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蔡姓起源(蔡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

时间:2023-10-19 19:22:0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蔡姓的由来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蔡姓图腾

蔡姓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蔡姓的得姓始祖,蔡仲,姬姓名胡,又称蔡仲胡,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说后,举荐他做鲁国的卿士,鲁国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议,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百家姓——蔡姓的由来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蔡姓图腾

蔡姓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蔡姓的得姓始祖,蔡仲,姬姓名胡,又称蔡仲胡,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说后,举荐他做鲁国的卿士,鲁国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议,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百家姓——蔡姓的由来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蔡姓图腾

蔡姓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 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 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蔡姓的得姓始祖,蔡仲,姬姓名胡,又称蔡仲胡,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说后,举荐他做鲁国的卿士,鲁国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议,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姓氏寻宗」蔡姓——历史来源

“蔡”字,从文字学上看,本义是指一种野草,形容野草丛生、繁茂之状。许慎《说文解字》说:“蔡,草丰也,从草,祭声。”段玉裁注:“此曰蔡,是为转注,草生之散乱也。”“故蔡当为草名。”古人卜卦的时候常使用一种名叫“蓍草”的野草。相传,古帝伏羲氏画卦于今天的河南上蔡一带,这里的蓍草生长茂盛,其地遂名之曰“蔡”,后人因此也称蓍草为“蔡”。《汉书·食货志》又说:“元龟为蔡,非四民所得居”,颜师古注:“是大龟之名也”。就是说,蔡地出产的大龟又叫蔡。《河南通志》、《图考》上蔡蓍草图记载:“蓍草台在上蔡县东三十里,近台有水曰蔡沟,有元龟,素甲缟身,浮游其中。”

从上可以看出,蔡的本义是草,而后以为地名,该地又产大龟,故又称大龟为蔡龟。由于蓍草和大龟均是古人用作占卜的神器,而蔡地又是生产蓍龟的胜地,当然也就与八卦的形成有了直接的联系。现在的上蔡依然蓍草丛生,蔡城南门旧有“羲画孔辙坊”及东汉蔡邕所题的“伏羲画卦碑”,县城东的胿(龟)庙村有伏羲画卦亭。

“蔡”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最早一支蔡姓来源于姞姓蔡国,最主要的来源则是姬姓蔡国。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蔡氏,文王第五子(一说第十四子)叔度之国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氏,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蔡姓最早一支源自黄帝支裔。《国语·晋语》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姞姓蔡氏在黄帝后数代建国,经过尧舜夏商一千余年的发展,至商代已较强盛。卜辞说:“壬寅卜,蔡其伐归?击北缶又用?”归即商代归方,距商都殷(今河南安阳市)不远。蔡能伐归,当与归相近,地在今豫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大封天下诸侯于各地,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史记·正义》引《地理志》曰:“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鄘、卫是。” 邶以封纣之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卫地,卫为姞姓之蔡故地,所以二姓之蔡由此合而为一。

周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囚迁。

蔡叔迁后不久就死去。其子胡,“率德驯善”,被周公荐为鲁国卿士。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胡在鲁国辅政,鲁国大治。伯禽奏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祀。”是为蔡仲。蔡仲所封之国,乃今上蔡。《路史·国名记戊》云:“蔡,今治上蔡,伯爵。”另据考古工作者考证,上蔡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关一带。城址平面略成南北长方形,周长1049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保存基本完好。故城内有蔡侯宫殿区,为沟渠环绕中的高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台上有很多古井及陶制的排水管道。城北古塚罗列,其中就有蔡侯墓,曾出土有编钟、鼎、剑、戈等青铜器。

蔡仲传至17代,蔡景侯被世子般弑杀,般自立为灵侯。蔡灵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蔡灵侯会宴于申(今南阳),乘其酒醉,便以杀父的罪名将蔡灵侯杀死。接着,楚灵王命公子弃疾率兵灭蔡,任弃疾为蔡公,居蔡镇守。

弃疾为楚国公子,觊觎王位已久,灭蔡三年后,便在陈、蔡、许、叶等国帮助下,入楚郢都发动,得胜即位,为楚平王。为了报答蔡人相助之功,楚平王便复封蔡国,立景侯少子芦为蔡平侯。

蔡平侯即位,国都残破,只得另择新都立国。因平侯为楚所立,便选择靠近楚国的古东吕之地为都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上蔡县条下云:“新蔡县,古吕国,春秋,蔡平侯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置县,晋武帝分立新蔡郡,东魏置蔡州。”《汉书·地理志》亦载:“新蔡,古吕国,平侯迁至吕以近楚也,因非故都,故名新蔡。”

平侯死后,其子朱刚登位,遭到东国的攻击,东国自立为悼侯。悼侯之弟蔡昭侯时,为报朝楚扣留之仇,联合吴、唐军队从淮河经豫章,大败楚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从此结怨于楚。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楚队围蔡,强逼蔡国迁至江汝之间。蔡权且听命,楚才收兵。

此后,吴派大将泄庸率兵到蔡,胁迫东迁。蔡昭侯不得已而举国迁入吴过境内的州来。州来因地在上蔡的下游,故称为下蔡。

蔡国东迁州来,遭到国民的普遍反对,国人纷纷逃亡。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派兵灭蔡,蔡侯齐出奔,蔡亡。

蔡由叔度开始,历经23代,26君,共599年。自蔡仲至蔡灵侯,即由西周至春秋初年500年的时间里,蔡国都城一直在上蔡。蔡灵侯晚年蔡为楚所灭。三年后,楚允许蔡景侯之子芦(平侯)复国,国都迁至新蔡,从此蔡就听命于楚国。至蔡昭侯时,为投吴反楚,又将国都迁至州来,即下蔡(安徽凤台县)。至蔡侯齐时,为楚所灭。国人离散,多以国为氏,姓蔡。

祖地:蔡姓的祖地上蔡县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秀丽的新资而遐迩闻名。

蔡氏家族溯源

蔡姓乃黄帝之后,源出于姬姓。是以国为姓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如今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基本概述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 此支 是 福建 蔡姓主流 。 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兴化人(莆田人)蔡襄,为北宋庆历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名扬天下。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均为建阳(今属福建)人。金朝有文学家蔡松年、蔡珪。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有画家蔡元有。到近现代,蔡姓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军事家、旧主义革命家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兄妹;抗日名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电影导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见,蔡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今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根据《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姞姓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蔡”,在远古时代就是“龟”的代名词,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蔡,大龟也,一言龟出蔡地,因以为名。”而且在诸多史籍中记载,古蔡地“生蓍草,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显然,该姞姓族人原来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为氏,称祭氏。而该地除了盛产大龟,还盛产蓍草,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所用的神草,是与龟甲一起用来占卜的重要器物。“祭”地有大龟河,畔有蓍草,因此将“祭”冠以“草”,成“蔡”字,用来称龟、地名、祭司人群。其时,“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姓氏起源与祭祀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后裔叔度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封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新乡卫辉),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蔡国之祚延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四君,立国六百多年,最终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王族子孙和国民散居于楚(今湖北)、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等各诸侯国,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蔡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蔡氏正宗。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二哥为普氏,建有普氏氏族部落,属下一著名裨将普锺蔡。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普氏多改汉姓为周氏,而普锺蔡在率军进攻方州(今江西赣州)之时,被南朝刘宋的军队击败并俘虏。后两方互换俘虏,普锺蔡被释放回来后不得归周氏,改汉姓为蔡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蔡氏至今。

该支蔡氏读音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源出蒙古乃蛮部的不合秃撒勒只氏族部落的一个分支。据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不合秃撒勒只原为蒙古族的五个远祖之一,别勒古讷台成了别勒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古讷台成了不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忽合塔吉成了合塔斤氏创氏祖先,不合秃撒勒只成了撒勒只兀惕氏创氏祖先,孛端察儿成了孛儿只斤氏创氏祖先。后来,撒勒只兀惕氏成为蒙古乃蛮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吞灭了乃蛮部,撒勒只兀惕氏族部落归顺蒙古部。到了明朝时期,该氏族即冠汉姓为蔡氏、马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五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汉古河(今黑龙江中下游)、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后有满族、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足、鄂伦春族布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蔡氏、卜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尔达氏、乌林答氏、乌尔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陵部,在金过时期称乌林答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linga Hala、Urd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蔡氏、吴氏。

⑵.满族蔡佳氏,满语为Ca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蔡氏。

⑶.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所冠汉姓即为蔡氏。

满族、锡伯族蔡氏读音皆作cài(ㄘㄞˋ)。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傣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蔡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

蔡叔度

各支始祖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为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国,因以为姓,后国除封绝,子孙散尽,而居梁之陈留者为最盛,世称济阳蔡氏。是为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祖。

蔡文节、蔡兴祖:蔡文节,始迁祖: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丹徒城南。是为丹徒蔡氏始祖。

蔡东晖:原籍泰兴,明中叶迁居丹阳,子孙散居丹徒、武进、江阴各地。是为江苏蔡氏始祖。

迁徙分布

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姓源庞杂,族人众多,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位,人口约八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左右,多以洛阳、济阳、汝南、丹阳、高平、南阳、朔方、辽东、西河为郡望。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如今的河南省境,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先秦时期,蔡姓就已开始迁徙,后裔散居于今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世代不断繁衍。秦汉时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且以河南、山东等地为其繁衍中心。到西汉时,河南已出现几个较大蔡姓郡望,并出现了一大批名人。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战乱频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加之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定居于江浙各地,使家族势力进一步壮大,在此期间,蔡姓人由于在战乱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断涌现,家族显赫达十余世而不衰。随着朝代更变,至唐宋时期,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逐渐发展,蔡姓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大,并远播各地,逐渐成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时,已入迁福建、广西等地,后安史之乱暴发,中原地区经济遭受重大破坏,蔡姓族人又一次大举南迁,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闽之蔡姓与唐初先入闽者混成一体,逐渐发展成福建大姓,并成为今台湾、广东蔡姓的重要来源。蔡用元为蔡氏入闽始祖,时在唐代[1]。宋朝时期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为避杀掠,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向江南迁徙,进入江浙、皖南、福建、广东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渐兴旺,名人高官也不断涌现,地位显赫一时,历数代而不衰。从而使唐宋时期成为蔡姓宗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总之,追踪此阶段蔡姓的几次大迁徙与大发展,发现其显著特点便是在南迁族人中大部出自于河南蔡姓,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为我国蔡姓的主要的繁衍与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说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时代,蔡姓经世代不断迁徙、繁衍、播迁各地,远播于海外,最终成为我国族大人众的姓氏,并稳居于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六。

现今分布

今江西省的赣州、九江市瑞昌县、瑞金市,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县、海丰市、陆丰市、雷州市、佛山市、普宁市、惠来县,揭西县、阳春县、阳江市、惠东县、深圳市、东莞市、饶平市、河源市紫金县、罗定县、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浠水县、蕲春县、英山县、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经济开发区、房县、咸宁市、襄樊市、荆门市钟祥市、枝江市、荆州市、竹溪县、潜江市,浙江省的泰顺市、台州市玉环县、湖州市德清县、温州市乐清县、台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宁市泗水县、梁山县蔡楼村、临沂市、菏泽市单县、日照市东港区、枣庄市、济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博白市那林县、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县、泊头市、邯郸市广平县、保定市高碑店、河间县、定州市、石家庄市寿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宿迁市、常州市、盱眙县、如东县、泰州市、盐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内江市、广安市、广元市、乐山市、巴中市、宜宾市、安岳县、郫县、江油县,安徽省的合肥市长丰县、无为县、安庆市太湖县、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县、霍邱县、淮南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华容县、岳阳市、郴州市、麻阳市、株洲市,河南省的鹤壁市、开封市兰考县、长垣县、上蔡县、邓州市、光洲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洋县、安康市,商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兴仁县,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市平和县、龙岩市连城县、龙岩市上杭县、泉州市石狮市、莆田市、厦门市、长乐县、三明市尤溪县,海南省的琼海市龙江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蓟县,重庆市的江北区、彭水县、开县、奉节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马来西亚古晋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蔡 邕

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经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词赋,又工隶书,曾创“飞白”书,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 伦

桂阳(今湖南省郴州)人,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汀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襄

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莆田)人,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京,字元长,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即状元 ),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蔡 锷

湖南省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立志献身我国民族事业,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

湖南省双丰人,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党员,早年积极参加救国运动,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文姬

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东汉时著名女诗人,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笳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元定

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培

浙江省绍兴人,早年参加革命运动,积极倡导科教育人,实行先进办学方针,提倡、科学,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和森

湖南省双丰人,中国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早年积极倡导并参加革命运动,历任我党重要职务,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

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从军,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事业,曾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军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

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 ,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朔方郡:西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将卫青破匈奴,取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其时辖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今陕西省靖边县一带。东汉时期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内蒙古磴口)。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三十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后人因以为堂号。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后人因以为堂号。

蔡姓通用联

四言

孝隆东阁;

经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安城人蔡顺,少年时丧父,对母亲极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来,母亲等不着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马上心头一颤,赶紧回了家。母亲去世后还未安葬时,邻里失火,将要烧到他家时,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绕过他家。母亲平时怕雷声,此后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绕着母亲的坟哭着说:“顺儿在这里!”后来举孝廉,他因守护母亲坟墓而不去做官。下联说西汉沛县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从鲁人荣广学习《毂梁春秋》。宣帝时为郎,在石渠阁与《公羊春秋》学者同时讲学,升任谏议大夫、给事中,至郎中户将。为使他的学说不致断绝,宣帝还选派了十名郎跟他学习。

桥留松荫;

纸造桂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知谏院、知制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在泉州任上时,主持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当时人刻碑来纪念他。工书法,学唐代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为“宋四家”之一。下联说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曾宫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年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元兴初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所造的纸人称“蔡侯氏”。

芳池月映;

故宅风存。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耒阳市蔡侯(伦)祠联。蔡伦(?-121),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蔡侯祠在耒阳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学;

六岁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尝登西山绝顶忍饥读书,学者称“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学闻世。下联典指东汉·蔡邕,历迁中郎将,其女文姬,六岁知音律。

纸造桂阳;

桥留松荫。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蔡伦,桂阳人,首创造纸。下联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时,建洛阳桥,植松七百棵,闽人勒碑颂其德。

孝隆东阁;

经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蔡顺,性孝有德行,能化盗贼,后为东阁祭酒。下联典指西汉蔡千秋,为学甚笃,尝在石渠阁讲经。

澹泊明南;

夙夜在公。

——蔡锷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军事家蔡锷自题联。

铁血救国;

耕读传家。

——萧子升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联。

五言

理学传程朱;

著述授谷梁。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熹叩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于对榻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下联典指汉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鲁广荣,宣帝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其受学。

七言

理学传程朱之脉;

著述授谷梁之书。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1135-1198),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常与对榻讲论经义,每至夜分。四方求学者,必俾先从定元质正。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等。下联典指汉代学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为学最笃。宣帝时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帝善谷梁说,擢为谏大夫给事中,后左迁,复求能为谷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鉴其学且绝,乃擢为郎中户将选十人从受学。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蔡锷祠(挽蔡锷)联。蔡锷(1882-1916),近代军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琴声字体中郎业;

荔谱茶笺学士风。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初因上书而获罪流放,董卓时,官至左中郎将。通经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辞赋。又工隶书,创“飞白”书,也善画。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蔡襄(1012-1067),字群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其楷、行、草书,皆独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有《茶录》、《荔枝谱》等。

耒将兰气冲皇泽;

去引星文捧碧空。

——唐·蔡希周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蔡希周,曲阿人,官监察御史。

惜竹不除当路笋;

伐薪教护带巢枝。

——蔡元培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赠友联。蔡元培,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八言及以上

西山先生,三世劬学;

中郎爱女,六岁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联典指东汉·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清·蔡之定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蔡之定撰书联。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乾隆进士,官侍讲学士。归田后,自号积谷山人,有《古今体诗》等。

宾客填门,倒履迎王粲;

士卒分赐,布衣乏私财。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将领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别派龙峰,衍百代弘扬祖德;

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乡贤。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蔡氏宗祠“建阳堂”联。

相宝琼林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关为卿、为伯、为臬、为宪,孙谋百世长光。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金门岛双乳山下青山坪琼林村蔡氏家庙联。明熹宗天启年间,因琼林村进士蔡献臣学问纯正,皇帝御赐里名琼林,沿用至今。此联最能道尽琼林村的官宦门第。琼林村的聚落景观,以保有众多的古厝宗祠著名,传统民宅流露浓郁的文人气息。宅第式样从最小格局的一落二举到占地广大的双落双护龙、六路大厝都处处可见,而且琼林村民宅颇重细部雕琢,精细优美,表现了财富,也表现了品位。

字辈排行

康熙大帝御赐姬姓蔡氏字辈:“枝兴衍崇绪龙茂庆脉长广生忠厚嗣永远元正方至德开宏运孝达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保障”。

安徽宣城蔡氏字辈:“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辈:“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蔡氏字辈:“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辈:“文长仕为德”。

福建闽侯蔡厝蔡氏辈序:“达天德祺维友圣,立人道可以为贤”。

福建石狮蔡氏辈序:“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辈:“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辈:“仰思乔日迪仁义礼智信纲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四川内江蔡氏字辈:“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蔡氏字辈:“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广东罗定蔡氏字辈:“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蔡氏字辈:“始基贵丹山 朝天守彩联 正宗彝纪定 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诒谋远 缵成奕世贤”。

湖北蔡氏一支字辈:“光明崇正大 礼义能问周”。

江苏南京蔡氏字辈:“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宿迁蔡氏字辈:“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广宗统”。

山东枣庄蔡氏字辈:“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菏泽蔡氏字辈:“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浙江梓誉蔡氏字辈:“源远恩泽普 广启文宗得 世允思兆明 达光亨崇守 成家传树德 经国肇元良 正有鸿名显 恒江大道昌 统宇伟道安 尚孝理学兴”。

蔡氏一支字辈:“承其祖武克绍箕裘”。

蔡氏一支字辈:“光明崇正大理育启文章”。

蔡氏一支字辈:“官文蔡悦资丕承亭财万月尉崇彩本宏敦正学智清秀谊山川兆明呈先祖道德存兴志忠宇保朝廷纯修中立绾世裔良大开。

广东汕头蔡氏字辈:士君振祥,裕镇安贤,仁义忠信,厚德绵长(祖籍福建莆田)。

福建龙岩连城县蔡屋(济阳堂)字辈:承世启士显超,大道中正,文运天开,永赐祯祥,嘉宗振远,积善昌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