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眉毛看相

胡姓来源(胡姓来源和历史)

时间:2023-10-01 18:41:42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胡人为何“姓胡”?“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胡人为何“姓胡”?“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胡姓|胡姓首个来源:以国名为姓,第一个是出自归姓的胡子国

黄勇/文

胡姓的来源,主要有4个:以国名为姓、以谥号为姓、以职官名为姓和他姓改姓。

以国名为姓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出自归姓胡子国,二是出自姬姓胡子国。

周公旦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资料图片)

归夷部落在安徽境内建立妢胡国

归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部落,是东夷部族的一支,被称为归夷,主要活动在今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

进入商朝后,归夷部落受到商王武丁的征伐,被迫四散迁徙。

其中一支臣服商王朝,在中原地区的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建立归国和胡国,都是商王朝的属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随即灭掉归国和胡国。胡国遗民有以国名为姓氏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胡姓,但因湮灭在历史中,难以具体考证。

另一支向南迁徙到川鄂交界的三峡地区,建立夔国。西周周宣王时,楚国灭掉夔国。

还有一支迁居到今安徽阜阳市一带,建立胡国,史称妢(fén)胡国。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说:“妢胡之笴(gǎn)。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

妢胡国盛产一种叫做“笴”的物品,“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

妢胡国的都城叫胡城,具置在今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以东海孜寨古城子村一带,地处颍河与泉河故道之间。

妢胡国所处的位置,在周朝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

周朝初期的三监之乱

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掘出一批周朝初期的甲骨卜辞,记载的是周成王时,周朝军队征伐淮夷的内容。

其中一片卜辞上写着:“其于伐胡侯?”胡侯指胡国国君。

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即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把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设为“三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

周武王病逝后,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周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把持朝政,架空周成王,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叛乱。

分布在淮水流域的众多方国、部族,被称为淮夷,乘机跟随叛周作乱。

周公旦率军东征,诛杀武庚,杀管叔、放逐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妢胡国被降为子爵国

妢胡国是中原通往淮水流域交通线上的必经要地,周朝军队要进驻和征服淮水流域,必须先控制妢胡国。

这时的妢胡国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影响较大的侯爵方国,不然为什么被称为胡侯呢?

在周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妢胡国选择了臣服。三监之乱被平息后,妢胡国被降封为子爵国,所以又称胡子国。

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征伐淮夷时,曾经与妢胡国干过一仗。

妢胡国跟随淮夷联军进犯周朝内地,周朝派军驰援,周军与胡军遭遇。

结果胡军大败,周军斩获胡军100个首级,活捉2人,缴获兵器盾、矛、戈、弓、箙、矢、裨、胄共135件,夺回被胡军俘获的114个周人。

不久,妢胡国接受招抚,归顺西周王室,成为西周的附属国。

妢胡国成为楚国附庸国

进入春秋时期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剧烈,妢胡国夹在吴国和楚国争霸的战争漩涡中,频受战争侵扰之苦,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周景王14年(公元前531),为加强对附庸国的控制,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易、申等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市)。

不久,楚国发生,楚灵王自杀,楚平王即位。

楚平王对各附庸国采取较为宽大的怀柔政策,妢胡国被转迁回原地立国。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吴国因淮河流域之地被楚国占据,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楚国控制下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吴楚之战再起。

楚平王逼迫妢胡国与顿、沈、蔡、陈、许国等组成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吴军撤去对州来的包围。

楚军回师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准备休整后再作行动。

吴军在用兵所忌的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代晦日不打仗)突然袭击鸡父,楚军主帅仓猝中让胡、沈、陈、顿、蔡、许六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

双方交战不久,吴军散乱退却,胡、沈、陈三队贸然追击,进入吴军主力伏击圈。

吴军突然出击,战胜胡、沈、队,俘杀妢胡国国君胡子髡(kūn)、沈国国君和陈国大夫夏啮等。

请看胡姓(3)。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

莱州最高峰胡家顶

莱州市最高峰。海拔690.5米。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位于莱州市柞村镇北寺口村东北方。周朝显王年间,有一位胡姓将领兵败之后,在此占山为王,定比为胡家顶。

山下风景如画,樱桃树成片,山间更是山果遍布,密密麻麻。山顶也是松树,山花环绕,美不胜收。

有时间朋友们可以来游玩一下,如果在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天来封顶的话可以一眼百里,遥望莱州海边[大笑][大笑]

胡姓(42)|庐陵胡氏:胡铨去世前立下家训: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黄勇/文

胡铨以忠义刚直名扬天下,深受时人乃至后世景仰。他在去世前,为家族写下家训:“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

从胡铨开始,庐陵胡氏声名大振,他的族人和子孙都以“忠义”自勉,庐陵胡氏成为世家大族。

胡铨塑像(资料图片)

胡铨子孙人才辈出,为官为文者众多

胡铨的父亲胡载,娶了陈氏、张氏、曾氏,生有多个儿子,胡铨为曾氏所生。

胡铨的哥哥胡铸,自幼读书用功,曾与胡铨一起在乡里洞岩修筑精舍,自号蓬山居士。

胡铨的堂弟胡镐,字从周,绍兴15年(1145)考中进士,历任新淦县县尉、靖州判官、赣县县丞、大理寺主簿等,后出任荆湖南路参议官。

胡铨有胡泳、胡澥、胡浃、胡瀳、胡冲5个儿子以及5个女儿,胡冲早夭,胡浃、胡瀳受封为承务郎(文职散官)。

胡泳,字季水,小字苏郎。6岁时跟随胡铨到新州。胡铨被流放到吉阳军,他又跟随渡海。

胡泳记忆力过人,能够背诵《春秋》。胡铨在吉阳军聚徒授业,胡泳也受到熏陶。

绍兴31年(1161),胡泳回到庐陵故里,历任右承务郎、淮西江东总领。

胡泳的大儿子胡槻,嘉定12年(1219)以右文殿修撰经略安抚使出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市)知府,在任4年,颇有政绩。

胡泳的二儿子胡榘,字仲方,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累官至工部、兵部尚书,出任过福州知州。

宝庆2年(1226),胡榘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庆元府(今浙江宁波市)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后来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退休,算是胡氏家族做官做得比较大的人了。

胡铨的二儿子胡澥,号伯图,以父亲的恩荫进入仕途,最初为承务郎,后转任奉议郎,为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诗人杨万里称他“修洁博习,能世其家”。

胡铨有10多个孙子,除胡槻、胡榘外,其余也都有所作为。

在值夏胡家族中,除胡铨一脉外,还有其他支系,虽不如胡铨一脉发达,但也人才辈出,为官为文者众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胡铨塑像(资料图片)

胡铨后裔繁衍迁徙,散居四方,达数十个支系

由于家族发展茂盛,胡铨的子孙因各种原因,不断繁衍迁徙,散居四方,达数十个支系。如湖南汝城县三塘胡氏。

南宋末年,胡铨的七世孙胡深斋,迁到郴州沤东草塘。胡深斋传3世到胡国仕,胡国仕迁居到桂阳江头湖上宅。

胡国仕又传3世到胡觐玉,胡觐玉有6个儿子,除三儿子早夭外,其余5个儿子各自形成一个支派,成为汝城县的大族,出了不少人才,是耕读、仕宦相结合的典型家族。

胡铨的七世孙胡敬之,迁居到江西吉水县大洲上。胡敬之传3世到元末明初的胡寿昌(字子祺),胡寿昌曾任彭州(今四川彭州市)知州。

胡寿昌有个儿子叫胡广(又名胡靖),明朝建文2年(1400)高中状元,成为一代名臣。

近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南洋商界巨子、“万金油之王”胡文虎,是胡铨的第32世孙。

胡铨的儿子胡瀳传3世到胡九郎,胡九郎从庐陵迁居到宁都上山乡。

胡九郎的儿子胡七郎,先移居到福建和江大里胡家坊东门,又移居到上杭金半里蛟潭下洋乡,传到第16代的胡铁缘,迁居到永定县下洋乡中川村,形成中川胡氏。

胡文虎的父亲胡诞钦,清同治元年(1862)只身到缅甸谋生,创设永安堂药行,侨居缅甸仰光,改名胡子钦。

胡子钦有3个儿子,大儿子胡文龙早逝,胡文虎是二儿子。胡文虎在1920年创制出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5种药品,被称作五大虎标良药,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

【下期关注】

请看胡姓(43)。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