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到了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山水、花鸟画由于比较正确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已经可以和人物画分庭抗礼了。更重要的是,写生画和水墨画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至于绘画的题材,也比过去更为广阔得多。
宋朝开国便设有“翰林图画院”(封建帝王御用的绘画机构),罗致了全国的画家,按照他们才艺的高下,分别给以不同的职衔,这对专业画家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翰林图画院的画家,现在有名可考的有一百七十多人,其中著名的有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珪。此外,还有以画人物著名的李公麟和擅长界画(用界尺作线,画成宫室楼台,谓之“界画”)的张择端等人。
李成(919—967),字咸熙,先世为唐宗室。他的山水画,最初师法唐末画家荆浩,后来加以发展变化,创出与荆浩不同的风格。他落笔简练,墨法精微,能“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他的作品有宋代摹本《读碑窠石图》。
范宽( 950—1032),名中正,字中立。画山水初学荆浩、李成,后来感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意思是说不如向真实的大自然学习),于是迁居终南山,对景造意,写山真貌,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
李唐(1066—1150),字晞古。他的画风对整个画院中的山水画派,有很大影响。他的存世作品有《晋文公复国》《江山小景》《万壑松风》《清溪渔隐》等图。
刘松年(约 1155— 1218),南宋杰出画家,钱塘人。他的山水画,笔墨精严,设色妍丽,善于表现山明水秀的江南景色。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溪亭客话》等。
马远(约 1140—约 1225),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市),生长于钱塘。他的山水、人物、花鸟画,在宋画院中负有盛名。他生长的时代是宋室南渡以后,所以他画山水多作残山剩水,具有深刻的含意,世人称之为“马一角”。他存世的作品有《踏歌图》《水图》等。
夏珪(生卒年不详),字禹玉,钱塘人。他的山水画,笔力遒(刚健、有力)劲,墨气淋漓。构图多突出近景一角,风格与马远相近,后人并称“马夏”。存世作品有《溪山清远》《西湖柳艇》等。
以画人物著名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山人,舒州(今安徽舒城县)人。他画人物、佛像,广取前人之长,发展了东晋画家顾恺之、唐代画家吴道子等各家的特长,运笔如云行水流,自成风格。他画的白描罗汉非常有名。“白描”是用墨勾线条,不着色,他是这种画法的创始者。存世作品有《维摩演教图》等。
开始重视现实习俗生活的描绘,打破过去画家专画历史人物与贵族生活的局限,这是宋代绘画的一个很大变化。北宋杰出画家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种新题材的代表。张择端选择清明日汴京东门外一段繁盛地区的街景为题材来作画。在画中,可以看到汴河里船只往来、虹桥上车马不绝、街道上店铺林立的景象。可贵的是,画中突出了各业劳动人民各种劳动生活的场面。这幅画至今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着,它是我国绘画史上不朽的杰作。(蒋震)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省旅发大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在宋代,
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
产生了一大批惊世之作,
至今依然引人传唱。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被誉为东坡词的“千古绝唱”,极具英雄气格。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恢复河山,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柳永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陆游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唐婉结婚以后,“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
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
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而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因这首词流传千古。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全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
秦观
秦观,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北宋文学家、词人。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晏殊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被后世称为宰相词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与其他词作者不同,他的身份更倾向于一个将军,但这首《满江红·写怀》却足以让他在众多优秀的词作家中占得一席之地。
岳飞是一个爱国者,他将收复失地、重振山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这首词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千年后依然可以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而这也是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有这么一个人,王安石评价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黄庭坚评价他:“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评价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他就是范仲淹!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宋朝名臣辈出,有许许多多流芳百世的大贤臣,在众多贤臣中,谁能排第一,南宋学者吕中给出的答案是:“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南宋史学家罗大经给出的答案是:“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
范仲淹有何魅力,竟能让这么多人推为第一?
在《续湘山野录》和《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了范仲淹三次被贬,三度荣光的故事。
本文就以此三光,管中窥豹,一睹范仲淹之风采。
01、志存高远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州,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五代时期范仲淹曾祖和祖父还有父亲范墉都在吴越为官,后来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担任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可第二年范仲淹父亲就不幸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之下只好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从此取名朱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得知了自己的家世。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寄人篱下,一种强烈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发誓要自立门户,毅然决然离开了山东,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他的母亲流着泪派人追他,范仲淹强忍心中不舍,回答道:母亲等我十年,十年之后,就是我金榜题名之时,到那时我就回来接母亲。
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誓言,那一刻,范仲淹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望着他的未来。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可在求学过程中,范仲淹生活十分艰苦,他每天煮上一锅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加上点咸菜就是他的两餐饭,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伙食非常糟糕,便给了范仲淹一些钱,让他改善伙食。
范仲淹很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惊讶发现,他上次送来的美味佳肴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
范仲淹解释道:我是担心自己吃了美味佳肴之后,再也吃不下粗茶淡饭了。
此言一出,朋友对范仲淹佩服得无以复加。
后来有一次,范仲淹求签阐述自己的志向,说出了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因为范仲淹觉得只有从政和从医才能造福万民,如此志存高远,怎不令人敬佩?
宋真宗画像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去亳州去朝拜太清宫。
当车驾经过应天府时,范仲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皇帝。
唯独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目睹圣颜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范仲淹淡定地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
于是他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
这就是范仲淹,还未出仕,已然折服众人。
果然,第二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一举中第,成为进士。
不过他名次不是很高,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两年后,范仲淹认祖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个荣耀千古的名字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范仲淹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每任一地,便造福一方,今江苏东台的范公堤就是范仲淹济世安民的明证。
02、此行极光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和夫人李氏(太宗朝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在应天成婚,范仲淹终于成家立业。
遗憾的是,两年后范仲淹母亲病逝,范仲淹只好在应天为母守孝,丁忧去职。
天圣五年(1027年),“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的范仲淹,打破宋朝“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
在这份万言书中,范仲淹奏请朝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这是一个一心为公,无视陈规陋习的勇士。
宰相王曾对范仲淹这份万言书极为赞赏,范仲淹由此扬名天下。
不久枢密副使晏殊举荐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成为大宋皇家图书馆管理员。
众所周知,图书馆管理员大多都是厉害人物,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个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清平乐》刘娥剧照
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九日,这天是冬至日,大宋每年例行的郊祀天地大典的日子。
十九岁的“小皇帝”在沉默了三年之后突然宣布:他要像当年的新年大朝会一样,先率百官到会庆殿为皇太后贺寿,然后才到天安殿受朝。
这事搁今天看没问题,但在当时问题大发了。
问题出在哪?
问题就出在顺序上,宋仁宗身为皇帝,理应先受朝,再朝见太后,这叫先国后家,结果宋仁宗先家后国。
宋仁宗已经沉默太久了,在刘娥执政时期,他在史书大概留下了十多句话,大家已经习惯他做个沉默的小六郎了。
谁也没想到他不说话则已,一说就雷倒一片。
宋仁宗此言一出,满朝沉默,谁也不敢得罪太后刘娥,既然宋仁宗想当孝子,那就让他当呗。
关键时刻,范仲淹毅然决然站了出来,直接给宋仁宗上书道:“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
不知道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会有何感想,可以肯定的是刘娥很生气!
你丫胆子太大了,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
而大宋百官像看傻子一样地看着范仲淹,你谁啊,这么牛?
范仲淹表示我姓范,我官虽然小,但是仗义执言,我辈职责所在。
范仲淹无所谓,举荐他的晏殊却吓得半死!
你这是要害死我啊,你是我举荐的,你要出了事,我也跑不了!
晏殊本来就胆小怕事,当他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赶紧找来范仲淹面授机宜,劝他别搞事。
结果范仲淹冷冷回答:承您举荐,每天都怕不称职,让您难堪,谁知今天竟以忠直得罪门下。
然后范仲淹拂袖而去,回家之后写一封长信给晏殊,表明自己的决心。
这就是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清平乐》晏殊剧照
紧接着,范仲淹又螳臂当车一般直接上书,要求刘娥把亲政大权还给己成年并早已大婚的宋仁宗。
这是作大死啊!这是往粪坑里扔了颗手榴弹啊!
然后范仲淹坐等天雷劈顶,可他左等右等,居然晴空万里,屁事没有,这搞什么东西?
原来他的奏折是交上去了,却被东府压着没上报!
大宋宰执大臣们原形毕露,都是群软蛋!
范仲淹非常愤怒但无可奈何,秘阁校理的官职实在太低了,就算想越职进言都没门路。
范仲淹怎么办?他选择了主动上书辞职,要求把自己贬出京师。
这次他如愿了,宰执们这次反应十分迅速,他被任命为河中府判官,即日出京上任。
此事一出,很多人对范仲淹肃然起敬,范仲淹出京时,慕名而来的官员为他送行。
长亭中,众人举杯向范仲淹致敬:“此行极光”。
这是范仲淹第一光,在刘娥只手遮天之际,他竟然敢不顾自己的安危,要求刘娥还政,朝堂衮衮诸公,在范仲淹的光芒下,可觉得愧疚否?
03、此行愈光范仲淹被贬河中后,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反对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赤忱之心,怎不令人惊叹?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掌权十多年的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终于开始亲政。
宋仁宗马上想起了大忠臣范仲淹,召其回京,任命其为右司谏,掌管一半弹劾大权。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一朝天子一朝臣,很明显,大宋朝廷将面临一场大洗牌,刘娥党羽将要被清算,而范仲淹这样的帝党将获得重用。
当时很多人为了讨好宋仁宗,主张对刘娥来个全盘否定。
关键时刻,又是范仲淹。
被刘娥打压过的范仲淹保持了冷静和理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劝宋仁宗:官家,您别再过多纠缠以前的小事了。
刘太后保护了您十多年,现在要多想想她的好处,其它都忘了吧。
宋仁宗听到范仲淹的话感愧交集,这话出自从前反抗刘娥最激烈的范仲淹之口,比什么样的规劝都有力度。
宋仁宗马上就清醒了,马上下诏不许再议论刘娥垂帘听政时的任何得失对错。
这就是范仲淹,他反对刘娥,是出自公心;他维护刘娥还是出自公心,范仲淹用自己胸襟迅速安定了人心。
当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马上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宋仁宗当时没放在心上。
范仲淹便质问宋仁宗:如果你半天不吃饭,该当如何?”
宋仁宗幡然醒悟,马上派人安抚灾民,派谁去?范仲淹!
要知道此时范仲淹留在开封才是最有利的选择,赈灾这是麻烦事,做好了只是小功,做坏了是大过。
但一心记挂灾民的范仲淹还是去了。
范仲淹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而后又上书八事,针砭时弊。
此等公心,朝堂诸公,有谁能及?
但很快,范仲淹又被贬。
明道二年(1033年)十二月,大宋朝廷爆发突发事件,郭皇后竟然掌掴宋仁宗。
宰相吕夷简公报私仇怂恿宋仁宗废了郭皇后。
这事和范仲淹没有任何关系,他是宋仁宗的红人,如果他为自己的前程着想就不应该反对皇帝和宰相做出的决定。
但范仲淹认为,天家无私事,郭皇后乃一国之母,岂能轻易废之?
于是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集体闯入皇宫,跪伏在垂拱殿前,大呼小叫,请求宋仁宗出来解释解释。
这叫什么?这个伏阁请对!
在言官进谏级别中仅次于死谏,这在北宋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面对这样一种从来都没出现的突发事件,宋仁宗压根就不敢露面。
但是当孔道辅敲响了神圣显赫无比的金殿之门,大叫道:“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
宋仁宗无法再保持沉默,无奈之下,叫范仲淹等人去质问宰相。
《清平乐》吕夷简剧照
范仲淹等人一看到始作俑者吕夷简,就把废后的问题上升到了最高程度——“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臣子事奉皇帝皇后,就像儿子事奉父母。
老爹和老妈吵架闹离婚,做儿子的应该去劝和,而不是真让两人去离婚。
普通百姓人家尚且如此,何况皇帝和皇后?你吕夷简还是不是个人啊?
三言两语,就驳倒了吕夷简。
于是范仲淹们气势汹汹而来,得意洋洋而去。打算趁势追击,接着去教训宋仁宗!
对于言官来说,驳倒宰相,再教训皇帝,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
历史就是这么搞笑,之后的宋朝和明朝,屡屡让言官们爽得死去活来,他们驳倒甚至扳倒了不止一个宰相,教训了不止一个皇帝。
尽管代价很大,但这群无知无畏、心怀正义的勇士确实做到了!
可惜这次不行,这次范仲淹他们遇上的是吕夷简!
台谏言官们前脚才走,吕夷简后脚就和皇帝见了面,说了一句话“陛下,台谏官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应予贬逐。”
吕夷简很粗暴,很直接,官家你也别跟他们废话,说是说不过他们的,直接罢官了事。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当范仲淹们才走到待漏院(即官员上朝前的休息室),宋仁宗下旨,范仲淹贬知睦州,即刻启程,不必入宫告谢!
吕夷简用最简单明了、粗暴直接的方式,将范仲淹被踢出京城了,连见皇帝最后一面的权力都被剥夺。
范仲淹和吕夷简争斗的序幕由此而始。
当天的开封城外,聚集了无数个为范仲淹第二次贬官送行的队伍,并由衷的对范仲淹道:“此行愈光”!
就这样范仲淹踏上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第二光,不久之后还将有第三光。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04、此行尤光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因为范仲淹的到来,苏州大治,这就是范仲淹,每贬一地,必治一地,每任一方,活民无数。
范仲淹是仗义执言的言官君子,更是治国安民的能臣干吏。
景佑二年(1035年)三月,范仲淹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后改判国子监。
一回京,范仲淹不改初心,经常上书言事。
吕夷简烦了,他终于发现不能让范仲淹闲下来,他要一闲下来,大家都没得闲!
这年十二月,吕夷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推荐范仲淹担任开封知府。
吕夷简意思很简单,你范仲淹不是能折腾吗?去开封府尹位子上折腾去吧。
治理一国首都,有你忙的!
十二月十三日,范仲淹走马上任,权知开封府。
很快,吕夷简就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仅仅一个月,开封府里大事小情迎刃而解,史称“处之弥月,京师肃然称治”、“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也非常简单。
自古以来京城就是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地,不会有什么杀人越货的大土匪大强盗,也不会缺衣少粮。
治好京城,八个字: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但偏偏是这简单的八个字,能做到的,却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范仲淹又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范仲淹向宋仁宗上了著名的《百官图》,指出选拔干部“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也。”
并进一步指出进退近臣必须由皇帝自己把握,不能全委宰相吕夷简。
这是范仲淹精心绘制的杰作,里面详细记载着自从吕夷简当政后,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谪之路的列表。
其中一一指出,哪些官员升迁是正常的,哪些是吕大宰相一手遮天,明升暗降的。
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大宋律法为准绳,清楚明白地挑明了一切!
也不知道范仲淹哪来的精力,弄出这么一幅图。
而后他再接再厉接连上“四论”攻击吕夷简专权徇私,阴窃人主之柄。
这就是著名的《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论》。
这下范仲淹惹祸了,范仲淹此时是开封知府,并不是言官,没有权力弹劾宰相,他串岗了。
范仲淹鲁莽之举给了吕夷简把柄,恼羞成怒的吕夷简,新帐旧帐一起算,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将范仲淹赶出了京师,贬知饶州。
范仲淹什么人?
当时贤臣的楷模,台谏言官的偶像,大宋朝堂马上爆炸,范仲淹的好友纷纷上书力挺范仲淹。
吕夷简表示,你们一起上吧,谁挺范仲淹,我就贬谁!
吕夷简一不做二不休,在朝堂立一块“朋党榜”,并把范仲淹等人名字写上引以为戒。
但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不惧怕吕夷简的权威,依然上书为范仲淹求情。
哟呵,还真有不怕被贬得,那就一起撸吧!
很快余靖被贬筠州、尹洙被贬郢州、欧阳修被贬夷陵。
现在问题来了,是什么让欧阳修们甘愿追随范仲淹,不惜得罪吕夷简呢?
答案是正义!
他们坚信范仲淹是正义的!
客观的说,范仲淹这次弹劾吕夷简确实有些不对,但他依然能让这么多人追随他,靠的就是这份正义之心。
这次吕夷简下手比较狠,不怕死的人毕竟是少数,范仲淹出京当天只有两位前同事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来送他。
席间两人致敬范仲淹:“此行尤光。”
范仲淹笑道:“仲淹前后三光矣,此后诸公更送,只乞一上牢可也。”
这就是范仲淹的第三光。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05、宁鸣而死这次被贬,是范仲淹遭遇过最大的打击,从开封到饶州,途中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所有人都慑于吕夷简权威,不敢接待范仲淹。
范仲淹对此毫不介意,反而作诗明志道:“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这次太惨了,途中他得了场重病,险些病死,雪上加霜的是,刚到饶州不久,范仲淹的夫人李氏就不幸因病而逝。
此时范仲淹48岁了,人到中年,不幸丧妻,这是怎样的打击啊。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这个时候,范仲淹好朋友、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正好担任德兴县令,他给范仲淹写了两首名为《啄木》的诗,和一篇《灵乌赋》。
啄木就是啄木鸟,灵乌就是乌鸦。
在《啄木》诗中,梅尧臣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
在《灵乌赋》中,梅尧臣以乌鸦寓意范仲淹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这才有此噩运。
梅尧臣劝他应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而是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
面对好友的劝说,范仲淹没有屈服,没有选择明哲保身。
他很快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给梅尧臣。
在《灵乌赋》中,范仲淹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地回复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告诉关心自己的友人,不管自己遭遇怎样的打击,不管自己将迎来怎样的命运,不管别人怎么像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一样讨厌他的所作所为,他都会坚持心中正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宁愿为心中正义,轰轰烈烈而死,也不会为权势而折腰,更不会默默无闻的苟且偷生!
这是怎样的宣言,怎样的浩然正气!
范仲淹这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成为他最为有名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06、宋朝之光伟人是怎么练成的?是炙手可热的权势?还是富可敌国的财富?都不是。
论权势,宋朝有160多个位极人臣的宰相,范仲淹最高做到过参知政事,他从来都不是官最大的那个人;
论财富,范仲淹“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不说家无余财,却也两袖清风。
但他却是宋朝名臣中公认的第一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是天下为公的胸襟,是济世安民的抱负,是恪尽职守的操守,是百折不饶的意志;
是“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的毅力,是“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的情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
这就是范仲淹,宋朝因他而精彩,历史因他而伟大!
范仲淹墓
参考文献: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东轩笔录》;《范文正公年谱》;《范文正公全集》;《宋史全文》;程应镠《范仲淹新传》;汤承业《范仲淹研究》;方健《范仲淹评传》;陈如毅《论范仲淹的文学思想》等。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