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的氛围总能带来欢愉的心情,无论是婚礼、新生命的诞生,还是节日的庆典,都充满了幸福与喜悦。然而,在这些大事喜事的背后,还有一个同样让人欢欣鼓舞的时刻,那就是家中长者的生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年人的寿辰被视为重要的日子,人们倾心庆贺,展现对长者的尊重与爱戴。寿辰,古时被称为“过寿”,意味着长寿、长命的祝愿,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和珍视。
谚语中有云:“五福临门”,这“五福”即指富贵、善良、康宁、美德和长寿。这正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长者寿辰的看重。当一个人步入中年后,何时过寿才称得上恰到好处呢?我们可以参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说法。尤其是六旬之年,即60岁,被称作“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这不仅代表着一个新的起点,更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因此,古代社会认为,过了60岁的生日,才算是真正的“过寿”。
然而,亦有不同的声音。传说在人生的旅程中,73岁和84岁是两个特别的年龄,这两个年龄被称作老年人的“坎儿”。俗语有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因此,也有一些地方将这两个年龄视为生日的禁忌,甚至提前或延后过寿,例如在72岁或74岁时过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域、不同风俗对于寿辰的庆祝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认为70岁和80岁的生日不能“整过”,意即不能过整数年。还有一种说法是,100岁以后的生日都过99岁,寓意长寿的美好祝愿。
对于子女而言,父母的生日是一件喜事,却也常常伴随着选择礼物的困扰。在欢欣之余,选择何种礼物仍是让不少人犯愁的难题。虽然生日蛋糕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在礼物上下功夫呢?针对这一难题,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当父母迎来耳顺之年,子女们应该选购何种寿礼呢?
“孝顺”二字,内含“顺”的含义。除了要避免惹父母生气外,更体现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舒心。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将“顺”字化作一份礼物:安排一次家庭旅行。策划好行程和住宿,确保父母能够全身心地享受这段难得的时光,释放平日的疲劳与压力。
歌曲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歌词:“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对于进入人生下半场的父母,子女的陪伴和关怀,正是最令他们心动的生日礼物。
总而言之,生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而对于老人来说,更是象征着岁月的积淀和人生的智慧。无论是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还是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都应当用心传承对长者的尊重与关爱,用行动书写对亲情的珍视与回报。当我们迎来长者的寿辰时,或许送上一份体贴的礼物,或许陪伴在身边,都是最温馨的表达。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庆祝着长者的生命,更在庆祝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2023年7月3日,是“七三反联合掌控斗争”爆发的四周年纪念日。
2019年7月3日,二姑与专制父亲姐弟两人联合起来,对李飞进行人生掌控。在当天下午,由于二姑的原因,父子两人点燃战火引发冲突,李飞掀开反联合掌控的斗争。❤️
七三斗争的爆发,是父子关系转变史上的重大事件,并把“六一九论战”推向新的高潮阶段。❤️
(2023年7月3日下午1点发布)
#父子矛盾尖锐关系僵化 #父子斗争周年纪念日
清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图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清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图
【励志改良】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主考官李端棻欣赏其才华,以亲妹相许。这时候,展现在梁启超前面的,是一条“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学入仕,平步青云。然而,光绪年间,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的野蛮蹂躏。面对严峻的形势,梁启超逐渐抛弃了昔日的追求,走上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改良思想】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清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图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欢迎互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