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奇的意思(奇的意思及寓意)

时间:2023-10-01 03:09:09 作者:横行天下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奇”字释义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汉字“奇”,其有特殊、 出人意料、零头、单数等含义。那么这个“奇”字是如何表达这些含义的?现就为大家做些解释。

“奇”字,从目前的资料可知其不晚于战国时就有这个字形了,我们还是从其源头看起。

来自百度百科

“奇”字从可从大,从源头开始即是如此。观其流变,无非“大”字头的写法有些不同,有些是大下一点儿表示大一点儿,有些又是一个类似菱形的符号,又有一些是冰字旁符号。虽然这些字形写法不同,但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符号的意象,则就会知道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可”字的意象。要准确知道“可”字的意象,我们就必须从抽象意义上去了解这个字符,不可象传统注解一样地只会看其象形意义。

来自百度百科

“可”字从口,口兑卦,表示某个独立个体。从丁,丁亦兑卦,向下弯曲的一竖为阳,上部一横或两横为阴,阳上阴为兑。丁字亦有有限范围的个体之义。

“可”字口在丁之内,就含有某个有限个体能被另一个更大的有限个体接受和容纳这种含义,这就是“可”字“许可、能够”之义的来源。

一个完整的个体,就有一个有限的范围,“奇”字“可”上之“大”,就寓意比这个完整的个体要多出来一点儿,这个多出来的零头就是奇。

“奇”字之上的“大”字,人们可能对其字象不太了解,其实质就是一个箭头,表示向上向前运动发展的意思。“可”字是已成的一个整体,上面的箭头就表示在整体之上再多一点儿或大一点儿的意思。

知道了“大”字字象,则另一种写法的菱形也就容易理解了,不过就是一复杂一点儿的没有羽尾的箭头形。

冰字边的写法是两个入字,一个入字就是无箭头的一支箭,也表示向上或向前运动,因此冰字边同样有向上或向前运动发展的意义,与“大”字意义相同。

“奇”字的零头与整体比较有特殊、特别的意义,所以奇字有这类含义。

特别的东西容易出人意料,所以“奇”字也有“出乎意料”的含义。

以上就是“奇”字含义得来的原理,需从抽象意义上去认识“口、丁、可、大”这些构字要素,单纯的具象思维是难以很好地理解其含义的,比如把“口”当人的嘴巴来看,就较难推导出“奇”字的真实含义,如传统的解读。

“契丹”是什么意思?契丹人的祖先是谁?

作者:陈二虎

一、“契丹”一词何意

契丹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契丹”这两个字眼,在一些国家,就是对中国的称呼。比如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斯拉夫语,都以契丹(乞台)表示中国。成书于十三世纪后期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中,将火药称之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称之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等等。可见,当时的契丹人威名远扬,得到世界的共同认可,把东方富裕、繁荣的中国等同于契丹,也让契丹人与契丹帝国成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这两个字,应该是契丹人的自称,人们一般都解释为“镔铁”,是说契丹人如钢铁一般坚硬等等。这来源于《三朝北盟会编》中引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所说:相传“辽以镔铁为号”,我一直对这个约定俗成的解释抱以怀疑的态度。

著名辽史(契丹史)专家陈述老先生分析:《隋书》中记载:“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室韦,蒙语是森林的意思,而与契丹人同时兴起库莫奚人,库莫奚是“沙子或沙漠”的意思,这似乎都与其居住地特点有些联系,“契”与“奚”互通,契丹又可写作奚丹,并且奚人与契丹人就如同兄弟,可以说就几乎是一个民族,同祖同源。契丹的意蕴似应与林木、草原、沙漠有关,更接近于史实。这不由令我想起中亚一些国家都有“斯坦”二字,与“契丹”二字颇有点接近,而“斯坦”可以解释为“之国”,那么,“契”有所指,“丹”是不是就是“之国”的意思呢?

蒙语中有“乞塔”一词,最早就是指“契丹”,但到了后来,“乞塔”一词的解释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汉儿”的意思,又写作“汉人,乞塔惕”。

笔者认为,契丹人传说中的始祖名叫“奇首”,是不是以“奇首”之名成了部族之名,“契丹”的“契”与“奇首”的“奇”发音相近,可以互通,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呢?许多历史处于迷雾之中,成了高深莫测的学问。

契丹人立国,其汉文国号为辽,这是不是就是契丹的汉译呢?辽是开阔,久远、无边无际的意思,引申开来,辽阔,广漠,泛指草原或森林似应更接近契丹的本意。

一些专家,顺着“镔铁”思路,把契丹解释为刀剑或切断,这种说法十分牵强附会,离“契丹”二字的本源更远了,都是“镔铁”以讹传讹惹的祸。

契丹正确的解释,一直是一个有待破译的谜底,我这仅是一孔之见。

二、青牛白马的传说

《辽史·营卫志》中记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

《辽史·地理志》中说: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记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住在马盂山的英俊神仙帅哥叫奇首,骑着一匹嘶风白马,沿着土河一路东来,当他到达土河与潢河交汇的地方,巧遇一位驾驭着青牛拉着的勒勒车的美丽又大方的仙女,这位仙女是从平地松林过来的,顺着潢河岸边出来“欣赏”风景。

是帅哥先看到了美女,还是美女先看到了帅哥,或许心灵的共振,心灵碰撞眼神,心音呼唤心音,他们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的存在,水汇流了。帅哥拉住大白马,眼神放射出爱的火焰,美女停下青牛车,生动的眸子送过来一缕缕情的柔水,于是,爱的阳光明媚了草原,这分明是天赐良缘呀,两个人就在前面的木叶山安营扎寨,开启了新婚密月,这帅男就是奇首,这美女就是可敦,也叫青牛妪,其实这都不是美女的名字,“可敦”皇后的意思,青牛妪是坐青牛车女子的意思。后来,他们有了八个男孩子,再后来,他们的八个儿子分别拥有了部落,组成契丹人的八部联盟。

其实,中华民族大体系中,每一个民族的起源都有着神话传说,虽然不能全信,但“古昔旧事,口口相传”,必有其根据,寄意了深刻的内蕴。

辽兴宗时期,辽国的一个官吏赵英投降了北宋,改名叫赵至忠(赵志忠)。当时为北宋修史的官员们,对契丹人的来源还是很感兴趣的,就询问赵至忠,赵至忠就讲了这青牛白马的故事。但宋朝修史的人还是对赵至忠所言产生了怀疑,据写《实录》的北宋官员范镇记载:

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辽上,遂为夫妇,生八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至忠,至忠尝为契丹史臣,必其真也。前史虽载八男子而不及灰牛白马事,契丹祀天,至今用灰牛,予尝书其事于《实录·契丹传》,王禹玉恐其非实,删去之。予在陈州时,至忠知扶沟县,尝以书问其八男子迭相君长时,为中原何代,至忠亦不能答,而云“略是秦汉时”,恐非也。

范镇,字景仁,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著有《东斋纪事》,里面讲到契丹人的来源。

范镇文中说到的王禹玉,名圭,也是政治家、史学家,在神宗时为相十八年,人称“三旨宰相”,也就是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撰写了《宋两朝国史》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范镇认为赵至忠曾经在辽国为契丹史官,他讲述的有关契丹人青牛白马的传说应该是真实的,契丹人口口相传,奉信不疑。然而,王禹玉认为“恐非其实”,并不相信这个传说,当时王禹玉是范镇的上级领导,王珪就把范镇已经写入“宋朝实录契丹传”中有关奇首与青牛白马的传说删掉了。随后范镇解释:赵至忠所言,他也半信半疑,因为与前史(这前史应该就是相关五代史或宋初实录)所记载的不太一样,“前史虽载而不及灰牛白马事”,因之,就有关的问题,他也书信询问过赵至忠,赵至忠也无法说清楚,仅说这传说“约是秦汉时”,他也认为“恐非也”,但如今契丹人祀天,“至今仍用灰牛白马”,似乎又与他们始祖的传说有些关系。

这所谓前史的记载,应该就是“阴山七骑”与“赤娘子”的故事。

三、阴山七骑与赤娘子

北宋大臣王易,于庆历二年与皇佑四年以贺正旦副使的身份两次出使契丹,在其《燕北录》(如今有专家质疑,认为王易的《燕北录》实是抄袭从契丹归宋的武珪所写。据《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以北人武珪为下班殿侍,以上所画《契丹广平淀受礼图》。武珪本镇州人,陷虏多年,颇知虏中之事,为沿边安抚司指使,至是因献图特录之。”)中记录了有关契丹人礼仪、法制、风俗等方面的事情,提到契丹人的阴山与赤娘人,说辽清宁四年辽道宗皇帝举行柴册礼,其中要拜木叶山神,拜赤娘子,谓“赤娘子者番语谓之掠胡奥偌,传是阴山七骑所得潢河中流下一妇人,因生其族类”,所以在契丹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木雕彩装”敬奉在木叶山始祖庙中,理应就是“可敦”,并且,这也是有关契丹人始祖最原始的传说,在契丹人中流传甚广。

唐朝末年,有一个契丹人的画家叫胡瓌,擅长描摹北方契丹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崇拜的画面,也给我们留下有关契丹起源的线索。北宋《宣和画谱》卷八中说“盖(胡)序以阴山七骑、下程、盗马、射雕等图,传于世。”“北宋秘府”藏有“平远射猎七骑图”等。这画中“七骑”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其深刻的寓意,与契丹人始祖传说有直接的关联,相较于青牛白马的传说,更加粗犷质朴,在契丹人中口口相传,也就传到宋朝,于是,北宋史官们对赵至忠所讲的契丹人青牛白马的传说产生怀疑。

有关“阴山”,对于契丹人是十分重要的,辽史专家李锡厚先生认为“阴山是契丹族的发祥地。”

虽然我们从《辽史》与《契丹国志》中几乎看不到有关阴山的字眼,但北宋使臣与文人,在事涉契丹人的诗文中多次出现“阴山”,而这个阴山,并非是指今天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大青山),应该是指契丹人始祖传说中的木叶山。以笔者认为,契丹人始祖传说中的山,契丹人称为木叶山,北宋汉人称其为阴山,实际是同一座山,一个是契丹语,一个是汉语。

阴山与契丹人祖源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出土的唐代契丹人蜀活部首领李过折墓志中得到佐证(被唐封为松漠底都督兼同幽州节度副使北平郡王)。《李过折墓志》中称李过折“其先阴山王之种”。李过折是契丹蜀活部首领,这“阴山王之种”不就是暗指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吗?,也就是契丹始祖阴山七骑中的阴山,契丹人发源地的阴山,此阴山,实为木叶山,也就是契丹人与汉人不同的称谓而已。

任爱君 李月新所著《木叶春秋》中说:“北宋时人习惯用‘阴山’来指代契丹及契丹人,这已经成为一个可以上溯到五代时期的历史话题。”

四、几首有关“阴山”使辽诗

所谓使辽诗,就是北宋奉使辽朝(契丹)途中所见所闻写入诗篇,其中有几首写到契丹的阴山。

北宋的宋敞于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奉使契丹,耳闻目睹了契丹派出的接伴副使知制诰马佑与一位契丹族姑娘的爱情故事,写了一首《阴山女歌》,诗中称这姑娘为“婵娟翠发阴山女”,这“阴山女”也就是契丹姑娘,“阴山”是代指契丹。这不由令人生疑:“抑或契丹境内又别有一座阴山”?因为这诗中的阴山,绝对不是内蒙古西部的大青山那个阴山,而是契丹人境内赤峰地区的“阴山”。

种玉不满畦,种花易满枝。

玉生寄石自有处,花飞随风哪得知。

婵娟翠发阴山女,能为汉装说汉语。

春心未知向谁是,夜弹琵琶泪如雨。……

周周衔羽鹣比翼,天生相亲人岂识。

虽不及,清路尘,犹当作,山上石。

刘敞还有一首《阴山》诗:

阴山天下险,鸟道上棱层。

抱石千年树,悬崖万丈冰。

愚歌愁倚剑,侧步怯扶绳。

更觉长安远,朝光午未升。

刘敞这首《阴山》中的“阴山”,是实写还是虚写?令人费思量。但何以用“阴山”,这一定有其特定的用意。

北宋使臣写到阴山的还有王安石的“阴山健儿鞭锋急,走势能追北风及”;陈襄的“阴山穷漠外,六月苦行人”;梅尧臣的“几日过阴山,南及雁相背”;晁补之的“阴山射虎边风急”等等。这些诗中的“阴山”,无非是指契丹以及契丹境内的山川风土人情。

那么,宋人会用“阴山”说事,来代指契丹呢?这其中就隐含着契丹人的始祖传说故事,这一切不是杜撰,不是臆想,也不是随意为之,源于契丹人自己世世代代对始祖传说的相袭,口耳相传的真实记忆。

“阴山”可以说在宋人笔下是一个汉语词汇,这也充分表明“阴山”在契丹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阴山山脉,雄伟壮观)

五、阴山七骑到青牛白马

北宋孔武仲曾有一首著名的《阴山七骑图:

北风飒飒边云黄,飞沙噎日天惨苍。

驾鹤鸣哀雁不翔,七骑正出阴山傍。

山傍阴尘岁无阳,鸟飞眉翼人立僵。

犯寒跨鞍知悍强,以此决战谁能当。

……

孔武仲之弟孔平仲也有一首《阴山七骑》诗:

青毡作帽黑药靴,进退飒飒生风沙。

夷歌夷舞两跪拜,问渠何为乃至此?

象渠之人假为之 ……

当时披发祭于野,自非辛有谁知者。

孔氏兄弟的“阴山七骑”诗,表明契丹人对“阴山七骑”的传说根深蒂固,让子子孙孙牢记始祖创业时的艰难,也是没经粉饰的契丹人起源的古朴传说。

但到了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帝国之后,其子辽太宗耶律德光“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无形中这些御用文人对始祖的传说故事进行美化又颇有神话色彩的“人工包装”,使契丹人简单的始祖故事更加丰富形象,也就产生了一些变化。

把阴山七骑说成“白马神人”,把赤娘子说成“青牛仙女”,赋予鲜明的宗教崇拜与图腾崇拜,白马青牛是“神授权力”的象征,是契丹人与天神沟通的重要媒介。契丹人信奉原始的萨满教,仰则有天,俯则有地,以天地比喻男女,又用白马喻天,青牛喻地,由之,敬天敬地,神而化之,青牛白马神圣可贵,意味着契丹人皆天神所出,受到契丹人世世代代的隆重祭祀,这是一个从简朴到传神的演化过程,也是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当年范镇寻问赵至忠“八男子迭相君长时”,赵至忠的“略是秦汉时”并不是空穴来风。

1992年,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出土了辽初名臣,也就是辽太祖的堂弟耶律羽之墓志追述了契丹人的源流:“其先宗分佶首,沠出石槐,历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

这其中的石槐就是东汉末鲜卑部族大联盟的首领檀石槐,这佶首就是奇首,是檀石槐大联盟时的一个部落酋长。

辽圣宗庶子耶律宗愿墓志铭中说:契丹的始祖母““越自仙軿,下流于潢水,结发瑶源神幄,梦雹于玄郊,有蕃宝胤”等语,恰恰是赤娘子被神化后的杰作。

在古代,人们的意识习惯于以山拟男性,以水(河流或湖泊)拟女人。也就是人类最原始的生殖崇拜:男根女阴。由之,潢河流下的女人赤娘子是女性始祖;阴山七骑中的奇首象征阴山(木叶山)是十分恰当的。

《辽史》中《地理志》载:永州“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楼,乾亨三年,置州于皇子韩八墓侧。东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号永州。冬月牙帐多驻此,谓之冬捺钵。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青牛白马,示不忘本也。”这记载也强调了奇首“自马盂山”,说明山对于奇首十分重要。

《辽史》中说:耶律阿保机“登都庵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

我们抛开神话色彩的渲染,可以确定木叶山当是契丹始祖发祥之地,于是建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赤娘子)在北庙。

有关契丹的起源,史家评说,学者考证,也是众说纷纭。传说是美丽的,寄寓了一个民族的期盼与向往。然而,塞上的风割不断联想的翅膀,思绪凝结成尘封的记忆,潢水与阴山,青牛与白马,充满魅力。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一处被忽视的词语创新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一处被忽视的词语创新

——晴雯判词“心比天高”读思札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上生

《红楼梦》耐读耐思。有些明白如话的语词,看似一目了然,但细想却未必然。如泉眼清澈见底,却取之不竭挹之无穷。晴雯判词“心比天高”一语就是如此。

语义索源

查所有词典,“心比天高”作为一个词语或成语的出处都是《红楼梦》,可见系曹公首创无疑。

《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解释是:

“意谓晴雯虽然社会地位低下,出身卑贱,是当日赖大买来的‘奴才的奴才’,但心性极为高洁,最无阿谀奉承的奴才相,最富有反抗精神。”

“心性”以下是阐释“心比天高”的。这是对判词所涉文本内容的正确阐释,但并非解词。

同样引用此判词词语,《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则是: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这是语义学的解释,它切合字义,从两个角度释“心”:一为“心地”即“心性”,指气质性格;二为“所想”即“心志”,或曰抱负追求为全面。不过依据这一解释“心比天高”很难作完全的正面理解,而是包含了复杂的肯定与否定双重内涵。“心地高傲”可以是对平庸的蔑视,但也可能是过分自视或对他人的傲慢;“所想超过现实”或是拥有高远的抱负追求,但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或空想。

两本权威辞书作出褒贬意义不一样的解释,这是由工具书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决定的。人们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曹雪芹创造出“心比天高”一词时,已赋予其不一般的意义内涵。

这是一处被一般读者忽视的词语创新,以前似乎没有人做过探究。

“心比天高”语词为曹雪芹首创,但它并非无源之水。从语源看,它应来自“心高”一词,是“心高”的极端化表述。《红楼梦》中就用了“心高”。第72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旺儿家的想求凤姐帮忙,把彩霞给儿子做媳妇,怕彩霞父母不肯,有几句话:

“若论那孩子倒好,据我素日私意儿试他,他心里没有甚说的,只是他老子娘两个老东西太心高了些。”

“心高”这里显然是贬斥意味。《汉语大辞典》引此文解释“心高”为“怀抱的希望远大”,应该是从“心高”字词本义言之,但在具体语境中,实际上往往包含对所述对象的不满,小说中来旺家的话就是如此。

《辞源》无“心高”一词。作为古人认定的思维器官(《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上古演化出“心广” “心远”等物理向度词语,“心酸”“心醉”等心理内涵词语,衍生出物理向度的“心高”大概是近古通俗语词作品出现后的事情,后来为社会接受通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语的“心高”,一出现就附着某种否定意味,并结合成“心高气傲”等成语。元无名氏杂剧《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又作“心高气硬”,或“气傲心高”,明王錂《春芜记•反目》:“你平日里心高气硬,笑伊家今日无计谋生。”《二刻拍案惊奇》卷22:“自家想着当年的事,还有些气傲心高。只得作一长歌,当做似《莲花落》,满市唱着乞食。”《清史稿.允禵传》:“谕曰:‘允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在所有这些词语或成语中,“心高”都是同“气傲”“气硬”等贬义词语组合使用,又强化其否定性内涵的。结果,语词本义所应有的“心志高远”(如前引《汉语大词典》所释)的肯定性内涵就被掩盖了。明李孔修《貧居自述》(其四十五)是较早把“心”与“天”联系起来的:“惟有人心高似天,谁知造化五行偏。贪心欲享千年寿,立意徒劳万顷田……”这又是以“心高”为贪欲,从“所想超过现实”的另一负面角度运用语词。

大体言之,以“心高”为语源附着否定性内涵,这就是曹雪芹创造“心比天高”语词的语义基础和传统习惯。中性字面上附着如此负面倾向的语义,一定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这是否反映了封建后期日趋保守平庸、压抑特立个性的社会心理,值得探究。

很显然,曹雪芹不仅创造了一个新词语,而且赋予新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特立独行。

点石成金

无法否认,晴雯判词“心比天高”所用“心高”的基本语义与前代承传和《红楼梦》同一文本仍具有共通性。但是,曹雪芹的语词创新和语境创造,却实现了语义反转。《红楼梦》读者从判词里读出的绝不是贬斥嘲讽,而是赞赏慨叹。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曹雪芹不是孤立地创造了语词“心比天高”,而是把它放在极其富于哲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美的毁灭”的悲剧性语境之中,创造完成。此处小说文本叙述云:

“首页上画着一幅画,既无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嗟念。”

判词前四句包含两层意思:把晴雯名字分解为“霁月”“彩云”,这两个意象都是天上美景,它是一种难得(“难逢”)但生命力极为脆弱(“易散”)的美。下接“心比天高”,显示晴雯神(心)对形(貌)的超越。这种精神美才具有现实超越性,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通过“心比天高”与“身为下贱”的反差和对映,展现出“心”(人格精神追求)对“身”(身份地位)的超越,这一超越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包含着对社会不平的正义抗争和反叛,是对晴雯的反奴人格的精辟高度概括。由此,判词就通过两种超越极赞了晴雯之人格之高与美,并使其成为晴雯反奴人格的意象符号。而画面上的“乌云浊雾”象征的黑暗势力与判词中揭露的对美好事物的嫉恨(“怨”“诽谤”)等人性丑恶、社会丑恶正是造成晴雯悲剧的原因,“嗟念”则鲜明表达了作者态度。这就使得“心比天高”弱化甚至消解了“心高”词语在流传中附着的否定性语义,而凸显其被淹没的肯定性语义。不仅于此,作者还通过“比天高”的夸张比拟手法将其语义推向了极致。天为至高,是中国古代自然天崇拜和天人合一的“天帝”“天命”崇拜的物理认识基础。“昊天罔极”(《诗经•蓼莪》),人至渺小。“心比天高”是一种冲击甚至突破感受极限的意象创造,“心高”这个长期附着否定语义的词语,在曹雪芹创造的语境中转化为赞颂之语了。这真是点石成金啊!

从今人的眼光苛求,晴雯的精神追求也许算不上什么高大上。但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却表达了最热烈的肯定,甚至像宝玉视晴雯为“第一件大事”那样有些偏爱。其原因,八十年前,王昆仑先生在论述“晴雯的意识中心”时深刻指出:

“她自始至终表现着被压迫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在小姐们中林黛玉有骨气,但晴雯是贫民,是孤儿,是丫鬟,因此晴雯的性格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是身处奴才的地位却坚决反对奴才们谄媚主子、出卖自己的卑劣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她反对别人的奴性,反对别人奴视自己,自己不肯以奴才自居。一直到最后,对无理的搜查,凭空的诬陷,这倔强的少女始终是坚决不屈服。”

这就是“心比天高“的本质内涵。笔者曾经指出,曹雪芹的这种情感取向不但与他个性中的“傲骨”相呼应,而且融入了他出身的世代受奴役的包衣曹家反奴人格的精神传承。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家族文化印记。在论述鲁迅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时就指出,这是最可宝贵的民族性格。

当然,曹雪芹所做的语义翻转并不是对原有语义的彻底否定,“心高”或“心比天高”的语义本来具有双重性内涵,作为语词符号,由于人性和个性的复杂性,这种矛盾还可能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晴雯就是如此。从身份说,她确是赖大家买来孝敬贾母的“奴才的奴才”,但由于贾母的喜爱,特别是贾宝玉的宠信,她又是等级奴役的受惠者;她既有“一样这屋里的人,谁又比谁更高贵些”的朴素平等观念,又有任意惩治小丫头的“爆炭”脾性:她的“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的“痴心傻意”,固然比薛宝钗“送我上青云”,花袭人求“终身倚靠”的目标来得纯净高尚,但又确实是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她的“风流灵巧”招人嫉恨,当然是由于人性和社会丑恶,也有其“心高气傲”自身的因素。这就使得晴雯悲剧,在社会悲剧、人性悲剧的主要内涵之外,还有性格悲剧的深刻意义。这正是曹雪芹用“多情公子空嗟念”一语写出他的复杂感受的原因,也是他着意运用“心高”语词又加以创新为“心比天高”作为晴雯判词的良苦用心。它的满纸乌云浊雾,既是愤怒控诉,也是沉重叹息。

然而,承认“心比天高”的语义双重性并不能否定它在判词语境中的基本内涵。归根结底,它是曹雪芹为钟爱的女奴晴雯作为美的精灵和反奴人格化身所精心创造的语词符号。在小说构思中,它既与后文现实晴雯形象及其悲剧描写相印证,又与晴雯逝后《芙蓉女儿诔》创造的浪漫女神形象前后映射,可以说,芙蓉女神形象乃“心比天高”的语词符号的具象和升华。

“心比天高”是精神飞腾翱翔的意象。受“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哲学影响,曹雪芹笔下“心比天高”中的“天”,显然绝非至高无上的主宰或人格神,而是体现“道”的自然。他所称颂晴雯的“心”即精神追求,正是合乎自然的被李贽等先进思想家推崇的原初人性,纯真童心。正是以这种冲破传统与世俗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为基础,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把女奴晴雯创造成绝美女神: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内外俱臻极顶的美的精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心比天高”的意象已融入其中,甚至可以说,它成为《芙蓉诔》女神形象的构思起点。作者创造的芙蓉女神形象,已不同于尚存某些性格缺陷的现实人物晴雯。例如“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就与晴雯人缘关系的实际大相径庭。我们不可能通过诔文所写还原现实晴雯和宝晴关系细节,因为芙蓉女神已是对现实人物晴雯的理想化修正和升华。而这一升华的哲思和审美意象,作者早已在判词中对现实人物晴雯“心比天高”语词符号创造埋下了伏笔。

晴雯是曹雪芹创造的文学史上第一位反奴人格女奴形象。曹雪芹又把首创的“心比天高”词语献给了晴雯。新词语,新语境,新语义,与新形象融合一体。

二水分流

在《红楼梦》的语言接受史中,晴雯判词“心比天高”很耐人寻味。不但在阅读中家喻户晓,而且进入现代文学语汇,为许多作家作者所瞩目。这种情况,在小说文本中实属罕见。

最早吸收这一词语的是文学大师鲁迅。《故事新编.出关》中,关尹喜同部属议论出关的老子说: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明显是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仿制,用以表现关尹喜对老子的嘲讽之意。鲁迅在《“出关”的“关”》一文中说:“我同意于关尹子的嘲笑。因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能一无所为。他是连老婆也娶不成的。可见鲁迅在此用“心比天高”的语意已完全不同于曹雪芹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红楼梦》的逆反,可以说,又回复到“心高”偏向否定性内涵的原初语意了。不过,当鲁迅以“心”与“命”即精神追求与现实遭际联系对照的时候,他已经把曹公“心”与“身”的个体(小宇宙)自我映照拓展到无比广阔的世界(大宇宙)了。

于是就出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同一语词的语义分歧:“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褒扬与“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的贬讽,而且它们都得以广泛流传并进入文学语汇宝库。它使人们联想起《红楼梦》黛钗双峰并立二水分流影响后世的奇景,只是这里还多一种代际的继承和创新。搜索百度,用此词语者,数不胜数,虽然在“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的基本语义大体一致,但其具体实现则因语境而异,取负面意义者,如:“不能养活他一辈子。那么个小丫头,不要心比天高。”(林语堂《京华烟云》)“你怎么能那样评价他呢?他不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也不是失却根本,忘形得意。”(贾平凹《浮躁》)其中,命相之类或含命相观念之作尤多。而表正面意义者如:“看不起苏惠,这也说明芳卿这个人也是心比天高,才华也是出众,而且理想事业是追随曹雪芹的。”(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有心比天高,来造凌云塔。”(范诗银《卜算子•繁塔》)即使用鲁迅语,也可用于揄扬:“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励志之作多仿此。笔者在研究包衣曹家精神传承时,也借用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二语,论述曹寅的反奴人格和自由心性,及其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影响。

语义在语境创造中实现和闪光。这将是一个绵绵不绝,永无止境的过程。曹雪芹就是这一语言奇观的开拓者。(刘上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