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春日的风光日新月异,也许只一天的功夫,繁花就绽满了枝头。人间四月尽芳菲,正是踏青好时节。
4.5日是清明节,但你知道吗?4月4日讲究更多,因为这天是唯一一个以食物习俗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老话说:寒食3样不上桌,福气不从家门过。看看有啥讲究?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禁火节”,时间是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传说中介子推割肉救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有出门祭扫、踏青、插柳、秋千、蹴球、咏诗等风俗。还要禁烟火,吃冷食,俗话说:寒食“3样不上桌,福气不进门。”哪3样?
第1样:寒食粥
古时候,每年到了寒食节,人们会禁生烟火,在这之前将粥煮好,留到寒食节冷食,这一天吃的粥,就被称作“寒食粥”。吃寒食粥,还有祈求吉祥和丰收的寓意。
青菜小米粥1、准备鲜嫩的芥兰一小把,切成碎末,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换成其他时令蔬菜。
2、一把小米,放入清水中抓洗干净泡10分钟,更容易煮熟。再切一点红枣粒,胡萝卜丁配色,增加营养。
3、锅内加少许植物油和食盐,水烧开,芥兰下锅中焯水20秒钟去苦涩味。捞出凉水冲洗。
4、锅内再烧水, 水开倒入小米,轻轻推动,让小米均匀受热,加入食盐,鸡粉搅拌均匀,水再次沸腾后转小火。
5、把红枣粒和胡萝卜丁倒入锅中,熬出小米、红枣中的营养,把锅中的浮沫打干净,煮出来的小米羹,会更加的晶莹清澈。
6、小米开花以后,把芥兰倒入锅中搅拌均匀。继续煮至小米羹微微烧开,勾入半勺芡粉,用勺子搅匀,再次煮开以后即可装盘上桌。
第2样:寒食面
寒食面,也是寒食节常吃的冷食代表,采用的是凉拌的做法,因此无需再生火烹制。面条的形状又细又长,还有事事顺利、健康长寿的寓意。
推荐做法:葱油拌面1、先准备配料:洋葱切成丝,小葱段先把小葱根、葱杆切下来,和洋葱放一起,葱叶也切成段,单独放在一边。
2、点火倒油,先放洋葱丝和葱根、葱杆,开小火勤翻勤搅,主要是为了要里头的葱油,至于倒多少油,那得看你想吃多少回。一直把葱炸干,炸焦,捞出来丢掉。
3、然后把小葱叶倒进去,继续小火炸制,随着不停的搅动,慢慢的就变黄了,炸到葱叶有点发硬、发黑的时候赶紧出锅,不光葱油香,葱更香,要是直接炸焦炸黑,不光香味折损,吃着也会发苦。
4、接着调个料汁,碗里头放三勺生抽,一勺老抽,一勺蚝油,再放进去一丢丢食盐、味精、白糖调味,搅匀就行了。
5、然后把料汁倒在刚刚炸好的葱油里面,哄的一声,酱香味、葱香味全出来,再搅几下,白糖全部融化以后,就管倒出来了。
6、面条开水下锅,面条全飘起来,没有硬芯就熟了,注意这个面不能过凉,捞出来直接浇上葱油汁,一碗面浇个两三勺足够了,刚出锅的热乎乎的面条,才能更好的裹上葱油汁,吸收葱香味、酱香味。
第3样:寒食菜
寒食节的节庆食物,通常都是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吃的食物,这当中就包括可以直接生吃的蔬菜水果等,比较常见的有生菜。生菜谐音“生财”,还有招福进门、招财进宝的寓意。
推荐做法:蚝油生菜1、新鲜生菜把根切掉,小心翼翼的把叶片打散,然后用清水冲洗几遍,省的有泥沙残留。再准备一把大蒜,用刀轧碎,剁成碎末。
2、烧半锅清水,淋入少许食用油锁住营养,加入一勺盐增加底味,水温烧至88度的时候,千万不能等水烧开,倒入生菜叶快速烫10秒钟,杀杀青,生菜叶将将变色的时候赶紧往外捞,捞的晚了不光会塌架,还会变得蔫了吧唧,黑不溜秋。然后整齐摆在盘子里。
3、锅热烧油,油热下蒜末炸一下,快速搅动,把蒜香味炸出来,蚝油要多放一点,增鲜还增色,再舀半勺水,把蚝油化开,调味放一点鸡粉、一点白糖就行了,不用放盐,搅拌均匀,熬出香味,再芶点水淀粉,把汤汁收的稠糊糊的,立马起锅,往生菜叶上一浇即可。
第一美食编辑:启明
新华社太原4月5日电(记者王菲菲 唐诗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最初只作为时令与物候变化的标志节点被人们所认知。清明从节气发展成为节日,寒食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自古以来,寒食和清明就在时间上相近、内涵上相融,密不可分却又不尽相同。其中的关系你了解多少?
寒食节缘何而来?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
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唐志强介绍,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在其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归隐山西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介子推的故事历代流传,赋予了寒食节更厚重的人文底蕴,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代表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山西介休方言中读作‘念’,其留念追怀之意就此得来。”介子推传说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国华说。
寒食祭祖在唐代以前被视为“野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得到官方正式承认。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相连,为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唐代时两节合并休假,节俗也逐渐融合。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清明如何后来居上?
“寒食熄火,清明生火。前者祭亡,后者佑生。寒食与清明在内涵上紧密呼应。”唐志强说。
寒食节在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众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淡漠,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宋代《岁时广记》中清明节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出现。关于清明的记载逐渐增多,“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也被固定下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认为,寒食融入清明,丰富延展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围绕一个故事:介子推,推出一种食品:寒食,延伸一种理念:忠孝。”他说。
如今,清明不仅有着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庄严肃穆和清新活泼的“双重性格”——“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为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今天是清明节,天气阴沉,微风习习,夹杂着丝丝细雨和片片雪花,虽然春天了,还是有点倒春寒。人们仍然穿着厚厚的棉衣,路上湿滑、行人稀少且匆匆。
清明最早只是节气,因为跟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接近,后来演变成为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诗词里的清明节。因为今年的清明节逢上闰二月,按照老家的习俗不宜上坟祭祀,所以我们提前在半月多前就上坟祭祀了。今天,虽然没有去老家上坟祭奠,可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体味到这个日子的特殊意义。
母亲走过了八十六个春秋,走的太突然了。因为“新冠”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半个月,终究还是走了。母亲平时身体硬朗,每天在小区散步、院子里和老人聊天,从没有卧床,也没有让我们伺候一天。
我和父母住在同一小区,离得很近,但分开吃饭。我和媳妇都在医院上班,平时比较忙,母亲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每天准时来我家择菜、洗菜、切菜,然后分门别类的摆放好,等我俩下班后用很短的时间就炒好了菜,这给我们节省了好多时间。母亲切的豆角斜斜的、尖尖的,很匀称,孩子就爱吃母亲切的菜。
女儿不去上学单独呆在家时,母亲就一直陪伴着她,小女儿讲课,母亲总是充当乖巧的学生认真听课。这期间母亲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课间时间她们还下五子棋、捉迷藏,奶奶孙女俩的生活可丰富、玩得可开心了。
只有经历,才有体会。虽然母亲走了,往后的每一天,思念一直都在。但清明节,让这份思念更有了仪式感,也更让我清楚地知道,母亲的的确确不在了。她成了我们姐弟、媳妇、孩子以及父亲的回忆,拂之不去。
清晨,我在朋友圈发了“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她的每一刻。言有穷,情不可终。”引来好多朋友的关注与评论,看来,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中午我给父亲用饭盒提了做好的米饭,晚上我和媳妇、女儿去父亲居住的房子做饭,一起吃饭;也在母亲的遗像前上了香,媳妇还买了水果。看着满脸凄切的父亲,我也知道父亲也总是在思念母亲。他说,看见和母亲有关的任何物品,就会想起母亲的一颦一笑,还有和他这么多年的偶尔吵吵闹闹。父亲有时候不敢也不想一个人呆在家里,他就会深陷于对母亲的回忆。于是,他把母亲生前穿过的所有衣服、睡过的所有被套、床单,用过的所有用具统统收藏起来,眼不见,心不酸。我想也许是老人家避免睹物思情吧!原来,回忆也这么可怕。只是父亲不善于表达情感,嘴上不说罢了。曾几次,我碰见他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嘴里还念叨一些听不清的话语。比起母亲刚去世,父亲嚎啕大哭并且好几日绝食的情景,现在的父亲精神好多了,看到孙女还满脸笑容,问这问那。
我给父亲床前摆放了一些书籍、报纸、杂志,让他消磨消磨时间。我还建议老人家看看电视,天气晴朗了在院子晒晒太阳,走走步。父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并伴有腰痛,已经几十年了,近二十年耳朵有点背,七年前还患了脑梗塞。前段时间医院CT检查脑梗塞现在完全痊愈了,但行动不大方便,拄着拐杖,但生活还能自理。这些年,他和母亲两人生活,午饭晚餐吃的比较早,我们吃饭比较晚。母亲去世后,媳妇邀请父亲和我们住到一起好照顾,可父亲婉拒了。接下来我们建议到吃饭时每顿给父亲提饭吃,也被父亲拒绝了。他说你们上班很忙的,我自己还能做饭,就不麻烦你们了。
母亲在世时,家庭琐事父亲基本一贯听从母亲的安排,家里的事父亲从没有操过心。但现在,一切都要父亲自己打理,刚开始他真的不适应,姐姐陪伴他一些时日,给父亲做饭、洗衣,后来父亲让她回到自己的家,照顾自己的孩子及孙子。我就时不时去父亲房子看一看,帮着洗洗涮涮简单收拾收拾,买一些早餐、面条、蔬菜等,父亲看到后总说,吃的多着呢,再不要买这买那了,我自己出去能买上的。
我在卧室和客厅安装了监控,平时闲暇时时不时打开看一看,好及时掌握父亲的动态。毕竟他也八十九岁高龄了,陪伴我们的日子不是太长了。好在父亲也懂得珍惜生命,爱惜身体,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一辈子抽烟多年,说戒就戒了,几乎从来不喝酒。所以,新冠没有把他打倒,甲流也没有敢和他对抗,现在开春了,老人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母亲已经远去了,衷心希望父亲身体健康,让我们对这个家有所期,有所盼,逢年过节,让我们有个去处,让我们有一个精神栖息地。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有父亲在,家就还在,心有归处,我们就有人疼爱。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重要习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但清明原来不是节日,只是一个节气,成为一个节日是两个节日合并的结果,一个叫寒食节,一个叫上巳节。
清明节为何也称之为“寒食节”
早在春秋时,清明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重臣,他跟着晋国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在外面流浪多年。有一次,重耳在逃亡途中,饥寒交迫,心力交瘁。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食用。十九年之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了国君,当年跟着他的大臣都得到了赏赐,唯独对自己有割股之恩的贤臣介子推被忘记了。介子推也不愿争功,遂隐居于绵山。后来重耳想起了介子推,就想让介子推出来做官,介子推坚决不愿为官,藏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只好放火烧山,想着介之推至贤至孝,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走出树林来,结果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株老柳树下被烧死了。后来晋文公下令,规定每年的介子推死难日为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介子推。这个事件后来就变成了寒食节的来源。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素服又领群臣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祭扫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后来,寒食节活动逐步由纪念介之推禁燃炊烟、膳用冷食为主,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宗。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贤的重要形式,每逢寒食节,即扫墓祭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已经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辟谣#
寒食节吃冷食,其实没有营养学依据
寒食节为什么要吃冷食,应该是跟传统思维相关。古代中国人认为每个季节要取一次火,春天要取榆柳之火,夏天要取枣杏之火等。新年要用新火,不能再用旧火,代表一个周期的生死,也代表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因此在春天取新火的这段时间内,大家不要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用来代表一种新旧转化。因此,寒食节食用冷食应该与这一信仰有关,后面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但是,寒食节吃冷食,营养学证据是不足的。
如今,清明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已淡化,人们虽然仍喜欢吃艾草饼之类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热食,而且注重营养。事实上,有一部分人群是不宜吃冷食的。古人说,春天如果养育的阳气太微弱,夏天则易感寒为病。所以,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韭菜等蔬菜,还应多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温胃祛湿食物。此外,清明节气中,护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山药,亦对身体有益。
#清风计划# #春季养生正当时#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四季#
前言
2022年,清明三节相连,两大鬼节相交,看看有哪些讲究和说法
老话说:“三月三,脱了棉袄换布衫”。看来天气是越来越暖和,阳光明媚,百花齐放,许多人已经脱了棉衣,换上春装。可是你知道吗?这天是上巳节!而且紧接着还有寒衣节和清明节。我是畅谈民俗点滴,一起畅谈“三节”民俗。
1、三月初三:上巳节
过去,人们把三月的上巳节,又称为:三月三、女儿节、 春浴日,甚至还有的叫中国情人节,是过去的传统节日。
你知道上巳节的由来吗?在过去,采取“干支”纪日法,“巳”:指的是地支为巳的日子。“上巳”:指的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也就是上巳节。但由于不便于记忆和把握,后来,干脆把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 ,这样就方便到了 。
据记载,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上巳节与重阳节并重,而且传统活动一样,只不过一个春季,一个是秋季。此时,人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还有的踏春游玩、曲水流觞、登高望远,更有“祓除畔浴”活动,就是水边沐浴,祛除疾病,祈求幸福安康。
2、三月初四:寒食节
过了三月初三上巳节,就到了三月初四,这天正好是清明节前一天,在过去,人们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 也叫禁烟节、禁火节、冷节、百五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不难看出,这一天,人们要禁止烟火,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凉饭。据说,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大臣介子推的故事,也就是“割股啖君”的传说。
在寒食节这天,也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比如祭祀祖先,扫墓踏青,还有一些荡秋千、踢蹴鞠等民俗活动。随着时光飞逝,寒食节慢慢地淡出人们视线,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3、三月初五:清明节。
清明节,大家比较熟悉了,过完寒食节,就迎来了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或者祭祖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它把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并与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成为我国当前四大传统佳节。
清明节,最传统习俗是扫墓祭祖,流传至今。这天人们祭祀祖先,慎终追远,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弘扬孝道亲情。当然,人们在扫墓祭祖同时,也是踏青游玩,亲近自然,享受春天美好时光的节日。
结束语
今年清明是不是“三节”相连?从上巳节、寒食节到清明节,而且还是两大鬼节相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孝道文化。
你们哪里“三节”有什么习俗?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