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的历史简介和婚育状况
1、明朝的历史简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276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后期因政治和天灾外患[10-12]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农民起义军和南明,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长治久安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代户口峰值出现在晚明,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97亿人;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1644年实际人口约有1.5247亿人;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6亿人。
2、明朝的人口迁移
按《中国人口迁移》载,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湖广填四川”运动
按我中华邓氏族谱网收录的文章《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本汇编所收资料均为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动。所谓“湖广”原指元代所设“湖广行省”(含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分)的简称。到明代,“湖广行省”分为广东、广西、湖广三个布政司(省)。这时的“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北、湖南之地,习称“湖广”。明末清初迁往四川、重庆的移要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甘肃、江苏、浙江、贵州和云南等十余个省,尤以湖南、湖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称。
(2)、明洪武到永乐的十八次移民
明朝是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历史年代。据《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移民的具体历史依据及信息反馈》一文载,明洪武到永乐的十八次移民去向记载:
1.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
2.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
3.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明太祖实录》)
4.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明太祖实录》)
5.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东昌、广平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明太祖实录》)
6.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正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正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明太祖实录》)
7.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明太祖实录》)
8.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太祖实录》)
9.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实录》)
10.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
11.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12.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13.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14.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明太宗实录》)
15.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明太宗实录》)
16.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明太宗实录》)
嘉靖《隆庆志》载:“本州岛岛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明太宗实录》)
18.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实录》河南洪武朝迁者最多,其次是永乐朝。
其中:
1、江西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10个地方,也就是明清时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个州府,其中又以南昌迁出人口最多。(见《明初江西人口首次大迁移促“江右商帮”兴起·明初政府强制性移民》)。
2、“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见《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与增减的思考》)。
3、明朝的婚育状况
按《古代婚配年龄:女孩子17岁不嫁父母有罪》和《我国古代青年男女结婚的年龄》载:“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已经非常明确的知道明朝人类的婚育状况。如果按男方婚龄计算,明朝享国276年的繁衍代数理论化的计算结果应是17.25代人。
再结合上文《邓氏简史第八章 第八节 元朝时期邓氏家族的迁移史》的理论推算结果“元朝灭亡时,我们邓氏家族繁衍代数的理论推算结果应是140.0345代到151.3295代”,可以认定为,到明朝灭亡时,我们邓氏家族繁衍代数的理论推算结果应是157.2845代到168.5795代。
下面孤峡山人就收录到的明朝时邓氏家族迁移记载系统整理如下(当然,因孤峡山人个人收集能力有限,不能全面反映明朝时我们邓氏家族的迁移概况)。
二、明朝时邓氏南迁福建
1、宁化县安远硝坊邓氏明洪武十八年由河南深水迁入
《三明境域姓氏族谱初探》载:另一支则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河南省深水迁入宁化县安远邓家(见宁化县安远硝坊《邓氏族谱》)。
2、友兴公迁居龙岩小池卓洋村
《(龙岩卓洋世德堂友兴公房》江西永丰邓氏族谱世系之由》载:“友兴,号松峰,生于江西吉安府永丰县永丰乡廖源西上社油麻段层山府前。友兴公五代之祖公父曰‘原亨’,祖曰‘仲荣’,曾祖曰‘成可’,高祖曰‘千三郎’,即景源公之三子也。初因叔原举公派贩生理来岩,住在小池黄番陈坑起炉(即定居),始与弟旺公于永乐间旅贩游铁生货至累千,择田置产,惟卓洋居多,故娶氏于斯而家居焉。”
据孤峡山人最终核实,友兴公的祖地是今天的福建上杭县蛟洋镇东乾村而不是吉安府永丰县永丰乡,友兴公的灵牌就供奉在了东乾村的邓氏祠堂里。按族谱记载,这个祠堂内共供奉着包括友兴公等64个祖先的灵牌。吉安府永丰县永丰乡廖源西上社油麻段层山府前应是友兴公的出生地而不是祖地。
三、明朝时邓氏南迁广东
1、茂名鳌头上茂沙村邓氏始祖邓晓亭原籍东莞庐德乡
《茂名市鳌头镇各村姓氏介绍及民迁历史》载,上茂沙村:邓氏,邓晓亭原籍东莞庐德乡,明朝年间卜居镇盛镇白沙,为白沙一世祖,六世邓志劲于清朝时迁居于此,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2、邓正考因官定居湛江徐闻北潭村
《广东湛江徐闻县的客家话村落》载: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安县人邓正考中举人,委任琼州府澄迈县教谕,任满落籍徐闻定居,其后北潭村的邓氏子孙功名辈出,在徐闻可为一豪门望族。
3、邓横浦公后裔分迁下汾、营场、长迳桥等地
《南雄邓氏族基祖录》载:“元代,邓横浦公自大余水城迁南雄梅岭红梅邓屋村。其后裔于明洪武六年分迁下汾、营场、长迳桥等地。”
4、平直公后裔邓应成迁居广东乐昌坪石天堂
邓学智编著、邓持韬编辑的《天堂邓氏由来与辛田简史》一书中称:天堂基祖邓应成,生于元世祖至二十六年已丑(公元1289年),卒于明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享年86岁。
本族邓氏,从湖南汝城庐阳邓氏,迁至湖南宜章九羊,再迁往广东乐昌坪石天堂。天堂邓氏开基始祖应成公,传至本人经已逾二十世矣。
5、俊文公后裔仲文公明朝成化年间迁居广东仁化大井
台湾的邓耀廷、邓应熀宗亲在《广东仁化大井仲文公系族谱·邓氏族谱序》中称:至俊文公,中式进士任福建汀洲府连城县令。始离新野,而随居儒学前街,妣黄氏生二子长永泰次宏开。宏开公妣庄氏賜赠安人,生三子长胜聪次胜玖三胜耇。胜耇公由举人任广东潮州同知,妣吴氏生二子长福招次洪泰,福招公妣王氏,生六子:长亮子、次闾子、三庚子、四海子、五八子、六忠子。八子公妣罗氏生子——仲文,选取优贡,天顺年间特授韶州翁源县令,历任有年。生有五子,暂居下乡斯茅坪,于成化年间迁移仁化县光宅乡平山都大井村,开基创业、奠厥居处、广买田塘屋宇,续置产业山岭石寨等项。
6、维俊公从深塘村迁陆河县河口镇上湾村开基立业
广东省陆河县河口镇上湾村邓立燕宗亲称:其祖维俊公号邓通五郎在明万历年间从深塘村迁到此地开居立业,遂建祠堂一座,座东向西分金乙山辛向,巍巍乎立于天地间,轩轩然绵绵数百年!
7、志圣公后裔迁今揭西南山镇南山村
《潮汕的“半山客”》载:“揭西南山镇南山村,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邓氏来此居住时,已有18姓聚居”。
8、广东东莞莫家洞邓氏家族
(明代末叶邓元瑛的后裔邓云霄公的后裔)
《莫家洞邓氏》载:今东莞中学南区内靠西一部分,在清朝以前,曾名“莫家洞”。邓氏家族可算是莫家洞的名门望族。元亮、元瑛、元禧、元祯、元和是邓氏家族五大房。其中,元亮一房居住于莫家洞,邓元亮的儿子邓惟汲娶宋高宗室赵构三女儿,被封为“税院郡马”。宋宗室女(邓家称为皇姑)后卒于莫家洞,葬石井“狮子滚球”,即今之“皇姑坟”(是东莞文物保护单位)。直至解放前,香港的元亮子孙都会回来东莞扫皇姑墓。直至明代末叶,邓元瑛的后裔邓云霄迁移到莫家洞。
直到明代末叶,邓元瑛的后裔邓云霄迁移到莫家洞。邓云霄,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兵备。其著作甚多,主要有《邓氏诗选》,是东莞目前存诗之最多的莞邑名人。邓云霄迁居莫家洞后,子孙蕃衍,近代以邓蓉镜、邓尔雅父子最知名。
9、怀集县汶朗镇草朗村邓氏家族
(明万历年间轩纲公后裔)
《怀集“百岁流芳”牌坊》一文载:据怀集史料和草朗村《邓氏族谱》记载,该村的开村鼻祖邓轩纲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代崇祯年间从怀集县甘洒镇迁到本县汶朗镇草朗开村居住,繁衍生息。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邓轩纲驾鹤西去,享年103岁。当时的地方官员给朝廷上书,称“百岁老人罕有,八十孝子难逢”,请求皇上御赐牌坊以示褒奖,并获得皇帝恩准。
四、明朝时邓氏迁广西
1、平安乡新街村凤凰屯邓氏祖籍全州两河乡大田村
据平安乡新街村凤凰屯《邓氏族谱》记载:“祖籍全州县两河乡大田村,开初由承琢公之后裔第十八代孙世隆公(斌祜公长子)从全州大田迁至桂林市平乐县羊眼村立庄,取名邓陂。后由世隆之子俊满公于明永乐二年甲申(1404)迁至恭城塘边村居住。有进士齐士简招住邓俊满、陈之良、李文举、龙文免四姓,同心协力,描水开垦,报效朝廷,升科报税,雇请龙文免管水。在塘边村居住87年后,于弘治三年(1491)迁至邓杷高坪寨居住。”又载:“由第十世祖必湘公与李清枝勘明朱砂岭立庄。因此地形酷似飞凤,故取名凤凰村,”时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
2、西岭乡岛坪村、下宋村邓氏由湖南东安县上花桥迁入
西岭乡岛坪村邓姓与下宋村邓姓同谱,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由湖南东安县上花桥迁入西岭乡岛坪源。
3、日新公迁广西昭平
2015年4月11日有宗亲在我中华邓氏族谱网留言称:广西昭平县日新公,明初随父宦游南京数载,父卒后随堂叔父邓愈南下平蛮乱。字辈:永敬孟廷以子愈伯成友一上大学芝思怀善才元。
4、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族(瑶族邓氏后裔,明朝迁入)
《700年圣物惊天现世12姓瑶人相认信物(图)》载: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明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邓姓后裔约500多人。这些人家中的神龛上都写有“祖籍灌阳千家峒,孙邑富水七都乡”的对联。
五、明朝时邓氏南迁江西
1、新余渝水区水北镇邓家邓氏家族由福建迁入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载:邓家:大队驻地。西北紧靠上新公路,南有蒙河环抱,地势平坦。46户,246人。[辋溪邓氏族谱]如水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王里之庆阳江徙此。
2、新余渝水区水北镇琴山邓氏自水北迁入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载:琴山:位于水北街南9公里。包括琴山新屋、老屋、庙下、木港4村。木港属北岗公社。东邻水北和罗坊公社,南与北岗公社毗连,西界马洪公社。属丘陵地,约2平方公里。4村都姓邓。
[邓氏族谱]明嘉靖已末年从水北迁此。因村建于琴山之麓,故名。
3、南城有永乐末年进士邓棨
《明史·卷167》载:邓棨,字孟扩,南城人。永乐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奉敕巡按蘇、松诸府。期满将代去,父老赴阙乞留,得请。旋以忧去。宣德十年,陜西阙按察使,诏廷臣举清慎有威望者。杨士奇荐棨,遂以命之。正统十年入为右副都御史。北征扈从,师出居庸关,疏请回銮,以兵事专属大将。至宣府、大同,复再上章。皆不报。及遇变,同行者语曰:「吾辈可自脱去。」棨曰:「銮舆失所,我尚何归!主辱臣死,分也。」遂死。赠右都御史,官其子常大理评事。後谥襄敏。
4、奉新有邓良知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28》载:奉新地处南昌府境内明代时这里文风很盛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七岁时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
5、江西宜春邓氏始迁祖:明朝的邓景谟
江西宜春邓氏四修支谱(纂修者不详,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载其始迁祖是明朝的邓景谟。
六、邓氏迁居江苏
天佑堂一族海珠公由江西南昌迁入江苏
《江苏如东邓氏·第二部分 天佑堂一族迁入江苏》载:“本族始迁祖海珠公,原籍江西南昌爱明。明成祖靖难之师南下,不顺者诛。公为倪太守故友,倪太守高义不屈,死节。公受株连,不得已只身潜至江苏角斜,止于陶姓家,陶以女妻之,遂家焉。靖难之师既息,明成祖大赦天下,公之族弟珍,任泰兴县令,公闻讯前往会于私衙,兄弟相别十余年,悲喜交集。及珍任满,邀公回籍,公因陶公故,遂留居角斜。公生二子,长舒、次须。舒子玉山,玉山子东洋。东洋公少有大志,见角斜地质贫瘠,又不惯与盐枭为伍,遂迁居如皋之东古坝北,自为一宗,创建邓庄,公乃古坝邓庄邓氏之始祖。”
七、明朝时邓氏南迁四川
1、广安的始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
《文物专家确认祖坟葬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载: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和井冈山师院的文物专家……一致确认祖先邓光荐的坟墓葬在富田镇横坑村。……“《邓氏家谱》从明时始,记至初年。上面写明: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人,明洪武十二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
2、昶公等八人入川居西乡梨坝等地
邓朝春在《川渝锣锅邓讳兴元之八子入川及落业基本情况》载:“明弘治年间(1496年前后),始祖公讳昶(据推测出生于1460年前后),祖妣李氏,生子天祥。因人口繁衍,偕兄弟家小填蜀,离乡时凭族长美河、天河、银河将业出售与张银州。祖八人入川至绥定府(今达州市)北门,将一锣锅碎分八片,各执一片,为后世之记,而各自分居于东乡(今宣汉县)、达州、广元、南部、广安、阆中、荣阳等数处。我祖昶公入川始居西乡梨坝,复迁通邑圈子山苋菜园,通江县火铺山等地”。
3、四川蓬安县碧溪桥邓氏先祖由江西迁永州府零陵县城
《四川省蓬安县碧溪桥邓氏》载:“据查,我支先祖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贵溪县(金溪县?待考)归德乡八大民村迁往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城,祖坟位于三角堰凉桃山纱帽岭、石角山仙人桥一带。”
4、邓忠明朝正德年间由云阳迁宣汉
《宣汉县志》载:邓方达字潜圃号柳泉云阳县云安乡人举人出身,世代居住在云阳县西马鞍山麓之野鸭池,晚年号鸭池,始祖邓忠明正德中由云阳明经官东乡县学教谕,卜居于柳林溪子孙随落家,六代诰授奉直大夫,名字叫邓鼎宏字荆山顺治十八年补云南弥勒州知州没去,降为会川卫经历,到第九代曾祖邓德升字上闻,祖邓琳字葆光增生,考斌字文毅,迁李家坪。
明朝正德年间的四川绥定府东乡县即今天的宣汉县。
5、四川凉山盐源邓氏家族(明洪武年端一公后裔)
《四川凉山盐源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一文载:邓姓,据邓显顺藏《邓氏族谱》载:始祖端一公,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人,袭爵魏国公,录指挥使。明洪武十四年辛酉秋九月,以颖国公傅有德为和征南将军征云南,靓国公蓝玉、西平侯沐英副之,公以指挥使从。十六年癸亥春三月,颖国公还,西平侯留镇,加公征南副将军,进抚小云南,即宁(远)府,现改西昌。……后改宁番卫,现改冕宁县……又远移者盐源黑地(今盐源县长柏乡境内)。……端一祖奉命来冕经历二十余代,早称旺族……第十五世祖邓学荣“移民黑地”。至今传四代,约100年,邓姓今在盆南各乡镇,及左所、树河、右所等区皆有分布。
6、四川某地邓氏家族(明洪武四年入川的邓仕公后裔)
此支邓氏有人在网络上留言称:邓氏始祖邓仕和始祖妣伍氏,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从湖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至今派延二十余代,六百余年。
因这个宗亲没有说明是具体哪个乡镇哪个村落的,所以孤峡山人只好以“某地”代为注明。
八、邓氏迁重庆
邓魁于明朝中期在邓家河(今属重庆万盛区)
重庆万盛区邓姓:祖籍河南南阳新野,后来南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初,随“湖广填四川”,落业于遵义府板桥县。明朝中期,后裔邓魁,廪生,授任今綦江县从学正堂,卸任后落业綦江县南门桥附里立户,后讨照邓家河生息繁衍。
清初有支脉迁入今万盛区境的万盛场、青山等地。清咸丰元年捐资修建三元桥的邓九先先生,咸丰十一年被太平军杀害的邓卓南先生(清朝廷敕封为“云骑尉”),就是这支邓姓的后代。
九、邓氏迁居贵州
1、荣宗公自湖南武冈迁居贵州
《南阳郡邓氏家谱<入黔始祖荣宗公>支系·入黔遗序》载:吾祖籍三楚。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牛栏山小山后。明洪武创立初年。因贵州黔南苗蛮猖狂。洪武欲扫平寇判。调北征南。吾祖邓公讳荣宗。钦受洪武御赐平蛮大将军之职。领兵入黔。……一十有年。我祖所乘之马逝。公有所感。故立坟包墓。上刻公名。即表朝廷。公已故终。由子仲清袭任守职。我祖假此隐姓埋名。移居普安属下让里龙场营里。公莫氏生子三:仲文、仲政、仲清。我祖享年八十有余。故葬大营里后。墓立巽山乾向。课记翰林地是也。莫氏祖婆葬于者恩冲看家山。墓立庚山甲向。
十、邓氏迁居云南
1、隆陆公落籍云南昭通市镇雄
《明•邓隆陆将军支系简介》载:邓隆陆将军(公元1344--1392年),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告老辞官,居白鸟。
几历兴废,几历兵变。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岁次壬申九月初九逝世。享年49岁。葬于镇雄县唐房乡白鸟大树湾,酉山卯向。
邓隆陆将军生二子:邓玉贤、邓玉华。
本邓氏支系字辈从邓隆陆公起(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唐房乡白鸟邓氏支系字辈):“隆玉水王系,人志芳春永。国家祥瑞兴,光彩振书声。成荣英秀士,飞凤鸣朝廷”。
2、江川县邓氏正起公自南京迁云南
明洪武年间,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邓氏自南京迁入。邓正应在《马公讳兆麟基母马氏生基总志铭》记载:“正起祖,金陵遗籍,官游至滇,初落棋阳梅薗,卜茔卧牛山,代湮难稽及”。
十一、明朝时邓氏南迁湖南
(一)、长沙邓氏
明朝时迁入或是分布在湖南长沙的邓氏有13支:
1、洪武年间祥泽公迁宁乡玉堂铺、祥学公迁宁乡枫坪、
祥业公迁宁乡石板、祥仕公迁宁乡清溪
祥儒公迁宁乡邓河、祥任公迁善化塘赤
《湖南氏族源流·邓·宁乡邓氏》载:以东汉邓禹,字仲华,封高密侯为一世祖。至六世遄公、遐公于建安末年因诸侯割据,民无所定,乃弃职徙江西洪都(即南昌)。至四十世天骑公,南宋末年中明经科,迁江西新建大洲。至四十六世祥泽、祥学、祥业、祥仕、祥任、祥儒六支,明洪武年间由大洲迁湘。
祥泽居宁乡玉堂铺。祥学居宁乡枫坪。祥业居宁乡石板。祥仕居宁乡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宁乡邓河(湖冰在《邓姓》称祥儒居大河前横。(见湖南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
祥儒公三子:开忠、开孝、开义。义公乏嗣,忠裔世居邓河。孝裔五传至基益公,明嘉靖时迁本邑渣山塘及小冲杨荷塘,处益公子二,长先彝,次先德,德裔美三明万历时徙居湘乡马林桥,彝裔美贤康熙时迁居宁乡北湖。该支名人邓日胜,记名提督。
清雍正元年(1723)六支始修族谱,嘉庆8年(1803)学、业、仕、任、儒五支合建宗祠于玉潭,道光18年(1838)五支合修族谱。光绪5年(1879)儒房三修。纪世诗: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传,振基先绪丕,绍美祖功贤,礼法承家日,谟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
现存的族谱有:
A、现存湖南宁乡扶策堂邓氏重修支谱(不分卷、清朝邓祖永等纂修,清雍正元年(1723)木活字本),存卷1--9、卷首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1--6、10、11、14、17、20--23、卷首、卷末保存在上海图书馆,另美国犹他族谱协会也有保存。
B、湖南宁乡邓氏续修支谱四卷(清朝邓阳培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南阳堂木活字本),保存地点是上海图书馆、寻源姓氏和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
C、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清朝邓云台纂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南阳堂木活字本宁乡南阳堂重修族谱(不分卷)2册。
C、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清朝邓述村等纂修、同治十年(1871)南阳堂木活字本湖南宁乡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的卷2--4、7、8、卷首。
D、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沩宁枧坪邓氏支谱十五卷(清朝邓礼旒等纂修、清光绪五年(1878)守艺堂木活字本)卷1、5--10、13、15。
E、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义炳纂修,清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存于族谱商家手里。
F、今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清朝邓峙卿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南阳堂木活字本的湖南宁乡邓氏重修支谱卷5、6、9。
G、间守艺堂木活字本沩宁枧坪邓氏三修支谱二十三卷的卷2--4、7--23。
H、湖南宁乡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的卷1--4、7、8卷首(邓经弼等纂修、1913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2、宁乡湄冲邓氏:迁祖兆圣公
谱称该族自汉高密侯仲华公起河南新野,至六世祖遐公汉末避曹氏忌,乃随兄棠邑令由河南徙籍江西城南,厥后子姓四散。惟该支支祖兆圣公明初由江西庐陵迁沩宁一都湄冲,后复分琦、璋两大支,有徙居六都月湖冲者,有徙居八都南门口及隶籍湘潭、资江等处者。宗祠建于清嘉庆间,位于宁乡八都南门口。道光间纂修支谱,1935年续修。老派:国承先瑞时运昌隆瀛应明林泽裔锡簪缨。支派:裔锡廷枝茂,家声益克彰。续派:诗书诒后嗣,忠孝笃前光,东汉官箴肃,南阳世序长。
今湖南省图书馆保存了湖南宁乡邓氏续修支谱卷2,另美国犹他族谱协会也有保存,册数不详。
3、时鼎公迁居浏阳东乡滩头岸
湖南浏阳东乡滩头岸毓秀堂邓氏重修族谱(清嘉庆(1796-1820)木活字本)尊元朝邓世益为始祖,尊明朝邓时鼎为始迁祖。时鼎公明洪武七年(1374)徙居浏阳东乡滩头岸。
4、浏阳茨山冲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生世显,世显之子立夫生应福,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冲及长沙七家冲等地。宗祠在茨山冲。至1930年,男女丁口30余人。
5、浏阳白洲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浏阳白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应荣、义卿。南高、义卿二公子孙居长沙南城;应荣,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浏阳白洲段,应荣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华果园、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枫林洞、云峰台山麓、长春埠、廓下横垣坡七里桥、团塘栗家湾、鰕龙塅及浏南、长沙等地。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余人。班序同南山桥。
6、浏阳降峰岭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浏阳降峰岭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生世显,世显第四子良夫生应发,字德厚,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生子三:汝立、汝林、汝桂。后裔世居降峰岭。至1930年,男女丁口仅20余人。班序同南山桥。
7、浏阳九溪洞邓氏:谦亨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系出谦亨公五子梓,梓之子世显第三子文夫,文夫长子恭美,明洪武17年生,由江西奉新县偕弟应宏迁居湖南浏阳北乡九溪洞杏仁树下,生三子:瑞祯迁茅里,瑞祥迁沙市,瑞鳌生五子:焕祖、焕宗、焕隆、焕高、焕注。焕祖裔世居藤庄岩前,焕宗裔世居九溪洞岩前,焕隆裔世居大屋岩前、炉烟洞等地,焕高裔世居大屋、双江口、邓家湾等地,焕注裔世居岩前。宗祠在藤庄。至1930年,全族人丁近千人。班序:瑞焕南阳善庆长,光先继序日蕃昌,人文蔚起储英彦,道学兴隆远发祥。
8、浏阳团塘邓氏:应荣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浏阳团塘邓氏系出应荣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长子宗义,字制宜,明正德间由油榨塘迁居团塘,生四子:志韬、志瑞、志端、志先。裔孙居浏北团塘、高陂段、栗家湾、渡头园等地。宗祠在团塘,支祠在栗家湾。至1930年,男女丁口200余人,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思兴大承,祖武世泽隆,忠孝光先绪,英才集盛廷,芳声传万载,嘉会永昌明。
9、浏阳中孚堂邓氏:瑞桢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恭美公次子瑞桢,字南英,明永乐2年生,由九溪徙居茅里,生四子:贵先裔世居茅里,支祠名“皆吉堂”;贵昭裔世居茅里,支祠名“和顺堂”;贵义裔世居龙转,支祠名“德馨堂”;贵林无考。总祠名“中孚堂”,在茅里邓大屋前。至1930年,三支人口共600余人。班序:瑞贵日大,长久仁成,明秉兴福寿,荣显定高崇,学富光辉著,行修品望隆。
据湘潭塔岭邓氏称:“始祖瑞祯公,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宪、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清宣统2年(1910)五修族谱”。
孤峡山人认为应是:瑞桢公,恭美公次子,字南英,明永乐二年生,由广州迁九溪再徙茅里。他的十三代嗣孙贤资、贤宪、贤敏的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
10、浏阳县城邓氏:金志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始迁祖金志公,明宣德时自江西丰城迁此。其父珍公,永乐戊戌探花。金志公之六世孙敏桢,为长沙太守。
11、荣显公迁居浏阳官渡高坪
湖南浏阳官渡高坪毓秀堂邓氏始迁祖荣显公,明正德十年(1515)徙居浏阳官渡高坪。
12、长沙格塘邓氏:均祥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鼻祖禹公,字仲华,汉封高密侯。始迁祖均祥公,明进士,任湖南邵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世居长邑新康都格塘。
13、长沙罐山邓氏:斌公后裔
《湖南氏族源流·邓》载:长沙罐山邓氏始迁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落业罐山(今属长沙)。三传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銮。金、暘、銮三房之后无传。祖、武二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道光24年(1844)续修。派歌:朝廷添元启,学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纪,名传金榜知,绍先承邓序,裕后振宗支,爵让徽猷贵,政留广爱奇。
(二)、株洲邓氏
明朝时迁入株洲或是分布于株洲的邓氏有2支:
1、醴陵南阳桥邓氏:朝卿公后裔
湖南醴陵南阳桥邓氏始迁祖朝卿公,明洪武十六年(1383)自江西庐陵迁居醴陵南阳桥。族人分布于枫头洲、泗汾、板杉铺。
现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醴陵邓氏五修族谱十六卷(清朝邓声誉主修,邓声溢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惇叙堂木活字本)。
2、友兴公后裔明永乐年间迁醴陵东门
醴陵东门邓姓氏族源流,其始祖友兴公,明永乐间人。这一支邓氏,经孤峡山人核实,始迁到醴陵东门是友兴公的后裔。友兴公,号松峰,字或辈名志宽,是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东乾村邓氏丘鲸公的长子,出生于江西永丰。他的灵牌原设于上杭县蛟洋镇东乾村上东乾邓氏宗祠内。
(三)、湘潭邓氏
明朝时迁湘潭的邓氏已经知道的有7支:
1、安宁公迁湘乡茶冲塘弦麻田
湖南湘乡上湘茶冲塘弦麻田邓氏始迁祖安宁公,明洪武七年(1374)徙居湘乡茶冲塘弦麻田。现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族谱(存卷1、卷首;清朝邓显会等纂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敦睦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存卷首1、2,清朝邓续中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睦堂木活字本)。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茶冲邓氏三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三卷(邓先庆等纂修,1948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2、湘乡茶冲邓氏:安宁公后裔
迁湘始祖安宁公,明洪武7年(1374)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头大坵圳上徙湖南湘乡县茶冲塘弦麻田。永乐二年(1404年),上命徙黔,再迁贵州威清卫左所东门灵官庙,后改为安顺府清镇县,原配匡氏,生子四邦富、邦仁、邦财、邦贤,帮富公后裔外徙,余三房仍居茶冲。继配孙氏,生子一,子孙居贵州。清嘉庆15年(1810)始修族谱,光绪17年(1891)续修,1948年三修,至此已递传22代,人丁2300人。宗祠在相思桥。
现存族谱有:
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族谱(存卷1、卷首;清朝邓显会等纂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敦睦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存卷首1、2,清朝邓续中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睦堂木活字本)。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乡茶冲邓氏三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三卷(邓先庆等纂修,1948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3、珊公迁居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黄荆坪指南村)
湖南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黄荆坪指南村)邓氏始迁祖珊公,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携兄弟迁居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黄荆坪指南村)。现中山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中湘邓氏三修谱牒十卷(清朝邓孟樵等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南阳堂刻本)。
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中湘邓氏四修谱牒十卷(邓荟霖等纂修,1932年角宿堂木活字本)。
4、达公迁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
湖南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邓氏,始迁祖达公,明永乐元年(1403)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今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邓氏五修支谱(存卷1—13,清朝邓德芸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爱政堂木活字本)。
5、信公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冲
湖南湘潭严冲邓氏始迁祖信公,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冲,现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十五卷(缺卷14,邓镜祥纂修,1937年执艺堂刻本)。
6、湘潭黑子塘邓家塘、黄甲港邓氏:扬声公后裔
始迁祖扬声公,讳达,字灵籤,世居江西吉安泰和县,为禹公三十八世孙,官太原武职,明洪武初任长沙太守,永乐元年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邓家塘。子思聪,字昭明,永乐20年迁居黄甲港。清乾隆57年(1792)三修族谱,同治7年(1868)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班序:扬思必连允振国单之单世承盛德大启(声名)先达昭如日星克嗣其业应若兴云。该族名人邓政升,记名提督。邓名远,记名总兵。
7、湘潭塔岭邓氏:瑞祯公后裔
始祖瑞祯公,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宪、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湘潭。清宣统2年(1910)五修族谱。
(四)、衡阳邓氏
据孤峡山人收集整理,孤峡山人所知的明朝时迁入衡阳的邓氏有:
1、应禄公夫妇与应荣公由江西迁湖南
邓继团宗亲在《重修南阳堂西湖邓氏始祖应禄公夫妇墓志铭》载:西湖邓氏始祖考讳应禄公,字义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丙午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时生于江西奉新,南阳禹公之后,明夫公三子。
元未,湘遭兵屠,土著者稀,至朱明定鼎,以四省填湘。洪武初,始祖考与兄应荣公(白洲族始祖)自赣徙湘,见浏北西湖:古桥威峙,倚高山而临平川,可退可守,宜家宜稼,遂籍焉。
2、之瑝公迁茅山头、之琔公迁衡沙头、尹家村
始迁祖之琔公,为禹公四十三世孙,原籍江西庐陵瓜畲,元季明初随兄之瑝公迁衡,瑝公居茅山头,另谱。公居沙头、尹家村。清乾隆57年(1792)一修族谱,光绪14年(1888)二修,1925年三修。旧订班行:祐菊开之辈,思随接本源,独名还万派,廷后复单 ,国族于斯聚,茂才以仕掀,同宗绵世学,贤哲合贞元。新续班行:秀里书香远,南阳惠泽长,先人绵钜业,后代有余芳。敬祖敦雍睦,和家兆吉祥,贻谋逢泰运,福履庆安康。
国家图书馆今存湖南衡阳邓氏四修族谱十二卷(清朝郑执玉等修,邓杏林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秀堂木活字本)。
3、绍禹公迁常宁南乡依陂洞上湾
湖南常宁南乡依陂洞上湾邓氏始迁祖绍禹公,明洪武间徙居常宁南乡依陂洞上湾。今上海图书馆存湖南常宁邓氏三修宗谱九卷首一卷(邓孔荣等纂修,1943年三登堂木活字本)。
4、常宁黄洞、兴源、洋泉邓氏
明洪武间自江西军屯迁此。族人分布于黄洞、兴源、洋泉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20555人。
5、衡山县城邓氏
迁衡始祖长祚公,后裔世居殷字虎脑村,后迁居县城。
(五)、邵阳邓氏
据孤峡山人收集,明朝时迁入邵阳的邓氏有如下几支。
1、天军公自江西泰和县迁武冈邵南柏树村,复迁武冈
湖南武冈邓氏始迁祖天军公,明洪武间初徙邵阳县柏树村,复徙武冈。
武冈始迁祖天军,元明鼎革之际由江西泰和县迁宝郡,卜基邵南柏树村,生富、贵,继徙武攸石虎村,生详、通,终徙黄家亭,生仁、义,义公一派,文献无征。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武冈)《邓氏续修族谱·源流世系图》也载:大瑜公四世孙二十七人于元末明初先后由江右迁湖广,散居祁阳、邵阳、武冈、湘乡、湘潭、长沙、宁乡、益阳、安化、澧县、辰州、湘阴、岳州等地,其后裔有远徙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者。
湖南图书馆(缺卷2、5)。美国犹他族谱协会存有湖南武冈邓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即天军公的儿子富、贵、祥、通四房谱(清朝邓彦臣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秀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山西家谱(存卷4--7、10、15、17--19、卷首1、2)存有湖南武冈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即天军公的儿子富、贵、祥、通四房谱,邓执生等纂修,1945年两秀堂木活字本)。
2、天俊公洪武二年(1369)迁邵东新宁七眼井龙富塘
湖南邵东新宁下一都七眼井龙富塘邓氏始迁祖天俊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迁居邵东新宁下一都七眼井龙富塘。生五子:日惠居北路塘口,日□居湘乡长田及邵阳山脚,日慧迁桂阳州,日正迁衡阳遗泽塘,日智仍居龙富。清嘉庆16年(1811)始修族谱,光绪元年(1875)续修,1925年三修。班序:天原宗祖永,文武定太贤,国正安仁义,世代荣昌前,裕后贻谋远。
上海图书馆存有湖南邵东邓氏大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义芙等纂修,清嘉庆间材林堂木活字本)和湖南邵东邓氏大宗续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代德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材林堂木活字本)。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邵东七井邓氏大宗三修族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邓代砚等修,邓荣湘等纂,1925年材林堂木活字本)。湖南图书馆还存有湖南邵东七井邓氏四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邓前寿等主修,1991年材林堂印本)。
3、政钦公的儿子明公迁武冈鸬鹚
武冈鸬鹚邓姓氏族源流,其迁湘始祖政钦公,由河南官湖广指挥,明初宦游黔阳,卒葬黔阳鸬鹚滩。政钦公子三仲保、仲伍、仲民,明永乐时,兄弟同迁武冈。仲保生四子:添权、添厚、添佐、添惠,后裔居东关厢、龙溪铺、石路江、牛斯塘、安乐桥、飞水岩、巷口湾、小茶山、袁家冲、栗子塘、邓家坳等地;仲伍生四子:荣称、贵称、善称、如高,后裔居巷口栗树脚、茅坪里、莫家冲、鸬鹚塘、马家山、鸭子塘、龙潭铺、青井团等地;仲民生五子:添寿、添筹、添辅、添淑、添全,后裔居城东官田、榬山、瞿家祖、吴家塘及绥宁瓦屋塘、四川秀山县等地。至1930年,三大房男丁4000余人,女口4000余人。宗祠一在县城转龙街,一在西北乡李家渡油麻田。班序:政仲添仕文(如志子),浩宗日朝一(友思宗祖祥),良国维明敦(文林光南扬),孝友(大祚)圣代陈。
4、世安公迁武冈
湖南武冈邓氏始迁祖世安公,明洪武间迁居武冈。今河北大学存湖南武冈邓氏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朝邓璧辉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十贤堂木活字本)。
5、元太公、元敬公、元富公迁武冈石牛塘
湖南武冈石牛塘邓氏始迁祖元太公、元敬公、元富公,明洪武三年(1370)迁居武冈,后裔世居石牛塘。上海图书馆今存湖南武冈邓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邓乐友等纂修,1929年木活字本)。
6、文敬公明初迁邵东观山硚
湖南邵东观山硚邓氏始迁祖文敬公,明初徙居邵东观山硚。现寻源姓氏存有湖南邵东观山邓氏族谱六卷首一卷(邓中松纂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十贤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保存有湖南邵东观山邓氏续谱八卷首二卷(清朝邓邦价等纂修,清光绪间十贤堂木活字本)和湖南邵东观山邓氏三修族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邓作舟主修,1943年十贤堂木活字本)。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邵东观山邓氏四修族谱(邓定麟等主修,1990年十贤堂印本)。
7、贵通公元末明初迁邵阳
湖南邵阳邵陵邓氏始迁祖贵通公,元末明初徙居邵阳。今上海图书馆存湖南邵阳邵陵邓氏三续宗谱八卷首一卷终一卷(邓氏合修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两秀堂木活字本)。
8、秀仁公迁邵阳城北三十里毛坪
湖南邵阳城北三十里毛坪邓氏始迁祖秀仁公,是亿万公的儿子,明洪武间徙居邵阳城北三十里毛坪。今湖南图书馆存湖南邵阳邓氏三修族谱卷1--5、卷首(清朝邓清书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两秀堂木活字本)。
9、武冈石虎村、黄家亭邓氏
谱以仲华公为一世祖。四十三世鹤林公,由江西泰和县迁湖南湘阴。四十四世大瑜公,因世乱复迁泰和县梅子坡。与湘乡江口邓氏族谱所载异同。大瑜公长子吉,五子:学成、学金、学魁、学元、学朝。学朝第七子天军公官居指挥使,明洪武间自泰和鹅头大坵圳塘上初徙邵阳县柏树村,生富、贵二公,复徙武冈县石虎村,生祥、通二公,终徙武冈黄家亭,生仁、义二公。清同治间通房纂修族谱,清光绪32年(1906)富、贵、祥、通四房续修。至1930年,全族男丁2000余人,女丁2000余人。富房老班:天礼志邓文,邓祖仁庭彦,学(仕)国(世)有德运,伯禄盛宏贤。贵房老班:天礼志邓文,邓祖朝景大,凤国正德远,世禄盛洪贤。祥通仁三房老班:天礼智信仲,仁义宗祖文,朝之惟茂可,立必达上成。新班:昌集联昭穆,彝伦品序敦,升恒观益晋,履泰复咸临。
10、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得遇公六世孙),天俊二子:原智、原涛,长子原智生三子;原涛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世安,字祖煌,子二:应铭、应祥。应祥生三子:友明、友斌、友谅。友明子必兴,友斌子必受,友谅子必缘、必祯、必祥。友明、友斌二公之裔居新宁北乡迴龙市双滩村,必缘公后裔居邵阳蔴芝窑,必祯公后裔居雷打滩,必祥公后裔居武冈马埠田。
至1930年,世安公后裔居洪庙、王家冲、满堂、紫溪、新田踏水桥、南乡周民团波鸟山、黄桥铺、邵阳桃花坪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宗祠一在洪庙冲,一在紫溪,一在新田。至1930年,男女丁口1600余人。其中必祥房男丁800余人,女丁700余人。班序:世从应友徵,本宗承万凤(添),朝志期光元,之学庠贤良。
世吉,字祖爃,后裔世居宝白团之篡彼头、木蔸塘、义江、横板桥、崇山、石子塘、千秋塘等地。宗祠在宝白团落马井。至1930年,男女丁口300余人。班序:世海仲再法,汝景宜宗本,思志崇甫式,代荣继开列。宗祠一在迴龙市,一在马埠田。班序:世应友必文(汝),敏(聪)志思庭继,承印文荣(良启)朝,式代永昌明。
11、武冈毓兰山邓氏
天俊公长子原智,原智长子宗兴,宗兴第三子祖清,始迁武冈毓兰山桥上,生三子:永宝、永庆、永玖,后裔居社学团、毓兰山、桥上、老潭团、宏家坊等地。祖清公宗祠在毓兰山桥上。至1930年,男女丁口1400余人。班序:祖永通子仕,思再文景允,琮俎林松常,时茂桂兰应。
12、武冈延岗冲邓氏
始迁祖子贤公,明洪武3年(1370)生,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坵官湖南靖州学正,卜居武冈东乡双井村延岗冲,生二子:必魁、必才,后裔居桐木塘、漠溪冲、青井、高霞山、水浸坪、鸡公山、樟把塘、延岗冲、马蹄江及全州、益阳等地。子贤公祠在青井村乌鸦井。至1930年,二房合计男丁2700余人,女丁2700余人。班序:子必仕仁宗,文思映帝宫,南阳肇基远,东汉发祥隆。
13、武冈石牛塘邓氏
始迁祖元太公,字公望,明洪武3年(1370)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大桥头棋盘巷圳上偕弟元敬、元富迁居武冈,后裔世居石牛塘。宗祠在石牛塘。至1930年,男丁140余人,女口120余人。班序:元日祖宗文思再必友,盛朝星万代,立学正荣昌,东汉家声大,南邦世泽长。
14、武冈石山背邓氏
始迁祖富钦公,明时自江西迁湖南武冈石山背,生五子:旭、璟、理、镒、鉴。后裔分布于石山背、洞井、高沙市、牛轭塘、石柱江等处及贵州独山、大定、广西兴安县富足村等地。富钦公祠在城西石山背,支祠在洞口区黄演村。至1930年,男女丁口600余人。班序:富旭宗思永,仁添元再受,万年绳武承,先德贻谋启。
15、新宁龙迴邓氏
始迁祖傅公,明时自江西迁居湖南新宁县北乡龙迴,傅公生三子:存经衍古竹房,存禄衍沙井房,存豹衍龙迴房。支祠一在东安县苦竹塘(苦竹、沙井二房合建),一在新宁西乡杨溪村栗山口(龙迴房建)。至1930年,合计男丁200余人,女口200余人。班序:友可伯宗璇,明存文仕宣,仁世登承上,大维国正中。
(六)、岳阳邓氏
据孤峡山人收集的族史资料可知,现岳阳邓氏有如下几支:
1、尔那公明初迁居岳阳巴陵龙湾
湖南岳阳巴陵龙湾邓氏始迁祖尔那公,明初由江西迁楚,迁居巴陵龙湾。生七子:明一迁贵州,明三迁华容,明四迁陈宋山转迁长沙,明五迁磨刀坑,明七迁枫树门,分迁麻塘铺成排头,明二、明六居长湖,明二四世孙文通迁临湘谢塘,文远自谢塘迁尖山黄泥洞。
上海图书馆存湖南岳阳邓氏族谱(存卷首,清朝邓毓材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南阳堂木活字本)。
2、朝相公迁居湘阴邓家坝
湖南湘阴邓家坝邓氏始迁祖朝相公,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迁居湘阴邓家坝。上海图书馆存有湖南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四卷首二卷(存卷1、2、4、卷首,邓永康纂修,1927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3、岳阳邓受屋邓氏
始迁祖成七公,元天历间由江西迁岳阳长湖金沙坪,四传至受公,明正统8年(1443)卜居岳阳中村乡伏太村邓受屋。1992年纂有族谱。
4、湘阴牛口塅邓氏
始迁祖春华公,明洪武间由塅山迁牛口塅,子二:显盛、原赵。后裔世居牛口塅、六方湾、韩湾围、复兴围、牛洲等地。宗祠在牛口塅。班序:国正天心顺,家齐祖德昌,诗书垂永裕,发越有声扬。
5、湘阴邓家坝邓氏
始祖孟全公,出自金鸡山邓氏,居长沙万寿都,传四世至朝相公,于明万历24年(1596)迁湘阴邓家坝。
(七)、常德邓氏
1、邓愈三世孙赛公之子邓衍迁安福东乡九安里邓家店(今津市官路东边)
湖南津市官路东边邓氏始迁祖赛公,愈三世孙,明永乐十八年(1420)官湖广九溪卫,遂居安福新安,其子衍,明天启间卜居安福东乡九安里邓家店(今津市官路东边)。湖南图图书馆存有湖南津市邓氏七修族谱三卷(邓学初总编,2006年南阳堂印本)。
2、龙阳马龙滩和王家嘴(今都属汉寿)邓氏:始祖思聪公、思明公
湖南汉寿六甲邓氏始迁祖始迁祖思聪公、思明公,明成化五年(1469)由江西吉水迁居龙阳马龙滩(即大围堤第五甲),后思明析居第六甲王家嘴。
谱以宋淳熙辛丑朱熹赠序之南昌旧谱为始修,明崇祯9年续修,清光绪19年(1893)六修,1928年七修,1947年与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门村邓氏合谱合派。
乾隆46年(1781)建总祠于马龙滩,道光间六甲建分祠于王家嘴。
五甲旧派:祖宗文思镇羊景禾良应日士司之大有乐年逢家声。
六甲旧派:祖宗文思朝相广奎元应启士司之大有乐年逢家声。
五、六甲合派:家声宜丕振,毓秀肇钟祥,克光传孝友,德泽庆弥长。
常汉二邑合派:祖宗文思正,福泽起南阳,传世惟忠孝,承谟本善良,沅湘滋发达,时代衍荣光,佑启人才盛,同联庆永昌。
现存族谱有:
湖南汉寿六甲邓氏族谱(清朝邓玉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遗经堂木活字本)分别存于上海图书馆(存卷4--13、卷首)、湖南图书馆(存卷4、9--13、卷首)。
湖南汉寿六甲邓氏族谱(存卷1--6、9、10、卷首,邓年兆纂修,1923年遗经堂木活字本)存于上海图书馆。
湖南汉寿邓氏族谱(是与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门村邓氏合谱合派,邓家福主修,1947年南阳堂木活字本)存于湖南图书馆(存卷1、2、4、6--11、13--17、19--25、卷首)。
3、洞口油麻田邓氏:始迁祖仲五公
始迁祖仲五公,明洪武元年(1368)随父弃官定居武冈,迁入洞口油麻田(今西中乡境)落户。今传20余代。
4、洞口毓兰山邓氏:始迁祖天翁之孙通亮、通初、通光三兄弟
始迁祖天翁之孙通亮、通初、通光三兄弟,明洪武18年(1385)自祁阳迁此。今传20余代。
5、常德落耙、雁门邓氏:始迁祖国玺公
始迁祖国玺,字文信,名朝印,号琢成,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居常德阳城落耙、雁门二村。原派:祖宗国兴尚文诗列廷名必大希之世元开应以家声宜丕振毓,1947年与汉寿五、六甲邓氏合谱合派。
6、常德土淰村邓氏:始迁祖文礼公
始迁祖文礼公,字碧璋,父宗趾,明永乐23年(1425)由武冈州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文礼于明成化10年(1474)徙常德土淰村,后裔蕃衍于实竹坪、老渡口、善卷村、新陂桥、和尚桥等处。原派:祖宗文思庆庭朝文子大尚世国希光承有志应德振兴隆汉邦。1947年与汉寿五、六甲邓氏合谱合派。
7、桃源浔阳坪邓氏:始迁祖信公
始迁祖信公,明成化2年(1466)由江西丰城迁于桃源县南浔阳坪。至1948年,已传16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沅上、崇义、木塘、云岳、渔父等地。宗祠在县城边街。族谱创修于1917年,1944年续修。
8、桃源围鼓坪邓氏:迁湘始祖华一公
迁湘始祖华一公,明嘉靖间自江西新建率妻子奉旨赴四川简州资阳令任,道经常郡,殁于途,葬善卷山。其子遂迁于桃源县北九溪围鼓坪。至1948年,已传12世,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兴隆庵、六一角、观音寺、热水坑、邓家台、杨柳湾等地。宗祠在围鼓坪,族谱创修于清光绪27年(1901),1935年续修。
9、桃源浯溪邓氏:始迁祖伯纲公
始迁祖伯纲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浯溪田家河。至1948年,已传20世,全族人口约千余人,分布于青云、莫溪等处。宗祠于清嘉庆17年(1812)建于张家河,族谱创修于同治12年(1873)。
10、石门新关邓氏:始祖国安公
始祖国安公,原籍闽中漳州府龙岩州,后迁南靖县,子二:惠通、惠达。惠通子二:德旺、德兴。德旺生五子:庭静、庭安、庭富、庭华、庭福,庭华之后裔一华、一量由龙岩迁湖南石门县中乡皂市区白竹界二都区青山河及分迁广东阳春与江西。德兴子二:庭宪、庭贵,后裔居石门新关三江口、慈利界溪河、柳溪口等地。宗祠在新关。班序:存治化,秉礼让,敦文理,永隆昌,祖业传宏绪,家声继远光,明德克昌裕,盛世大文章,元善贞九有,君泽培万方,绍先宗典则,尊师振朝章。
中华邓氏族谱孤峡山人注,这一支邓氏与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是同祖的,由福建省龙岩市漳平永福邓家坊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邓厝迁漳州南靖县以后再迁石门新关的。
11、石门易市邓氏
原籍江西吉水,后迁临澧,明初迁安福,转迁石门。
(八)、益阳邓氏
1、祖五公迁居益阳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
湖南益阳东塘山邓氏始迁祖祖五公,一作德卿,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圳上迁居益阳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
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缺卷4、8、10、12)、寻源姓氏、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存有湖南益阳邓氏七修支谱十八卷首三卷艺文三卷(祖五公三世孙汉英、越英二房合修谱,邓蕊香等纂修,1937年两秀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存有湖南益阳邓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存卷1、3--12、卷首,清朝邓增焯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两秀堂木活字本);湖南益阳邓氏续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清朝邓光起等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本支支祖是明朝的邓汉英),湖南益阳邓氏支谱三卷(存卷上、中,清朝邓嘉祥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木活字本)。
族谱收藏销售商家手里还存有宁乡邓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朝邓述村等纂修)。宁乡邓氏重修族谱(著者清朝邓楷礼纂修 清道光19年(1839), 木活字本)。
2、兴山公迁益阳
湖南益阳邓氏始迁祖兴山公,明代人。湖南图书馆存湖南益阳邓氏七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存卷3--5、9、10、12--14、卷首,邓昌锟等主修,1930年南阳堂木活字本)。
3、荣道公迁居沅江四都港子头,其裔昌甫公迁益阳
湖南临澧邓氏始迁祖荣道公,明洪武间徙居沅江四都港子头,其十世孙昌甫,清顺治十六年(1659)徙居益阳。湖南图书馆存有湖南临澧邓氏三修族谱五卷(是二地合修谱,邓先念总编,2007年南阳堂印本)。
4、邓儒行、邓谦淮、邓儒言、邓谦江、邓儒泽、邓儒彬、邓儒森迁益阳
湖南益阳市南阳堂邓氏始迁祖是元明之季的邓儒行、邓谦淮、邓儒言、邓谦江、邓儒泽、邓儒彬、邓儒森。
5、羲伯公、尧伯公迁安化两重溪及清塘铺之颜家坪
湖南安化两重溪及清塘铺之颜家坪邓氏始迁祖羲伯公、尧伯公,明永乐间始迁安化两重溪及清塘铺之颜家坪。今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保存有湖南安化邓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清朝邓立朝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安化南阳邓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清朝邓魁照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三登堂木活字本,有卷首序、圣喻、凡例、家训、传赞、墓图等,卷一至三世系等内容,保存在上海图书馆)。
6、沂英公明正统年间迁居沅江福宁都邓家成
湖南沅江福宁都邓家成邓氏始迁祖沂英公,明正统间徙居沅江福宁都邓家成。今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寻源姓氏、美国犹他州族谱协会等处保存有湖南沅江邓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末一卷(邓中椅等纂修,1935年南阳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存卷1--6、10---20、卷首)保存有湖南沅江邓氏三修族谱二十卷首四卷末一卷(清朝邓亘本主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南阳堂木活字本)。
7、益阳东塘山邓氏
谱称禹公四十二传至德卿,明洪武初由江西泰和县圳上徙居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德卿生秉四,秉四生均才、均祥、均锡,均才生潮英、汉英、沂英、仁英、时英、廷英、元英,沂英迁沅江;均锡生越英、汉英,越英世居资阳。自明万历5年(1577)至清光绪25年(1899)凡六修族谱,1937年七修时合汉、越二房。
益邑旧派: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
沅邑旧派:德秉均英,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亨,本中生正。
益沅新派:先志充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
1930年湘乡、衡阳、醴陵、新化、宁乡、安化、湘潭、湘乡、长沙、邵阳、武冈、益阳、沅江、平江、浏阳等二十一县合修联谱,联谱派语:动静分翕闭,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干劲支柯萦,舜日咨尔契,庞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执艺淳且备,来昆普遵循,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族谱销售商家手中存有湖南沅江邓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末一卷(著者:邓中椅等修,24年(1935)木活字本)。
8、益阳黄泥湖邓氏:始祖天俊公
迁湘始祖天俊公,由江西迁宝庆龙富塘,其子秀仁由龙富塘迁居茅坪,秀仁之子必魁生才副,才副生四子:文荣、文祯、文贤、文瓒。文荣公之六世孙国太,明时由宝庆茅坪迁居益阳黄泥湖猫公塘;文贤公之七世孙有进生三子:彦琥、彦忠、彦林。彦忠子三:得贤、得位、得学,彦林子三:得科、得开、得显,得学、得科、得显三公同迁益阳,得开迁居常德,子孙复返益阳;文瓒公之六世孙国环生二子:有宪、有富,由宝庆迁宁乡,有宽公裔仍居宁乡,有富公生三子,第三子彦喜由宁乡十都狮冲迁居益阳八里花桥,生八子:得学、得儒、得韬、得耀、得略、得文、得武、得理,儒、韬二公后裔迁四川,另几房世居益阳花桥黄泥湖、麻阳塘、毛家坝等处。
宗祠在九里邓家湾。
班序:天秀必才文,志仲宗仁兴,国有彦得忠,先昌显美盛。
9、湖南益阳、宁乡邓氏:先祖是邓献
湖南益阳、宁乡邓氏五修家谱三十一卷载其先祖是邓献,支祖是明朝的邓谦光。(邓甲南等纂修,17年(1928), 木活字本),另存邓氏五修家谱二十一卷(邓咏梧等纂修,17年(1928)木活字本)。
(九)、娄底邓氏
1、娄底新市邓氏以明洪武年间以朝公为始祖
邓惠廉宗亲在《湖南新市邓氏致宗亲们的一封信》中载:“明洪武年间……以朝公为始祖……我新市地处湘中腹地娄底市近郊。自四十八世祖必章公卖得岳父董元清新市产业(有契据详)始落业,故称新市邓氏。”
2、必能公迁居湘乡梓田(今属双峰)
湖南双峰梓田(今属双峰)邓氏始迁祖必能公,明时徙居湘乡梓田(今属双峰)。湖南图书馆、湘乡图书馆保存有湖南双峰梓田邓氏书圃公派系族谱一卷(邓继五等纂修,2002年南阳堂印本)。
3、双峰梓田邓氏:始祖学成公
始一世禹公,四十六世学成,元末明初自湘阴迁湘乡思老,次子景达,生四子,开茶冲、新寺、梓田、毛田四族。景达第三子必能为双峰梓田始祖。1943年四修族谱,派序:必志公明允正朝,宗祖天祚谟裔林,世泽家声垂裕远,广通典籍胜诒金,仲华立训冀前美,伯智让封希与京,忠上孝亲千古悦,敦诗崇礼万年荣。
4、双峰黄泥邓氏:始迁祖隆鹊公
始迁祖隆鹊公,明崇祯6年(1633)由邵阳迁湘乡女子桥黄泥洞,今属双峰。后裔聚居石牛、东华。
(十)、郴州邓氏
1、荣叟公迁宜章白沙乡洛阁
湖南宜章白沙乡洛阁邓氏始迁祖荣叟公,元末明初由江西广信府迁郴州柏叶树下,后分基来宜章章江北门,荣叟又迁梅田鹿角山,后卜居白沙乡洛阁。后人分布在本邑及郴州、桂阳、嘉禾、蓝山、四川等地。
现北京大学保存了湖南宜章珞阁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彪炳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阳堂木活字本)。
2、君用公迁宜章县白沙乡岑水
宜章岑水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君用公,明时徙居宜章县白沙乡岑水。
3、世禄公迁湖南宜章
湖南宜章始迁祖世禄公,明代人。今北京大学保存了湖南宜章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必显等纂修,清嘉庆十年(1805)木活字本)和湖南宜章邓氏族谱(不分卷、清朝邓必显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修木活字本)。
4、赖通公迁永兴
湖南永兴邓氏始迁祖赖通公,明代人。现寻源姓氏和美国犹他族谱协会、国家图书馆(缺卷1、3)保存了湖南永兴邓氏七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邓邦钦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5、桂柏公洪武二年(1369)迁桂东城南
湖南桂东东城南流源邓氏始迁祖桂柏公,明洪武二年(1369)徙居桂东城南。现中山图书馆保存了湖南桂东流源邓族南阳堂五修族谱(不分卷、邓飞黄纂修,1937年吕友文堂刻本)。
6、才贵公迁居桂东全溪老届里
湖南桂东全溪老届里邓氏始迁祖才贵公,明永乐二年(1404)迁居桂东全溪老届里。今桂东档案馆保存了湖南桂东全溪邓氏族谱1卷(邓斌纂修,1933年木活字本)。
湖南永州零陵辛乐乡九甲邓氏始迁祖泽十五郎,明洪武间宦居祁阳川塘,再迁零陵辛乐乡。今湖南省图书馆保存了湖南永州九甲邓氏族谱(不分卷、邓君用主修,1938年思才堂木活字本)。
7、宜章岑水邓氏:始祖瑞祯公
迁湘始祖瑞祯公,明洪武间自广州府迁湖南衡州府,继迁郴州南门燕子泉,长子必达以武功授韶州府副将,明永乐间奉旨剿梅辽山,阵亡。必达公生二子,长子君用开基于宜章县白沙乡岑水,族人分布于岑水村、温塘及湘潭易家湾、蓝山毛俊排下、郴州寒溪等地。宗祠在岑水,建于明弘治10年(1497)。
(十一)、永州邓氏
1、东安邓氏:以纲公等十一人迁入
东安花坞井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以纲公等十一人,元末明初徙居工安。
也有称共有十一支,迁居东安时当在元明之际:
第一支祖伯一郎、伯二郎、千十九郎、法善。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二支祖付七郎。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三支祖贵甫公。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四支祖幸一郎。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五支祖以纲公。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六支祖毓祯公。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恭安乡大山岭、牛栏山、石桥村、铜鼓岭。
第七支祖福十二郎、恭十三郎。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仁智乡大江口、学士桥、邓家村。
第八支祖三凤公。原籍本县火烧坪。分居仁寿乡文竹山、鸟塘脚、邓家村。
第九支祖孟日公。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仁寿乡双龙桥、邓家坝。
第十支祖赞明公。原籍南京马船埠。
第十一支祖虎公。原籍南京马船埠。分居仁智乡大城头等地。
迁居东安后,第一、二、三、四、五、十、六支后裔分居仁智乡大城头、老屋村、新屋村、元桂村、通角坵、腊屋场、花坞井、学士桥、对门村。
支祠一在石瑞,一在八复,一在田心,一在城东。班序:丕昭前烈,垂裕后昆,群英特起,显爵高膺。
2、东安仁智乡邓氏:始祖以纲公
始祖以纲公,元明之际自南京马船埠迁居湖南省东安县通角坵,传至十一世仁心公再迁花坞井。至1948年,已传11代,人口1300人。族人多分布在本邑大城头、虎啸潭、石塘村、大溪江等地。
3、兴公洪武元年(1368)迁宁远
据湖南宁远邓氏续修宗谱十五卷首二卷(邓瑞琦等纂修,1914年亲九堂木活字本)载其始迁祖邓兴公,明洪武元年(1368)徙居宁远。
4、遵先公迁宁远龙凤乡石鼓源
宁远石鼓源邓姓氏族源流,其始迁祖遵先公,明时遵先徙宁远龙凤乡石鼓源。
5、祁东砖塘邓氏:始迁祖天翁公
始迁祖天翁,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祁之砖塘(今属祁东)。后嗣分居岩门前、白泥坑、烟后甸、石板铺、四角丘、文明铺一带。
6、蓝山在城乡邓家村邓氏:始祖什公
始祖什公,明末来蓝山,居城西门附近。至二世仁晖、仁旺迁此。
(十二)、怀化邓氏
1、明洪武年间打锅邓创立于湖南沅陵县
邓华春在《打锅邓族源·三、打锅邓的由来》中载:“洪武……我南阳堂邓氏家族中‘打锅邓’支系便在辰州府(今湖南沅陵县)创立。邓毓一、邓毓二、邓毓三共同成为“打锅邓”的第一世祖。”
2、沅陵邓氏:始迁祖盘贵公
始迁祖盘贵公,明永乐年间携妻妾自河南南阳宦游辰州,妾散落洞庭溪临产遂定居,盘贵同妻至蚕忙定居落业。
3、麻阳三跃邓氏:始迁祖显公
始迁祖显公,世居江西枣子园,明洪武年间,以都司从军出征楚黔,与其金兰友周、颜、熊、毛、曹、欧、彭、雷以军功而家,称九姓军家,后屯居贵州施秉县周家氹。永乐2年(1404)由黔而下,拨军下屯麻邑绿溪口水漫溪军田冲,屯居数载,周、邓、颜同徙锦固溪(三跃村),熊、曹、毛同居木江溪,欧、彭、雷同居太平溪。九姓在木江溪共修“九姓军庙”。派语: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4、麻阳拖冲长坪邓氏:始迁祖直明公
始迁祖直明公,明洪武年间实授邵邑训导,后建文时,由宝郡邵邑老鸭田迁居麻阳。派语: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5、会同邓氏:始迁祖伏俊公、伏伍公
始迁祖伏俊公、伏伍公,明时由江西丰城县南门外落星桥关帝庙门首迁居湖南会同县。伏俊公生三子:元榜、元甲、元科,裔孙世居大冲。伏伍公之子元魁生四子:有元、有怀、有政、有通,裔孙世居翁桃村。班序:伏元有必,志政文秀,再通光昌,盛治安进,大云庆忠,公之万道,始学奇宗,良幸俊直,步汉庭荣。
十二、明朝时邓氏迁湖北
1、湖北郧县安岭寨邓氏家族(明朝福三公后裔)
此支邓氏有人在网络上留言称:邓氏家谱(最近本人得到一本邓氏家谱)。
据邓氏家谱载:字辈是“满堂香火乾坤久;万代宗枝日月长”。
湖北郧县邓姓,来自河南卢氏,明朝初年,一代祖福三迁居河南卢氏,二代公仁九,三代明九,四代崇喜……到十四代公时斐,生之照、之哲、之美,十五代公之照与闻氏迁居湖北郧县安岭寨生有志、有祯、有祥、有发。二十代永正、永能、永清、永壤、永礼、永义、永□,金牛、金安、永庆、永中、永宝、田挂、宝成。
其字辈20“自方□□□;其为世荣光;华宗文作锦;本利道生长。”茫茫历史,留此存照。
2、又一支异姓血统融入邓氏家族:熊改邓
(湖北荆门徐汇邓氏:明朝邓友义的后裔)
《沙市邓氏家族起源》载:“根据1933年《邓氏家谱》记载:始祖友義公原姓熊,原籍湖北孝感。明末清初时(公元1610年前后)因避兵荆门象山,入赘于邓氏门中,生一世祖康柞公(约1630年),至今已有十五代以上,故祖训百世子孙不与熊姓通婚。”
邓友义:原姓熊,籍孝感县,明季自孝感避兵荆门象山,娶于邓,生子,因蒙外氏姓。为徐汇邓氏始祖。
今存湖北荆门邓氏族谱(不分卷,邓承轠纂修,9年(1920)石印本)和湖北荆门邓氏族谱(四卷,著者不详,22年(1933)石印本)。
十三、明朝时邓氏迁河南
1、邓奈由洪洞迁新安
《西峡李氏的由来》载: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
2、洛阳新安庙头的邓氏自山西洪洞迁入
河南洛阳新安庙头的邓氏后裔(QQ364152263)宗亲也称:“族谱上写道:吾族以邓为氏者盖三千余年矣,(吾姓)穷流溯源,大率自南阳而迁江西,由江西而迁洪洞,从洪洞而迁庙头也。族谱和山西邓氏续不上,最近的辈分字是:振金龟启书,公志绍西进,德凡下南洋。”
3、邓氏迁河南光山
《读〈河南光山邓氏宗谱〉·二是厘正了光山邓氏的历史脉络》载:河南光山邓姓宗亲经过4年努力,于2005年续写出《河南光山邓氏宗谱》,经多方查证,光山邓氏由3支组成。
第一支,据八年(1919年)谱中记述:我族自南阳郡出,始祖为东汉光武元勋邓禹,系禹公六子邓训之后,原籍江西瓦屑坝,后迁到湖北黄安高桥会。明正德二年(1507年)户部督堂邓以仁二子邓标、邓桢由黄安迁河南光山南乡邓家冲,我族乃二房桢公之后,本人就是这个分支中的一员。
第二支,于明末清初(约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由六世祖可久、可选随母余氏,从江西瓦屑坝迁入。
第三支,约于1730年(清雍正八年)由江西迁入。
十四、明朝时邓氏迁河北
1、邓氏迁河北保定高阳
高阳县佛堂村邓华俊(宗胤祖十八世裔孙)在《始祖邓宗胤奉旨而迁初探》称:“家谱序”载:“始祖宗胤奉旨从洪洞迁来,祖居方邑历数世有年,明洪武开科屡登仕籍为邑望族,指佛堂以名村,先大明而衍谱……”。
谱中载:“第一世祖,宗胤,赠文林郎,子谅;谅:明洪武巳卯科举人,任教谕,赠文林郎知县亊,孙永;永:赠文林郎知县,重孙引吉;引吉:字从善,明成化癸卯科举人,任知县,曾孙鄈;鄈:字龙宾,明靖岁进士,充任南阳府通判。”
2、邓氏祖先明洪武年间屯住河北衡水市景县
据《景县的移民由来》载:在明代移民中,有不少是外籍屯田将士留住景州的。近日景县发现道光四年(1824年)《邓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景州邓氏族人就是明洪武年间徐达北伐的将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屯住于德州卫后所(当时在德州境内,建国后划归景县)。
十五、明朝时邓氏迁山东
1、威海环翠区杨林居委会程邓始自邓清溪由河东迁入
山东威海《环翠区志·(3)、第四节杨林居民委员会》载:程邓,在镇政府驻地北偏东0.8公里平地上。居程、邓二姓。58户,190人。邓清溪由河东迁此。至今17代。
2、威海环翠区饶家村邓家邓氏由东邓迁入
山东威海《环翠区志·(7)、第十五节饶家村民委员会》载:邓家,在上顿渡西北2.4公里田塅中。24户,75人。明末,邓氏由附近东邓迁此。
2003年12月22日马某国入职北京华山公司,担任国际营销总监,年薪35万元。
2015年7月20日公司与马某国签订《离职协议书》,载明: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双方自2015年7月15日起解除劳动关系。
……
经济赔偿金和赔偿金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乙方于2003年12月入职,至2015年7月15日正式离职,在公司连续工龄共计十二年,经济补偿金共计RMB232668元,作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此款项于2015年7月工资发放后,于2015年8月15日之前支付。
……
8、无争议。甲乙双方确认:双方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及《劳动合同》终止后,双方不存在任何劳动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工资、提成工资、奖金、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各项涉及劳动关系方面产生的争议)。本协议所作的支付构成了就乙方可能提出的、因对乙方的聘用期间及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之解除而产生的任何性质的、对甲方及其关联方、子公司、现任及前任之雇员、管理人员、董事、股东及/或代理人的所有主张的全部和最终解决。乙方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甲方或相关机构主张任何权利,否则甲方因此产生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仲裁、调查取证费、律师费、公证费等)均由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马某国离职后,以公司缴纳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其工资标准为由,向社保部门进行了投诉,2019年3月22日社保部门作出社会保险稽核通知书,决定对公司有关马某国2006年4月至2015年7月的社会保险基数差缴纳情况实施稽核检查。
后公司进行了补缴,并支付了相应的滞纳金。
公司认为双方已在《离职协议书》中约定对社会保险等各项事宜再无争议,而马某国反悔投诉补缴社会保险,违反了双方间的约定,属不讲武德的违约行为,故应返还其公司已支付的离职补偿232668元,并承担其公司交纳的滞纳金的一半即100741元。
公司申请仲裁,仲裁委作出不予受理通知书。
公司不服该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审判决:离职协议书限制马某国主张社会保险权利,属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情形
一审法院认为,依据公司与马某国签订的《离职协议书》第五条措辞内容可见,232668元系对马某国连续工龄的补偿,性质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不包括公司未足额为马某国交纳社会保险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公司未足额为马某国缴纳社会保险费,马某国享有向行政部门举报投诉的权利,故双方于《离职协议书》第八条中关于对社会保险不存在争议、限制马某国主张社会保险权利、以及若主张则应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属于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情形,应为无效。
公司据此要求马某国返还离职补偿、支付相应利息、以及承担补缴社会保险而向行政机构交纳的滞纳金的一半均缺乏依据,对上述请求,一审法院均不予支持。
综上,一审判决驳回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判决:马某国主张社保权利的行为不导致离职补偿金支付条件的不成就,公司要求返还离职补偿金232668元,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二审法院认为,就马某国是否应当返还离职补偿金问题,法院评述如下:
首先,公司主张双方签订的《离职协议书》约定的232668元系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补偿。对此,本院认为,《离职协议书》第五条载明“……在公司连续工龄共计十二年,经济补偿金共计RMB232668元,作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这一证据能够直接证明该款项系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而现无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该款项包含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补偿。
公司虽主张该金额与按照法定标准计算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金额不同,但该金额也与按照法定标准补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负担部分金额不同,且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协商确定经济补偿金数额,公司以补偿金金额为由主张该款项系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补偿,理由不能成立。据此,本院对公司所持232668元系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补偿之主张不予采信。故公司补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与该争议焦点不具有关联性,补缴行为不构成返还离职补偿金的合理理由。
其次,公司主张“无争议”的承诺系该公司支付离职补偿金的前提条件。对此本院认为,根据《离职协议书》的行文,支付离职补偿金并不是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离职补偿金条款和无争议条款系两个独立的合同条款,马某国主张社保权利的行为不导致离职补偿金支付条件的不成就。
再次,就“无争议”之约定的效力问题。社会保险费的及时足额缴纳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双方对社会保险不存在争议、限制主张社会保险权利、以及劳动者若主张则应承担不利后果的约定,均属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破坏社会保险征缴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此类约定应为无效。但该无效系部分无效,不影响离职补偿金约定的效力。
综上,公司主张马某国返还离职补偿金232668元,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就马某国是否应当赔偿补缴社保的滞纳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举报投诉违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作为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主体,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不利后果,应由其自行承担。公司主张马某国赔偿给其补缴社会保险而向行政机构交纳的滞纳金的一半共计100741元,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二审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号:(2020)京01民终1886号
来源:劳动法库
来源: 山东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