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正月初七是人日,老人说:“初七4不做,财运旺一年”!4不做指的啥?有啥讲究?
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生活中唯有美食和美景不可辜负。今天应该有很多人收拾心情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大家是不是还没有完全将心收回来,仍然沉浸在新年欢乐的气氛当中,回味着新年的传统民俗和诱人的美食。说起传统民俗春节期间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从除夕夜开始每一天都有很多讲究,今天大年初七了是“人七日”,也是人的生日。传说女娲造苍生的时候,并不是先造人的而是先造鸡、狗、猪、羊、牛、马之后才造的人。便有了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便是人日了。人日老人说:“初七4不做,财运旺一年”!这一天有哪4件事不能做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忌四事】
一、不出远门
民间俗语说:“七不出,八不归”初七这天老人常说不能出远门的不吉利。古时候人们选择出远门的日子,一般都是在三六九这样的日子出门比较吉利,所以这一天不适合远行。
二、不与人吵架
初七尽量避免与人发生争执,不要去斤斤计较,其实不仅在初七这一天,整个新年期间上年纪的老人都非常忌讳在正月里与人发生口角,发生这种事情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没有开个好头,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不会顺顺利利的。
三、不看医生
在人七日这天如果生病或者是吃药看医生,古时候的人就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那么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就会百病缠身。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人们无非是想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所以比较忌讳生病吃药看医生。
四、不洗衣被
人七日也是送火神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老人常说不要清洗衣被,过了初七以后再做这些事情。究其原因是水火不相容,怕是冲撞了火神。
【吃三物】
一、吃面条
初七这一天我们北方大多有吃面条的习俗,细细长长的面条可以缠住双腿缠住时间,寓意着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二、吃白菜饺子
初七除了吃面条也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饺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可是不容易吃上的食物,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的老老少少才能吃上一顿,所以在春节传统习俗里经常会食用饺子,这便是最好的美食了。白菜馅饺子谐音“百财”,寓意来年发财顺利的意思。
三、吃蔬菜羹
北方地区“人七日”吃面条、吃饺子,而南方则有吃七菜羹的习俗。人们选择7种寓意比较好的食材放到一起煮。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做二事】
一、登高祈福
人们会选择与亲人结伴而行登高祈福,这一天登高祈福就像九九重阳节那样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运势,步步高升!年年高!
二、送火神
正月初七送火神,将玉米杆或麦杆绑在棍子上,点燃以后扔到附近的河水里冲走,表示人们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免受火灾的困扰,祈求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民俗,对于年轻人来讲或者只是一些神话传说,其实你细细的品味就不难看看出它是一代一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希望我的分享能让您有所收获,谢谢您的观看和支持,我们明天见,拜拜!
#天南地北大拜年#转眼间春节七天长假已经结束,相信很多朋友还沉浸在走亲戚,拜大年,吃酒席的喜悦中,假期结束才感觉时间过的太快了,和家人朋友还没有团聚几天又要开始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老话说“三六九”往外走,初六这一天亲朋好友都已经奔赴远方,开启新的征程。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特别快,在新的一年,我们更要加倍努力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今天是正月初七,是七星高照的好日子,相传女娲造物时,先造的是六畜,最后造的是人,因此前六天分别造的是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创造出了人,这一天为人类的生日,后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节”或者“人胜节”。大年初七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民间习俗会吃面条,饺子和七宝羹,而且还要牢记:1要送,2要捞,吃3样,忌4事,莫忘老传统,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平平安安。
做3事1.送火神
在我们北方农村,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传统习俗,傍晚的时候,用玉米梗或者麦梗棒在棍子上面,点燃后从自己家往外不停的跑,总之离家越远越好,直到火熄灭为止,意思就是将“火神”送走,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远离火灾,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2.捞鱼生
“捞鱼生”是人日节的传统习俗,一般南方地区才会有,南方水域比较多,而且南方人比较爱吃鱼,也会吃鱼,而“捞鱼生”是一道非常吉祥的菜式,“生”代表着“生命”、“生财”,“鱼”和“余”同音,表示“赢余”、“好运”,一般都是很多人围满一桌,将准备好的生鱼肉,各种配料,还有各种酱料一起倒在一个大盘子里面,所有人都站起身,用筷子将鱼肉和配料都捞起来,越捞越高,并且还不停喊:“捞啊!捞啊!发啊!发啊!”,捞到风生水起,捞到步步高升,希望越捞越旺,在新的一年发大财,不知道南方地区还有没有延续这种传统习俗。
3.戴人胜
正月初七为“人日节”,这一天是非常喜庆的日子,人们应该打扮得漂漂漂亮,来庆祝人类的生日,在古代人胜是一种头饰,女子会用各种材料制作成小人的形状,然后戴在头上,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一般都会选择外出旅游,走街串巷,还有的选择登高祈福,以此来开阔视野,展望未来,希望在新的一年能财运亨通,事业有成,平安顺利安康。
吃3样1.吃面条
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为庆祝生日,肯定少不了长寿面,长寿面最好是自己在家亲自擀,早上起来先和面,准备一张大案板,将和好的面先用擀面杖给它擀成一大张薄饼,越薄越好,这样切出来的面条就会比较细,将面饼给它折叠起来,然后用刀切成细长条,这样切出来的面条又细又长,早晨起来全家人都吃上一大碗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平安吉祥,顺顺当当。大家切记,在吃面的时候不要将面条夹断,也不用牙咬断,要将一整条面一次性全部吞下,这样才更加吉利。
2.吃七菜羹
大年初七为“人日”,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出生的那一天就是他的生日,“人日节”当天要吃七菜羹,就是由七种不同的蔬菜,放到一起煮成一大锅杂菜汤,各种蔬菜大家可以自由搭配,一般农民都会用自家种的蔬菜来煮汤,以前农民都是靠一亩三地来养活全家,只要庄稼长得旺,收成好,来年就不会挨饿了,因此吃七菜羹就是祝愿来年大丰收,在新的一年丰衣足食,不用为吃喝发愁。
3.吃摊煎饼“熏天”
正月初七人日节要吃煎饼,这一天人们都会在院子里烧柴火,和好面擀好饼,摊煎饼吃,满院子都是热气腾腾的,烟雾越飘越高,最后飘到天上去,这就被称为“熏天”,把一年的霉运全部熏走,祈求健康好运,平平安安。而且吃煎饼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在上面放上红萝卜丝,葱丝,鸡蛋和肉丝等等,然后卷起来拿着吃,包罗万千美味,寓意招财进宝,鸿运当头,财运滚滚来。
忌4事1.不出远门
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意思就是“逢七”的日子不能出门远行,“逢八”的日子不回家,其实这是错误的封建迷信,都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大年初七过后,亲朋好友都要背起行囊,奔走他乡,为生活而忙碌,这一天也是大家团圆相聚一起的最后一天,大家都会在家里好好享受这一段美好时光,正月初七为“人日”,尽量和家人一起庆生,祝愿家庭幸福,团圆美满。
其实,“七不出”的真正含义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情没有办好就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家里人生活的基础保障,作为一家之主,尽量要安排好家里面的生活所需,以前出行不便,家里就剩下妻儿老少,买东西也不方便,因此在出门前要将家里所需的生活物品都置办好,避免家里人为吃饭发愁,安顿好父母和妻女,当家人才能更加放心踏实的外出打拼。
2.不打骂教训孩子
正月初七是人日节,就是小孩的生日,这一天不能打骂和教训孩子,即使小孩子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也不要责骂小孩,人日这一天要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尊重每一个人,毕竟大过年的孩子生气和哭闹,也会影响全家人的心情。而且北京老话说:“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意思就是过年图个喜庆,而最开心的就是孩子,穿新衣,放鞭炮,要红包压岁钱,孩子虽然有些放纵些,但作为家长也不要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要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健康成长。
3.忌吵架骂人
旧时民俗认为正月里忌讳吵架、骂人的行为,因为过新年本身就是非常喜庆祥和的氛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非常幸福,人人都想着讨个好彩头,如果在人日这一天吵架或者骂人,会使全家人的心情不悦,影响家庭和睦,关键大过年的吵架不吉利,会影响气运,让你败兴一年,骂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凶祸,因此过年在家要尽量控制好情绪,全家人阖家欢庆,祝愿新的一年幸福美满,事事顺心。
4.忌去医院看病
老传统民俗认为过年不能去医院,正月是新年的开始,如果去看病或者吃药都是不吉利,老一辈人都认为一年到头都要生病,虽然这些都是比较迷信的,但是,为了过个吉祥年,春节尽量不要去医院。但是在这里提醒大家,有病肯定是要去看的,不要被这些迷信所束缚,耽误病情就不划算了。
总之,在正月初七人日节这一天,大家要开心快乐的庆祝人类的生日,因此要牢记“3习俗,吃3样,忌4事”,尊重老传统,寓意平安吉祥,财运亨通,万事顺心。初七这一天你们农村老家还有哪些传统习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感谢大家的支持。
来源:【中国食品报】
在我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迎寒、拜月、赏月、玩月、吃月饼、观燃灯……古人过中秋的仪式感,也在这份隆重与期待的心绪中尽数体现。
中秋源于“祭月节”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节”,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秋季祭祀月亮。当时,月亮被视为丰收的象征,人们会在秋季收获之后,祭祀月亮以表达对丰收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祈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也就是后来的中秋节。
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在唐时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赏月的诗句。如唐代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写下的“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就将人们的玩月之情洗练而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赏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风俗。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从现有资料来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与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到了中唐时期,寻常百姓家庭才开始兴起聚会、宴饮、祭月等习俗。
唐代的玩月,天子和重臣可以在宫中玩,《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为了玩月,唐玄宗和大臣可以在夜晚撤去照明的灯烛。
诗人和地方官员可以在庭院、山头、河边、寺庙随意地玩,白居易的《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玩月之事,读起来让人顿感友情四溢:“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唐代赏月之余还流行“女子拜月”。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新月》一诗中“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每逢中秋之夜,女子们都会在香案上摆好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点燃红烛,拜祭月亮,祈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宋代玩月闹通宵
在唐代赏月风行的基础上,宋代中秋节过得更为热闹。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节到来之前,已进入合理约酒期。店家也毫不客气,纷纷竖起雕绘有花头的画竿,挂出“醉仙”字样的锦旗,以招揽顾客。效果当然是显著的,这几日,食酒之人纷至沓来,往往是“正晌午的午未时分”,家家便无酒可卖。孟元老又写:“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宋人终究还是热爱生活的,饮酒之后,未时刚过,带上街边刚刚送到的大闸蟹,提上几袋葡萄、橙子或其他新鲜水果回家小憩。
几日过去,中秋节终于到来。这一天,酒楼、店家都会重新布置一番,拿出新启封的好酒来卖,果铺前更是堆满了新鲜佳果。夜市人马喧闹,百姓们登上楼台观月,一些富户人家则会在自家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同时摆上美食、安排家宴。即便是住在陋巷里的人家,也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庆祝节日。
孟元老继续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当时显贵之家搭建并装饰起高台低榭,举办“中秋晚会”,各类乐器一齐演奏,声音鼎沸,远处即可听到笙竽之乐,直至深夜。普通人家则会去到酒楼,占下座位,饮酒赏月。这一夜,夜市人生嘈杂,“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更是热闹非凡。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中秋节的热闹程度已达极致,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通宵欢庆,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
很多人都熟悉苏东坡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欢饮了一个夜晚才有的成果了。而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朗照古今,承载了人们共有的哲思与期盼。
果品月饼列晶盘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月饼的由来,有传说是源于唐朝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梦粱录》一书中也有“月饼”一词,但在当时的中秋,月饼并非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相比月饼,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不吃月饼,那么当时人们吃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无论南北中秋夜都要喝点“玩月羹”。
北宋陶谷在其笔记《清异录》中记载,阊阖门外大道旁,有家叫张手美的厨师开的饭店,非常会做生意,开创性地按需供应,依照时令和节日制作相应的专门食物出售,极为火爆。比如“元阳脔元日……六一菜人日……绿荷包子伏日……玩月羹中秋……”就是正月初一元日专售貌似超级坛肉的“元阳脔”,正月初七人日专卖“六一菜”,六月三伏天的伏日专售“绿荷包子”,八月十五中秋专门出售“玩月羹”。《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
玩月羹具体做法史料没有明言,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有学者揣测也许是鸡蛋羹之类,或许有像月之形,至少是浇汁鸡蛋饼。也有人认为,如今苏菜中的一款“西施玩月”,灵感来源于西施在苏州灵岩山赏月的故事,也许还留有玩月羹的遗味。此菜以鸡蓉、鱼蓉等做成的丸子为主料,火腿片、春笋、香菇、小青菜和鸡汤为辅料,菜肴汤汁清澈,丸子洁白无瑕,让食客极易联想到天上的明月。不过烹饪专家后来研究发现,清朝末年岭南一带仍有玩月羹应市。莲子去芯加上等桂圆,以清水煮熟捞出,锅中加入勾兑好的藕粉,轻轻搅拌形成浓稠的汤汁,重新倒回莲子桂圆,少许文火慢熬即成。专家推测这或许就是当年的玩月羹。
糍粑、石榴、糯米藕、芋头等在当时也是中秋常备品,讲究月圆之夜幸福甜蜜,颇为惬意。
元代时期,大批中亚烹饪技师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从而推动了月饼的发展。中秋节吃月饼到了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己酉年(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9月15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