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Hello Kitty藏尸案。这个案件曾轰动全网,你听说过吗?一名女子因欠下一笔借款未还,竟被三名男子残忍虐待致死,甚至连头颅都被煮熟,塞进了一个Hello Kitty的羊毛玩偶里。这个视频的诡异程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建议艾特列表第2位陪你一起观看。
抖音上有一个名为“困成修勾”的制作者,他制作了一个音频,但禁止盗用。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香港。一名名叫小文的15岁女孩来到尖沙咀警局报案,她说自己每天都会做同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无头女一直在向她索要头颅。随后警方在对小文的询问中,牵扯出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案。原来小文是一名不良少年,经常和一个名叫陈文乐的男子在一起。
1999年3月17日,陈文乐的两个同党带回了一名女子,她名叫樊敏仪。樊敏仪欠下陈文乐的钱一直未能偿还。樊敏仪被带进房间后,恳求陈文乐宽限几天。然而,陈文乐并没有同意,而是直接打了她一巴掌。他抓住樊敏仪的头发说,如果不还钱,就永远别想离开这个房间。说完,他又踢了樊敏仪一脚。
然而,即使这样,陈文乐还是不满意。他让另外两个同党对樊敏仪拳打脚踢,甚至对她进行了。即使樊敏仪不断求饶,他们也没有手下留情。最终,樊敏仪昏倒了。直到这时,他们才停手。其中一人甚至直接解开裤子,尿在了樊敏仪的脸上。
就这样,樊敏仪被关在这里10多天。在这10多天里,三人对她进行了残忍的折磨,毫无人性。他们没有给她任何食物,甚至让她吃马桶里的东西。他们还买了煤气罐,点燃后滴在了樊敏仪的脚上,导致她失去了行动能力。
时间来到3月27日,一名小弟发现樊敏仪似乎没有反应,于是拿出打火机开始烧她的脚。烧了大半天后,他们才确认她已经死了。三人没有害怕或后悔,而是将她拖进浴缸放血,并残忍地进行了分尸。最后,他们将所有的肉块都扔进了垃圾回收站,只留下了头颅。
陈文乐听后看向了一旁的Hello Kitty娃娃,随手将其藏了起来。警方得知情况后迅速前往那处房子。一进入单元楼,就可以闻到一股腐臭味。进入房间后,味道更是令人作呕。厨房里还有一个铁锅,疑似用来烹制尸体。剩下的一些碎肉已经完全腐烂,生了蛆。
根据小文提供的线索,布娃娃也很快被找到。里面的头颅已经变成了骷髅。确认凶手后,三人很快被抓捕归案。然而,许多直接证据已经被销毁。最终,三人被判犯有误伤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凡在世之人必会做梦,梦醒后总要回忆,有时朦朦胧胧,有时印象深刻,更有时后劲很大,周公解梦,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聊聊梦给我们的预示:
庄周梦蝶
1、梦到给日月磕头下跪——吉祥如意
2、梦到雨后有赤虹为吉,墨虹为凶
3、梦到大风吹衣服自己觉得冷——有疾病
4、梦到卧在青石上——定有吉利
趴在石头上的可爱大熊猫
5、梦到桔树开花结果——妻定有孕
6、梦到自己洗脸梳头——忧悉愁去
7、梦到穿鞋而撕破——夫(妻)定有病
8、梦到家中财钱和外人分——亲人又要分散
9、梦中鼓响有声——亲人来
10、梦见看烟花——百忧散
烟花
11、梦到自己照镜子——远亲至
12、梦见卖东西——办事定成
13、梦见吃东西——要出是非
14、梦见大哭——皆大欢喜
15、梦见蛇缠身——要犯口角
16、梦见吃鱼——要失财机
17、梦见过节——亲人要分离
18、梦见吃枣——家中吉祥
19、梦见起风——钱财两空
20、梦见饮酒将醉——主疾病
21、梦见地动——主迁官降级
22、梦见大雪纷飞——主有丧事
23、梦见身披落网——有官司
24、梦见火焰满天——要有财运
25、梦见风疾卷脚——命令来
26、梦见割谷收田——家定安
割谷收田
27、梦见淹水、流水——主有财
28、梦见被偷——有财自上门
30、梦见死人又复活——灾难临头
微恐怖梦境
31、梦见百花残——夫(妻)定有病
32、梦见好事成——拉线无头
33、梦见抬死人——有财他人分
34、梦见鸟出笼——办事有头绪
35、梦见生女孩——定有贵人
36、梦见杀人见血——要发大财
37、梦见和爱人吵架——家中合欢
38、梦见打官司——灾难已过
39、梦见上房——疾病脱身
40、梦见下井——定有灾难
41、梦见手足脓血出——大吉
42、梦见捡手帕——要生贵子
43、梦见掉水坑——定有不顺
44、梦见小鸡——要与人争吵
45、梦自己逃在外——疾病去
46、梦见坟墓上有树开花——吉上喜
寒梅
47、梦见到井中担水——前途有财
48、梦见家中房屋梁折——家事凶
49、梦见丢衣服鞋袜——妻难产
50、梦见牙齿落而又生长牙——定由贵子
51、梦见绳索缠身解不脱——定有吉
52、梦见洗澡——免灾
53、梦见自己头发落又长出头发——老人要长寿
54、梦见茫茫沧海原野无上——独自一人
55、梦见吃盐油酱醋——皆吉利
56、梦到杀狗吃狗——要与人吵嘴
57、梦到修桥梁补路——万事好合
58梦到破镜照人分身——新人分散
59、梦到修大桥忽倒——子孙凶
60、梦见男女裸身赤体——命运通达
(仅供参考)
清末文人李伯元于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创刊《游戏报》时,曾广泛在民间有偿征集奇闻异事,其中几则有关“人蛇大战”的故事颇为离奇,完全可用“惊心动魄”四字形容。从中摘取两段,权当送给各位看官解闷之用。
李伯元旧照
其中一则写道:嘉兴货郎王良曾远赴甘肃,回乡之后,常对人说起在甘肃的所见所闻。他说曾遇到一个名叫刘木琅的武官,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只是面目狰狞近乎恶鬼,头发全部脱落,眼皮、鼻子、双唇以及右耳全都烂掉,双眼凸出眼眶,牙齿铮铮交错,谁见了都会感到心惊肉跳。
至于这位名叫刘木琅的武官为何变成这幅恐怖样貌,那是因为有一年他自乌鲁木齐返回甘肃时,在一处崇山峻岭之间独自穿行三天三夜,饿了嚼肉干,磕了喝露水,辛苦之状可想而知。
一天夜里,他在山涧中找寻了一个宽敞地方和衣而睡,睡着睡着就觉着身子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他以为是在做梦,突然觉着浑身上下如同遭火焚一样痛苦,伸手去摸脸,却发现五官似乎不复存在。
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并非在睡梦之中,慌忙拽出别在腰间的一口钢刀,在黑暗中乱砍乱扎,只闻见一股腥臭之气,两手黏黏糊糊,也分辨不清是泥还是血。
清末旧照
终于一股新鲜空气从被他割开的缝隙中钻了进来,他赶紧顺着这条缝隙往外爬。爬出去后,凉风一吹,浑身更是火烧火燎,于是在地上翻滚,竟从高处滚落,万幸下面是一条山溪,才保留下他一条性命。也正是山溪中清凉的清水,帮他解脱火焚之苦。他不知自己昏死了多久,醒来时发现自己趴在一块石头上,身子仍泡在溪水之中。
挣扎好半天,才能勉强站直身子,双眼虽然疼痛,但尚能辨物,沿着溪水走了约摸半里路,惊见一条巨蛇死在溪水边。
他不敢贸然过去,在远处用石子投掷,认定巨蛇已经死掉后,才敢壮着胆子走近。
只见那条巨蛇的蛇身足有树干粗细,已是千疮百孔,有口钢刀插在蛇身上,拔出之后发现正是自己随身携带的那口钢刀。这才明白原来昨晚是被蛇囫囵吞掉,而后又借钢刀从破腹而出。回想起来,毛骨悚然,庆幸自己命大,若稍迟片刻,只怕骨酥肉烂在蛇腹之中。
至于王良所说是真是假,人们无法考证,有人信,自然也有人不信,只能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是真的也难说。
清末旧照
而另外一则又是这样写道:香山之地,多有巨兽出没,山民惧怕,不敢独自上山,常聚众结伴之后才敢到山中劳作。
山中有座始建于元朝的古塔,早已荒废多年,斑驳陆离,杂草丛生,远远望去,就使人感到恐惧,几乎没人敢靠近。相传过去那些走投无路的穷人,会在古塔中上吊,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许多离奇怪事,附近的牲畜有时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偶尔路过那里的人,也会凭空不见了人影,故而那片区域被视为禁地。
光绪二十年时,有几个牧童结伴在山脚下放牛,孩童贪玩,你追我躲,只顾嬉戏,而忘了看好老牛。
有个牧童发现自家的牛不见了,紧张得要命,牛是家中用于耕作的劳力,丢了老牛如同塌了天,不被家长打个半死才怪。
牧童急忙四处寻找,找来找去,找到古塔附近,徘徊瞻顾,突然看到塔顶上盘着一条巨蛇,通体斑纹,五颜六色,仰着蛇头,蛇口之中吞吐蛇信。有一只大鸟从半空中飞过,就见巨蛇突然一吸,那只大鸟竟径直落入蛇口之中。
清末旧照
牧童大惊,赶紧狂奔回家,将亲眼所见告诉家人。
牧童见到巨蛇的消息迅速传开,山民聚在一起,各抒己见,有人提议干脆一把火连同古塔带巨蛇烧干净。人们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于是准备引火之物,手持刀斧火铳来到古塔伏击,却只见古塔不见有蛇。看来,蛇就藏在古塔之中,正好借此时机放火。
有几个胆子大的山民抱着干草,提着硝磺小心翼翼地靠近古塔。不料突然一股腥风从古塔中窜出,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山民立即倒地抽搐,口吐白沫,表情异常痛苦。其余人吓得狼狈逃回,再不敢靠近。可怜那两个倒地的山民,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大蛇吸走,丧身蛇腹之中。
山民无人再敢靠近,只得请求官府为民除害。
官府也无计可施,只能贴出悬赏告示,征集有能之士前来除蛇。
几日后,有位身材消瘦的老者揭掉告示。他自称姓古,祖上三代都是抓蛇的高手,他得了祖传的能耐,专克“地龙”。
人们见他说话诚恳,不像是狡诈之徒,于是摆下盛宴款待他。县令亲自接见,待如上宾。
清末旧照
古老汉吃喝不多,只简单喝了几口酒、夹了几口菜,而后让山民引他到巨蛇出没地点。
到了之后,古老汉让山民们尽量离远一些。山民赶紧聚在高处,等着看古老汉究竟用何种方式除掉害人巨蛇。
就见古老汉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小的白色瓷瓶,拔掉塞子,倒出一些粉末敷在鼻孔之下,而后大步走近古塔,轻轻松松地上了一棵大树,站立枝头举目查看。
看了半天,从树上下来,见到山民后,咂舌说道:“古塔之中的巨蛇是一条锦蟒,老朽在江湖上跑了数十年,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粗大的毒物,难怪你们受它所害。”
众人问他可有除蛇之法?
古老汉说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对付巨蛇,他需回去找徒弟们来帮忙,通力合作,或许能制服巨蛇。
众人只得放他离开,等了几天,还是不见古老汉的身影,山民认为古老汉是个老骗子,一见有危险,就脚底抹油溜了。
清末旧照
不曾想就在山民认为古老汉不会回来的时候,古老汉却带着几个壮汉回来了。人们纷纷出门迎接,惭愧自己错把好人当无赖。
古老汉不让山民帮忙,只带着徒弟们登山采药,再将草药捣碎,将芦草搓成大拇指粗细的长绳,再将捣碎的草药敷在草绳上,放在烈日下晒干。
准备了足有半个月,古老汉终于对山民说:“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到山中捕蛇,我们明天便进山,成功与否,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转天一早,山民便宰猪杀羊,摆下好酒,为老义士与众好汉践行。
吃过喝过,古老汉带着徒弟进了山,一些胆大的山民尾随其后,躲在远处眺望。
就见古老汉和徒弟们将药酒混着烂泥涂抹全身,而后纷纷爬上树,如投掷套马索一样将提前打好结的草绳全部丢到古塔上。古塔挂满草绳,如同鸡毛掸子。
古老汉打个呼哨,几个徒弟拉动弓弦,将燃烧着的箭矢射向古塔,草绳遇火迅速燃烧,黑烟滚滚,遮天蔽日。
遂听到古塔内有碰撞之声,一股股腥臭气息从塔身中喷出,山民隔着虽远,但被风吹过来的臭气钻入鼻孔,仍旧觉着头晕目眩。
古老汉又打了个呼哨,众弟子把腰间的响锣拿在手中,拼命敲打,刺耳回声围绕山谷,令人胆战心惊。
锣声突然停下,古老汉头一个从树上跳下来,手中拎着一把明晃晃的钢刀,指挥徒弟登塔。
此时火焰已经熄灭,浓烟也已经散去,古老汉与众弟子好似猿猴一般,飞快地爬上塔顶,劈开塔顶跳到塔内。不多时,山民便远远地看见古老汉的几个徒弟用铁钩拖着一条无头的死蛇从塔中走出。
清末旧照
山民一见巨蛇被杀,也都不再惧怕,纷纷涌过去看热闹。有胆大之人进到塔内,只见满地的人畜骨骸,看来都是被巨蛇所害。
古老汉正在用钢刀劈砍一个大如磨盘的蛇头,众人不解,既然巨蛇已经死去,何必还要下如此狠手?
只见古老汉将蛇头劈开,伸手进去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珠子,乌漆墨黑,不知是什么东西。
古老汉说这东西是巨蛇的精元,不论中了什么毒,只需用刀刮一点粉末兑水喝下去,很快就能康复。
有人想要出钱买下那颗珠子,古老汉不肯卖,用一块布片包好放在怀中,吩咐山民把古塔和死蛇烧掉。
古老汉离开之时,心有余悸地对山民说:“这条锦蟒是蟒中巨毒,世间罕见,幸亏搏杀得早,若再晚个几年,恐怕就没人能对付得了喽。”
山民听闻此言,无不感到庆幸。
古老汉带着徒弟们离开后,再没人见过他们。只说世界之大,不乏能人异士,若无古老汉这样的高人,只怕那条锦蟒万难根除。
好了,两则有关“人蛇大战”的故事说完了,至于真假,我也不知道,要问就问李伯元去,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权且当两间奇闻来看也就是了。
端午节将至,在我国古代,这实实在在是个“避毒节”,不信且翻书去。就说《帝京岁时纪胜》吧,提到五月朔日和端阳日,一会儿是“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一会儿是“俱不汲井水,于预日争汲,遍满缸釜,谓避井毒也”,感觉从身边到地底已经被“毒”覆满……
造成这一现象,大约是因为从农历五月初五开始,天气陡然炎热,各种瘟病渐渐发作起来,加上包括蟾蜍、壁虎、蝎子、蛇、蜈蚣等等毒物都频繁活动,导致病死或被蛰伤咬伤的人逐渐增多,因此人们认为这是“恶月恶日”,发明了很多克制的方法,从中可见我们今天过端午节很多习俗的源头。如《后汉书》中写:“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即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如《清嘉录》中写:“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再如《燕京岁时记》所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辟祟恶。”俱是如此。
《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笔记中端午节炼出的“万毒之毒”——金蚕蛊。
一、金蚕蛊:养蛊是桩“要命的事”
先来说说金蚕。
提到此种奇物,大部分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还是《倚天屠龙记》中,蝶谷仙医胡青牛对张无忌痛陈华山派掌门鲜于通的卑鄙无耻:“有一个少年,在贵州苗疆中了金蚕蛊毒,那是无比的剧毒,中者固然非死不可,而且临死之前身历天下诸般最难当的苦楚。我三日三晚不睡,耗尽心血救了他,和他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又把我的亲妹子许配给他为妻。哪知后来他却害死了我亲妹子……”
金庸先生博观古今,言下之物往往由来有自,金蚕蛊毒亦不例外。此物在古书中偶有记载,比较有名的是历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的一则记述:“金蚕,闽中有之,形似蚕,色黄。”如果在路上看到这种蚕,往往附近会有遗落的金子,但是最好不要捡,一旦捡了必须将金蚕一起带回家饲养,否则,金蚕就会缘足而上,无论怎么都扑打不掉,“延及身手,胶手掣足,聩耳窒鼻,两目眊眊,颊无色泽,四肢百骸,惝怳若失,而死迫矣”。关键是带回家后,如果不好好养它,家里每天都会死一个人,“无论亲疏怨德,触之必死,死必其日所首触者”。想将金蚕请出家门,必须拿出好几倍的金子放在最初捡到金蚕的那块地方,“否则不出也”。所以闽人有不知道厉害的,“偶拾其金以归”,等到知道了,虽然后悔也拿不出几倍金子将之礼送出门的,或者虽然知道它的厉害但是又贪图那块金子的,“往往育是蚕云”。
《枣林杂俎》
至于怎么养,《枣林杂俎》中没有说,而曾衍东所著笔记《小豆棚》中则给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答案——用“人命”养。
按照《小豆棚》中的解释,“金蚕”并非蚕的一种,而是“蛊”的结果:“端午日,取蛇蝎蟆诸毒物,聚于一器,听其自咬。将尽死,独一物生,则毒之尤者矣。以时饲之,雏匹三年,杂以五色绫锦,裂而饵之。”这样的“毒之尤者”,名曰“金蚕”。这与《本草纲目》中的制蛊之法相类:“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
炼出金蚕或许不难,伺候金蚕才是费劲至极的事,活像往家里请了个活祖宗回来,“奉之者凡一动一作,皆尊承而不敢稍狎于心,否将不利”。但饲养金蚕的获利也是丰厚的,“祈求粮米银钱,无不如意”,而饲养的“食物”则是活人,“按月必蛊一人以为飨蛊者”,下毒的方法则是取金蚕的粪便掺在食物或饮品中,受害者触之即亡。
宜良有章姓夫妇,“赤贫”,家里有三女一子,“无以为生,遂蓄一蛊,蛊成,家巨富”。然后重金买了很多小厮和奴仆,不知为何接长不短就会死掉一个,一开始外人还不明究竟,后来才打听出来,这家人养金蚕,那些小厮和奴仆都当了金蚕的美食,这下子,家里再穷也不敢卖儿卖女到他家了。“章虽多金,而门致可罗雀。”于是设酒肆于通衢,单等客人上门时将其“黑了”飨蛊,但不久又被人们知道了,于是酒肆也无客登门。眼看月底将至,“蛊之索食甚急”,而章家现在可真是求之去而不得矣。章姓夫妇盘算了一下家庭成员,大女儿荷珠嫁人了,女婿入赘,二女莲珠、三女露珠都还待字闺中,还有一个儿子尚未娶亲,盘算的结果是,大女婿做了金蚕的干粮,消息传出,莲珠和露珠也嫁不出去了。而这月事了,下月如何,又是件令章家头疼不已的事情。
《小豆棚》
二、捕金蚕:两只刺猬擒一虫出
有个名叫毕路的湖北人,来到云南做生意,三十而鳏。被章家看中了,想招他赘之次女。毕路刚来不久,一看莲珠貌美而岳父多金,以为是捡到了个大便宜,十分高兴。只是新婚之夜,妻子愁容满面而叹息不已,毕路问她怎么了,莲珠不说话,接着毕路见荷珠、露珠亦是如此,越发不解,再三问:“大姨、小姨,何觌面黯然而神伤也?”莲珠还是不答。
这一天,毕路晚上回到卧室,摇摇欲倒的样子,莲珠一见吓得脸色惨白,问他是吃了什么?毕路说是岳父请他喝酒,过了很久,莲珠见他没事,才放下心来。而毕路也觉察到这其中一定是大有问题,反复追问,莲珠才流着泪水吐露实情,告诉丈夫:招你入赘纯粹是为了给金蚕做食物。毕路大惊,忙问怎么办才好,莲珠说只能联合姊妹,三个人一起千方百计防止父亲给毕路的食物中下毒。这么僵持了好一阵子,莲珠想带毕路逃出这个家,而章姓夫妇“亦如女之防其蛊之防其去,如是遂皆不安”,眼看月底将至,金蚕又待喂食了。
这一天,章某让毕路代自己写一封信寄给别人,“毕吮笔而书”,写完回到自己的房中,莲珠听说后,掩面大哭,说我父亲必定是把金蚕的粪便下在墨汁里,待你含毫濡墨时便中毒了。果不其然,不久毕路毒发身亡,待喂食金蚕毕后,将残体“藁葬于野”。
莲珠悲怆不已,一咬牙一跺脚,跑到昆明府告官。昆明令朱某是个有胆有识的人,他查阅了史籍后,带着一群差役包围了章家。章某当然矢口否认养蛊之事,朱某遂让人拿来两只刺猬,当庭放掉,刺猬“入其家周遭寻剔,凡榻下、墙孔,稍可匿之处,莫不闻嗅”。后来跑到大厅左柱间,开始打洞,一直打了三个时辰,“两猬擒一虫出,如赤蛇一圈,无头,臂大可围”,正是金蚕!朱县令立刻将章姓夫妇抓捕,他们在狱中供述为了饲养金蚕“掠骗毒杀,不可胜计”,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在古代笔记中,对金蚕的样貌记载不一,《枣林杂俎》只写其“形似蚕,色黄”,《小豆棚》中的这篇,像是“臂大可围”的无头蛇,而唐代的笔记中则记载其“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更符合蚕本身的模样。
在这则故事的结尾,朱县令打开毕路的棺材检验,发现“尸未损”,便把杀死的金蚕烹了,用瓮莱汁灌进毕路的肚子里,毕路于是苏醒,“肠作痛,泻三日。视其秽,而死蛊大小纠结相缠,如锁子环”。虽然是荒诞不经的情节,但想到这幕情景,还是令人作呕。
《枣林杂俎》
三、捉纸鬼:巡街有如“定向越野”
金蚕的传说跟巫蛊之术一样,起源很早,细细想起,固然是偏远地区因愚昧迷信而产生的一种民俗,但写到文章里则大有寓意:养蛊以富家,而稍不称被养者之意,便有破家灭门之报,因此便必须以更多无辜者的牺牲来供奉之——这样的养蛊者固然可恨,亦有可怜之处,但更可恨的乃是“蛊”本身。
《旧京风俗志》写京城每年五月初五端阳日,有一风俗名曰“都城隍爷巡街”。黎明时分,“先将所备之銮驾、仪仗等类陈列庙外,如开道锣、肃敬迥避牌、都城隍及别种封号之官衔牌、旗灯伞盖、迎娶所用之金执事,莫不应有尽有”。上午十时左右,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是鸣放鞭炮,鸣锣开道,然后将都城隍庙中的都城隍爷塑像,由神龛移置官轿——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国的城隍庙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诏封的一个“平行官僚系统”,不仅首都有,各府、州、县都建有城隍庙,而且也有明确的职衔,比如府城隍被封为正二品,州城隍是正三品,县城隍是正四品……而位于北京复兴门内成方街的都城隍庙,地位自然可想而知,是以“京中各庙神像均系泥塑,亦兼有木雕铜铸者,惟此城隍像,为备出巡,特用藤条编制,再以布帛糊裱而成,然后加以衣冠,可以任意移动,亦不沉重,便于抬扛也”。
巡街正式开始了,在队伍前面扮演神役的,是真的衙役牢头,手执皮鞭、竹板、木枷锁诸刑具,在前面负责开路,驱赶闲杂人等;又有妙龄少女,青年童男,身穿鲜艳的彩色衣服,手提青烟袅袅的香炉,扮演八仙人物,又有男女老弱,身穿囚服,披枷带锁,扮成罪囚,成群结伙行于轿前,他们大多是自己或亲属生病而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许愿康复的信徒。此外更有戏班子随行演奏,热热闹闹一路喧嚣。“正值天气炎热,所有随驾烧香之人,莫不喘息苦热,挥汗如雨”,队伍出发前,随行的庙祝道士为了降温,会在城隍爷塑像的神冠里放几块冰,走上没多久,“即有冰水由神冠边津津流出”,于是围观群众就会喊:“天气太热,城隍爷满头大汗啦!”愚昧男女们蜂拥而上给“城隍爷”扇扇子,却挡不住城隍爷汗流满面……这么从西城到东城,再由东城绕一大圈回到城隍庙,整个巡街就算结束。
整个巡街过程中,最诡异的是“捉鬼”活动。“传城隍之所以出巡者,乃稽查各处游魂怨鬼、邪魔外祟”,所以沿线各街市及附近地方倘若有死于非命之人,往往会提前设置“替代”,供城隍爷捉拿。“如某处曾有一缢死之女人,即预先用纸糊一自缢女鬼之形,安置原处,某井内曾有一淹毙之男尸,亦须预糊一淹毙男鬼之形,悬于井内……”等到巡街队伍走近时,已经提前得到消息的“神役”们便会像定向越野中的盖戳般一拥而上,“手执拘牌,寻至安放纸鬼地点”,然后一边大喊奉城隍爷谕派前来拿你,一边出铁链将纸鬼锁住,带回城隍庙一把火烧之,然后再公诸于众,声称“此冤魂已经被城隍爷拘去,永久再无祟人之事矣”。
耐人寻味的是,整个端午节的都城隍爷巡街活动,承办者“多系当步军统领、刑部、顺天府、大宛两县各营翼司坊之牢头,皂隶”,即京谚称之为六扇门儿的人,百姓又管他们叫“吃黑门坎儿饭”者,这些人“为京中官场最凶狠之职务,诉讼者多受若辈之凌虐,若辈亦知其行为恶劣,必得孽报,遂思献媚城隍,以冀轻减罪状”——在古代封建社会里,这恰恰是一群穷凶极恶,吃了原告吃被告的“蛊”,偏偏又是他们,在端午节时扮演“捉鬼者”的角色,把那些实质上为蛊毒所害的冤魂再拖出来示众一番,以证明养蛊的必要……只委屈了被迫当“托儿”的城隍爷,在那么热的天气里,顶着放了冰的神冠,照样活活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