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语的意思(语的意思在名字里含义)

时间:2023-10-03 14:37:40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语和文有区别吗?

语文是我们从小就学的一门学科,但语和文有区别吗?

语~是我们的口语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声音沟通的方式。简单地理解,就是说普通话。

文~通过文字或著书,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那是不是口语的表达,直接写成文字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否则我们就不会学习文言文了。文言文是我们理解古人智慧的唯一途径,它承载了中华灿烂的文明。但在此之前,我们都需要知道每一个汉字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汉字是“一字一意”。只要是理解每一个汉字的原意,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半以上都会有了答案。

所以同学们!开启我们识字与认字的旅程吧!

诗词起名:结合发音寓意,起个好听悦耳的女宝宝名字,个个有品

名字是爸爸妈妈给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发展趋势,好的名字可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发挥其潜能。

大家一定知道起名用字搭配的独特性与好听好记并不是对立,只需要多思考多下功夫是能够同时满足的,毕竟取名不能偏面。在这里我们一同来看下今天分享这篇文章。

奕欢

点评:奕字有盛大的意思,用作女孩名字中,意指女孩心存高远,胸襟豁达。此字搭配欢字取名,附有诗文典籍“赫奕三川至,欢呼百姓瞻”的文雅诗意,体现女孩涵养气质之高,声名远扬,备受喜爱。听名字“奕欢”之音,嘈嘈切切,分外爽朗,悦耳好听。

可歆

诗词出处:"茅缩可致,神歆载融。"——《全唐诗 释奠武成王乐章·亚献终献》

点评:“可歆”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字,给人一种甜美可爱的气质。“可”字指好、合心意,用作人名有称心如意之义;“歆”字指喜爱、珍爱。因此,给孩子起名为“可歆”也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珍视,希望她能收获一切美好的事物。

悦瑶

解析:悦指开心,使用为女孩名字,可表达女孩未来快乐,无忧无虑,且蕴含父母希望最真挚的期望,十分有内涵。瑶是一张美玉,为女孩取名常用字,蕴含玉指光彩,赋予女孩如玉般的美貌以及高尚的品德。且含忄,含王,寓意女孩生活上富足,且未来发展顺利。

书宁

出处:"工语宁无玉,僧知忽有书。"——《全唐诗 石笋》

名字分析:“书宁”选自于句中,作为起名,给人一种儒雅文静的气质。“书宁”可以理解为从书本中找到心灵的净土。给孩子起名为“书宁”是希望她(他)能用功读书,努力提升自己的思乡层次,做一个有内涵、有思想的人。

梦珊

解释:梦字指睡梦、梦幻,带有林字根,为虎年女孩起名宜用字,用来起名表示深不可测,难以捉摸,令人着迷。珊字指珍宝,含有虎年起名宜用的王字根,添有吉利之义,也喻指女孩像珍宝一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崔二字搭配起名,美轮美奂,超凡脱俗,好听悦耳。

颖中

释意:出自《春秋战国门毛遂》:“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是一个成语“毛遂自荐”的典故,颖脱即杰出、出众之义,其中“颖”指的是有才能的人,是一个具有智慧含义的字眼,取名“颖中”体现了女孩才貌双全,精明能干。

若青

古诗词中有:"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全唐诗 酬李少府》

注释:“若青”选自于句中,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青睐和赏识,希望他能够成就自己的梦想。给女孩起名“若青”,首先一定是希望她能不坠青云之志,向梦想进发;其次是希望她在与人交往时付出真心实意,收获知己,在人生道路上能有人一起随行。“若青”二字,也有青春蓬勃、年轻有为之义。

笑倩

点评:取自《诗经》“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具有甜美、乐观的含义。“笑倩”两字提取作为女孩名字意为美丽动人、乖巧懂事、聪明伶俐之义。

悦凌

释意:悦字,可表示愉悦,放入人名之中,带有开朗乐观、天真甜美的印象,此字含有“忄”字根,是一个适合虎年女宝宝取名的字;凌字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气,寓意步步高升、成就不凡。此二字搭配取名,赋予了平顺圆满的深刻寓意。

兮月

意思:取自《洛神赋》“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其中“兮”字,为文雅助词,用于女孩名字中,赋予一种仙气的美感,“月”字,是为清冷高雅之物,凸显清冷如皎月的气质,同时“月”也是虎年女孩的喜用字根,“兮月”一名,高雅美好,寓意深厚。

惜真

诗词出处:"狂处士,真堪惜。"——《全宋词 满江红》

点评:“惜真”在句中可以理解为祢衡真是令人同情。“狂处士”指的是祢衡,一位恃才放旷的三国名士。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感概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成过眼云烟,体现了他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惜真”作为女宝宝名非常合适,寓意着孩子以史明鉴,珍惜当下,不为过去的事而烦忧,做个随心自在的人。

中国人的史

朱振藩,63岁,朱熹的第21世后人。

因品尝过5万道料理、千种美酒,设计过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出版过44本美食类书籍,在台湾,人称“食圣”、“食神”。

朱振藩

在显赫的家世面前,朱振藩的前半生堪称是失败的,30岁之前没有交过女友,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考了4次,才考上辅仁大学法律系,通过特考,成了调查局的一员,终于勉强符合了法官父亲的期望。

不料,朱振藩最终还是“走偏”,一脚踏入了美食圈。由于父母出生名门,对食物特别讲究,从小到大,家里没有一餐是马虎的,这培养了朱振藩对美食天然的兴趣。

他对每道菜的历史渊源、菜系发展了如指掌,随便一盘菜、一片肉,他也能从古至今引经据典。政商名流、各界名人都爱和他吃饭,舒淇和他吃过3次饭,白先勇和他吃过4次。

近几年,朱老师在大陆出版有《饕掏不绝》《味外之味》《味兼南北》。今年7月,他的新书《六畜兴旺》即将出版,堪称一部“中国吃肉史”。古人里,谁最会吃?是谁将猪肉发扬光大,成了当今最主流的肉食?坤宁宫竟是杀猪的地方?荆轲刺秦王之前,吃的是什么肉?狗肉和羊肉如何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

自述 朱振藩 编辑 倪楚娇

朱振藩

我是朱振藩,今年63岁,朱熹的第21世后人。

大概10年前,我做过一个统计,我吃过5万道不同的料理、喝过上千种酒。在我没有退休前,一周要在外面吃8~10场宴席,年轻时胃口大到可以吃下一整个猪头。

写《六畜兴旺》是因为我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我最向往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在被押送的途中,他的枷锁上还挂了两只烧鹅,走不到一半,把肉都吃了,酒也喝了。那时候我幼小的心灵就想,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没想到后来我也成了一个饭桶了,很能吃饭,也很能吃肉。

《六畜兴旺》这本书,我大概写了两年多。“六畜”即“人所饲”的“马牛羊,鸡豕犬”。出自《周礼》天官篇,当时主要是用来祭祀的,如今是我们最常吃的肉类。

我从史料里挖掘出了和这6种肉有关的典故、趣闻轶事、古今烹制要点……所以也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部《中国吃肉史》。

猪肉和马肉间,差了1个苏东坡

中国人吃猪和吃马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如今猪肉成了主流,而马肉被边缘化,可能就是因为马肉缺了一个苏东坡级别的代言人。

历史上,这两种肉都受到过严重的非议。

唐朝的时候,有些本草书记载说,吃猪肉会中风,所以猪肉一下就不值钱了,也没人愿意吃。

马肉则是被一个清朝的名医重重打击了。名医叫王士雄,他在《随息居饮食谱》里指出:“马肉:辛苦冷,有毒……其肝,食之杀人。”

但好在,猪肉遇到了苏东坡。

北宋时期,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薪水非常低。他发现,怎么当地的好猪肉价贱如粪土,但是没什么人愿意去吃?

所以他买来肉,亲自烹饪,加入了调料,用文火慢炖,创造出了“东坡肉”。可能不像现在是红烧的,而是白煮的。因为“酱清(酱油)”这个名称,是到南宋的《山家清供》才出现的。

苏东坡还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一早就要吃两大碗,看在我贪肉之徒的眼里,真是不亦快哉。渐渐地,猪肉开始在民间复兴,等到满族人入关,猪肉重获皇家、官府认可。

那个说马肉有毒的清朝名医王士雄,对猪肉倒是很推崇,引用袁枚的话,给了它“广大教主”的称号,意思是,猪全身除了蹄甲、毛不能食用以外,其他都能尽为人用。散文家梁实秋还写过吃猪全席,共128道菜的盛况。

马肉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认为马肉不好吃,会觉得它酸,但其实是因为一些马劳作过多,乳酸堆积的原因。

而且经分析比对,马肉营养堪称丰富,每100克中,约含蛋白质19.6克,脂肪0.8克。含铁量比猪肉高5~6倍,比牛羊肉高3~4倍。长期食用马肉,还可防治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症,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说马肉是最被中国人低估的肉了。

法国人老早就爱吃马肉了,以前是从波兰用船把活马运来,现在从美国、加拿大进口。日本的熊本市人更是疯狂, 马肉馆随处可见,马肉刺身特别抢手,每年还从中国和阿根廷等地大量进口,且嫩度更胜于上等和牛。

我吃过好几次马肉,精选小马背脊上的一条肉来做刺身,无上美味,几乎入口即化。

当然,猪肉的盛行也不仅是苏东坡的功劳。相比猪肉,马有征战之用,牛有耕作的用途,狗会看家、会协助狩猎,现在是大家的宠物,它们都有各自的用途。羊肉虽也受欢迎,但它属大补之物,不能像猪肉那样常吃。

羊肉与狗肉的“云泥之别”

羊肉和狗肉都有过改变中国历史的“丰功伟业”。

《左传》记载了一碗羊羹导致灭国的故事。春秋宋国的大夫华元,在跟郑队对战的前一晚,烧了羊羹给所有的战士们吃,唯独漏了为他驾车的羊斟 。

结果第二天对战时,马夫羊斟就说:“昨日羊羹由你做主,今天驾车是我做主。”驾着马车直冲到敌营阵营,结果华元就被俘虏了,于是宋军惨败。

刘秀则因为一碗狗肉龙袍加身。当年王莽篡位后,宗室的刘秀起兵讨伐。有一次战败,刘秀落荒而逃,单枪匹马来到一个破庙里,饿得发晕。刚好看到门外有一只被人打死的狗,自己吃饱后,又把剩下的狗肉拿去卖。

因为烧得好吃,狗肉又烂又香,很快就卖完了。他得到了些盘缠,立刻纵马归队。等到刘秀登基后,他一直忘不掉这顿狗肉,还在宫中大吃狗肉。

《清明上河图》局部卖羊肉店的酒楼

但如今,羊肉和狗肉的地位却大相径庭。

羊肉可以说一直在殿堂之上。按古文字中,“羊”通“祥”,或许有了肥羊,就会吉祥了。

而且“羊炙”即烤羊肉,是唐、宋、辽、金、元数朝的宫廷名菜之一。

宋朝人特爱吃羊,所以王安石的《字说》里解“美”为“羊大为美”。在《清明上河图》里,甚至能看到“蒸软羊”、“酒蒸羊”、“乳炊羊”等26种羊肉料理。

李鸿章和戈登合影

而狗肉到唐宋时,就开始没落了。一方面与佛教有关,而且当时也有人开始养宠物了,另一方面有人对宋徽宗说:“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于是宋徽宗下令禁绝。从此之后,“狗肉不上席”,仅限在地方流行了。

后来,李鸿章也因为吃狗肉闹出了笑话。1897 年,他衔命访英,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戈登送他两条爱犬。不料隔几天后,收到李鸿章的谢函,上面写着:“这狗的肉好吃,我可吃了不少。”此事轰动伦敦,英国人纷纷引为笑谈。

我们常吃什么肉,什么肉成主流,背后有很多因素,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么肉多就吃什么,一方面还有各种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如今,猫狗已经变成人类的宠物了,真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只是狗比鸡快些,率先成了人类的朋友。

牛肉与鸡肉的烧制之难

牛肉与鸡肉的体型差异最大,但这两种肉都是上手容易,做好难的典型。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驯养鸡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见到“鸡”字。

我最喜欢吃白切鸡,上海人叫白斩鸡,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内称“白片鸡”。

通常在制作“白斩鸡”时,宜选未产蛋的小母鸡。白斩鸡的烧制难点在于“浸”,煮完之后要浸滚水。在浸的过程中,让它慢慢渐渐地熟成,要保证受热均匀。

如果上面还带一点点血,刚好是最嫩的时候,将原鸡斩件拼盘,既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拿捏,亦看得出刀工纯熟度与拼形的巧构妙思,这是很需要经验的一道菜。

牛肉就更不用说了,光屠牛就是一门技艺很高的绝活,《庄子》所载的“庖丁解牛”,其事迹已达神乎其技的境地。

牛肉的纤维粗,料理的难度在于如何让它细嫩可口。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周天子吃牛的方法为捣珍、渍、熬及糁。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需要处理牛肉的肉质。

“捣珍”的重点在于肉需反复捶打,去掉筋腱,煮熟后要把肉揉搓至软。“腌制”的重点在于要沿着横的纹理,将肉切成薄片进行腌制。“熬”的重点在于,将生牛肉捶打成薄片,去除肉的筋膜。

现代人料理牛肉,多用切块勾芡或运用酶(如广东人的苏打粉)的方式,让它细嫰可口。

《饮膳正要》内页

历史上关于吃肉的冷知识

大概我是巨蟹座的原因,除了出去吃,几乎足不出户,家有藏书4000册,其中有1000册都和美食有关。

真正介绍肉如何做的食谱,其实是从元朝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开始的,记载了好几百种食物的烧法,主要是给元朝的皇帝强身之用的。

另有南宋的《山家清供》,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和童岳荐的《调鼎集》。从此之后保留下来的就多了,饮食之道开始大为昌盛。

像北魏崔浩写的《食经》,除了部分被收录到《齐民要术》得以保留,其他都失传了。唐朝的段文昌,他有最厉害的女厨师膳祖,但她写的《食经》,也没有传下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从《史记》、《左传》、《战国策》、《论语》这些书里,窥探到食物的踪影。

比如像《论语·乡党》里面讲,孔子“不撤姜食”,饭桌上一定要有姜,是杀菌、升阳用的。而且孔子不吃市面上贩卖的腊肉,因为它不干净。具体腊肉怎么做,书里是不讲的。但你就会知道,腊肉在春秋末年就已有了。

坤宁宫内景祭祀、煮猪之地

还有一些冷知识还蛮有趣的。

1. 清朝坤宁宫是杀猪的地方,如今吃的蒜泥白肉还和这事儿有关。

明朝时期,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到了清朝,除大婚以坤宁宫为洞房外,皇后平时都住养心殿后轩。平日里,坤宁宫就是祭祀、杀猪的地方。

每天早上先祭祀两头猪,随后杀之,整只蒸煮。煮熟,切成条盘肉,分发给侍卫们吃。除了侍卫外,只有一个人有过特权,那就是纪晓岚,他也是无肉不欢的。

侍卫们不能带调味进宫,他们就把酱油、盐、醋调和好之后,用纸张浸透,然后带着纸进去。到时候用滚水一冲,就变成调味料。吃完肉之后,顺便就饮肉汤。

我们现在常吃的四川蒜泥白肉就跟这个有关:片下来的白肉,蘸酱油或者蒜蓉来吃。

荆轲刺秦王武梁祠石刻

2. 荆轲刺秦王之前,吃的是马肝。

当时,燕太子丹为了巴结荆轲,可以说所求无不应。

荆轲看到燕太子丹有一匹千里马,就过去拍拍说:“这马好。”结果燕太子丹就误会了,以为荆轲要吃马,就把最好的马肝给荆轲吃。

至于荆轲吃了以后是什么表情?《史记》跟《战国策》都没写。

3. 3碗羊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除了上文《左传》中的羊羹故事,类似的事情还有2次。

战国时期,中山国君请所有大夫们吃羊羹,唯独漏了掌兵权的大夫司马子期,司马子期一直怀恨在心,后投奔楚国。不断劝说楚王灭掉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灭。

最后一个事件,是靠羊羹翻身的故事。

《宋书》中记载,南北朝时有一人叫毛修之,在东晋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后被夏和北魏俘虏。为了保命,他给北魏一个尚书家做厨师。他做的羊羹美味绝伦,受到武帝的喜欢,就封他做太官尚书,此后,不断升迁,位极人臣。

4. 历史上的美食家,也分平民路线和皇家路线

苏东坡走的就是平民路线,因为被贬官到很多地方,所以也吃遍了半个中国。

袁枚则是官府菜为主,他是总督尹继善的门生,经常酬酢往来,官场上都是眼尖的,看他这么得宠,于是家里有什么好菜,找他去吃。他觉得不错的,就记下来。有时候袁枚觉得某个厨子烧得很好,他就让自己的厨子去拜师,学成回来就成了袁枚的菜单。他的《随园食单》就是这样来的。

朱振藩

作为朱熹后人,我的前半生堪称失败

我出生在台湾,祖籍是江苏靖江人,是朱熹的第21世后人。

我的父母都是大地主家庭,听说当年祖宅被日军占领时,一个营都可以住进去。花园比上海的豫园还大。后来查抄的时候,发现里面一共住了有2700户。而且当地最有名的大汤包,是我曾祖父的厨子发明的。

我曾祖父是个举人,当过扬州府的训导。我的祖父是个贡生。我的外祖父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我们全家搬到台湾后,我父亲成了一名法官。

在这样的家世面前,我的前半生是非常失败的。

30岁之前都没有交过女友,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考了4次,终于考上辅仁大学法律系。通过高考,后来在调查局工作,一直到退休。

我父亲其实对我一直很失望,我在美食方面的成绩在他看来:“都稀松平常,文人之末事也。”他还是希望我考司法官,看到我就叹气,一直叹到我45岁吧,看我大概不成材了,才算了。

朱振藩的部分藏书

在我14岁那年,我父亲曾送我一本《古文观止》,我特别喜欢,没事就读。所以我15岁就开始写文言文,后来我用文言文给同学写信,对方说我再写就不回我信了。大概我唯一跟“朱熹后人”比较接近的,就是这里了。

父亲的收入虽然菲薄,但是一半以上都花在吃上,从小到大,我们没有一餐是马虎的。

我15岁之前都是住在乡间,家前面是个池塘,后面是竹林,两侧都是农田。我小时候都是吃田鸡、鱼、竹笋、自家养的鸡鸭和番石榴、香蕉,天堂般的日子,都是自给自足。

写美食之前,我一直都有在写文章,写过政府机构里的清流月刊,写过高尔夫球杂志中的面相、书法专栏……

后来有一个编辑听说,我对饮食下过一番功夫,因为我1984年开始就有计划地吃,她说你为什么不付诸文字,于是我就开始写,没想到走了不归路,在餐桌上找到人生的真谛。

我高中的时候,就看过自己的面相,嘴型窄,张口却能极宽,唇肉丰厚,菱线明显,命相学是一生吃喝不尽。现在回过头来看,虽没大富大贵,也算相符了。

中华饮食值得被更加重视

在调查局里的工作,就像美国的FBI,调查洗钱、经济犯罪、缉毒、肃贪、保防之类的工作。因为这个原因,我之前一直不能去大陆。

到了可以退休那一年,我毅然决然就退休,赶紧就到大陆展开寻味之旅。我第一次到上海,我记得海关问我的第一句话说:“朱先生首次来大陆观光旅游吗?”我说:“不是,我是来品尝美食的。”

2011年我第一次到上海,待了9天,印象最深就是第一次到阳澄湖去吃大闸蟹。后来上海去了有10次,半个中国大概加起来也去了30次,算是赶进度。

别人旅游,是起早去景点打卡,我旅游,都是早起去吃美味的。比方说,天寒地冻时,我在苏州想吃一家老面馆,早上6:50分开门,我6:51分就到了。面最好吃是第一碗,同一锅汤汤会越煮越糊,头汤面才能面条滑溜、汤头清新。

另外我对上海的“老吉士”、“聪菜馆”、“食庐”;河北磁县的“猫腻饺子拖驼面”;北京的“晋阳饭庄”;洛阳的“真不同”饭店等,都印象极深。

但这些美味说出来好像大家知道的不多。不少菜系已经到了复兴的时候,饮食文化还值得被更加重视。我写书也是想让更多人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变,挖掘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我这一生就是到处找吃的入腹,唯一向外出的方式就是写作了。吞进世间美食,吐出感悟和文化,这一吞一吐的人生,不亦快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