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网上有人问:《西游记》里,你最讨厌谁?
不少人回答:唐僧。说他胆小懦弱,不辨忠奸,说话啰里啰嗦,办事糊里糊涂。
与凌霄宝殿上大闹天宫的美猴王相比,唐僧显然逊色得多。
然而,历史中真正的唐玄奘,却是一等一的“狠角色”。
他10岁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20岁誉满京城,被称为“释门千里驹”;
26岁私往天竺,西行求法,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九死不悔,声震五印;
43岁,用二十几匹马,将650部经书驮回长安,余生皓首穷经,用十九年译出1300部经卷。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唐玄奘生逢乱世,幼年失怙,坎坷的命运下,他心生慈悲,立志取经,普渡世人。
为了理想,他狠心告别过去,置身险境;为了初心,他狠心拒绝荣华,选择孤独。
狠,并非冷漠残忍,而是果断抉择的智慧,坚守内心的魄力,矢志不渝的勇气。
狠心告别过去 专心走向未来
隋文帝仁寿二年,玄奘出生在洛州一官宦之家。他俗名陈祎,出身门第远比西游记中的“江流儿”高不少。
先祖为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曾任北魏上党太守,祖父更是担任过北齐国子博士。
可谓儒学世家,累世公卿。
然而,到了玄奘父亲陈慧为官时,政局衰微,官场昏暗,陈慧无心政治,辞官归隐。
玄奘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备受长辈的喜爱,从小就在父亲的引导下,博览群书。
然而,安稳的日子,在玄奘9岁时,戛然而止。这年,父亲猝然离世,母亲早亡的玄奘一下子成了孤儿。
当时,二哥长捷已出家为僧,为了照顾幼弟,便将玄奘接到洛阳净土寺。也是在这里,玄奘有了参悟佛法的机缘。
一天,朝廷委派大理寺卿郑善果,主持14名僧人的剃度大典。刚刚十岁的玄奘,远远地站在门边,眼神里充满期待。
郑善果见玄奘神态不俗,问他:“你也想剃度吗?”
玄奘点点头。
又问他:“你出家是为了什么?”
玄奘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正是从这一刻起,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理想,在玄奘心中,生根发芽。
郑善果被玄奘的坚毅打动,破例为他剃度。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努力的方向。”
为了理想,玄奘狠心与过去告别。
从此,他不再是陈祎,不再纠缠于世间的纷争,不再感伤于坎坷的命运,往事清零,心境澄澈。
专注于佛法的玄奘,渐渐地名声在外,但他丝毫没有自满之情,反而忧心忡忡。
因为他发现佛经内容混乱,纰漏甚多,有不少重要的经典遗失了。
为此,玄奘与一众僧侣,上表朝廷,请求去印度游学。结果却是,朝廷严禁任何人出关。
与西游记里优柔寡断的唐僧不同,玄奘是刚毅果断的热血儿郎。所有人都退缩了,只有他决定西去。
玄奘告别过去的身份,告别当下的安逸,专注地走向理想,踏上一条少有人行的路。
人生本就得失无常,生活本就充满遗憾,纠结于过去,满心委屈和不甘,只会让自己在死胡同里打转。
狠心告别过去,才能从容面对未来。
对自己狠一点 离成功近一点
一说起唐僧,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他被妖怪绑在柱子上,泪眼模糊地等着徒儿来救。
而真实的玄奘,绝非这般软弱,他是条硬汉,骨子里有一股狠劲。
因为偷渡出关,他曾落到了瓜州州吏李昌手中。
面对官府的逼问,玄奘坦言道:“我要去西方求取佛法,无论怎么责罚,我绝不后退一步。”
李昌被玄奘的坚定深深触动,放他西去。出关后,玄奘来不及喜悦,因为他即将面临生死的考验——八百里莫贺延碛。
狂风肆虐,沙尘蔽日,天地间只有一僧一马。玄奘驻足四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一片死寂。
水喝干了,脚磨破了,马儿也累瘫了,玄奘还在硬撑,他头重脚轻,踉踉跄跄,但还是坚持着找到了水源,走出了荒漠。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一段至暗的路,无人相伴。对自己狠一点,激发出内在的潜能,绝处逢生不是不可能,命运的转折点,或许就在不远处。
穿过莫贺延碛,玄奘到了最为崇佛的高昌国。
国王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听闻东土高僧来访,举全国之力,盛情款待。
在高昌国的日子,与一路走来的辛苦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国王赐给他精舍、斋饭、僧服,也有不少僧侣,甘愿侍奉左右。
然而,声色犬马,是另一种严厉的考验。俗话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古往今来,多少人没有被困苦打倒,反而被安逸摧毁。
玄奘深谙此理,休整了几天后便辞行。但麴文泰软硬并施就是不放。
为此,玄奘绝食对抗,他再次狠心地将生死度外,也再次赢了命运。
麴文泰见玄奘如此决绝,只能放他走。
有人说:“当你足够强大时,外界一定会因你而改变。”
对自己狠一点,经得住困苦的磨练,顶得住安逸的诱惑,你强大了,全世界都会让路。
没有霹雳手段,莫行菩萨心肠。靠着一股“狠劲儿”,玄奘走过西域诸国,将五万里路云和月,闪在身后。
高不可攀的雪山、毒虫异兽的山林、险象环生的沼泽,他都无所畏惧地走过;
主张灭佛的国度,盗贼四起的村落,爱斗嗜血的民族,他都一视同仁地度化。
真正的勇者,都是豁得出去的狠人,与困难顽强对抗,才能破局重生。
狠心说不 主宰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西游记》,总会为唐僧到达西天后,被还阿傩、伽叶刁难而愤愤不平,他们先是和他要“人事”,后又传了无字经书,一番折腾。
虽然知道这是佛祖的考验,但尊者们傲慢的态度,总让人意难平。
好在,真实的情况是,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时,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接待。
寺主戒贤派了四名高僧迎接玄奘,还有二百多名僧侣,一千多名信众举着幡盖、鲜花随行。
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玄奘心中的圣地,也是他历经千难万险要到达的地方。
在当时,那烂陀寺有佛学界最高的权威,最全的典籍,也有最热烈的学术氛围。
玄奘在那烂陀寺尽情地钻研,五年后,又周游印度,随处问学,开坛讲经。
但是,异乡虽好,也敌不过对故乡的思念,更何况,少年时的发愿,始终无法忘怀。
玄奘已经是印度最负盛名的高僧,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无不真诚地挽留他。
虽然对这方水土依依不舍,但玄奘还是狠心地拒绝了信众的一番好意。
贞观十五年夏,玄奘辞别那烂陀寺,自钵罗耶伽国出发,翻越大雪山,沿着新疆南路走了整整四年,终于在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
玄奘的人生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李世民派房玄龄安排迎接的仪式。
那天,长安的达官贵族,平头百姓竞相聚集在路边,他们烧香散花,场面盛况空前。
一个月后,玄奘在仪鸾殿谒见唐太宗,将十八年来,所见所闻,一一酬答。
伴随着至高荣誉而来的,是进退两难的选择。
李世民见玄奘有公卿之才,有意让他出仕为官,常伴君侧。
面对人人敬仰的唐太宗,面对人人艳羡的前程,玄奘毅然决然地说:不。
坚守住自己,退却的只能是别人,李世民只好作罢。
回到长安弘福寺的玄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翻译经文和传播佛法中,将外界的喧哗挡在禅门之外。
几年后,李世民再次请他出山,玄奘依然说:不。
后来,高宗李治继位后,手腕更硬,几乎到了逼迫的程度,玄奘还是说:不。
作家陆琪曾说:“大家都认为,帮人才有力量,而实际上,拒绝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狠心拒绝的背后,是清醒的认知,是敢于担当的勇气,是主宰人生的能力。
敢于说“不”的玄奘活出了自己,余生十九年,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
最终,成为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成为人人尊重的一代高僧。
公元664年,玄奘安然离世,走完了六十余载辉煌的一生。
他幼年失去双亲,成长于迷离的乱世,往游西域,步步艰险,九死一生。
及至晚年,归隐译经,摒弃功名利禄,独守青灯古佛。
为了理想,他的心永远坚韧,为了自由,他永不屈服。
《菜根谭》有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履过。”
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得狠下心来,逼自己去历练,想要有所成就,就得狠下心来,逼自己去选择。
余生,不妨做个有点“狠心”的人,于事不纠缠,于人不迁就,于心不勉强。
与君共勉。
作者 | 瑾山月
图片 | 《西游记》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