗,修树枝作筷,铺树叶为桌,午餐问题就这样在山间地头解决,千百年来形成了苗家独特的饮食文化。有时,我在摄影的路上碰到他们,他们会热情地邀请我共进午餐。天地为席,山间地头的午餐自有趣味。

近年来,一些人正在通过发展教育、外出务工、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与此同时,乌英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精耕细作着深爱的每一寸土地,延续着祖祖辈辈的传统农耕生活。

牧童班的娘子军

在田间地头,在村口寨里,我时常见到乌英娘子军劳作的身影。青年男子外出务工去了,留守在家的乌英妇女们便顶了半边天,甚至更多。上山下田,抬石头,扛木材,修河堤,她们吃苦耐劳,不输男子;做亮布,酿酒,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她们温柔体贴,用爱温暖着家。

我和她们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会的十几个日常苗语。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学习苗语,但是要和乌英苗寨的妇女们能顺畅交流,还需时日。我也一直提倡并在不断去推动她们学习讲普通话,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如我去学习讲苗语一样。

在乌英脱贫的路上,女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她们识字,学好普通话。受经济条件、地域环境、传统婚姻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20世纪80年代,全县女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更早的年代,苗族女童上学读书的机会更少。因此,在乌英苗寨,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妇女,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教育,那时候,只有男孩子才可以读书,女孩子要带弟弟妹妹、放牛放羊、种田砍柴等等。如今,她们大多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日常生活中,她们大多叫“xx迷”,迷,苗语就是“阿妈”的意思,前面xx就是她们小孩的名字。

今年48岁的韦妹丽是亮布技艺的传承人。她跟我说:2016年,县里组织一批传承人到柳州市开展交流活动。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接到电话通知后,一直不敢去。因为看不懂文字,也不会讲普通话,不知道如何去坐班车到县城,又如何坐车到柳州市。在柳州读书的女儿卜银花多次动员后,并说好全程陪同,韦妹丽才答应。“我就是个盲人”,韦妹丽说她第一次看到高楼林立和车来车往,很恐惧。

67岁的梁英迷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村里面的妇女主任。她第一次到县城,是随队到县城学习。上课的时候,学员要按桌面上的名字来坐,因为看不懂名字,梁英迷随便找个位子坐下。后来,工作人员点名时才发现她坐错了座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时,梁英迷看着桌牌,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名字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的名字啊!”之前的尴尬瞬间被好奇和幸福取代。

梁英迷的女儿,44岁的梁足英说,小时候,她的小姐妹们个个都是牧童。她做梦都想读书,经常背着妹妹到教室外面偷偷听课。她的读书梦做了三十多年。

见到陌生人来到寨子里,她们不敢说话,远远地躲开了。有时候,我在寨子里碰到她们,会有意用普通话跟她们打招呼——“你好”“你去哪里”“吃饭了吗”。感觉这样还不够,和驻村指导员一合计,我们决定办一个普通话学习班,想在晚上或者农闲时候把她们集中起来学习。刚开始,学习班进行得并不顺利。大家并不愿意来,家里的农活确实挺多的。妇女主任何玉清自己带头参加,还挨家挨户地上门动员。驻村指导员还想了办法,给按时上课的妇女发一些小奖品,洗发水、洗洁精、香皂之类。渐渐地,她们爱上了这个学习班,学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劳动最光荣,学习最快乐,欢迎你来乌英。

我希望有一天,她们会明白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就像梁英迷第一次看到自己名字时的那种震撼。

“有车的感觉真好”

刚来乌英那会儿,我还住在乡里。后来在乌英待久了,有时候很晚才得回去,梁安合、梁英咪夫妇便给我收拾了一家房子。拍摄期间,我索性住到了他们家里。大家都叫梁安合——老党(老党员的意思)。他是寨子里少有的文化人,当过党鸠村的副主任,当过小学老师,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的儿子梁秀前在村子里也是经济能人。

2019年4月18日,老党把原来零零散散记在墙上的已经模糊不清的购车记录,又工工整整地在墙上抄了一遍。从摩托车到面包车,从货车到小轿车,不断升级的车型,折射了这个家庭生活的变迁。“有车的感觉真好。”10年前,梁秀前从广州将第一辆摩托车骑回寨子时,在家里木板墙上写下的这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一天,梁秀前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他的“购车编年史”:

听我父亲说,他第一次见到车还是在画本上,直到公社里开回了一辆拖拉机,大家才知道,这是车了。我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乡里,我第一次见到车,就爱上了这个“大家伙”。回家后,父亲用木头造了一辆,很快成了最受苗寨小朋友欢迎的玩具。这辆木车还有方向盘控制方向,小朋友都抢着骑。

小孩子骑着木头车的快乐,无法填补生活的窘迫。1994年,我到乡里中学读书。每年183元的学费,成了家里无法承受的负担。第一年东拼西凑,到第二年,没钱了。

最终,我无奈地选择了辍学。1995年,作为乌英苗寨当年唯一的初中生搭上了前往柳城县的班车,成了寨子里为数不多外出打工的青年。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柳城县的红砖厂开机器,做得好的话,每月有180元的工钱。一个月就赚够一年学费,我也想过回去读书,但是我每月大部分的工钱要寄回家买米,读书也就成为一个渐渐远去的梦。

打工第二年,厂里的老板买了辆摩托车,全厂加菜庆祝。他对我讲,如果我每个月能存钱下来,我一定也能买摩托车。此后多年,我辗转多地务工,每个月都只留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寄回家补贴家人的生活,买车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

希望在2006年开始出现,父亲来信说,家里种了杂交水稻,米够吃了,不用再寄钱来了。政府推广的杂交水稻让大家终于能吃饱饭,还有了余粮。外出打工10余年的我,这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走出了大山,从黄土地的束缚里挣脱。

好消息接二连三。2008年,父亲又来信说,家里通了公路,还有一公里就到寨门口。我记起3年前和朋友许下的诺言,哪一天家里通了路,就回家,我又记起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买车。

2008年底,我骑着新买的摩托车,载着妻女出现在乌英苗寨,全寨都沸腾了,这是寨子的第一辆车!当鞭炮响起,站在门口的母亲留下了泪水。

回到大山,我开了寨子里第一个小卖部,经常开着摩托车外出谈业务。回到寨子的第二年,我又花费18500元购置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并开了寨子里第一家木材加工厂。第三年,我又购置了一辆更大的二手车来拉货。

2012年,我的第四辆车进了门,也是一辆二手车。“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父亲在家里木墙上写下这句话……

2018年,梁秀前又花了7万元购置了一辆小汽车,这是他购买的第6辆车。

有树初长成

进入2019年,也就是我来到乌英的第三年。报道之树正在慢慢成长时,我开始把部分精力放在脱贫攻坚这棵树上。

长年的驻村扎根记录,我和乌英的干部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不知不觉间,我已成苗寨的一员。

3月份,大伙商议在寨子里种树美化环境。计划中的第一种树是山苍子树。这是一种在苗山里很常见的野树,漫山遍野都是。苗族群众日常用树枝来烤鱼,用花籽来做盐碟,特别清香。总之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野树,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为它们长在野外,连观赏价值都被忽视了。实际上,山苍子浑身都是宝,可以做油、药材、调料。花期很长,两三个月,非常漂亮。野树的树苗是不要钱的,也就是说,种这个树,不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就把寨子美化了。

3月14日,大家决定好了以后,乌英苗寨联合党支部书记就开始广播,说的都是苗语,他翻译给我:明天,大家上山劳动,每家每户顺便挖两三棵山苍子树苗回来,在房前屋后种。

第二天一早,广播又一次响起,我听到广播里有“黄记者”三个字。村民告诉我,支书在广播里说是我叫大家种的。而且广播里没有说任何理由,就是说是“黄记者”叫大家种的。虽然我在乌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说是我发动群众种树,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有人看出我的担忧,对我说,没事,植树造林不花钱,顺手种,不影响劳作,就当是义务劳动。

就这样,两天时间,群众都按照广播上的倡议去做,140户,每家每户种了两三棵。67岁的老党员一个人种了50棵,还有核心团队的积极分子在村里的公共场所种了100多棵。这样算下来,整个寨子种了四五百棵。但这个时候,很多人并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去种这个野树,甚至还有人把我们种在公共场所的树苗砍断拔掉。联合党支部的支书说,他会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可是一到广播就只有黄记者了。

几百棵树种完了,大家一看,这不行啊,并没有达到规模的效果。大伙一合计,要再次发动。于是又去广播,又是黄记者。每次听到这个广播,我都有一点慌。

就这样,一直种一直种,我也是一边采访,一边帮忙种树。没有车子拉树苗,我开车去拉。这个地方种哪棵?大苗还是小苗?这棵树种哪里,问黄记者。我不会种树,种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村民太缺一个主心骨了。我不在乌英的时候,没有人去种。

我就这样深入参与这个事情,慢慢地变成了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心血。那段时间,村民见面打招呼都是:你种了几棵?

寨子里能种的地方都种满了,进苗寨3公里长的公路,每隔不到两米,两边都种一棵。就这样一直种到4月底,竟然种了5000多棵树。也不是每天都种,因为到4月份,其实已经过了种树的季节,我们每天就研究天气预报,后面几天有雨的话就种。

当年的雨季以及后来的长时间干旱,这批树的存活率仅有30%左右。即使是这样,我觉得已经很好了。这件事,让乌英的村民团结一心,干成了一件事,达成了共识,至少不会再有人砍我们种的树了。种树要有所效果,必须是一件长期坚持的工作,每年都要坚持种。我深刻体会了发展产业之难、群众工作之难,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按规律来办。

今年春天,我们又种了3000多棵李树。如果说,野树可以任其自由生长,那么李树种植之后的施肥、剪枝、除草、杀虫、浇水,每一个阶段的管护都非常重要,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管好。这个团队就是接下来的“双语双向培训班”——牧童班的娘子军。(记者 黄孝邦)

图集

+1

责任编辑: 周楚卿

梦见自己被淋湿,有人说这意味着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财富。

梦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神秘的现象,到底每个梦境都代表什么意义,一直都是人类探讨的问题。其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梦境就是淋雨,并自己已经被淋湿。有人说这意味着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财富。那么这个梦好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梦境的真实意义很难去解释,因为每个人的梦都是个体化的,存在各自独特的情景、背景和符号,因此,对于同样的梦境,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肯定这种“据说”和“传说”。

其次,对于淋雨的梦境,它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淋雨通常都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无论是淋湿了衣服还是淋湿了心情,都会让人十分不爽。因此,如果我们梦到自己被淋雨淋湿,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种不舒适、不愉快的感觉。

最后,关于梦境中财富的预示,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迷信。虽然有时候我们会在梦中看到一些奇怪的东西或者遇到一些特别的人物,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一定会成真,更不应该因为这个梦,而盲目地去寻找财富。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梦到淋雨,可以理解成自己心情压抑或者遭遇了不顺利的事情;而关于梦境的预兆和预示,我们不应该过度解读和迷信,而是应该站在理性和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梦,以及梦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和经历。

细雨湿流光:那些落进诗行里的雨丨周末读诗

撰文 | 三书

1

细雨湿流光

《南乡子》

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春天的细雨,下得温柔,下得缥缈,下出了无边的孤独中,一个安静的角落。

写春雨之温柔静谧,首推杜甫的《春夜喜雨》为最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妙在这样的“好雨”,知时节而善利万物,故令人喜。

若冯延巳此词,安静的细雨,落在思妇的时间里,长出的便是萋萋的孤寂。

“细雨湿流光”,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此五字“能摄春草之魂”。如果春草象征着流光,或将流光还原为春草,这句诗的笔力虽劲,却缺少了新意。

如果流光指就是流逝的光阴,那么“细雨湿流光”便有了使人惊讶的陌生感。细雨打湿芳草没有新意,细雨打湿流光,这样的表达好比用词语变了个魔术,它一下子就能竖起我们的耳朵,全身的耳朵。

杜甫的《春夜喜雨》,体贴入微,诗的语言和春雨本身一样自然。冯延巳此词在语言上的“不自然”,恰是他作为诗人的创造力。词中的春雨,已不仅仅是细雨,它安静得仿佛时间的一个化身。

第二句“芳草年年与恨长”,接得有力。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年年芳草生而人不归,恨便与之俱生,与之俱长。

冯延巳另一首《南乡子》,写秋雨,也是细雨,首二句曰:“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春天的细雨下得缥缈,所以“湿流光”。秋天的细雨,虽然也安静,然因秋风萧瑟天气凉,故曰“泣秋风”。

大诗人感觉之入微,下笔用词之准确,可见一斑。秋词的下句接的也好,“金凤花残满地红”。金凤花就是凤仙花,俗称“指甲花”,旧时女子染红指甲之用,花多大红和紫红,颜色浓艳。秋雨中,金凤花残满地红,花瓣零落一地红紫,色泽愈艳,愈增凄凉。

此春词“芳草”句之后,“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如果是一个晴天丽日,也许会登楼远眺,也会空虚落寞,但不会烟锁凤楼,不会如此“茫茫”。从句式上看,“茫茫”,单独为一句,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孤岛之感,仿佛烟锁凤楼是一座孤岛,阻隔于四面八方的相思之雨中。

下片写梦,妙在醒后。杨花满绣床,半掩的门,脉脉斜阳,似乎都是魂梦任悠扬留下的痕迹,或一些什么证据。下片实际上在呼应“细雨湿流光”,细雨模糊了梦与现实,催眠术般引她奔赴了一场神秘的约会。

傅抱石《潇潇暮雨》

2

青苔色的雨

雨的颜色,有时是看见的,有时是听见的。

雨的缓急疏密,人的喜怒哀乐,二者相遇时,雨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白雨,灰色的雨,蓝色的雨,黑色的雨,或许还有彩虹色的雨……

寂静中看雨,雨是青苔色,甚至变成青苔。

比如王维的《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轻阴小雨,重门深院。诗人独自,枯坐在这里,看雨,听雨。他坐得很静,比雨还静,静得没了自己。他仿佛变成石头,变成枯木,变成雨。

他静得连苍苔也爬上身来——

大诗人王维用雨写了一首诗,并醒着,看自己在雨中入定。

雨不仅会写诗,会变成青苔,而且还会长进梦里。

我们来读南宋诗人方岳的《听雨》: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

莫下帘尤好,恐好云往来。

竹斋听雨,雨色应该是苍翠的。枕着满世界的雨声,满世界的苍翠,听雨入眠,雨就这样下进梦里。“梦里长青苔”,这一句很提神,感觉上直抵幽冥,足可见雨之色,雨之深。竹斋很静,雨才能下进诗人的睡梦里。梦也极静,以至长出了青苔。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此二句臻于化境,通于鬼神,已将题目写尽。三四句勉强接上,写梦醒之后,置身于无人的寂静。“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似乎雨中一梦,让诗人走进了太古。

后面“客应嫌酒尽”以下四句,不知为何要写,或许为客而写,感觉明显有点儿多余。前四句意境幽远,添上后四句,反倒嘈杂起来。不如砍掉“蛇足”,仅截取为绝句,既能让人在雨声中停留更久,亦更切合题目。

傅抱石《万竿烟雨图》

3

寄一夜的雨给你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题目是《夜雨寄北》,字面意思常被解读为“在雨夜写给北方的你”,真正的意思应该是“我将巴山夜雨寄给北方的你”,或是“巴山夜雨对北方的你所说的话”。

置身大巴山深处的诗人,在这个凄冷的雨夜,的确想念北方的家人(应该是他的妻子),想和她说说话。然而归期渺茫,又能说什么,又该怎么说呢。不知说什么才好,不知该怎么说,这种时候就得写首诗了。

深夜又深山。此时的诗人,只是一个看不见的点,沉埋于万吨黑暗。此时能够把他打捞并照亮的,只有那个与他相思的人。在没顶的孤独中,他看见,她清晰如一个梦,朝他走来,手中握满时间。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过去,或许是离别时她问,或许是她在信中问,或许是在梦中问。在等待的每一天,她都在问:你何时归来?然而他没有答案,他被命运困在这里。

这个雨夜似乎黑到了尽头。“巴山夜雨涨秋池”,近乎失语的他,想对她说的话,全都在这一句。听懂了吗?他想说的,雨都替他说了。要听出雨说了什么,得以深山听,以深夜听,以万吨黑暗听,以秋池听,以涨水听,以冷听……

第二句是现在,这个被夜雨充塞的时刻,肿胀而窒息。

接着烛光把时间带到未来。在回忆般的想象中,诗人看见自己与妻子,那时共剪西窗烛,却话此刻巴山夜雨时。这个幻想的将来,被将来回忆的现在,巴山夜雨也将成为甜蜜的回忆。

四句诗中包含三种时间:回忆中的过去的时间,现在的时间,想象中将来的时间。此三种时间并非时间线上的三个点,而是三个互相延伸的维度,折叠交响于巴山夜雨。而雨,就像回音壁,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在雨中走回来。

据说李商隐写这首寄北诗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而他当时并不知道。如果是这样,当他回到北方,此刻的幻想将成为飘向未来的回忆,那时他将坐在他和妻子西窗剪烛的回忆里,一个人。

也有人考证这首诗是寄给长安的朋友。其实不论寄给谁,不论写的是友情还是爱情,都不是我们读诗的重点。读诗的享受并不在于弄清楚诗人对谁说了什么,而在于诗人以什么方式在表达自己,因为诗布置的永远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傅抱石《巴山夜雨》

4

芭蕉夜雨

同样的雨,落在竹林,落在荷塘,落在芭蕉上,便发出迥异的声响。正如同样的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意思也会大不一样。

我们来听听芭蕉夜雨:

《雨》

杜牧

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题目是《雨》,前两句从视觉和触觉上写,后两句从听觉上写。

雨暗淡了白昼,模糊了万物,增添了寂寥。雨诉诸视觉,更诉诸听觉,尤其是夜雨,尤其是芭蕉夜雨。

后两句写听雨,诗人并没有描述雨的声音,只说“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孤客,一夜,不眠,耳,从这些词,从这两个句子的关系中,雨的声音便被听见,被我们听见了。

值得一提的是孤客耳,“耳”字下得极好。羁旅客愁,在芭蕉夜雨连绵不断的敲打之中,一夜未眠的诗人,似乎被砍伐地只剩下耳朵。

词人李清照刚刚到南方时,和几乎所有北方人一样,立刻为芭蕉树的热带魅力倾倒。芭蕉树在晴昼和夜雨时,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

荫满中庭,荫满中庭,

枝枝叶叶,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淫,点滴霖淫,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上片是晴昼时看到的芭蕉树。词人的眼光明显带着北方的好奇。芭蕉树独特的形象,使得它长在哪里,哪里的风情就有点异域。

下片写夜里听到的芭蕉雨。“点滴霖淫”这几个字,加以复沓,芭蕉雨的形象和声音,惟妙惟肖。

芭蕉叶肥厚宽大,晴光下舒展,很有情的样子。夜里一团漆黑,雨落其上,声响沉滞,且树身又矮,又长在窗外,听起来比北方的梧桐夜雨更为压抑。“愁损北人”,实在令她这个北方人不习惯,不堪重负,以至半夜三更不得不坐起来听。

傅抱石《巴山烟雨》(部分)

5

听雨品出人生三味

人在不同年龄听雨,也会听出不同的风景。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上片写少年和壮年听雨,都已成往事,都已成回忆中的雨。

少年听雨,雨也是年轻的。在歌楼上听,雨就是歌,就是有情。红烛昏罗帐,雨便是温柔乡。

壮年听雨,地点换成客舟。人到中年,现实已全面铺开,人于其间,如乘客舟漂浮在茫茫江面。此时听雨,听到的雨是无情,背景是“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的灵魂如同一只孤雁,在寒凉的西风中嗷嗷哀鸣。

下片一转,转到而今,顿有前世今生之感。而今听雨,在僧庐下,前尘如梦,鬓已星星。从前听雨,不论听到什么,不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最终都成一场空。

人老了,世界也跟着老了。不论雨在说什么,且任它去说吧,“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暮年听雨,雨也下进暮年,也像人一样,变成昔日之我的一个幽灵。

或许我既非我,雨亦非雨。或许我们听的从来都不是雨,我们听的,一直是自己。

作者 | 三书

编辑 | 张进 李阳

校对 | 李项玲

来源:新京报

周公解梦大全:梦见下大雨,表明你的运势将有这些改变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我,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下大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变化。然而,在梦中体验到下大雨,却可能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变化。这篇文章将带你进入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下大雨背后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积极面对这些改变,重塑我们的人生之旅。

一、大雨的洗涤力量

当我们梦见下大雨,那么无论是身处狭小房间,还是置身广阔原野,这场大雨都会无所顾忌地洒落下来,把一切都湿透。这暗示着我们内心某些方面的清洗和净化。就像大自然的雨水能够洗净尘埃,让大地恢复生机一样,我们的内心也需要经历洗涤,以去除积累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二、雨后的改变与成长

雨过天晴,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大地。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亲眼目睹大雨带来的变化和成长。植物在雨后显得格外翠绿,生机盎然;干旱的土地变得湿润,焕发生机。同样,当我们经历了内心的洗涤和净化后,我们也能感受到内在力量的复苏和成长。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乐观,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三、大雨与情感的解放

在大雨中,我们或许会体验到一种情感的释放,将内心深处的压抑情绪尽情释放出来。雨滴打在我们身上,淋湿我们的衣物,似乎在帮助我们将内心的痛苦和困扰一同洗刷而去。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解放,使我们更加坦诚和自由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心灵的宽慰和平静。

四、大雨的启示与希望

《周公解梦》中对大雨的解读是:梦见大雨,表明将有好事降临。大雨过后,天空放晴,彩虹出现,这象征着好运与希望即将来临。梦见大雨,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一段改变运势的时期。我们应该对这个变化抱有积极的态度,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五、大雨与人生之旅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会经历风雨,也会享受阳光。梦见大雨,是提醒我们在人生之旅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大雨的洗涤力量和改变,使我们在旅途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境遇。

最后:

无论我们梦见下大雨,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困境,我们都应该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变化。大雨的洗涤力量帮助我们清除内心的阴霾,雨后的改变与成长让我们更加强大,情感的解放使我们更加自由,大雨的启示与希望让我们充满信心,而大雨与人生之旅则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愿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迈向未知的旅程,重塑人生之旅的每一步,追寻属于自己的光芒与辉煌。

#周公解梦##国学##多彩夏日生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