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晓的意思(晓的意思在名字里含义)

时间:2023-10-01 13:17:17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素书——绝嗜禁欲

原文:“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这句话的意思是:杜绝一切不良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可以免除各种牵累。

累:忧患。例句有“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好尽”是直言不讳的意思。

人的生性本来很清静,心无杂念,所以也就不会有烦心挂虑的事。如果一旦被不良嗜好和自私贪欲所牵连,那么人就会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各类祸害也就会随之而至。

人都有欲望。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想上名牌大学,想找一份好工作,工作以后想尽快得到升迁,想增加工资,想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想有一辆自己的私家车。以上这些想法,这些欲求,都是很正常的。每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憧憬的梦想,都有自己的追求,也都有自己的物欲。

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追求欲望是人的本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欲望,那他活着还有什么动力?

自然欲望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素书》又为什么讲要“绝嗜禁欲”呢?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理解《素书》中的“嗜”和“欲”指的是什么。

“嗜”的解释是特殊的爱好,而这种特殊爱好多是指有一 定危害,甚至是极大危害的不良爱好。例句有:“庆封已杀崔杼,益骄,嗜酒好猎,不听政令。”

(《史记·齐太公世家》)喝酒伤身,有一定的危害,但这种危害后果不大,充其量只对他个人产生健康伤害,并不会伤害到其他人。但如果一国之君,或者是辅政大臣嗜酒如命,终日泡在酒缸里,醉生梦死,不理朝政;或者是今天的酒醉驾车,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就难以估量。

再如,一个在职官员,他的嗜好是,是贪色,是吸毒,是敛财,那他的危害后果就不单单像爱喝酒那样危害的是自身,而是会直接损害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同时会危及社会。所以,《素书》认为只有断绝所有不良嗜好的官员才有可能成为“贤人君子”,才有可能成为经国治世的人才。

欲:希望,需要。例句有:“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意思是,欲念是人的自然需求。不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欲,贪也。”所以,后来的一些理学家据此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灭人欲”太过绝对。认为“欲”是“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天理也。”意思是说,天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真理,而是万物本性的自然体现,是老子的“道发自然”,这种自然是适当的“欲”。人是自然的生命体,这种生命体对物质、情感的欲望和需求是正常的;但是,这种欲望是有节制的,必须掌握好自然尺度。古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

“欲”与“贪”是不同的,“贪”是不知满足。所以说,“欲”并不等于“贪”;但“欲”可以变为“贪”。只有把“欲”关在笼子里,才能有效把控“欲”的尺度;如果把“欲”从笼子里放出来,就会与“贪”混合在一起变成为“贪欲”。

执政者一旦将人的正常欲念变为不知满足的贪欲,就会失去理性,失去公心,失去责任,同时也就丧失了为国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公正公平的行为底线,原本选拔上来治国理政的官员,反而成了国家肌体上的腐肉和人民心目中的祸害。

“欲”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的。所以,关“欲”的笼子要严丝合缝、密不透风。

之所以得以蔓延,甚至愈演愈烈,原因就是“欲”从笼子里跑了出来。

八十年代初,为了逐步摆脱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激发市场经济活力,让一部分勤劳能干的人优先摆脱贫困,同时鼓励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其他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本是一部很好的“圣经”,结果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还是被凡人俗子想歪了?不得而知。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许多人都把这部“圣经”当成了开启“欲笼”的钥匙,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一部分人”。

“欲”被激活了。仿佛一夜之间,开公司、经商办企业成了时尚,无论能干不能干,会干不会干,反正一拥而上,机关、事业、学校、部队等单位、部门都打着所谓“三产”的幌子,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功。其中最“牛”的当属银行,他们守着金库,自己给自己放贷款,别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他们则是“近身金库先得钱”。

从此,“欲”与“贪”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以滋生和蔓延。虽然后来制止了机关单位经商办企业,但想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却根深蒂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或暗中参与,结,改“明赚”为“暗收”;或巧立名目,互相配合,变强征为软取。总之,一旦贪欲形成,很难摆脱,不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谋取不义之财;而且会不断膨胀、持续发酵,使整个社会受到污染。特别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上行下效、相互攀比,部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师道尊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未能幸免,纷纷融入这个“人欲”横流的大潮中。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其后之所以贪污越来越严重,惩治困难重重,而且屡禁不止,都是那时禁欲的“笼子”闪开缝引发的。

“欲”人人都有,但“贪欲”绝对不能有,特别是为官者一旦有了贪欲,那就会成为贪官。对待贪官,老百姓是深恶痛绝的,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惩治贪官大都也是痛下杀手,毫不留情的。

明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他最了解老百姓最恨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所以当他登基称帝之后,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惩贪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他整个执政期间。朱皇帝惩贪使用了历史上最严酷的手段,规定凡贪污白银60 两以上的官员一律处死。死后将人皮剥下来填入麦秸稻草,再竖立在后任官员的办公桌边上(即大堂上),以此起到对后任官员的警戒作用。

对待贪官一定要严厉打击,决不姑息,毫不手软,发现一个抓一个,抓一个惩处一个,要让贪官人财两空,付出“血”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和警示作用。

惩治贪官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没有贪官,就是最好的。如果有一天所有任职官员都能洁身自好,公私分明,廉洁自律,断绝贪欲,这个世界就会风清月明,天高气爽。显然,这种最好的也是最不现实的,起码眼前是最不现实的。

不过有了良好的愿望,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总有一天愿望会变成现实。

如何努力才能将愿望变为现实呢?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叫作:“标本兼治”。惩治贪官是治标,“绝嗜禁欲”是治本。所谓“绝嗜禁欲”,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欲念”关进法律的笼子里。做好两个笼子,守住两个笼子,贪欲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也就没有了出头之日。这时,贪官就会大大地减少,甚至彻底消失或绝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一个官员的身边布满了黄金白银、美色珠宝、佳酿珍馐的时候,能够做到六根清净,不为所动,那还真要有一定的定力。

如果真能禁欲禁到所有为官者都能“见财心不动”的时候,也就可以认为“惩治”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

如何才能在每个官员心里树立“见财心不动”的定力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倡“以俭养廉”。

如果我们回头看,就会发现贪污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既有高发期,也有低发期。一般来讲,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的时候,往往也是人伦道德败坏,贪污猖獗的时候。一旦“执政为民”的官员们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红线,与社会上的豪门富户融为一体,终日出入宾馆酒楼,舞厅赌场,沉浸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拥红搂翠,一掷千金的时候;或者是讲排场,比阔气,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的时候,还能讲廉洁吗?所以要制定“八项规定”,诏告天下,在反腐之前先倡俭,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这样一件事:鲁庄公为了表示对父亲桓公的敬重,使人在桓公庙的椽子上雕上花纹,大夫御孙连忙劝阻,御孙说:“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桓公是拥有大德的,而君王却把他放在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

一个国君在父王的庙椽上雕花与建造豪华宫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在2000 多年以前却被认为是不符合礼数的大恶,可见古人对节俭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之高的。特别是一个大臣敢直言国君的错误,更是值得称道的。

明代周顺昌在《第后柬德升诸兄弟》一文中认为:“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周顺昌的意思是居官者只要有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就不会追求奢侈糜乱的生活,就不会产生贪婪谋私的欲望,就可以清明廉洁。所以说,勤俭连着廉洁,奢侈通向。

不久前,曾有人提出“以薪养廉”,就是给公务员增加工资,意思是公务员的工资高了,生活富裕了,以后就不会贪污了。果真增加工资就能养廉吗?据了解,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原因有三条:

1.搞“以薪养廉”给人的印象是官员们贪污的原因不是个人品质问题,而是工资制度不合理,收入过低,生活困难造成的,无形中给贪腐者找了一个贪腐的“合理”理由;

2.加多少工资才能起到“养廉”的效果,这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是自报公议呢?还是领导决定呢?或者是找几个数学家用计算机测算呢?

3.“加薪”能否起到“养廉”的效果值得怀疑。现在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在各行各业中不是最高的,但也不是最低的,从目前所惩处的贪腐案例,有哪一例是因为工资低,入不敷出,缺吃少穿而发生的?如果说贪污就增加工资,那不等于说为了让、抢劫分子不再,不再抢劫,也可以给他们发社会救济补助,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直接给他们发一份工资?

公务员要不要增加工资,这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工资水平相联系,这与“惩贪”没有丝毫关系。

根据以上三条,所以说“以薪养廉”是行不通的,老百姓也是不会接受的。

只有从“俭”入手,才能看到“廉”的希望。只要树立了节约俭朴的良好风气,贪污自然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为什么《素书》会认为“绝嗜禁欲”就可以“除累”呢?因为人一旦有了贪欲,就背上了包袱,贪欲一日不除,背上的包袱就会一日比一日沉重。

杜绝了不良嗜好,戒除了贪欲,就卸下了包袱;卸下了包袱就会心宽气顺,浑身轻松,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累”也就自然消除了,夜里睡觉也踏实了,半夜有人敲门也就不再心惊胆战了。最后送大家两句李商隐的诗作为这一段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