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捡蘑菇(捡蘑菇的作文)

时间:2023-10-19 04:48:47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捡呀捡,捡蘑菇

小时候的农村,很穷,条件也很有限,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我们能做什么呢?

能做的事情很多,春天雨后上山捡蘑菇,夏天夜里抓萤火虫,秋天稻场捕蝴蝶,冬天屋檐拽冰棱吃,屋前堆雪人。

我家屋子后面是一座小山坡,不高,坡上长满了松树、杉树,有的地方还有桦树,树底下就是密密麻麻的灌木,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塘梨树毛栗树,因为上面的果实都是可以吃的。坡顶上有地,春天的地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菜,有大颗的包菜,看着它漫无目的生长,长着长着,周围的叶子逐渐向中间卷曲起来;还有白菜,那种可以从一层一层依次掰下来的大白菜,还有土豆,最多是缸豆,长长的茎,需要用杆子插在地里,让茎顺着杆子爬,结出来的缸豆非常长,从最上面垂下来,最旺盛的时候,长长的缸豆绿油油的,笔直笔直的,就像精心制作的门帘一样,煞是好看。

农村里,地里当然少不了“苦麻菜”,高高的杆子,叶子像树叶一样依附在杆子上,每拔下一片叶子,叶子根部就会有叶汁流出来,不小心碰到受伤,黏黏的,还很难洗掉。但这种菜可以一茬一茬地收割,拔完之后,施一点点家用肥,几天就又长出来了。产量很高用来养鹅,养猪。

菜是大人们关心的,小孩子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上山捡蘑菇。春天来了,当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了,万紫千红的时候,蘑菇就长出来。最好是雨后,几个大人几个孩子,吃好早饭,嘻嘻哈哈就上山去了。山很大,一到山上,大家就分散开来,专门找松树根部,只要找到一个,就有一大群蘑菇等着你。你看,他们紧紧挤在一起,一大簇一大簇的,力气大的就长出来了,个头很大;挤不过哥哥姐姐的,就待在他们身下,小巧玲珑的,我们经常称之为:菇子扣。通常大人们假装没有看见,任由孩子们大呼小叫“我找到了”“好多好多”大声乱叫,声音在山林里回响,快乐也随之飘荡。

用来装菌菇的是竹篮,孩子们拿小小的竹篮,大人们拿大大的竹篮,运气好的话,会装满满一筐,运气不好的话,也绝不会有空手的时候,大山是懂人情的,懂得回报的。这山没有了,就到另外一座山头去捡,有时候,一下可以跑三四个山头,除了捡蘑菇,大人们还顺带拉着家常,孩子则是漫山遍野的跑着,大声叫喊着,那种无忧无虑是长大之后再也没有过的了。

印象中,捡拾的菌菇一般都是“松毛菇”,菇子表面为黄褐色、少量蓝绿、铜紫色,像一把小小的纸伞,也有鲜艳一点,略微呈现一点红色,不是那种鲜艳的红,有点像铁红色。反过来,就是非常好看的条纹,越新鲜,条纹越清晰。有时候捡得多了,还拿到单位上去卖,因为野生的,经常能卖个好价格;也有送人的,送给邻居,送给老师。

留下来的就是家里的美食,经常用来煮汤,一大碗一大碗盛着,冒着热气,端上桌来,香气四溢,如果加点肉,那味道简直鲜到天上去了。有时候也用来煮豆粑(家乡的一种食物),作为一家人的晚餐,在吸吸唆唆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长大之后,我很少上山了,但经常收到学生家长们送来的新鲜的菌菇。有时候,早上一开门,门口就放着小小的一盆菌菇,从来不留姓名。

这小小的蘑菇,承载的不仅仅是童年的快乐,也是对那段岁月深深的依恋。

眷念大山的恩赐,感恩乡邻的厚待!常常让我满心欢喜而充满愧意。

论野生菌捡拾实战技巧

大家好,我是一个捡野生菌的爱号者。最近,经常有条友问我“华叔,你在头条里发表了许多有关野生菌的问答,看得我们直眼馋、嘴馋,虽然我们也有过上山捡菌体验,可是捡不着菌啊,每次总是信心满满的进山,结果最终是气瘪瘪的下山,看着华叔每次总是满载而归,能不能分享一些经验给我们,让我们也提高下捡菌的水平”。根据条友的提问,下面是我对“怎样提高捡野生菌”写的一篇个人实战技巧短文,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家是山区农村的,每年到六、七月份的时候,山上的林子里就会悄然生长着各种样的野生菌,这些美丽的“精灵”一直要生长到11月份才会逐渐消失。

我每年都要进山很多次去捡野生菌,随着捡野生的次数增加,逐步逐步的积累了一些捡野生菌的小技巧,一些小经验,我归纳了一下共有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选择合理的时间。

多数进山捡菌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大清早进山,我想是冲着“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这句话去的。很显然,这种时间规划会带来不错的收获。小时候,捡菌一般跟着父母去,头天晚上计划好明早要去捡菌,父母会根据路程的远近规划时间,多数是差不多天刚亮的时候,就已经到山上了,几个小时后就能到一些捡菌回来。但是它有一个小弊端,那就是早上的光线过暗,野生菌本来体积较小,光线过暗容易漏捡。而我的经验是:我一般选择中午12点左右进山,好处有二点,一是中午光线足,比早上更容易发现目标;二是经过早上的那波捡人过后,漏捡的那些小菌子会有所长大,12点进山起到一个小菌子生长缓冲的作用,那些“漏网之鱼”自然就进了你的篮子。

第二方面:优先目标地点。

一般多数人进山捡菌时,都是择大众路线,从近到远式,一路沿山而行,假如此时进山人多,很明显,这种规律会降低你的篮子收益,因为人人在同时、同地进行,自然就把菌子分流了。而我的经验是:优先选择地点,进入山口以后,我会选择一个菌子多一点地点优先到达,这样做可以降低分流率。当然,要做到这点,必定是要有多次进山捡菌的经验堆积,你才能知道往年是哪支山的菌子多,哪支山菌子少,只有掌握这一点,优先目标地点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三方面:放大镜式搜索。

所谓放大镜式搜索,可不是让你真的拿着放大镜去上山捡菌哟,意思是捡野生菌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可以说百分九十的捡菌人,对发现野生菌采用的方式都是平扫式,或者是风卷式。多数人只会去捡已经凸显在地面上的野生菌,捡过之后就迅速离开,这种平扫式、风卷式肯定是发现不了隐藏在树叶、青苔或者其它遮盖物下面的菌子,从而降低了入篮率。而我的经验是:当你已经捡到凸显在地面上的菌子,此时就需要停步俯身,开展放大镜式搜索。

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野生菌其实是一种大自然的细菌胞子,而这些细菌胞子在生长时,多数是以单身至群生。所以,当你已经捡到面上的菌子时,就不妨俯身子在周围继续搜索,这时你就会在不远的范围内再次发现群生体,具体的数量根据菌子的种类来定,少的二到三只,多的五六只或者更多。比如说,奶浆菌、铜绿菌、鸡油菌等菌种,就是典型的群生体,一般当你捡到一只的时候,只要仔细寻找,都会再检到多只其它群生体,这不就增加了你的菌子捡拾数量;二是采用放大镜式搜索,你发现哪些隐藏在树叶、青苔或者其它遮盖物下面的菌子,因为菌子本身体积较小,除了一眼就看到的菌子之外,还有其它群生体其实已经出土了,只不过是被异物遮挡了没有被你及时发现,这时只要你蹲下身体,你会发现好多的群生体早已把烂树叶、青苔、腐树枝顶得高高的,只要拔开这些个异物,这些小“精灵”就会乖的进你的小篮子:三是像青头菌、黑牛肝等菌种,天生的“变色龙”,这些菌种都有伪装色,并且也是群生体,如果你只是一味采取平扫式,风卷式,那么我告诉你它们绝对不会是你的盘中餐,采用放大镜式搜索,从不同的角度来回寻找,会大大的提高你的篮子收益。

第四方面:辅助工具。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我建议备一些辅助的小工具,比如带钩的木棍、镰刀、小锄头等等,小工具便于你在捡菌过程拔开异物,从而有效提高你的目标发现率。

好了,以上就是我个人在捡野生菌中积累的一些验,希望对你们有用。如果你是专业的、或者是骨灰级的捡菌高手,请多多指教。谢谢大家,有喜欢的,请点击关注我,并给个小红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