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国风·鄘风》中,有一首叫作《蝃蝀》的诗:
《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里的“蝃蝀[ dì dōng ]”是什么呢?原来,蝃蝀就是彩虹,也作“䗖蝀[ dì dōng ]”。
《菩萨蛮·大柏地》一词中写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对于现代人来说,五彩缤纷的彩虹实在是太漂亮太讨喜了,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
我粗粗看了一下,有很多明星(组合)都唱过歌名为《彩虹》的歌曲,比如周杰伦、五月天、羽泉、张惠妹、动力火车等。
彩虹不仅是美丽的,还成为希望的象征,比如“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又比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虹”字为什么会是虫字旁呢?
原来,在古人眼里,彩虹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1)虹是两头蛇(龙)
在古人看来,彩虹是一条双头的蛇(或龙)。《山海经》说:“在其北,各有两首。”“”字上工下虫,是“虹”的异体字。在甲骨文中,“虹”字的字形就是两头蛇的样子(见《甲骨文合集》第10405片):
蛇也叫长虫,本身也是虫字旁。因此,在后来的字体演化中,“虹”字便是虫字旁了。《说文》说:“虹,䗖蝀也,状似虫。从虫,工声。”不但“虹”是虫字旁,虹的别名“蝃蝀”以及“䗖蝀”也都是虫字旁的。
(2)虹是有性别的
在古人眼里,彩虹其实是有性别的!
兴许是“两头蛇”看久了,有些古人看着看着,就产生了新的想法:咦,会不会并不是两头蛇,而是两条蛇呢?
然后这种说法慢慢就传开了。
《尔雅·释天第八》:“螮蝀谓之雩(yù)。螮蝀,虹也。蜺为挈贰。”这里的“雩”也是虹的别称。郭璞注:“蜺,雌虹也。”雌虹也叫副虹,又名“挈贰”。
宋代邢昺的《尔雅义疏》指出:“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 (“霓”,通“蜺”。)
辞海则说:“虹霓者,阴阳之精也,虹曰雄,霓曰雌。”
把上述有关说法概括一下就是,古人认为彩虹是成双出现的,雄的叫“虹”,雌的叫“蜺”(还是虫字旁)。“蜺”也可以写作“霓”。
(3)虹是不可描述
既然虹是两条蛇,而且还分雌雄两种性别,于是,一部分古人看着看着,又看出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来了。
由此可见,所谓“民风淳朴”的古人,其实也并不怎么淳朴嘛!
话说这部分古人,学问高一点的,认为那天上两条蛇是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传说均为人首蛇身)在交尾呢;学问低一点的,才不管是谁跟谁呢,反正就是“啪啪啪”。
如《易通卦验》:“虹者,阴阳交接之气。”已经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
又《幼学琼林》:“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又《雅俗稽言》:“日与雨交,攸然成质,如有血气之类,盖天地之淫气也。”
又《逸周书》:“虹不藏,妇不专一。”这显然是从“淫气”引申开来的。
《蝃蝀》一诗里,用的就是这个观点。《蝃蝀》是对私奔女子的讽刺诗,痛斥其不遵守婚姻礼法。《毛诗序》:“《蝃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韩诗序》:“《蝃蝀》,刺奔女也。”朱熹《诗集传》:“此刺淫奔之诗。”
可见,虹“不可描述”这种说法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民间传说,类似这些见不得人的行为,用手去指的话,会烂手指头的。所以诗中写道:“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4)虹饮水
又有一部分古人,看着两头蛇的虹,看着看着,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虹是能饮水的怪物或神灵。
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虹“啜水之说,盖自殷代以来矣”。可见这种说法的年代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民间基础也较为牢固。连科学巨匠沈括的《梦溪笔谈》都说:“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说法,我想应该有这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虹身体弯曲,两头接地或伸入河中,像是喝水的样子;第二个原因是虹出现后,雨就停了(事实上是雨停了之后才出现虹)。
有很多古代文献记载了“虹吸(饮)水”的情况。下面略举几例:
《黄帝占经决》记载:“有虹自南方入饮城中者。”
《汉书·燕王旦传》记载:“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一口气能把井水喝干,可见虹吸水量之大。
郝懿行注疏《山海经·海外东经》云:“虹有两首,能饮涧水,山行者或见之。”
虹不仅能饮水,还能饮粥吃饭。刘敬叔《异苑》记载:“忽有白虹入室,就饮其粥。”
看到虹这么能喝水,朱熹朱圣人脑洞大开,突发奇想。据《朱子语类》记载,朱子认为,彩虹“既能啜水,亦必有肚肠”。说实话,看到这里,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朱夫子,我选择“萌萌哒”。
(5)虹是凶兆
对于古人来说,虹的出现是一种不祥之兆。第一个凶兆应该就来自于虹吸水。
由于虹的饮水量非常大,古人担心如果虹喝水喝多了,可能会影响到农业灌溉,甚至造成干旱。这对农业社会是致命的,所以,有些人试图敲击锅、碗等以吓走彩虹,有些人则为此向河神举行祭祀。
而《汉书·五行志》记录了十四种关于霓出现的占测,无一例外全都是凶兆。
《淮南子·天文训》:“虹霓,彗星,天之忌也。”
《春秋谶》:“天投霓,天下怨,海内乱。”
《晋书·天文志》:“妖气,一曰虹霓,日旁气也,斗之乱精。”
《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三表》:“虹阻于上京,霓妖扇于下国。”
你看都变成妖气了,虹的凶兆地位算是坐实了。如果是白虹,则更是战乱和流血的象征了,“白虹,兵气也。”
既然虹霓是能带来灾害的妖物,那自然要想办法除之而后快了。所以,道士们也不断进行除妖技术革新,研制出了一种“斩虹符”。据《道元》记载,道士左手握雷局,右手仗剑,用雷局将虹打下,加斩虹符于上,然后用剑将其斩断。
古人对虹的研究
其实,古人对于彩虹,除了迷信,也有不少科学的研究。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孟冬之月虹藏不见。”这是观察到虹与季节之间的关系了。
《京房易传》说:“霓,日旁气也。”南朝梁代刘孝威:“云树交为密,雨日共成虹。”这都是试图探究虹的本质。
唐初孔颖达《礼记注疏》:“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了形成虹的物理条件。
古代研究彩虹的一个高峰出现在中唐的张志和,就是写《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那位。张志和先是发现,“雨色映日而为虹”,继而发现“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而不可直者齐乎影也。”如果说“雨色映日而为虹”还只是对自然的观察的话,“背日喷乎水”就是人工造彩虹了。
沈括的《梦溪笔谈》当然也有科学知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南宋蔡卞《毛诗名物解》:“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故今雨气成虹,朝阳射之则在西,夕阳射之则在东。”这比起张志和的人工造虹又进了一步。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映日射飞泉成五色;人于回墙间向日喷水,亦成五色。故知虹蜺之彩、星月之晕、五色之云,皆通此理。”这研究的已经不仅仅是虹霓,而是涉及到日光色散问题了。
可惜的是,由于光学知识的缺乏,古人对彩虹形成的光学机理的解释,只能是粗略的。相关的科学知识,也没有能够传达给更多的人。民间对彩虹的认识,仍然以迷信为主。
一直到后来科学发展了,光学知识普及了,彩虹才逐渐从一种可怕的事物,逆袭成了最受欢迎的东西之一。
部分参考资料:
《尔雅》
《山海经》
《夜航船》,张岱 著。
《大邦之风——李山讲<诗经>》,李山 著。
《中国虹信仰研究》,赵宗福。
《虹霓概论》,杨樟能。
《孟子·万章(上)》学习之四十五
第一章(一):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1于旻天2,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3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4问于公明高5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6:我竭力耕田,共7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8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9天下而迁之10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译:万章问:“舜到田里,对苍天哭诉,什么事让他哭诉呢?”
孟子说:“怨自己不受父母待见而思慕。”
万章说:“得父母宠爱,高兴而难忘;被父母厌恶,忧愁而不抱怨。那么舜抱怨父母吗?”
孟子说:“长息曾经问公明高:‘舜到田里,我已听您讲解过了;对苍天哭诉,这样待父母,我不懂。’公明高说:‘这不是你能理解的。’公明高是孝子的之心,不应该淡然处之:我尽力地耕田,恭敬地尽儿子的职责而已,父母不喜欢我,我能有什么办法?帝尧派九个儿子两个女儿,百官带着牛羊、粮食,到农田里去侍奉舜。天下之士很多都去归附,帝尧将天下让给舜。因为不被父母喜欢,舜如同穷人无有归宿。
注:1.号泣:号啕大哭。2.旻(mín音民)天:秋旻天,冬上天。这里指苍天。
3.怨慕:怨自己不受父母待见而思慕。
4.长息:公明高弟子。
5.公明高:曾子弟子。
6.恝:(jiá音甲)淡然,不经心。
7.共:同“恭”。8.畎(quǎn音犬)亩:指田地间。
9.胥:(xū音许)都,全。10.迁之:移之与之也。
议:本节公明高解释一般人皆这样想,我尽心极力做好自己的事,父母喜不喜欢我,只能随父母喜欢,我是想不出好办法的。
这样的人还算好的,至少他还懂得去做,懂得尽心极力呢。
《曾子》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一章(二):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
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11;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天下士人喜欢,是士人的欲望,但不能化解舜的忧愁;
好美色,是人的欲望,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但不能解舜的忧愁;
富裕,是人的欲望,拥有整个天下,但不能解舜的忧愁;
尊贵,是人的欲望,天子的尊贵,但不能解舜的忧愁。
被人喜欢、好美色、富裕且尊贵,没一样能解除舜的忧愁,惟有让父母顺心才能解忧。
少年时,依恋父母;懂得爱美色了,思慕年轻漂亮的;有妻子,眷恋妻子;入仕思念君主,君主不赏识内心会焦躁。大孝之人终身依恋父母。五十岁还依恋父母的人,我在舜帝身上见到了。”
注:11.少艾: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议:孟子推断舜帝之心:穷极天下之所欲皆不能解其忧愁,惟有尊顺父母之心可以解忧。
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就会有层次感,大孝之儿女,得父母欢心为第一要务,父母有您这样的子女而终身欢喜,这有多么地难做到啊!
《舜帝》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二章(一):
万章问曰:“《诗》1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2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译:万章又问:“《诗经·国风·齐风·南山》说:‘娶妻该如何?必先告父母。’相信这话,舜帝应该最遵守这话。可舜帝不告父母就娶妻了,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舜帝禀告父母就娶不到妻子。男女成家,是人生大伦常典。如果禀告,就放弃这个大伦常典,这样会怨恨父母,所以不便告父母。”
万章说:“舜不告父母而娶妻,我已听懂其中之理;帝尧给舜以妻不告舜的父母,又是为什么?”
孟子说:“帝尧也知告诉舜的父母就嫁不成了。”
注:1.《诗》:《诗经·国风·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2.怼:(duì音对)怨恨。
议:告诉而娶不成,实在不便告知。
《孟子》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二章(二):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3,捐阶4,瞽瞍焚廪5。使浚井6,出,从而揜7之。象8曰:‘谟盖9都君10咸我绩11。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12朕,琴13朕,弤14朕,二嫂使治朕栖15。’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16思君尔。’忸怩17。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译:万章说:“父母让舜去整修谷仓顶,撤掉梯子,父亲瞽瞍放火烧谷仓。让舜去挖井,瞽瞍出井,就掩住井口。舜弟象说:‘谋害舜是我的功绩。牛羊给父母,粮仓给父母,盾和戈归我,琴归我,漆弓归我,两个嫂嫂给我整理床铺。’象走进舜的屋子,见舜安坐在床上弹琴。象说:‘我真的想你啊。’神色惭愧。舜说:‘我想的唯有臣子和百姓,你协助我管理他们。’不明白舜难道不知象要杀他?”
孟子说:“怎能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注:3.完廪:修整仓库。4.捐阶:除去阶梯。捐:弃也。
5.焚廪:焚烧仓库。6.浚井:疏通、挖深水井。
7.揜:(yǎn)同“掩”。
8.象:人名,舜的同父异母之弟。
9.谟盖:谋害。10.都君:舜居成都三年,故称都君。
11.咸:皆也。绩:功也。12.干:盾也。戈:戟(jǐ音己)也。
13.琴:舜所弹五弦琴也。14.弤:(dǐ音抵)漆成红色的弓。
15.栖:(qī音七)床也。16.郁陶:忧思积聚貌。17.忸怩:不好意思,惭愧貌。
议:本节《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记载。象脸上一露愧色,舜便忽略不计,舜时刻防备着,但心中不记恨,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舜所等待的,正是有一天他们忽然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不再犯错了,并知道自己一直爱着他们。
《山西临汾——中华第一门》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二章(三):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18畜之池。
校人烹19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20焉;少则洋洋21焉,攸然22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23,难罔24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译: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马官把鱼养在池塘里。
马官把鱼煮来吃了,却向子产汇报说:‘刚放时死气沉沉;少许就游动起来,很快悠然不见了。’子产说:‘到它该去的地方了,到它该去的地方了。’
管池人退出,说:‘谁说子产智慧?我已把鱼煮熟吃了,他还说,到它该去的地方了,到它该去的地方了。’
所以君子可以欺骗其方正,却难以用非正道去蒙蔽他。象用敬兄的办法来欺骗舜,所以舜真诚地相信而感到高兴,怎会是假装呢?”
《河南郑州——子产祠园》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18.校人:掌管君王之马的马官。《周礼·夏官司马·大驭/形方式》:“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繁殖)马一物,戎(战)马一物,齐(王家饰金)马一物,道(王家饰象牙)马一物,田(猎)马一物,驽(nú音奴,劣)马一物”。
19.烹:(pēng音砰)煮也。20.圉圉:(yǔ音宇)困而未舒貌。
21.洋洋:自得兴奋而游。22.攸然:迅疾貌。
23.欺以其方:比喻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欺:欺骗。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24.罔:(wǎng音往)蒙蔽。
《吉林玄帝观——二十四孝》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本章孟子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娶妻不便告父母,因告知而不得娶,权宜也。
二是舜尊贵后尽管同父异母弟有杀己之行动,但总念及亲情。
三是舜伪喜吗?非也,舜知道他们的习性而不可掩也,象就如一个透明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舜的身份尊贵后,才出现的景象?是怀璧其罪?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shì同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记载,便是一直如此,那如何还能得以生存?并且孝名远播呢?
不被杀死真乃智慧;如此之行依然能孝敬父母,慈爱兄弟,真乃大善。所以才有孝感动天,《二十四孝》之首孝啊。
读到这里就该明白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父母兄弟有时也有可能作出非常之举,要靠智慧得以生存。并且是不能记恨的,还要努力得到他们的欢喜。
若是被弄死了,那就成了大恶;若是不堪忍受,自己寻死了,实在可怜,并永背不孝之名。不管父兄喜好如何,虽尽力尽职(不尽职的无),犹如各管各,形同路人。这样一说,就知《孝经》之孝道之难了。
@中国新闻网
天上明月,人间团圆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2020年10月1日
庚子年农历八月十五
象征吉祥与幸福的中秋节
来到我们身边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当一轮圆月升上天际
默默向人间洒下一缕清晖
夜晚变得安静而又浪漫
中秋,最早见于《周礼》
在宋朝便已经盛行
它是吉祥如意的“团圆节”
人们以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纪念这个和乐美满的时刻
中新社记者 翟璐 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往今来,月亮永在回忆之中
默默陪伴每个人走过一生
见证无数动人的故事
古时,中秋之夜
家家户户都要祭月、赏月
设香案、供瓜果
香甜可口的水果、点心
恰是收获之秋的馈赠
高展 摄
月饼自然是节令美食
全家人围坐在桌边
分食月饼,寓意团圆美满
一切祝福,尽在不言中
如果兴犹未尽
农历八月十五次日的晚上
人们也会邀约亲朋重聚
饮酒赏月,名为“追月”
一轮圆月,无限相思
孙小明 摄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花美食与佳酿的香甜可口
恰似阖家欢聚的幸福
此时自有一番闲适
最是佳节欢愉时
与亲友猜灯谜、赏花灯
树影婆娑,欢声笑语
仿佛奏响一曲柔和的乐章
藏着心中最悠远的希望
泱波 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轮悬在天空的明月
也并非总是圆圆满满
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起起伏伏才是人生百态
没有过不去的坎
中秋适逢最美秋天
诗情画意,秋思感怀
在笔尖与心头,肆意流淌
中新社记者 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陈超 摄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中秋月》
唐·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卓忠伟 摄
《八月十五夜看月》
唐·姚合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风土人情
是游子最深切的思念
天南海北,只在咫尺之间
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中新社发 苏阳 摄
中秋来临,无论身在何处
当我们共赏一轮圆月
心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千山万水,亲情系于一心
把对未来的期盼化作前行动力
把最美好的幸福用心收藏
中秋佳节,和乐美满!
作者:上官云
编辑:高萌
责编:宋方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