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两个瞬间,中国队后防线被马来西亚戏耍,德国队后防线被日本队玩弄,怎么说呢,中国队和日本队踢得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足球,人家是微积分,我们充其量就是两位数乘除法。
1998年,日本首次进入世界杯,那年的世界杯上,日本队0-1小负拥有巴蒂的阿根廷、0-1小负那届世界杯的季军克罗地亚、出线无望之后派替补上场,1-2输给牙买加,三连败小组出局。当时我们国内的足球人觉得,日本也没有多强,中国队是可以与日本一战的。2年后的亚洲杯半决赛,中国2-3输给日本,但比赛打得不落下风,那时中国队和日本队之间差距的确不大,也可以用不分伯仲来形容。
真正的差距是从2002年世界杯为起点被拉开的。那届世界杯,作为东道主的日本队打进16强,极大刺激了日本民众对足球的热情和信心,大量的青少年开始将足球作为毕生的爱好,再加上科学的青训体系和健康的联赛环境,日本足球一大批青年才俊从那时源源不断的出现。目前这支日本国家队的大部分球员都是23-26岁之间,2002年世界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上了一颗足球的种子,然后慢慢开花。
2002年中国队也参加了世界杯,虽然3连败一球没进,但起码是突破历史的大事件,而且也的确起到了激励一代人的作用,但也只激励了那么一代人,就是85国青,冯潇霆、蒿俊闵、赵旭日、陈涛、郜林那一批,再加上一个生不逢时的郑智,这些人在后来的15年里一直支撑着国家队,但日本,已经完成好几批新人换旧人了。
32004年,中国队在家门口的亚洲杯决赛输给日本,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在指摘,要不是中田浩二的手球进球,中国队完全有可能主场夺冠,要怪只能怪科技进步实在太慢,当时没有视频助理裁判。
那届亚洲杯之后,日本足球开始了留洋计划,这是日本足球在完全遵循足球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方向,并且坚定不移。那时的日本国内足球市场也很火热,但没有人拿足球当赚钱的工具,肆意提高球员身价,让年轻球员在公平的环境里自我成长,那时候的日本青少年球员心中的认知是这样的:留洋比赚钱要更受人尊敬!
也是那一年,中超走上历史舞台,资本进驻之后,足球已经不在是足球,中国球员的收入大幅提升,这也让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看到了发财之路,对,写进刑法里的那种。
2006年,日本队在世界杯上与巴西、克罗地亚、澳大利亚激战3场小组出局,中国队则因为算错了净胜球,连亚洲区8强赛都没进。即使世界杯失利,日本足球依然耐心地为自己种的大树浇水,而我们恰恰急功近利、本末倒置,还没种树就想着乘凉。从2006-2010年,日本足球的各级职业联赛不断丰富,大学生联赛风生水起,人材出现了又一次井喷。正当我们在为中国足球取得奥运会上首个进球鼓掌叫号的时候,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亚洲杯夺冠,他们制定了世界杯必须打进8强的目标!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女足居然比男足率先拿到了世界杯冠军!
2012年,邵佳一结束留洋回国,中国足球第一代留洋球员全部消失在了欧洲足坛,但那时,日本球员香川真司已经两次举起德甲冠军沙拉盘了。那时候的中国足球刚刚完成第一次反赌扫黑,恒大掀起金元风暴,尽管中国球员挣得钱比欧洲一线国脚还要多,两种截然不同的足球土壤,必然结出不同的果实。
2014年世界杯,日本队阵中已经有10名旅欧球员,而且都是俱乐部主力。日本已经成为了欧洲球探重点考察的国家。中国队尽管连续两届世界杯预选赛连十强赛都进不去,但球员依然挣着超高的薪水安稳度日,中超联赛的红红火火早就让球员们把留洋这个词抛之脑后。与球员的天价年薪相比,中国青训市场日渐萧条,无人问津,经纪人们倒是有办法,稍有前途的年轻球员就送到国外联赛,踢个半年一年再卖回国内,出口转内销,赚俱乐部的钱。至于球员本身怎么样?你还记得唐诗、胡睿宝、冯伯元这些人都曾经在哪个球队踢球吗?再看看韦世豪与南野拓实、张修维和堂安律、高准翼和富安健洋的差距,更不用说布莱顿名宿三苫薰了。
2018年世界杯日本队被比利时逆转之后,做了一个50分钟的纪录片,《罗斯托夫的14秒》,用一年多的时间反思这14秒的失误,这是日本足球的态度。2019年,中国队亚洲杯止步8强,年近40的郑智依然满场飞奔,这是中国足球的悲哀。
那个时候,日本已经有实力击败荷兰、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丹麦、乌拉圭这样等级的球队。球员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他们的年轻人早已遍布欧洲五大联赛,总数超过450人,但我们只有一个武磊,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武磊这条微博酸了多少中国人?
可惜的是,武磊也回国了,至于后面的什么郭田雨之流,要不是俱乐部有中资背景,傻子才会要吧。
2022年世界杯,不用说了,日本队击败西班牙、德国这样的世界冠军球队,而中国队环顾四周,发现连越南、叙利亚、泰国我们都踢不过了。
现在,日本足球已经建立了击败世界一流强队的心理优势,或者说,日本已经是一流强队了,世界级的。中国足球则在第二次反腐狂飙中退到了三流,亚洲级别的。一直饱受日本国内球迷批评的森保一率队在世界杯赛场扬眉吐气,一直饱受中国球迷批评的李铁,却“严重违法”锒铛入狱。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成为了日本队的球迷,因为人家确实踢得太好了。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中国足球和日本从势均力敌不分伯仲到天差地别只用了20年,仅仅这20年,感觉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有一个世纪。我们想追,可能要花费不止20年的时间。只愿中国足球的从业者,别在瞎折腾、别在急功近利、尊重足球的发展规律,像日本足球20多年前所做的那样,能让我们这批球迷在退休乃至去世之前也体验一次抗衡世界一流强队的快感。
从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到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邓稼先,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他们都属鼠!
钟南山:“将最危重的病人送我们这里来”
1936年 X 丙子鼠年
今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治备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18日傍晚,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今年春节前夕,他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英雄的集体回忆。
钟南山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2003年2月8日,人心惶惶之际,钟南山院士带领广医一院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他们承担起广东省危重病人和危重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
钟南山团队当时提出的“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以及“三合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防治继发感染)的防治措施,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于医学世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当年钟南山代表学校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400米栏项目。当时他就以54.3秒的成绩获得了全国冠军,而且创下了这一项目的全国纪录。
钟南山说,“锻炼就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再忙,一周内他都会空出三天时间中的一个小时用来锻炼身体。这就是他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他痴迷锻炼,直接在家里空出了一个健身房,以便自己在家里锻炼身体。我们可以看到钟南山有哑铃,双杠和跑步机等这些健身设备。
丁肇中:诺贝尔奖的第一次中文演讲
1936年 X 丙子鼠年
2019年11月8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做客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端学术报告会。一个半小时的演讲,83岁的他全程站立。
丁肇中于1936年出生于美国,后随家人回到中国。他考进台南市的台湾省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读书,一年后,他赴美留学,来到密歇根大学继续读机械工程专业。之后,他转学物理,从大学到博士,他只花了6年时间,26岁博士毕业,31岁成为教授。成为导师后,丁肇中带的博士生两三年就毕业了,他的理由是:“我能教的有限,最主要是让他们独立思考。”
丁肇中于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在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在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带来诺贝尔奖颁发历史上第一次中文演讲。
1977年8月,丁肇中第一次见到,说的是四川话,而丁肇中小时候在重庆长大,两人就用四川话聊天。
那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国内科研界相对封闭。席间,提出,“能不能派人到你那里工作?”丁肇中随后征求德国政府的意见,对方表示欢迎,且不用交钱。
听闻此消息,马上说,“我派200个人来。”丁肇中幽默地解释,“练物理学家和练兵不一样。”他建议,最好挑10个人或者20个人,唯一的要求,在名单未确定之前,自己要和他们谈一谈,做更多了解。从那以后,中科院高能所持续派出学者到他的团队去工作。
在与中国科学家合作40年中,他与中国学者有三次重大合作:70年代在德国PETRA的300亿电子伏电子对撞机发现胶子的实验,80年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3实验,以及90年代至今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普仪(AMS)探测器实验。
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丁肇中仍在从事科研工作。要想在专攻领域有所建树,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是我的兴趣。”84岁的丁肇中仍未退休,他还要将阿尔法磁普仪(AMS)的实验进行到底。
赵国屏:打开SARS进化“黑匣子”
1948年 X 戊子鼠年
2003年,“”袭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大部分疾病根据病因来命名不同,“SARS”只是一个症状的名字,我们对它的病原几乎一无所知。
为揭秘“”流行过程中SARS冠状病毒的进化规律,没有任何项目经费的赵国屏和同事们临危受命,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奔赴疫区。终于,美国东部时间2004年1月29日,研究项目《中国流行期间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的论文,由Science在线发表。从研究到发表,仅用了八个月。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从此,人类对SARS的发生与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科学认识,为今后预防、诊断、治疗等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1948年出生于上海。
上世纪60年代,中学时期的赵国屏偶然在《科学画报》上读到一篇关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文章,其中提到病毒是介于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生命体”,这让小小年纪的赵国屏深为震撼、着迷。他下决心献身生命科学研究。
此后,从高中毕业到淮北农村“插队落户”十年,直到30岁时才考入大学,35岁留学美国竟然跟老师年纪相仿,知天命之年从研究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改行拓展我国新领域——基因组学。
然而一路走来,赵国屏56岁就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和团队的努力在人类疾病定位克隆上打破了西方的垄断。
上个世纪末,赵国屏受命带领中科院团队,参与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两个1%计划。“人类基因”这4个字对已经50岁的他来说,听到时的感觉,和所有的大学生是一样的;所以,他只能边学边做,“我必须要去做,这太重要了”。
2003年4月中旬,中国和其他5个发达国家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测定完成,一本人类遗传信息的天书已经写就。中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邓稼先:“如果有来生,我还要选中国”
1924年 X 甲子鼠年
日前,在央视综合频道的《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邓稼先的警卫员游泽华回忆,邓稼先去世的最后一天,对夫人许鹿希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和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于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48年,北大助教生涯结束,邓稼先远赴重洋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1950年8月20日他以《氘核的光致蜕变》一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拿到学位的第九天,他登上回国的轮船。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来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钱三强问。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 。回到家,他对妻子许鹿希说:“我要调动工作了。”“调到哪?!”“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这也不能说。”
邓稼先说:“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这一天起,邓稼先变成了隐身人。他的身影从好友的视野里隐去,他的名字从学术刊物中消失,夫妇聚少离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多,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这是邓稼先为国家搞的“大炮仗”,直到1984年第32次核试验圆满成功,邓稼先告别了罗布泊。
然而,在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只不过邓稼先不幸受到了辐射,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1986年7月29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两弹元勋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与世长辞,享年62岁。
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死而无憾。”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1912年 X 壬子鼠年
1983年,上海工业大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他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
钱伟长的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钱伟长却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1931年,他以中文、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日军侵占东三省的炮声,让他作出了弃文从理的抉择,从此改学物理。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和老师辛吉教授,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1941年,钱伟长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这组方程式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46年,钱伟长回国,在清华大学负责讲授工学院全部班级的力学课。他培养出了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195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等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如何友声、嵇醒等。
他以七旬高龄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是我国最年长的大学校长。他提出要“拆掉四堵墙”,即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拆师生之间的墙,拆各科系之间的墙,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他提出推行短学期制,精简教学大纲;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他增设了许多新的科系。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等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被任命为校长。在教育改革上,钱伟长开创了学分制和导师制。
多舛的命运,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再坎坷的磨难,也消蚀不了他的那颗赤子之心。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