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如何起网名(如何起网名对自己好)

时间:2023-10-10 08:22:45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取名字?起名字的五个经典方法,一点都不难

人为什么会有名字呢?中国古代人的名字起得文雅好听,有哪些诀窍呢?

名是由夕和口组成,夕代表冥,也就是夜晚。古时候没有电灯,夜晚交流互相看不到,只能用口传音。因此名字就诞生了,可以用来识别彼此。

我们给小孩子起名字,都想要好听,也要有寓意,还不能有歧义和烂大街。古人起好听的名字,都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呢?

古人取名有五个方法,第一取“信”,信就是信息,指孩子出生时的客观信息。比如出生时是夏天,名字带有仲。子时出生的名字带有子。出生时下雨就取和雨相关的字词等等。

第二取“义”,带有祥瑞又富有意义的字眼。比如弘、嘉、回、昌、隆、德等等,大家都很喜欢。

第三取“象”,就是小孩子身上的现象特征,比如齐桓公名叫小白,因为他出生时皮肤很白。比如王翦,出生时头发很整齐就用翦。

第四取“假”,假是借用的意思,借用其它事物来命名,但要避讳山川河流、疾病牲畜等名称。

第五取“类”,类即是相似或相同,用小孩父亲或兄弟的名字来类推。比如苏轼、苏辙两兄弟名字与车有关,鲁桓公的儿子和他同一天生日,那就取名字叫同。

古时人的名字往往也不是一开始就很文雅,小时候很多都有乳名俗名,都是带有“病”“弱”“狗”“蛋”“屎”“尿”等等很粗贱的字眼。这些小孩子待到长大成人时,就会重新起一个文雅的名字来行走江湖了。

“最好的结婚信”名声大噪,夫妻俩的名字堪称神谕

文章|小宇爸爸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给孩子起名是一门技术活,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考验。预计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毕竟这个名字会伴随孩子一生。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选择一个好的名字,对于孩子以后的事业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家长们也想给它添加一个好的寓意,或者添加一些古诗词的寓意,这样会让名字变得更加美丽。

然而,有时一些名字所创造的“巧合”还是颇为感人的。

近日,一对90后夫妇在网上晒出结婚证,因其独特的名字迅速走红。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神奇的结婚证”。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男人的名字叫辛冠,他的妻子叫费研。这两个名字分开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组合起来,就谐音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婚证上发现,双方的登记日期都是2017年,因此网友表示,他们的名字在一起是上帝的预言。

看到他们的结婚证后,网友们纷纷表示太神奇了,纷纷留言:

您是否错过了月经?父母选择的名字令人惊叹。世界确实充满了奇迹。我是唯一一个想知道后生的孩子结婚后应该叫什么名字的人吗?

事实上,类似的名字还有很多。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一开始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但随着谐音的发展,名字就不能直接看到了。

比如,早前有消息称,一对夫妇给孩子取名“楚墨”。光是名字就觉得耳熟,可惜姓熊。后来,一部名为《熊出没》的漫画出版,导致女儿在学校取笑其他同学。

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而不是光想着。

1)避免谐音

如果名字谐音,孩子上学时很容易被起绰号,被嘲笑。孩子的心理很脆弱,不懂得是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记得小时候,学校里有一个叫“石一拖”的人。他因同性恋而被排斥多年,最终因成绩不佳而提前退学。

所以,名字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孩子念名字时,一定要念几遍,避免出现同音异义词,尤其是贬义词。

2)避免坏名声

重复的名字总是令人尴尬。汉字中使用的名字有数千个,昵称有数百个。如果给孩子起一个独特的名字,重复率会很高。

如果选择两次名字,回头率会降低,但还是建议不要跟风网络上太流行的名字。就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常用的名字有子涵、子轩、子清、浩然、一诺。很可能每个人都认识他们,所以最好远离他们。

3)避免使用不熟悉的单词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个同学因为名字写不好,在考场上担心得满头大汗,结果哭了。他的名字叫玄冰达,写下他的名字一定是他从小到大的噩梦。

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生僻字看起来很有文化,不会允许孩子使用名字,殊不知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问题。

除去写名字的困难,不认识这些字的老师、同学、同事一开始可能会不好意思叫他的名字。

此外,现在这一切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如果不包括“图书馆”两个字,会给孩子以后上学、出行带来困难。

4)添加含义

有一对夫妇,丈夫姓顾,妻子姓姚,于是给女儿取名顾惜瑶。

这个名字使用了两个人的称谓,也引入了同情的感觉。这也很有意义。这样的名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家长们可以慎重考虑。

5)不要选择太“大”的名字。

龙在我国一直代表着王权,但如果这个词用得不好,这个名字就会变得猥琐。

有的家长干脆给孩子起名叫王者荣耀或者支付宝。乍一看,它们看起来优雅、优雅,但这样的名字会对孩子将来在学校和工作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虽然这对情侣因为自己的名字而出名,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的巧合是不可能的。结婚证可以伪造,也可以伪造。你怎么认为?

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提醒大家,给孩子起名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以后想改名字就很难了。

相关阅读:

1997年,母亲给母亲做的饭菜让人心碎:没有人关心她,她只能吃给她做的偷懒的食物。

孩子身体的4个部位都是“生命线”。不管父母多么生气,都不要打他们。

6个女孩都皮肤白皙、漂亮,但其中有5个“嫁不出去”。理由很实际。

网名生成器!我看谁还不会起网名,起名纠结症看过来

人在江湖飘,怎么能没一个好听又适合自己的网名呢!好的名字不仅好听还饱含寓意,例如深酒——【酒香不怕巷子深】,简单粗暴又简单。

今天小雷就来给分享一款网名生成器,无需下载,在线即可使用。(领取方式放在文末了,感兴趣的小伙伴自行领取)

网名生成器

1、输入你喜欢的姓氏!还能指定性别,不同性别起名风格也不一样噢。更有内涵的是,我们还可以指定词典,包你的网名深度有内涵。

2、除了中文姓名,还有日文、韩文、二次元网名、成语名字可以起!不满意都能无限次重新生成,单次数量888+。

3、以二次元为例,我们还能自定义风格,360度满足你的各种需求。外文名后面都有中文注解,杜绝起名尴尬。

4、看看这词典数量,以小雷的文化水平,有点看不太懂。试想如果你起如此有文采的名字,小伙伴可真是要羡慕死了。

5、选好了心仪的姓名,还可以点击姓名分析器,来逐字拆解了解寓意。还能推测性格、医理。

网名生成器真是太好玩了!小雷已经为小伙伴们准备好了,点击头像私信回复【网名】领取~

微信昵称网名简单又好听

1. 白首有我共你

2. 睡着的未来

3. 蓝眼睛不忧郁

4. 凉风有信

5. 快乐很简单

6. 孤芳又自赏

7. 江心雾

8. 相思故

9. 屋顶上的小猫咪

10. 一花一树开

11. 迷路的信

12. 心头的小情儿

13. 月下客

14. 无心

15. 一页

16. 欲往

17. 浮世

18. 寄意

19. 守护在此方

20. 一生独一

21. 我不会写诗

22. 枕头说它不想醒

23. 自在安然

24. 只想待在家

25. 人间不值得

26. 小草泠泠

27. 许仙没带伞

28. 梦明

29. 假扮的天使

30. 世界等同你

每个女孩都该为自己起个喜欢的名字,艺名也可以

拆解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条分缕析地明确每个

部分,当它们被逐渐平稳地架构,就不会轻易动摇。

每个女孩都该为自己起个喜欢的名字

之前看了综艺节目《奇遇人生》,主持人阿雅和演员春夏到美国去追龙卷风,片子长达一个小时,纪录片的风格,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大片低沉的天空、玫瑰色的夕阳和毫不温柔地呼啸的风,还有那个像白色风筝又像粉红石头的倔强女孩春夏。

阿雅在车上问她:“一般别人怎么叫你啊?”

“春夏”“小王”“李俊杰”。春夏说,别人经常叫的是这三个名字。

这么少女的人本名竟然叫作李俊杰,我认识的另一个“李俊杰”是大学时为我们上现代文学课的老师,一个胖胖的中年男子。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两个人用着同样的名字。

这个名字比她自身的气质硬朗很多,那是来自家人的期待—“识时务者为俊杰”。意味着“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聪明而有效率地活着”。

她说自己可做不到那样。有的人好像天生就不懂得该如何迎合他人的期待。或许对她来说,人生不是做出精明的选择,而是拥抱自己喜欢的,凭直觉判断,然后自负盈亏。

春夏说自己喜欢现在的名字,这两个字代表着“热情、恋爱、亲密关系”。

的确,这个名字是适合她的:明丽、温润,有那么一点点少女的慵懒,还有点缠绵的情欲味道。春夏之交,给人困乏和蒙眬感,有大片大片的暖雨落在花海里。

有人说这个看起来总是和周遭格格不入的女孩是个诗人,也有人说她只是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中二少女,更多时候她的名字前冠以“金像奖影后”的title(头衔)。但或许这些模糊的印象、偏执的猜测、有头有脸的标签,都是不能和“春夏”这两个字相提并论的。

一个是社会认可的title,一个是通向自我的谜底。

她本可以在通往“社会化”的康庄大道上功成名就,为自己编织前行的红毯,却怯生生地要逃走,转身为自己找答案。

说不清是她创造了“春夏”这个名字,还是“春夏”这个名字创造了她。

听到“李俊杰”三个字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

实不相瞒,我自己的本名也很不“温柔”,像个男孩的名字,还是特别酷的那种,可以解释为“缓慢上升”。

的确,我的人生也如父母期待的那样不疾不徐,总是恰到好处地在合适的时刻被恰好的事物更替、覆盖。我喜欢这种平稳实在的自我成长方式。

“尹维安”这个名字是属于自己的。

大概十七岁的时候,有次朋友无意中这样叫我,我觉得好听就默默记下了。十九岁时开始做电台节目,这个名字才被正式使用。之后我为杂志写稿子,不好意思透露真名,就拿“尹维安”来遮掩,用着用着就习惯了,后来就留了下来。

并没有太多故事和来历,只是某天忽然发现“尹维安”承载了太多自我表达,思考的密度和频率远远超过我本身,于是我开始注意到它。

虽然这不是我的本名,但我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以“尹维安”相称,他们说这就是你啊,这名字和你本人很搭,可我知道自己本身的性格不是这样的,我急躁、悲观、中二并且偏执,维安则是我的反面。“她”温柔、沉静而且乐观积极,可以较好地保持体面。“她”对于大部分事情看得通透、冷静,“她”是我可望不可即的人。

我常常在日记本、手机备忘录里和“尹维安”对话。我会问“她”,“她”也会回答我。我很享受这种的感觉,并且在这种交流中与彼此达成和解。

以前有读者问过:“你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是不是你刻意装的呢?为了让我们喜欢才这样的呢?”

说不上刻意与否吧,多是自然而然。不过说实话,我可能比任何一个读者都更喜欢这样的“尹维安”,因为“她”是我通过文字、设计和演绎一点一点构建起来的一个生动的女孩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尹维安”是我生命里更明亮和清澈那一部分的投影。

她被我创造出来,却治愈了我,并且始终比我要先行一步。

她是我的野心、欲望和生命之火,是我期待的对象,也是我想要追赶上去,成为并且超越的人。

一个称呼真的会改变那么多吗?

我想是的。

在电影《伯德小姐》的开头,克里丝汀对所有人大声宣告:“请叫我‘lady bird’!”这个一头玫瑰粉色头发的高中生用这种方式与家人划清界限,证明自己是另外一个人。这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名字,是她内心升腾起来的自我意识—一个女孩厌烦了别人为她规定好的生活,希望所有人用她的规则来与她交流。

有些孩子气,但一点都不幼稚。

一个女孩可以选择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名字”只是一种小小的仪式。

我喜欢的歌手Lana Del Rey原名叫Elizabeth Grant,其实也是个好听的名字,但远没有现在这个名字来得迷人性感。

她在采访专辑The Profile提到过自己名字的由来—

“我和我的妹妹还有一群说着西班牙语的古巴朋友一起玩耍……之后大家一起为我起了这个名字。这种舌尖跳跃的感觉让我很喜欢。”

“那这个Lana Del Rey是你所扮演的角色,还是真正的你呢?”

“百分百真实的我。”

有乐评人说这样的名字读起来会让人想到迷人的海岸风情、玫瑰色的晚霞、棕色鬈发、哈雷摩托和一支二手烟,而这些美妙的意向恰好就是Lana Del Rey的歌里经常传达出来的意向和场景,一种生活方式和气质。

一个女孩可以选择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她的气质,她的生命构成。这些诗意和幻想凝结在她想要被呼唤的那个词汇里。

还有我高中时喜欢的作家七堇年,她也曾在作品里提到过自己笔名的来历:“这是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他说那是因为在他的家乡,每年暮春时节会有漫山遍野的三色堇绽放。那种朴素的花朵有着能够弥漫一生的寂静美感。”

包括曾经时常被诟病为“银镯体”的作家安妮宝贝,从《得未曾有》这本书开始,她把自己的名字从孩童式的“安妮宝贝”改为了更接近她笔下人物气质的“庆山”。

为自己起一个用以呼唤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人生观。

当一个女孩为自己起一个喜欢的名字,证明她有一个想要成为的“她自己”。

在这个人人都有身份焦虑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设定在某一个角色上,比如春夏在节目里说:“我不要做努力的女艺人,我就做个普通人就好。”

这话我才不信呢,她是个野心会从目光里流露出来的人,她会努力过她的生活,经营她心中的那个“春夏”,不是“演员春夏”,也不是“明星春夏”,更不是“xx春夏”。

就是“春夏”。

在我看来,女孩为自己起一个特别的名字,一个小称呼,就建造了一扇与自己对话的窗口。

这是成年之后与自己玩的一个游戏,悄悄话或者过家家,是让自己保持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一种将幻想穿在自己身上的庄重感,是一种亦真亦幻的自我期待:

我会成为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这早就不是一个要努力成为别人口中的某某才算优秀或者成功的时代了,我们从来就不被任何人束缚着。

她可以,在人潮里忽然被自己呼唤

“这个时代,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爱豆’的人,是不是都好像变得很奇怪了?”

我收到这封私信的时候是《创造101》最火的时候。朋友圈里的各位忙着pick(选择)小姐姐们,乌泱泱的应援灯光晃得人眼花。在一些人为了“爱豆”流泪尖叫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感到困惑。这个读者说自己不太理解身边的朋友为什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到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的人身上,于是问出了上面的那个问题。

我说不奇怪啊,这就像有的人喜欢长发、有的人喜欢短发一样正常,没必要上纲上线的。但我理解她的意思,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有“爱豆”的时代,作为一个对大众的流行文化漠不关心的人,或许很难与大部分人产生简单的联结和共鸣。

我有时候也在思考我们和潮流文化的关系:我们是否一定要关注当下的热点,把自己的情绪和日常时间投在某一个明星、一部剧或者综艺节目上?

流行文化,这些潮水般不断上涌又不断退却的东西,其实就像一套不断翻新的语言,我们了解它,是为了更好地和大部分人进行交流。

英国人常常用天气与人搭讪,就像北京大院里的老大爷们见面互相问:“吃了吗?”和一群同龄人待在一起时,我们说pick,我们说C位(center,核心位置),我们其实是在用最易于交流的语言和彼此达成共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烦恼和困惑的事情,我们在“审美”上不一定要追赶潮流文化,但了解一下也无可非议。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可能有点绕:“我不喜欢我喜欢的人被太多人喜欢。”

我想说的是:“我不喜欢因为太多人喜欢而喜欢。”

追求大部分人喜欢的样子,就能被喜欢吗?其实不管是“爱豆”还是普通人,我们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昨天看了GQ的一篇报道,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记者问SNH48的投资人陈悦天:“如果从偶像个人的角度出发,有时候会不会为了迎合受众而失去一部分的自我?”

陈悦天说:“找到平衡点是什么样子呢?一开始我是大众偶像,我迎合大众,但到了某一天,基础有了,忽然不想迎合大众,我想做自己。”

她提到了张曼玉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忽然开始玩摇滚。

陈悦天说:“就是你作为一个人,被自己喜欢的终极状态一定是做你自己,不会是你做其他人。”

我忽然被这句话戳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人设,那就是“我自己”。

其实“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的建议是,多花一点时间在“与自己交流”这件事上。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

1.保持自省

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周末补课,每次都要坐差不多一小时的公交车。那时候在车上无聊,我就开始胡思乱想,当时最爱想的一件事是—回忆昨天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反思一下是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没有更妥帖的方式?

然后我会把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写下来,告诉自己下次需要更注意。

可能这样的做法很奇怪吧?但我保持了这个珍贵的习惯,很久之后才知道这就是“自省”,一种极为私密的自我复盘。

自省这件事情如果可以连接触觉,我觉得像是在冬天的雪地里呼吸。那种冷冽的感觉让人很清醒,思路清晰。对任何一点温暖都有良好的感知力。

它意味着不断地从言语、行动上了解自己,认识到并明白自己的劣势和缺点,并且有勇气面对和改变它。

2.归零心态

简单些说,就是不在志得意满时目空一切,也不在失势时陷入自欺欺人的妄言。

这是我一直有点小骄傲的一种能力。可以理解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每次我完成一件事,哪怕是出版一本书、进行一次公开演讲或者拿到一个奖杯、一份业内优秀工作的offer(录取通知),某件事情成真的时刻,是我真实得到成就感的时刻,也是我重新开始的时刻。

睡一觉起床后,我会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好像一切从未发生过,我得以继续耕耘我的日常小日子。

归零心态可以很好地把自己从某种“标签”中解脱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永远保持谦卑和好奇,不给自己过多的负累。

3.不刻意追求“共鸣”,试着享受“差异”

前几天我发了一条微博,大概是这样的: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特别容易因为“共鸣”而交朋友,但其实长大会发现,能够有“共鸣”的东西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方向不可预测,也并不存在绝对的吸引。于是我开始享受与朋友之间的差异(我说的是一些观念上的东西),并且分享各自的新观点。

得到他人启发的感觉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你会觉得“哦,原来世界上还有人是这样想的啊”,那种惊喜的感觉其实不亚于“哦,原来你和我一样啊”。

我们必须先有各自的岛屿,我们的飞鸟才有栖息之地。

相比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个“讨自己喜欢”的人要难上一百倍。

但人活这一辈子如此短暂,不也就是把自己的时间修修剪剪、排列组合,嵌入到认为值得的人、事、物中去吗?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完成一幅画,你的这幅作品如何去画,要画什么?你可以想得很清楚,也其实不用想得那么清楚。

总之,我们不是在描摹,我们是在创作。你得先创造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就像金句仙女孙女士(我妈)说过的:

“你要学着认真分享,而不是琢磨如何吸引别人。因为‘如何迷人’这件事是琢磨不来的。”

对不起,我给同龄人拖后腿了

我来北京实习,周围共事的人忽然就换了一批。

从少不更事的学生变成严谨苛求的职场人,氛围自然就不一样了,有时候大家聊起工作,感觉空气都往下沉了一些。

第一次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邻桌有很多编辑前辈正在交流旅行体验或对某本书的排版见解,我初来乍到,不敢作声,怕自己孤陋寡闻、贻笑大方,又好奇地想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于是低头扒饭并细嚼慢咽,尽量拖延时间,用表面上的斯文来伪装“偷听”的意图。

直到有一个前辈觉得我脸生,主动过来询问名字和年龄。我说我是1996年出生的,刚满二十二岁,大学还没毕业。他们的眼睛瞪得很大,纷纷感叹:“可真年轻啊,后生可畏。”

于是话题又开始转向:“1996年那会儿我都上初中了……”

我乖巧地坐在一旁,配合着露出天真的笑容。哪怕是以这样的话题加入了,能融入群体也是开心的,我暗自松了一口气。

那个时候我是公司里年纪最小的实习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受到很多爱护和包容。那段时间赶上公司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时不时需要往三里屯跑,我本以为自己的段位也就适合打打杂、拿拿外卖,谁知道领导放话:“我可没有把你当实习生啊!既然来了,该做什么就不能怠慢。”同团队有个年纪比我大了不少的前辈,有一次把表格整理错了,也受到了严厉的指责。

走出大学我才知道,大家不会因为你年龄大就宽容你的错误,也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对你予以照顾。

说到年龄,我发现在职场中,其实很多人对于年龄挺敏感的,不是怕被人知道自己年纪几何,而是怕别人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配不上自己的年龄,或者说,配不上这个年龄的人应有的水平。

谁叫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厉害了。

“95后”创业成功,“00后”也月入十万,新闻平台不断地用数字刷新我们的认知—我们原来觉得特别难的,不奋斗个十年二十年完成不了的事情,竟然都发生了。

有一期《奇葩大会》里火了一个月入十万的“00后”姑娘,她赢得瞩目的点不在于可以月入十万,而在于她取得这些成绩的时候才十七岁。

在很多人眼中,十七岁的天空不大,不外乎就是“学习”“考试”这两件大事,每日按部就班地生活,有时候和父母闹点别扭,或者在日记本里为一点若有若无的情感纠结好久。期待自由,期待解放,期待自己考上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可以随便刷卡,买到商场里那条你觉得天价的牛仔裤。

但有个人忽然告诉你:“她每个月可以赚六位数,而且她和你同龄。你向往的五年后的生活,有些人早就拥有了,甚至过腻了。”

这种震动和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你还在为了一场考试奋发熬夜,拼死拼活的时候,有的人已经早早地站在了遥不可及的高处。

能不感到生气、自卑、挫败吗?

可怕的是,那些原来只出现在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只要随便刷个微博刷个朋友圈就可以看到。网络连通了不同阶级的生活,带来了渴望,也带来了痛苦。

那些所谓的同龄人榜样,把我们绑架了。

我想起高中时期的一件事,当年我的朋友Emma英语成绩特别好,听说读写都很优异。高一时,有一次我们一起去老师的办公室帮忙,电脑里正外放着BBC新闻,老师忽然问我们,你们听得懂在播什么吗?当我还在吃力地辨别每一个单词的时候,Emma说:“听懂了,讲的是朝鲜战争……”

老师看向我,我尴尬地笑笑:“差不多听懂了,有些词太快听不出。”

其实我那时候心态都要爆炸了,我哪里差不多听懂了,可能因为太紧张,耳朵都像关闭了一样,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我当时特别难过,为什么我们都在读高一,英语水平却相去甚远?

那种感觉无疑是羞耻至极的。但凡有一点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都会觉得被打击—明明我们读的都是一样的学校,教我们的都是同一个老师,我们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为什么她的英语能力比我强那么多?

当然多年后的今天,我不再因为这件事情感到困惑,当年的那种或是失落或是愤愤不平或是忌妒的苦涩也不知是如何消解的。

如今我回望当时,才发现那时候的我仅仅看到“我们一样大”,却没有考虑到“她读的小学是主修外语的”“她曾去国外交换学习过”“她比我更喜欢看英剧、美剧”“她对英语的热情远胜于我”……

“同龄人”其实是个伪概念。大家可能除了“年龄相同”之外再无更多共同点,每个人的见识、经历、家世、资源、能力等方面天差地别,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而且我们总是用简单粗暴的结论来否定自我,喜欢把事情的结果归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原因,却忘记了自己其实根本没有别人付出得多,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努力克服过那些困难。

人总是对他人的结果眼馋,却忘记自己不曾对自己苛刻过,有一次在微博上看过一段文字:

“对于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的全部世界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这样的话出自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只有十二岁的小朋友之口。他是《三体》迷,有着与同龄人不符的阅读偏好,也有着令人佩服的思考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誊写在作业本上的一字一句,是很多成年人,不管是二十二岁还是三十二岁,都不一定能够表达的。

这段话其实很值得玩味:“我们并非被时间抛弃,我们其实获取的是新的时间。”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获取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些错过了,被我们“用坏”了的时间早就消失了,纵使我们懊悔也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做的,也就是抓住当下的时间,编织经历的密度,好好地让自己变成一个经历更丰富的人。你不需要与那些同龄人进行过多的横向比较,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对你而言,重要的是关于自我的纵深发展。

我最佩服的同龄人有两种:

1.不会在荣誉面前飘飘然,稳定的厉害,持续的优秀。

2.甘愿蛰伏,认准自己的目标,然后坚定地坚持。

他们都有一种共通点,那就是“不轻易羡慕别人而陷入焦虑”,不为社会“单一而功利”的衡量标准动摇。阿德勒说人的一生就是在自卑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如今的社交网络太容易让人自我膨胀或自卑,这些并不足以构成促使自己前进的动力。

别人的标准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生,而这些往往并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为同龄人比自己优秀而自卑是合理的,因为年龄暗示着某种时限,但不要焦虑,保不准轨迹会慢慢倾斜,真正的超越是在跟自己的纵向比较中成为更好的人。

在我们追求干货的时候,往往低估了时间的作用,在我们追求成功的时候,却高估了时间的作用。

一个人在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的时候进步最快。

尊重且珍惜自己的敏感和脆弱

我曾发过一条朋友圈:有朋友在评论区说自己“被戳中”。

事情源于前天晚上,我塞着耳机,一个人走在凌晨湿漉漉的鼓楼大街上,脑海里忽然蹦出一个问题:“我性格中有什么部分是我原来不喜欢,却又慢慢接受了的?”然后我就发了上面那一条朋友圈。

很多新认识的朋友说我脑子活、有想法,总能够从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中发现有意思的东西。但是以前没人夸我“敏锐”,他们都爱说我“敏感”。

敏感的人其实很惨,光是活着,每天都要受一千种细小的折磨,因为有太多日常小事情会让我感到孤独、忧虑和不自在,我永远都不知道情绪的下一个波动来自哪里。

在学校的时候,如果一个室友问了其他两个人要不要去吃饭却没问我,我肯定会在心里暗自琢磨很久很久;如果男朋友转发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孩的微博,我可能把对方的微博翻到底;如果家人无意地说起哪个朋友的小孩考上了名校,我也会觉得语气中有深深的失望。

我当然也知道这样的举动太“玻璃心”,太小家子气,可是我就是无法无动于衷,无法说服自己去做一个坚强、无所谓的人。

这是我性格中天生的部分,怎么可能连根拔起呢?

所以我常常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心情,不会主动挑事,也会很自觉地避开那些会让我不开心的场合和人,时刻在寻找平衡点,如同装满水的玻璃罐,稍微踉跄一下,情绪就会翻涌出来洒一地。

那样的我,尽量保持温和善意,以为可以和周遭和平相处,殊不知在其他人看起来,怀有戒备之心的人其实更不可爱。

不过很意外的是,来到北京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像我这样的人蛮多的,甚至他们的生活中有更多波折。同样是玻璃心,只不过他们比我高明的是他们懂得怎么和那样玻璃心的自己相处。他们懂得如何捧着一颗玻璃心,然后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我在北京有个常去的小咖啡厅叫作Alba Cafe,一般作为自留地,和朋友聊天都会去那里,不知道在那里度过了多少个还算凉快的北京的夜晚,也听过不知道多少个令人心碎的失恋故事。

我常常约出来的女孩叫小春。

与她相恋多年的男孩离开了她,小春本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次“常规”的争吵、分手,过不了多久对方就会来找自己,但她等了又等,回到家乡,恰好在地铁里碰到前男友和一个陌生女孩靠得很近,女孩笑得很甜。

小春本来不屑一顾,觉得那个女孩对于前男友而言不过是自己的代替品,后来前男友说:“我是真的喜欢这个刚认识没有多久的女孩。”

小春就崩溃了,生活一下子进入“冬天”。

她很清楚自己和前男友并不合适,他想要一个能够乖乖留在武汉、找份安稳工作、把他当作依靠的小女人,但小春在北京漂着漂着就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再也回不去了。

哪怕是失去一个并不合适的人,对于小春来说也是件痛苦的事。她在这种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挣扎,说起来的时候眉头还是紧锁的,语气有点激动,在喝一杯梅子酒之后缓了下来,抬头很认真地告诉我:

“我很难过,但我告诉自己,就当拓展自己的情绪体验吧。”

我很佩服她,她能在她的失落中找到意义,并且把消极转到积极的那一面。

前几天我看到她发微博:

“从4月初就开始的糟心生活被自己一点一点地打理好了。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也是我珍惜的。生活没有打败我,我会越挫越勇。”

我满怀敬意地为她点了个赞。

另外一个朋友林阿P在结婚前遭遇了悔婚,未婚夫找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更好的女孩,理所应当地离开了她。她的生活主题忽然被撤下,瞬间坠入茫然状态,从北方小城孤身北上,开始了和毕业生没什么两样的生活。

林阿P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她的眼神里还是隐隐有兵器的冷光,但她好像释然了不少。

来北京一年多,她很好地适应了新的生活,虽然忙碌,但至少觉得生活是比以前更有意义的,至少,感觉在活着。

我没有见过以前的她,不知道她为什么性格这么温和,为什么温和里有这么淡漠的气质。

昨天我问她:“你觉得离开小城来北京值得吗?”

“值得。”

我就没再问了,确认过眼神,是我喜欢的人。

我真的好喜欢这座城市,因为这里有太多和我一样其实并不是天生就那么坚强的人。

他们都不是天生的英雄,不过是一个个执拗的爱哭鬼。但他们都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变成了更好的人。

不是所有敏感脆弱的人都可以做到,但的确,心碎是一种蛮荒的力量。你可以在痛苦的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给拼凑完整。

我逐渐开始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发现像我们这样的人没什么不好的,敏感脆弱的人其实拥有更丰富的感知力和共情力,可以更快地与人产生情绪的链接,更易沟通。

2017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她在获奖感言里引用了刚去世的好友费雪的一句话: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让你的心碎成为艺术。”

大多数人的童年被教育要“坚强”,不能哭,不能后退,不能认输,仿佛哭泣和悲伤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但其实,这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啊。

快乐并不等同于“正确”,难过也不是一种“错误”。情绪起伏本就是常态,维持一种“不兴奋也不悲伤”的平衡状态就好。你的悲伤和快乐其实一样有价值,不如接受它们带来的能量。

敏感其实是一种天赋,脱离了粗粝和麻木,让人可以更深刻全面地去感知生活和情绪。很多的艺术家、创作者,那些需要思考和表达的人,其实都是敏感的人。

比如我每次遇到让我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在每一个担心失去和搞砸的瞬间,我就会这样告诉自己:“大不了就当是积累写作素材了。”事实证明,很多我自己认为真诚的质量尚可的文字,都是一次又一次细小的心碎换来的。虽然过程不太舒服,但我还是觉得很值得。

我不过「一见钟情」式的生活

这篇文章是我在2018年6月9日于扬州大学举办的TED×YZU活动上的演讲稿。

当时给出的主题是“决定性时刻”,我回顾了自己的生活,与大家分享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较为正式的公开演讲,我很珍惜这次经历,于是想要把分享的内容再次用文字呈现给大家。

当我拿到这一次大会的主题—“决定性时刻”时,其实有点蒙。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我不知道在我二十二年的生命中有哪些瞬间是“决定性的”,是昨天结束的高考?是毕业之际接到的那个offer?是和一个对或者不对的人谈恋爱?

思考许久,我发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我生命中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于是向我的恋人求助:“你觉得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呢?”

他思考了很久,然后回复我:“确认过眼神,我爱上对的人。”

好吧,换作平常,我可能会被这样的“土味情话”甜到,但那天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句话,发现有那么一点点问题。

“一见钟情”这样的说法我们常常遇到。

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别容易遇到“一见钟情”的桥段—两个人的关系在一瞬间发生了质变,浪漫的故事就此开始。《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和罗丝,《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里的杰西和塞琳,《怦然心动》里的布莱斯和茱莉,甚至《红楼梦》里贾宝玉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也是这个意思。

“一见钟情”可信吗?

我有个学妹帮别人写剧本,有一次写了一个校园爱情故事:男主角是新上任的年轻图书馆管理员,女主角是文学少女。故事的大概情节是,女孩在图书馆偶遇图书馆管理员,彼此一见面就都有好感,女孩天天来借书,男孩为了能见到她天天加班。当文学少女借到她的第一百本书的时候,管理员向女孩表白了。

学妹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把剧本交给了买剧本的甲方。甲方看了这个故事之后觉得还不错,但有一处不太满意,他说:“把男主在女主借第一百本书时表白的设定换成第一本书吧,把男女主角相识的过程省略掉。现在的观众只想要看甜的、苏的情节,没那么多耐心等他们确立关系。”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完全能够理解,可是如果从一个严肃的故事创作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文艺作品中留白的部分,高潮过后急转而下的部分,那些人物之间彼此试探、犹豫和若有若无的情愫、漫长的失落,那些常常被避而不谈的东西,恰好才是我们真真实实的生活。

“一见钟情”这样的思路出现在电影、文学作品中没问题,但如果我们将这种“一见钟情”的思路带入生活,可能结果反而不会太浪漫。

两个月前,我帮《读者》杂志写了一篇约稿,主题是关于我的高中生活故事。我想了又想,最后写了我高二时的语文老师田老师和他妻子杨老师的故事。

后来这个故事刊登出来,挺多人喜欢,也有很多其他杂志转载刊登,我自己也把文章发在了公众号上,有很多人转载评论,其中还有我的高中学妹,正是田老师的学生。她们转发、评论,竟然转到田老师那里去了。

据说田老师是很激动的,毕竟看到自己的学生出书、写文章,还有关于自己的素材,不免有些骄傲,就在我们高中的年级大会上说了这件事情。

我的妹妹现在正在读高一,田老师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打电话时她转述给我的,田老师大概是这样说的:

“你们的尹学姐从小就想当一个作家,但是她在高一的时候面临了一件让她困惑的事情,在文理分科的前夕,她很困扰自己到底应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是我告诉她,你去选文科吧,坚定了她写作的信念。”

我妹问我,是真的吗?

我当时愣了几秒。我的数理化一直都不好,如果不读文科,我也不知道我要学什么了,而且田老师是我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我是在文理分科之后才遇见他的。

我承认我这样有些抬杠的意思,让老师在面子上挂不住。但我完全可以理解老师当时或许是比较激动,就稍微“夸张”了那么一点,顺其自然地创造了一个对于我所谓“文学之路”上的决定性瞬间。

再来说一件类似的事。

我在第一本书的后记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高中毕业那个暑假,也就是差不多四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十八岁,有一次和我爸一起喝茶,他问我以后想做什么工作,我说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不过我倒是有个愿望,很想出一本书,虽然不知道可以写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出版,哪怕是自己出钱去印都好。”

我当时自然是在吹牛,我爸当时也觉得我是在吹牛,就鼓励我:“那好,三十岁之前,你努力把自己的书出版吧。”

说完之后我就忘记了。在我遥远的二十一岁,也就是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真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随笔集,而且我没花钱,还赚了一点钱。

在那本书的选题通过后,筹备封面的时候,我给我爸发微信:“你看,我没骗你吧。”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自豪的。如果你是和我一样有些中二的人,可能你也会觉得这样的感觉是非常爽的,或许你能理解那种“我当时随口一说,就真的可以做到”的很潇洒的感觉。

这两件事讲完了,现在我们退回去做一个假设。如果说我大二的时候没有在网上写东西,如果我写了也没有人看,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坚持下去。那么我不可能被很多读者知道,我也不可能出版我的随笔集,我也没有“自由撰稿人”的标签。

如果我没有出版那本书,我还会想起曾经无意中吹牛的时刻吗?我的爸爸会想起来吗?哪怕想起来了,或许我们都会心照不宣地避而不谈,也更不会有田老师那么夸张的“当年文理分科前的鼓励成就了我的文学梦”之类的故事。

这些事情让我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大部分人看问题或许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如果没有一个结果,没有一个既定的事实,所谓“言出必行”这样的词汇是不会存在的,那些被单独拎出来的瞬间,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所以我想,很多“瞬间”的力量常常被我们夸大了,因为有一个完满的,甚至伟大的结局,人们才热衷于放大过去的任何一个细节,强行把细枝末节的东西作为理由,因为这样的修饰是万无一失的,是安全的。

这样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其实是我们基于当下生活的一种非常主观的判定。所有的瞬间都是同样重要的,正如芥川龙之介说:“删除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对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撤销了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分钟,我都可能成不了今天的我。

或许有的人会说,如果人生中都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决定命运”的时刻,那该有多无聊啊?

其实我认为“决定命运的瞬间”有,绝对有,但如果真要拎出来仔细分析,或许会让你感到失望。

昨天我在看GQ杂志编辑王锋的《愿你道路漫长》,里面提到一段话:

“原先以为,才华是一个门槛,后来懂事点,觉得勤奋是你的一个门槛,再往后,当知道自己既没才华也不够勤奋的时候,发现时间也是一个门槛,一件事,你坚守了足够长的时间,总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不在于名利,不在于你到底做了多大的事,而在于你知道自己有所成就,也知道了自己的本分和局限。”

就拿刚刚结束的高考来说吧,我相信二十几天之后,肯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我不带褒贬地说,有的人进入数一数二的名校,头顶光环开始全新的生活,有的人在三本甚至专科学校里依然开始全新的生活,曾经的同路人开始分道扬镳。

这样的事实非常残酷,但这就是事实。

我见过很多大学生,我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沉浸于自己过去的某一段经历里一直走不出来。

古人有一个成语叫作“刻舟求剑”,我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说的是拘泥不知道变通。其实客观现实早就变化了,但仍很固执地坚持着一件事。

每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过去很失败的时候,你要去想,其实我们是坐在一条船上的,船是始终行驶在水上的,虽然那个船上的刻记一直都在,但你肯定不是曾经的那个你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请你保持对“此刻”的尊重,不要让过去成为此刻的借口,不让未来的自己为此刻买单。

什么意思呢?我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

我觉得在恋爱中,有两句很酷的话。

第一句是:“爱过。”

我们是真心相爱,但我们也是真正不爱了。套用一句歌词是:“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

第二句是:“我们又不赶时间。”—出自电影《志明与春娇》,这句话的前一句是“有些事我们不用一晚都做完的”,大概意味着,我们对于当下是有安全感的。我不想去过多地捆绑我的未来,我只专注于当下的时刻。

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此刻,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努力不被过去牵绊,也不把力气放在空想上,更多地去感受此刻,感受当下存在的力量。

如果真的有一个决定性瞬间,我想它的名字就叫作。

感谢我们拥有着彼此的。

喜欢别人是一种本能, 喜欢自己是一门学问

写给妹妹的一封信

亲爱的妹妹:

见信好!

很多年前听一期电台节目,听到柏邦妮给妹妹写了一封信,那时候我才十五六岁,也很想给当时才上小学的你写一封信。无奈那时候我小你也小,想写却不知如何开始。

等到你也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二十岁出头,不知怎么就成了一个文字工作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脑上敲下这篇文章的开头,我想,大概是时候写这封信了吧。

我今年大四,你正上高一,我们之间相差六岁,在各自的年纪里做着理所应当又有些乏味的事情。

虽然我们联系的次数很少,但每次通电话,你如同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样子让我很感动又欣慰。你愿意和我分享那些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一次失败的月考、一场热闹的同学聚会、一个让你感到害羞和困惑的男同学,或者仅仅是某一个历史或者地理的知识点。虽然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已显稚嫩,但我仍觉有趣。

不知道你记不记得,七八年前,我把本来已经送给你的小贴画撕了。你哭了好久,我还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因为“那本来就是我的”。那个时候的我自私、敏感、不懂事,没有安全感,对你的存在抱有些许的敌意,并没有意识到你是完全无辜的。随着自己慢慢长大,离家越远,那些埋怨都开始纾解,我反而变得包容、柔软,对一切关系都怀着感恩之心。

你是我珍惜的人。我是看着你从“小毛毛”长成大姑娘的人,我是那个并不常在你身边,但愿意一直陪伴你的人。

你的枕边书从《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们》变成了某系列言情小说,那些带着蝴蝶结和小动物的发带被收进了盒子;你开始穿胸衣,不再收集彩色胶带,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看自己的面容和身材;你开始写日记,开始偷偷和某个男孩子发消息,用有些拙劣的理由谎称和女生出去玩。

我看着这些熟悉又遥远的举动,不得不告诉自己“妹妹终究是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会有点难过,人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心疼自己的成熟,却对别人渐渐远去的天真而感到失落不已。

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我想陪伴的意义远不在于空间上的靠近,而是一种内在的支撑感。就像给从来没有游过泳的人套上救生圈一样。我所能做的,是在你与生活真正交手之前,尽可能地以我的视角,将这个世界分享和预告给你罢了。毕竟往后的路,还是需要你自己去走。

你就读于我待了六年的学校,我很明白你现在的处境,现在高中的升学压力比我们那时大多了,需要每天面对试卷、分数、排名、老师期盼的眼神、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比较、爸妈的唠叨和叮嘱,这些构成了你们这个年纪的压力和烦恼,不比有着房贷的年轻白领好到哪里去。

你说你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不知道你是否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人生总是那么艰难吗?还是只有小的时候是这样?”

里昂回答玛蒂尔达:“总是如此。”

这个世界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变得有些浮躁,有些喧闹,充满了利益和欲望的泡沫,大部分人不明所以地拼命往前赶,追逐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光鲜,可是人生的好坏哪有固定的标准呢?

我不想再去告诉你要努力,追求什么样的排名,什么样的成绩,如何优秀,而想在所有人告诉你该如何往前奔跑的时候,提醒你停下来看看自己,不要变成你讨厌的样子。

这样的生活“预告”会不会有些悲观了?但我相信你仍然会感兴趣,我经历过这样的心理状态,正身处封闭环境,却渴望逃离。你现在正处于渴望与外界交手的年纪,所以我今天不打算和你说成绩与排名的重要性,而想告诉你一些可能离你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你终究会遇到的事情。

首先是“爱情”。

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有男朋友,但我觉得一定有男孩子喜欢你,这很正常,不要为自己的感情感到羞愧。

喜欢上一个人是本能,但是“如何喜欢别人”“如何在喜欢别人的同时喜欢自己”,则是一门学问。

我并不反对你早恋,但我不希望你觉得爱情就是一切。你必须明白你的每个人生阶段里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爱情并不能让你坚实地站在大地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是一件生活的战利品,不要把对于生活品质的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父母会老去,你会独立,也不要相信某个男人“我养你”这样的话。你需要找到能够真正支撑自己的东西,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不要随随便便地爱上一个人,也不要随便放弃一段感情。真诚地对待你选择的人,但是在爱人的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爱好,有自己不为人转移的追求是一种迷人的特质。

再一个是“独立”。

小时候你是我的“小跟班”,你学着我画画,写小故事,披着被单扮女侠,我们一起拿着硬纸板做武器满屋子打闹。爸爸总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因为你是妹妹的榜样。”爸爸总对你说:“你要好好学习,姐姐是你的榜样。”

说实在的我真不觉得自己很优秀,也不希望给你的未来导航,更不需要成为你的榜样。有一天你告诉我你想去做设计,你发现家里的插座设计得很不合理,有改进的意见。我内心欣喜不已,说不定你的未来或许要奔着自己的方向去了。

要记住,你永远有着追求自己所爱的权利,不需要让“成为谁”或者“超过谁”变成你前进的理由,要相信“梦想”这样俗气的措辞,相信“坚持”这样有些土的方。要努力地更新自己,多看书,多思考,培养自己身上独特的气质。

独立,自爱,又有自己的原则,却又不能不近人情,因为美是一种亲切的感召。

还有一个是“野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之前很火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我很庆幸我们的父亲并不是那样一个极端严厉的人,但他在我们身上寄予的厚望并不少。他是谨小慎微的人,对于一个标点都很严谨,自然理解不了你因为粗心而做错的英语选择题。我们的父亲是成功的,但他的人生里也有很多遗憾和失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真的想把自己缺失的部分在我们身上补回来。

你已经很懂事了,学习和生活都不用家人操心,可我还是希望你长成一个温暖、善良,但不那么安分且心气高的女孩子,最好带着一点点野心,这个词或许你现在看来有点尖锐和嚣张,但随着你渐渐成长会发现它是个好东西,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你需要去争取,去靠实力说话,哪怕一句话都没说,别人也能看见你。

但千万不要耍手段和玩心机,这和玩游戏作弊一样没意思。

你的野心不是针对别人,而是征服昨天的自己。姐姐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深知这样的选择需要付出的代价,会过得很辛苦,但至少每一步都是自己争取而来且踏实走过的,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以前你小,我也小。那时我不懂得该如何去爱自己的亲人,后来我长大了,那种惺惺之心才忽然泛滥。我或许不是一个好姐姐,从小并没有照顾你很多,陪伴你很多。

我去过很多地方,给你寄过很多张明信片,每张都无一例外地落款:爱你的姐姐。这句话是可以兑现的,如果你以后想往外面飞了,就尽情地往外飞吧,去见见世面,去恣意生活,去享受年轻的好时光和所有奋斗的日子,但你要记得,难过的时候、撑不下去的时候,要回家,要打电话给我。姐姐永远在你的身后。

我当然希望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有美满的幸福家庭。

但我更希望在所有人都给你打强心针的时候,我能成为你的镇静剂。我希望能教你平和、柔软、热情地面对一切生活中的好事、坏事,永远不要放弃对未来的虔诚。

相信我,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将来也会成为一个漂亮、可爱的女人。

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

爱你的姐姐

2017.9.20

二十二岁相信的东西,是想要用一生去拥有的

直到二十二岁结束也没完成的一件事:文身。

作为一个打耳洞都要深思熟虑的人,我并不觉得这个想法是一时兴起或者好玩。去年在凯恩斯的民宿,隔壁住了一个金发碧眼、有些壮实的年轻女子,我在车库收拾行李,她看我是新房客就来帮忙,她撸起袖子,手臂上大大小小的奇异图形和文身线条缠绕到了指背上。

我夸她的文身酷,她建议我也去文一个,我解释说自己虽然成年了,但是个包,怕痛。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爸不让,于是也就没敢。

她帮我出主意:“我见过很多日本女孩会文在侧腰或者大腿上,一个很迷你的小图案,被衣服遮着,不会轻易被发现。”

我说我想文在身上的是一句普通的歌词,出自Lana Del Rey的那首Cherry:

“My cherries and wine,rosemary and thyme.(我的樱桃美酒,迷迭香和百里草。)”

“是什么意思呢?”她问。

“就是一句歌词,我觉得她唱这一句的声音特别好听。”

“我觉得或许文图案比较好,歌词的话,万一你以后不喜欢了怎么办?”

“二十二岁相信的东西,是会相信一辈子的。”

Taylor Swift在《22》里唱:“We're happy, free, confused and lonely at the same time.(尽管我们感到困惑与孤独,却仍旧幸福与自由。)”

我的二十二岁也差不多,清醒、沉醉五五开,有闲散和释然,也有焦虑和反省。

习惯了“单打独斗”,习惯了按自己的策略生活和发展的我看似有主见,但在很多事情面前迷茫依旧。2018年是我比较偷懒的一年,因为处于某一种舒适区,很多东西看似来得容易,一个接一个,都没有给我任何逼仄缺乏的感觉,让初入社会的小年轻容易轻敌,面对自己的人生太过于心高气傲,把所有的野心在前几步就花光。

二十二岁这一年感觉自己不像二十一岁时那么大步向前,无所畏惧。这反而像是停留在原地,拍拍身上跌倒时沾染的灰尘,顺便打了个盹休息了一会儿,准备摸着自己的天花板上路,并且要面对人生前路的无尽分岔。

这一年多的是反省以及思考反省过后的策略。

我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一些自己认为珍贵但易碎的东西,照例与大家分享。

“得学会接受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时刻做好人。”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如果你在一个人的故事里成为好人,那你在另一个人的故事里会是坏人。”

越长大我们越容易陷入某种“两难”境地,因为世界很复杂,人心也是如此,若拿着扁平的标准去衡量立体的事物,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困惑。

成长意味着我们拿着一把两边是刃的匕首,只能刺向一个方向,是“伤害”他人以求自保?还是牺牲自我来保护他人?

当我们只能在委屈别人和委屈自我里选择一个时,我们认知里的善良必然会受到挑战,我们必然会陷入自我的折磨。

理解世界的游戏规则,面对一切尽量通过公平竞争去取得。选择自己认为对的,然后自负盈亏。

不用执着于“我这样做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降低伤害已是万幸。人的阴暗面虽然可怕,但也平常。

理解人的复杂多面,真心本就瞬息万变。

“在艰难的时刻不如侧身而行, 偶尔弯腰也可以。”

2019年也会是大环境较为低迷的一年,周围很多做好创业准备的朋友都打算收拾收拾回去上班了。作为一个暂时的自由职业者,我非常理解他们,理解的同时也瑟瑟发抖。自由的代价就是当大环境(市场)波动的时候首当其冲,没人保护我,我就坐在浪尖上第一个被晃荡出去。

我说的就是关于钱。说实话今年看到支付宝账单的时候吓了一跳,也不知道自己去年什么时候赚了这么多钱,也不知道自己是花在了哪里,但花掉了就是花掉了,享受过了,就得承担带来的所有风险。

今年需要学习节俭,所以我早就做好了消费“降级”的准备,很少走入星巴克,代替品从瑞幸换成了7-11买二送一的美式咖啡。觉得自己得收起一些无用的矫情,冬天来了就要过冬,躲在房子里看书也挺好。

我以前很害怕集体性的艰难时刻,后来才慢慢缓过劲来,其实相较于一个人默默地崩溃,大家一起崩溃、低迷有时候反倒不会太惨,这是一种被稀释的悲观:“反正大家都这样,也没必要那么焦虑,做好自己就行喽。”

大环境低迷时是学习和积累的好时候,有自己的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此刻即未来。”

得出这句结论让我感到有些沮丧,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有些追求、对个人成就较为偏执的人,我是无法心平气和地一直在家里休息了。

我一直感谢几年前不明所以地什么都尝试、什么都不怕的自己,才让我今天有了那么一些信心和谈资,做事情的时候轻松、顺利了那么一点。

在骄傲的同时焦虑一点都不会少,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让人生持续保持前进的姿态,就必须做好当下所有选择的事情。

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引起质变,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就必然免不了乏味的重复和突破舒适区的痛苦以及独自练习的孤独。现在承担的每一份重量都是在为未来某个时刻减负。

人生环环相扣,对此我毫不怀疑。

“谨慎地面对一切可以快速有回报的事物,捷径有时候意味着提前透支。”

上次我去杭州出差和大力吃了个饭,她一直开玩笑说很希望自己今年三十岁,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过来了,二十八九岁的时候遇上了公众号,生活一下子变好,也会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升级。

她担心过早碰上的好运气会让人提前消耗灵气和天赋,被快速的成功捧起来,又要独自收拾红利过后漫长的失落。

我完全理解她的意思,我也会特别谨慎地面对所有“快速取得结果和成绩”的事情。快钱赚多了,快速地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人就容易心高气傲起来,高估自己,低估生活,并且把一切事物都想得简单。

博主@罐头辰关于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有一段言论:“KOL们,或是误打误撞,或是个人机遇加上努力,或是家庭与关系带来的资源,甚至是以上的条件兼有之,让你们和最底层的老百姓拉开了生活条件的差距,甚至有人以此作为跳板实现了阶级跨越。”

一直很幸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偶然碰到了一些机会,让我觉得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不太一样,虽然并没有赚到什么大钱或者大的名气,但给我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改变:自信心、表达能力、机遇、眼界或者说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很容易将其他事物的光芒误认为是自身的光芒,这是必须时刻反省和掂量的事情。我们需要搞清楚脚下是自己亲自垒砌的砖,还是时代和市场带来的短暂泡沫,不要等到泡沫爆炸,从自以为的虚幻高度跌落时才开始慌张。

我认可罐头辰的观点:“KOL这个身份只是一个跳板,可以用它来换取一些资源,做自己喜欢、擅长、实现理想的事情,而非把它作为职业本身。”

还是得把最终目的放在自我的积累和提高上,人不能只靠风口和运气活着。

特长不是天赋,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和打磨的结果。

我想把那种被别人甚至自己都定义为“运气”的东西变成名副其实的一场交易,因为很公平。

“有相对稳定的信息源, 与欣赏的人比肩而立。”

我有幸参加过一些奇怪但好玩的活动,见到了一些网红与业内大V,了解过一些行业套路,对眼前所见的完美人设都会习惯性地保持距离。

年轻的时候对“价值观”有强烈的需求,因为表达能力赶不上表达欲,而自身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辨系统,于是很容易追随或者崇拜某人,很容易误把他人当信仰。

之前看采铜老师的公众号里有一段文字:“一个人走完一生都要经过一重又一重的关隘,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孤身一人,纵身一跃。”其实绝大部分的人对另外一个人的价值观并没有那么多的好奇心,仅仅是因为他们陷入某种迷茫的境地,需要一份“参考答案”。人们关注的还是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东西。

我是一个对他人缺少好奇心的人,一直以来也觉得“事不关己”没啥问题,现在才觉得其实这样也不太好。人是所有奇妙的源头,如果有一个较为相信且愿意追随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对人的好奇心会推动我们尝试并且了解一个之前并不属于我们的世界。

在某一段时间内,关注几个你认可的人(看书、看电影、听讲座、交朋友,关注微博上的博主都算),看一看他人的思想动态,比对和学习,在追随里获得更新自我的能量。

不过需要保持一种健康的距离,任何最好的关系,都是平等且可以交谈的,换而言之,比肩而立。

“我所理解的浪漫:在平凡短暂的生命里相信对自己而言的永恒。”

二十二岁的时候,人生出现了一些小的转折,遇到了一些人和机会,让我打量起自己的未来,忍不住刻薄,又忍不住温柔。

刻薄在于,我知道生活很艰难,无能为力的事情很多,我还很年轻,但我没有时间矫情,因此过多的情绪化在自己看来都是可笑的。

温柔在于,好像建立起了自己的价值观堡垒,做的每一个选择或许在外人看起来不合时宜、不正确或不划算,但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得到合理且清晰的解释。

我常常被一些人说过于“理想主义”,又被另外一些人评价为“可怕的理性”,可能这两种特质我都有吧,它们并存于我身上,让我拥有更丰富的侧面,在面对这个让人无奈的世界时还有一份对自己而言的热烈。

我是一个追求浪漫的女孩,对我来说,浪漫其实是一种私人的可能性,是唯心的、超出常理的,我相信它是平凡短暂的生命里存在的永恒。

向内的勘探即将结束,我也该重新对世界怀着某种好奇心。

对于二十二岁,我也没什么想说的了,既然已经平稳降落在二十三岁,我感谢自己有能力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个文身,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落在我的手臂上,因为它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句歌词。我没有告诉那个女孩,我的樱桃美酒、迷迭香和百里草到底意味着什么—

“My cherries and wine,rosemary and thyme.”

大学里总要经历两次内心崩溃

2019 03.25

这几天忙着第二款周边乱七八糟的琐事,加上忽然的出差任务打乱了计划,凌晨一点多的时候我才好不容易钻进被窝。初春南方的室内空气冰冷,我手脚微凉,戴着一次性的发热眼罩,希望借助那点温暖快速放下手机睡去。

手机在枕边嗡嗡作响,以为是工作上的缺漏,我赶紧拿起手机阅读消息,是读者半夜发来了私信。

那个女孩子用不带逻辑的文字把自己贬损到体无完肤之后,把所有的失望情绪都倾泻在了我这个陌生人的手机上。她说自己一个人在宿舍的被窝里偷偷哭,打完这些字之后,脸上刚涂的水乳都冲没了。

我猜她明天早上一定还会按时起床,带着微微红肿的眼睛独自去上课,避开人群,塞着耳机,就这样一个人走着。别人问她怎么了,她会微微笑着说没事,没睡好。

对于昨晚的难过,她什么都不会说。

我没有回复她,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关上手机闭着眼睛躺着。我好像做梦了,梦到自己走在我大学时宿舍通往教学楼的那一条长长的柏油路上,去十足(超市的名字)买个三角饭团加一罐咖啡,穿过宿舍楼的铁门,路过那些山茶花树,踩着阳光底下映着斑驳的影子的砖块,塞着耳机,夹着日程本和书,背着挎包去图书馆上自习。

最寂寞的那段时间,我听Lana Del Rey 和Leonard Cohen的歌,有时候也会听Agnes Obel,他们的声音让我放松, 有时候会让我减少一些焦虑。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常常坐在第二排或者第三排最左边的位置,那样离黑板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可以和老师互动,也可以偷偷玩手机、看闲书。

很多时候,我的左右并没有其他同学,我的其他三个室友坐在一起,刚开始我会觉得这样有些奇怪,被人看见不太好吧,后来也习惯了。上课嘛,一个人的事情。不过老师让分组讨论的时候我也会有些不安,毕竟我常常需要临时找人“搭伙”才能避免落单的尴尬,好在那时候班上同学待我不薄,总会主动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

失去了几个人的情谊,换来了其他人的善意,现在想想也挺不错。

这些平常不过的场景曾日复一日地出现,如今闭上眼睛我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因为那时候的我看上去表面很平静、淡定,甚至给人活泼开朗的印象,内心却常常陷入一种自卑、迷茫和手足无措的悲伤。

这样说可能有点矫情,但我想大多数人会明白。

进入新环境,遇到新的人,我们开始用新的事物来反观自己,忽然发现这个自己是如此不好,就像那个女孩的“自我控诉”:

“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开心的值域变得好高,觉得自己属于那种不喜欢、不讨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遇事总是摇摆不定,觉得自己一无所长,平庸至极,不会唱歌不会画画不会跳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东西。

“希望得到关注,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又会感到不自在。不好意思向爸妈要生活费,感觉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但又赚不到那么多钱,很多时候只能憋着哭,还不能哭出声。”

自我但又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开始慌乱,于是手足无措,于是被种种压力逼到某个境地,内心无处求解,在外界无从找到发泄的地方。内外都堵塞的时候,内心便开始崩塌。

我很能理解她。

因为我大学里经历过两次“崩溃”,说得好听点,叫作“打破了对自己的固有认知”。

第一次崩溃来自失败的人际关系,一段失败的宿舍关系直接让我重新解剖了自己,然后用一年的时间把所有湿漉漉的心情洗涤晾晒干净。

具体的事情一些老读者应该知道,我不加赘述,总之是关于宿舍矛盾,让我在一段或被动或主动的孤立状态里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我是否需要违背自己的直觉和脾性维持关系的稳定?”

没有人和我站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我觉得我是对的,那我只能和我自己站在一起。

第二次的崩溃来自自己的软弱,其实是很具体的事情(这样说来竟有些好笑),那时候我们学校的电台正在招聘新一批的干部,其实我是对电台抱有巨大热情的人,但我害怕去竞选,因为我非常害怕与人产生冲突,哪怕是竞争关系都让我非常不舒服。

但不服输的性格又不允许自己一直待在原地毫无作为。纠结再三,我放弃一切,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后来我就开了公众号,做了电台,做了许许多多我以为我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东西看上去让人(包括我自己)有一种我过得很好的错觉,但只有自己知道,拿gap year(间隔年)换按部就班地读书,拿自由职业换找稳定工作,其实我是在铤而走险: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推出轨道,一步一步地在开垦里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需要生活在“规则”之外的人。

规则是什么?规则有时候不是正确的代名词,而是大部分人选择的集合。

我们其实不一定要活在规则之内,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规则。

但这个过程很辛苦,因为我们不仅要抵抗种种变数,还需要克服“违背规则”带来的压力和心虚。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没有为什么。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能够坦然地为自己所有的选择做出合理的解释,成功自洽,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

我在大学的时候做不到这些,我反复犹豫,反复地在想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应该按照他们希望的样子生活着。

我发现我做不到。

那就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未知变数吧。

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去逛圆明园,我们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晒太阳,几只患有眼疾的流浪猫在草坪上打滚、小跑,我们并排坐着,望着远处的居民楼顶发呆。她说:

“维安,你是一个在大学里忽然自我意识爆棚的人。而我是到了大学毕业才忽然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我望着远处的云,眯着眼睛思索“自我意识”这个词。

“对,”我说,“是这样的。”

前几天在豆瓣里看到用户愚小姐的一段话:

“我们或早或晚都将有意识地察觉到自我的存在,我觉得它是我们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发现自我。

“成为真实的自我而迈出的第一步,是我们第一次愿意接纳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愿意在自我与集体冲突的时候,跟从自己真实感受而选择的力量。”

就像山本耀司那句广为流传的“自我”定义:

大学阶段是很神奇的四年,每个人都可能在这段时间遇到一些事情,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他们或许不会惊艳,甚至让你痛苦和纠结,但一定可以帮你了解到你自己是谁,你需要什么,你要往哪里走。

如果没有企图出逃的野心,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那条捆绑我们的绳子的存在。

那条绳子一直在那里,一定有一些时刻被我们无意中碰到,最开始我们会隐隐觉得不舒服,后来觉得痒痒的,再后来勒得我们有些疼,直到最后,会有窒息的感觉。

要么选择做一个从未意识到绳子存在的人,要么去剪断它,与他们对抗。

内心的崩溃不可怕,真的,崩溃其实是一种新的开始。

你在重建自己。

张姓爸爸给娃起5个字的名字,浪漫又好听,网友:父母很恩爱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相信不少人曾问过自己的爸妈:“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所准备的爸妈也能将名字的来源说得头头是道,但那些“随意”取名的爸妈却是哑口无言了。

也有不少人学生时期也有过“给娃取名字”的幼稚行为,毕竟有句稍微肉麻的话叫:“遇到ta时,连娃的名字都想好了”,其实给小孩取名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些名字就很有意思!

爸爸姓张,给孩子起5个字的名字,浪漫好听还不会重复

行浪漫主义的人,干啥都浪漫,包括给娃取名字,像“杜浪漫”这样的名字就是浪漫吗?并不,那啥样的名字才叫浪漫?看看这名字就知道了。

一个张姓爸爸给娃取的名字在网上走红,这个名字走红的原因一是特殊,二是好听,三是浪漫。

这位爸爸给孩子取的名字叫“张朝朝暮暮”,这“朝朝暮暮”大有来头,听着就浪漫,出自被称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的名著《高唐赋》,里面写到巫山神女的外形“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早上是云,晚上成了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听着更是朗朗上口。

读过秦观《鹊桥仙》的也都能背下这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毕竟这样的感情太浪漫了。

还有这句被网友们“传颂”已久的“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三千世界里我只爱三样东西:日,月,和你。“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后面这句话堪称殿堂级的甜言蜜语了,这么一说不就等于这个“卿”是这三样东西了嘛,多浪漫!

总之,“张朝朝暮暮”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和浪漫。网友们也为这个名字“吵”了起来。

部分网友认为这样的名字独特又浪漫,很有辨识度又好听,还不会重复,父母一定很恩爱,超级赞。

也有人认为5个字的名字很少见,这样特立独行真的好吗?还有的网友已经把孩子的未来给“脑补”上了:作为班上名字最独特的孩子,经常被老师提问是必须的、写试卷时写名字是最久的、指不定还会因为特别被同学嘲笑或取小名……

总的来说,这娃太惨了。还有些网友开始了“取名大赛”,按这样的思路,网友们取了一箩筐有意思的名字,比如:梁陈美景、李直气壮、凌霄宝殿、孟浩然之广陵……

盘点那些有意思的名字,自家娃取名也可学习!

1.走“古风路线”型

取名字有“男楚辞女诗经”的说法,有些父母在给娃取名的时候也会“引经据典”,比如参考《诗经》和《楚辞》,挑一些好字好词作为孩子的名字。

于是这些孩子的名字有明确的出处以及浓浓的古风气息。比如常见的“依依”一名,就出自《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望舒”出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这些古风名字有文化韵味,从来都不会过时。

2.秀恩爱型

俗话说,孩子是夫妻二人的爱情结晶,感情深且又讲究浪漫的父母从来不会放过“秀恩爱”的机会,发朋友圈的“秀”只是一时的,但在孩子身上的“秀”却可以是永久的,于是他们把主意打在了孩子的名字上。

一代女神林青霞的女儿叫邢爱林,光看这名字就有一股狗粮的味道,因为她的老公是她的头等大粉,林青霞生孩子后,邢李原就定下了这个名字。

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比如“李念覃”“秦慕晓”等等,不管是男是女都适用。

3.爱国型

有些家长全身散发着一股正义气息,他们的思想高度一般人不能比,保家卫国是他们人生的一大目标,给娃取名更是讲究爱国。

“爱国型”的名字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层出不穷,其实现代也不过时,比如叫“李爱国”的名人并不少,国强、邦国、家宝这些大领导的名字也都属于心系国家的“爱国型”。用名字来暗示孩子要“为国奉献”,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给娃取名其实并不是件难事,但也要家长们可不要随意。给娃取名字时应力求简洁,不搞特殊,比如生僻字异形字、4个字以上的名字等,同时注重名字的文化寓意,最后要多读几遍,注意谐音。

娃的名字好意味着家长的水平高,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取名时真的要多上心哦!

今日互动话题:你听过最好听的名字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足坛百家姓》之“梅”家军最佳阵容

前面有网友提意做一起梅家军,说梅西加入里家军太牵强了,确实如此。足球记忆如同我们的青春记忆,我们一起看各路家军,帮我们一起回忆我们曾经看过的球星,追过的球星。敬请大家一起回忆,找出那些我们记忆里的球员。前20多期我评选了姓马的,姓米的,姓范的,姓巴的,姓埃的,姓罗的,姓阿的,姓李的,姓卡的,姓德的,姓斯的,姓萨的,姓西的,姓里的,姓萨的,姓拉的,姓哈的,姓高的,贝家军,姓布的,维家军,姓奥的,姓克的,姓帕的,姓内的,姓博的,姓雷的,姓佩的,姓坎的。今天将继续带来这一系列,球员中文翻译名字以梅开头的球员,希望大家积极互动讨论。你的心仪之人有没有进入梅家军?

门将:梅利耶

伊兰·梅利耶(Illan Meslier ),2000年3月2日出生于法国洛里昂,法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门将,现效力于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利兹联足球俱乐部。这位小将身高197cm,反应神速,天赋异禀,在他身上仿佛看见了年轻时范德萨的身影。梅利耶于2017-18赛季升入洛里昂B队,2018-19赛季升入洛里昂足球俱乐部一线队。2019-2020赛季,梅利耶被租借至利兹联足球俱乐部。2020年6月27日,利兹联将梅利耶买断。2021年8月13日,利兹联官方宣布与梅利耶续约至2026年。刚刚22岁的他已经为利兹联队出场77次,加上在母队洛里昂出场30次。这个年纪门将五大联赛出场过百实数罕见。

后卫:梅克斯

菲利普·梅克斯(Philippe Mexès),1982年3月30日出生于图卢兹,法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中后卫,曾效力于欧塞尔足球俱乐部、罗马足球俱乐部、AC米兰俱乐部。菲利普·梅克斯出身于法甲俱乐部图卢兹,十六岁加盟法甲的欧塞尔。当时他已备受多家国内和海外俱乐部斟介。在年仅18岁时便成为欧塞尔主力,被誉为法国的“新布兰克”,24岁时候的梅克斯有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超乎其年龄的成熟,2002年,梅克斯入选了桑蒂尼执教的法国国家队,并在2003年参加了在法国本土举办的联合会杯。2004年梅克斯转会罗马,梅克斯在罗马的第一年似乎真的被“浪费”了。但是在随后一个赛季他的成长之快是有目共睹的。沃勒尔担任主教练期间,给予他很多照顾,斯帕莱蒂对他也寄予了好大的希望,他是罗马后防的绝对核心,罗马的防守战术围绕他展开。梅克斯在罗马的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后方统帅,梅克斯拖后以保持阵型的完整; 一般后卫不具备的脚法,也是他的优势,后场的长传往往能直接撕开对手的防线。2010-2011赛季罗马队易主,梅克斯与球队合同到期,离开心爱的罗马队自由转会AC米兰,总共代表米兰在意甲联赛共计出场81场,贡献6球。2016夏季合同到期后成为自由球员,并宣布退役。梅克斯曾以主力身份参加过12年欧洲杯,生涯共为法国出场29次,打入1球。

后卫:梅尔贝里

梅尔贝里(Erik Olof Mellberg),1977年9月3日 出生于瑞典,瑞典职业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后卫。梅尔贝里少时效力于家乡的古尔斯蓬队,被瑞典足球超级联赛的代格福什IF(瑞典语:Degerfors IF)选中。1997年,代格福什降级后,梅尔贝里转会至AIK索尔纳。但他在AIK索尔纳也仅仅效力了10个月,之后便加盟西甲球队桑坦德竞技,之后再英超维拉踢了7赛季是后防主力核心,优异的表现还力压伊布,拉尔森,永贝里等名将获得03年瑞典足球先生。之后辗转尤文图斯,奥林匹亚科斯,比利亚雷亚尔。梅尔贝里自2000年开始为瑞典国家队效力。他曾代表瑞典队参加过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三届欧洲足球锦标赛,以及2002年和2006年两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其国家队生涯中,梅尔贝里共出场90次,打进4球。梅尔贝里2013-2014赛季效力于瑞典哥本哈根足球队,现已退役。

后卫:梅策尔德

克里斯托弗·梅策尔德(Christoph Metzelder),1980年11月5日出生于德国哈尔滕,德国前男子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后卫。梅策尔德是一名身高力壮的典型德式后卫,弹跳和卡位优秀,头球能力出色,对高空球有很强的统治力。尽管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重大的伤病,导致之后的爆发力和速度有所欠缺,但由于其能胜任后防线的所有三个位置,因此他可以利用他的大覆盖面积能力进行弥补。1986年,梅策尔德加入德国哈尔滕足球俱乐部青训营开始足球生涯,之后辗转至沙尔克04足球俱乐部和普鲁士明斯特足球俱乐部青年梯队效力。1999年,梅策尔德升入普鲁士明斯特一线队开始职业生涯。2000年,梅策尔德转会至德甲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2001-02赛季,梅策尔德帮助多特蒙德夺得德甲联赛冠军,并荣膺欧洲最佳新秀奖。2007年,梅策尔德自由转会至西甲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2007-08赛季,梅策尔德帮助皇家马德里夺得西甲联赛冠军。2010年,梅策尔德自由转会至德甲沙尔克04。2013年5月,梅策尔德宣布退役。2001年8月至2008年6月,梅策尔德代表德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共出场47次,参加并夺得过2002年韩日世界杯亚军、2006年德国世界杯季军以及2008年奥地利瑞士欧洲杯亚军。

中场:梅里诺

米克尔·梅里诺(Mikel Merino),全名米克尔·梅里诺·扎曾(Mikel Merino Zazón),1996年6月22日出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西班牙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后腰/中前卫,现效力于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的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2015/16赛季,梅里诺代表奥萨苏纳俱乐部联赛出场34次,有4个进球,奥萨苏纳排名西乙第六名。2016年2月16日,德甲多特蒙德俱乐部官方宣布球队签下西班牙小将梅里诺。2016/17赛季,梅里诺在多特蒙德的出场机会寥寥。在德甲以及德国杯的比赛中总共只获得9次出场机会。2017年7月28日,德甲多特蒙德俱乐部以及英超纽卡斯尔俱乐部同时官方宣布,多特蒙德的西班牙后防小将梅里诺租借加盟纽卡斯尔。2018年夏天,梅里诺以1200万欧元的价格转会至皇家社会,在这里他发挥出色,是球队中场核心。2020年7月22日,皇家社会官方宣布与球队主力中场梅里诺续约至2025年。2015年夏天,梅里诺跟随西班牙U19青年队获得了欧洲冠军。2021年8月7日,米克尔·梅里诺随西班牙国奥队获得东京奥运会男足亚军。

中场:梅雷莱斯

劳尔·梅雷莱斯(Raúl Meireles),全名:劳尔·若泽·特林达德·梅雷莱斯(Raúl José Trindade Meireles),1983年3月17日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葡萄牙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场。曾效力于博阿维斯塔、波尔图、利物浦、切尔西、费内巴切等球队。梅雷莱斯出道于葡萄牙博阿维斯塔队,2001年升至一线队。2004年夏天被葡超豪门波尔图签下,在效力波尔图六个赛季期间,梅雷莱斯成为球队核心,共代表波尔图出场192次,攻入19球,帮助球队夺得4次葡超冠军、3次葡萄牙杯冠军和3次葡萄牙超级杯冠军。2010年夏天,梅雷莱斯以1400万欧元的身价转会加盟利物浦。2010-11赛季,梅雷莱斯各项赛事代表利物浦出战41次,攻入5球助攻5次。2011-12赛季初,梅雷莱斯代表利物浦在英超联赛出场2次,联赛杯出场1次。2011年8月,梅雷莱斯向利物浦提出转会申请,最终以1500万英镑加盟切尔西。效力切尔西一年间,梅雷莱斯共出场38次,打进6球。2012年9月,梅雷莱斯转会土超球队费内巴切,2016年7月在此退役。

中场:梅洛

费利佩·梅洛(Felipe Melo),全名费利佩·梅洛·德·卡瓦略(Felipe Melo de Carvalho),1983年6月26日出生于巴西沃尔塔雷东达,巴西足球运动员,司职后腰。梅洛有着出色的中场防守和分球技术,身体强壮,斗志顽强,技术出众,梅洛原本是一个几近完美的进攻型后腰。是一名猎狗型的后腰。球风比较粗暴,在刚刚登录意甲的首个赛季,梅洛就以凶悍的球风领到了惊人的3张红牌和17张黄牌。他攻守平衡有后排插上的能力比较像以前阿森纳的吉尔伯托。2001年费利佩·梅洛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巴西国内的弗拉门戈队,两个赛季中他为球队出场24次打进3球。2003和2004年他又先后在巴西克鲁塞罗和格雷米奥队效力,之后效力西班牙的马洛卡足球俱乐部、桑坦德竞技足球俱乐部、阿尔梅里亚足球俱乐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土耳其的加拉塔萨雷足球俱乐部、意大利的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巴西的帕尔梅拉斯足球俱乐部。随巴西国家足球队获得2009年联合会杯足球赛冠军,并以主力身份参加了南非世界杯。

中场:梅西

利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全名利昂内尔·安德烈斯·梅西·库西蒂尼(Lionel Andrés Messi Cuccitini),昵称里奥·梅西(Leo Messi),1987年6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圣菲省罗萨里奥,阿根廷足球运动员,司职前腰/边锋影锋,中锋。现效力于法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 。2000年,梅西进入拉玛西亚青训营。2004年,梅西与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签下职业合同 。2009年,梅西帮助巴萨加冕六冠王,个人首次荣膺金球奖。2011年,梅西帮助巴萨加冕五冠王 。2012年,梅西以91粒正式比赛进球刷新足坛自然年进球纪录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连续第四年荣膺金球奖。2015年,梅西再度帮助巴萨加冕五冠王,个人第五次荣膺金球奖 。2019年,梅西第六次荣膺金球奖 。2021年8月,梅西自由加盟巴黎圣日耳曼;11月,梅西第七次荣膺金球奖。2005年,梅西帮助阿根廷U20青年队夺得世青赛冠军。2008年,梅西随阿根廷国奥队夺得北京奥运会男足金牌 。2014年,梅西帮助阿根廷国家队夺得世界杯亚军,个人荣膺世界杯金球奖。2015年至2016年,梅西随阿根廷国家队连续两年折戟美洲杯决赛 。2021年,梅西随阿根廷国家队夺得美洲杯冠军,并且9月10日世预赛梅西上演帽子戏法,以79球超越贝利成为南美国家队历史射手第一人。梅西共为巴萨一线队在正式比赛中出场778次,打进672球,送出305次助攻,随队夺得10个西甲冠军、7个国王杯冠军、8个西班牙超级杯冠军、4个欧冠冠军、3个欧洲超级杯冠军和3个世俱杯冠军。个人荣誉方面,梅西在效力巴萨期间共荣膺6次金球奖、6次世界足球先生、2次欧足联年度最佳球员、6次欧洲金靴、8次西甲金靴,10次入选欧足联年度最佳阵容,8次入选国际足联年度最佳阵容,他为巴萨成年队贡献了35座冠军奖杯。巅峰状态的梅西毫无疑问是历史最佳攻击手,虽然年龄的增长身体有明显下降,但是34岁的梅西任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球员之一。

前锋:梅滕斯

德里斯·梅滕斯(Dries Mertens),Mertens只有荷兰语发音译名是默滕斯,也有翻译梅尔滕斯的。1987年5月6日出生于比利时弗拉芒区鲁汶,比利时足球运动员,司职边锋/中锋/影锋,现效力于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那不勒斯足球俱乐部。梅滕斯2009年他从比利时转会至乌德勒支,在两年65场比赛中打入16球,随后他加盟埃因霍温,在2011到2013年间,他代表球队出场62次打入37球。2013年6月,那不勒斯正式宣布梅滕斯与球队签约,从13年至今,已经代表那不勒斯出场387次,打入144球,助攻89个,场均制造进球超过0.6个,是一位了不起的攻击手。2016年12月31日,梅滕斯当选为2016年比利时足球先生。2017年10月9日,梅滕斯入选2017年金球奖候选名单。2011年2月9日,梅滕斯首次代表比利时国家队出场。直至今日梅滕斯共代表比利时国家队队出场101次攻进21球,29次助攻。

前锋:梅内

杰雷米·梅内(Jeremy Menez),1987年5月7日出生于法国,法国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边锋/影锋。梅内是法国著名的“四小天鹅”之一,有技术、有速度、有杀气,活动范围不小,身体柔韧性出色,对抗能力也不错,是左右双脚平衡的右脚选手,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基本功。在完成技术的动作频率方面,梅内的脚下频率很快,单干能力格外突出,纵向突破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梅内对个人拿球突破钟爱有加,时常也能传出一针见血的助攻。2008年,杰雷米·梅内从法甲球队摩纳哥转会到意甲球队罗马。杰雷米·梅内迄今为止还保持着法甲最年轻进球者和帽子戏法的纪录。2011年转会到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2014年自由转会到AC米兰足球俱乐部。2016年转会到波尔多足球俱乐部。2017年转会到安塔利亚体育足球俱乐部。2018年加盟墨西哥美洲足球俱乐部。2019年加盟巴黎fc足球俱乐部。2020年加盟雷吉纳足球俱乐部效力至今。为法国出场24次,打入2球。并以主力身份参加了2012年欧洲杯。

前锋:梅阿查

朱塞佩·梅阿查(Giuseppe Meazza,1910年8月23日—1979年8月21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意大利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边锋/中锋/影锋。他是意大利足坛第一位球王,是蓝衫军夺取1934和1938两届世界杯的绝对核心功臣。1979年8月21日,朱塞佩·梅阿查去世,享年68岁。他的身材不高,只有1米69,但力量十足,技术和射术都很出色。1929年10月6日,梅阿查参加了个人的首场意甲联赛,在处子秀中独中两元,帮助国际米兰2比1击败利沃诺,从此,意甲赛场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开始闪光。梅阿查在国际米兰的进球势头不可阻挡,第一年33场11球,第二年29场38球,第三年33场31球……他的挑射技术也令那个时代的观众眼前一亮。在18个赛季的意甲生涯中,梅阿查共参赛367场,打进216球,共3次获得最佳射手称号,并在1930、1938年帮助国际米兰称雄意甲。1940-41赛季,梅阿查转会AC米兰,在那里的2年共参赛37场,打进9球,后来,他还一度转会尤文图斯、亚特兰大等队,并在1946-47赛季重返国际米兰,在那里结束了球员生涯。为了纪念梅阿查的贡献,米兰市政府在1947年他退役时,将圣西罗球场重新定名为:“朱塞佩·梅阿查球场”。国家队方面,1930年5月11日,意大利队在友谊赛中以5比0击败了匈牙利队,一个20岁的年轻前锋打进3球,他就是梅阿查。国家队处子秀在1930年2月9日到来,意大利4比2击败瑞士,梅阿查破门得分,在蓝衫军的演出拉开序幕。1934年世界杯上,梅阿查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艰苦的加赛对决中,他打进关键进球,帮助意大利淘汰了西班牙,半决赛和决赛中,他两次助攻队友打进致胜球,第一次捧起了世界杯,《米兰体育报》称他在场上像一只敏捷的狐狸,并以“意大利队灵魂”相称。1938年,梅阿查作为队长出战世界杯,率领球队卫冕成功,他是意大利足坛第一位球王。从1930年到1939年,梅阿查在意大利队效力53场,打进33球,如果不是二战打断了世界杯,拥有梅阿查等一代球星的意大利队,很有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称霸国际足坛,甚至先于巴西获得永久保留雷米特杯的权利。

关公战秦琼这阵容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梅家军实力相当强劲,后防三中卫硬度十足,中场三后腰能攻善守,尤其是前场梅西、梅阿查、梅滕斯三个不足1.7的小个子绝对比巅峰恐怖的那不勒斯“死亡三小”因西涅,梅滕斯,卡列洪的组合要强很多,再加上梅内,脚下技术个人能力以及传切配合能给人以想象空间。和前面各路家军比能否一战?还有哪些梅字开头的球员可以补充?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撰写编辑不容易看了文章麻烦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收藏评论一下,谢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