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晁怎么读音(晁怎么读音正确)

时间:2023-10-02 03:35:56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这些容易读错的姓,你都读对了吗?有的你都不一定认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本家喻户晓的《百家姓》。这本成书于北宋的传统启蒙读物,是中华姓氏的经典之作,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

我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姓氏经过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那么,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

流传至今的宋代《百家姓》读本,原收录姓氏411个,清代《增广百家姓》增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明代《皇明千家姓》收录1594个姓氏,但中国姓氏远不止这些。可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姓氏,至今也没有定论,《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也只是一种说法。

在我国林林总总的姓中,有一些常见的姓非常容易读错,这不仅容易闹笑话,也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对方的姓读正确了!今天,我盘点了一些极易读错的姓,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些易读错的姓氏你都认识吗?读对了吗?

薄,读【bó】,不读báo,比如革命元勋。

卜,读【bǔ】,不读pǔ,比如孔子的学生卜商。

晁,读【cháo】,不读zhào,比如《水浒传》中的人物晁盖。

谌,读【chén】,不读shèn,比如羽毛球运动员。

种,一读【chóng】,一读【zhǒng】,当姓读【chóng】,如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

都,读【dū】,不读dōu,比如明代学者都穆。

干,读【gān】,不读gàn,比如《搜神记》的作者干宝。

郜,读【gào】,不读hào,比如国足运动员郜林。

靳,读【jìn】,不读jīn,比如战国时期楚国大臣靳尚。

盖,一读【gě】,一读【gài】,当姓读【gě】,比如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

句,读【gōu】,不读jù,比如宋代进士句克俭。复姓句龙,也读gōu。

过,读【guō】,不读guò,比如翻译家过家鼎。

哈,读【hǎ】,不读hā,比如已故的著名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叫哈文。

郝,读【hǎo】,不读hè,比如台湾演员郝劭文。

华,读【huà】,不读huá,比如三国名医华佗。

桓,读【huán】,不读héng,比如东晋大将桓温。

纪,一读【jì】,一读【jǐ】,当姓读【jǐ】,比如清朝大臣纪昀纪晓岚。

阚,读【kàn】,不读gǎn,比如女明星叫阚清子。

隗,一读【kuí】,一读【wěi】,当姓读【wěi】,比如西汉末年割据军阀隗嚣。

蒯,读【kuǎi】,不读péng,比如明代建筑师、故宫的设计者蒯祥。

乐,一读【lè】,一读【yuè】。两个读音均为姓,前者如演员乐珈彤(你记得陆梦萍吗);后者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一般读【yuè】,凡是读作【lè】的均为蒙古族汉化改姓。

缪,读【miào】,不读móu,比如近代藏书家缪荃孙。

那,读【nā】,不读nà,比如歌手那英。

能,读【nài】,不读néng,比如宋代名医能自宣。

区,读【ōu】,不读qū,比如著名足球运动员区楚良。

逄,读【páng】,不读jiàng,比如逄蒙。

朴,读【piáo】,不读pǔ,此姓多见于我国朝鲜族,是韩国的大姓,比如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朴不成了解下)

仇,读【qiú】,不读chóu,比如明代著名画家仇英。

覃,一读【tán】,一读【qín】;当姓读【qín】,比如时期爱国人士覃振。

瞿,读【qú】,不读jù,比如革命家瞿秋白。

任,读【rén】,不读rèn,比如警界英模任长霞。

单,读【shàn】,不读dān,比如已故老艺术家的单田芳。

解,读【xiè】,不读jiě,比如明代才子解缙。

要,读【yāo】,不读yào,比如春秋时著名刺客要离。

应,读【yīng】,不读yìng,比如香港艺人应采儿。

员,读【yùn】,不读yuán。比如唐代诗人员半千。春秋时期伍员伍子胥,读yún。

查,读【zhā】,不读chá,比如诗人海子本名查海生。

翟,读【zhái】,不读qú,比如隋末义军领袖翟让。

祭,一读【jì】,一读【zhài】,当姓读【zhài】,比如东汉初年名将祭遵。据说后来“祭”姓后人感觉这个姓氏很晦气,于是就改为“訾(zī)”姓。

毌丘,读【guàn qiū】,不要读作 wú qiū 或 mǔqiū,也不要写作“毋丘”或“母丘”,比如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毌丘俭。

皇甫,读【huáng fǔ】,不读huáng pǔ,比如东晋著名医学家皇甫谧。

令狐,读【líng hú】,不读lìng hú,比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主人公令狐冲。

万俟,读【mò qí】,不读wàn sì,比如南宋陷害岳飞的大奸臣万俟卨(mò qí xiè)。

澹台,读【tán tái】,不读dàn tái,比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读【yù chí】,不读wèi chí,比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尉单独作姓时读wèi,如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尉缭。

长孙,读【zhǎng sūn】,不读cháng sūn,比如唐初大臣长孙无忌。

宰父,读【zǎi fǔ】,不读zǎi fù,比如孔子弟子宰父黑。

看了这些易读错的姓,有你以前读错的吗?是不是想起在某次把别人的姓念错了?你还知道哪些难读的姓氏?留言告诉我吧!我们一起学习!

这些容易读错的姓,你都读对了吗?有的你都不一定认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本家喻户晓的《百家姓》。这本成书于北宋的传统启蒙读物,是中华姓氏的经典之作,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

我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姓氏经过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那么,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

流传至今的宋代《百家姓》读本,原收录姓氏411个,清代《增广百家姓》增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明代《皇明千家姓》收录1594个姓氏,但中国姓氏远不止这些。可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姓氏,至今也没有定论,《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也只是一种说法。

在我国林林总总的姓中,有一些常见的姓非常容易读错,这不仅容易闹笑话,也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对方的姓读正确了!今天,我盘点了一些极易读错的姓,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些易读错的姓氏你都认识吗?读对了吗?

薄,读【bó】,不读báo,比如革命元勋。

卜,读【bǔ】,不读pǔ,比如孔子的学生卜商。

晁,读【cháo】,不读zhào,比如《水浒传》中的人物晁盖。

谌,读【chén】,不读shèn,比如羽毛球运动员。

种,一读【chóng】,一读【zhǒng】,当姓读【chóng】,如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

都,读【dū】,不读dōu,比如明代学者都穆。

干,读【gān】,不读gàn,比如《搜神记》的作者干宝。

郜,读【gào】,不读hào,比如国足运动员郜林。

靳,读【jìn】,不读jīn,比如战国时期楚国大臣靳尚。

盖,一读【gě】,一读【gài】,当姓读【gě】,比如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

句,读【gōu】,不读jù,比如宋代进士句克俭。复姓句龙,也读gōu。

过,读【guō】,不读guò,比如翻译家过家鼎。

哈,读【hǎ】,不读hā,比如已故的著名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叫哈文。

郝,读【hǎo】,不读hè,比如台湾演员郝劭文。

华,读【huà】,不读huá,比如三国名医华佗。

桓,读【huán】,不读héng,比如东晋大将桓温。

纪,一读【jì】,一读【jǐ】,当姓读【jǐ】,比如清朝大臣纪昀纪晓岚。

阚,读【kàn】,不读gǎn,比如女明星叫阚清子。

隗,一读【kuí】,一读【wěi】,当姓读【wěi】,比如西汉末年割据军阀隗嚣。

蒯,读【kuǎi】,不读péng,比如明代建筑师、故宫的设计者蒯祥。

乐,一读【lè】,一读【yuè】。两个读音均为姓,前者如演员乐珈彤(你记得陆梦萍吗);后者如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一般读【yuè】,凡是读作【lè】的均为蒙古族汉化改姓。

缪,读【miào】,不读móu,比如近代藏书家缪荃孙。

那,读【nā】,不读nà,比如歌手那英。

能,读【nài】,不读néng,比如宋代名医能自宣。

区,读【ōu】,不读qū,比如著名足球运动员区楚良。

逄,读【páng】,不读jiàng,比如逄蒙。

朴,读【piáo】,不读pǔ,此姓多见于我国朝鲜族,是韩国的大姓,比如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朴不成了解下)

仇,读【qiú】,不读chóu,比如明代著名画家仇英。

覃,一读【tán】,一读【qín】;当姓读【qín】,比如时期爱国人士覃振。

瞿,读【qú】,不读jù,比如革命家瞿秋白。

任,读【rén】,不读rèn,比如警界英模任长霞。

单,读【shàn】,不读dān,比如已故老艺术家的单田芳。

解,读【xiè】,不读jiě,比如明代才子解缙。

要,读【yāo】,不读yào,比如春秋时著名刺客要离。

应,读【yīng】,不读yìng,比如香港艺人应采儿。

员,读【yùn】,不读yuán。比如唐代诗人员半千。春秋时期伍员伍子胥,读yún。

查,读【zhā】,不读chá,比如诗人海子本名查海生。

翟,读【zhái】,不读qú,比如隋末义军领袖翟让。

祭,一读【jì】,一读【zhài】,当姓读【zhài】,比如东汉初年名将祭遵。据说后来“祭”姓后人感觉这个姓氏很晦气,于是就改为“訾(zī)”姓。

毌丘,读【guàn qiū】,不要读作 wú qiū 或 mǔqiū,也不要写作“毋丘”或“母丘”,比如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毌丘俭。

皇甫,读【huáng fǔ】,不读huáng pǔ,比如东晋著名医学家皇甫谧。

令狐,读【líng hú】,不读lìng hú,比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主人公令狐冲。

万俟,读【mò qí】,不读wàn sì,比如南宋陷害岳飞的大奸臣万俟卨(mò qí xiè)。

澹台,读【tán tái】,不读dàn tái,比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

,读【yù chí】,不读wèi chí,比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尉单独作姓时读wèi,如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尉缭。

长孙,读【zhǎng sūn】,不读cháng sūn,比如唐初大臣长孙无忌。

宰父,读【zǎi fǔ】,不读zǎi fù,比如孔子弟子宰父黑。

看了这些易读错的姓,有你以前读错的吗?是不是想起在某次把别人的姓念错了?你还知道哪些难读的姓氏?留言告诉我吧!我们一起学习!

每日一字427:晁

今天分享的是:“晁”字。

晁,读音cháo,中华姓氏之一。从日从兆,兆亦声。“兆”义为 “远”、“遥远”。“日”与“兆”联合起来表示“远日”,引申为“朝日”、“早晨”等意。

左竖以斜切入笔,向下行笔略轻,稍右斜;横折与左竖虚接,横画抗肩,不要写重,行笔到位后向上稍提笔锋然后顿笔内擫写右竖,竖身稍重,左斜;里面小横与左竖虚接,抗肩圆收,勿重;底横从左竖的收笔处实接起笔,抗肩角度与上面一致,间距相等。

下面“兆”字与上部重心对应,竖撇起笔位于左竖收笔的右侧,注意行笔的角度及轻重变化,收笔力达撇尖,不可一笔甩出;左边两个点笔互相呼应,上点略平,收笔稍作引带;下点左探,出锋勿长;竖弯钩舒展,与底横虚接,由重及轻,略左斜,至拐弯处再稍压笔毫向右行,拐角处要求圆润自然,不可过直或过弯,行笔到位后再向上垂直挑笔出钩,内圆外方;最后两个点笔与左边的点笔呼应,注意形态。

每天学个成语:股肱心膂

【成语】股肱心膂

【繁体】 股肱心膂

【拼音】gǔ gōng xīn lǚ

【注音】 ㄍㄨˇ ㄍㄨㄥ ㄒ一ㄣ ㄌㄩˇ

【释义】 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

股肱 : 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心膂 : 1.心与脊骨。 2.喻主要的辅佐人员。亦以喻亲信得力之人。

【出处】 《尚书·君乐》:“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助手与亲信。

【感情】 股肱心膂是中性词。

【近义】 耳目心腹、股肱之臣、股肱心腹

【含股的成语】股肱之力·腹心股肱·耳目股肱·割股疗亲·股掌之上·股肱心膂·股肱心腹汗洽股栗 悬头刺股 引锥刺股 股战胁息 刺股悬头 割股之心 心膂股 肱股肱耳目 引锥剌股 刺股悬梁 股肱之臣 股肱腹心

【含肱的成语】股肱之力·腹心股肱·曲肱而枕·情重姜肱·三折之肱·心膂股肱·股肱之臣·股肱腹心·饮水曲肱·股肱心膂·股肱心腹

【含心的成语】心心念念·将心比心·心上心下·心心相印·百虑攒心·别具匠心·别具心肠·财迷心窍·称心如意·诚心正意·触目惊心·存心不良·措心积虑·甘心首疾·大快人心·丹心如故·悼心疾首·额蹙心痛

【包含膂的成语】股肱心膂·痛贯心膂·雕肝琢膂·心膂股肱·心膂爪牙

晁这个姓虽然不多,但也是名人辈出,还有友邦人士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我的姓氏——晁,读作[cháo]。晁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子曰的“曰”[yuē],下面是瑞雪兆丰年的“兆”[zhào]。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只有一个字“姓”,可谓简单粗暴。我又查了查其它字典,发现晁字与“鼂”(我楞没看懂怎么写)“朝”在以前属于同一个字,读音相同,也可以说是后两者的古字,因此多了一个早晨的意思。

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一读就容易读成[zhào],这还可以忍受,有可能是看见下面的兆字后,以为这个字就这么读吧。不过,更有甚者,直接读成了[huǎng],这就不能忍了吧,我也不能当面问怎么能读成那个字,导致我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最近,我才想到了,有可能是认成了“晃”这个字了吧,大致如是。

每当我遇到人们不认识的情况时,我就会说这是《水浒传》里托塔天王晁盖的晁字嘛。众人听后,一般都会恍然大悟道,“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姓这个字的人”。

晁姓的名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我为什么说只说晁盖呢。这是因为人们即使没有看过《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也肯定看过电视剧了,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说别人不一定认识。

回忆到此,咱们言归正传。

其实,作为一个姓氏,晁姓真的是一个很古老的存在了,最早的起源出自姬姓。

王子朝奔楚

东周周景王的庶长子叫做姬朝,人称王子朝。由于景王太子早死,而周景王又最宠爱庶长子王子朝,于是就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但是立储事宜还没有办完,周景王就突然得病死掉了。

此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为了自己的利益,拥立了王子姬猛作为周王,这便是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作为春秋霸主,就跟现在的米国一样,看到周王室内乱后就开始拉偏架,一屁股坐到了周悼王一边,立刻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可是不久以后,周悼王身体不争气,也得暴病而死。

而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匄[gài]其实早就想得到王位了,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周悼王死后,姬匄马上继位,这就是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又赶跑了周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国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只好带着家属和周朝的典籍逃到了楚国的南阳地区。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来便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因为是鼌、朝的古字,因此又写做晁、鼌氏,王子朝便成为了晁姓的得姓始祖。

这就是晁姓的最初来源。其实我想说的是,上溯两千多年我们家也是贵族,哈哈哈!

除了《水浒传》的晁盖之外,晁姓名人还是是有很多的,像晁错、晁迥、晁补之等等等等……

先说一说晁错,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都应该还记得,当初是谁提议汉武帝的老爸汉景帝削藩吧?没错,他就是晁错。

晁错,是西汉颍川人,应该就是属于王子朝的后代。他作为汉景帝的老师,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提出了削藩政策,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只是可惜,由于政策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借机叛乱,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汉景帝梦想着杀了晁错,来平复诸侯王的怒火。于是,就这样成为了汉景帝的挡箭牌,被腰斩于长安东市,结局令人唏嘘。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晁补之吧。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山东巨野人,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合成“苏门四学子”。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最后介绍这位同志之前,先让大家欣赏一下诗仙李白的一首悼亡诗: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首诗悼亡的对象名字叫做晁衡,各位注意了,这个人可不是中国人,他是个在唐朝生活过的日本友人。

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晁衡,日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吕,全名是阿倍朝臣仲麻吕,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70年,职业是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生活的那个年代正逢大唐盛世,而日本还非常落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所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很高。那时的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是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日本不顾海上交通的艰辛危险,不断派出遣唐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地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顺便说一句,“留学生”这个词就是由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的,可以算是最早的外来语了。

日本当年共向唐朝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团,人员规模十分庞大,而且所选之人都必须聪明博学,以此来确保使者能够尽可能多地带回唐朝文化。

日本遣唐使团入唐路线

阿倍仲麻吕出身于日本奈良的贵族家庭,他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跟随第八批遣唐使团进入唐朝,这次使团的规模达到了557人,而当时他还不满20岁。

在到达长安后,阿倍仲麻吕发现他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不想离开了(其实这跟我们去欧美的留学生理由都差不多)。为了方便跟本地人交流,自己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晁衡。

之后不久,晁衡就进入国子监太学来学习大唐文化。他聪敏勤奋,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之后开始担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的工作、

作为一个外国人,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潜心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那个没有高额助学金,更没有学习伴侣的年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努力啊!就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晁衡和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关系密切,完美完成了自己中日交流桥梁的作用。随着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到了唐玄宗天宝12年(公元753年),晁衡已经五十五岁了,他在大唐生活了三十七年,思乡情切。这时,正好有一队日本遣唐使团正要回日本,于是晁衡向唐玄宗申请回国探亲。

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仲麻吕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消息传出后,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举行了大型欢送会,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纷纷参加。王维给他写了一首送行诗。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晁衡也是十分激动,立刻写了《衔命还国作》的动人诗篇,赠答友人。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在诗中写出了留恋中国,惜别故人和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远,感人至深。《衔命还国作》后来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在乘船归国途中,晁衡乘坐的船遇到了一股没来得及命名的强烈台风,与船队失散。之后,他们被洋流送到了越南,他们便在那里登陆,历经千辛万苦,从陆路回到了长安。这时,李白等人都以为晁衡已经葬身大海,李白还专门写了上面那首悼亡诗。

晁衡此后继续在唐朝做官,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肃宗自立、代宗即位,侍奉了三代大唐皇帝。公元770年,他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结束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唐代宗为了表彰晁衡的功绩,追赠他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晁这个姓虽然不多,但也是名人辈出,还有友邦人士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我的姓氏——晁,读作[cháo]。晁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子曰的“曰”[yuē],下面是瑞雪兆丰年的“兆”[zhào]。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只有一个字“姓”,可谓简单粗暴。我又查了查其它字典,发现晁字与“鼂”(我楞没看懂怎么写)“朝”在以前属于同一个字,读音相同,也可以说是后两者的古字,因此多了一个早晨的意思。

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一读就容易读成[zhào],这还可以忍受,有可能是看见下面的兆字后,以为这个字就这么读吧。不过,更有甚者,直接读成了[huǎng],这就不能忍了吧,我也不能当面问怎么能读成那个字,导致我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最近,我才想到了,有可能是认成了“晃”这个字了吧,大致如是。

每当我遇到人们不认识的情况时,我就会说这是《水浒传》里托塔天王晁盖的晁字嘛。众人听后,一般都会恍然大悟道,“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姓这个字的人”。

晁姓的名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我为什么说只说晁盖呢。这是因为人们即使没有看过《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也肯定看过电视剧了,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说别人不一定认识。

回忆到此,咱们言归正传。

其实,作为一个姓氏,晁姓真的是一个很古老的存在了,最早的起源出自姬姓。

王子朝奔楚

东周周景王的庶长子叫做姬朝,人称王子朝。由于景王太子早死,而周景王又最宠爱庶长子王子朝,于是就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但是立储事宜还没有办完,周景王就突然得病死掉了。

此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为了自己的利益,拥立了王子姬猛作为周王,这便是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作为春秋霸主,就跟现在的米国一样,看到周王室内乱后就开始拉偏架,一屁股坐到了周悼王一边,立刻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可是不久以后,周悼王身体不争气,也得暴病而死。

而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匄[gài]其实早就想得到王位了,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周悼王死后,姬匄马上继位,这就是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又赶跑了周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国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只好带着家属和周朝的典籍逃到了楚国的南阳地区。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来便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因为是鼌、朝的古字,因此又写做晁、鼌氏,王子朝便成为了晁姓的得姓始祖。

这就是晁姓的最初来源。其实我想说的是,上溯两千多年我们家也是贵族,哈哈哈!

除了《水浒传》的晁盖之外,晁姓名人还是是有很多的,像晁错、晁迥、晁补之等等等等……

先说一说晁错,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都应该还记得,当初是谁提议汉武帝的老爸汉景帝削藩吧?没错,他就是晁错。

晁错,是西汉颍川人,应该就是属于王子朝的后代。他作为汉景帝的老师,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提出了削藩政策,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只是可惜,由于政策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借机叛乱,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汉景帝梦想着杀了晁错,来平复诸侯王的怒火。于是,就这样成为了汉景帝的挡箭牌,被腰斩于长安东市,结局令人唏嘘。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晁补之吧。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山东巨野人,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合成“苏门四学子”。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最后介绍这位同志之前,先让大家欣赏一下诗仙李白的一首悼亡诗: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首诗悼亡的对象名字叫做晁衡,各位注意了,这个人可不是中国人,他是个在唐朝生活过的日本友人。

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晁衡,日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吕,全名是阿倍朝臣仲麻吕,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70年,职业是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生活的那个年代正逢大唐盛世,而日本还非常落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所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很高。那时的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是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日本不顾海上交通的艰辛危险,不断派出遣唐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地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顺便说一句,“留学生”这个词就是由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的,可以算是最早的外来语了。

日本当年共向唐朝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团,人员规模十分庞大,而且所选之人都必须聪明博学,以此来确保使者能够尽可能多地带回唐朝文化。

日本遣唐使团入唐路线

阿倍仲麻吕出身于日本奈良的贵族家庭,他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跟随第八批遣唐使团进入唐朝,这次使团的规模达到了557人,而当时他还不满20岁。

在到达长安后,阿倍仲麻吕发现他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不想离开了(其实这跟我们去欧美的留学生理由都差不多)。为了方便跟本地人交流,自己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晁衡。

之后不久,晁衡就进入国子监太学来学习大唐文化。他聪敏勤奋,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之后开始担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的工作、

作为一个外国人,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潜心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那个没有高额助学金,更没有学习伴侣的年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努力啊!就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晁衡和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关系密切,完美完成了自己中日交流桥梁的作用。随着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到了唐玄宗天宝12年(公元753年),晁衡已经五十五岁了,他在大唐生活了三十七年,思乡情切。这时,正好有一队日本遣唐使团正要回日本,于是晁衡向唐玄宗申请回国探亲。

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仲麻吕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消息传出后,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举行了大型欢送会,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纷纷参加。王维给他写了一首送行诗。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晁衡也是十分激动,立刻写了《衔命还国作》的动人诗篇,赠答友人。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在诗中写出了留恋中国,惜别故人和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远,感人至深。《衔命还国作》后来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在乘船归国途中,晁衡乘坐的船遇到了一股没来得及命名的强烈台风,与船队失散。之后,他们被洋流送到了越南,他们便在那里登陆,历经千辛万苦,从陆路回到了长安。这时,李白等人都以为晁衡已经葬身大海,李白还专门写了上面那首悼亡诗。

晁衡此后继续在唐朝做官,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肃宗自立、代宗即位,侍奉了三代大唐皇帝。公元770年,他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结束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唐代宗为了表彰晁衡的功绩,追赠他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