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梦见养鸡(梦见养鸡是什么预兆解梦)

时间:2023-10-16 14:29:37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 我的同学我的骄傲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H-496# 原创 作者:铁二代 栾亚萍 铁道兵文化 2020.06.02

前言: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由铁道兵老前辈为铁二代,在1970年10月至1972年10月培养和打造的一批铁道兵队伍里,优秀的、富有吃苦精神和具有青春魅力的白衣天使——红色娘子军。她们分别是从铁道兵兵部和15个师选的200名优秀女战士,和来自北大荒铁道兵嫩江农场近200名女知青,汇聚在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学习医疗专业。这批人毕业后,成为铁道兵各基层部队和铁道兵各大兵工厂的铿锵玫瑰,最主要的医疗保障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为铁道兵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就是在这个时期,和我文章的主人公王香鸽同学成为同窗好友的……

王香鸽,女,1953年生于河南长垣老家,5-6岁时随父亲到武汉,65年底又跟父亲从武汉来到河南郑州,在郑州铁路五小上学。1966年在家休学2年,1968年直接到铁三中上学。那时她爸爸在铁道兵材料基地工作。1970年8月,部队要送第二批铁道兵子女,到北大荒当知青,很多人因为舍不得离开父母哭哭啼啼,但还不够当知青年龄的小香鸽,反倒特别想出去闯荡闯荡,不想在家里干帮妈妈做饭之类的事情。她让爸爸给她报名到北大荒,父亲故意开玩笑的对她说,没给她报名(实际上还真给她报过名了),香鸽跟父亲赌气,不吃饭,藏在自家的蚊帐里不出来,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只好告诉她实情,她才破涕为笑。

其实当年的半年前(2月8日),第一批去北大荒的人里,就有香鸽的大弟弟王建国,来信说是分在黑龙江哈利图的一个连队里。第二批郑州铁道兵材料基地,送去北大荒当知青的子女也不少,包括王香鸽在内,还有刘桂兰、唐英、闫爱芳、宗俊如、孙庆兰、李玉芬、郑玉环、王玉香、张海峰等人(这些发小和朋友到了北大荒,既成了香鸽的战友,后来上学、工作也都成为了香鸽的同学和同事)。另外还有两个男孩,其中的一个是王建华的弟弟(王建华、女、是第一批去北大荒的知青,后来上大连铁路卫校、毕业后又分到河北邯郸2672工厂宣传队)。铁道兵材料基地派了一个战士,把这批人直接送到东北嫩江农场。中途在北京和齐齐哈尔倒了两次车,总算顺利的到达了目的地。

香鸽和王建华的弟弟都分到了副业队。香鸽分到做酱油的班上,王建华的弟弟是喂猪养鸡。说起这个副业队,实际上能分进来,还真让人羡慕。因为这个副业队归场部管,所以算是享受机关待遇(平时每个星期可以休息一天,一个月就可以休息四天)。一个副业队的编制其实就是一个连队的编制。200来个人分成4个排,3个男兵排,一个女知青排。每个排再分4个班,一个班11、12个人,有新来的知青,也有69年来的老知青。香鸽虽然在副业队的时间并不长,干了差不多近四个月,就随大批女知青到大连铁路卫校上学去了。但香鸽回想起在北大荒那段时间,却给她留下了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特写镜头。

回想起霜降前抢收大白菜时的情景,到现在说起来还乐的嘴都合不拢。原来也不知香鸽那时候哪来的好福气和这般魔力?正收着大白菜,竟然能有一只漂亮的野山鸡,飞到她的脚跟前不动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还没等香鸽抱住,就被在一边干活、眼急手快的河南籍左队长抓了起来,一个把野鸡的脖子一拧,掖进了腰间皮带里的麻利动作,让香鸽看的目瞪口呆。队长下工回去当了下酒菜,香鸽不但没吃到,连个漂亮的鸡毛也没看到,真是白高兴一场。

当年从徐州6414工厂,来北大荒的王耀华(也是后来成为我和王香鸽的同班同学),就是在家看了描绘北大荒军垦战歌的书,怀揣梦想,幻想和向往着那种“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浪漫色彩的生活,才争取来北大荒的。实际上,野鸡飞到香鸽脚下这等好事,已经印证了书中对北大荒的生活的描述,并不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形容词,而是老一辈北大荒人和新一辈北大荒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只不过这样的巧事和好事,并不一定是每个北大荒人都能遇上和感受到的。再则,反过来也印证着北大荒的荒凉和寂寞。

总之,北大荒 随时随地都充满着浪漫和神秘的色彩。它更就像块大吸铁石一般,让曾经在这块黑土地上劳动锻炼过的知青们,如痴如狂的留恋往返,哪怕就像香鸽只在北大荒锻炼了4个多月,这种情感也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她说:那时候虽然干活很累很辛苦,还要军事化的生活,包括出操、紧急集合、拉练等等,既增强了他们的体魄,又锻炼了她们的意志 。

在北大荒还有很多好玩好笑的故事,至今香鸽还记忆犹新,说出来还笑个不停。 记得有一次香鸽上夜班,到吃夜宵的时候,炊事班炸油条,香鸽拿个桶打稀饭和油条,分给班里知青吃,大家从床上爬起来头冲外,跟小鸟一样挨个盛了在床上吃,吃完了,香鸽洗碗,大家继续睡。那时候大家在一起真是活泼可爱,无拘无束,团结的象一家人一样,尽管环境艰苦,但大家亲如姐妹,互帮互爱,心里还是暖洋洋的。

有一次过十一,为了庆祝整个农场过节,都能喝上香鸽班组亲手酿造的60度高粱酒,香鸽放肆的拿起不锈钢的大勺子,自己给自己斟酒喝,其他女知青也是大碗的大碗、大杯子的大杯子,尽情的潇洒和释放,真是到了一醉方休的地步,直喝到全班醉如烂泥,这个哭、那个笑, 把刚下到班里还没几天的“小朋友”(女知青),吓的窝在墙角哇哇大哭。直到现在,香鸽说起这件事还开心的不得了,真是苦中寻乐,太热闹了。

说起在酒厂劳动的日子,香鸽说,吃的那种苦受的那种累,可以说是在这一生中最多的日子。那200斤一袋的高粱米,一袋一袋从车上卸下来扛到酒房,那个辛苦是可想而知的。那时候,香鸽又瘦又小,也就是一米五至一米五五的个子,但她天生有一个不服输的性格,她不怕苦、不惜力,和大家一样,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干。

除酿造酒之外,她们还用机器把纯大豆压成饼,做出的酱油特别香,深受各部队的欢迎。

那时候除了劳动之外,四排女知青所有的生活次序,都是和连队的现役战士一样。半夜三更吹起了紧急集合号就要拉练,摸黑打背包、有时大头鞋穿反了,还的赶紧换回来。走着走着传口令,口令传错了,爬在地上没起来,等到起来时大部队都走远了。

有一次和面粉厂的人一块拉练,返回营房时,天都亮了,男兵女兵对脸互相看,背包带全都散了,有的夹着,有的抱着,那个狼狈相跟逃荒没什么两样,逗的大家哈哈大笑。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排队、唱歌,过着军事化的生活,现在想想真是蛮有意思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受到了很大的锻炼。香鸽说:这样的生活虽然苦,但感到充实,也觉得开心。

从8月份到农场,至12月份接到大连铁路卫校上学通知,中间锻炼了近四个月。有人说,“不当兵后悔一阵子,当兵后悔一辈子”香鸽说:其实想想真不后悔,很想念铁道兵北大荒那段生活。

1970年底香鸽和200多名北大荒女知青一起来到了大连铁路卫校。(本来香鸽并不想来大连上学,而是想到加格达奇铁路当工人,因家人反对,所以才放弃自己的想法),在卫校学习生活的两年中,一切都是按军事化、正规化管理方式来训练,来学习,包括班、组的划分都是按照部队的编制用班、排、战斗小组来说事。每天除了跑步、唱歌、喊口号,上课学习、实习外,还经常拉练、经常到工厂、农村送医送药、开展新医疗法,参观大连造船厂、参与市里组织的汇演等等、等等。总之,在两年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掌握了医疗护理专业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体魄,成长为一名“根红苗正”、“蓄积待发”的白衣天使。

在大连铁路卫校的两年中,香鸽不吃肉,和“回民”张江丽(505部队司令员的女儿)在一个饭桌上 。

毕业分配时,香鸽的同班同学(也是我栾亚平的同班同学)庹雷和我们班副于大宁分到了小兴安岭,还有16个同学如:刘珍梅、张玉玲等人,从卫校直接分到了东北壁水铁道兵纤维板厂。香鸽是1973年3月和卫校大部分的知青,一起到河北邯郸2672工程指挥部待分配。那时,香鸽爸妈所在的郑州材料基地,一部分同学的父母,也都正巧调到了2672工厂工作,所以香鸽的很多发小和同学,分配到2672铁道兵工厂,就等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王香鸽没那么幸运,4个月后,她和另外4名卫校同学张海峰,唐英,刘桂兰,王玉香一起从2672铁道兵钢铁厂,来到了山西晋城铁道兵6013(生产硝酸铵)化工厂。

王香鸽在门诊部上班,分在药房当药师。算账、进货、发货都是一个人包了,一起分去的卫校同学王玉香干中医临床。

这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又调到郑州铁路分局医院药剂科, 直至2008年正式退休。在医院工作期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并通过参加晋级考试,获得了主管药师的资格证书。 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并享受劳模外出旅游的待遇。

退休后的王香鸽,一直没有闲着,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她在城乡结合部开过多年的诊所,无论干临床内科还是外科她都得心应手、毫不含糊,什么缝合、打针、输液样样都行。用香鸽的话来说:“老师教的扎实,还能胜任”。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把诊所关了。

她不断的参加各种高层次培训学习,提高知识面,与时俱进。通过美容培训,拿到了美容师专业证书,通过公共营养师培训,拿到了营养师证书,现在是某公司的大区总裁。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参加郑州市美女会组织的为贫困、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好评!现在身体好、精神好,吃嘛嘛香身体棒! 人也显得年轻,就因为不像60多岁的老大娘,所以香鸽曾遇到2次上公交车刷老年卡时,司机都会说这么年轻就刷老年卡了,把卡拿来看看,然后上下打量多时,没发现问题,才让她上车。一车厢人都惊讶地说:哎呀! 这么年轻就六十多了? 真的不像,不像! 看到香鸽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心态,让我从心里由衷的敬佩,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向她学习! 向她致敬! 她不愧是我们铁道兵部队里培养出来的好知青,好女儿! 我爱你老同学! 我为你骄傲!

2020.5.15日于江苏徐州

(编辑:向日葵)

来源:新华号 永远铁道兵

心理学解梦,梦到猴、鸡、兔子、猫代表什么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北溟星月

我们每个人都做梦,不同的梦其实也会反映不同的征象与含义,而所梦之事也大多与生活有若有若无的关系,学会梦的分析,能带你更多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带给你的信号。

今天就来解析一下,做梦梦到猴、鸡、兔子、猫代表什么呢?本文参考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猴子是聪明、多动的,它们通常能够理解人类的行为,是一种进化的象征。神话传说中猴子扮演的多是敏捷、聪慧的英雄角色,因为猴子本身不易驯服,多动、爱玩且调皮,所以当梦到猴子,也许是自己白天好玩好动留在潜意识里面的影像,但也可能代表做梦者爱玩、调皮、不驯服的一面,也标志着意识的不成熟。

猴子同时也善于模仿,所以有时候做梦梦到猴子,也可能会反映做梦者某一方面的虚荣心或者其他恶习。

鸡通常是平凡、柔弱的,整天奔忙,到处找食,尽管很勤奋,却谈不上生活舒适。所以通常具有勇敢善斗的象征,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当梦到鸡的时候,也可能会寓意和家庭有关。有时候梦到鸡肯能也会当做鸟来解读。

当梦到公鸡报晓也象征着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

兔子

兔子通常是可爱的、美好的。所以兔子的征象通常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

梦到玉兔象征月亮,是一种时间方面的指代。

猫通常是有力量且自信的状态,性格比较直率,能非常放松也能非常警觉。猫常象征人的某种特性,或者说象征某种人。例如女人,是神秘、野性又温柔的。猫慵懒、漂亮又可爱,有点自私、有点小脾气、有点贪嘴、贪睡,同时也有点狡黠。所以通常梦到猫,也象征着野性或者兽性的唤醒,同时也是一种警觉。

当做梦梦到猫的时候,可能自己处于不安的状态,会通过梦到猫,潜意识提醒你所处的状态。

有时候梦到猫也暗指自己的温顺的状态,当梦到凶猛的猫时,可能自己感到不安和恐惧,或者需要自己表现出智慧来去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好了,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吧,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专业知识。

一线跨千年——昔日客家迁徙之路,今日全面小康通途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8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线跨千年——昔日客家迁徙之路,今日全面小康通途》的报道。

“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880多年前,宋人钟舆拖家带口、赶着130只鸭子,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南迁赣州深山开荒时,艰辛备至。

今天,翻开中国地图,与客家人钟舆南迁之路同样走向,纵贯南北的钢铁动脉——赣深高铁,穿千山越万岭,带给客乡、带给“钟舆”们子孙后代的,不只是祖先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便捷速度,更铺开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之路。

赣深高铁,京港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历来交通不便的赣南、粤北经济洼地,走向开放的发展高地。

避乱的迁徙

江西赣州市赣县区,客家村落白鹭村的种养大户、钟舆的后代钟菁,夏日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和几户村民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水稻,还养了100多只湖羊、100多只鸭子。”钟菁说,种养技术的不断提升带动产量提高,自己买了机械化设备。他还在琢磨降低湖羊的养殖成本,“接下来种花生苗喂,一头羊能多赚300元左右”。

机械化、规模化的种养,水稻、湖羊是主要收入来源,鸭子则是“添头”。

这是现今赣州客家村落村民安居乐业的常态。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从两晋至清朝1000多年间,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迁徙,而此间的小规模迁徙更是连绵不绝。”赣县区文旅局原局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胡绪荣说,历史上北方汉民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在赣县区客家文化城,五根大立柱上清晰地记载着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有迁徙人员、背景原因、出行方式等图文内容介绍。

时针拨回到88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六年,钟菁的祖上钟舆,携妻儿赶着鸭子从北方南迁来到白鹭村,鸭子曾是一家人生活的“最重要资产”。

据钟氏家谱记载,钟舆当时的全部家当是1个祖牌、1口锅、1把伞、2床被子、130只鸭子,住的是自己临时搭建的草棚。白鹭村曾是一片沼泽地,适合放鸭子,鸭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文史专家彭天锡说,历史上每当中原发生战乱,北方人口就大量南迁。“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旷民稀,流寓者多。”

“客家先民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路途中以挑担子为主,独轮车、牛车都很少。”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胡方说。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作为“后来者”,不少客家人依山而居,胼手胝足开垦梯田。今天,循着江西赣州、广东河源、惠州等赣深高铁沿线,围屋、梯田等客家人南迁的足迹依稀可见。

“原未有室居,缝纸为裳,取竹架树,覆以草,独止其下”“豺豹熊象,过而驯之”“因野人遂成三百家”……在有着“岭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州罗浮山,史书记载了唐代陕西王野人来此垦种茶园的情形。

奋起的振兴

客家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客家乡亲逐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因交通等条件所限,一度发展滞后。以赣南老区为例,到2011年仍有贫困人口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时代,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接续推进,随着中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客家人聚居地彻底告别贫困,奔向小康。

鸭子还是鸭子,白鹭已经腾飞。白鹭乡党委书记罗本昌说,伴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白鹭村村民大力发展的优质稻、脐橙、油茶、梨、湖羊等产业,不愁销路,有了好奔头。

“通过与桔柚种植相结合,开展立体农业的湖羊养殖,既科学消耗牲畜粪便,又有效保护环境。”钟菁说,以前家里穷得连单车都要借,现在家里有10多万元年收入,过去养鸭却不舍得吃鸭子,现在是“吃鸭自由”。

6月17日,赣州市兴国县华坑村。晨雨洗过的山村,空气里弥漫着草木清香,散布山间的红砖房前,层叠的梯田水镜中倒映着细细的禾苗。

10年前,赖德源家还是贫困户,连孩子读大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当时一年学费生活费3万多,压力山大”。

如今,已脱贫6年的赖德源种了5亩水稻、30多亩油茶,还有5亩鱼塘,自繁自养的6头母猪一年能出栏100多头猪,几个孩子也大学毕业了。

沿着赣深高铁南行罗浮山下,广东罗浮山客家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强,正憧憬带着自己的豆腐花“反客为主”。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客家人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石磨工艺,流传形成酿豆腐、豆腐花等饮食文化。自2007年开始创业,经过机器换代、工艺改良、提升品质、拓宽渠道等尝试,李国强的豆腐花事业迈入稳定发展阶段。

高铁开通,南下北上的客流越来越多,豆腐花市场不断扩大。这家公司现有工人100名,大多是本地村民。在公司做包装工作的同镇村民邓秋翔说:“以前家里就是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由于地少人多一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公司上班一个月有6000多块钱。”

做大做强客家人的传统产品,带动客家人就地脱贫振兴,李国强信心满满:“我们的产品沿高铁线热卖,更多人将品尝到正宗的客家豆腐花。”

行进的共富

“20年前,我去广东沿海城市足足蹲了2个月,每天去企业登门拜访,却怎么也引进不了一家企业。”赣州蓉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凌回忆说,那时客商还总要问上一句“赣州在哪里”。

区区数百公里,曾因交通闭塞,外界对于既不靠海、又不沿边的赣州颇感陌生。赣深高铁的开通,赣州至深圳的最快铁路旅行时间由5小时32分压缩至1小时49分,高铁将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相连,沿海企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向腹地。

作为赣州市对接大湾区的“桥头堡”,蓉江新区不久前与深圳线上一次性签下9个项目;在赣县高新产业园区,2019年以来引进大湾区项目14个;在赣州市定南县,仅2021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

“一年来,我们在蓉江新区建设的科技园顺利引进了商汤科技、腾讯动漫、西部证券等湾区企业入驻,也为园区带来了湾区人才。”从深圳迁到蓉江新区的启迪(赣州)科技城总经理陈新说。

从封闭走向开放,企业来了,项目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随之而来。

从东莞转移到赣县区的赣州市陈展木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51岁的操作工朱育林正在切割板材。自1993年辗转多地打工的他,已经回到老家县城上班,目前月收入五千多元,公司提供免费食宿。他在县城买了房子,开着小轿车上下班。

与朱育林一样,本地有40多名工人在这家公司上班。

河源,广东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地级市。乡村振兴和赣深高铁,给当地带来一派新景象。

距离赣深高铁龙川西站仅十多分钟车程,河源龙川县佳派村村民葛春良正准备放手干一场。近来,他和5个村民一起投入100多万元成立了百园经济合作社,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准备都种上花生。同村村民邓伟海则利用自己的厨艺,回乡创业开起了农家乐。

佳派村党支部书记葛业显说,村里共有1972人,以前村里穷,垃圾靠风刮、污水靠日晒,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一度只留下五六百人。“如今,环境变好了,交通顺畅了,村里还建起了花生产业园,看得见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行走在赣深高铁沿线上,“美丽经济”纷至沓来。

在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一片400多亩的稻田犹如巨幅画卷舒展在人们眼前。2021年起该村打造的“稻田盛宴”,将永记腊味、响螺橄榄汤、大闸蟹、三文鱼、盐焗大虾、、乳鸽等丰盛的金秋盛宴设在这片稻田中央,吸引众多城里人前来“打卡”。

活动连续十天,每人报名费300元,依然供不应求。围仔村村支部书记刘佛焯感叹道:“村民祖祖辈辈没种过这么‘贵’的田!”

“你们先聊,我得赶紧去接来采摘的游客了。”在赣县区茅店镇东田村,没来得及跟记者聊上两句,种植大户范春连便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消失在村口的暮色中。如今,她经营的观光采摘基地,每亩地可挣2万多元。

美丽的全面小康画卷,在客家人千年迁徙路线上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