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智有所穷,则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策”,比起前三位家喻户晓的智者,高柔的名声不显,他既没有拿得出手的计谋,也不曾执掌中枢大权,甚至还被曹操猜忌,差点性命不保,然而他最终能历世五曹见证曹魏兴衰,位极人臣以元老终位,他是如何登上三公之位,又得以善终的呢?
一、高门望族,弃袁投曹
高柔出身于东汉望族陈留高氏,因数世节孝清名而在士林中享有声望,甚至还能够与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汝南袁氏联姻。初平三年(192),原兖州刺史刘岱死于黄巾之乱,济北国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并平定了黄巾军。但留在家乡的高柔却并不乐观,甚至还劝说人们赶紧离开以避免战火。
兖州是四战之地不假,但其所在的黄河流域依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治下八郡也多是人口大郡,人口众多意味着兵源多、税收多、发展潜力大,尤其是曹操还整顿了青州黄巾军,有了进图四方的资本和底气。因此高柔却并不相信曹操会就此收手,他甚至断言陈留太守张邈将会背叛曹操。
不过大家都对张邈将叛的预言嗤之以鼻,张邈可是曹操的好兄弟,两人曾一同在陈留起兵讨董,曹操更是愿意把家人托付给张邈,张邈又怎么会负曹操呢?事实证明,高柔并不是信口雌黄,兴平元年(194),陈宫、张邈等人同谋叛乱,迎吕布为主,兖州乱起。
而高柔早已携同宗族人前往并州投奔从兄高干。安顿好族人后,高柔得知了父亲高靖在蜀地去世的消息,不惧道阻且长前去奔丧,再归并州已是三年之后,建安九年(204),眼见袁氏败亡的局面难以挽回,高干与高柔皆弃袁投曹,高干以并州投降,依然担任并州刺史,高柔则被曹操任命为菅县县长。
二、算无遗策,明于法理
高柔以擅长法治闻名,菅县官吏中有作奸犯科者,在听闻他的大名后主动辞官想溜,高干将他们召回,“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并教化他们成为良吏。高干叛曹后,曹操虽然没有高柔参与其中的证据,但想杀之以绝后患,奈何高柔“既处法平允,又夙夜匪懈,至拥膝抱文书而寝”,此举打动了曹操,辟为丞相仓曹属。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虽然名义上是讨伐张鲁,但也逼得马超、韩遂等人反抗。早在起兵之初,高柔就献策说:“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但曹操执意要越过马超等人进军汉中,担心是假道伐虢的马超遂反,给了耀武扬威的曹操一顿痛击。
曹操建魏国,以高柔为丞相理曹掾,时值曹操征孙权无果,士卒逃亡逃亡者颇多,一个名叫宋金的是逃兵中的领头人,于是有人建议尽杀他的母亲、妻儿和弟弟。不过高柔认为杀戮不仅不会遏制士卒叛逃,甚至有可能逼迫更多无家可归之人叛魏归吴,劝曹操采取怀柔策略,“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为了进一步监察百官,防止叛乱,曹操设立了闻风丧胆的“校事”官职,并由自己亲信的赵达等人担任。高柔自然是见不得校事这种凌驾“法律”之上的存在,奈何曹操要一意孤行,可惜赵达等人不给力被检举告发了,曹操不得已撤销校事,并向高柔道歉。
三、见证兴衰,位列三公
曹操去世后,高柔连仕曹丕、曹叡、曹芳、曹奂,继续发力。曹丕即位为帝后,为了止谤而鼓励告发者,于是人人自危,互相检举。高柔劝曹丕取消这一政策,曹丕和他父亲一样不听劝,甚至下令要以诽谤之罪惩处诬告的人。面对多达万计的告发案件,高柔只得逐一审查,无罪者当场释放,稍稍犯法也是轻判罚金。
高柔以秉公执法闻名,在于他坚决捍卫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他出任廷尉后,曾力图阻止曹丕以权杀人。在曹丕还是王太子时,故济北相鲍信之子鲍勋因性情刚正而得罪曹丕,曹丕称帝后,鲍勋又屡次献言惹怒曹丕,最终为自己的死埋下伏笔。高柔也是刚强之辈,认为鲍勋罪不至死,不得已,曹丕直接调离高柔,指令廷尉处死鲍勋。
鲍勋被处死后二十日,曹丕就逝世,魏明帝曹叡继位,虽然曹叡同样继承了“骄凶”的性格,但他也更尊重老臣。曹叡喜好营建宫室,又选美女填塞后宫,于是高柔以汉文帝故事劝说:“昔汉文惜十家之资,不营小台之娱;去病虑匈奴之害,不遑治第之事”,又直言不讳谈及皇子连连夭折,若是换个皇帝,很大可能就因为“插手皇帝家事”被处死了。
高柔担任廷尉长达二十余年,熬死一批重臣后,最终位列三公,后又帮助司马懿扳倒曹爽,司马懿评价他“君为周勃矣”。不过高柔比周勃要幸运得多,没有像后者一样被“走狗烹”“良弓藏”,没有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经历沉浮,也未曾遭到羞辱,反而牢牢占据三公中的一席,寿终正寝。
相比荀彧、司马懿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高柔的前半生并不是特别出彩,他在曹魏中没有大的靠山,甚至还因为堂兄高干叛变而惹上杀身之祸。但他最终能够位极人臣,靠的正是身为孤臣的忠允之心和真才实学,因此哪怕忤逆了曹丕、曹叡,也因为说的是实话而没有真正的危险,能够历仕五曹不到,最终得以寿终正寝,高柔的为人处世之道值得后人参考借鉴。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曹操是中华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称他为“乱世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超世之杰”。同时曹操的身世也很有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姓“曹”,也有人认为他本姓“夏侯”。那曹操的真实身世到底如何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身世版本
由于史料记载的差异,导致曹操的身世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三国志》、《魏书》的说法,认为曹操就是曹家人,为西汉相丞曹参后人;一个是《曹瞒传》、《魏晋世语》的说法,认为曹操是由夏侯家过继给曹家孩子的后人,所以实为西汉太仆夏侯婴后人。
其实曹操的身世争议跟他本人关系不大,主要是跟他父亲曹嵩有关。曹操是东汉太尉曹嵩的孩子无可置疑,可曹嵩的父亲是谁却一直是个谜团,没有人知道。曹嵩的父亲是宦官曹腾,而宦官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所以曹嵩实际是曹腾抱养的孩子。因此曹腾是曹嵩的养父而非生父,而曹嵩生父与曹腾的关系就是决定曹嵩及曹操身世的关键。
二,版本真实性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属于正史,可信度很高。况且陈寿是西晋史学家,修史时只需要在曹魏后期对司马家篡权夺位的事情进行避讳,而对曹魏奠基人曹操的身世无须有所隐瞒。既然《三国志》明文记载曹操为曹参后人,那就说明曹操是曹家人不存在什么问题。
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魏书)
《魏书》是魏晋之际的官员王沈所著,他在魏帝曹髦反对司马昭篡权的甘露事变时选择依附司马昭,背叛了曹髦。所以世人对王沈的评价不高,加之《魏书》对事实多有避讳,所以可信度远不如《三国志》。既然作为曹魏叛臣的王沈都承认曹操为曹参后人,可见曹操姓“曹”没有疑问。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曹瞒传)
《曹瞒传》是三国时东吴人所著,认为曹嵩是夏侯家过继给曹家的孩子,所以曹操与夏侯惇其实是堂兄弟。可当时魏吴敌对,这极有可能是东吴抹黑曹操的谣言,所以可信度不高,不能作为曹操就是姓夏侯的确凿证明。
《魏晋世语》为西晋史学家郭颁所做,其所载曹嵩身世内容与《曹瞒传》相同。但后世对《魏晋世语》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有的人认为该书“简要翔实”,有的人认为该书“浅陋低劣”。所以该书可信度远不如《三国志》,也不能证明曹操是夏侯婴后人。
三,曹操真实身世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国志·武帝纪)
陈寿虽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曹操为曹参后人,但后面又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由于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这才导致曹操的身世颇具争议。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意为“曹嵩是曹参后裔无疑,可曹嵩的生父是曹家的哪个人并不明确。”
腾父节(部分书籍记载为“萌”),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续汉书)
曹腾的父亲是曹萌,而曹萌有曹伯兴、曹仲兴、曹叔兴、曹腾四个儿子。既然曹萌入宫当了宦官,那他要收养儿子,一定是从自己的三个哥哥那里找孩子过继。古时宗法制盛行,极为重视自身血统,过继都是从本家的孩子里面选择,绝不会选择外姓人的孩子,所以曹嵩一定是曹腾的侄子,绝不是什么夏侯家的孩子。
至于曹嵩的生父不详,这其实很好理解。按宗法制来说,既然曹嵩被过继给叔叔曹腾为子,那他就是曹腾的亲生儿子,至于他的生父则算做他的伯父。同时代的袁绍就被过继给二伯袁成,所以他就成了袁成的孩子。因此部分史书在记载袁绍、袁术这两个亲兄弟的时候就按宗法制说二人是堂兄弟。
齐王讳芳,字兰卿。明帝无子,养王及秦王询;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三国志·三少帝纪)
曹腾之所以不告诉曹嵩他的生父是谁,就是害怕曹嵩长大后会只认生父,不认养父。曹操的孙子曹叡在收养堂侄曹芳的时候也是这样,故意对外隐瞒曹芳的生父。汉灵帝刘宏是因为过继给堂伯汉桓帝才得以继承皇位,那他就应该视汉桓帝父亲。可汉灵帝即位后却追封生父解渎亭侯刘苌(按宗法制当为叔)为孝仁皇,明显违背宗法制。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以笔抒情,以情写景,笔到情出,情景交融。画家曹无亦是如此。
画家曹无,号世外闲人,别名髯公,在国画界,因画鹤自成一派而闻名,人称鹤翁。近日,伴随着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一纸委托书,他走马上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开启新的挑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热爱自由、自在和自然的曹无,年过七旬,为什么会接受这一任命?在接受采访时,他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讲述了这纸任命背后的故事。
从小就有画家梦
1951年,曹无出生在西北一个多民族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忙于工作,从小便被寄放在舅舅和外婆家。
曹无童年,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由于饥饿难耐,经常在上到第三节课时眼冒金星。不过,他从小就喜欢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人书,每每看到侠义之章,恨不能身长七尺,仗剑天下,扫尽不平,甚至经常临摹小人书中的英雄人物,以表达对其敬仰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主动提出要用馍馍交换他的画。“这真是雪中送炭,既能使我肚子吃饱,又能满足同学的愿望。”后来,凡是不想听的课,曹无就画小人书里的人物。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不仅能经常用画换到红薯干、馍馍、爆米花,也在心中埋下了将来要当画家的念头。
曹无越画越喜欢,越画越好,到了初中,逐渐成了班上的“小画家”,常常美滋滋地和美术老师一起办黑板报、写美术字。
但是,他真正跨入艺术之门并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曹无经历了黑暗的十年,种地、养鸡,挖猪圈,当演员,下矿井挖煤,兜兜转转,起起伏伏,历经千辛万苦,尝遍酸甜苦辣,却未能改变他乐观耿直的性格和对书画的深爱。无论做什么工作,他总会“机灵”地利用各种便利条件和环境练字画画。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文艺界开始兴起一股“寻根热”,画家、摄影家们一批批涌到丝绸之路,寻访中国古文明的源头和遗迹。当时,在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工作的曹无,先后接待陪同关山月、黎雄才、黄胄、华君武、张仃、舒同、方增先、周思聪、卢沉、王明明、王怀庆等一大批知名画家考察写生。从兰州到武威,再经张掖,到嘉峪关以及敦煌莫高窟,探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在甘南草原,访古刹寺院,赏藏族节日,深入了解藏族生活;于甘肃天水的悬崖峭壁上,游览麦积山石窟,探访帝王之庙……他们一起跋山涉水,穿越沙漠,访问藏区,观览石窟,在此期间,曹无虚心向四方名家求教,广采博取,受益匪浅,开始用一个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照相机捕捉新鲜感受。
据曹无回忆,那个时候,他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布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份,拍了数万张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照相的目的就是为我画画服务。”
紧接着,在著名画家黄胄的提议下,甘肃省政府决定设立甘肃画院,为社会上具有很高造诣的画家们提供生活和创作条件,支持甘肃地区的文化发展。1984年,甘肃画院筹备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曹无为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选址,做规划,筹经费,与艺术家们一起采风写生,甘肃画院的建设过程困难重重,曹无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1988年,曹无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两年后又在书法研究室研修,再之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美术史记硕士研究生。
199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以开放性、国际性博览会的形式把中国艺术品推向海内外艺术品市场。期间,曹无被文化部艺术局聘任为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艺委会秘书长、艺术主持,承担多项重要工作。
如今,他已经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笔耕不辍,陆续出版有《曹无——作品集》、《曹无花鸟——作品集》、《曹无山水——作品集》、《曹无——小品集》、《梦幻境界——作品集》、《吉林情怀——作品集》、《云是鹤家乡——作品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曹无书法集》等。
灵动悠然,画如其人
曹无书法、摄影、绘画皆精,但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鹤”。步入他位于顺义区的画室,画作、照片、书籍……满眼都是鹤。
“我喜欢鹤的习性和品质,所有这一切让我对鹤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仙鹤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飞禽,历代艺术大家都对它有所表现,或表现仙鹤迎风起舞、仪态万方之姿;或寄寓延年益寿,太平安康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鹤是人们寄托长寿的图腾,也是体现人们追求扶云高翔、风骨孤高的理想象征。谈及曹无与鹤的缘分,时间可以追溯到13年前。
责无旁贷“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助力中国画事业做大做强。”曹无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说道。
2010年,曹无在长白山写生,偶然间一个朋友提出要带他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湿地看鹤,酷爱摄影的他欣然前往,却没想到自此对鹤如痴如醉,一发不可收拾。为了画鹤,从吉林的莫莫格到辽宁的红海滩,从江苏的盐城到江西的鄱阳湖,曹无不仅每年都要追着鹤的足迹跑遍大半个中国,还多次前往日本的北海道,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观察鹤、记录鹤、研究鹤、画鹤上。
长于大西北的曹无,骨子里透着一股率真和阳刚之气,做起事来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他研究鹤,不只是看看。有一次,他在吉林莫莫格拍鹤,清晨三点半起身,直奔湿地。由于前一天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清晨雾很大,能见度很差,只听到鹤鸣却不见鹤的身影, 等到九点,好多发烧友、摄影者都坚持不住放弃了,他却不甘心,继续耐心等待。将近十点,突然一阵狂风吹散大雾,曹无惊喜地发现,平时距离自己几百米的鹤群,这次却近在眼前,赶紧用镜头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场面。事后,曹无颇为自豪地说,“我觉得我跟鹤很有缘,每次去拍鹤,那个地方的天都很照顾我。”
如今,曹无已是画鹤、研究鹤的大家,他画笔下的鹤,或在空中翱翔,在芦苇中群舞,或在湿地上互相追逐、嬉戏、觅食,或在暮雨中徘徊,在晨雾中独步,千姿百态、风度翩翩。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原院长王明明曾称赞曹无以鹤为题材的水墨作品轻松、自然、简洁、灵动,神形兼备,意蕴悠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直言,曹无画鹤,似乎有着天启的成分,“能脱出一般人的模式,新创一格”。
中国画起源于哲学,历来强调“天人合一”。画家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彩。元代画家倪瓒曾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耳。”
以笔抒情,以情写景,笔到情出,情景交融。曹无亦是如此。他曾说:“我画画是在玩,是在释放情感,是在追求一种其他方式难以表达的快感。至于画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随心所欲、轻松愉快就行,愉悦的那种心态他人难以体会”。
书墨相传 续写风华
曹无如今虽过古稀之年,却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身形魁梧,长发长须,神情淡然,衣着朴素,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独特气质。并且,据了解,早在2007年,他便辞去了在社会上担任的所有闲职,也很少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
近日,突闻他将出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不免让人有些惊讶。但其实,对曹无而言,这是一纸酝酿了两年时间、满载期盼和嘱托的委托书。
崔如琢先生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国画大家之一,连续多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各界名人赞赏,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陈香梅女士、宋美龄女士、贝聿铭博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泰国王室和联合国及亚、欧、美几十所博物馆、美术馆、高等学府广泛收藏。
同时,崔如琢先生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修养者,事功不累、心境不劝、情怀家国, 对中国画早年于世界艺术舞台的弱势地位着急,为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愤怒,曾痛斥“这六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2016年,为更好地研究、传播中国画艺术,故宫学院成立中国画研究院,崔如琢先生勇担重任,出任首任院长,以期为中国画教育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探索出一个全新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国画后备人才。
一晃几年时间过去,为事业长久发展计,年近耄耋的崔如琢先生开始寻找接任者。深思熟虑后,他认为,老友曹无深知并理解支持自己在中国画方面的思想理论和追求,是不二人选。
面对崔如琢先生的信任和重托,曹无深感责任重大。几经商讨,最后决定崔如琢先生继续担任院长,曹无担任常务副院长。
“画千鹤图学仙鹤风度,临百家书取大家精神”,这是曹无挂在画室里的一幅对联。他说,“我从来没拜哪位大师为老师,但是所有的名家大师,都是我的老师。崔如琢先生同样是我的老师。交往近40年,通过他,我不仅近距离观摩了很多平常看不到摸不着的大家原作,见了世面,还从他身上学到了画巨幅大画所必需的大格局、大境界,以及作为一位画家,衣食无忧却依旧勤奋刻苦的品格,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中国画深入骨髓的热爱。”
既已接过重任,曹无便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为中国画的事业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与西画不同,中国画博大精深。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有文化,要懂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书画语言。”采访中,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崔如琢先生给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提出的校训是‘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国画、传播发展中国画。为此,接下来,我们正在谋划成立一个艺术委员会和一个顾问委员会,一方面资助有天赋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进入中央美院等高校学习的人才,另一方面组织一些大型活动,促进中国画在海内外的传播与交流。”
曹无的希望是,“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助力中国画事业做大做强。”
千姿百态曹无画笔下的鹤,或在空中翱翔,在芦苇中群舞,或在湿地上互相追逐、嬉戏、觅食,或在暮雨中徘徊,在晨雾中独步,千姿百态、风度翩翩。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7月下旬刊
姓氏由来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cao2)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1、 出自姬姓者有二支:1)一支以封国命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武王时封于曹邑,建立了曹国(地望在今山东定陶西南),都于陶丘。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原曹国君主族人以国为姓。《通志‧氏族略第二》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公孙疆说曹伯背晋奸宋。十五年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2)一支以赐姓为氏。与朱姓同宗,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孙颛顼的玄孙名陆终,陆终的一个儿子名安,曾辅佐林禹治水,立不功劳,禹赐其姓曹,其后人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邾,建立了邾国,其地望在今山东邹县一带。后邾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各地,有的复祖姓为曹氏,有的去邑字旁为朱姓。
2、 出自少数民族的曹姓亦有二支,均属以国命氏一类。1)一支起源于隋朝,中国西北地区突厥部族建有康国,君族支蔗分封有曹国,国人大多取姓曹氏。事载《隋书》。2)一支起源于唐朝,时亦有曹国,地望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撤马尔罕东北方和北方,为李唐王朝的附庸国,《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曹国使节不继有人来中原定居,生息繁衍,以其原国名为姓,成为“昭武九姓”之一的曹姓。事载《新唐书》。如北齐有曹妙达。望族居谯国(今安徽毫县)。
3、 此名,东汉大司农鸿胪曹嵩,原姓夏侯,因养于宦官曹滕之家,遂改姓曹,其后代亦称曹氏。
姓氏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辗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氏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台湾。现在,台湾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
宋代以后,曹姓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
姓氏名人
曹参: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大臣。曹为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从刘邦起兵,屡立战功。汉朝立,封平阳侯。后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悉遵萧何旧制,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故有“萧规曹随”之说。三章约,即“约法三章”。
曹娥:东汉孝女,因其父溺死,沿江号哭,后投江抱父尸起。后人为其立碑以示表彰,世称“曹娥碑”。
曹操:即魏武帝。东汉末沛国谯国谯人,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曹嵩子。少有权术。先后破吕布、袁术、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为孙权、刘备联军所败。封魏王。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兴修水利,以利于社会经济之恢复与发展。精通兵法,着《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文,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东汉末人民苦难,辞气慷慨。卒谥武,魏文帝黄初时追尊武帝,庙号太祖。今存《曹操集》。
曹植:三国魏沛国谯人,字子建。曹操子。夙慧。有文才。早年为操所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但任性而行,失宠。兄曹丕为帝,备受猜忌。每冀试用,终不能得。郁郁而终。谥思。世称陈思王。文才富艳,善诗工文,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所作经后人辑为《曹子建集》。
曹冲: 三国魏沛国谯人,字仓舒。曹操子。早慧。有智称像流传于世。早夭。追封邓哀王。
曹不兴:名一作弗兴。三国吴建安吴兴人。以善画称。孙权尝使画屏风,误落墨点,就势画作蝇。既进,权以为真蝇,举手弹之。尤以画龙见长,亦善虎、马。后以不兴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
曹霸:谯郡人,唐代画家。官左武卫将军。擅画马,也工肖像。成名于开元中,天宝间曾画“御马”,修补《凌烟阁功臣像》。
曹国舅: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学道山岩间,遇钟离权、吕洞宾二仙而得道。因相传为宋曹太后之弟,故称为曹国舅。
曹彬:字国华,宋代检校太师,因功封鲁国公,为时良将第一。及卒,追封济阳郡王。
曹雪芹:清满洲正白旗人。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康熙间,曾祖曹玺、祖曹寅、父曹 三代相继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因故遭牵连,父被革职抄家。雪芹随家居北京,晚年移居西郊,贫病而卒。工诗善画,嗜酒谈。以十年之力,着《红楼梦》,增删五次,终未完成。
曹怀勇,近现代著名鲁菜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