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姓、氏、名、字、号的由来与含义
白广平
在阅读古文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文中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所困扰,同一个人在文中不同地方的称谓还不一样,给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有的人还因分不清古人的姓、氏、名、字、号而闹出许多笑话。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它们的由来与含义后,就不难掌握和区分了。
“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古,男女关系极为混乱,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另外由于当时人类的装备和技能低下,男人出去打猎、捕鱼,弄不好自己反而成了动物的猎物,伤亡很大。大伙普遍没有爹,为了应付自然界的伤害和外部族的入侵,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母亲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组织,这就是“部落”。为了区分不同的部落,人们把每个部落崇拜的图腾或具有的明显特征作为该部落的标签,形成了最早的“姓”。“姓”由“女”、“生”两个字组成,本意就是女子所生的子女。现在考证出来的“古姓”有数十个,近半数都带女字旁,如、姬、姜、姒、瀛、妘、妫、姚、姞等,就是由于“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子女从母居,这个特定的“姓”就成为该部落所有成员的共同代号。
“氏”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人会用工具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男性的优势逐渐突显,同时部落人口越来越多,一些能力较强的男人便带着自己的“家族”从原来的部落中分离出来,成立了新部落,为了区分分家以后同姓不同的部落,“氏”就诞生了。“氏”最开始的时候是根据职业特长命名的,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后来也有根据封地、出生地、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命名的,这些新成立部落的人既有原来的“姓”,也有后来的“氏”,如孔子,姓子,孔氏。当然也有人一直留在原部落没有分离出来,或者一些小部落一直没有分出去新部落,这部分人大都是发展不怎么好的,也就是后来的平民,他们就只沿用原来的“姓”,而没有“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他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古代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是为了方便婚姻,因为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用现在的话简单来说,“姓”是用来防止近亲结婚的,“氏”是用来表明贵贱高低的。
“姓”和“氏”都是属于公共的,不是某个家庭或个人的。到了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合二为一融合在一起了,就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姓”。当然后来的“姓”除了古代的姓和氏外,还有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避灾难而改“姓”、少数民族姓的音译、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等来源。
“名”也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载:“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名”是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起的,如孔子名“丘”,曹操名“操”、刘备名“备”,是长辈或地位高的人称呼晚辈的时候喊的,如果同辈、小辈或下属直呼其“名”,就是对人家的不尊重,是骂人了。
“字”是成年以后起的,在古代更是只限于有身份的人,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如如孔子字“仲尼”,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女子十五岁准备嫁人时才取“字”,成语“待字闺中”指得就是未取“字”、未婚的女子。“字”是供他人称呼的,包括同辈、小辈或下属。
“名”和“字”都是个人代号,一个人通常一生只有一个。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都是后天取的,一般相当于是这个人的评语或总结。自己取的“号”叫“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欧阳修自号醉翁;别人敬赠的叫尊号、雅号,如李白的谪仙人、秦观的山抹微云秦学士、刘永的露花倒影柳屯田等;别人戏起的叫外号、诨号,元代以后叫绰号,如南明皇帝朱由崧绰号“虾蟆天子”,当时的臣子马士英绰号“蟋蟀相公”。帝王或者大官死了以后有的还有“谥号”,总结评价他的一生,特别牛的帝王死了以后,后人祭祀他的时候还会有个“庙号”,表示他的地位和功绩,如曹操谥号武皇帝、庙号太祖,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武官最好的谥号是“忠武”,如诸葛亮、郭子仪、岳飞都是这个谥号,文官最好的谥号是“文正”,如魏征、范仲淹、曾国藩谥号都是文正。
由于号可自取、赠送或戏起,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有的人一生只有一个号,有些文人有许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如苏轼一生有38个名号,鲁迅一生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白广平于2023年9月)
多年前,咸丰县别启军同宗联系上我,与其妻子春多次简谈过咸丰别姓情况与归宗意愿。前些时,另一同宗别启恩联系上别爱华,转而联系上我,明确表达了咸丰别姓参与此次沔阳别姓续谱的意愿。我在别启恩提供的始迁祖别仕贵的基本情况与世系图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考证:
一、咸丰别姓始迁祖名
咸丰的始迁祖名:别仕贵
二、别仕贵迁至咸丰的时间依据
别仕贵第一个儿子出生在祖籍地,第二个儿子是 1754年 正月三十日辰时出生在咸丰,那应该是1753 年后1754年正月之前搬到咸丰的。1753年是清朝乾隆十八年。
三、对应沔阳别姓的辈份确定别仕贵的身份
由于1888年打谱时间晚于1753年别仕贵迁徙时间135年,故1888年沔阳别氏宗谱中没有关于别仕贵的记载。
而别仕贵的仕字辈份与沔阳别姓五房之七铣公后人11世旷公家族的子辈 仕字辈相同。
确定:别仕贵相当于当今沔阳别姓十二世的芝字辈
四、别仕贵迁咸丰前的住址
旷公的住址:沔西楼四里赵西垸
现确定:别仕贵的老籍应该在赵西垸。
五、下图文字说明了别仕贵迁徙到咸丰的原因
上图为别仕贵及其后代。由吊线图列出。
吊线图下的文字说明:咸丰马河、龙埠姓别的由“汉阳府、荆州道、甲板谷、十三村”搬来。其原因是:住于长江边遭洪水怕淹而搬来。
六、吊线图文字说明了别仕贵迁徙到咸丰前的地址
这一说明文所言迁出地址为“汉阳府”,沔阳州乾隆年间属汉阳府,此说明迁出地址是能对上的。
七、别仕贵迁移到咸丰的地址:马河(龙埠)
咸丰马河、龙埠姓别的由“汉阳府、荆州道、甲板谷、十三村”搬来。
八、别仕贵迁移到咸丰后另立的字辈
别仕贵在咸丰另立18字字辈:
仕明汉德光英维仁启承常纪统术永克大正
此18字辈,不同于沔阳别姓64辈字,也不同于光绪年统一辈字前的任何一派的字辈。是一个由仕字辈起头的独立的字辈体系:
与沔阳64辈字对照:
九、咸丰别姓强烈要求认祖归宗
咸丰别姓同宗别启恩、别启军多年来多次表达过认祖归宗的愿望,这二位同宗按沔阳别姓与咸丰别姓辈字对照,即为二十世,与我别道林同辈。
前些时,别启恩多次联系别爱华表达过认祖归宗的愿望,之后又转与我多次核实别仕贵的迁出时间与地点及与沔阳别姓的亲缘关系,最后,我们确定:咸丰300多名别姓应属沔阳别姓五房之七铣公支系,应该认祖归宗。
咸丰别姓现有电脑操作人员,我已将最后确定的横式宗谱电子表格发给他们,要求一次性填写到位,发来作为咸丰分支参与宗谱汇总合成。
别道林 2023年9月10日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