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观音灵签82(观音灵签82签解签详解白话全解)

时间:2023-10-07 23:34:13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看看这些繁体字你认识吗?

由于文化传承断裂带的存在,造成与传统深深的隔阂,很多人不认识繁体字、不喜欢繁体字、不会用繁体字。现在所谓的“繁体字”在不久以前可是连小孩子都会认、会读、会写哦。那么,看看你都用对了吗?

1、“後”和“后”。在傳統漢字使用習慣中,“后”只指帝王的配偶,如“皇后”、“太后”等。表示“後面”的意義時,通常使用的是“後”。

2、“裏”、“裡”、“里”。在傳統漢字使用習慣中,“里”只是指里程,是計量單位,另組詞如“鄉里”、“里弄”等。而表示諸如“裡面”的意思時,要用“裏”。但是目前港臺同胞大多已用“裡”代替較難寫的“裏”。(網友laozhongchen補充:“裡”和“裏”两个字,臺灣取“裡”為正字標準,香港按小篆寫法取“裏”作正字標準,所以港臺使用並非完全一致。)

3、在表示“面容”之類的意思時,要用“面”。在表示“麺食”的意思時,要用“麵”。因為麵是用麥子做的,沒有這個形旁,我們吃“方便麵”就是吃“方便臉”了^_^。

4、還有像“××大麯”,因為用糧食發酵,所以要用“麯”而不是“彎曲”的“曲”。

5、在表示“發送”、“發財”的意思時,用“發”。但是在“頭髮”“毛髮”中,用“發”就不對了。這兩個字根本不是一回事。老外在大陸學漢語時大概會發暈:怎麽“恭喜發財”和“歡迎理髮”的“发”是一個字,而抹臉用的粉竟然不是叫“面粉”呢?這時,我們就要耐心給他解釋……

6、“特徵”、“徵象”和“徵兵”、“徵詢”、“徵稅”的“徵”,不是“征討”和“長征”的“征”。“徵”是“跡象”、“召求”、“詢問”、“證明”的意思,“征”是“征行”、“征伐”的意思。二字的起源完全不同。

7、“沖”,在簡體中是二點水。傳統上,本來三點水的這個“沖”是正體,但簡化方案中由於它多了一個點,“過於繁瑣”,被廢掉了。(也有無緣無故被廢掉的,比如“羣”,以前是“群”的正體。還有“閒”,是“閑”的正體。目前港臺也是多用“閒”,如“休閒”、“空閒”、“閒聊”。。。)但是,在表示“衝擊”、“衝撞”、“面對”、“衝要”這些意義時,應該用“衝”。如:“衝動”“衝鋒”“衝啊”等。在表示水流湧動,如“沖洗”、“沖刷”,或者直飛而上,如“一飛沖天”時,用“沖”。在道家術語中,也用“沖”表示一種空虛的狀態,武俠小説中如“沖虛道長”者是也。

8、“臟”“髒”絕對不是一個意思。“臟”指臟器,如“心臟”“肝臟”“腎臟”等。而“髒”指不乾淨,如“髒亂”“髒話”“骯髒”“弄髒”等。中國人的“心臟”不“髒”。;)

9、在表示“干戈”、“干涉”、“若干”、“天干地支”時,用“干”。而表示“乾燥”、“乾旱”“乾裂”時,要用“乾”。表示“樹幹”“骨幹”的意思時,要用“幹”,說“幹掉他”的時候,也要用“幹”。這三個字可不要混哦^_^。

10、“复”字一般是不用的。在表示“往復”、“恢復”、“回復”、“報復”等意思時,用“復”;表“複雜”、“重複”、“繁複”等意義時,用“複”。

11、二字同源,差異微妙。如“重複”、“複習”,微軟拼音也會搞錯。其實,“複”的本義是重衣,有重疊義;“復”的本義是往來,帶有方向性。按照本義引申,就不會犯錯了。

12、還有“覆”。香港網友serafins告訴我說:“反覆”不是“反復”;“複習”不是“復習”。回復=revert;回覆=reply。在粵語中,複、覆FUK^(高入),復FUK^(低入),不會混淆的。

13、大家看,一種語言的文字是和它的語音形式相適應的。我們的祖先不會把亂七八糟的同音異義的東西擠到一塊,然後造一些亂七八糟的字去對應它們。古人的造字是嚴肅的。而粵語由於保留了相當部分的中古發音,是以在語音層面就把這些字區分得很清楚。而一些現行的多音字,有時是本來不同的字簡化為一個而造成的多音,比如“佣金”中的“佣”是去声,繁简一致;但“佣人”“女佣”“雇佣兵”中的“佣”是阴平,應該作“傭”。

14、說到語音,我們要知道,漢語四聲本來是“平、上、去、入”。大約在宋末元初的時候,入聲開始在北方消失,叫做“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北方的入聲基本Disappear了,所以我們現在普通話的四聲叫“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在華南六大方言中,大多還保留著入聲。

15、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是滿洲人學説漢話的發音,由漢語的東北方言過來的。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本來的北京發音,而是在清兵入關以後形成的。北京城的前後左右都不說北京話,千百里程外的東北三省發音卻和京音極爲相似,説明了這一點。

16、在表示“我”或者姓氏的意思時,可以用“余”,而在表示“多餘”之類的意思時,必須用“餘”。我不知道簡化字表中怎麽有“馀”這個字,但打繁體字最好還是採用“餘”而不是“馀”。

17、“匯”和“彙”在傳統上是完全不同的字,現在卻簡化成一樣的“汇”。“匯”指“匯入”、“匯流”;而“彙”指“類”,今組詞如“詞彙”、“語彙”等。另:現在有商家如“滙豐銀行”,我不清楚“滙”的確切含義和起源,感覺看起來像是“匯”的異體。望達人告知。

18、在表示“爭鬥”的意思時候,應當用“鬥”;在表示一斗兩斗的“斗”這個計量單位,或者“北斗七星”時,才可以用“斗”。

19、古漢語中“纔”和“才”是分得很清的。當表示“才能”、“人才”的時候,用“才”。按照《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的註,“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財;人有用叫做才。三字同源。”,可以輔助理解。至於作副詞“剛剛”這個意思解的時候,就應該用“纔”。在古時,這兩個字有時相通,但正體是“纔”。現在由於“纔”字筆畫過於繁瑣,似乎很少人使用了。

20、“於”和“于”,在上古不單用法不同,讀音也不同。作介詞講的時候,多用“於”,表被動和比較。如“甚於”、“勝於”、“至於”等。但是根據王力先生的講解,在表示至于某地時,多用“于”。備參考。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于”似乎只在姓氏中使用。要不就是古詩詞中的語氣詞了。雖然“於”有時也用作感嘆詞,如“於戲”之類。

21、“注”、“註”同源,“註”字後起。“注”取“灌注”義,如“注入”、“注視”、“關注”、“賭注”等;“註”取“記載”義,如“註釋”、“註冊”等。簡體字把“註”字簡掉了,我認爲不合理,是一種退步。

22、“游”本義是在水中行動,如“游泳”;又指水流的段落,如“上游”、“下游”;另外還作爲姓氏使用。在表示“旅遊”、“交遊”、“遊民”等意義時,應當用走之旁的“遊”。所以“西游記”應為“西遊記”。

23、“籤”“簽”用法不同。“簽”字後起,用來表示署名,所以“簽字”“簽寫”“簽發”“簽單”“簽訂”“簽證”“簽名”“簽到”要用“簽”。其餘表“竹籤”“牙籤”“書籤”“標籤”“求籤”“抽籤”等義仍用“籤”。

24、表示“僅僅”、“但”、“正好”這個意義的副詞,可以用“祗”、“祇”、“衹”、“秖”、“只”(FT!)。其中常見的有“衹”、“只”。但是這些字,又統統有其他的意義和讀音,比如“祗”又表示“恭敬的”,如“祗奉”;“祇”又讀如qi,表神,如“神祇”;“衹”又指僧尼所穿的衣服;“秖”本義指穀物開始成熟;“只”作爲量詞,與“隻”相通,又作爲語氣助詞,經常出現在先秦詩歌的句尾。。。這些都不管,習慣的用法是:副詞“衹是”或“只是”(現在用“只”的越來越多);量詞“一隻”。

25、“釐”是“厘”的本字。但是在現代漢語的使用習慣中,表度量單位的那個“釐”被“厘”取代,如“厘米”、“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等。而表“治”、“理”、“改”這些意義時,仍然用“釐”,如“釐定”。

26、“瞭”指眼睛明亮,引申為明白。在這個意義上,“了”和“瞭”相通,如“瞭解”“明瞭”“一目瞭然”“瞭如指掌”等。但是在其他方面,“瞭”都不能代替“了”。而且“瞭”本身也有“了”不能代替的用法,如“瞭望”、“瞭亮”等。

27、“畫”“劃”“划”三字需要區分。“畫”指繪圖,如“畫畫”;又指簽署,如“畫押”;又指筆畫。在說“整齊畫一”時,似乎應用“畫”,有人也用“劃”。

28、“劃”多用在“劃分”、“計劃”、“劃傷”、“劃火柴”等詞彙中。“划”則指划水前進,組詞如“划船”;又指合算,組詞如“划得來”,這是不能用“劃”來代替的。

29、“丑”“醜”不同。“丑”本義為地支的第二位,“丑牛”是也。由於地支也用作表示時辰,所以也有“丑時”。在中國傳統戲劇中還有“丑角”。“醜”則指“醜陋”、“醜惡”、“家醜”等意義。

30、“丰”與“豐”音同義近,雖或可通,但在文獻上用法各見特異之處。說文解字:“丰,艸木丰丰也”,取草木壯盛樣子為義;又“豐,豆之豐滿也”,取祭品豐盛為義。因此,“丰”、“豐”雖都具多、富的意思,本義卻未盡相同。今日用法上,“丰”多作“風”的假借字,作神態解,如:“丰神”、“丰姿”、“丰采”、“丰儀”等。“豐”則多作積多盛大的意思,如:“豐功”、“豐年”、“豐富”等。另武當名人“張三丰”,則不用“豐”字。亦有因其音同義近,直借“丰”為“豐”的異體字。(摘自中華民國教育部在綫國語辭典的“辨似”)

31、需要正名的是,“着”並非“著”的簡化字。在古代“着”字就已出現,是“著”的假借字。它在後世演化出來,用作表示念“zhe”的那個語助詞。這樣,“著”字就專門用來表示它本來的“著作”意義而不必兼職了。現在中國大陸的用法是正確的。而臺灣的字表把“著”作爲正體,“zhu”“zhe”“zhao”統統用一個“著”來表示。我猜是由於“着”字在歷史上的使用不夠普遍,但是這種對“正體”的堅持並不科學。聽説香港就不這樣用法。

32、“弔”跟“吊”不能混。在“弔唁”、“一弔錢”這兩個意義上可以通用,但亦多用“弔”。“弔”的本義是哀傷,故組詞為“弔喪”等;“吊”的本義是懸吊,故組詞為“上吊”“吊燈”“吊銷”等。

33、“幾”“几”本不相同,後世有時把“几”用作“幾”的異體字(畢竟筆畫少好寫嘛)。“几”是象形字,指小桌子,組詞如“茶几”“几案”“窗明几淨”等,是萬萬不能用“幾”代替的。

34、“累”“縲”“纍”。在作“繩索”義時,三字相通,引申為“捆綁”、“囚繫”,組詞如“纍紲”“纍臣”“傷痕纍纍”等。用作“疲勞”、“牽連”、“負擔”等義時,應用“累”,組詞如“連累”“虧累”“勞累”等。另外“傷痕累累”似乎也常用,看來如今用“累累”的更多。

35、“奸”“姦”的用法是有分化的。指陰險狡猾的人,多用“奸”,如“奸商”、“奸人”、“老奸巨猾”等,另外“漢奸”這個意義上也用“奸”。幹違法亂紀的事情,我們稱之爲“作奸犯科”,這時也應用“奸”。而在“姦淫”這個意義上,我們大多用“姦”,組詞如“通姦”、“強姦”等。

36、“霉”“黴”雖然在表示“黴菌”、“發黴”這個意義上通用,但“霉”字晚起,正體應是“黴”,組詞如“黴壞”“黴黑”“青黴素”等。但是,“倒霉”“霉頭”“霉氣”“霉運”等,似用“霉”較多。網友易江山補充說:"倒霉",臺灣一般用"倒楣",也是有典故的,就是應考失利,把門楣上的旗子放倒,表示運氣不順.但“霉頭”“霉氣”“霉運”的用法是對的,因為"霉"字的確有不好的意思;只有"倒楣"時,不用"倒霉",否則負負得正,倒霉卻變成好事兒了!

37、“蘇”“囌”“甦”。“蘇”作爲江蘇和蘇州的簡稱,是我們所熟悉的,它還指植物名,引申為穗狀裝飾物,如“流蘇”。在“甦醒”“復生”的意義上,“蘇”“甦”相通,以“甦”為正體,組詞如“復甦”“甦醒”等。至於簡體“噜苏”轉換為繁體是“嚕囌”,下面有網友介紹,此處略。

38、“壇”“罈”不同。“壇”指用於祭祀之高臺,如“天壇”“地壇”;又指法場,如“七星壇”;又指某種團體的總稱,如“文壇”“影壇”等。“罈”則指瓦製容器,組詞如“酒罈”。另外作量詞也是用“罈”,如“一罈”、“兩罈”。

39、“綫”“線”同義,但具體使用中好像有地區差異。應該是臺灣用“線”較多,而香港用“綫”。

40、關於“準”“准”,除“准許”這個意義上用“准”外,其餘一律用“準”。

41、“折”“摺”的用法有區別,在“褶皺”、“奏摺”、“存摺”“摺尺”“摺扇”等含有“褶曡”意義的詞裡,多用“摺”。類似的還有“擺”、“襬”,在和衣服有關,比如“衣襬”“下襬”等詞中,用“襬”。

42、在指代高山時,“嶽”“岳”相通,以“嶽”為正體。如“山嶽”、“河嶽”、“五嶽”、“岱嶽”、“淵渟嶽峙”等。在作姓氏時,多用“岳”,如“岳飛”。“岳父”“岳母”,也是用“岳”。

43、“升”“昇”“陞”三字在“登”的意義上相通,以“升”為正體。“昇”本義為太陽上升,需要注意的是,“歌舞昇平”似用“昇”更正式。在一些人名上,如清代寫《長生殿》的洪昇,也不要搞錯。“陞”則不需理會,處理古文時才會用到。

44、表示“穀物”的意思時,應當用“穀”,而不是“谷”。如“五穀雜糧”。表示“聖人”、“聖潔”等義時,要用“聖”而不是“圣”。

45、“借”、“藉”的意義有所交叉。在表示“依賴”、“假借”等意義時,多用“藉”,如“憑藉”、“慰藉”、“藉故”等。

46、從形旁可以看出,“獲”指獲得獵物,“穫”指獲得農作物,是有分別的。現在“獲”字用途較廣,而“穫”用得越來越少了。不過,在講收割莊稼時,還是應該用“穫”,尊重古人造字的本義。

47、“跡”、“蹟”在表示前人遺蹟的意義上相通,“事蹟”﹑“遺蹟”﹑“名勝古蹟”等詞,用“蹟”比較多。而在“足跡”“痕跡”“筆跡”“絕跡”等詞上,大抵是用“跡”。

48、在表示“喧鬧”的意義時,“哄”“鬨”相通,如“鬨鬧”、“起鬨”、“一鬨而散”等,都可以用“哄”來代替。但在表示“哄騙”“哄小孩”等意義的地方,不能用“鬨”來代替。

49、在“摒除”這個意義上,“辟”“闢”相通。如“辟邪”“闢謠”等。在“開墾”這個意義上,多用“闢”。如“開天闢地”“另闢蹊徑”等。

50、嚴格説來,“參拜”“參差”等用“參”;“人蔘”用“蔘”。不過今日通用“參”。

51、作量詞時,“杯”“盃”皆可。但在“獎盃”這個意義上,今多用“盃”,如“金盃”“銀盃”“銅盃”“世界盃”。

52、在“醃製”這個意義上,多不用“腌”而用“醃”。如“醃肉”、“醃菜”等。

53、“別”“彆”不同。“彆”的本義是弓箭末梢彎曲的地方,引申為執拗,組詞如“彆扭”“皺彆”等。而在“分離”、“區分”、“折轉”、“另外”、“不要”等等意義上,統統用“別”。

54、“冬”“咚”“鼕”。“冬”就不說了。“咚”“鼕”相通。。(暈,跟不說一樣。。。)BUT,如果說鼓聲“鼕鼕”地響,正統的用法還是“鼕”而不是“咚”。。這個是不是過細了。。。汗。

55、“夥”與“伙”。在“夥伴”和用作量詞的意義上,“夥”“伙”通用,但以“夥”為正體。“伙”可指代伙食,組詞如“開伙”等。

56、“范”多用作姓。表示“模範”“規範”“範圍”、“防範”等意義時,用“範”。

57、“黨”和“党”。“政黨”“朋黨”“君子不黨”等詞,是用“黨”。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古代民族“党項”,不能用“黨”。

58、在“希望”、“樂意”的意義上,古今通用“願”。只有一個特殊詞彙,即《論語》中的“鄉愿”,用“愿”。

59、“卜”“蔔”不通用。“蘿蔔”用“蔔”;表“占卜”“預卜”和表示姓氏時,用“卜”。

60、在表示“吹襲”這個意義時,應用“颳”而不是“刮”。如“颳風”、“大風把美女的帽子颳掉了”,等等。

61、表“摘取”、“採集”、“採納”、“開採”等意思時,應用提手旁的“採”;在表示“文采”、“文飾”這些意思時,用“采”。“彩”、“綵”也不同,作“顔料”、“光澤”、“喝彩”等意義時,用“彩”;“綵”則指五彩的絲織品,像“張燈結綵”、“披紅挂綵”、“綵筆生花”、“結綵”、“翦綵”、“綵球”等詞,應該用“綵”才對。其實,不論“採”、“埰”、“寀”、“睬”、“彩”、“綵”,都源于“采”這個古字,是在後來的漢語使用中逐步演化出來的形聲字。

62、類似的還有“biao”,在“表示”、“表親”中,用“表”字是不錯的。但是“手錶”、“鐘錶”中,應該加金字旁才對:-)。

63、另如“雇”和“僱”(目前不加區分)、“占”和“佔”(如“占卜”、“侵佔”“佔據”)、“家”和“傢”(“家庭”、“傢伙”)、“舍”和“捨”(“房舍”、“捨棄”)、“欲”和“慾”(在名詞性上,兩字相通。但“欲”又作動詞和副詞,如“欲哭無淚”“搖搖欲墜”“欲××而不得”)、“布”和“佈”(作動詞時,兩字相通,如“發佈”、“發布”。名詞則用“布”,如“布條”、“棉布”)、“松”和“鬆”(“松樹”的“松”,不是“鬆緊”的“鬆”)等。

64、像這些由一個本字演化出承擔特定義項,而後又在五十年前簡化回本字的形聲字,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爲什麽漢語會有那麽大量的形聲字?在漢語的“六書”造字規則中,“形聲”最晚起,應用卻最爲普遍。這裡舉例説明“台”“颱”“臺”“檯”四字的關係,希望能讓讀者明白古人造字的用意。

65、下面兩組詞,哪些是用字正確的?“臺風”、“颱風”;“櫃臺”、“櫃檯”。

66、很明顯,後面的詞彙根據意義的不同,加了不一樣的形旁(又稱義旁),從而和指稱事物的性質更爲契合。又如,“菜薹”。^_^

67、有網友說,現在檯和臺已經被審為台了。我只能說,“台”和“臺”,絕對是不同的字。在上古,讀音也是不一樣的。這是《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的註:“臺指高壇、官署,故樓臺、臺省不作樓台、台省。台,三台,星名,古以三台喻三公,故以‘台’表示敬稱,如兄台、台啓、台照等”。

68、“扎”“紮”不同。“扎”有“刺”“繡”“鑽”“掙”等義,組詞如“扎手”“扎根”“扎針”“扎鞋”“扎堆”“掙扎”等。而軍隊駐紮要用“紮”,如“穩紮穩打”“安營紮寨”等;量詞“一紮”“兩紮”也用“紮”;“捆綁”意義的“包紮”“結紮”等詞也用“紮”。

69、PS:在書信或公文的意義上,“札”“劄”相通。如“信札”、“信劄”;“劄子”、“札子”;“劄記”“札記”等。我不知道這兩個字是否都簡化為“札”了,順便提一下。

70、“蒙”“矇”在“矇騙”、“矇蔽”意義上相通,正體為“矇”,這是由本義“瞎眼的人”引申出來的。而“蒙”多用作“覆蓋”“承受”義,如“蒙難”“蒙冤”等。另外有“無知”的意思,組詞如“啓蒙”“童蒙”等。又作姓氏和譯詞用字,如“蒙古”、“荷爾蒙”等。

71、“睏”無疑源出於“困”,分擔了“睏覺”的語義,在表示倦而欲睡時,要說“睏了”而不是“困了”。其餘表示“困境”、“貧困”“困倦”等意義時,統統用“困”。

72、“咸”“鹹”同音不同義,“鹹”不過是借用“咸”作爲音旁。“咸”在古文中是“皆”的意思;表示味道要用“鹹”,組詞如“鹹菜”等。

73、“熏”“燻”的用法區分不嚴格。但是作爲一種烹飪方法,多用“燻”字,如“燻肉”“燻魚”“燻鴨”。另外,“滷蛋”、“滷牛肉”、“滷豆腐”一類作“滷”不作“鹵”,但其他(如“卤素”的“卤”)作“鹵”。

74、在“頌揚”﹑“稱美”這個意義上,古時多用“讚”,如“讚揚”“讚頌”“讚美”等。簡化字的其他意義上用“贊”,如“贊助”“贊同”“參贊”等。

75、“嘗”與“嚐”在“品嚐”這個意義上通用,“嚐”字加“口”,是後世演化出來的形聲字。在“嘗試”、“曾經”等意義上,仍用“嘗”。

76、説話的那個“yun”,才是“云”,還有表示“等等”這個意思的“云云”。說到“雲彩”,要加雨字頭。

77、説到“飯糰”、“糯米糰”時,應用“糰”而不是“團”。

78、“夸”、“誇”亦同源。在後世“誇”幾乎代替了所有“夸”的義項的使用,如“誇大”、“誇耀”、“誇飾”、“誇獎”等。但姓氏用字是不變的,我們現在還要寫:“夸父追日”。外來詞如科技譯名也要用“夸”,如“夸克”。

79、“克”與“剋”。“克”用作“克服”“克己”義時,與“剋”相通。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等。“克”還用在外來詞,如“夾克”、“坦克”“馬賽克”“奧林匹克”等。“剋”多用作“剝削”和“傷害”義,如“剋扣”、“剋星”、“剋死”等。另外表示“限期”義時也多用“剋”,如“剋日”等。

80、“致”“緻”不同。“緻”的本義指細密的絲帛,引申為“精細”“美好”,所以組詞為“精緻”“標緻”“細緻”等。“致”則用於“導致”“致仕”“致力”“極致”“格物致知”等。在“別致”“景致”“雅致”等含有“旨趣”意義的詞中,可以用“致”,也可以用“緻”。。。

81、其實,可以用“緻”的地方如今都可以用“致”的。(暈!)

82、“捲”由“卷”而來,承擔了一部分分化出來的詞義。從組詞可以看出使用上的區別:“席捲”“捲走”“風捲殘雲”“捲土重來”;“花卷”“髮卷”“試卷”“手不釋卷”。這些詞組説明,“捲”承擔了大部分的動詞語義。但也不盡然,如“鋪蓋捲兒”等詞,是名詞詞義。在作量詞的時候,則多用“卷”。

83、“胡”“鬍”“衚”三字的用法也不同。加“髟”頭,顯然與毛髮有關,“鬍子”是也。類似的還有“須”“鬚”。“衚衕”一詞用“彳”旁,與行走有關,指北方的巷子。有必要指出,這個詞來自蒙古語,蒙古侵華對漢語影響頗深(語音方面),這是語彙遺留之一。另外,即使在古代,也常用“胡子”“胡同”。就像“鞦韆”也常寫成“秋千”。我們可以稱之爲通假字。

84、“御”“禦”在“抵禦”的意義上相通,但正體為“禦”,組詞如“抗禦”“防禦”等。

85、“制”與“製”。在“法度”“管束”“裁決”的意義上,用“制”,如“法制”“制服”“制度”“管制”“限制”“裁制”“制約”等。在表示“剪裁”“作品”時,應當用“製”,如“縫製”“複製”“調製”“錄製”“製造”“研製”“印製”“製藥”。

86、“回”、“迴”同音同義,“迴”是後起字。所有能用“迴”的義項,既可寫作“迴”,又可寫作“回”。但是能用“回”的義項不見得能寫作“迴”,如“回族”。習慣上,“迴避”“低迴”“輪迴”“峰迴路轉”“蕩氣迴腸”“北迴歸綫”等似乎用“迴”比較多。(網友Zeta補充:[回]是指回來,退返之意,如回家,回春。[迴]這個字有循環的意思,例如:[峰迴路轉]。物理數學方法中的[迴圈](loop)對於同一時刻而言,[迴]這個字常有[多次循環]的意思,而[回]常常是指一次而已。)

87、關於“並”、“并”、“併”三字的問題。首先,在上古,這三個字可以說是同義不同音。“並”的古體是“竝”,一般作爲副詞,用在“並且”、“並包”、“並驅”等詞中;“并”,是華夏九州之一“并州”的名字,另有“兼併”、“合併”的意思;“併”,指“並排”、“一起”。“并”、“併”的區分並不嚴格,古人云,“合一為并,對峙為併”,例如,“兼并”用“并”,“併肩”作“併”。但是,現代漢語的組詞根本不按這個規矩來,“兼併”、“合併”統統用“併”,而“並肩”卻有時用“並”。

88、“序”“敘”在作名詞講的時候經常混用,如次序,序幕等。作為動詞時,一般用“敘”,如敘述、銓敘等。

89、“經歷”的“歷”,不同於“曆法”的“曆”。“曆”字後起,源出於“歷”。所以嚴格説來,“日歷”也沒有錯,頗具古風,:-)。

90、關於“沉”“沈”“瀋”。有網友指出,“沉沒”不對,應該用“沈”。古漢語中“沈”似乎的確是正體,但“沉”也經常用。我印象中,這個字在日語漢字中也是正式的,如影片“日本沈沒”;在漢語中,“沈”又用作姓氏和地名,讀如shen。它和“瀋”一般不能混,雖然“瀋陽”現在簡化成“沈阳”,但“瀋”的本義和“沉”無關,和姓氏也無關,是“汁”的意思。“瀋陽”中的“瀋”,是水名。

91、“圖書舘”和“飯館”的“馆”:應該說,“舘”是異體字。“館”是“舘”的正體,《說文解字》中只有“館”,指客舍。大概本來客舍是食宿之處,而後來突出了“宿”的因素,便把“食”旁拿掉,換作“舍”。不管怎麽說,這個字充分體現了古人造字的自覺精神。

92、“香菸”、“吸菸”的“菸”指“菸草”;“煙霧”的“煙”,讓人聯想起廟宇上香時香煙繚繞的景象。

93、有網友指出,“你”和“妳”也是分男女的。我查了一下,“妳”和“她”一樣,是近百年來新產生的漢字,本來是“嬭”的異體。現在“妳”這個字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兩地都不再使用了;但在臺灣,卻接近正式漢字,專指女性第二人稱。港臺的繁體用法也是不一樣的。

94、關於“葉”和“叶”。網友(來自...*)說,“葉”字古代有兩音,一為“葉子”的“ye”,一為“葉公好龍”的“she”。而“叶”字讀作“xie”,用於“叶韻”,二字沒有任何關聯。

95、“儘”与“盡”。“儘”对应第三声的“尽”,用于“儘量”“儘早”“儘快”等等。“盡”对应第四声的“尽”,用于“盡情”等。

96、“志”与“誌”是有分化的,“碑誌”“標誌”“誌慶”“誌喜”“墓誌銘”“日誌”“雜誌”“永誌不忘”不用“志”。

97、“鬱”和“郁”:“郁金香”應該是“鬱金香",“郁闷”應該是“鬱悶”。“鬱鬱蒼蒼”(茂盛的样子)“憂鬱”“鬱鬱寡歡”“躁鬱症”“抑鬱”(不开心)“鬱積”“鬱結”(积聚)用“鬱”。“濃郁”“馥郁”(香气浓烈)用“郁”。郁达夫作“郁達夫”。

98、向,本義是朝北朝北之窗。“向”與“嚮”區別頗複雜,今羅列如下:“所向披靡”、“天下所向”(指仰慕)、“半向不新”(指陳舊)、“一向”、“朝向”,作介词講時,均不可用“嚮”。“一向”不可用“嚮”,同义的“向来”之“向”却可以作“嚮”。凡迎合、偏愛之屬,方向之屬,向使之屬,從前之屬,及作動詞時,均可用“嚮”。(網友常磐森林的小洛補充:根據教育部字典,【向】字可作北面的窗戶、方位、意志之歸趨、國名、姓、對著、朝著、崇尚、景仰、偏袒、偏愛、臨近、接近、昔日、從前、一直以來、從來、方才、剛才、表動作的方向、對象等解。而【嚮】字則作面對、傾向、引導解,故二者並不太相同的。雖然教育部於【向】字後附「為「嚮」之異體。」,但台灣地區目前並不將此二者混用。)

99、“一出戏”轉換為繁體是“一齣戲”。

100、“呼吁”轉換成繁體應該是“呼籲”,“吁请”應該是“籲請”。

101、“建筑”不對,應該是“建築”。“筑”在古漢語中只是一種樂器名稱,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易水送別,有“高漸離擊筑”的場景。另外“筑”還作爲貴陽市的簡稱。

102、“板”“闆”,在“老闆”這個意義上只能用“闆”。“板”是形聲字,“闆”是會意字,兩字應該沒有啥親緣關係。

103、“朴刀”不是指“樸素的刀子”,所以“朴”不變。而“簡樸”“樸素”這些詞上,就要用“樸”而不是“朴”了。

104、“尸體”“尸首”的“尸”應該是“屍”。在嚴格的傳統用法中,“屍”指的是死人,而“尸”指的是古時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雖然在近代兩個字時有混用,但是“尸位素餐”這個成語中的“尸”明顯還是用“古時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義,不能用“屍”代替。

105、“姜”是一個姓氏,“薑”是植物的名字,不可混用。同樣的,“涂”只是一個姓氏,和“塗抹”的“塗”不同。

106、“飢餓”“飢渴”作“飢”,“饑饉”“饑荒”作“饑”。這是嚴格用法,至於現在混用情况如何不知道。(“飢”者,食不飽;“饑”者,穀不熟)。

107、“週末”“週刊”“週日”“週記”“週報”(与星期相关)以及“週期”作“週”不作“周”。

108、系/繫/係的区别:“系”表示一類有一定秩序和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件,“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等詞,用“系”字。“繫鞋帶”“解鈴還須繫鈴人”用“繫(ji)”;“監繫”“拘繫”“囚繫”也用“繫”,這裡取“束縛”義。“聯繫”“維繫”用“繫(xi)”,這裡取“紐帶”義。表示“是”的意義時,用“係”:我係中國人。另外“係數”“關係”“干係”用“係”。具體原因説不上來,但應該是習慣。

—END—

林芝太昭遗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资深的游者,会知道在林芝有一座小小的古城,叫做太昭。这座小城的名声,远不如大峡谷等林芝景点,甚至不如其旁边一座叫做中流砥柱的河中巨石。偶然会有脏兮兮的藏北车辆从这里钻出来,暗示着这里有一条时通时断的道路。道路的另一头,就是太昭。

从山路上俯瞰太昭 本文图均为 林光让摄

从北方来的尼洋河(藏语叫娘曲)和发源自米拉山的布球河以锐角夹击一个半岛,太昭就在半岛的尖端,其宽厚的背部与群山相连,茶马古道横跨古镇的背部。

向北沿娘曲进入深山的道路通向那曲地区嘉黎县,再到那曲地区洛隆县硕督镇,到昌都地区,察雅,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巴塘、理塘、康定,这就是清代入藏最主要的通道。在极盛期太昭曾是入藏的重要枢纽,有清军和粮台驻扎,汉族人口据说达到数百人。时期更曾一度成为西康省的太昭县。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让太昭增添多少神奇。村里几乎看不见人,牦牛茫然漫步街头。这里的藏式房屋立面都做过统一的整修,看来如同孪生兄弟般一模一样。根据刘赞廷所编写的《太昭县志》来看,百年前的太昭“东西长,南北狭,如一勾镰。”“南北一街,人民八十余户,环绕而居,旧有炮碉数处。”可见太昭的格局没什么改变。

太昭之得名,据说是清末名将赵尔丰带兵入藏,横马太昭,即将统一全藏之时,忽然收到慈禧太后的撤军命令,赵尔丰长叹一声,引军而去。由于在这里收到了太后的撤军诏书,所以起名为太昭。

这个故事中赵尔丰俨然是悲剧英雄,慈禧太后则一如既往地扮演了大反角。太昭变得犹如岳飞连收十二道金牌的朱仙镇,从而充满了功败垂成的悲剧色彩。但这故事也是错误的,赵尔丰入藏是1909年,当时慈禧已经埋在了清东陵。“太昭”这个名字不过是在此设县的将领尹昌衡的字而已。只不过正是这位尹太昭先生尹昌衡,在革命中当众砍掉了赵尔丰的脑袋,可见赵尔丰与这座古镇的悲情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我又回到了村头,小镇已经倾其所有,没有什么可看的了。虽说驻藏大臣斌良(1784—1847)曾口气极大地写道:“不负蛮荒行万里,中华无此好河山”,但我私下揣摩,或许是从太昭西去入拉萨的古道上要翻越一万三千余尺的马鹿岭,“朔风凛冽,冰雪四季,偶有风雪,行之极险。”与之相比,这里真可以算是个平静的小天堂了。

太昭展览馆

在古街上,太昭古城展览馆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了。这栋建筑仿佛是一栋要塞,或者是监狱,太昭人将那些遥远的记忆锁在其中。这里的主要囚犯是几块圆滚滚的石头,我身边的一块清晰地刻着“光绪二年四月初五日故清显妣松潘中营战兵张公讳永禄之墓 孝女春桃、宁秀”。

这一块墓碑来自一个原本驻扎在松潘,后进藏的清军士兵,他死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张永禄先生或许已经在太昭生活了不少年,最痛心的事情大概是临终时没有儿子送葬,只有两个名叫春桃和宁秀的女儿,或许后来也嫁给了当兵的。

还有一块,“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申时立,清故蓝富裕恒之墓”,看名字可能和绝大部分驻藏大臣一样,是一个满族。如此这般的墓碑共有六块,都来自后山的清代古墓群。此外,这里还有末代驻藏大臣联豫所下发的一枚标准木制粮斗,全清帝国范围内一致。这枚木斗制作厚实、精良,看起来再用一两个世纪也没问题。

展览馆内的清代墓碑

仅仅想凭借几块墓碑、一枚粮斗还有几张模糊的相片,我无法重建几百名中原人曾在此生活两百年的痕迹。

这里曾经不但有男人,还有女人,有士兵,还有商人,所以应当有精巧的“八仙过海”针线活,有春联,有粗瓷碗,有汉白玉和青玉的烟嘴,有发钗和铜钱,有大量老相片,如此种种,则可以大致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但如今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有几枚墓碑和一枚粮斗。展览馆的看门大爷对历史没什么兴趣,他似乎是一个奇石收藏家,如同活佛一般,指点给我们看那一块块奇石。这些石头的形成自然远早于太昭,的确,人类留下的痕迹和自然的神功比实在是太淡,太浅了。

学者们一般将太昭作为一个驿站的形成上溯到乾隆十三年。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驻扎在嘉黎的清军移驻江达,在此设置了粮台、把总和外委,“率兵以资镇守。”也就是说,从乾隆十三年开始,太昭就成为了清军入藏路上的一个要塞。这里设立管理军粮的官员(粮台),还设有把总和外委等低级武官。进藏路上,转运和存储军粮恐怕是太昭最重要的职能,从清始一直到十八军入藏,莫不如此。直到今天,太昭还有一户人家名叫“珠勒囊波”,意思就是青稞仓库。

乾隆十三年是平凡的一年,当年海内升平,波澜不兴。人民大学清史所的高王凌教授有一本学术著作就叫《乾隆十三年》,据他研究,乾隆帝在这一年遭遇众多不顺心之事,最后被迫放弃了“回复三代之治”(也就是儒家理想中尧舜禹时代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不管是否如此,乾隆帝治下的帝国机器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这条经过太昭的道路在康熙、雍正年间已经不止一次见证过军队的远征,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军还要不停地从这里走过,去平息西藏摄政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的内乱,去打击入侵的廓尔喀人和桀骜不驯的波密王。军人要在此驻扎换防、粮草在此交割分配、公文在此传递,驿马严格按照规定的速度飞奔在这条线路的两端:北京和拉萨。这两端微小的颤动,都会引发整条线路的剧烈抖动。虽然从这里向西,还有墨竹工卡,还有拉萨,甚至还有江孜、吉隆等真正的边界,但太昭更像是世界的尽头。漫长的沉寂中,军队继续轮换,驻藏大臣往来于道路,悄悄地证明,清帝国的神经依然在万里之外跳动,其士兵依然在夜间准点巡逻。

1909年,由海关税银和借款购买的新式步枪、电报机、机关枪和轻型加农炮武装起来,实现准近代化组织的川军于1909年大举进藏。清军势如破竹占领拉萨,高歌奏凯之际,突然听闻皇帝已经逊位,他们效忠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于是全面崩溃,分头奔回,其间遭遇惨不忍言,倒是成就了一本奇书《艽野陈梦》。

那些留在江达的汉族人,顿成遗民。

而就在历史的灰烬中,小人物们的名字隐隐浮现出来。

82岁的老者仁青贡布是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找到了这里最老的一位老人,叫做仁青贡布,82岁。

他生于1933年。这位老人裹着深蓝色藏袍在院场里坐定,很有些老僧入定的意思。他的回忆也是上世纪40到50年代为主。

“那个时候,我们有格萨尔拉康(即关帝庙),格萨尔是黄脸的,长胡子到胸口这里,穿着藏袍,是站起来的。除了格萨尔,还有他的四个手下,嘎玛(音)、赤东(音)、丹玛(音)、阿古吉本(音)。”

“每年一次,汉族人会聚起来过节,把格萨尔的刀这个样子竖起来。”老人比划着手指。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曾针对西藏汉人社会做过一项研究,在时期,“单刀会”等仪式在拉萨汉人社会盛行,全体汉人在每年夏历五月十三日相聚于关帝庙,庙会名为“十三单刀会”,意为“关公的磨刀盛会”。在会上除了供拜关公之外,也商议一些汉人群体共同关心的事。太昭的“单刀会”与拉萨等地应该大同小异。

我在采访本上画上了一柄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这杆刀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看过《三国演义》小人书的人,不可能不记得这杆长刀。关汉卿版本的《单刀会》中,关老爷身边正是这把大刀——“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钢刀。”老人突然冒出一句标准的汉语,他食指定定地指着我画的青龙偃月刀,仅存的两颗牙齿笑得摇摇欲坠。或许我听错了,或许他说的是“关刀”。但是确定的是,太昭汉人所过的单刀会中,供奉的的确是关帝老爷的青龙偃月刀。

“老人家是在什么地方学的汉语?”我们极为好奇。

“我是在汉人的学校里读的书呢。”

1941年1月,小学正式上课,地点暂时设置在邮局,其老师是邮局看守人,六十有七的马文才。资料记载,马文才的薪水为藏银五十两,他踌躇满志,打算一展身手。

课本最初使用的原有的基本旧书,如《忠经》、《孝经》、《百家姓》、《弟子规》。 这所学校的开设归功于当时的西藏办事处处长,北大学子,五四青年孔庆东。这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发现,昌都、太昭等地的汉族人,“多已娶土妇生子女,其子女且不懂汉语矣。”长此以往,藏族和汉族必受英国人之蒙蔽,开设学堂势在必行。后来,孔庆东又托进藏的汉族法师购买了“初小一,二年级国语教科书各百册”。据蒙藏委员会近期刚刚公布的存档资料表明,首批入学的小学生共15名。

“我们学的课本啊,还记得一些。”老人缓缓地念着几个汉语词:“鸡。鱼。”他顿了一顿,又说:“哥哥说,弟弟睡觉。”发音清晰,略有四川口音,我甚至一度觉得是南京的口音,例如他把“哥哥”读成了“果果”。他满脸调皮地笑,我很怀疑这并不是课本上所教的内容,而是七十年前学童们编着玩的俏皮话。

那是20世纪40年代,距离清帝国崩溃已经有30多年,当年被清军带到这里的遗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代人,他们或者融入了藏族之中,或者死去,或者无声无息地回到了内地。仁青贡布所见的,正是小镇汉人社会的最后时刻。清帝国灭亡三十年后,这个帝国最遥远驿站的遗民终于迎来了其日落时分。

“我们的老师叫果果莱迪,他年纪大了,在邮电局里给人写信。他家就住在关帝庙那边,就是现在展览馆的位置,都是他的院子,他管这个林卡(园子)。”老人想了想,突然灵光一闪,“还有啊,他是汉族的官,官的名字叫‘香烟’。”

我们听得如坠五云雾中,“香烟”是个什么官职?“果果莱迪”怎么听也不像是汉族名字。“果果”就是哥哥,当地藏族一般如此按汉语称汉族人,即某某哥哥。日后我们又仔细阅读了王川教授所引用的史料,终于发现一些重要线索——马文才,祖籍四川巴县,清军撤退后,一度依靠“早年汉属关帝武庙香资(就是香火钱),年种青稞地一块维生”,后来在噶厦政府的邮局担任书记。还发现有史料表明,1940年10月,马文才致函孔庆宗,请求租用关帝庙旁土地耕种以救家口。

年迈老人,关帝庙旁居住,代写信,是小学的老师,四点无一不符合。我们终于确认了,果果莱迪就是马文才,“香烟”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马文才曾担任汉人保甲制度的头领“乡约”,有汉人领袖的权威。

但除了马文才,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将档案中其他名字与老人口中的那些“哥哥”对应起来。我们安静地听老人说着那些陌生的,遥远的故事。

“哥哥麦子”(音)或者“哥哥割麦”(音)是做凉粉的,脾气不好。仁青贡布他们这些孩子喜欢用牧羊抛石的“乌尔朵”扔石头砸他家的小门,“哥哥麦子”就会掂着菜刀怒冲冲地杀出来。打群架时,他也总是挥舞着菜刀,似乎他和菜刀成了亲,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菜刀。热血的“果果麦子”死在江达,埋在后山。

关帝庙遗址

还有更多,“哥哥玉素”(音)是做衣服的,“哥哥次松”(音)年纪更大,以看守关帝庙为业等等。在上世纪40年代,停留在太昭的汉人已经降低到个位数。如同生物的种群,当其数量降到一个极限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他们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初叶,如果不在这里,他们会在四川和陕西迎来怎样的命运呢?其中的祸福谁又能分解清楚呢?

我们的翻译裁缝洛桑有些恍惚,我们问他,他回答道:“我也刚知道,老人说了,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哥哥莱迪,我是他的后人,我的祖先原来也是个汉族人。”

我们打算告别,老人忽然摆出了一个摇动筷筒的姿势,再次露出了微笑。他老迈的手摇啊摇啊,虚空之中有一根筷子似乎伸了出来,老人拈起来,上下读了一下,然后递给我。我瞬间明白了,这是汉人的求签。

“格萨尔拉康里,有这个呢。拉萨巴玛日的格萨尔拉康也有,一模一样的。”

我眼睛发热,心中空荡,低下头去向老人告别。家山万里,马文才和他的同胞们,只有一次一次在灯火下摇动签筒,默默祈祷,看看冥冥中落下的是什么命运。那细如蚊足的小字,语焉不详,神意渺然难测,他们惶恐地读,勉强地把握着自己飘摇的命运。

“…庚辰年(1940年),命途多舛,掌家二女子及干殿寺(甘丹寺)和尚于相继而亡,哀困之际,幸蒙天恩神惠,复蒙处长(应为‘驻藏办事处长’)姑念困苦不堪,檄饬教学,天相衣禄补救生计之法。迄今年已六十有七,老病多弱,恐有不测,无从靠着,心挂意歉,只有一小女,年近二十,身矮力弱,不肯长大,现托拜亲友梁成栋着照…”

这封书信可能是马文才最后的文字,在这封《江达小学教员马文才呈处长陈述命途多舛》的书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惨史:早年丧父、兄长弃之不顾,被继母抚养成人,入藏后迭遭战火,妻子儿女除外皆过世。从文字来看,这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我竭力地想象他如何在邮局二楼的小课堂上讲授汉语,但是我想不出来,马文才已化作青烟。

几天之后,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极为巧合地读到了时代小学课本的影印本,没有办法确认这是否是马文才所使用的课本。但其中确实有鱼,有鸡,有哥哥和弟弟。这课本似乎一篇一篇,都是为马文才所写。

汉人墓地旧址

再一次,我们走出了太昭干燥多石的青稞田,向北望去,眼前一堆一堆散乱的石块就是汉人的墓地,没有墓碑。马文才和他的同胞们就卧在这里,他们的孩子曾在这里奔跑,为长辈扫墓,走过不知名的墓地,回到家中。

“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

从这里向西,到尽头的鹦哥嘴,重新跨上古道,超然凌空十几米,脚下就是碧绿的河水。道路往前一直延伸,应该会一直延伸到传说中的鹿马岭,我们于是回头,再次来到悬崖边俯视太昭古镇,看到了关帝庙的废墟和那两棵大树。就在烛火边,马文才摇动签筒,夜里他睡觉时,再次梦见了母亲。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如今的太昭街头

如何更好地度过2020年下半年?这30本书你一定不要错过

这几天杨丽萍生不生小孩的事卷起腥风血雨,上次讨论这个的时候杨丽萍才40岁,现在她都60岁了,大家还在说这个!

2020年都这么艰难了,生不生小孩要紧吗?你看看朋友圈,一片愁云惨淡,不管是磨人的代购还是倒了血霉的毕业生,都全方位实现了事业家庭大溃败,没有一个人的日子是好过的。

该如何过好这艰难的一年?试试从他人身上汲取一些力量和方法吧,或许下半年还有得救。

本期书单将从自我成长、情感关系进阶和工作育儿两不误(没娃的,略过)上下手,推荐有用有效的好书,让你的生活稍微变好一点,或许翻身农奴把歌唱,也将指日可待。

1.个人成长类

《格局》

吴军 著

25岁之后与朋友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状况,一言以蔽之,都挺惨,大概总没有一个大格局傍身,常年为看不清方向的事操心劳累,一不小心活成了“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的凄惨样本。

吴军老师大概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像你我这样的人,常年努力却不得法,找不到成功命门。

他在里面分享了自己获得大格局的5个步骤,操作起来不难,跟着聪明人介绍的方法,会早一点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实现可叠加式的成长。(现学现卖,书里名词随意拽)

《情商》

丹尼尔•戈尔曼 著

高情商从来不和职场老油条、人间万人迷划等号,总这么说的人,他自己的人生也很捉襟见肘,不信你看看总教你做人的领导?(嘘)

情商其实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大脑机能上的一种高级能力,简单点说是识别自我情绪的能力,是提高生活幸福GDP的关键指标,幸运的是,情商在后天都能得到训练,但不幸的是,我们总认为它顺理成章,不用精心修炼。

一个人如果能自如掌控情绪,就能拥有轻松舒适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爱情也能顺风顺水,拜佛求签这种事也可以收手不用再做了。

听起来很玄,但它的确会成为你私自的成长暗器,让你免于做情绪的奴隶。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 著

薛兆丰,一位当红的经济学家,一个行走的撩妹教科书,受到这么多人喜欢是有道理的。

他用经济学知识讲人话,让数学和公式相看两厌的人重燃热爱之心,让我们对一笔钱该不该花,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找到最理性的判断依据,这些常识实践起来也很容易,毕竟我现在已经不用和下个月的自己借钱花了。

《百岁人生》

林达·格拉顿 著

如果未来每个人都能活到100岁,是不是意味着70岁还要冒着头秃的风险在公司加班到深夜,那才是真正的老泪纵横啊!

不要担心,按书里的理论,长寿会彻底摧毁现在所有人正在经历的“教育-工作—退休”三步走战略。到时候,更多复杂的家庭结构将会出现,世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按照书里的做法,提前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又酷又富有的老头,奥利给!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苏世民 著

那些烂大街的职场鸡汤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是核心能力,但以小编有限的,屡战屡败的职场经验来看,能够对一件事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判断一件事好不好,才是更值钱的能力,而通常这样的人,都做了老板。

作为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人,亲自创建了黑石集团的人,把自己白手起家的经验,全部写在了这本书里,你不打算看看吗?

想重点抄作业的朋友可以搭配下面要介绍的《穷查理宝典》,都很适合拿来用在现有的工作中,两本书现在下单还可以享有五折优惠,我手抖了。

《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 著

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习巴菲特的投资之道,而巴菲特却说,查理·芒格才是点化他的那个人,是他背后的男人。

作为巴菲特的投资导师,芒格到底拥有怎样的智慧?他在书中告诉年轻人,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至于怎样做才配得上?书里会指点迷津。

总之,这是一本需要慢慢消化的书,是他一生的思考和智慧,帮你重建思维认知模型,人生迷茫时看会有奇效。

《贫穷的本质》

阿比吉特•班纳吉 等著

“钱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钱包就瘪了” 的人,要好好读读这本书,觉得自己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那是因为你一直用穷人思维来践行生活啊。像及时行乐这种,就是穷人思维,因为你没有投资在长期改善自己生活以及改变命运的事情上,所以只会越来越穷。

这样的思维误区还有很多,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扶贫指导手册,也许当一个人不再把省钱当成乐趣,而把花钱当乐趣的时候,离脱贫就不远了。

《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

槽叔 著

这本书非常适合跟我一样的保险小白入手,通俗易懂,属于大众科普类书籍,可以让我们对主要的险种做到基本了解,还能让自己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买什么样的保险来应对风险,一本很实用的保险指南书。

有了这本书,再也不用担心在买保险的时候被保险销售员忽悠啦!

《向前一步》

谢丽尔·桑德伯格 著

女性在职场中有多难?被歧视、被排挤、受冷漠,具备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却只能拿对方一半的薪水,这样下去,你离职场版祥林嫂不远了。

这本书是写给职场女性看的书,给很多事业女性提出了建议,比如,勇敢地表达自我、永远为自己争取权益、拒绝当全能女人。

作为一枚资深职场女怂包,看完之后像获得了一把锋利的武器,变勇敢了那么一点点,各位试试吧!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著

这本书非常了不起,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因为这部书的出版,“自私的基因”才成为英语中的固定词组。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认知自己?也许困扰你很久的问题,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注定要颠覆你的三观。

《怪诞行为学》

丹艾瑞里 著

没几个人能拒绝清仓大甩卖的诱惑,而为了获取免费东西,你也常常会放弃更好的选择。

这就是人类的非理性,也是人性,而这本书告诉我们,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是有系统的,看完之后对冲动剁手的欲望有奇效,暂时都不会想买买买了。(也不知道这个时期推荐这本书到底对不对,托腮思考)

《反脆弱》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著

啊,这里要说句得罪人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成年人自己都没活明白,活了这么多年,见到身边那么多事情,那么多沉沉浮浮,还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人生就是充满变化和无常的啊,不能承认和适应这点的人,无论表现得多么能干,还是没有真正的成长。(我在说我自己)

所以这本书主要教你如何面对一种突然的,不寻常的,无规则的世界,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有技巧、更坦然地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

《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著

我们不穷,不苦,还有了一点钱,但却没有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穷开心可能是史上最的歪理学说)

为什么幸福感越来越难获得?作者为此,花25年时间去研究该如何获得幸福,最后总结出了“心流”这个概念:

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

有了心流,你就可以随时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进而达到无所不能的境界,从此和幸福签订终身包年服务,可谓一直心流一直爽。

2.情感生活进阶类

旁友们,离婚冷静期通过民法后,想要离个婚比登天还难。以前婚姻出现问题时,我们都还想冷静分析一下,现在一出问题大家就说:“离婚冷静期只剩半年就要开始啦!!抓紧时间啊!”

总之,这个法案让大家对婚姻的向往又退却了一步,英年早婚的小编还没领悟到婚姻的本质,就被离婚吓退,也没什么拿得出的礼物相送了,搬出一套【情感生活进阶篇】送给大家,希望可以从这些书里找到爱和婚姻的本质,祝大家xing福。

《我们为何结婚 又为何不忠》

海伦·费舍尔 著

在看这本书之前,手欠去看了一眼去年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有947.1万对情侣登记结婚,而同年办理离婚的就有415.4万对,更为残酷的是,大约每7.5个妻子和每3个丈夫中就有1个曾经出轨,婚外情是大家离婚的首要原因。

既然出轨率和离婚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前赴后继地进入婚姻?这本书将给你答案。

另外,作者提到,要想婚姻稳定,只能晚结婚。越晚结婚,婚姻稳定性越好,请大家默念三遍并予以践行。

《私恋失调》

倪闻天 著

大部分人都很难搞懂直男在爱情中想些什么吧?而这本书则以解剖男性的情爱心理为角度,去讲述爱情的矛盾,猜忌,自私和背叛,一个很容易上头的爱情故事。

书中的男主人公很符合当下语境下的 “渣男”形象,可整个爱情的细节又让你对这一切有重新解读,会看到更多关于爱的复杂和流动性。女孩可以从中找到另一方的爱情视角,男孩能看到更多反思和共鸣。

《她的名字是》

柱 著

这位写出韩国话题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在时隔两年后,推出了它的姐妹篇《她的名字是》,一本韩国女性真实生活的纪实案例书,记录了不同人生阶段的“金智英们”的遭遇,比上本书探讨的主题更为广阔。

27个女性讲述的真实经历,包括职场排挤、催婚问题和生育危机等,堪称女性当代生存手册,每个女性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也能获得勇气。

《美国式婚姻》

塔亚莉·琼斯 著

这本书与其说是“婚姻劝退指南”,倒不如说是“两性关系的复盘报告”。

书中讲述了一对新婚小夫妻的爱情如何而生,婚姻又为何而死的故事,原来,婚姻中没有一个人罪恶深重,也没有人是全然无辜的,大概它给人的启迪过于深远,这本书也是比尔盖茨2019年最喜欢的一本爱情小说。

对已婚或即将迈入婚姻的男女们来说,可用心品尝。

《爱情数学》

汉娜·弗莱 著

爱情和数学会有什么关系?你想过吗?数学研究的是规律,而真爱这件事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位来自伦敦的数学家,用数学模型研究人类行为模式,试图来解答恋爱问题。

你最关心的,诸如,人能找到真爱的概率有多大?容貌对爱情到底有多大概率影响?书中都给出了研究结论,堪称恋爱行动指南,想结束单身的,抓紧看看。

《假性亲密关系》

史秀熊 著

如果你在一段感情状态中,经常看到对方的缺点,或者进行的亲密活动都像例行公事;在感情里很难跟伴侣袒露自我,像有一堵墙横亘在两人中间的话,那你很可能处于一段“假性亲密关系”中。

它会让你越来越多地陷入自我迷茫和怀疑,感受不到爱人和被爱的能力,本书作者结合了大量心理咨询案例,来分析造成这种关系的成因及如何解决。

一本很实用的心理学读物,每天睡前读两页,可重新找回健康有爱的感情。

《山女日记》

凑佳苗 著

炎炎夏日,最好的避暑方式,当然是躲进山里咯,而这本书刚好讲了7个各怀心事的女性在登山途中产生的命运交集,每个人都带着家庭的恼人事情而来,却最终被大自然折服,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这么说吧,10个人里面有9个人读完之后想去爬山,大概人只有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才能放下烦忧执念吧, 本季清新疗愈的最佳读物。

《为爱成婚》

斯蒂芬妮·孔茨 著

书名叫《为爱成婚》,它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结婚?你可能觉得,书名不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吗?结婚当然是因为相爱啊。

但请相信我,看完这本书,会颠覆你的三观。

说起来挺残酷的,其实爱情和婚姻本来没什么因果关系,为爱成婚,只是现代婚姻的一个特点,其他的婚姻制度不都是这样的。

在古印度,人们会认为,结婚之前谈恋爱,简直是行为。古希腊人呢,态度稍微温和一点,他们倒不觉得恋爱会伤害别人,只是精神出了点问题。

所以如果不是因为爱情,我们人类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呢?详细答案就要在书中找找了,绝对会颠覆你婚恋思维的一本书。

《新婚之夜》

辽京 著

婚恋题材的悬疑短篇小说合集,每一篇都有悬疑线索设置,让人猜不到结尾的那种,而其中的《模特》和《新婚之夜》这两篇让我读后脊背发凉,关于人性的了解更深了一步。

作者辽京说,好的小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给出答案,而刚好全篇的故事都没有唯一结局,喜欢悬疑的人可以来读。

3.儿童教育类

听说之前大家都不爱买儿童系列书籍,怎么回事?只顾自己成长吗?今天趁着618打折,给家长朋友们一人来几套育儿宝典,科学养娃,从你做起。

《10岁开始的经济学》

泉美智子 等 著

很多家长一直以来都会有个困惑,关于孩子的财商启蒙这一方面,不知该怎么沟通,一方面不知道该怎么切入,另外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对钱过分关注,常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这本书,用有趣的科普绘本方式来给孩子解读经济活动背后的逻辑,让孩子轻松看着绘本,就明白了货币的作用、银行存在的意义,以及大人们口中常说的贷款和股票到底是什么概念。

对孩子树立大的格局观念,很有帮助。

《崔玉涛育儿百科》

崔玉涛 著

每个中国家长在育儿方面都会面临的三大难题:工作和育儿的时间不够用,儿童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家庭中的育儿团队人员过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道该听谁的?

《崔玉涛育儿百科》这本书可以解决以上大部分家长的育儿困惑,讲解很接地气,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保姆都能看得懂,就像身边有一位随时待命的专业儿科医生,让新手爸妈从容应对儿童疾病和突发状况,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少走冤枉路。

适合从准妈妈孕晚期到新生儿6岁阶段阅读。

《丁香妈妈科学养育》

丁香妈妈 著

和上本书相比,这本《丁香妈妈科学养育》更聚焦在妈妈的感受和经历上,坐月子、产后抑郁、身材恢复、母乳喂养、哄睡、宝宝生病、全职妈妈or职场妈妈这些困惑,书里都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法,不仅有育儿的数百个知识点,更有不少篇幅帮助妈妈适应产后生活,很暖心的一本书。

《小熊很忙系列》

本吉戴维斯 著

我们都知道3岁之前的孩子,对机关书啊,洞洞书啊,翻翻书啊无比热衷。《小熊很忙》这套书,可以说是0-4岁孩子必不可少的一套书,丰富又巧妙的机关设计,孩子哪是在看书?分明就是玩游戏,推一推、拉一拉、转一转、滑一滑……这套书就看完了。

孩子还可以跟随有趣的故事情节跟可爱呆萌的小熊一起去体验各种有趣的经历,激发孩子的主动探索精神。

听说这套书已经成为微信群里各位宝妈力荐的书啦!

《我可以系列》

约翰麦克斯韦尔 著

如果孩子经常说“我不会”“我不敢”“我不行”,可以试着给孩子看看这本培养逆商的书,面对未来的成人社会,拥有一个好的耐挫力和自信的心态,比一切都重要。

《我要去故宫》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 著

打开这本书,仿佛亲自走在故宫的每个角落,比亲自带孩子去故宫游览知道得还多。

书中用有趣的手绘插图形式,系统讲解了我们紫禁城600多年的奥秘,将宫殿古建、政治历史、文物精粹等丰富知识,汇聚成册,以小见大展示前人智慧,再也不用担心带孩子参观,无法讲清其中的博大精深啦。

适合5岁+的小朋友阅读,非常适合现在购买,5折后的优惠,从536元降为268元,一个给孩子的文化大礼。

《幼儿心理安抚绘本》(全2册)

阿斯特丽德·戴斯博尔德 等 著

说起来有点丢人,这套书,我一个成年人自己看了两眼,直戳泪点。

故事里有个可爱的卷发小男孩,他叫阿奇。他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啥有时候妈妈像个天使般温柔,有时候又像魔鬼一样冲自己发脾气。妈妈生自己气的时候,是不爱我了么?”。

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

你撒娇时,我爱你。你耍赖时,我也爱你。

你生病变丑时,我也爱你。

就是,无论发生什么,妈妈的爱都一如既往,都是无条件的——永远爱着你。

这本书完美地描述了一个小孩子想问但还说不清的问题,你也可以叫它《爱之书》。

《儿童发展心理学》

阿斯特丽德·戴斯博尔德 等 著

遇到问题总能想到这本书,这是一本从准父母开始就可以阅读的科学育儿宝典,梳理了0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包括,科学的母乳喂养应该坚持多久?怎样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当孩子遭遇校园霸凌,父母该怎么办?

都是常见的棘手问题,试着代入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希望这些书,陪你度过一个不那么艰难的下半年!

人生赢家韩美林:3次婚姻失败,65岁娶小28岁新欢,82岁做爸爸

千禧年刚过的第二个夏天,古刹少林寺迎来了一对情侣。男的约摸六十多岁,女的看上去小了二十多岁,但谁都能看出这不是一对父女,因为他们的亲密和笑容都写满了爱意。

韩美林夫妇

情侣上山拜佛,自然是要求签问姻缘。六旬男士抱起签筒抖出一根签来,身旁的女子也随即摇出一支,两人双双将手中签交给立在一旁的小沙弥。

小沙弥接过两支签后一脸愕然,女子有些忐忑地问道:怎么?小沙弥答:总共三支上上签,你们抽中的是同一支,不可思议!

韩美林书法

不久之后,一场颇受艺术界关注的婚礼举办,男的是六十五岁的艺术大师韩美林,女的是小二十八岁的周建萍,正是在少林寺抽到同一支上上签的那对情侣。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韩美林被普通人熟知可能还是源于“福娃”,但在“福娃”之前他早已被誉为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六十五岁时那场婚礼,是他人生当中第四次成为新郎,此前,这个“福娃之父”已有3次婚姻失败的经历。

韩美林美术作品

从最初的尤玉珍,再到“声如黄莺”的朱娅,后来又遇到魔鬼身材的李小丁,前三任无一例外都是顶级美人胚子,也许这三位前任也能体现出韩美林的审美高度,当然,这次娶到的小二十八岁新欢也同样延续了他的审美——周建萍同样有着令人惊艳的容颜。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当时的周建萍也只不过是大部分人眼中韩美林的“新欢”而已,有人窃笑不久之后还会有第五任韩太太登台亮相。

韩美林夫妻

十五年后,当年上少林求签的那对情侣,一个已经八十整,另一个也已逾五十。他们一起写了本婚姻回忆录叫做《永不凋谢》,当年窃笑的人这才发现,当年的“新欢”如今还真熬成了妥妥的“老来伴”。

周建萍在书中自谦地说,在四任韩太太里边,她可能是颜值最低的一个。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但是,作为“韩太太终结者”,作为这个艺术大师的最后一任妻子(毕竟八十多的韩先生估也不太可能再娶第五任了),她也坦言自己可能是四位韩太太中最大的受益者。

韩美林绘画

《永不凋谢》撒下的“狗粮”还没等艺术界的人消化完毕,紧接着又传来了八十二岁的韩先生做了爸爸的新闻。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周建萍以五十二岁“高龄”给他生了个小韩宝宝,这对老少配在磨合了十七年后终于有了个“瓜熟蒂落”的结晶,令不少画家朋友艳羡不已。

韩美林国画

不少艺术家友人拿韩美林开涮,戏称他这个老家伙真是人生赢家,戏言中又无不带一些意料之外的肯定——当初可是太多人不看好相差了二十八岁的老少配,三十多岁的女子要陪着一个七八十岁的“老顽童”,那能幸福么?

周建萍

人家不但用生出个儿子的事实回应了这些怀疑,妻子更是现身说法多次公开高调说自己“很幸福”。面对网上有人质疑说八十多岁还养个嫩儿“太不负责任”的指责,也许“很幸福”就足以回应一切。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有人说韩美林除开“福娃”之外还真没啥拿得出手的笔墨了,也有人说他算不得啥艺术大师,更有人说他屡次的婚史和高龄产子这些事儿不配如此“德高望重”的地位。也许,要当一个美术界的“人生赢家”,难免就要承受世人的评价。

但作为一个艺术大师,人们更多的不是评价他的作品,而总是八卦他的情史和生儿育女,这也许又是另一种“人生失败”吧。对于艺术大师韩美林,你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日月如是说:书传天下,密在汝边

日月如是说:老师的书传遍天下,老师的真意无人能懂。克里希那穆提并没有指望粉丝能够懂他。

克里希那穆提四十年来所说的同样一件事情,不是读了他的书就能懂的,不是这些房子之内的人能懂的。如果你在传播属于他们意识层级之上的东西,他们是不会懂的。他们会懂他们当下正合适懂的部分。

因为他们都是活在房子里面的人,把老师留下的书当成镜子照的人,当成宝贝抚摸的人,当成存折细数的人。你还记得观音灵签第82签签词吗?炎炎烈火焰连天,焰里还生一朵莲;到底得成终不害,依然生叶长根枝。要出房子,就要焰里生莲。

当人们没有内在的变化,没有真正的进化,没有更多的觉知力,把自己关在满腹经纶导师文章术语词汇中之时,这样的学习并不可能使这些克里希那穆提的崇拜者变得更加有觉知力,这就和有些抄来的文章没有任何区别,并不能使你发生内部变化。除非一个人变得真正能够逐步开始照觉,进化才会发生。首先照破的是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否则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进化发生。

照破自己的头脑,除非他们有一天发现他们一边抱着先贤的真话,一边干着用自己的头脑欺骗着自己的事之时,变化才会发生。

庄子早就说过,当一个人不能够放下头脑的时候,不能超越自己的记忆,判断习性,惯性情绪,绝对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进化。只有越过这一切的时候,才会有真正无限的创造力。也就是修行所说的大用现前。

超越了这些头脑局限的人,再也不会上任何的当。再没有人可以用说自己有一个唯一的法脉,有一个了不得不得了的传承,有一个天大的机密可以来救你,类似这样的话能骗得到你。因为你已经站在屋子外面了。也就知道六祖说的密在汝边是什么意思了。也就知道庄子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克里希那穆提说的也是同样的事。包括那些真正经典说的也是同样的事。最高级的真实教导,就是照觉。你拿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镜子,你就不需要别的方法了。得法弃法。克里希那穆提也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才不主张方式了,还把他的什么会也给解散了。六祖慧能也说,世界上最秘密的东西就是最公开的东西。大家说的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情。但是还在房子里的人,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抱着明明白白的事情,进行自我欺骗。因为他们还是小灵魂。所以他们需要的是偶像,但他们不需要偶像的真理。他们喜欢的是研究偶像的每句话包括轶事,而不是像他们的偶像那样成为自己。安无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