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茹(茹的意思是)

时间:2023-10-17 10:44:22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第99课:“柔则茹之,刚则吐之”中,“茹”是何意?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99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这个字GBK字库无此字,只能上图:

(qìn字)

这个字读qì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覆也。”很简单,它的本义就是覆盖。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qìn的小篆写法)

2、茵。读yīn。现代汉语常用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车重席……司马相如说茵从革。”《诗经.秦风.小戎》里有:“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毛传》解释说:“文茵,虎皮也。”孔颖达作疏说:“茵者,车上之褥,用皮为之。言文茵则皮有文采,故知虎皮也。”也就是说,所以茵的本义是指车上的垫褥。垫褥的材料不管是虎皮还是其他材料,都是垫褥。

(绿草如茵)

本义之外,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指垫褥的通称。这是个引申义,由车上的垫褥引申通指一切垫褥。比如:绿草如茵,即指草褥。如李贺的《苏小小墓》:“草如茵,松如盖”,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的服饰和使用的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垫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明白了这个含义,用绿草如茵时,就不会误写为“荫”了。(2)又再引申,引申为嫩草。比如段成式的《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里有:“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茵。”这里的茵,指的是嫩草,不是指的垫褥。(3)重叠。因为垫子是可以累层叠加的,所以又有重叠的意思。比如星的《王灵官赞》:“軵者、築者、弊者相茵。”

茵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茵字的小篆写法)

3、芻。是“刍”的繁体。读作ch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刈草也。象包束艸之形。”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从又,挡断草,是芻也”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和金文芻的写法: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

看,就是一个人伸出手或者挥动镰刀割草或抱着断草的样子。显然这个字当然与草相关,所以在《说文》归在草部,现代汉语,芻字已经不在艸部,而是归在“勹”部。

芻的本义就是割草。如《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树,不采蓺。”

本义之外,它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牲口吃的草。《玉篇.艸部》有:“芻,茭草”(茭字下面会讲)。(2)谷类植物的茎杆。《小尔雅.广物》里载:“稾谓之稈,稈谓之芻。”稈同秆。(3)从本义引申为割草的人,又再引申,引申为草野之人。《诗经.大雅.板》有:“先民有言,询于芻蕘。”《毛传》:“芻蕘,薪采者。”薪采者,就是割草的人。《旧唐书.李绛传》:“陛下不废芻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芻言指草野之人的言论与建议。

(割草的人)

(4)由牲口吃的草又引申出吃草的牲口。另外,芻还是姓《广韵.虞韵》:“芻,姓。出《何氏姓苑》。

芻的小篆写法如图:

(芻的小篆写法)

4、茭。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jiāo。给的解释是:“干芻”徐锴的《说文系传》:“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一束’。乾之曰茭。”这里的生刍一束,来自《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原意是指新割的青草一捆。后用来表示薄薄的一点儿礼物,寓意极其深厚。也指用一捆青草作为吊丧的礼物。青草干了叫“茭”。所以茭的本义是指干饲料。《齐民要术》里有:“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这是原始种植饲料的方法。

本义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意思:(1)马芹。又叫野茴香、牛芹。伞形科。草本,嫩的时候可以吃,种子可以入药,也叫马蕲。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马蕲》:“凡物大者皆以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俗称野茴香,以其气味子形微似也……马蕲与芹同类而异种,处处卑湿地有之。”它的样子如图:

(马芹)

(2)草索;竹、苇编的缆索。《史记.河渠书》里说“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裴駰集解说:“竹苇絙谓之茭”,其实就是草绳。样子如图:

(草绳)

(3)菰的别名。就是我们前面讲“蒋”时提到的“茭白”(可回看75课“蒋”)。样子如图:

(茭白)

(4)通“交”。指交接,特指弓隈与弓箫角接之处。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茭,假借为交。”在《周礼.考工记.弓人》里详细说:“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挍。”贾公彦作疏说:“言‘茭解中’,谓弓隈与弓箫角接之处。“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xiào。读这个音时,有两个意思:(1)草根。《广雅.巧韵》有:“䕧,草根,或作茭。”(2)竹筍。《广雅.巧韵》中也有:“䕧,竹筍,或作茭。”这两个意思,从一个字的解释出来。

茭的小篆写法如图:

(茭的小篆写法)

5、荹。读作b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乱草”《玉篇.艸部》给了补充:“荹,牛马艸,乱藁也。”因此,它不是普通的乱草,而是指喂牛马的干草。样子如图:

(牛马吃的干草)

荹的小篆写法如图:

(荹的小篆写法)

6、茹。读r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饮马也”《玉篇.艸部》有补充:“茹,饭牛也。”那么,茹的本义就是喂牛喂马。

(喂牛)

本义之外,又有以下几个意思:(1)吃;呑咽。《方言》卷七里有:“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郭璞作注说:“今俗呼能麤食者为茹。”《诗经.大雅.蒸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茹刚吐现在已演化为成语,意思是软的吃下去,硬的吐出来。揭露了当时社会欺软怕硬的世风。见到软弱的人就欺侮,遇到的人就退让,典故就出自这首诗。

(2)贪;恣。《广雅.释诂二》:“茹,贪也。”《广韵.鱼韵》:“茹,恣也。”(3)包含;受。比如成语含辛茹苦。(4)杂揉。《广韵.语韵》:“茹,杂揉也。”(5)柔软。比如《离骚》里有:“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拾起柔软的蕙草想擦拭濡湿的双目,却不想泪珠点点,沾湿了前襟。王逸作注说:“茹,柔耎也”,耎,软。

(6)腐臭。《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高诱作注说:“茹,臭也。”(7)蔬菜的总称。《汉书.食货志上》:“菜茹有畦。”颜师古作注说:“茹,所食之菜也。”(8)猜度;估计。《尔雅.释言》里说:“茹,度也。”(9)相牵引貌。《玉篇.艸部》:“茹,相牵引貌。”(10)包;围裹。(11)此外,茹还是一个姓。

茹的小篆写法如图:

(茹的小篆写法)

现行的部首检字法主要是201部部首,相比《说文解字》的540部首,部首数量减少,归部原则更为合理。古今汉字在归部时,各有规律。限于篇幅,我们会再专篇讨论。

(【说文解字】之9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一日一成语:茹毛饮血

【成语】

茹毛饮血 rú máo yǐn xuè

【释义】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现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

【出处】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解释:远古先王尚未有宫室,冬天掘地穴居,夏天筑巢而居。当初不知用火烧熟食物,吃草木的果实,鸟兽的生肉,喝它的血,吃它的毛。当初尚未用麻纱和蚕丝制衣,用鸟羽兽皮当衣遮体。

【近义词】

饮血茹毛 刀耕火种 生吞活剥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野蛮的生活。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名叫严震,字遐闻,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人。严震出身世代农家,早年捐财得官,担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历任渝州刺史、凤州刺史,政绩被举为山南第一,朝廷赐爵郧国公。

建中三年(782年),严震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奉天之难”时,严震派兵迎接唐德宗入梁州。旋即进封冯翊郡王。他劝课农桑,以供给六师。长安光复后,进位检校尚书左仆射。随后,出任兴元尹。贞元十二年(795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严震接替贾耽担任梁州(今陕西汉中)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朱泚在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僭号称帝,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

而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叛军联合,德宗筹划逃亡山南一事。严震听说后,马上派遣官吏快马呈表到奉天,以迎接德宗。他先令大将张用诚率兵五千到周至县护驾,德宗听说后很高兴。在三月,德宗抵达山南西道的首府梁州,严震亲自率军至清凉川迎接。

山南素来贫困,粮食供给困难,宰臣商议恳请德宗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严震上奏说:“山南与京畿相接壤,李晟正在谋划收复京师,需要六军的声援。如果陛下前往西川,那么李晟就看不到收复的日子。希望陛下仔细考虑。”群臣商议没有结果,适逢李晟遣使恳请德宗驻军梁、汉一带,以谋划收复,德宗才决定留驻梁州。梁、汉之间的人们还处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候。山南西道虽然有十五个郡,但税赋还不如中原的三个县。自从安史之乱后,此地常被山贼抢掠,人口也流散大半。等到行在(指天子临驻之地)六师驻扎此地,严震设法规劝课税、聚集财富,在不扰百姓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使税赋供应得以满足。

五月,李晟率军收复长安 ,德宗准备返回京师,加授严震为检校尚书左仆射。随后,朝廷又升梁州为兴元府,任命严震为首任兴元尹,加赐予实封食邑二百户。贞元十五年(799年)六月十九日 (7月26日),严震病逝于任上,终年七十六岁。德宗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忠穆”,赐予助丧的布帛、米粟不等。等到严震的灵柩将要运抵长安,德宗令百官依次前往严震在长安的家中吊唁。

【造句举例】

1.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以洞穴为室,茹毛饮血,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后,人类由此进入了发明创造的文明时代。

2. 那些茹毛饮血的祖先用笨拙的双手,把一块块兽肉烤出第一缕香烟时,火成了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再也无法与之分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