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节祭祖扫墓,有很庄重的仪式。出门在外的人,在清明节期间,都会尽量赶回家乡,出席祭奠仪式,借机表达对逝去先辈的缅怀与思念。
中国地域广博,华夏儿女们居住,并非都处一地,就出现了”十里不同俗“。但追根溯源,清明节祭祖期间,各地的一些禁忌,还是有必要知道的。
清明节祭祖,仪式上都做些什么?逝者远离人世,人们理解那边的世界,就如同做梦一样,逻辑上再离奇,具体事物也是生活中见过的。所以,实际上人们是把坟丘当作了长辈居住的房子。
清明节祭祖扫墓,大部分地区,都会在清明节期间集合人员,对墓地进行常规整修。如果是公墓自不必说,简单清理即可。
要是出现塌陷的情况,也要适当修补,恢复原状。常规做法,就是清除杂草后,摆好逝去长辈爱吃的果品,挂纸或者烧纸,然后磕头祭拜。
清明节祭祖,真正是”十里不同俗“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各地差别很大。这与清明节的千年演化密切相关,差异的具体表现,既有时间上的,也包括仪式的细节。
风俗和礼仪方面,《周礼》是根源,然后又出现分支脉络。寒食的说法,先秦时期最明显,严禁火种。到了汉代,很多地方变成禁火1个月,唐朝的时候减少为3天,宋代以后,寒食节就和清明节融在一起了。
山西,古代是三晋之地,另外,河北、河南等地,清明节的一些禁忌中,都能找到寒食节的影子:寒食节禁烟火。山西、河北的大多数地方,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依旧保留了“挂纸”(也称为“压纸”)的习俗。
因为要禁烟火,不燃香,也不烧纸钱,只是将白色的纸钱剪成特定形状,用石头之类压在坟丘顶部。清明节前后,万物复苏,大地一片嫩绿,坟头挂着白色纸钱,就有了“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另外,在清明节祭祖的时间上,各地也有不同。比较特殊的,清明节当天,反倒不扫墓。河北的说法,“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扫墓的时间,要在清明节以前做,当天反而不进行仪式。而湖南长沙等地,讲究“前三后七”,也就是祭祖的日期,要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者后七天。
清明节祭祖,为什么新旧坟墓不一样?所谓新旧坟墓不一样,主要是指墓地的埋葬时间。一般习俗,埋葬3年以内的,都算新坟,超过3年的,就算旧坟了。
如果是新坟墓,泥土经过一段时间,会自然下沉,并且雨水不断渗入,新坟难免出现坟丘受损、部分塌陷的情况。按照习俗,除了清明节,其它时间,一般是不能对坟丘动土的。所以,在清明节期间,尽量做好检查,及时修复。
如果是传统墓地,时间在几年以上,会涉及另外一些问题。比如,上次清明节过后,已经经过一年时间,要查看坟丘是否出现鼠洞。如果有鼠洞,清明节过后,雨季来临时,就会进水,进而影响到棺木,不论棺木是什么材质,这都是大忌,必须及时修补好。
清明节祭祖,琐事缠身,无法回乡怎么办?古代的礼制,执行起来很严格,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前辈们怎么办。
《周礼》礼制,在古代,有很多应用场合。比如,被朝廷任命封官,要到异地上任,恰巧这期间长辈去世,那就没办法了,按照礼制,其它的都放在一边,先回家守孝3年,等到期之后,再提原先的茬口。
比如宋朝的苏轼,为父亲苏洵守孝,整整3年时间,苏轼没有离开家乡。直到公元1068年,3年到期,他才离开故乡。然而,从此之后,多年的宦海沉浮,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古代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生活节奏缓慢,这个守孝3年的规定,反倒让一生颠沛流离的苏轼,额外体会了3年的故乡生活。
由此看来,人生的确令人唏嘘。清明节祭祖,能有机会回故乡,现场表达哀思,其实是幸福的!如果不能返回家乡呢?还是看看苏轼。
苏轼的妻子王弗,去世10年后,他始终没机会返回故乡,只能通过遥祭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极度哀思。正是这些真情的流露,铸成千古名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短短几句话,跨越了时间与距离,人虽未到,思念却是永恒!
文\罗渐升 图\网络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