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王姓是怎么来的(王姓是怎么来的20字)

时间:2023-10-03 23:17:16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王姓简史,王氏族人共八大先祖、六大祖地、四大支派

王氏始祖和图腾

我姓王,挺自豪的。三横一竖的那个王,这也没得选。

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从上到下,贯通了天、地、人。

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牛不牛?

王姓人口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明三代都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9年,“王”姓人口已超1亿,又是妥妥的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牛不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牛不牛?

王姓源于何姓?

还是《通志 氏族略》中说得简洁:“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

王之释义

先谈妫姓之王。

虞舜的后裔被周王朝封在了陈国,姓妫,后以国为氏,即陈氏。后来陈国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改为田氏。陈完的后代在齐国夺取了,成为了齐王。秦灭齐后,齐王后裔田义为避仇家,改姓王氏。

再谈子姓之王。

商朝的国王姓子,比如纣王叫子受,纣王的叔叔比干叫子干。比干多次犯颜强谏,被侄子纣王杀了,他的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再来谈虏姓之王。

即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王氏,如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王氏者。

此外还有一些在王朝易代时改为王姓避祸的前王族。

而来源于姬姓的王姓最多,公认的始祖则是姬晋。

姬晋,即王子晋或王子乔

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比如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而姬姓王氏多是文王和武王的后代。

周武王姬发是周王朝第1任天子,第26任天子名叫姬泄心,也就是周灵王。

周灵王在历史上没什么大作为,但却有一个比他还出名的儿子,那就是太子姬晋。

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天性聪明,喜欢吹笙,吹奏出的乐曲如同凤凰欢鸣一般,但后来却因病英年早逝了。

因为姬晋字子乔,后世就称他为王子乔,而他的儿子姬宗敬也改名王宗敬,并避居于太原。

自此,姬晋成为了王姓始祖。

自王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秦国大将王翦,王翦和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三代都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

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两个月后被俘,结局不明。

战神之王翦

但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王威则逃亡齐地。

王元逃亡山东琅琊、王威逃亡山西太原,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真正奠基之祖是王元的四世孙西汉人王吉,琅琊王氏名人有王祥、王粲、王戎、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其中王祥被称为“孝圣”,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也是王羲之的叔太爷爷,王祥的弟弟王览则是王羲之亲太爷爷,也是王导的亲爷爷。

太原王氏都把王宗敬奉为奠基之祖,因为他在东周时期就避居于太原,这可称为广义的太原王氏。

故此,太原堂常被称为王氏总堂号。

但太原王氏可分为两支,即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

祁县王氏的奠基先祖是东汉末年的王允,他是王威的14代孙。

晋阳王氏的奠基之祖则是东汉末年的王柔、王泽兄弟俩,他们是王威的15代孙。

晋宋易代时,太原王氏遭宋武帝刘裕灭族,仅有王坦之的5代孙——14岁的王慧龙逃脱至北魏,终使晋阳王氏复兴,到了王慧龙的孙子王琼时候,太原王氏成了北魏时的四姓望族,在唐朝时,又被评为七姓十家。

以上两支可称为狭义的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名人有王允、王述、王坦之、王慧龙、王勃、王维、王瀚、王昌龄、王之涣、王安石、王守仁、王夫之等。

东晋王导等琅琊王氏

如今,全国王姓人氏大都是源自于四大分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

其中开闽王氏之祖是入闽三王,即广武王—王潮、武肃王—王审邽、忠懿王—王审知。

开闽王氏属于琅琊王氏流脉,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据福建《忠懿王氏族谱》,公元885年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率领中原子弟入闽,其中王审知在909年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闽国,成为了闽国开国国君,被世人尊称为“开闽第一”。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改称“闽台王氏”,更有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王审知三兄弟和王导、王羲之一样,也是王览的后代。

不过,王导的父亲是王览的长子王裁,王羲之的爷爷是王览的四子王正,而王审知的九世祖也是王正。

但王羲之的父亲是王正的次子王旷,而王审知的八世祖则是王正的长子王廙。

开闽三王

三槐王氏则兴起于唐末五代,始祖是王佑,发祥地是大名府莘县,即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

如今,三槐王氏占了王氏人口40%左右,是广义上的太原王氏最大的分支,而其还是直属琅琊王氏流脉。

因为据《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记载:褒公(王褒,王导8代孙)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即王方庆,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即王佑,王导21代孙),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而又据《宋代老谱》记载:三槐王氏的始祖王佑(亦作王祜)是王羲之第20代孙。

两者记载虽有些许矛盾,但都可归于一点,即三槐王氏出于琅琊。

王佑在宋太宗时任开封知府、兵部侍郎。

宋朝的时候,开封知府是宰相职位的主要候选人。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都是当了开封知府以后,登上了宰相之位。王祐当了开封知府,却跟宰相之位失之交臂。王祐种下三棵槐树,说道:“我的子孙肯定会有位列三公之人!”

后来,王祐的二儿子王旦果然当了大宋宰相,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于是,王祐的子孙以“三槐堂”为堂号,枝繁叶茂,繁衍生息出几千万人,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古时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一说,而今却是“天下王,三槐堂”,可见三槐王氏之盛。

山东莘县三槐堂老照片

综述一下,王氏有八大祖、六大祖地、四大支派。

八大祖即开宗始祖姬晋,衍派始祖王翦,琅琊始祖王元,太原始祖王威,开闽始祖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槐始祖王祐。

六大祖地即洛阳、频阳、琅琊、太原、光州、莘城(与八大祖对应)。

四大支派即上文所述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和开闽王氏。

在洪武三至十年间,曾有一次官方大移民,在山西洪洞一带集中迁往齐、鲁皖北、淮北达数十万之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话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其中迁移王姓大都称是“三槐王”,可称为东支三槐王氏。

而我出生于苏北,属三槐王氏,即三槐堂,但来自山东还是山西,不甚清楚。

但在小时候爷爷曾和我说过,他的爷爷曾和他说起,我们的先祖是在明末清初从山东三棵树那里迁居而来。

此处山东大概率是山东莘县,三棵树,也许就是王祐所种下的三棵槐树了。

当然,大概率只是大概率,也许只是也许,因为我手中没有家谱。

当然,天下王姓是一家,同宗同源同血脉,从大概率上来说,应当没有错。

PPT自制简图

从太子到平民,从早夭到飞升成仙,王姓始祖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诗曰:

秋风寂寞秋云轻

缑氏山头月正明

帝子西飞驭仙去

不知何处夜吹箫

一篇短诗,道尽了一代大周太子姬晋的一生!从周灵王最受宠爱的太子,到贬为平民,从平民的郁郁而终,到隐修三十年,在到白日飞升,留下一代佳话!太子晋的一生可谓“传奇”二字

假装这是太子晋

少年英雄、名镇外敌

太子姬晋少年时期就展现了非凡的气魄,可以说是少年天才,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知书达理,阴阳之大局观,古今少有。颇得其父周灵王的喜爱。而且擅长乐器!

灵王时期,诸侯,当时位列三公的平公,想要自立为王,派出手下叔向去觐见天子,看一看大周的国力如何,叔向见完天子之后,感觉大周国力已经衰退,完全可以自立为王,不用担心大周出兵,因为大周的兵力比起平公的士兵,还不如平公。

在离开之前听说全国都在讨论当代太子姬晋的才能与学识,年纪轻轻就有大学问,以后继位必定是明君。叔向听说了后,担心如果平公自立王,虽然不担心周灵王,但是大周毕竟是正统,一旦天子之位移位,这个太子晋如果真的有大才能,一旦国运昌达,必定不会放过平公。于是生起了去试探的心理!

到了太子府上,向太子提出了五个极为困难的问题,以叔向推算,就算是大周的大臣都未必能够答上,如果这个小太子可以回答,那就先不要乱动。结果提出问题后,太子非但没有被拦住,反而侃侃而谈不说,在其中三个问题上居然还占上了优势。叔向大惊,回到平公封地后,向平公汇报了情况。

平公听后,也是非常的担心,如果自己真的自立为王,这个小太子继位后,万一报复怎么办?

平公心生退意。打消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礼敬长者、四海安定

少年时代的太子晋震慑住平公后,平公安定了一段时间,但是依然贼心不死!因为如果不自立为王,他占领了大周两处城池。那么不自立,就得归还回去,那是他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但是如果不归还,就担心一旦太子姬晋继位,以太子的才能,一旦治理起国家来,只怕比起他那个昏庸的父亲要强大百倍。

周朝的国运自然也会昌盛不少!一旦大周国运昌盛,就凭一方诸侯,是完全不可能抗衡天子之家的!于是平公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还吧,舍不得,不还吧,怕太子姬晋!

这个时候,平公的老师师旷告诉平公,不能凭借叔向一人的说辞,就放弃两个城池,就让老臣在去试探一下太子吧!平公大喜,因为这位师旷不但是平公的老师,更是平公封地之中最博学的长者,而且十分正直。绝不会虚报什么。于是派出了师旷!

太子姬晋也是十分尊敬这位老先生的,在师旷拜访期间,姬晋也是处处维护这位长者的威仪!也十分照顾这位老者!而师旷也是惊讶这位太子的才学,才年仅十五,不管师旷提出什么问题,礼仪乐射,太子样样精通,对答入流,太子之博学可容四海!

师旷回去后,就向平公汇报了情况,平公听到自己的老师,自己封地之中最为正直与博学的人都如此推崇这样一个少年郎,只怕这个少年郎真的十分了得!于是准备归还强占的土地归还

师旷道:大公不必心急,我观那少年郎虽然博学,但是与我论道之时,面红耳次!时而伴随咳嗽!只怕已病入膏肓。难活三个春秋,若三年之内他便夭折,咱们就完全不必担忧,若三年后未亡,咱们在归还也来得及。到时候也基本是他封天子之时!以上进天子之名归还,即给了太子面子。又不显得咱们怕了!两全其美

治水分歧,天陨奇才

在师旷拜访太子姬晋之后,天下诸侯都知道了当代太子是天纵奇才。而且听说太子身体抱恙,难活三载!于是都在等,看太子究竟是真的寿元将近还是假装。一时之间居然四海安定!恢复了大周开国之处盛况。诸侯朝圣!

常言道,普天下之时,运国者之能。分就必合,合久必分!在大周安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之中。大周就起了水患之灾。谷河与洛河决堤,就连大周王宫都被淹了。

周灵王让王公大臣速速修起提坝,阻挡水灾。太子晋提出异议:“君不见,古往今来,水患都是重灾,只可以以疏通之法治理,决不可以用阻挡的方式治理。”还提出了大禹治水的例子,同时指出了大禹之父鲧(gun)治理水患就是用阻挡的方式,结果导致水患更加严重。

由于太子姬晋提出的鲧与大禹的故事。一方面是在王宫之中,当着王公大臣提出,而且句句都是扎心话,让周灵王丢了面子。加上因为后来大禹之子启开启了夏朝的故事。

周灵王不喜,把姬晋贬为庶民!没有功绩不得回王宫。

这一去,便是不归,两年后太子姬晋因病去世!

诸侯并起、隐修三十年

太子姬晋除了在治理国家之上有大能耐,更是精通乐器,经常吹箫引来龙凤。

三年前,对,就是师旷来的时候。那时候刚好有一位仙人“浮丘生”云游天下,发现了正在吹箫的太子姬晋。发现他的箫声居然迎来了百鸟之王凤凰。大惊失色,这个少年郎简直就是修仙的奇才啊!

同时也发现了姬晋身患重病。于是出手替姬晋治疗了旧疾。欲收姬晋为徒。但是姬晋心系天下。于是二人约定,等姬晋自愿拜师之时,在拜浮丘生为师。

后来,因为治理水患一事被贬庶民。让姬晋升起了拜师的想法。

两年后,姬晋炸死,一时间,四海,诸侯乱划。因为战争,更是让姬晋心灰意冷!于是化名王子乔。跟着浮丘生前往嵩山修炼!

三十年后,王子乔才再次出山

白日飞升、一族始祖

三十年后,灵王已经驾崩,当时的天子已经是他的兄弟!化名王子乔在嵩山修行的姬晋感到自己已经飞升成仙在即。于是下了嵩山,找到一个樵夫说到:“老先生,我是昔日姬晋,如今已得仙道,麻烦您帮我传一下话,就说这个月十七我在缑山会见家人”

当月十七,姬晋在缑(gou)山之上,会见了家人,一番道别之后,姬晋(王子乔)驾白鹤飞升!在家人与无数百姓的注视之下飞向了天外!

后王子乔的儿子因为姬晋一直没有被恢复太子的名誉,于是在民间创建了王氏一族!因为姬晋在修道之时以王为姓氏,故而后代创立的家族便是王氏一族!由于当时当时王子乔是因为洛河水患被贬。

后世为了纪念先祖姬晋,将王氏一族搬迁到洛阳!及最早的洛阳王氏一族!

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王翦便是洛阳王氏一族的人!

后秦汉之乱,洛阳王氏一分为二,及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

太子姬晋,从举国皆知的太子殿下,到被贬平民晋,在到隐修三十年飞升成仙的嵩山修士,到最后开创一代大族的王子乔。他的一生,当以传奇二字书写!

但是也有小伙伴认为,姬晋当时隐修是对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如果他当政,必定国泰民安!

成仙与天子!他注定二选一。最后选择了前者,也成功了,同时留下了一个举世皆知,甚至影响后世千百年的王氏一族!功过谁来评?

各位看官觉得王子乔(姬晋)如何?把你们的看法写在评论区吧!

如果各位喜欢清韵的故事,也欢迎转发与点赞哦!

中国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陈田孙王本一家

据报道:中国是有着将近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2018年,在中国官方登记的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人口以61万之差紧随其后。中国登记在用的人口姓氏共有6150个,但“百家姓”占人口总量的近80%。最常见的姓氏为王、李、张、刘和陈。五大姓人口总和约为4.33亿,接近中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据相关资料介绍,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主要源流: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部分源流

1、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王姓分布: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3、陈、田、孙、王本是一家。研究兵圣孙武,可知陈、田、孙、王出自妫姓本是一家。

孙武,字长卿。《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孙子见吴王时间为公元前512年,此前孙武已完成《孙子兵法》的写作工作,孙武好友、时任吴国大臣的伍子胥将他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以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吴王,希望能得到吴王的重用。据此专家推算孙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44年前后。《史记》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可见孙子出生地是齐国,经专家考证,孙子出生在今山东省惠民县。

孙子的祖先最早是陈国人,名叫陈完,声名显赫,史书流传。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陈厉公妫跃之子。他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陈国是我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国君妫姓陈氏,是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之于陈地,建陈国。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陈国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昊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昊之虚”。

春秋初期陈国国君陈桓公妫鲍的弟弟叫妫佗,他在周桓王十四年,即公元前706年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妫免,自立为陈国国君,史称陈厉公。公元前707年,陈国发生宫廷内乱,厉公被杀,太子完被贬为大夫。后宣公太子御寇,被宣公宠妃谋杀;完和御寇相好,恐祸及己身,便离陈出走,投奔齐国,史称“完公奔齐”。完公奔齐后,齐桓公要拜他为卿,陈完推辞,齐桓公就封他为“工正”(管理百工的官),并赐给他很多田地。当时的“陈”和“田”同音(即音韵学中常讲的“古无舌上音”),故或称之为“田完”。陈完的后代以“田”为姓,陈完就是田姓始祖,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

“孙”姓的“陈”氏先祖,最早是指黄帝、尧帝、舜帝在开封三皇五帝“中央之国”观测太阳运行,制定历法的羲和氏、常仪(即昌意)氏,后裔以“陈”为图腾称作“陈”氏。淮阳的陈国由陈胡公自陈、留传承而去,后来也曾属陈留郡、开封府管辖。“留”是由卯、田组成,意为占日的东方(卯)之田。也许这是陈完为什么要改陈为田的缘由。

孙子的祖父是田书,为田完的五世孙,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在攻打莒国时立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并赐姓“孙”。史家认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国灭商纣王,封舜帝之子商均的直系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于陈国留邑。周公平叛三监之乱后,将陈国迁于淮阳。宋代著名学者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妫姓孙氏远古始祖为虞舜,其传承顺序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阏父→胡公满(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公子完(后逃往齐国)→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孙武的父亲是孙凭,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为齐国的卿大夫,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受其家庭影响和崇武尚智齐文化的影响,孙子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并受祖父、父亲带兵作战耳闻目染的熏陶,对少年孙子军事才干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但后来的齐国内乱,危机四伏,在祸乱即将危及孙氏家族之时,孙凭不得不率全家于公元前517年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逃难到南方的吴国。此时的孙子20岁有余,钻研兵法成就卓著,但他藏形不露,过着亦耕(灌园耕种)亦读(写作兵法)的田园隐居生活。

陈氏子孙中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和孙武。田穰苴,齐王国最高指挥官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故其又称司马穰苴,其著有兵家巨作《司马法》。孙武,吴王国大将军,其著有兵家巨作《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和孙武在唐朝开元十九年被玄宗皇帝列入“武庙十哲”;《司马法》和《孙子兵法》均列入北宋《武经七书》。

王莽,新朝开国皇帝,亦是陈氏之后裔。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以王为氏。”

王姓简史,王氏族人共八大先祖、六大祖地、四大支派

王氏始祖和图腾

我姓王,挺自豪的。三横一竖的那个王,这也没得选。

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从上到下,贯通了天、地、人。

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牛不牛?

王姓人口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明三代都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9年,“王”姓人口已超1亿,又是妥妥的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牛不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牛不牛?

王姓源于何姓?

还是《通志 氏族略》中说得简洁:“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

王之释义

先谈妫姓之王。

虞舜的后裔被周王朝封在了陈国,姓妫,后以国为氏,即陈氏。后来陈国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改为田氏。陈完的后代在齐国夺取了,成为了齐王。秦灭齐后,齐王后裔田义为避仇家,改姓王氏。

再谈子姓之王。

商朝的国王姓子,比如纣王叫子受,纣王的叔叔比干叫子干。比干多次犯颜强谏,被侄子纣王杀了,他的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再来谈虏姓之王。

即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王氏,如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王氏者。

此外还有一些在王朝易代时改为王姓避祸的前王族。

而来源于姬姓的王姓最多,公认的始祖则是姬晋。

姬晋,即王子晋或王子乔

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比如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而姬姓王氏多是文王和武王的后代。

周武王姬发是周王朝第1任天子,第26任天子名叫姬泄心,也就是周灵王。

周灵王在历史上没什么大作为,但却有一个比他还出名的儿子,那就是太子姬晋。

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天性聪明,喜欢吹笙,吹奏出的乐曲如同凤凰欢鸣一般,但后来却因病英年早逝了。

因为姬晋字子乔,后世就称他为王子乔,而他的儿子姬宗敬也改名王宗敬,并避居于太原。

自此,姬晋成为了王姓始祖。

自王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秦国大将王翦,王翦和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三代都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

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两个月后被俘,结局不明。

战神之王翦

但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王威则逃亡齐地。

王元逃亡山东琅琊、王威逃亡山西太原,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真正奠基之祖是王元的四世孙西汉人王吉,琅琊王氏名人有王祥、王粲、王戎、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其中王祥被称为“孝圣”,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也是王羲之的叔太爷爷,王祥的弟弟王览则是王羲之亲太爷爷,也是王导的亲爷爷。

太原王氏都把王宗敬奉为奠基之祖,因为他在东周时期就避居于太原,这可称为广义的太原王氏。

故此,太原堂常被称为王氏总堂号。

但太原王氏可分为两支,即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

祁县王氏的奠基先祖是东汉末年的王允,他是王威的14代孙。

晋阳王氏的奠基之祖则是东汉末年的王柔、王泽兄弟俩,他们是王威的15代孙。

晋宋易代时,太原王氏遭宋武帝刘裕灭族,仅有王坦之的5代孙——14岁的王慧龙逃脱至北魏,终使晋阳王氏复兴,到了王慧龙的孙子王琼时候,太原王氏成了北魏时的四姓望族,在唐朝时,又被评为七姓十家。

以上两支可称为狭义的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名人有王允、王述、王坦之、王慧龙、王勃、王维、王瀚、王昌龄、王之涣、王安石、王守仁、王夫之等。

东晋王导等琅琊王氏

如今,全国王姓人氏大都是源自于四大分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

其中开闽王氏之祖是入闽三王,即广武王—王潮、武肃王—王审邽、忠懿王—王审知。

开闽王氏属于琅琊王氏流脉,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据福建《忠懿王氏族谱》,公元885年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率领中原子弟入闽,其中王审知在909年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闽国,成为了闽国开国国君,被世人尊称为“开闽第一”。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改称“闽台王氏”,更有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王审知三兄弟和王导、王羲之一样,也是王览的后代。

不过,王导的父亲是王览的长子王裁,王羲之的爷爷是王览的四子王正,而王审知的九世祖也是王正。

但王羲之的父亲是王正的次子王旷,而王审知的八世祖则是王正的长子王廙。

开闽三王

三槐王氏则兴起于唐末五代,始祖是王佑,发祥地是大名府莘县,即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

如今,三槐王氏占了王氏人口40%左右,是广义上的太原王氏最大的分支,而其还是直属琅琊王氏流脉。

因为据《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记载:褒公(王褒,王导8代孙)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即王方庆,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即王佑,王导21代孙),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而又据《宋代老谱》记载:三槐王氏的始祖王佑(亦作王祜)是王羲之第20代孙。

两者记载虽有些许矛盾,但都可归于一点,即三槐王氏出于琅琊。

王佑在宋太宗时任开封知府、兵部侍郎。

宋朝的时候,开封知府是宰相职位的主要候选人。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都是当了开封知府以后,登上了宰相之位。王祐当了开封知府,却跟宰相之位失之交臂。王祐种下三棵槐树,说道:“我的子孙肯定会有位列三公之人!”

后来,王祐的二儿子王旦果然当了大宋宰相,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于是,王祐的子孙以“三槐堂”为堂号,枝繁叶茂,繁衍生息出几千万人,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古时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一说,而今却是“天下王,三槐堂”,可见三槐王氏之盛。

山东莘县三槐堂老照片

综述一下,王氏有八大祖、六大祖地、四大支派。

八大祖即开宗始祖姬晋,衍派始祖王翦,琅琊始祖王元,太原始祖王威,开闽始祖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槐始祖王祐。

六大祖地即洛阳、频阳、琅琊、太原、光州、莘城(与八大祖对应)。

四大支派即上文所述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和开闽王氏。

在洪武三至十年间,曾有一次官方大移民,在山西洪洞一带集中迁往齐、鲁皖北、淮北达数十万之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话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其中迁移王姓大都称是“三槐王”,可称为东支三槐王氏。

而我出生于苏北,属三槐王氏,即三槐堂,但来自山东还是山西,不甚清楚。

但在小时候爷爷曾和我说过,他的爷爷曾和他说起,我们的先祖是在明末清初从山东三棵树那里迁居而来。

此处山东大概率是山东莘县,三棵树,也许就是王祐所种下的三棵槐树了。

当然,大概率只是大概率,也许只是也许,因为我手中没有家谱。

当然,天下王姓是一家,同宗同源同血脉,从大概率上来说,应当没有错。

PPT自制简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