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同学们好!这里是“我陪外孙学汉语”论坛。今天学习的汉字是“姓”字。不要走开哟 ,后面更精彩。
每个字;都是 形、音、义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认识她。。
形;“姓”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 ,右边是“生”字。合成“姓”字。
音;左边声母西(x),右边韵母英(ing),声调去声。
义;表示家族的字 。
姓排在名之首,代表着某一家族。大多随父姓。人人知道。孩子同时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形成了自己的基因。随父姓;有失公允。随母姓;有失理正。姓什么的问题。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客观原因是男人自己不会生,女人自己生不了。男女必须无条件的合作方可完成。其主观原因;是可笑的地提升到路线、荣辱、生死等的高度。近年来出现了双姓说。力图破解这一难题。齐赵寒水一休。望着自己女人凸出的肚子发愁。我一眼没望也愁。我知道一休姓齐赵寒水,父姓齐赵,母姓寒水,主父姓齐,祖母姓赵。
外公姓寒 ,外婆姓水。一休,愁的是孩子姓什么?我愁的是孩子的孩子姓什么?究其源,求其本。姓什么的问题是个九分数学一分思想的问题。有位收购头发的大侠说。好办 ,抓阄。他又进一步说,不怕 , 中奖的几率是0.5。
那么,有多少个姓氏呢?《张氏文绎》中,收录了近1800个,可惜,受篇幅限制,无力一一展现,抱歉。
学习及应用时,我们应注意
下列问题。
1;刘、邓,这类姓,在经典中,只有“姓”一种解释.
2单(dan),单(shan),同形同义字,却表示不同的家族。
3倪,兒,同义同音字,表示同一家族。
4孔、孟,一家亲。
5程、赵,有恩。
6潘、杨,有仇。
7岳,秦,不和。
同学们;多看文章及视频,您将理解我的苦心,就是想,通过一个字, 精准地掌握更多的字。20年 的拼搏,血淋淋的事实教训了我。除此之外,再无他路。拜托您点赞、关注、转发,收藏等。我和我的外孙,谢谢您。
同学们好!这里是“我陪外孙学汉语”论坛。今天学习的汉字是“姓”字。不要走开哟 ,后面更精彩。
每个字;都是 形、音、义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认识她。。
形;“姓”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 ,右边是“生”字。合成“姓”字。
音;左边声母西(x),右边韵母英(ing),声调去声。
义;表示家族的字 。
姓排在名之首,代表着某一家族。大多随父姓。人人知道。孩子同时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形成了自己的基因。随父姓;有失公允。随母姓;有失理正。姓什么的问题。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客观原因是男人自己不会生,女人自己生不了。男女必须无条件的合作方可完成。其主观原因;是可笑的地提升到路线、荣辱、生死等的高度。近年来出现了双姓说。力图破解这一难题。齐赵寒水一休。望着自己女人凸出的肚子发愁。我一眼没望也愁。我知道一休姓齐赵寒水,父姓齐赵,母姓寒水,主父姓齐,祖母姓赵。
外公姓寒 ,外婆姓水。一休,愁的是孩子姓什么?我愁的是孩子的孩子姓什么?究其源,求其本。姓什么的问题是个九分数学一分思想的问题。有位收购头发的大侠说。好办 ,抓阄。他又进一步说,不怕 , 中奖的几率是0.5。
那么,有多少个姓氏呢?《张氏文绎》中,收录了近1800个,可惜,受篇幅限制,无力一一展现,抱歉。
学习及应用时,我们应注意
下列问题。
1;刘、邓,这类姓,在经典中,只有“姓”一种解释.
2单(dan),单(shan),同形同义字,却表示不同的家族。
3倪,兒,同义同音字,表示同一家族。
4孔、孟,一家亲。
5程、赵,有恩。
6潘、杨,有仇。
7岳,秦,不和。
同学们;多看文章及视频,您将理解我的苦心,就是想,通过一个字, 精准地掌握更多的字。20年 的拼搏,血淋淋的事实教训了我。除此之外,再无他路。拜托您点赞、关注、转发,收藏等。我和我的外孙,谢谢您。
公元前134年,就在汉武帝忙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长安城内,来了一个山东大汉。
这个人,名叫主父偃。
因为当时汉武帝正在忙着接见各地的读书人,准备建立一套高效的选拔制度,并且确定新的国家思想。所以接下来,当主父偃上书之后,汉武帝也按照惯例,接见了主父偃和另外两位文人。
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这次接见,将会彻底改变汉朝的历史。
对于这次见面,史书上并没有多少记载。我们只知道,在这次见面之后,汉武帝只说了一句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你们这帮人之前上哪儿去了?为啥现在才来呢’?
就因为汉武帝的这句话,后来还有了一个成语,叫做相见恨晚!
那么,主父偃的到来,为啥会让汉武帝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呢?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的提出者,主父偃最后为何会全家惨死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扒一下主父偃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汉武帝说相见恨晚,并不是啥好事。准确来说,汉武帝其实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像主父偃这样的人,能够替他背锅的人。
据史书记载,主父偃出身贫寒,家里也没啥背景。不过从姓氏来看,主父偃其实很有可能是当年那位赵武灵王的子孙!
这事在正史上虽然没啥记载,但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当年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赵主父,也就是赵国的太上皇。后来,虽然赵国父子之间内讧,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但是主父这个词,就就此留了下来。再后来,赵武灵王的一脉子孙,便以主父作为自己的‘氏’。
这就是主父这个姓氏的来历。
从战国中期到汉武帝时代,这期间历史还真不算长。而主父这个姓氏,也不是啥大姓,没啥背景。所以除了赵武灵王子孙这一脉之外,其他人改姓主父的可能并不大。这样算下来,主父偃自然大概率就是赵武灵王的后代了。
当然,到了汉武帝时代,这点祖上的身份,肯定啥也不是了。而且,如果真要论起来,估计当时很多汉朝老百姓,祖上都曾经阔过,都是某一个国家的王族后裔。这种身份,其实也没啥意义,所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才没多写这么一笔。
虽然可能是王族后裔,但是到了主父偃这一代,他们家早就不剩啥了。想要靠血缘关系做官,这就不太可能了。所以,主父偃从少年时始,就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有所成就。
但问题是,因为他们家这时候没啥背景,主父偃在学习这条路上,也没有啥领路人,只能自己乱学一通。主父偃小时候,正好赶上文景之治。那时候连察举制都还没出现,所以也没有大家公认的教科书。更不可能像隋唐之后,大家只学四书五经就可以。
于是,主父偃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就显得很奇葩。他先是去追随纵横家,学习纵横家的学问。然后主父偃发现,学这玩意儿在战国时期很管用,但是在汉朝真的没啥用,因为汉朝官方根本就不认这个。
所以再之后,主父偃就又先后学了儒家的《春秋》,道家的《易经》,以及其他各种诸子百家的学问。
就这样,学了一大圈之后,主父偃也算是成了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但结果,这时候主父偃却发现:就算自己学的再多,自己依然没有出头的机会!
因为当时汉朝选官,看的不是你读书多不多,而是主要你家祖上是谁。在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之前,汉朝主要有四条选官渠道。一是王侯将相的后代,可以直接接班。而这种王侯将相后代,也占据了当时汉朝绝大多数的权力位置。
第二种,就是你特别有才,被地方政府举荐。这种能被推荐的,都是几十岁的老人,和主父偃不沾边。第三种是出身地方小吏,但是政绩不错,可以得到政府推荐,和主父偃也不沾边。
而第四种,则是你家里有钱,可以捐一笔钱给国家,然后国家给你一个官,让你有资格去皇帝身边当侍卫。
这四种渠道,不管哪一种,都和主父偃没啥关系。
所以,这样一来,主父偃之前的努力,真的就等于是没啥用了。而且,之前游学过程当中,主父偃虽然走过了很多地方,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师门。严格来说,他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哪一个学派的人,都不认可他。
此时的主父偃,已经四十多岁了。虽然学富五车,但却没有任何出头的机会。
直到公元前134年。
在这一年之前,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因病去世。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开始独掌大权,然后就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而在这些改革当中,汉武帝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治国思想。
之前汉朝一直推行黄老之道,这种黄老之道,虽然可以确保国家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这种治国思想,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而如果汉武帝想要打匈奴,想要完成一系列改革,那就必须得先完成中央集权。
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开始从全国范围内,召集各种学者。汉武帝出题考试,这帮学者进行策论答辩,写一下他们各自的治国理念。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位大儒董仲舒,就逐渐脱颖而出,被汉武帝选中了。在这之后,才有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情。
同样还是在这一年,因为汉武帝让全国学者过来出主意,主父偃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也来到了京城这边。而到了京城之后,主父偃则是玩上了当年纵横家的那一套。
他先是找到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请卫青帮忙引荐自己。但是当时汉武帝正忙着召见各路学者,所以就把这事给忘了,暂时也没召见主父偃。
然后,主父偃又学习其他学者,向汉武帝上书,通过上书的方式,向汉武帝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接下来,等到汉武帝收到这份上书之后,很快就重视了起来。
不得不说,主父偃确实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这篇奏疏,在《史记》当中有明确记载,有兴趣大家仔细读一下。从这篇奏疏当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来:当时主父偃其实已经不仅仅着眼于如何打败匈奴,而是考虑打败匈奴之后,国家该如何治理的问题了。
同时,在主父偃上书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个人也一起上了书。一个叫徐乐,一个叫严安。和主父偃一样,他们当时也开始考虑国家的统治问题,而且都非常有见解。
对于这几个人,汉武帝都非常欣赏,因为他们确实很有才华。
而且,最关键的是,像主父偃这样的人,在当时是非常稀缺的。一个好的治国大才,未必能干好一个小官的工作,但却可以从宏观上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说之前汉文帝时代的贾谊,汉景帝时代的晁错,都是这样的大才。
而如今,到了汉武帝这里,汉武帝就觉得,主父偃他们三个人,也是这样的大才。
像这样的大才,除了可以替皇帝出谋划策之外,其实还有一项重要能力,那就是替皇帝背锅。就像当年的晁错一样,可以借这种人的手,去推行一些皇帝不方便推行的政策。等到事情做完之后,再把锅甩给这种人。
所以,在那一天,汉武帝才会迅速召见了主父偃和其他两人,并且说了相见恨晚这句话。除了因为这几个人,确实很有才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替汉武帝背锅。
这一年,是公元前134年。距离主父偃被族灭,仅仅只有八年时间而已。
接下来,主父偃仿佛摸透了汉武帝的心一样,每次上书,都能让汉武帝眼前一亮,然后汉武帝就会再次提拔他。就这样,在短短一年之内,主父偃被提拔了四次,一跃成为了汉朝中央的重要官员。
而接下来,尝到甜头的主父偃,开始全力琢磨汉武帝的心思。凡是汉武帝想做,但是以皇帝身份又不方便做的事情,主父偃都会主动提出来,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建议实施。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剧情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主父偃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推恩令。所谓的推恩令,就是指以后各大诸侯国,老国王去世之后,国王的所有儿子,都可以分到一部分地盘。而不用再像以往那样,只有老国王的嫡长子,才能继承封地。
就这样,主父偃用一条阳谋,把削藩这件事,彻底从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而推恩令,也成了所谓的千古第一阳谋。这条计策,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堪称无解!
能想出这种办法的主父偃,确实是一个超级牛人。
当然,推恩令这事,也不是主父偃凭空想出来的。在他之前,汉朝其实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手段。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了“众建其国而少其地”的思路。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则是在贾谊的思路上,更进了一步。
执行推恩令之后,西汉诸侯国的问题,基本上被彻底解决了。但同时,那些被分地盘的老刘家的诸侯王,也就彻底恨上了主父偃。而接下来的几年里,主父偃则又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先后做了好几件得罪人的大事。
就在推恩令执行几年之后,随着卫家逐渐崛起,以往的两大外戚世家,王家和窦家,都开始衰落了。而这时候的汉武帝,便想要废了自己的皇后陈阿娇,然后改立卫子夫做皇后。
但是废后这种事情,显然很得罪人。陈阿娇虽然无法生育,算是一个重大缺陷。但除此之外,其实也没做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最多就是扎两个小人,想要重新赢回汉武帝的宠爱而已。
所以,对于汉武帝想要废后这个念头,很多朝堂大臣,其实都不太支持。
但这个时候,主父偃却再次站了出来,主动提出应该废后。有了主父偃的提议,接下来汉武帝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废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
这位汉武帝的初恋,既是皇后,又是当年那位窦太后的外孙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代表了窦家这股力量。所以在这之后,主父偃把已经衰落的窦家,以及其他站在陈阿娇身后的政治力量,也给彻底得罪了。
废了陈阿娇之后,又过了两年,诸侯王当中唯一实力比较强的燕王,又出事了。这位燕王本人私生活太混乱,而且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人家的私事,之前大家一直也没把这事捅出来。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控制了全国,打算彻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所以这位燕王,也被盯上了。再之后,燕王就被麾下的人举报,然后主父偃就在朝堂上揭发了这件事。
最终,这件事以燕王自杀,所有封地全部被收回而结束。
经过这件事之后,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燕国,自然是又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但是主父偃这边,那就彻底把燕王这边的大臣,全给得罪死了。
再之后,就在燕王自杀的同一年,卫青在北方草原上大获全胜。此后,主父偃便提出,要在河套地区,建造一座巨大的朔方城,以此来作为抵御匈奴的堡垒。
客观来说,建造这座朔方城,确实好处极大。自此之后,汉朝就彻底控制了河套地区。但问题是,想要建造这么大一座新城,需要花费海量的人力物力。
显然,这又是一个得罪人的主意。虽然对国家很有好处,但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可就因此恨上了主父偃。
搞定了朔方城之后,接下来,主父偃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搞齐王。套路基本上都和之前燕王差不多,大概就是说齐王私生活不太好,然后汉武帝就派他去做了齐国的相国,全权负责查这件事。
而主父偃去了齐国之后,很快,那位齐王也自杀了。而齐王自杀之后,齐国自然也被汉武帝趁势收了回来。
就这样,主父偃一年之内,搞掉了两位诸侯王。
因为先后参与了这几件事,主父偃就逐渐成了汉武帝的一把刀,而且越来越锋利。而主父偃在朝堂上的权势,自然也就越发炙手可热。所以接下来,大臣们开始纷纷给主父偃送礼,开始巴结主父偃。
对此,主父偃来者不拒。
而对于主父偃的这种行为,曾经有人劝他,让他尽量收敛一些,以免未来被打压。但是主父偃却说:自己之前一直很不得志,如今上来了,自然要嚣张一些。大丈夫如果不能享受钟鸣鼎食的待遇,那就直接被鼎煮了好了。
除此之外,当时主父偃还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吾日暮途远,故倒性暴施之。显然,主父偃自己其实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危害。而且他更知道,自己这么做,未来用不了多久,一定会被清算,还不如趁着当下,好好享受一下。
搞掉齐王和燕王,建议修造朔方城,这些事情,同时发生在公元前127年。连续做了这几件事之后,主父偃固然威势大涨。但同时,他本人也彻底犯了众怒,已经离死不远了。
所以,就在主父偃前往齐国上任之后,以赵王为首的一些老刘家宗室成员,纷纷上书汉武帝,举报主父偃贪污。原本这事其实也不算大,汉武帝可能早就知道这件事。但如今,汉武帝需要用这件事,来平息诸侯王们的怒火。
于是,就在那位齐王自杀,齐国被收回之后不久。汉武帝马上下令,将主父偃抓起来审讯。然后,大家又给主父偃扣了一顶帽子,说主父偃逼迫两位诸侯王自尽。
最后,主父偃就戴着贪污和逼诸侯王自尽的帽子,被汉武帝处死。而且,就连主父偃的全家,也都被汉武帝给处死了。
这就是主父偃的结局。
历史上真实的主父偃,其实就是汉武帝的一把刀,替汉武帝解决了很多不方便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推恩令,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可以完美解决诸侯王的问题。
所以,对于汉朝整体来说,主父偃确实是有功的。
但同时,为了做事,主父偃确实得罪了太多人,所以最后注定会死。这个结局,就像之前的晁错一样。
不过,在这个故事当中,最惨的其实并不是主父偃,也不是那些诸侯王。主父偃本人好歹享受了好几年的荣华富贵,至于那些老刘家的亲戚,只要自己不作孽,最后结局也都不差。只是封地被拿走了而已。
最倒霉的,其实是主父偃他们家的亲戚。
主父偃得势的时候,他们家亲戚基本上没得到任何好处。直到主父偃去齐国做官,他才主动给自己家人很多钱。然后,没过几天,他们所有人就都跟着主父偃一起被杀了。
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主父偃这么做,说不定就是想报复自己家人。可能就是因为当年主父偃求学落魄的时候,他们家人完全不管。所以后来,主父偃才用这种办法,报复了他们全家人。
文/荔枝妈妈
中国百家姓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姓氏,再配上父母精心给孩子起的名字,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代号,所以说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件大事,一定要慎重。
姓“主父”是什么感觉?总被快递小哥翻白眼:能不能不用网名?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都是百家姓前面的大姓,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也有一些稀有姓氏,像“狗、鸡、墨、国”等生活中非常少见,这些姓氏给孩子起名字相对来说难一些。
而“复姓”是天生自带浪漫气息和光环的姓氏,像“欧阳、司马、端木、上官”等等,那你知道“主父”这个复姓吗?
相信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但是确实真实存在的,就有一个大学生复姓“主父”,单字一个“萌”,每次收快递的时候都被快递小哥哥翻白眼:“你能不能用真名,别用网名,我都叫不出口。”
以前还会解释,后来也懒得解释,本以为拥有“主父”这么炫酷的名字,感觉一定非常棒,没想到给孩子起名字成为大难事,怎么起都像网名。
“主父”这个姓氏确实很特别,但是后面接一个好听的词语,例如“主父安好(祝福安好)”也算是一个好听又有意义的好名字。
所以说给孩子取名字是讲技巧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避免谐音困扰
给孩子起名字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找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多读几遍,一定要避免熊初墨(熊出没),杨伟(阳痿),赖月静(来月经),这样有争议的名字,否则孩子上学后陷入非议中,饱受外号困扰,抬不起头。
二:避免生僻字和繁琐字
为了追求特别,有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喜欢用生僻字或者写起来非常繁琐的字体,这样的名字看上去高大上,这样起名其实有很多弊端,老师同学不认识,记不住名字,导致孩子学习积极性差,写名字浪费时间,别人都开始答题了,孩子还在写名字。
三:避免与天地齐名
像那些豪门望族给孩子起名字非常慎重的,比普通老百姓更看重时运这一说法,可以看到他们给孩子起名,一般都非常低调,不会起得太大,尤其是避免与天地齐名,像“鲲鹏、昊天”这样的名字会影响孩子的时运。
怎样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1、“谐音”运用好,名字更好听
上面我们说了,给孩子起名避免谐音困扰,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不是绝对的,有时谐音运用好,起出来的名字好听又有意义,例如“岳好”这个名字就起得非常妙。
2、根据孩子出生时特点起名字
给孩子起名字切忌随大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名字也应该特立独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出生时的体貌特征、节气、实时大事件等给孩子取个有特点的名字。
3、引用诗词歌赋
孩子的名字可以体现出父母的文化底蕴,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创造的诗词歌赋,语句优美又有好的寓意,可以完美地运用在给孩子起名字上,一个书香气息十足的名字,这个能体现出父母的文化素养。
萌娃寄语:
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里面装着父母对孩子最初、最美好的期待,所以给俺孩子起名一定不能大意,更不要抱着玩的态度,否则孩子会很父母一辈子。
你觉得姓“主父”应该给孩子取个什么样的名字?欢迎留言交流。
我是一个萌娃控,和我一起关注儿童心理,一起解读成长的那些烦恼,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鸣,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母必修课#
这是华人家庭档案馆 —百家姓讲堂。
第1站 — “赵”从哪里来?
1
赵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
“赵”的意思是“疾行、超腾”。
这是因为赵氏的得姓始祖造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
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
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
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
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
2
秦始王其实姓赵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但他还被称为“赵政”。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首先,周幽王时期,政局混乱,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这是晋国。
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这是赵国。
到了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
后来,赵国又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
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
这是秦国。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秦始皇嬴政又被称赵政。也就不奇怪了。
3
赵姓一族,王侯将相很多。数千年来,建立了不少。
秦帝国:赵政(秦始皇)建立
北宋帝国:赵匡胤建立
南宋帝国:赵构建立
战国时赵国:赵烈侯建立
南越国:赵佗建立
越南前后赵朝
后赵朝(赵国达建立,248年-365年 )
赵越朝(赵光复建立, 548年-571年)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
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
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走不了几步,你就可能会遇到一个赵家人。
4
“赵”姓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有了很多分支的姓氏。
1
马服姓、马姓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
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
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2
主姓、主父姓
《姓苑》说:赵武灵王的名号是主父,后代因此以主父为姓。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赵郡。
《汉书》记载中有主父偃,《宋史》记载中有主父齐贤。
3
訾辱姓、訾姓
《路史》说:是造父的后代。
4
武城姓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封采邑于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秦灭赵国后,赵胜后人以采邑为姓,改赵姓为武城氏。
5
屏姓
春秋晋国人大赵括因功封采邑名屏,赵括故又称屏括,号屏季。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谋诛杀赵氏,赵括与赵同等同时遇难,其后逃脱者以屏为氏。
6
叔带姓
春秋时晋国将领赵夙,字叔带,其后以字为氏
7
冬曰姓
赵夙之子赵衰号冬曰,其后有冬曰氏。
8
邯郸姓
春秋时晋国赵氏侧室子赵穿,称赵武子,因功食采邑邯郸,后人以国为氏。
9
恭叔姓
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10
婴齐姓
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12
楼姓
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之大夫赵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儿子赵婴被封在楼(今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
此后赵婴又称楼婴,而后人取楼为姓。由于赵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这个起源是嬴姓的子谱系。它在2600年前从赵姓分支出来。
13
拱姓
拱姓原是南宋王室赵氏,南宋即将亡国前,有二兄弟化成来民逃走,兄弟二人相约改姓,以免元兵追杀。
两人约定说改姓拱,一是宋朝百家姓中无此姓,以后有见姓拱者就是一家人;
二是要告诫后人宋朝江山是拱手相让给敌人的,要后人记住这个耻辱.然后二兄弟一南一北逃走。
所以江西横峰和铅山县是直到明朝灭了元朝,朱元章的洪武年间才修的家谱,一般姓氏家谱都是先秦西汉时期就开始修的。
所以,老话说,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同姓也可能是一家哟。
华人家谱
全球最专业修谱平台
独创“数字索引法”,姓氏大数据系统,
实现自动匹配,自动接谱,一键生成族谱书,
功能多样化,是以家谱为入口的根亲文化产业平台!
实现家族共融生态圈!
中华李氏、中华赖氏、中华邓氏、中华马氏……
持续上线中……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氏是指氏族,是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种族。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分为单姓(张、王、李、赵等)、复姓(皇甫、司马、欧阳等)和多字姓(爱新觉罗)等。 姓氏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考古学、星象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孩子一出生,父亲就走开,只剩下母亲。因此古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或“姬、姜、姒、嬴、妘、妫、姚、妊”)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但进入父族社会后,就大部分跟父亲的姓,还有跟母亲的。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愚昧状态的一个标志。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后来儒家用伦理解释了这一条。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相传,6500多年前,人类的始祖伏羲带领人来到河南淮阳,繁衍生息。他规定了姓氏,制订了婚嫁制度,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牲畜,教人们烹制食物,推演出了八卦,制造武器用于战斗。伏羲氏姓“风”,因此“风”成为中华第一个姓氏,淮阳也被誉为“羲皇古都”。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妫、姒、子、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等二十二姓。也就是说,这些族姓是华夏远古二十二个氏族至春秋时的后代。后世至今日,有如此多的姓,绝大多数是由这些远古族姓分支出来的氏演变形成,还有一些融合而来的外来姓。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氏,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3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和以国名为氏一样,但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如:呼延(呼延村)。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因为有人救过皇帝,因此皇帝封那人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大部分是多字姓,如:爱新觉罗。
(11)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的变迁,由复姓改为单姓或意译为汉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
(12)以谥号为氏。如:楚庄王的后人以先人谥号庄为姓。
(13)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皇甫:在避难中改成姓白和姓王。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的。姓和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是"女"和"生"组成的,为会意字,意为女所生,因生而为姓,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姓永世不变,而氏可以自立。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即以氏为姓,姓氏开始合而为一。战国以后,姓、氏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姓氏是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中华姓氏的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 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常,作为姓氏念sháng。
还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两音,同一个作为姓氏的汉字,由于有两个读音,就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乐”姓,北方读音与“月”字同,而南方读音则与“勒”字同音;“召”姓,汉族人读者作“少”,而傣族人则读作“赵”;原籍在中原一带的“覃”姓,读音作“谈”,而注籍两广或壮族的则读音与“秦”字同。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别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认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不同族属的不同读法。
如今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百家姓》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广为流行的蒙学识字教材。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初年。南宋人王明清考证说:“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按,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夺取北周,改国号为宋。当时全国尚未统一,摄于宋的威势,地方割据如南唐、吴越等国纷纷向宋称臣入贡。宋则坚持武力统一中国方针,用了十余年时间,先后灭掉各地割据,最后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其中李氏建立的南唐、钱氏建立的吴越先后于公元975年和978年被灭。从公元960年至978年,“钱氏奉正朔”共有18年之久。王明清的结论是,《百家姓》即成书于这期间,乃吴越不知名的“小民”所编。《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是尊宋朝国姓为首,把吴越国姓放在其次。“孙”是最后归降宋朝的吴越君主钱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以下诸帝后妃之姓。王明清为南宋时人,靠近《百家姓》成书时期,而且有材料说《百家姓》于宋代即已盛行。所以后人同意王的说法,对于《百家姓》成书时期向无争议。如明人朱国桢说:“今《百家姓》,以为出于宋、故首以‘赵,钱、孙、李’,尊国姓也。” 谈迁在《枣林艺蒉》中也说:“《百家姓》相传宋人作,故首赵。”可是谈迁又说:“《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姓》一卷。”可知唐代已有《百家姓》,只是没有流传下来。后来流传的则是宋初所编以赵字打头的《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公元960年)。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5.5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
李唐皇朝初年,天下一统,为了加强户籍管理,大唐皇帝李世民命令魏征等大臣修订《百家姓》,当时李姓仅为二等姓也曾让大臣犯难,但大臣们最后还是屈服于帝王的威仪,把李姓提升为一等姓。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重修也就有了以赵姓为首的《百家姓》,之后百家姓虽经修订,但由于在民间作为幼儿认字识读的课本,影响力巨大,且后代皇帝开明,终未有大的变动。
中华姓氏的源流和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 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姜。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姬水之滨,而得姓姬。又姜和羌(qiā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 “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孙:①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②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熊眗(蚡冒)生王子蒍章,蒍章生蒍吕臣,吕臣生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年(niá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ó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祝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连,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后裔子孙中,到商朝末期有个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受官火正,后世称其为鬻熊。其子后来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泰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 “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宋: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据胙土命氏之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陈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为陈氏的得氏始祖。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阳市戚城遗址)。孙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嬴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双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的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的人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第十种:因避祸、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同:出于司马氏。汉时司马迁因言获罪,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孙: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广饶一带),并赐姓孙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词、排行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李: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性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嫁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杨氏等)相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汉字有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读错。如:
万俟:音为 mòqí(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 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 音为hè(贺), 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盖: 音为gě(葛),常有人读为“盖”(gài)。
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本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
曾:指曾经、未曾之意时念céng,但作为姓氏时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今有香港特首。
缪: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广东省有大型企业广晟集团。但作为姓氏时念chéng。
单:本是不复杂、独一的意思,念dān,但是作为姓氏时念shàn,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化名就为单福。
乐:是一个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为姓氏时念yuè,代表人物有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乐毅。
员:又写成“贠”,本意是成员,读yuán,但作为姓氏时念yùn,郑码:ZSLO,U:8D20,GBK:DA4F,笔画数:6,部首:贝,笔顺编号:542534,前人在用行书和草书书写有带有“口”字的字时,由于运笔较快,“口”字常常是用“厶”一笔写成(当然手写时没有棱角,而是略带圆形的),当这些手写体被不同的印刷坊方块化以后,就形成了异体字。如:“兖、兗”,“滚、滾”,“句践、勾践”,“貟(贠)”和“員(员)”的情况也正是这样,“貟(贠)”字头上的“厶”,其实就是“員(员)”字头上的“口”。
附:百家姓歌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跋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复姓来源:
一,是以地名为姓。
例如,楚庄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又如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贺兰(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台(湖名)等姓。
二,是以官爵为姓。
公元前445前,杞国亡于楚,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因其本为夏王族之后,予以优待,封爵为侯,世称夏侯。以后,佗的子孙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开始,朝廷设有司徒、司空、司马的官职。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筑,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这些职官权重位尊,显赫一时,他们的族人引以为荣,便将官职拿来作了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等等。
三,是以方位为姓。
东方之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周文王之后姬括,世代袭为卫国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宫门外,于是以北宫为姓。春秋之时,郑国某大夫居于西门,其后人便姓了“ 西门”。
四,是以血缘关系为姓。
夏、裔、周三代,禄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荣耀至极。他们的后人,纷纷自称“公孙”,以显血统高贵。所以《广韵》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五,是以次第为姓。
西汉建国后,为翦除地方豪强势力,将齐国田氏诸后迁徙到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第五姓氏起源:出自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以次类推,田广的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
六,是以社会影响为姓。
春秋时代,鲁国的学者少正卯,聚徒授学,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声誉鹊起,世称闻人,他的后裔便拿“闻人”作了姓氏。
七,是以少数民族的特殊称呼为姓。如赫连、单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慕容、独孤(鲜卑族)等等。
古代复姓如下: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于 出莲
蔡斯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达力
e尔朱 额尔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h皇甫 皇父 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浩赏 斛斯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揭阳 夹谷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甪里 闾丘 刘文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夏侯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姓氏五花八门,其中也有“不吉利”的姓氏,如“黑、死、老”等,但他们仅存在于单个村镇或山坳,很少见,所以,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
华人的姓与氏来源于5000年前原始时代氏族与部落用的图腾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形成今日的姓氏。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特的中国谱牒学,如今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
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还是Y,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名不正则言不顺。宝宝呱呱附地,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给孩子起个好名字。许多人为了给儿女取个好名字,绞尽脑汁,翻《辞海》,看唐诗,问朋友,有的甚至花钱请人取名,结果取的名字并不理想。命名,看上去容易,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两三个字的简单组合,里面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要做到名字顺口、 简单、含义深刻、令人难忘,在命名时就要注意形、音、意三条原则。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原因就在于命名时存在许多忌讳,这就要初为人父母者必须处处小心,要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现将这些起名时常见的忌讳归纳如下:
1、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汉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号。其一是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于汉族的特殊性决定的。汉姓,首先是承继父姓,然后起一个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数民族或外国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国人的姓名通常为三 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汉姓名的在承继了父姓以后,再加上祖先 的名字,那么两者就没有丝毫区别了,这样你根本无从分辨李四这个人到底是 爷爷还是儿子了。 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时,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殃及九族。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但就现代人而言,仅就名论,一般不以伟人、名人的名字为名。但有人因崇敬某一伟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为名。如李大林、张大钊,便是取李大钊、斯大林之名为名。当然姓赵、姓关的人,也不应以“子龙”和“云长”为名了,否则便会今古不分。
2、忌讳生冷字。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命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人们在使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领 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国因为领导然连你的名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我国汉字的数量非常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午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旧时人们命名,喜 欢翻看《康熙字典》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要使用工具书,最理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它在每个字下还收录词语,这对于命名很有参考价值。使用这部工具书也要注意,里面的生僻字,使用时要注意避开。
3、忌讳姓名单调重复。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有些人取名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命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驰,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在运用字形命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此外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大弓、计午言、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古人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字振皋羽,字即由名拆开而成。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都属此类。还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等。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如清代的胡珏号古月老人,徐渭号水月田道,则又分名入号。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划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如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4、忌讳多音字。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乐字。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种读法,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社会过不去,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音,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吃亏的还是自己。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所以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过联缀成义的办法标示音读。例如:崔乐天、孟乐章。前者通过“天”说明“乐”当读lè,后者通过“章”说明“乐”读yuè。最后一个用意义告诉你应读什么。汉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个音。这样的多音字在命名时就不必担心使用时会产生误读。
5、忌讳过于夸赞的字。名字好听与否,不在于用词多么华美,而在于用词用得恰当到好处。但有的人可能会犯下错误:给男孩子起名,总是离不开一些过于生猛的字,如豪、强、炎、猛、闯、刚等,虽然斩钉截铁,读起来刚强有力,用男子汉派头,但也容易使人联想到浑噩猛愣、放荡无检,使气任性,不拘礼法,误认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来,一般贵族士大夫在给男孩子命名时,都尽量避开这些字。因为中国文化认为,我之刚烈坚强,并非那些喜怒形于词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内蕴浩然之气,遇事不惊不怒,谈笑风生的伟丈夫。有人给女孩子命名却又总是在一些春兰、秋菊、珍珍、艳艳之类的词里绕圈子,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就会使人产生飘浮的感觉。如女子名字中常喜欢的花、萍、艳、桃、柳等字眼就是。花虽俏丽明艳一时,独占秀色,出尽风头,但 场风雨过后,就会零落成泥碾作尘。杨柳亦属柔软脆弱之物,成语中的柳性杨花、残花败柳等,就表示出对这种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味的情感评价。桃花令人引起红颜易衰的联想。萍与柳又都是飘零和离别的象征物。所以,民俗中认为,取名时应尽量避开这些表面上明丽的字眼。
汉语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变性、民族性、政治性、宗族性和多元性等文化特质。
其一,不变性。中国人在姓氏传承方面极其严肃正统,姓氏在人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作为一个氏族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符号体系,相对稳定,轻易不改,顾炎武先生在姓与氏的内在关系论证方面所谈及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卷23)充分验证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国古话。
其二,民族性。中国人遵循“礼乐教化”的道德传统,重视祖先的教导,强调宗族的延续,血脉的传承。甚至可以通过姓氏将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激励每个中华儿女,作为民族的一分子,血脉延续的一个环节,为祖国效忠,为民族争光。
其三,政治性。中华姓氏经历春秋战国的皇姓是尊,皇族至上,到门阀等级的姓氏高低、贵贱差别,姓氏体现了“别婚姻”、“明贵贱”的政治特点,其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古代姓氏等级制度的鲜明体现。
其四,宗族性。中国姓氏从一开始就是宗族的产物。从氏族家长制的产生,到国家一体化的完善,各朝天子大规模地分封同姓嫡系及有功之臣,层层相袭,世代相传,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宗法意识和宗族组织无不给姓氏增添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其五,多元性。众所周知,“夷夏交融,胡汉互化”是中华姓氏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华姓氏丰富发展的过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是民族融合、兼容并存的结晶。每一次民族交融,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异民族特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中华姓氏的文化内涵,因此,透过汉语姓氏的剖析可以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
阅读 1238
要是姓这个姓,解释起来可真够不容易的。和睾字联系的词组很少,用拆字法也别扭。可不是嘛,若人家问你:“姓啥?”你说:“姓睾”。人家问哪个“高”呀?你总不能说是“”的“睾”吧。
其实,睾字的本字为皋,是个会意字。会向神祖进献新禾,祷告神灵保佑之意,这是古人在郊野水边高地举行的一种祭祀祷告活动。并不是像如今我们理解的那样,是人体的某一部位。《列女传》说:“睾子五岁而赞禹言。”也有人说,睾子说是皋陶氏。
2:操(cāo)《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鄱阳郡。《隋书》记载中有操天成。操字本义为手拿着。当然,“干”也是姓,不过是以地名为姓,大家不要误解。
3:性相当辣眼睛。《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
4:畜《姓考》说:古代有畜国,周朝那里称邢侯邑,后来又归入晋国的领地。《左传》记载中的楚雍子逃到晋国,晋国国王将畜地赐封给他,楚雍子的后代便以畜为姓。《姓源》说:畜姓是由于非子养马而产生的姓,这个说法恐伯不对。《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天水郡。
5:禽《姓纂》说:是鲁展禽的后代。《姓源》说:是吴子禽处的后代。《路史》说:是管叔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鲁郡。《左传》记载中省秦大夫禽息、鲁大夫禽郑,子夏有门客禽滑厘,《高士传》记载中有汉代不在王莽手下当官的禽庆。禽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出自于浑戎王的后代。《汉书·功臣表》记载中有河纂侯禽黎。
6:我《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雎阳郡。《汉书·艺文志》记载中有著书一篇的我子。
其实“我”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带齿的刀锯之形,也用作刑具,或用以屠宰牲畜,为锯的前身。金文简化,篆文稍讹。隶变后楷书写作我。《说文·我部》:“我,施身自谓也。”析形不确,解说是假借义及引申义——本义当为锯类工具。
7:食我《姓源》说:是晋国大夫食我伯石的后代。
8:男《史记》说:夏禹的后代有男国,他们以国名为姓。
9:老男《姓考》说:是宋司马老估的后代。当然,“有男”也是姓,《史记》说:有男氏是夏禹的后代。
10:女(nū)《氏族大全》说:是殷朝贤人女鸠、女方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太原郡。《左传》记载中季武子家臣女贾,陈国有大夫女叔。《庄子》记述中有魏国的女商。《史记》记述中有秦国大夫女父.女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辽史》记载中的女里即是例。
女字甲骨文像女子柔顺交臂跪坐之形。当为未嫁之女,是上古虏婚习俗的遗迹。本义为未嫁的女子。
11:父(fǔ)、母、慈母、家父(fǔ)、高堂父这个姓见于《急就篇注》。《吕氏春秋》记载中有吴国的父之仪。
母《姓纂》说:是母邱氏的后代。《唐书》记载中的开元十八学士有母照。
慈母《姓考》说:是齐宣王舅舅胡母氏的后代。
家父《姓考》说:是周大夫家父的历代的姓。
高堂《姓考》说:齐国的卿大夫高敬仲的食邑在高堂,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史记》记载中有鲁国人高堂伯人,《汉书》记载中有高堂生,《三回志·魏志》记载中有散骑侍郎高堂隆,晋书记载中有高堂冲。
12:相夫这个姓见于《急就篇》。
13:儿(ní)《千家姓》说:古代家族有河南、千乘两郡。《吕览》记述中有宋国的儿说,《史记·秦本纪》中有儿良,《汉书》记载中有御史大夫儿宽。另外,也是少数民族的姓。后魏时,贺儿氏改姓为儿,《北史》中的魏国司空儿乌于,便属此姓族。掉辈分的姓:甥《风俗通》说:是晋国大夫吕甥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绛郡。
14:先贤少数民族人的姓。《汉书·功臣表》中记有归德侯先贤挥。
15:牧师这个姓见于《姓苑》。
16:王子《姓源》说:是郑大夫王子伯廖的后代。《姓考》说:王子晋的儿子宗敬曾任司继,他的后代以王子为胜。
17:主父(fǔ)《姓苑》说:赵武灵王的名号是主父,后代因此以主父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赵郡。《汉书》记载中有主父偃,《宋史》记载中有主父齐贤。
18:纯狐《国名纪》说,上古有个纯狐国,后羿的妻子纯狐氏便是那国的人(这是以国名为姓)。
19:狂《郡国志》说:古代有狂国,大禹的臣子有狂章,《韩非子》记载中的太公诛狂橘(去木字旁)的狂橘是狂章的后代。《姓源》说:是《左传》记载中的宋大夫狂交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20:丧《姓考》说:是楚大夫丧左的后代。
21:生《姓源》说:是蔡大夫归生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太原郡。
22:冥《姓源》说:夏禹的后代被封于冥地,因此以冥为姓。《姓考》说;虞国大夫的食地在冥,因此以冥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安邑。《汉书》记载个有丞相冥都。
23:尸《姓源》说:尸地是周朝大夫的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左传》记载:召伯迎接周王于尸地,就是偃师那个地方的尸姓故地。尸佼就是晋国的尸侯,曾做过商君的老师,著有《尸子》。
24:尸突是少数民族的姓,见《魏书·官氏志》后改姓屈。看来各地开的[屈臣氏]的老板很有一套呀。哈哈哈。
25:訾辱《路史》说:是造父的后代。
26:茅地《姓考》说:是上古曹邾国贵族后裔的姓。看来姓虽贱地位倒不低哦。
27:不(fōu)茅《姓考》说:是宋国候君同宗的后代。
28:支离《集韵》说:支离是个复姓。《庄子》记述中有支离益,支离,支离叔。
29:徒单少数民族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代郡。《金史》记载中有安州刺史徒单航、临佻尹徒单合喜、左丞相徒单镒。
30:黑《姓考》说:是《左传》记载中有楚国大夫黑肱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萦阳郡。《列子》记载中有魏国的黑卵。
31:黑齿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山海经》说:黑齿国是帝俊出生的地方。《姓考》说:炎帝的后代被封于黑齿,后代便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辽海郡。《唐书》记载中有黑齿常之。
32:毐(xī)这个姓载于《编海》。《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大梁郡。
33:愚《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会稽郡。
34:昏《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南郡。
35:难少数民族人的姓.《集韵》说:是百济族。《史记·匈奴传》中记载有义庐侯难氏(“氏”读“支”)。
36:富父《姓源》说:炎帝后代中被分封到巨的那支的后代。《左传》记载中有鲁国的富父槐。
37:丑《元史》记载中有丑闾。
38:贱《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北平郡。《风俗通》说:汉代有北平太守贱琼。
39:秃《姓纂》说:上古火神祝融的后代彭祖,他的后代被分封到秃地,于是以地名为姓。这一说法与《国语》记载中的史伯的说法是相同的。秃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元史》记载中有云南王秃坚。
40:秃发古代少数民族的姓。《魏书》说:秃发寿阗的母亲胡掖氏因睡觉,而将寿阗生在被窝里。北方习俗称被为秃发,因此以秀发为姓。《南凉录》记载中有秃发思复鞬、秃发乌狐、秃发利鹿狐、秃发幡。
41:盐《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北海郡。《鲁国先贤传》记载中有北海相盐津。
42:无盐《姓苑》说:齐国有无盐氏。《急就篇》写作“毋盐”。注释说,是齐国毋盐邑大夫的后代。
43:饥《家姓》中有“饥”和‘餓”两个姓不相同。餓姓的古代家族在河南郡,饥姓的古一代家族在黎阳郡。《国名纪》说:“饥”一音“祈”,即是蓍黎国。过去周文王曾攻伐饥,周代的文书写作“伐蓍”。
44:肥《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国灭亡了肥国,肥国君(子)跑到燕国。这是以国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赵郡。《左传》记载中有赵国宰相肥义。《汉书》记载中有黥布的部将肥铢,《后汉书》记载中有肥亲。
45:输《淮南子》记述中有输子阳。
46:冤赖少数民族人的姓。《魏书·官氏志》记载中有冤赖氏,后改姓就。
47:还《姓源》说:宋公子的食邑在萧,萧在夫叫还无社。后人因以为姓。《姓苑》说:是卫国大左还成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彭城。
48:盆《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
49:拳《姓源》说:是卫国大夫拳弥的后代。《路史》说:拳是楚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汲郡。
50:千《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蜀郡。《风俗通》说;汉代有蜀邪都尉千献。另外,也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元史》记载中有平章政章(官名)千奴。
51:屠门《汉书·王莽传》记载中有杜陵郡人屠门少,《风俗通·琴到》记述中有秦国屠门高。
52:烟《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天竺郡。
53:酒这个姓见于《姓苑》。《路史》说:是楚国国君同宗的后代。《姓考》说:是晋静公俱酒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江陵郡。
54:僧这个姓见于《姓苑》。《晋书》记载中有僧涉,《南史》记载中有宋国的僧真宝,《唐书》记载中有僧信诚。
55:牙(ya)《风俗通》说:是周朝大司徒君牙的后代。《姓考说:是齐国公子牙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京兆郡。
56:猫这个姓载于《姓氏急就篇》。大约是三苗部族的后人。
57:瓜田《汉书·王莽传》记载中有盗贼瓜田仪。
58:官《姓源》说:周朝大夫刘定公任官师,因以职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阳即郡。朱熹《石鼓书院记》中有宋代人官镒。
59:条据《左传》记载,商代七姓贵族之—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安定郡。《魏书》记载中有武威太守条茂,《后赵录》记载中有司空条枚。
60:斤《姓解》说:古帝喾的儿子叫亡斤。后入人因以前人名为姓,《姓考》说: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代郡。
61:船这个姓载于《姓苑》。《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京兆郡。
62:厨《姓源》说:宋国大夫的食邑在厨地,因以地名为姓,《左传注》“厨人濮”条说:厨,是宋的地名。《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
63:悬《路史》说:悬是卫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后因以地名为姓。
64:冠军《姓考》说:是霍叔的后代。《晋书》记载中有大傅参军冠军夷燕。
65:成功《姓源》说:大禹治水,大获成功,他的后代便以成功为姓。《汉书》记载个有营陵令成功恢。
66:将军《世本》说:卫公子的儿子公孙弥牟姓将军,即《礼记》记载中的将军文子。
67:爬《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定襄郡。
68:跪《姓源》说:是周大夫原伯跪寻的后代
69:忍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西平郡。
70:刕(lí)《字书》说:蜀地刀逵的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刕。《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渤海郡。
71:亲这个姓载于《姓纂》。《史记》记载中有齐国的亲弗。
72:要(yāo)这个姓载于《姓苑》。《史记》记载中有要离,《汉书》记载中有河南令要竞,《唐书》记载中有李怀光的女未夫要廷珍。
73:抱《姓苑》说:汉末,杞匡为了避难改姓抱。《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雍邱郡。《北史》记载中有抱疑。
74:追这个姓载于《姓苑》。《左传》记载中有迫喜,是范鞍的车夫。
75:罢(pī)敌《姓纂》说:是楚国侯君的族人后代。
76:无终《姓考》说:无终是上古的诸侯国,周景王之孙徙封于此,后因以地名为姓。《急就篇》写作“毋终”。
77:完《路史》说:原本是桓魁的后代,改姓为完。《元史》记载中有完泽。
78:公羊《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顿丘郡。子夏有个学生齐国人公羊高,曾为《春秋》作结。他的儿子叫公羊平。《礼记》记述中有公羊贾。
又,羊舌也是姓——《姓纂》说:晋靖侯的后代的食地在羊舌邑,因此以羊舌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又,羊角也是姓——《急就篇注》说:卫国有羊角城,羊角城的人便以城名为姓。《史记》记述中有燕国人羊角哀。鹿毛也是姓。
79:蛇《姓源》说:是齐国候君族人蛇丘氏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南安郡。另外,也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后秦录》记载,姚苌妻子姓蛇;此外还有.建义将军蛇玄。他们部是少数民族人。元代时,有苗族酋长蛇节造反,被容且镇压。另,蛇丘也是姓。
80:鱼孙历史上有姓鱼的。《郡国志》说:上古有个鱼国,就是现在鱼复那地方。《左传·文公十九年》提到鱼地的人赶走楚队,指的便是那地方。后人因以国名为姓。《风谷通》说:是宋公子鱼的后代,《左传》中提到的宋国大夫鱼府、鱼石就是的。《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冯翊郡,《北史》记载中有鱼遵,《隋书》记载中有鱼惧罗、鱼思贤,《唐书》记载中有鱼朝思、色承晔,《宋史》记载中有鱼崇谏那鱼孙,当然是指姓鱼的孙子辈了。《姓苑》说:古代宋国的鱼石跑到楚国,他留在故国的孙儿们,因而以此为姓。《晋书》记载中有济南太守鱼孙玮。
81:穿《路史》说:是楚国侯君族人的姓。
82:吞(tiān)《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晋阳郡。《汉书》记载中有吞景云。
83:饕餮《南史》记载:梁武王因东陵王太贪凶,遂选赐他姓饕餮。
84:西方《姓考》说:古帝少昊主掌西方,后人因以职为姓。《北史》记载中有十六国时的西方虔,《五代史》记载中有西方邺。
85:蒙古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金史》记载中有蒙古纲。
86:中央《路史》说:也出于中黄氏。虽然蒙古、乡、县都是姓,但都得归中央管是不?哈哈哈。
87.最有孝心的姓:孝
《姓苑》说:是齐孝公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平原郡。《列子》、《淮南子》曾称赞一个叫孝已的人的品行。
88:若(rě)干古代少数民族的姓。《通考》说:这个姓出自代北,是以国名为姓。《后周录》记载中有若干惠,苦干凤,《唐书》记载中有若干则。
89:根《路史》说:上古的根牟国(侯君)原姓曹,后来被鲁国吞灭了,此后才有以故国名为姓的根。《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山东。
90:种《姓考》说:是《史记》记述中的齐威王臣种首的后代。
91:不(fōu)《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汲郡。《晋书》记载小中有汲郡人不准,他偷挖了魏王坟,得到—本写在竹片上的书。
92:是《姓考》说:是齐大夫的后代。《三国志·是仪传》记载说:是仪原本姓氏,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一撇,因此改姓是。《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北海郡。《唐书》记载中有是光。是又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起始于后魏的是云氏将姓改成是。另,对也是姓。
93:无《姓考》说:是上方无国侯君的后代,《郡国志》说:古无国故地在颖川。也有人认为是尧帝大臣无句的后代。《路史》说:“无句”又作“无间”。《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江陵郡。《汉书》记载中有武帝时的舍人无沮。此外,王莽时的巨无霸被王莽改姓为“巨无”,其后人再改姓为“无”。
94:多《姓源》说:是越王的后裔。《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丹阳郡。《汉书·功臣表》中有无殇侯多军、夜郎侯多同。
95:少(shà)《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曲阜。《汉书》记载中有方士少翁。
96:多于这个姓载于《姓苑》
97:药《路史》说:是古代炎帝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内郡。《汉书》记载中有南阳太守河内的药崧,《晋书》记载中有涪陵的药绅。
98:一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出于后魏一那娄氏。
99、100:姓、名(都是姓氏)·你姓啥?我姓“姓”“名”
《姓源》说:古代蔡国一位姓公孙的人的后代。《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临淄。《汉书·货殖传》记载个人临淄人姓伟,《宋史》记载中有须城县令姓益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