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道人(约790~8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医僧。一作蔺道者。原名佚。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主要经历蔺道人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僧人,精于骨伤理论和医疗技术。他一面修道,一面为贫病者、伤折患者诊病治伤。公元9世纪中,唐室日趋衰竭,统治者试图解决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决心改变“不务农桑,空谈彼岸”和“僧徒日广,佛寺日众”的状况。于845年下令佛道僧尼26万余人还俗从事农桑生产,收回寺院上田数千万顷,还田于民,寺庙道观4600余所,另作他用。蔺道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离开长安,到了江西宜春县钟村,隐名埋术,过着隐居的生活。一次。经常帮助他耕耘的彭老头的儿子因上山砍柴折伤颈椎、肱骨,医生多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蔺道人才重抄旧业,用自己高明的整骨技术,为其治愈了伤痛。避免了残废。从此,蔺氏的整骨特长名闻遐迩,求者日众。蔺氏即将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整骨书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彭老头,自己则另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蔺道人的传书《理伤续断方》,改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著作《理伤续断方》,后改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学术内容蔺氏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干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有所创新。他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即清洁伤口、检查诊断、牵引整复、复位敷药、夹板固定,复查换药、服药、再洗等。介绍了正骨手法的14个步骤、方法和方药,并论述了处理损伤、关节脱臼以及伤科常用的止血、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等具体操作技术。如对一般骨折主张用杉木皮衬垫夹敷固定的方法,指出“凡夹缚(即固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加缚必三度,缚必要紧。”对复杂骨折。除上述要求外,更强调“夏三两日,冬五三日解开”换药,“夹缚处用热药水泡洗”以促进伤口愈合。“洗时切不可惊动损处”。对骨关节的固定。要注意“时时运动,盖屈则伸,……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重视关节的活动及功能锻炼。这是伤科外固定技术上的重大改革,实为后世小夹板固定的渊源。
临床应用蔺氏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他已明确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三个原则。即对于粉碎性骨折,只要体表没有穿破,或虽然穿破皮肉,但手法整复可以成功者,就应用手法复位,不用外科手术。第二个原则是粉碎性骨折,无论是否穿破皮肉,用手法不能整复者,或断端骨尖穿破皮肉,虽经复位但仍有一二分露于体表者,就必须采用外科手术以利刃切除骨尖,使两断端恢复解剖位置,他强调用快刀割,捺入骨,并指出“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第三个原则是骨折严重,上述手法复位或切除骨尖均不能正确复位者,就应进行外科手术切开整复。这三个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关节脱臼的整复方面,蔺氏也有许多出色的成就。如首创肩关节脱臼的诊断和复位技术,指出:凡肩胛骨脱臼,首先检查脱臼作出诊断,整复方法是令病人侧身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患侧上肢与腋肋部夹椅背,在椅背上垫以衣被,一人将患者扶住,两人将患侧上肢外展牵引,然后将外展的上肢向下垂,再曲肘关节至胸前,以绷带悬吊于颈部。这种复位方法和步骤,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要求,临床应用千余年,虽有不断改进与提高,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是现代临床的指导思想。其他如首次记述了髋关节脱位有前、后脱位的类型,对股骨脱臼、尺骨脱臼等。也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整复技术要求。蔺氏手法整复或手术整复,都强调了的应用,也是很大的进步。
蔺氏对伤科疾患的处理既重于手法整复,又重视内服等方面的方药,书中载40余方,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其内服方以大活血丸、小红丸、大红丸等活血祛瘀止痛之剂,常用药有草乌,乳香、没药、血竭等,这些方药一直广为临床习用。
人物评价蔺道人是一位杰出的整骨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成就对后世骨科发展影响深远,可谓是我国骨伤科学较早的奠基人,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后世影响
他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并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他已明确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原则;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方药在骨科的运用,书中载40余方,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
声明:文章转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编辑:细辛妹
审核:虫哥
“世间美味在乡下”大概就和“武林高手隐深山”是一个道理。虽然大成都的美食多元到眼花缭乱,但论单一食材、单一菜系,往往还是我们小城的好。
所以大榜决定把目光锁定四川的小城,启动马达,找到当地土著美食家,挖出真正“隐于小城”的美食、生活。
据说没有火车站的地方,环境都很好,距离成都400公里5小时车程的大古蔺,就是一个这样的隐世古镇,知道的人不多,所以至今保仍留着原始风貌,不仅仅遍布美食,生活也别有一番趣味。
古 蔺
跟我念“古—l-ì-n—蔺,四声,古蔺。”
请问郎酒麻辣鸡手工面出在哪儿?古蔺。
1.古蔺西边挨着叙永,东南北挨着贵州,人称“川黔渝结合部”。赤水河沿着县边由南往东流入长江,郎酒与茅台的酿酒原料都来自于这条赤水河。
古蔺县还是苗族居住地,如今居住着汉苗彝回等13个民族,是全省杂散居少数民族较多县之一。
2.古蔺镇上有三条主街:金兰大道、中街和环城路。金兰大道贯穿古蔺城,遍布商铺饭馆和商城,古蔺人的活动基本都在这条道上。中街是古蔺老街,很热闹,但大部分的经济中心已经移到金兰大道。
古蔺镇东西两侧还有上桥和下桥,下桥有个农贸市场,卖吃的特别多,蹄花汤最好吃的几家就在下桥。
3.郎酒是古蔺人平时一定要喝的也是一定要藏的,每个古蔺人都能在家里搬出十几瓶老郎酒,几十年前那种古蔺头曲,包装壳壳上的龙,摸起来都不像现在那种印上去的,还是铁盖盖。
郎酒在古蔺人眼里是衡量经济的标准,古蔺人爱和隔壁的叙永比:“要想知道哪边富,去看看市场有多少郎酒就晓得了。” 不过要问郎酒厂上班员工工资多少,古蔺人就会说:“不摆了。”
4.除了古蔺产的郎酒,古蔺还有另外一款“潭酒”,古蔺人也爱喝。在招待亲戚朋友的时候,古蔺人会根据情况选择潭酒和郎酒。因为郎酒的档次分布不是太明确,平价且实用的也并不多。
5.古蔺人说:“吃过全中国的面,就古蔺的最好吃,真的不骗你。”古蔺的面的品种非常多,有豆汤面、炸酱面、土鸡面、牛肉面、鸡杂面,集中分布在中街和下桥。
古蔺城彰德现在已经形成一条挂面的产业链,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擀面,晒面。古蔺人每次离开家都会带走很多挂面。
6.绍子干面也叫燃面,是古蔺城里人每天早上都喜欢吃的面食。燃面不同于宜宾燃面,要搭配固定的古蔺挂面来煮和拌。
古蔺的空气和水源质量非常好,所以做出来的干面独一无二,劲道耐煮不浑水,人称“打不湿的古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蔺人一般觉得外地的面不好吃的原因。
7.相对别处的面来说,古蔺的豆汤面绝对值得一荐。
豆汤面那排整的手工面条,撒上黄豌豆、红肉沫、青葱、红辣椒 ,颤颤巍巍,直引诱你飞快吃下肚去,面条入嘴时刻口感爽滑,大力咀嚼而在唇舌间爆出的大豆肉香,再猛咕嘟几口浓香的豆汤,绝了。
8.看过舌尖的都知道古蔺麻辣鸡。古蔺的麻辣鸡用的是跑山鸡,靠秘制的卤水咕嘟四十五分钟入味,选材讲究,自然色香味俱全,口感微柴又微咸,由于卤水家家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
古蔺麻辣鸡最重要的是蘸水,别的地方的都是简单的胡椒面,这边则是芝麻花椒辣椒等秘制的麻辣海椒蘸水,蘸的时候从碗底一舀,那个才叫好吃。
9.姬三三家的麻辣鸡上过舌尖,不过中街街口建设桥头的聂墩墩麻辣鸡才是我们古蔺人真正认可的正宗味道。
老店老牌子,墙上多得很的荣誉牌牌。那种土鸡香味,再加上淡淡的传统中药香味,味平而中和,再有秘制的海椒蘸水!口水都流出来了!
10.在古蔺人过去的记忆里,麻辣鸡其实一直属于奢侈品,小时候家里要请客或者过年才舍得买个一只半只,平时都是自己家卤,要是实在嘴馋了,就去买个麻辣鸡脚或者鸡脑壳解解馋。
11.滨河路一路上摆着塑料凳子,是古蔺的烧烤一条街,什么烧烤啊,烤鱼啊,凉拌鱼啊。尤其那个凉拌鱼,下面一层小米辣、大头菜颗颗和折耳根,上面点缀几片薄荷,越吃越入味,辣得爽得很。
12.古蔺最好的麻辣萝卜干就在滨河路。古蔺的萝卜干非常好吃,有人出去带走一瓶,吃完以后他说:“太好吃了,现在连瓶盖都舔干净了。”
13.下桥卖自行车那家也卖土豆,到今年卖了18年了,可以算是古蔺土豆的招牌。那个土豆煮过然后慢慢炸,叫大爷给你弄焦点,直接不放辣椒吃,不上火,味道好的没得说。
14.古蔺的三香包子用糖葱肉做馅,在外地你绝对吃不到。古蔺最有名的一家三香包子是五中下面那家小笼包,咬一口馅跟到流的感觉!
15.以前的蔺中门口有一个太婆专卖麻辣萝卜丝丝和色素甜凉水,一张小桌,一大盆麻辣大头萝卜丝,一桶色素甜凉水。你买的时候她就用半张书本纸卷成锥形,给你夹上一筷子,边走边吃,那才叫爽。
16.洋芋花和洋芋坨坨也是古蔺美味,属老体育中心门口做的好吃。老体育中心是古蔺人看表演的老地方,只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20年都没变,是古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以前小时候什么表演都在这里举行,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是最热闹的一回,那时候一群小伙伴们会说:“灯光球场走起。”
17.赶黄草属于古蔺独有,产于黄荆原始森林1200米海拔之上,有醒酒护肝等功能,在《本草纲目》《救荒本草》都有记载。现在的古蔺人把赶黄草当茶在喝,药店和超市都能买到,价格亲民。
18.古蔺被称作“春兰之都”,古蔺的兰花在兰博会、兰展、国博会上都得过金奖,令中外兰友刮目相看。
古蔺的县花就是春兰,保安桥头的灯就是一树兰花,也算是古蔺的标志之一,来到古蔺的每个人都会在这里照一张,因为晚上亮起实在是太有味道了。
19.抖音上火过一首《奢香夫人》,凤凰传奇唱的。这个奢香夫人是古蔺的民族英雄,明代的时候她勇敢地维护了边疆统一,她也是古蔺历史上唯一被收入辞海的人物。古蔺西北边儿上有个奢香广场,就是为纪念奢香夫人而设立的。
古蔺隔壁的叙永在宣传自己的时候总爱说奢香是他们的,其实归根结底是古蔺的,奢香是古时的永宁府人,永宁府是今天的古蔺跟叙永,但奢香是在今天的古蔺出生长大的,所以说奢香是古蔺的才正确。
20.古蔺镇上只有一家电影院,叫大影易电影院,2012年开业的,从此改写了古蔺没有数字电影院的历史。
前年回馈县民组织过三天的免费观影活动,只要拿着古蔺的身份证就能领票,老年人孩子清洁工都被邀请来看电影,那几天放了《美女与野兽》《麦兜响当当》《冰雪大作战》《金刚狼》。
21.在古蔺北边有一座火星山,因为整山都是红色风化石,所以叫火星山。火星山顶有个“长二捆”火箭壳,据说是好多年前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后掉过来的。在山顶可以俯看全城,几乎所有古蔺人都俯看过自己的家乡。
22.金兰广场在火星山脚下,上端的建筑是一朵大金兰花。金兰广场和奢香广场并列为古蔺人心里的休闲地。现在县里的很多表演都在金兰广场举行,每天晚上也会有许多人来金兰广场散步和跳舞。
23.每年的初春三月,来古蔺的人都要去双沙菜花坝子看一趟菜花,菜花坝子上有餐馆,农家乐也非常多,古蔺的最美“画里乡村”就在这里。
今年的古蔺双沙菜花节在3月9号开幕。候菜花开得黄,吸引了几十万的游客前去观看,古蔺的春天非常美。
24.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苗族会举办踩山节,持续三天,这三天中苗寨舞步翩翩歌声缭绕非常热闹。
苗族同胞们在节日期间会身着盛装到村寨草坪上舞狮灯、打秋千、吹竹叶、奏箫筒,还会在山上竖起一根红蓝12节的“花杆”向天祈子。男女青年在踩山节会寻找终身伴侣,祈求上苍赐福。
25.赶苗场在古蔺和叙永间流行,一年一次,是苗族除新年外最大的节日,其实汉民也都去赶。那一天,大摊小贩都出来了,还有人耍龙灯、狮灯、花灯、跳苗族芦笙舞,场面真是要多热闹有多热闹。
26.太平古镇位于县东古蔺河与赤水河汇合处,是古蔺的神来之笔。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三渡就在太平,朴实的古蔺人民用郎酒慰劳红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太平古镇不是很大但是路况很好,数百级石梯由山而下到河边,两旁是清末民初的楼台木屋,到处是红军的遗址。慢慢走慢慢看,喝喝茶吃东西的话一个小时就能玩得巴巴适适
27.黄荆老林是国家AAA风景区,平均海拔1300多米,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瀑布非常多,主要是玩水,但交通不是特别方便,适合来自驾游。很多古蔺人都会选择黄荆去避暑、聚会、以及同学会。晚上住在黄荆老林里面,那个才是真正的安静。
28.冬天下雪后,红龙湖会吸引一批摄影爱好者和年轻人前去赏雪。红龙湖大得很,平时来钓鱼的人很多,据说钓上过最大的一条鱼是18公斤的大花鲢。春天来红龙湖可以打笋子摘猕猴桃,晚上住在山顶的农家乐,可以吃到古蔺特色的蕨菜炒腊肉。
29.坐铁厂班车在白果树的三岔路下车,走二十分钟就能到石鹅。喜欢钓鱼的话,到石鹅中学后面的潘二湾有口塘,可以钓到半斤左右的浪里白条,也就是河鲫鱼。喜欢野炊或者钻洞的话,石鹅也有几个比较不错的天然溶洞值得一看。
30.冬天,古蔺人有一个传统是围着一炉子火摆龙门阵、嗑瓜子、吃小吃,古蔺人们管这个叫“向火”。习俗传到现在,每个冬天人们都还会在自家烧火炉向火,前些年是烧蜂窝煤,这些年烧的是电火炉。
北方不能少暖气,就像古蔺人不能少火炉,它承载着很多团聚家庭的功能,向火也成为古蔺人一年里最为安逸的回忆。
31.在古蔺,每家至今都维持着修族谱的习俗,主要的几族是李氏罗氏吴氏陈氏邓氏王氏刘氏杨氏。拿着古蔺地图给古蔺人看,他们会告诉你这一支在大寨明镜新村,那一支在桂花田坝:“‘少奇国位品天兴’,我住在这里,我是德字辈,‘祖德绍兴时’。”
32.骆家大坟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家族墓地,处在黄荆景区的深山老林,建于清雍正年间至清末,2012年的时候才被官方报道发现。其实古蔺人很早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了,他们说以前下乡去看过,说是很好看,很壮观。
33.在古蔺有古蔺镇中、中城中学、实验学校三间初中,有古蔺中学、蔺阳中学、古蔺职高三间高中。古蔺中学是古蔺的一中,几乎每年高考都包揽县里的文理状元,成绩非常好,在教育资源贫瘠交通又不发达的古蔺县,非常了不起。
34.丹波先生是古蔺很出名的一个书法家,据说蔺阳中学还有火星山上的题字都出自他手,苍劲有力,很漂亮。有人家里藏着他的四个字,说是现在光四个字就要卖几千,真的称得上是一字千金。
沈鹏题写的古蔺中学校名,蔺中的学生们都喊它“大堂中学”。
35.邓均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并称创造社四大编辑,最是古蔺人民的骄傲。火星山上的“留丹亭”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古蔺中学的操场也命名为“均吾广场”。
邓均吾担任过古蔺一小校长、古蔺中学第一任校长,写下了《乐学歌》:“体验思索是我们的工作,学学学!乐乐乐!”和《蔺中校歌》:“济济多士,蔺中之英!”
36.外地人经常会把阆中当成古蔺并且亲切地说:“噢,你是古兰县的,我知道你们古兰,出醋的不是?”
37.据说,以后古蔺要改名叫作蔺州,不叫古蔺了。不过古蔺人会说:“就算以后改叫蔺州,我们也会喊它古蔺的。”
这就是古蔺人对古蔺的爱吧。
无论是古蔺的面还是酒,说真的,只有去了当地才能尝到那种独特的味道,在外地不管咋个弄,无论如何都不正宗。
古蔺虽说是个尚未通火车的小城,但是公路近两年发展很好,321、古双路、古摩路、民双路,四通八达,从泸州到古蔺也就两个小时不到。为了古蔺的无数美味和漂亮的山山水水,真的不能不去一趟!
部分图片源自古蔺吧、郎网,在此感谢,如有冒犯请联系后台
感谢@雷小万 提供照片以及对本文的帮助
根据湖南省浏阳市发现的蔺相如家谱,确认千古名相蔺相如于赵武灵王十二年(前314年丁末)二月十四日寅时(清晨五六点钟),出生于今山西离石,故称蔺地。蔺相如的家乡自幼被秦国占领,被迫随父母逃难,先迁移岳阳(今山西古县李子坪),后又迁至今辉县侯兆川,在北湖西山上修筑蔺家寨,战国时为赵国地。蔺相如出山前,就在这里隐居读书,躬耕田亩。其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待续到清朝才举家族迁往南方湖南一带。约在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饱读诗书的蔺相如在29岁时出太行仕赵,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事业。蔺相如自幼被强秦所逼,被迫两次向东逃难,直到侯兆川才安居下来。侯兆川是蔺相如的第二故乡,是蔺相如苦学成才之地,更是蔺相如的出山之地。蔺相如在侯兆川西山蔺家寨长大后,家仇国恨集于一身,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不畏强秦,勇斗强秦的性格特征。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努力创新,善于逆向思维,智救缪贤体现了他思维方式的创新。蔺相如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受赵国宦者令缪贤的举荐,出使秦国,他凭着一颗赤城的爱国心,过人的胆识,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回国后赵王拜为上大夫。
后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秦赵渑池之会上,因秦强赵弱,赵王不得已为秦昭襄王鼓瑟取乐,蔺相如急中生智,怒发冲冠,迫使秦王为赵惠文王击缶,当场为赵国雪耻。赵王对蔺相如更加器重,回国后遂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蔺相如对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的廉颇将军非常敬重,以国家利益大局为重,所以对其负气任性能够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实现赵国领导层的团结和谐,促进了赵国的安定繁荣。“负荆请罪”的《将相如》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流传至今。
蔺相如“进思尽忠,见危致命”,不顾病重,本着为国家负责的精神,力谏赵王不要起用赵括为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五月二日,蔺相如带病指挥作战,战死沙场,寿67岁,表现了他“尽忠报国,马革裹尸”的献身精神。赵孝成王将为国捐躯的蔺相如厚葬在了侯兆川上的南平罗村,并修建了蔺公祠,墓前树立了高大的石碑,可惜遗址没有保存下来。还有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故事中修的三罗城,遗址也没有保护下来,历史被演绎成了传说。不过南平罗至今仍保留有当初的“宰相坟”,“城地”等遗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