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以同一首《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多部电视快闪亮相全国各大电视媒体,刷屏各大视频网站及新媒体,其夺人眼球的燃爆效应,掀起一浪又一浪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的热潮。
你方唱罢我登场,神州大地齐快闪。快闪这个新名词一夜之间成为热搜,盛行于大江南北。那么,何为快闪?创作快闪的目的与作用何在?快闪与MV有何区别?快闪与广场音乐会有何区别?中外快闪有何区别?诸多问题,值得探究。
在这里,它是精彩纷呈的公共空间文艺表演依笔者多年拍摄实践和理论研究,快闪应细分为快闪事件和快闪表演两种类型,海外流行的大多是快闪事件,而国内几乎都是快闪表演。
笔者对快闪重新定义如下:快闪事件是指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人们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方式事前约定,以同样的规定行为动作所制造的一次引人关注的短暂活动事件。快闪表演则是指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策划,众人共同聚集,并以拍摄视频为目的,共同完成的一次短暂文艺表演。
快闪事件和快闪表演的异同在哪里?二者都是由众人参与的统一群体活动。快闪事件是有发起者而无组织者,无目的意义,参与者互相不认识。快闪表演则是有发起者,有组织者,有目的意义,参与者互相认识,大多来自同一家单位或机构。
时间、地点类似,但行为动作不同。快闪事件和快闪表演的发生时间都很短暂,快闪事件有时更短,只有几秒,而快闪表演至少要完成几分钟的一首曲目或一组节目。快闪事件的行为动作可以是做一个同样的动作,如说一句同样的话或做一件同样的事,甚或摆一个同样的造型,但与文艺无关,与表演无关。而快闪表演则必须是文艺表演,如同唱一首歌,同跳一个舞蹈,或同奏一首曲。
国外快闪事件之奇出怪样,常常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雾中,其行为超出常人思维,往往趋于疯狂、怪异、荒唐,说它近乎疯子行为一点也不为过。如在罗马,曾有300多人同时拥进一家音乐书店,要求店员寻找并不存在的图书或作家。又如在多伦多,曾有数十人步入某商场内的玩具店,扮青蛙跳来跳去。在国外,经常自发参与快闪事件活动的一批年轻人被称作快闪族,快闪族最早起源于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4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膜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的一种,他们主导的快闪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或是一次无厘头的恶作剧,它的出现是西方当代年轻人个性张扬、喜欢冒险、锻炼勇气、寻找刺激、渴望关注、释放压力的需求。
快闪的地点多发生在人流集中的广场、商场、公园、地铁车站、高铁和机场候车厅,还有饭店食堂、路边街头等人流密集并频繁流动的城市共享空间。另外,以快闪名义举办的各种快闪促销也是花样百出,赚足眼球,如比基尼泳装快闪等,还有快闪求婚等,无不别出心裁,异想天开。
与雷人搞怪的快闪事件相比,快闪表演显得更符合生活逻辑,它们多以舞蹈、歌唱、器乐演奏为主,也更受普遍欢迎,如在东京曾有几百位粉丝为纪念迈克尔·杰克逊,自发在街头跳起整齐划一的招牌式杰克逊舞蹈动作,轰动一时。近年来,不论是国人还是在海外的华人,大多充分借鉴快闪表演这一流行的新形式,并大都通过歌唱表达爱国主题,还运用视频拍摄和各类媒体平台传播,产生强烈的传播效应。一批创意新颖、精彩纷呈的快闪表演视频层出不穷。
且看今年刚刚燃爆申城的一例:在南京东路世纪广场的快闪表演《我和我的祖国》,引领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热潮,耄耋指挥家曹鹏携女儿夏小曹和曹小夏的倾情参与令人动容。其实,他们已是快闪“老手”。记得去年在罗马机场,因为飞机延误,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曹鹏指挥下即兴快闪演奏了《我爱你中国》而轰动一时。
遍地开花的热闹里,哪些还需强化如今,快闪表演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并已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如同MV当初从海外引进,一开始仅仅作为包装歌星和推销唱片的广告手段,后来一跃而演变成宣传主旋律的新样式,中国式MV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中国式快闪表演与国外快闪有很大不同。国外快闪完全是自发、即兴、无组织,只有发起者。中国式快闪表演则是有组织、有主题、有目的、有意义、有参与、有互动,在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举办的即兴群体文艺表演活动,并通过拍摄纪录,最终在电视台、新媒体或自媒体以短视频形式传播。
只要掌握并巧用快闪的特点,善于通过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确实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国庆献礼,快闪如用于义务献血、垃圾分类、慈善公益等推广宣传,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和吸引眼球的新形式。快闪的发展还可向多样化、多主题拓展和延伸,不仅仅局限在唱同样一首歌的样式。纵观全国各地推出的国庆70周年献礼快闪表演视频,虽不乏优秀之作,但也有尚待改进和完善之处——
强化生活感。快闪源于生活,属非正规演出,所以鼓励自由发挥,贵乎轻松自然,包括允许出洋相,有时歌者音不准甚至跑调也无所谓,因为快闪重在参与,也重在寻常与真实。现在参加快闪的明星和群众演员还比较多地停留在舞台腔表演,喜欢摆pose、拗造型,表演痕迹过重。
强化参与感。快闪其实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隔阂,颠覆了音乐会正襟危坐观看的呈现模式。快闪的观众和表演者都处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是一个平面和层面上的演出,完全可以让拍摄视野三百六十度转动,不去作表演层面的高低之分;表演者之间可自由流动,任意互动,歌者和听者角色更可互换,歌者可以藏在旁观者中,旁观者也可随时成为歌者。现在的许多快闪表演太严肃正规,太刻意摆布,拍摄气场难以流动与互动,快闪气氛就不融合、不热烈,也无法达到高潮。
强化细节感。快闪视频的拍摄对周边环境来说有一定的偶发性质,要善于捕捉到市民和游客的刹那间的神态反应,一颦一笑、一回头一转身都会闪现个性,而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美和瞬间美,正是快闪表演视频的意外收获。时下不少快闪表演视频都更加注重场面的宏大感和仪式感,而缺乏对人文细节和个性细节的关注,也就难以打动观众并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同振共鸣。
强化创新感。成功的快闪事件几乎都是不重复的,相互之间也绝不会模仿,快闪的生命力就是以奇取胜,突如其来,意料之外,超出你的想象,颠覆你的逻辑,似乎从天而降,又仿佛瞬间消失,让人恍若做梦,稍纵即逝。快闪要达到这种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就必须与众不同,必须突破创新。目前我们的许多快闪表演多见相互模仿抄袭,观众已无新鲜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快闪不是MV,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
综上所述,快闪表演视频的艺术特点大致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即时性和偶发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空间限定性和时间规定性。快闪表演视频的美学特性则大致包括意外惊喜的美感、突如其来的快感、集体狂欢的兴奋感、自由组合的流动感、众人参与的现场感、情绪释放的宣泄感。
快闪表演视频因为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样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他电视样式的影响,尤其是一首歌曲的快闪视频,其拍摄手法和呈现元素当然与MV也很相近,因此,人们很容易将快闪混同MV。其实,二者之间在时空的规定性和随意性上有很大差别。快闪必须在特定的一个空间和一段时间内完成,它的时空是有严格限制的,如在广场上的快闪,所有快闪视频的画面都必须是在这个空间发生的,绝不能任意跳跃到其他空间。而MV的时空则是可以任意转换的,可以忽而天南,忽而地北,忽而在晨曦,忽而在子夜,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许多城市为达到宣传目的,在不违反快闪真实性的前提下,有时会在快闪歌曲前增加一小段序,以展现自己城市的风光和美景。
在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和写意性上,快闪视频是对一次真实发生的公共事件的原始记录,它是写实的,具有新闻性。而MV是写意的,具有梦幻性,MV的画面完全是虚构的、摆布的、设计的,具有假定性,有时还会大量使用后期特效或三维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快闪视频则不可用特技手法制作,因为这违反快闪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在表演方面,快闪视频是即兴临时的、自由自在的、任意发挥的,具有草根性;MV的表演大多是明星表演,讲究的是精准到位,追求的是光彩夺目,其一招一式都是可以设计的,具有经典性。拍摄制作方面,快闪视频如同拍摄一条新闻片,它追求的是生活的质感和原生态,按电影美学讲就是生活流;MV却是意识流,是经过精心创意设计、拍摄制作的艺术片,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美,而非快闪所要达到的真。
今日之快闪的流行和普及,得益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短视频的兴盛。快闪的火爆和蹿红除了时势造“英雄”之外,更有其自身魅力的锐不可当。快闪之快,在于出其不意,立竿见影;快闪之闪,在于与众不同,巧思独运,绝不与别人雷同。
微时代,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和新媒体迅猛发展,传统电视样式正在发生裂变,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倾向也在被颠覆和自我颠覆着,许多固有的隔阂和藩篱也在瞬间瓦解,而一些新技术、新概念、新思维、新美学催生下的跨界新视频、新艺术、新形态、新样式,正在层出不穷地横空出世。快闪正是其中的一个新“怪客”,它正飞快地闪现出一个令人惊诧莫名和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让一瞬便是永恒。让我们拥抱她,正视她,善待她,用好她。(作者为电视编导,首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之一)
2021,新冠第二年,我们尝试着重回轨道,无时不刻都在祈祷着疫情早日消散。
这一年,无偿献血在新冠的大环境下,热血逆行,迅速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忘的热血“关键词”,惊喜与感动共同交织成我们无偿献血的2021。
2021即将结束,2022即将开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属于2021无偿献血的关键词。
1、媒体宣传元年无偿献血最大限度地走入公众视野
2021年,是当之无愧的无偿献血媒体宣传元年,各大新闻媒体无论是在灾难面前、重要节日还是安稳的平时,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呼吁都创历史新高。
在2021年1月,石家庄(点击蓝字和图片可查看相关具体详情,下同)因疫情封城,血小板库存告急,各大新闻媒体积极发挥媒体作用,信息迅速传播,其他城市紧急协调支援,热血驰援,共渡难关。
图片来源布拉得
在2021年6月,官方媒体纷纷发文祝福6·14世界献血者日,各大娱乐明星更是史无前例地现身助阵,献血献歌成就了无偿献血宣传的太平盛世。
在2021年9月,无偿献血首次出现在第七个99公益日,作为重要项目被列入99公益日之中,在答题和捐款环节中,更是最大限度地开始宣传无偿献血。
在2021年11月12月,我们惊喜地发现:粗略统计,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居然对“三献”宣传近70次,这份肯定与支持,更是当之无愧地凸显了无偿献血“媒体宣传元年”这个关键词。
2、出乎意料无偿献血多次惊喜“出乎意料”
2021年疫情重来,我们都以为无偿献血会受影响,出现缺血、血荒的情况,但是它却带给我们一次次惊喜的出乎意料。
图片来源献血网
年初,疫情又恰逢疫苗接种,春节献血淡季,大家都预测这个春节无偿献血会难上加难,现实却让人出乎意料: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多地献血量不只未降反增,春节期间青岛有1388位市民参加无偿献血,人数是去年同期的2倍。
天津正月初一至初四,全市400余人献血147000毫升,献血量超出往年同期。
南京春节期间血小板捐献创历史新高,献血人数与往年春节相比,上涨了20%。
无偿献血交上了一份让人惊喜的答卷,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大家意外团结争先献血,保障了春节期间的血液供应。
图片来源布拉得
并且这样的情况延续到2021这一整年,每当出现急需献血救人的情况,便很快反转得到解决。那位重度烧伤急需大量熊猫血的刘艳涛,在主治大夫和家人一筹莫展之际,是百余位熊猫侠得到信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捐献了珍贵的救命血液。
还有江苏常州的高林,他做梦都想不到会有一份配型的造血干细胞从大洋彼岸漂洋过海而来,挽救了他的生命。为冬奥测试赛紧急备血,最后25人意外赶来超额完成……
无偿献血渗透在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因为有爱,时时都能反转,化险为夷。
3、为爱拼团解锁无偿献血新模式
拼团、拼多多在现实生活让我们便利实惠,在无偿献血中却将爱的力量最大化,在2021这一年,无偿献血关键词绝不能少了“为爱拼团”。
图片来源布拉得
在2021年元旦和春节大年初一,别人忙着包红包,童乐热血跑团却包献血,当然这样的为爱拼团活动他们经常做,他们愿意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纪念和开启仪式,更愿意给那些病患一份生命的礼物。
武汉近五十个献血“社区拼团”顺利成团 图片来源武汉血液中心 献血网
疫情最严重的2020,武汉作为首个因新冠封城的城市,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动与震撼,凭借着武汉献血者的智慧,武汉推出“社区拼团”献血模式,创造出特殊时期下无偿献血的“拼多多”。
在2021年重启一周年之际,武汉市民连续3天献血近百万毫升,更是将无偿献血“拼多多”继续传承。
Bloodline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因为有人需要稀有血型救助,阿思势一个求助信息居然召集到80多位在上海的好友,他因此成立了最大的国际型“拼多多”Bloodline。
现外籍献血者已覆盖北京、天津、厦门、广州等14个城市,一不小心就将无偿献血为爱拼团的“拼多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优秀的组织者,以及千千万万个爱心参与者将这种为爱拼团的“拼多多”形式在2021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新冠疫苗和用血安全
这个关键词也许是疫情第二年,2021年的真实写照,比任何时候都让献血者有共鸣。
因为疫情,2021年开始大面积普及免费接种新冠疫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国家号召大家统一行动。
国家卫健委在接种新冠疫苗后,便官方发布献血间隔安全期:灭活疫苗48小时后可献血,其他类型疫苗14天后可献血,时间明确,提前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安全,也保证血液的供应安全。
明确接种后献血间隔时间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2021年10月开始,多地开始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接种之后多久能献血,也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药监局建议接种加强针还是打同类疫苗的第三针,因此各大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为保障大家的身体安全,针对接种后的献血间隔仍与之前国家卫健委的要求一致。
图片来源布拉得
血脉同源,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只有保护好每一个献血者,才能保护好每个城市的血液安全。
5、各地献血创新探索地方献血条例,尊重爱护无偿献血者
为了更好地保障献血安全,加大营造社会尊重爱护无偿献血者,各地方性无偿献血法规,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和积极探索。
作为首都的北京,在11月底发布地方性献血条例,条例最大的亮点在于:
除了提高献血者年龄上限到60岁、还正式提出成立应急献血者预备队献血,保证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突发事件面前,有血可用,更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图片来源北京市献血条例
同期上海也重新修正了其地方法规,并是全国首部提出“近亲属用血”概念的地方法规;上海此次法规的发布,不但是对献血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家人和他人”的最好诠释:
只有保证自己健康可以献血,才能保护未来家人在用血之时有血可用。
江苏省在2021年5月也通过会议再次修正了江苏省献血条例,除了动员和组织应急队献血,江苏省更强调了献血者的献血安全卫生等环境条件;并要求采供血机构每月公开采血量、用血量和免交临床用血费用等信息。
另外条例还建议当地采供血机构,建立特殊血型健康公民数据库,做到全方位了解,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血液安全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地让社会大众了解救人的实质,同时加上国家和地方的“锦上添花”的便捷性政策,才能真正营造全社会尊重和爱护无偿献血者的氛围。
6、献血联网指日可待信息公开,成就更好的无偿献血
自从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的通知》之后,用血直免陆续惠及六大省市,同时,通知要求各地探索将无偿献血纳入社会征信系统,探索开展预约献血服务。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11部委
此举说明国家各部委对无偿献血进一步重视,但是提倡将无偿献血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就要以“无偿献血证”全国通认为基础。
如此就要加快全国数据联网,在献血者们的翘首期盼下,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终于发布全国统一电子无偿献血证的通知,献血者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子献血证。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而在2021年,全国联网前奏曲再次响起:国务院客户端8月份发布无偿献血站点查询小程序,最大程度上方便献血者,让献血者随时可查所在城市的无偿献血站点,甚至献血类型、工作时间和详细地址都已罗列清楚。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在11月份还增加了查询“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献血者可随时查看自己的献血证,并且还可以补录修改自己的献血信息。
可补录修正自己的献血信息 图片来源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所有的一切,都从最大程度上做到了献血信息全国联网,让无偿献血更加规范化,为献血者参与献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全国联网未来可期。
7、热血人正青春一种向上向善的献血救人精神
当这个关键词出现在2021年无偿献血的时候,它绝不仅指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和年轻人;还有每一个心怀“献血救人”向上向善初心的献血者、志愿者、退役者。
正在青春的他们
是的,在我国,超七成的献血人次是18至44周岁的青年人,他们用最烫的年华,托起最热烈的生命,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热血青春。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他们肩负时代的责任,用一腔热血守护着生命,热血逆行冲在抗疫最前线。他们外表年轻,但内心勇敢无畏,不但是国家的中坚力量,更是无偿献血的希望。
当然谈到年轻人,不得不谈到高校大学生,以清华为例,从2001年到2021年,近3.2万人次献血者,37522单位献血量,连续20年,团体第一。
在2021年清华大学共举办了4场无偿献血活动,除了鼓励学生无偿献血,还鼓励学生做志愿者,有责任,有担当,有这样的榜样力量,无偿献血现已成为各高校大学生共同的底色,不负青春热血。
他们一直“青春”
除了上述的年轻人,还有一群一直坚守在无偿献血事业,默默守护的人,他们可能不再年轻,但内心依旧火热,他们依然会坚持定期献血。
不能献血后便主动转变角色,穿上红马甲,专注成为宣传无偿献血的志愿服务者,用自己的献血经历招募更多爱心献血者加入到献血救人的行列,这样有爱的他们更是热血青春。
首次入选国家无偿献血宣传员资深无偿献血者陈小青(左一)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首次入选2021年国家无偿献血宣传员的资深献血者陈小青,她26年如一日,坚持无偿献血,坚持志愿服务,不但献血达到293次,还多次获国家无偿献血最高奖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服务队的创建者,名誉队长。
每天她都在太阳升起前起床,亲自为捐献者做营养汤,做志愿服务全年节假日无休,这么多年的坚持,是骨子里的“青春热血”让她永葆年轻状态,有着与少年人一样的拼搏和朝气。
献血退役后专注于志愿服务的栗岩奇 图片来源天津市血液中心
献血“退役”后去哪?这个问题,天津的栗岩奇给了我们标杆性的答案:栗岩奇献血31年,献血300余次,在超过60岁献血年龄上限之后,他便立即加入志愿者宣传服务中,带动更多人参加无偿献血。
在2020年天津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成立,栗岩奇担任了常务副大队长,他经常和年轻的志愿者们一样,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献血点实打实地为献血者服务,成立短短一年,全员累计服务时长达108000多小时,招募献血者约2600多人,增加献血量约780000多毫升。
所以,热血青春,是2021年无偿献血的一种精神状态。
2021年发生了太多的大事,疫情,洪灾,逝去的伟人;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但是关于无偿献血,却每一个关键词带来的变动都让人欢欣雀跃,而这一路,始终感谢有你。
感谢每一个你,在这一年里的坚守和付出、热血和从容。
希望2022年,无偿献血和我们,都能更好。
“医生,我的病好了,血里是否有抗体?我想捐血!”2月14日,新冠肺炎治愈者刘女士在出院前夕专门给她的诊治医生发了信息。在患病初期几乎在崩溃边缘的她,在康复后却毅然决定去帮助更多的人。
出院前夕表示想救人
2月15日,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治愈出院。这名患者是刘女士,她常住佛山,发病前无湖北居住史或旅行史。她表示1月20日曾与湖北宜昌返粤人员聚餐。2月2日因发热、咳嗽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就诊接受隔离收治。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专家组确认,2月15日,刘女士身体状况和复查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出院前一天,也就是2月14日,刘女士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两次检测(咽拭子、痰、肛拭子)均为阴性。医生告诉她,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刘女士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她一方面高兴,自己可以这么快康复出院;另外一方面,她又忧心,目前疫情仍然严峻,相对于感染人数,治愈出院的太少了。当她在网上得知: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的血浆可以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刘女士给为她诊治的张医生发了信息:“医生,我病好了,可不可以捐血,我的血是不是有抗体,可以救人。”
市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叶一农建议她:“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如果我们有条件行血浆治疗,或者有患者需要,我们再联系。”
从感染到治愈的27天
刘女士发病前无湖北居住史或旅行史,她回忆了发病经过及治疗的经历。
2020年1月20日,离大年三十还有4天,忙碌了一年的刘女士终于有了空闲与好友聚餐,但她做梦都没想到,这次聚餐让她终身难忘。
然而,1月22日,与刘女士聚餐的好友电话中忐忑的告诉她:自己1月15日曾跟一个武汉朋友聚餐,目前那位武汉朋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刘女士顿觉晴天霹雳,虽然好友再三向她保证,自己暂无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谨慎的刘女士还是立即与家人分开,独自把自己隔离了起来。
1月29日,刘女士出现发热症状,但她心里却默默想:应该只是普通感冒吧。到1月30日,刘女士开始出现气促症状,她开始坐立不安了,于是吃了一些感冒药,但是症状并未好转。
2月2日,刘女士来到佛山市新冠肺炎指定收治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求诊,当天完善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是待确定,需要送到佛山市疾控中心进一步确证,于是在2月3日凌晨刘女士暂以“疑似病例”的身份被收住到佛山市一感染科。第二天凌晨,佛山市疾控中心回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疑阳性,需要进一步核实。
“我究竟是不是确诊病例?”“我有没有生命危险?”“家人会不会被我感染?”无数的疑问在她的脑海环绕。加上隔离的这段日子,刘女士在互联网上浏览了很多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坏消息,此时的她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一遍遍地按呼叫铃,希望得到答案。
市一医院感染科医生张青森说,每次感染科的值班和管床医护人员都会为她耐心地一一解答。管床医生张青森还加了她微信,以便她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
2月6日,佛山市疾控中心重取标本复核后确定检测结果阳性。此时的刘女士虽然焦虑,但恰巧这一天是佛山市首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那么重的患者都能治愈,您也可以的。”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坚定地告诉她。“佛山市首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这个消息给她带来了更多信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女士积极配合治疗,并且经常拿陆续康复出院的患者及他们的故事来安慰和鼓励自己,鼓励她的病友。
2月15日,刘女士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治愈出院。
【南方日报记者】夏小荔
【通讯员】周惠玲 张青森 孙凯
来源:南方网
“医生,我的病好了,血里是否有抗体?我想捐血!”2月14日,新冠肺炎治愈者刘女士在出院前夕专门给她的诊治医生发了信息。在患病初期几乎在崩溃边缘的她,在康复后却毅然决定去帮助更多的人。
出院前夕表示想救人
2月15日,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治愈出院。这名患者是刘女士,她常住佛山,发病前无湖北居住史或旅行史。她表示1月20日曾与湖北宜昌返粤人员聚餐。2月2日因发热、咳嗽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就诊接受隔离收治。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专家组确认,2月15日,刘女士身体状况和复查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出院前一天,也就是2月14日,刘女士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两次检测(咽拭子、痰、肛拭子)均为阴性。医生告诉她,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刘女士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她一方面高兴,自己可以这么快康复出院;另外一方面,她又忧心,目前疫情仍然严峻,相对于感染人数,治愈出院的太少了。当她在网上得知: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的血浆可以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刘女士给为她诊治的张医生发了信息:“医生,我病好了,可不可以捐血,我的血是不是有抗体,可以救人。”
市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叶一农建议她:“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如果我们有条件行血浆治疗,或者有患者需要,我们再联系。”
从感染到治愈的27天
刘女士发病前无湖北居住史或旅行史,她回忆了发病经过及治疗的经历。
2020年1月20日,离大年三十还有4天,忙碌了一年的刘女士终于有了空闲与好友聚餐,但她做梦都没想到,这次聚餐让她终身难忘。
然而,1月22日,与刘女士聚餐的好友电话中忐忑的告诉她:自己1月15日曾跟一个武汉朋友聚餐,目前那位武汉朋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刘女士顿觉晴天霹雳,虽然好友再三向她保证,自己暂无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谨慎的刘女士还是立即与家人分开,独自把自己隔离了起来。
1月29日,刘女士出现发热症状,但她心里却默默想:应该只是普通感冒吧。到1月30日,刘女士开始出现气促症状,她开始坐立不安了,于是吃了一些感冒药,但是症状并未好转。
2月2日,刘女士来到佛山市新冠肺炎指定收治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求诊,当天完善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是待确定,需要送到佛山市疾控中心进一步确证,于是在2月3日凌晨刘女士暂以“疑似病例”的身份被收住到佛山市一感染科。第二天凌晨,佛山市疾控中心回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疑阳性,需要进一步核实。
“我究竟是不是确诊病例?”“我有没有生命危险?”“家人会不会被我感染?”无数的疑问在她的脑海环绕。加上隔离的这段日子,刘女士在互联网上浏览了很多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坏消息,此时的她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一遍遍地按呼叫铃,希望得到答案。
市一医院感染科医生张青森说,每次感染科的值班和管床医护人员都会为她耐心地一一解答。管床医生张青森还加了她微信,以便她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
2月6日,佛山市疾控中心重取标本复核后确定检测结果阳性。此时的刘女士虽然焦虑,但恰巧这一天是佛山市首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那么重的患者都能治愈,您也可以的。”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坚定地告诉她。“佛山市首例重症患者治愈出院”这个消息给她带来了更多信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女士积极配合治疗,并且经常拿陆续康复出院的患者及他们的故事来安慰和鼓励自己,鼓励她的病友。
2月15日,刘女士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治愈出院。
【南方日报记者】夏小荔
【通讯员】周惠玲 张青森 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