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诗】
梦中得宝醒来无 自谓南山只是锄
若问婚姻并问病 别寻来路为相扶
【智慧】
此签有“南柯一梦”之意,奉劝当事人勿痴心妄想。世人常感叹时运不济,又冀求功名富贵,好满足自身的欲望,因此常常做着不切实际的梦。殊不知人生如梦得失无常,一时的虚幻转眼便成过眼烟云。奉劝当事人,与其空无地幻想,不如脚踏实地做事。好运不会凭空而来,凡事付出才有收获,知足即是福。
【典故】吕仙枕黄粱未熟
相传吕洞宾游长安时,于酒肆遇见一位青衣白袍的羽士,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潇洒,便上前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吕洞宾此时凡心未已,并没有答应对方的邀请。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
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却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孑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灶上的黄粱饭还没熟呢。
就听钟离权言道:“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
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
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钟离权方授他道法。
【签诗】
棋逢敌手著相宜 黑白盘中未决时
皆因一著知胜败 须教自有好推宜
【智慧】
此签有“多方思考”之意,提醒当事人谋定而后动。在面对事情时,不论大小,要能仔细分析判断,缜密假设可能发生的状况,模拟应对之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着眼大处兼顾细节。另外,在情况不佳而本身又处于弱势之时,如果想以卵击石,绝对没有好处。不妨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互相砥砺。
【典故】周郎赤壁败曹军
周郎,即东吴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 、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代表刘备势力出使的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
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指出:
第一,曹军疲惫不堪;
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
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操。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说要投降的,就如这个桌子!”
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抵抗曹操,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联盟刘备军在南岸设营,双方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2018-11-20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雷必贵
法云寺 (剑竹/摄)
一、唐宋寺院,圯八存四,香火延续千年。
佛教始入中国的时间,异说种种,但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遣使西域访求佛道一说,最为佛家所公认。佛教何时传入平阳?《平阳县志》记称:“邑中寺宇始自隋唐间,其时佛法已盛行。”综合明清各版《平阳县志》的记载,唐宋间桥墩域内已建有多座寺院:
1、唐代时建有泗洲禅院、镇西院、腾云院、等寿禅院四座寺院,后两座已废,前两座延续至今。
泗洲禅院,又名感应寺,在松山小玉沙(今桥墩镇仙堂村)。始建于唐代(618—907),清乾隆间(1736—1795)僧普范、道光甲辰(1844)俱重修。道光三年(1823)时,贡生朱凤辉(松山人,1778—1843)《偕王翼汝游泗洲古寺》一诗中有“古刹岿然存,黯尔见丹垩”的诗句。原寺址在桥墩水库溢洪道消力池旁发电洞口上方,建库时毁。1990年移寺于附近的墓林山腰,2005年重建。镇寺之宝有明代泗洲石佛、青石水缸等。
镇西院,也在小玉沙。《平阳县志》载:唐时(《桥墩志》载天佑间904—907)建,清乾隆甲戌(1754)僧照华又咸丰乙卯(1855)重建,光绪丁亥(1887)重修。尚存明代建筑坐东朝西的大雄宝殿三间及清代千手观音一座。1997年新建大雄宝殿五间和厢房五间,2004年又建观音阁。寺内有一泓清泉,水甘而泉冽。
唐代所建腾云院、等寿禅院已废。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腾云院,在归仁乡腾洋(垟),唐景福二年(893)建”。该寺清雍正、同治间重建,1970年拆毁。今于原址新建两层楼宇,二层供有佛像,遗有旧门当构件和清代禁碑。
明弘治《温州府志》还记载:“等寿禅院,在归仁乡嵩(松)山南峰,唐中和二年(882)建”。顺治、康熙《平阳县志》都有同样记载但均未载重修,而乾隆志则无“等寿禅院”的记载,却记载“万寿院在松山,唐中和间建”。此前各志均无松山“万寿院”的记载。志无“等寿禅院”记载而废寺中却有松山“万寿院”,可见“万寿院”当是“等寿院”之误;同时,疑松山南峰的唐代“等寿禅院”倾圮后,旧址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再建“南峰寺”。因为松山只有一个“南峰”(今“南峰寺尖”),山巅宜建之地仅十余亩而已,并且建寺时间前后相隔380余年。
2、宋代寺院共有八座,倾圯六座,二座延续至今。
宋代寺院最负盛名的是法云寺,在玉苍山,素有“平邑第一禅林”之称。《平阳县志》记载“宋咸淳间(1265—1274)三段开基,元大德二年(1298)、明正德、崇祯与清康熙间均重兴,乾隆丙子僧慧松重修,嘉庆戊辰、三年均又重修。”但明清各志均记载建于元大德二年。法云寺流传“浮杉飞瓦”的建寺故事,遗存“皇朝寿山”、古放生池和清乾隆间的《奉宪勒禁》石碑等古迹。1994年扩建法云寺,目前已成为玉苍山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
与法云寺密切相关的“万行禅寺”和“东隐寺”,均已废。清康熙、乾隆《平阳县志》均记载:“万行禅寺,在玉苍山,擅雁荡之盛,名人多游览留咏。宋咸淳间僧三段开基,明宣德间空谷、崇祯间真乾、清康熙间海谦相继重兴。”县志附注李象坤《玉苍山万行院募序》云:“考图牒,玉苍为三段祖师道场,祖灭度,段肉身为三,以示神异。佛庐亦因而三,今玉苍下院所称万行,其一也。据此,则万行、法云外尚有一寺为三段开基矣”。这里的“外有一寺”,便是县志《废寺》文下所记的“东隐寺”。东隐寺在玉苍山麓(俗称“小玉苍”),属浦亭境内,原废,近年已重建。
寺名与“东隐寺”相对应的“西隐寺”,最早记载见于乾隆《平阳县志》:“西隐寺,在玉苍山,元云石禅师建,”。县志同样记载为“元云石禅师建,清乾隆间重建。”2003年重建该寺。
白岩寺,《平阳县志》记载“在秦奥岭前,清光绪间重建。”《桥墩志》记载:始建于宋,1998年重建。
以上所述法云寺、白岩寺二所寺院,自宋代起香火延续至今。桥墩域内的宋代寺院除上述万行禅寺已废外,还有以下五所均已倾圮:
一是南峰寺,明弘治府志载“在归仁乡玉(苍)山南,有南峰寺”。清乾隆县志载“南峰寺在松山巅,宋咸淳间(1265—1274)僧了悟建,国(清)朝僧应千重修。”后移后隆村更名“永国寺”,1960年桥墩水库垮坝时被冲毁,寺址改建黄坦小学。
二是九峰观音院,俗称“九峰寺”,明弘治府志载“宋开宝五年(972)建”,清代各志及县志均有相同记载。
三是灵瑞禅寺,顺治县志载“万行、灵瑞俱在象源(今南水头五亩村)”,康熙县志载“灵瑞禅寺在玉苍山,宋景定间(1259—1264)建,康熙间济宗、海统重兴”。据当地李姓老人(87岁)说,寺院原有正殿五间,前座(门楼)五间,左右两厢各二间。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时办完小,1970年前后因火灾而毁,今建村文化广场。
四是普照院,弘治府志载“在归仁乡莒溪,宋开宝四年(971)建。”旧在南雁荡,有铁塔高丈许,沉香塔高数尺,吴越王夫人吴氏建。宋时迁寺莒溪,铁塔随流而至,元至正间废。清僧帝玉重修,后复废。据考遗址有内寺、外寺两处,内寺为暑时居所,在天井坳下隔右侧不远处,仅存地基;外寺在莒溪“寺后”地方,今莒溪镇敬老院(颐康养老院)处。
五是白云寺,乾隆县志记载“在三十七都,宋时建,乾隆戊午僧惺幻重修。”旧三十七都属桥墩地域,县志已载为废寺。
关于宋代寺院需要提出的是,《桥墩志》对于“(水头)石佛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的记载,值得商榷。该寺应非宋代所建。石佛寺首载于《平阳县志》:“石佛堂,一名公馆寺,在水头,本水头公馆旧址,旋废为寺。清乾隆间改建为吾南书院,后复为寺,光绪间重建。”据许廷器所立许松岗墓碑碑文所记,许廷器为许松岗之四世孙,许松岗因济民有功钦赐进士,松岗之子、孙先后于明弘治五年(1492)、弘治九年(1496)献石佛三宝各一尊,故名石佛寺(堂)。因献石佛而名其石佛寺,可想而知建寺时间距离献石佛时间不久,石佛寺当是明代(1368—1643)时建,至早在元(1279—1367)末明初所建。如果是明初所建,距献石佛时间也已100多年;按《桥墩志》所载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离献石佛时间430年,不合情理;再说,除县志外,明清各版《平阳县志》均无对该寺的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在“《邮传》·平阳县铺路”中已有“象口铺在三十六都”的记载,却对象口铺旁边的石佛寺未作记载,今说该寺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令人生疑。石佛寺于2002年重建。
元、明、清时所建寺院,桥墩域内共有12座(其中清代8座),今存西隐寺、石佛寺、圆觉寺、大圆寺等9座,已废3座,相关情况不再赘述。
二、清代道观,现存六座,斋醮道场,久兴不衰。
道教传入桥墩当始于唐宋。乾隆《温州府志》载:“马湘,万历志(载)号自然,杭之盐官人,隐于商,至安固卜居西岘山下,每有紫霞覆其居。一日,与其徒王延叟炼丹于松山西壑,时有双鹤翔舞,遂跨鹤上升,今丹竃(灶)井臼存焉。”这是关于道教传入桥墩最早的记载。
道教分为全真道与天师道(亦称正一道)两大系统。宋乾道三年(1167年),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在“宋亡后,修职郎兴化司尹参军林任真归隐荪湖(今望里),研习水南家学,并于莒溪修岩真观(已废)。”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受牒于龙虎山张真人,俗称“禠公”,亦称“俗家道士”,主要从事斋醮道场仪式活动,法事体制大致可分为灵宝延生、青玄度亡、半延生半度亡三种。
苍南道教还有一个闾山派,亦属正一道,尊陈靖姑(陈十四娘娘)为始祖,俗称“尪师”,其科仪以“武场”著称。民间的“扫风”、镇煞,驱邪、捉鬼,“过关”、“打尪”等,都请“尪师”主持法事。
桥墩域内清代所建的道观有横墙的太清观、上清观,天星的延寿观,伏鹰的玄元观,岩尾的三元太保宫,三联亭子的玉泉道观等6所,且大多已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修葺或重建。1990年时桥墩域内有道观7座,道士14人,道姑17人。《桥墩志》(2013年版)列表载有道观23座,规模最大的玉苍道观在玉苍山仰天湖,始建于1996年,历时10年建成。
桥墩地域居民大多是明清时自福建迁入,天师道和闾山派也传自闽南,民间“崇巫重祀”的习俗使禠公斋醮道场成了家传职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曾一度禁止,八十年代后又逐渐恢复。据2011年统计,桥墩境内受箓的“禠公”、“尪师”共210人。其中桥墩镇有65人,观美镇有51人,莒溪镇有21人,腾垟乡有11人,五凤乡有31人,南水头有31人。
三、明清宫庙,多达二百余座,遍布域内乡村。
桥墩区域在上世纪末有140多个行政村,据《桥墩志》记载有宫庙300多座,村均2座。其中明清时所建的宫庙204座,又以清代建有186座为最多,间建的宫庙仅32座。可见百姓信仰民间俗神者居多,在有神论者中占绝大多数。
据调查,在桥墩区域的所有宫庙中,主祀神灵为“杨府侯王”的48座,占总数(不含华阳)17%;为“五显大帝”的34座,为“白马明王”的32座,均占11%以上;主祀神灵为“盘古帝王”的19座,为“福德正神”、“马仙娘娘”的各18座,为“牧牛大王”的17座,为“陈十四娘娘”的11座。
信仰俗神既无教规,也无教义,在民众心目中,神是消灾解厄、赐福于民、普济众生的形象。因此,所敬奉的或是原始自然之神,或是名标青史的英雄人物,更有与本地相关、救人危难的古代英雄等。
民间对俗神的敬奉活动向来比较简单。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到宫里烧香、拜神或求签、许愿与还愿。小宫庙由信徒自行管理,大宫庙设庙祝(又叫宫公)一人,可替信众代行祷告祭礼。每逢神诞日子,会举行较大型的活动,请禠公或道士举办道场、蘸事,甚至举办庙会、请戏班演出,活动规模与类型视宫庙大小而定。
四、民间信仰随心所欲,佛、道、神兼信不悖,意在祈保平安、普行善举。
1、信奉佛教者主要是参与寺庵的通常活动,即每月初一、十五的“万佛忏”。其中包括对信众服务(需交一定数额资费)的“打普佛”(求个人顺利)、“治安”(求家庭平安),在佛堂里参加念经、拜佛。寺庵的非通常活动,多为应约举办“超度”法事,事主需备办香料供果,聘请师父(一般为7位)行“放焰口”、念“地藏经”、拜忏等,耗资约近万元。活动规模最大的是“水陆”,需要七班师父共49位,多由寺庵发起,信众筹资,耗费巨大。唯有“打佛七”亦称“普利”(禠公称“中元普渡”),是寺庵主动举办的法事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佛教信众到寺庵念经、拜佛,既非僧侣那样想“修成正果”,也非为了“普渡众生”,大多是为自己或家庭求健康、求聚财,或是求平安、求庇护,或祈病患康复,或为超度亡灵。事主聘请师父主持法事,也可以约请若干“助念”参加念经、拜佛。僧侣每天要做“早课”、“晚课”,有的早晚还要拜佛。而普通信众一般只参加初一、十五的念经、拜佛活动,或是仅在初一、十五烧香、吃素而已。
2、道教的全真派与正一派,两者修道方式明显不同。全真派道士、道姑不婚嫁、戒酒色,住观斋戒,以修炼内丹、静坐为主。道观通常也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举行念经、拜神活动,当然所拜的神(佛)、念的经与佛教不同。不过道教也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道教、佛教一致膜拜的唯一佛祖。
而正一派则不同,道人、道姑可嫁娶、不住堂,也不忌荤,以符咒之术为主,专于民间斋醮道场,本地俗称为“禠公”、“尪师”。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庞杂,主要有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信众最普遍的是请禠公(尪师)破土、请神,扫风、镇煞,“做禠”、“打尪”,送火星、做普渡等等。斋醮道场是正一道的“主业”,做醮有三昼夜、七昼夜不等,最多的四十九天。祭品也非佛教那样只用香料、素品,而是必备“猪头肝”作祭礼。
3、建于村头巷尾的民间宫庙,是最接地气的宗教活动场所。初一、十五的烧香、拜神,所祀神灵的神诞斋醮,民间传统的祈福活动等,当地普通信众要组织、想参与都十分方便;宫庙供奉多尊神像,或佛或道或神,或是地头境主,或是救难英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信众的多元需求,因而也使乡村宫庙长盛不衰。
在普通信众眼中,神仙与菩萨并无差别,信佛的人同时兼信神道,而佛与道的专职人员也能相互包容、和谐相处。从信众参与方式看,或是初一、十五去寺观烧香、拜佛(神),或是在家静养、斋戒吃素,或是神佛斋醮之日烧香祈福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多数信众也是随心所欲,有事则信、无事不求;不求修炼成佛、得道成仙,只要健康平安、运途顺利。
应当说佛教的普度众生,道教的性命双修,儒家的仁义担当,其间有诸多的相融相通。普通信众无论信奉什么,其心理取向都是修心养性,普行善举,养生长寿。正因为如此,只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就能激发民间信仰中的正能量。
《狄公案》的故事情节较为细致缜密. 前三十回,写狄仁杰任昌平县令时平断冤狱;后三十四回,写其任宰相时整肃朝纲的故事。
前三十回主要讲述了狄仁杰在昌平县任职期间,通过调查、审讯等手段,揭露了一系列的冤案,使得被冤枉的人得以平反。其中包括了“梁武帝之死”、“韩熙载之死”等著名案件。
后三十四回主要讲述了狄仁杰在宰相任上,通过整肃朝纲、打击贪污等手段,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其中包括了“玄宗幸蜀”、“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
小说包括三个案子:一个丝绸商人被杀,一个小村庄中的奇怪的尸体,一个退休官员的儿媳被毒死。
书中有不少明朝的事物,可能因为作者并不熟悉唐朝的情况。
第一回,入官阶昌平为令,升公堂百姓呼冤
第二回,胡地甲诬良害己,洪都头借语知情
第三回,孔万德验尸呼错,狄仁杰卖药微行
第四回,设医科入门治病,见得哑生疑
第五回,入浴室多言露情节,寻坟墓默祷显灵魂
第六回,老土工出言无状,贤令尹问案升堂
第七回,老妇人苦言求免,贤县令初次问供
第八回,鞫利口如流,提老妇痴人可悯
第九回,陶土工具结无辞,狄县令开棺大验
第十回,恶阻挡收棺,贤县令诚心宿庙
第十一回,求灵签隐隐相合,详梦境凿凿而谈
第十二回,说对联猜疑徐姓,得形影巧遇马荣
第十三回,双土寨狄公访案,老丝行赵客闻风
第十四回,请庄客马荣交手,遇乡亲蒋忠谈心
第十五回,赵万全明言知盗首,狄梁公故意释
第十六回,聋差役以讹错讹,贤令尹将盗缉盗
第十七回,问路径小官无礼,见凶犯旧友谎言
第十八回,蒲萁寨半路获凶人,昌平县大堂审要犯
第十九回,邵礼怀认怀认供结案,华国祥投县呼冤
第二十回,胡秀士戏言召祸,狄县令度情审案
第二十一回,善言开导免验尸骸,审口供升堂讯问
第二十二回,想案情猛然省悟,听哑语细观行踪
第二十三回,访凶人闻声报信,见毒蛇开释无辜
第二十四回,假消息假言请客,为盗贼大意惊人
第二十五回,以假弄真何恺捉贼,依计行事马荣擒人
第二十六回,见县官书生迂腐,揭地窑邑宰精明
第二十七回,少年郎借助供认不讳,淫泼妇忍辱熬刑
第二十八回,真县令扮作阎王,假阴官审明奸妇
第二十九回,狄梁公审明奸案,阎立本保奏贤臣
第三十回,赴杀场三犯施刑,入山东二臣议事
第三十一回,大巡抚访问恶棍,小黄门贪索赃银
第三十三回,狄仁杰奏参污吏,洪如珍接见大员
第三十二回,元行冲奏参小吏,武三思怀恨大臣
第三十四回,接印绶旧任受辱,发公文老民伸冤
第三十五回,审恶奴受刑供认,辱奸贼设计讥嘲
第三十六回,敲铜锣游街示众,执皮鞭押令念供
第三十七回,众豪奴恃强图劫,好巡捕设计骗人
第三十八回,投书信误投罗网,入衙门自入牢笼
第三十九回,求人情恶打张昌宗,施国法怒斩周卜成
第四十回,入早朝直言面奏,遇良友细访奸僧
第四十一回,入山门老衲说真情,寻暗室道婆行秽事
第四十二回,王虔婆花言骗烈妇,狄巡抚妙计遣公差
第四十三回,王进土击鼓鸣冤,老奸妇受刀身死
第四十四回,金銮殿狄仁杰直言,白马寺武三思受窘
第四十五回,搜地窖李氏尽节,升大堂怀义拷供
第四十六回,金銮殿两臣争奏,刑部府奸贼徇私
第四十七回,众百姓大闹法堂,武三思哀求巡抚
第四十八回,武承业罪定奸僧,薛敖曹夜行秽事
第四十九回,薛敖曹半途遭擒,狄梁公一心除贼
第五十回,查旧案显出贺三太,记前仇阉割薛敖曹
第五十一回,薛敖曹哭诉宫廷,武则召奸党
第五十二回,怀宿怨诬奏忠良,出愤言挽回奸计
第五十三回,用非刑敬宗行毒,传圣诏伟之尽忠
第五十四回,狄仁杰掌颊武承嗣,许敬宗勾结李飞雄
第五十五回,太行山王魁送信,东京城敬宗定谋
第五十六回,李飞雄兵下太行山,胡世经力守怀庆府
第五十八回,开战事金城送命,遇官兵吴猛亡身
第五十七回,安金藏剖心哭谏,狄仁杰奉命提兵
第五十九回,访旧友计入敌营,获胜仗命攻大寨
第六十回,四面出兵飞雄中计,两将身死马荣回营
第六十一回,李飞雄悔志投降,安金藏入朝报捷
第六十二回,庐陵王驾回怀庆,高县令行毒孟城
第六十三回,见母后太子还朝,念老臣狄公病故
第六十四回,张柬之用谋除贼,庐陵王复位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