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刻骨铭心,不管我们去了哪里,身居何处,即使身边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在嘈杂!可当我们猛然听到那一声熟悉的兰州方言时,会睁大眼睛,兴奋不已。
制作该篇是为了让漂泊在外的兰州人,读出一些童年的回忆,找到一些家乡的味道,回想一下曾经的过往,感受一丝老家的温暖。有空回家看看吧!
兰州方言:《尕老汉》
山上住着一个尕老汉
身上穿地是甲甲子
衣服上有两个抽抽子
腰上别地是烟锅子
胳肘洼里夹地是马蹄子
左手端着一个缸缸子
右手拿着一个铲铲子
赚钱靠地是土鸡蛋
锅里煮地是洋芋蛋,
炕洞里填地是驴粪蛋
早上吃地是荷包蛋
孙子叫地是尕牛蛋
笑眯眯的长着两个红脸蛋
一天到晚嗦的指头蛋
爬在地上玩的是玻璃蛋
窜到树上就去掏鸟蛋
一天到晚组成个脏土蛋
地头子上坐的是老汉子
来送饭的是他老婆子
手里端的是铂铂子
脊背上背的是尕孙子
勾子后头还跟的狗娃子
树上结的是果子
地上爬的是瓜蛋子
冬果软儿吊蛋子,
苹果巴梨沙果子
菜地里种的是葱秧子
盖楞上种的是蒜苗子
莲花菜的芯芯子
茄子辣子豆角子
西红柿地沟门子
看园子的窝蓬子
门口放着一个筛粪用的粪床子
里面放着几个框框子
还有铲子筛子竹靶子
铁铣镢头簸箕子
勾搭子、棍棍子,
锄子刨子线绳子
最里头挂着一个猪八戒的大耙子
兰州方言:《哈》
人去世了叫“缓哈”
娃娃拉屎叫“粑哈”
吃开饭了爱“蹲哈”
留客人住宿叫“站哈”
不让人说话叫“楚哈”
角落里挤着坐下叫“就哈”
葛优躺叫的是“块哈”
骂耍赖的人说是“你死哈”
兰州方言:《人体器官》
光屁股叫的是“净勾子”
把屁股叫的是“沟墩子”
膝盖叫的是“玻膝盖子”后面叫的“揽筋湾子”
胸脯叫的是“康子”
青春痘说成是“括括子”
把指甲叫的是“指甲盖子”
把鼻孔叫的是“鼻孔隆子”
把脊椎叫的是“脊梁骨杆子”
胳膊肘叫的是“胳肘子”
肋骨说成是“勒巴齿子”
把尾骨叫的是“尾(yi)巴骨尖子”
把脸蛋叫的是“腮帮子”
额头称呼的是“崩楼”
腋窝叫的是“胳肘洼”
把娃娃吃奶叫地是“咂捏捏”
兰州方言:
丢三落四叫“木古”
傻了吧唧的叫“夯客”
混不清楚的叫“讨吃”
非常讨厌的叫“坎怂”
不懂事的娃娃是“瓜娃子”
小屁孩说成是“子子子”
办事一根筋的是“死眼子”
啥都不懂的尕娃叫的是“愣头青”
把傻乎乎的人叫“半蔫汉”
窝囊废说成是“木囊”
可怜巴巴叫“孽丈”
讨饭的乞丐叫“要要吃”
做买卖挣钱叫“跑光阴”
非常好吃的叫“稀不香”
不明白意思就是“骗不来”
过日子忙活叫“跌办”
动作放快叫“缭乱”
滥竽充数叫“混卷子”
稀里糊涂叫“颠盹”
做事麻利叫“干三”
下手狠地叫“叶子潮”
发生明显变化叫“立乎”
稍微一点叫“踅(xue)摸”
被人治麻叫“盘毕了”
路边上聊天叫“谝闲传”
非常舒服说成是“系不肤坦”
吃坏了拉稀叫“冒电杆”
把握不住高低叫“冒天痴”
冷不丁喊了一声叫“冒鱼子”
把太阳叫的是“热头”
把牛肉面叫的是“牛大”
尿盆叫的是“尿(sui)锅子
把厕所叫的是“茅寺”
短裤叫的是“裤衩子”
丢了东西叫“(ri)到了”
兰州方言:《黄河谣》
黄河的水呀
哗啦啦的流啊
你和我的感情才开头啊
你是我的心
你是我的肝
你是我生命中的四分之三
图片说明:以上图片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
在兰州金城关泥塑馆拍摄。
欢迎兰州的朋友们留言补充。
作者简介
姓名:贺登年,女,生于1976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人,党员,汉族,出生在一个传承孔孟遗风,有着书香气的家庭。热爱读书写作,成为美篇写作达人,被美篇官方特邀创建家教宝典圈子,美篇号3428128,作品发表在各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备注:本文是经创作者@家教感悟贺老师同意后转载
《山海情》有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
播到最后,反而是更小众的方言版
比普通话版更受关注
“额(我)们葱(村)支书”
“蕞(小)娃”、“蕞蕞的事情”
“冲(春)天在哪里”.....
这些嘴子一下就流行开来
新疆人看《山海情》
除了精彩不注水的故事情节
最上头的就是剧中人物的宁夏方言
说是宁夏方言,其实是中原官话里的
关中方言+兰银官话的混合体
因为宁夏北部方言
属于兰银官话的银川片和银吴片
南部山区话则属于中原官话的
秦陇片、陇中片和关中片
中原官话是汉语北方官话的一个分支
是在以雅言为核心的
中国历代标准音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分布于河南大部、河北南部
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山西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南部
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
新疆南疆(另加伊犁地区6个县市)等地区
共392个县市,使用人口达到约1.86亿
焉耆方言是典型的中原官话
是中原官话的分支--关中方言的至亲
在《山海情》里,有个角色叫“尕娃”
“尕”是后造之字,历代字书、韵书
直至《康熙字典》均未见收录
“尕”是会意造字,目前有两种说法
其一认为“尕”是“乃”与“小”
联合起来表示的是“小儿在吃奶”
“乃”通“奶”
其二认为“尕”是“乃”与“小”
联合起来表示
“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
“乃”指“再度”、“重复”
引申指“一系列(孩子)”
两种说法均指“尕”是“小”之意
是一种爱称,用于姓、名、排行等之前
如“尕娃”、“尕子儿”
“尕妹”、“尕舅”等
后来“尕”的词义扩大
从仅仅用来指人扩大到指事物
如“尕板凳”、“尕事情”、“尕羊娃”
并且有了叠音词,如“尕尕的”
新疆人的口头禅“尕尕的事情”
就是指“小小的事情”
“尕”在有些方言中还指“少”
通常表示数量少,如:尕尕(儿)
尕尕点,点尕尕,一尕尕
“尕尕”在广东方言中指
“儿童所穿的漂亮的、崭新的服装”
《山海情》中还有很多如“蕞娃”、“蕞倯”
之类的称呼和“蕞蕞的事情”之类的描述
这个“蕞”很有讲头
是典型的关中话、关中音
蕞,新疆方言音读为【suī】
是“小”的意思,“蕞娃”就是指“小孩子”
“蕞蕞的娃娃”指“年纪小的娃娃”
“个子蕞蕞的”指“身高矮矮的”
“蕞蕞的事情”就是指“小事情”
在特殊语境下,“蕞”是一种蔑称
含有低看一眼、取笑、不屑一顾之意
如:“有本事你们这些蕞倯一块上
看我咋么把你们撂翻”
“都是些蕞娃,不用理视”
“蕞”的本音读为【zuì】,本义是指
“古代演习朝会礼仪时标志位次的竖茅”
引申为“丛聚的样子”
篆文写作“蕝”,《说文解字》释为:
“朝会束茅表位曰蕝”
《广韵》《集韵》释为:“蕞,小貌”
《左传·昭公七年》:“郑虽无腆
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行政柄。”
“蕞尔”就是小的意思
后来的成语“蕞尔小邦”
就是用来形容地域极小的国家
嵇康《养生论》:
“夫以蕞尔之驱,攻之者非一涂。”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眇”,表示短小、矮小
《旧五代史》:“凝式体虽蕞眇
而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
“蕞”由【zui】音变为【sui】音
是方言词语发生变音所致
“蕞”是声母发生了异变
有人把“蕞娃”写为“碎娃”
是循音找字之误,“碎”的原义
是指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或零块
如碎石、砸碎、碎裂、碎布等
“碎”字从无“小”的意思
“蕞”和“尕”都有“小”的意思
“蕞”指本义
但“尕”有表示从大到小排序之意
也代指“少”
再者,“蕞”是雅言,“尕”是俗语
“蕞”是古已有之,“尕”是后世所造
新华社西宁5月1日电题:牦牛“尕66”和它的“全职奶爸”
新华社记者李宁
暮春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种牛场,阳光遍洒草场,“尕66”俯下身子,“贪婪”地啃食着枯草,副场长殷满财在一旁为它轻轻梳理着毛发。
“尕66”是一头野生公牦牛,它的家乡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2006年,出生不到半月,体型瘦弱、身患疾病的“尕66”迷失荒野。幸好被巡山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发现。但由于缺乏救助野牦牛的经验,各种法子试了个遍,“尕66”发烧腹泻的症状迟迟没有缓解。
听到纯种野牦牛救助遇到困难,时任大通种牛场技术员的殷满财连夜奔赴上千公里外的可可西里将“尕66”带回种牛场。返程途中,殷满财一直把它搂在怀中保暖;回到种牛场,殷满财组织兽医会诊,制定治疗方案。用牦牛奶喂养,注射药物和疫苗、领着它在草场散步……在专业治疗下,“尕66”逐渐恢复健康,殷满财也成了“尕66”的“全职奶爸”。
“‘尕’在西北方言里是小的意思,它进场时不到20斤,引进排序是06066号,我们就叫它‘尕66’。”殷满财介绍,之后大通种牛场引进种牛编号系统,通过电脑重新排列,公牛是奇数、母牛是偶数,但“尕66 ” 的编号却一直保留到今天。
2009年,已成年的“尕66”身高近一米八、体重700多公斤。在殷满财的安排下,它得到一份“工作”——配种繁育后代。20世纪90年代,由于管理粗放、近亲繁殖,缺乏系统选育,家养牦牛品种退化严重,体型瘦小、抗病性差,死亡率高,出肉量下降。“牦牛作为牧民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出现退化、死亡等情况,意味着牧民的生产、生活将出现风险。”殷满财说。
为改善牦牛基因,复壮牧区牦牛,殷满财和场里的科研人员绞尽脑汁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引进、驯化野牦牛,以采集和大面积人工授精的方式,繁育具有二分之一野牦牛血统的牦牛种群。再通过横交固定、闭锁繁育等方式确定优势性状,培育出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新品种。
由于血统纯正、体型壮硕,“尕66”很快成为种牛场繁育配种的“中坚力量”。殷满财介绍,“在西北各地牧区里,‘尕66’人工授精繁育的后代超过9000头,采集储存的冻精4万余支,是场里功劳最大的牛‘劳模’。”
如今,16岁的“尕66”已经步入“暮年”。看着从小养大的牦牛“孩子”,殷满财笑着说:“今年就不给它安排‘值班’了,也让它享受下‘退休’生活。”
来源: 新华网
方言是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刻骨铭心,不管我们去了哪里,身居何处,即使身边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在嘈杂!可当我们猛然听到那一声熟悉的兰州方言时,会睁大眼睛,兴奋不已。
制作该篇是为了让漂泊在外的兰州人,读出一些童年的回忆,找到一些家乡的味道,回想一下曾经的过往,感受一丝老家的温暖。有空回家看看吧!
兰州方言:《尕老汉》
山上住着一个尕老汉
身上穿地是甲甲子
衣服上有两个抽抽子
腰上别地是烟锅子
胳肘洼里夹地是马蹄子
左手端着一个缸缸子
右手拿着一个铲铲子
赚钱靠地是土鸡蛋
锅里煮地是洋芋蛋,
炕洞里填地是驴粪蛋
早上吃地是荷包蛋
孙子叫地是尕牛蛋
笑眯眯的长着两个红脸蛋
一天到晚嗦的指头蛋
爬在地上玩的是玻璃蛋
窜到树上就去掏鸟蛋
一天到晚组成个脏土蛋
地头子上坐的是老汉子
来送饭的是他老婆子
手里端的是铂铂子
脊背上背的是尕孙子
勾子后头还跟的狗娃子
树上结的是果子
地上爬的是瓜蛋子
冬果软儿吊蛋子,
苹果巴梨沙果子
菜地里种的是葱秧子
盖楞上种的是蒜苗子
莲花菜的芯芯子
茄子辣子豆角子
西红柿地沟门子
看园子的窝蓬子
门口放着一个筛粪用的粪床子
里面放着几个框框子
还有铲子筛子竹靶子
铁铣镢头簸箕子
勾搭子、棍棍子,
锄子刨子线绳子
最里头挂着一个猪八戒的大耙子
兰州方言:《哈》
人去世了叫“缓哈”
娃娃拉屎叫“粑哈”
吃开饭了爱“蹲哈”
留客人住宿叫“站哈”
不让人说话叫“楚哈”
角落里挤着坐下叫“就哈”
葛优躺叫的是“块哈”
骂耍赖的人说是“你死哈”
兰州方言:《人体器官》
光屁股叫的是“净勾子”
把屁股叫的是“沟墩子”
膝盖叫的是“玻膝盖子”后面叫的“揽筋湾子”
胸脯叫的是“康子”
青春痘说成是“括括子”
把指甲叫的是“指甲盖子”
把鼻孔叫的是“鼻孔隆子”
把脊椎叫的是“脊梁骨杆子”
胳膊肘叫的是“胳肘子”
肋骨说成是“勒巴齿子”
把尾骨叫的是“尾(yi)巴骨尖子”
把脸蛋叫的是“腮帮子”
额头称呼的是“崩楼”
腋窝叫的是“胳肘洼”
把娃娃吃奶叫地是“咂捏捏”
兰州方言:
丢三落四叫“木古”
傻了吧唧的叫“夯客”
混不清楚的叫“讨吃”
非常讨厌的叫“坎怂”
不懂事的娃娃是“瓜娃子”
小屁孩说成是“子子子”
办事一根筋的是“死眼子”
啥都不懂的尕娃叫的是“愣头青”
把傻乎乎的人叫“半蔫汉”
窝囊废说成是“木囊”
可怜巴巴叫“孽丈”
讨饭的乞丐叫“要要吃”
做买卖挣钱叫“跑光阴”
非常好吃的叫“稀不香”
不明白意思就是“骗不来”
过日子忙活叫“跌办”
动作放快叫“缭乱”
滥竽充数叫“混卷子”
稀里糊涂叫“颠盹”
做事麻利叫“干三”
下手狠地叫“叶子潮”
发生明显变化叫“立乎”
稍微一点叫“踅(xue)摸”
被人治麻叫“盘毕了”
路边上聊天叫“谝闲传”
非常舒服说成是“系不肤坦”
吃坏了拉稀叫“冒电杆”
把握不住高低叫“冒天痴”
冷不丁喊了一声叫“冒鱼子”
把太阳叫的是“热头”
把牛肉面叫的是“牛大”
尿盆叫的是“尿(sui)锅子
把厕所叫的是“茅寺”
短裤叫的是“裤衩子”
丢了东西叫“(ri)到了”
兰州方言:《黄河谣》
黄河的水呀
哗啦啦的流啊
你和我的感情才开头啊
你是我的心
你是我的肝
你是我生命中的四分之三
图片说明:以上图片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
在兰州金城关泥塑馆拍摄。
欢迎兰州的朋友们留言补充。
作者简介
姓名:贺登年,女,生于1976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人,党员,汉族,出生在一个传承孔孟遗风,有着书香气的家庭。热爱读书写作,成为美篇写作达人,被美篇官方特邀创建家教宝典圈子,美篇号3428128,作品发表在各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备注:本文是经创作者@家教感悟贺老师同意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