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及科技高度发达,但军事相对较弱的王朝,亦是中国历史上直接亡于外患的朝代之一。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宋朝时期十大历史名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九、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军势颇盛。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他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后在广东的潮州、惠州继续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因叛徒的出卖,他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宁死不屈之志。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劝降,都被拒绝。
他身在狱中,但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又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备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年四十七,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八、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及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七、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深受王安石的器重。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由于沈括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因此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六、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首先是哲学家、教育家,然后是书法家,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朱熹法书所透现的“书卷气”,明显受了宋代“尚意”书风影响,同时也与他本人博大精深学识修养是分不开的。如墨迹纸本《翰文稿帖》,行草书,系朱熹《与允夫尺牍》与《文稿》合卷。
五、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主要作品:司马光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人物评价: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
四、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另外,岳飞的书法更是堪称经典。其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想见岳飞驰骋疆场之英气雄姿。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深受世人所喜爱,为了获得拓本,人们便加以复刻。
三、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二、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一、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一架秋千,在飘拂的绿杨影里来回飞荡。站在秋千架上的,是一位年约十四五岁的少女。她那娟秀的脸上虽然还没有脱尽稚气,但技巧却十分娴熟。随着她双脚的蹬动,秋千荡得越来越高,好像要凌空飞去一样。
四十多个来回荡过以后,少女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身上的罗衫全被汗水湿透。她渐渐放定绳索,走下秋千,两手疲乏得连云鬓都懒得去理一理,就要侍女拿过绣鞋来准备穿上。
这时,月洞门外传来了说话的声音。侍女回头一望,忙说:“小姐,大概是老爷陪着客人到院里来了,咱们快回房去吧!”少女听罢,连绣鞋也顾不上穿了,回转身就朝着自己的闺房跑去。
她登上阶石,并没有立即进房。父亲在礼部任职,家里经常有熟客临门,她想看看父亲这次带来的是些什么样的客人。只见她侧转身子攀着阶前的梅树,随手摘下一颗青梅来闻闻,一面向着月洞门外望去。
可是,父亲和客人并没有走进院来。少女微带失望的心情丢掉青梅,伸手去梳理云鬓。这时她才发现头上的金钗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滑掉,再低头看看双脚,又穿着袜子站在阶石上,不由两颊泛起红云,嫣然地笑了。
眼前的情景逗引着少女的诗兴。她立即回到房中,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点绛唇》词:“蹴(踩)罢秋千,起来慵(懒)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犹言光着)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日常生活的普通画面,但却显得那样情趣盎然,生动传神。它的作者(也即词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就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学者,年纪很轻就中了进士;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才学。清照在父母的熏陶和培育下,从小就养成了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李格非被朝廷调往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太学(国立大学)里担任博士官,三年以后,又转为太学正。他在经衢西面购置了几幢房屋,就从历城把家眷全部迁到了东京。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学术空气比较浓厚。清照在家里经常可以听到父亲和太学的同僚一起谈论国事,切磋学问。前辈们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清照,使她更加勤奋学习。
她文思敏捷,记忆力十分惊人,读书过目成诵,还在少年时代,就读遍了唐、宋许多大家的作品,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尤其在诗词方面造诣更高。据说她的诗文一写成,人们立即争相传阅,因此很早就在士大夫中出了名。
清照的爱好是多方面的,无论琴棋书画,几乎样样精通。尤其是她所画的墨竹,笔势挺秀,意趣高远,别有一种超尘脱俗的韵致。谁看了都不能不为这位少女高超的艺术才华所倾倒。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照已经年满十八岁,长得秀外慧中,亭亭玉立。就在这一年的深秋,她由父母做主,和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赵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在今山东)人,后来随父亲移家青州(今山东益都),这时正在东京太学里读书。他酷爱金石考古,家里藏书很多,也是一位年轻的学者。清照和他结成终身伴侣,两人才貌相当,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满。
明诚从十七八岁开始,就喜欢搜集历代的碑文书画,并立志要终生从事这项研究工作。他和清照成亲后,还没有俸禄,仍然依靠父亲生活。清照对他非常体贴和支持,经常拿出自己陪嫁的财物,供给明诚购买碑文书画。
每逢初一或月半,大相国寺内集市开放,殿后资圣门外是专卖书籍字画的地方。明诚有时请假出去走走,看到好的碑文书画,一时手头拮据,他就脱下衣服当上几百钱买下来,另外再买些瓜果食品,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
明诚回到家里,清照一看他身上的装束和喜形于色的神态,心里马上就明白了。于是两人相对而坐,一面吃着瓜果,一面打开碑文或书画来欣赏展玩,感到无穷的乐趣。
一个天清气爽的初秋日子,正好明诚休假,清照提出要到南部去游览。他们带了酒菜,来到一处林木繁茂、风景绝佳的地方,租了一条小船,沿着蜿蜒曲折的小河划去。
小河的尽头有一座结构精致的凉亭,掩映在花木丛中。明诚和清照舍舟登岸,就在亭中摆开酒菜,一面欣赏着河上的风光,一面痛快地对饮起来。当太阳渐渐贴近河西的山头时,夫妇两人都已喝得满脸红晕,很有醉意了。
明诚搀扶清照下船,循着原路划回去。划着划着,他们来到了一处河汊口,发现两面河上都是荷叶荷花,不知该往哪里走才好。清照微睁醉眼,把手往前一指,又听桨声伊轧,小船拐进了左面的河道。
突然,“嘭”的一声,小船撞着了河岸,惊动了原来憩息在河滩上的一群白鹭。它们扇动两翼,扑棱棱地飞向高空,洁白而矫健的身影衬着蓝天,构成了一幅无比美妙的图景。明诚和清照看得出了神,连酒意也全给驱散了。
这次城郊泛舟之游,给清照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她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写成了一首著名的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怎)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两人虽然是儿女亲家,但政见并不相同。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七月,奸臣蔡京被任命为宰相,开始邀宠专权,挑斥异己。赵挺之在政治上属于蔡京一派,渐渐同李格非发生了矛盾。
这年八月,赵挺之受任为尚书左丞(宰相之一)。九月间,大权在握的蔡京把曾经反对过新法的大臣120人定为“元祐奸党”,由宋徽宗亲自书名后,刻石立碑于端礼门。凡名字上了党籍碑的人,都受到了打击和迫害。
当时,李格非正官任提点京东路刑狱。他过去并没有激烈反对新法,只是曾经对新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提出过一些不同的意见,因此也被定在党籍碑的余官之列,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李格非的免官,是否出于赵挺之的主张,现在已经无可考见,但这件事肯定是经过他同意的。清照深深了解父亲的为人,对于他的无辜受罪感到愤慨不平。她毅然执笔写了一首诗给赵挺之,为自己的父亲诉屈求情。
这首诗的大部分内容都已失传了,只在宋人张琰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一文所写的序言中,还保存着诗的最后一句:“何况人间父子情!”人们由此可以想见,清照当年在伏案奋笔陈述己见的时候,怀着何等真挚而沉痛的心情!
诗寄出以后,没有得到任何反应。也许赵挺之读后曾有所感动,但大权掌握在蔡京手里,他也无能为力。清照有感于此,又给他寄去了第二首诗,其中写了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对这位官至卿相的公公进行了讽喻和规谏。
崇宁二年(1103),明诚在太学毕业。由于父亲的关系,他很快被派到距东京不远的一个县城去做官。在离家赴任的那天,清照一直把他送出城外,想到今后将不再能和明诚天天相聚在一起了,心里感到无限的怅惘。
由于公务繁忙,明诚往往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寂寞幽静的深闺庭院里,虽然鸟语花香,风景依旧,但却已经无法引起清照往日的兴致和情怀。每天,她总要长时间地凭栏远眺,默默地数着明诚归来团聚的日期。
明诚出仕以后,开始有了俸禄收入。他和清照相约,一定要省吃俭用,尽最大的努力来收集天下的金石碑铭、古文奇字,以实现自己的宿愿。每当公务之暇物色到一篇碑文或一幅字画时,他就立即寄送给清照妥为保藏。
由于父亲官居相位,有不少亲戚朋友在馆阁(国立文史机构)工作,明诚还可以经常通过他们借到一些内廷珍藏的图书。他除了自己利用公余时间抄写一部分以外,还托清照在家帮助抄录。
共同的理想和愿望,把这对年轻夫妇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天,当一缕晨光透进窗纱映上妆台时,清照梳洗完毕,就拿出明诚寄来的书籍,铺开文具纸张,伏在桌上全神贯注地抄写起来。
多少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和月圆花好的良夜,流水一般地过去了。抄成的图书和碑文渐渐堆满书案。清照就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寄托她对明诚深情的思念。
有时明诚好久没有书籍寄来,清照就会感到神思恍惚,百无聊赖。她常常独自一人下楼去闲步,可是,芳草池塘,绿荫庭院,潺潺的流水,双飞的蛱蝶,却处处都在勾起她的离愁别恨,使她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
在这样的时刻,她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难遣的情怀:“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秋天,她出去泛舟消闲,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著名的《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每首词写成以后,清照都把它抄在锦笺上寄给明诚。那深情的怀念,无尽的哀愁,激起了明诚强烈的共鸣。他并不善于填词,但是为了酬答妻子的情意,他每次总要写一首和词回寄给清照。
等到明诚休假回来,夫妻两人就拿出平时唱和酬答的词来互相品评。清照在文学上的才华和一些精辟的见解,常常使明诚拍案称赏,自愧不如。为了和清照争胜,从此他便经常抽出时间来练写诗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来到了。往年明诚在家的时候,总要陪着清照到东篱下饮酒赏菊,可是今年他却没能回来过节。清照只好在东篱下摆起一张小几,独自一人对着盛开的黄花,默默地喝着闷酒。
一陈萧瑟的秋风穿林而过,吹得篱边的丛菊颤巍巍地掉下几片焦黄的花瓣来。清照自顾身影,感到就和这零落的黄花一样消瘦,不由心中更觉凄凉难受。她随即叫侍女收起酒菜,闷闷不乐地回房去了。
半夜,清照在碧纱厨中睡醒过来,只觉寒意袭人,再也无法合眼,就写了一首《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得凄清婉转,声情双绝,明诚读了以后,极其赞赏,决心要胜过清照。他专门请了假,谢绝一切宾客,在家里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按照《醉花阴》的词调写成了五十篇。
然后,明诚把清照的词杂在里面,请来了好友陆德夫,要他发表意见。德夫认真阅读了以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写得最好。”明诚问是哪三句,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崇宁四年(1105)十月,明诚被调回东京,受任为鸿胪少卿(掌朝廷祭祀礼仪)。从此,这对年轻的夫妇又能朝夕相处在一起,互相切磋砥砺,从事他们共同爱好的金石研究了。
宦海的风波是难以捉摸的。一向官运亨通的赵挺之也渐渐受到了蔡京的猜忌。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十一日,他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五天以后就一病身亡。
按照封建礼制,任何官员在父母死后必须离职家居,服丧三年。明诚本来是可以在东京守制的,但到了七月间,由于蔡京的指使,御史台上章弹劾赵挺之,追夺了他死后所赠的官职。明诚只好离开东京,回到家乡青州去。
对于明诚和清照来说,搬家是最麻烦的事情。明诚为官几年,并没有积攒起多少钱财,但却购置了大量的碑文书画和金石器物。除了过去陆续运往家乡的以外,这次还足足装满了十辆大车。
车声辚辚,马鸣萧萧。满载着碑文书画和辎重什物的大车出了陈桥门以后,就顺着宽阔的官道迤逦向北而行。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赵家在青州的旧居。
这所旧居,是明诚父亲赵挺之早年从密州移居青州时购置的。它环境幽静,屋宇宏敞,一条清澈的小河穿院而过。院中林木繁茂,枝叶扶疏。正房的左侧有一座归来堂,过去是赵挺之会客的地方,现在成了明诚和清照的书房。
赵家的藏书本来就非常丰富,加上明诚历年来陆续购买,总数竟达到八万卷左右。为了便于研究寻检,他们在归来堂中起造书库大橱,将全部图书分类安放,登记上册。从此明诚就一面继续收集,一面开始了《金石录》的著述。
《金石录》是一部研究古代钟鼎碑版铭文的专著。它的内容上自先秦,下至唐末五代,涉及到文字、历史、考古等方面的广泛知识,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明诚决心利用这段离职的时间,在清照的协助下,把它尽快写出来。
三年的服丧期过去了,明诚没有被重新起用。好在他能够照旧领取俸禄,无需为生活而担忧。每天,他和清照同坐归来堂中,逐篇地校勘金石铭文,进行整理题签;晚上常常继续工作,总要点完一支蜡烛才睡觉。
为了进一步充实《金石录》的内容,必须把当时考古发掘方面的最新成果吸收进去。为此,明诚经常要暂时离家到各处去寻访搜求。他在青州期间收集了不少新的出土文物,足迹到达过泰山、安丘、下邳等地。
徽宗政和七年(1117),明诚和清照已经在青州度过了整整十年。凝聚着他俩无数心血的《金石录》也已初具规模。全书共分三十卷,收录金石铭文约二千种。只等剩下的若干篇题跋写好,重新复校誊录,装卷成帙,就可全部完成。
这一年九月,明城的好友刘跂来到青州。他看了《金石录》的稿本以后,非常钦佩。明城就请他给《金石录》写一篇序言。可是,时间又过去了四年,由于种种原因,《金石录》仍旧没有最后完成。
徽宗宣和三年(1121),明诚忽然接到朝廷的诏令,任命他为莱州(今山东掖县)知州(州行政长官)。尽管明诚心里不太愿意出仕,但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他只好匆匆地收拾行装,辞别清照,赶往莱州上任。
这对十四年来朝夕相处,共同切磋学问,感情极其深厚的夫妇,一旦又重新分居两地,清照的心里感到非常痛苦。在含着热泪送别丈夫的时候,她要明诚一等官务安排停当,就把自己接到莱州去同住。明诚答应了。
到了八月间,明诚果然不负前约,派专人来接清照去莱州。为了使明诚能继续《金石录》的著述,清照把二千多卷铭文原件和三十卷稿本全部随车运往莱州。
明诚在莱州的住处,有一所静治堂,同青州的归来堂一样,也是读书和写作的好地方。每天吃罢晚饭,夫妇俩就动手将誊清的《金石录》稿本装卷成册,以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规定每夜必须校勘二卷,跋题一卷,不完成就不睡觉。
宣和七年(1125)春天,明诚在莱州任上已满三年,又被调往淄州(州治淄川,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任职。虽然又经过了一番迁徙和跋涉,但这次清照是和明诚同车前往的,并没有分手过一天。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这是宋朝历史上风云突变的一年。九月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军队大举南侵,攻陷太原,并立即分兵两路直取东京。腐朽的北宋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只想割地求和,根本不去组织有效的抵抗。
到了闰十一月初,金兵乘大雪发动猛攻,东京顷刻沦陷。徽、钦二帝以及宗室贵族三千多人当了俘虏,全部被押往北方。北宋王朝灭亡了。从此中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明诚和清照的命运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靖康二年(1127)三月,一向和明诚长兄存诚居住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老母突然因病去世。明诚在淄川得到丧报,非常悲痛,立即和清照匆匆告别,日夜兼程地赶往江宁去。
五月初一,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称宋高宗。南宋王朝正式建立。明诚刚刚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就接到朝廷的诏令:他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必须立即去上任。
这个任命来得非常突然。国事危急,公务在身,明诚已经无法北归。他想到清照独自一人留在北方,青州和淄川两地还存放着他们二十多年用心血积聚起来的碑文书画和《金石录》这部即将完成的著作,心里感到十分焦急。
贪得无厌的金朝统治者随时有可能出兵东侵,到那时清照南下的退路将被截断。时不宜迟,必须当机立断。明诚立即派人带着家信,星夜赶往淄川,尽快地把清照护送到江宁来。
清照接信以后,随即赶回青州去料理家事。她看到赵家祖传以及明诚和自己平生积聚起来的书册什物实在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运走,只好把大部分不大珍贵的碑文书画和一般的金石器物留下来,加封上锁,托一位老仆代为守护。
即使是这样,需要带往南方的书册什物仍然装满了十五车。当车队开始启行的时候,清照从车上依恋地回望那曾经和明诚度过十多年欢乐生活的庭院和屋宇,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热泪。
不久以后,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初,青州突然发生了一次兵变,知州曾孝序被害。乱军在城中四处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惨遭茶毒,全城陷入一片混乱。明诚和清照封存在旧居十多间屋子里的书册什物,也被全部烧成灰烬。
再说清照从青州兼程南行,一路晓行夜宿,十分辛苦。到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以后,她就改由水路沿淮河西上,再经楚州(今江苏淮安)折入运河后顺流南下。建炎二年(1128)春天,她终于平安地抵达江宁。
经过一年的离别和长途的跋涉以后,清照又和明诚团聚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但现在明诚身负重任,每天都要处理繁忙的军政事务,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同清照重续旧业、切磋学问了,这又使她感到非常难过。
清照渐渐开始关心国事。每当明城公余回来,她总要急切地问起金兵的动向和朝廷的措置。由于宋高宗一心只想保住帝位,偏安江南,排斥主战派大臣,以致北方广大的国土日益沦陷。这些都引起了清照深深的不安。
她想到了历史上的东晋王朝。那时虽然也偏安江南,但内有贤臣王导主持朝政,外有名将刘琨坚持抗敌,比起现在的南宋朝廷来要景气得多。她在一首诗里写道:“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表达了她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建炎三年(1129)二月,明诚受命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他刚刚接到诏令,江宁就发生了一场兵变。由于没有及时处置,他受到了撤职的处分。三月间,他和清照离开江宁,准备西上芜湖,然后到江西赣水一带去安家。
他们把全部书画器物分装在三艘大船上。船只在长江中缓缓地逆水西行。三月末的一天,他们来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境界,把船停泊在北岸的一个渡口上。
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们,这个渡口叫乌江,就是西汉初年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清照听了,一定要明诚陪她上岸去走走,以便观览江岸的风光,同时凭吊一下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清照上岸以后,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浪涛,想起项羽当年兵败后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气概,不由万分感慨。回到船上,写了一首著名的五言绝诗《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由于金兵不断南侵,五月间,宋高宗被迫将行在(临时首都)迁到江宁,并把江宁府改为建康府。他随即下诏恢复明诚的官职,让他到建康去接受任命。这时明诚刚刚船到池阳(今安徽贵池),不敢怠慢,只好收拾行装,准备赶往建康。
六月中,明诚让清照暂时把船停泊在池阳,自己离舟登岸。他依依不舍地回望船中,向清照挥手告别。
清照含着泪高声问明诚:“如果城里发生变乱,情况危急,怎么办?”明诚说:“你就跟着大家走吧。实在不得已,可以先抛弃衣被什物,其次抛弃书画和一般古物,只有家传的宗器万万不能丢失,切记切记!”说罢挥鞭策马而去。
自从明城离去以后,清照终日独处舟中,感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宁。
到了七月末的一天,忽然东边的大路上,一位衙役装束的人骑着快马疾驰而来。他上船后交给清照一封急信,告知明诚在建康患了疟疾,请清照火速赶去。
清照读完信后,忧虑万分。她想到明诚一向性急,又不懂医道,万一大热发作,必定会服用寒药,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她不敢迟延,立即命船夫解缆启程,顺流东下,经过了一日一夜的航行,终于到达了建康城下。
可是清照来晚了。明诚由于热不可耐,服了不少柴胡和黄芩,结果不但疟疾加剧,而且下痢不止。等清照见到他时,已经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眼看三十年来情深义厚的亲人即将从此永别,清照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八月十八日,明诚终于不治身亡,终年才四十九岁。清照把他安葬在建康城外,亲自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句说:“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非深。”表达了她对明诚最深切的悼念。
这时,清照仍然以船为家。三艘大船上装载着她从青州南下时带来的书册画卷和金石器物,其中有各种图书二万卷,金石铭文二千卷。这批珍贵的书籍文物,价值连城,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不良之徒的觊觎。
闰八月十六日,有一个身穿内廷官服的人,带着三百两黄金和几名仆役来到清照船上。他自称是御医王继先,过去曾经和明诚相识,想来购买一批书画古物留作纪念。
清照从未听明诚讲起过有这么一位朋友,知道他来意不善,但又不敢得罪他,于是想了一个缓兵之计。她对王继先说:“亡夫遗物很多,有些我自己要留作纪念,有些可以出让,但需要清理一下。等半个月后您再来吧。”
王继先信以为真,就带着仆役走了。清照马上派人去城里把明诚的表弟、兵部尚书谢克家请来,对他说了王继先企图乘机强买书画古物的情况,希望谢克家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谢克家慨然答应了。
第二天,谢克家就趁上朝的机会将王继先的行径面奏给高宗。他说:“赵明诚是朝廷命官,今不幸病故,其妻李氏孤苦无依,以舟为家,继先即欲勒买遗物,恐远近闻之,有累盛德。”高宗立即下了一道御批,事情就这样平息了。
但是建康毕竟不是久居之地。连日来,城中百姓都在纷纷传说,隆裕太后已经率领六宫转移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金兵即将大举渡江南侵。清照想起明诚还有个妹婿官居兵部侍郎,现正从卫在洪州,就决定前去投奔他。
清照托人找来了明诚过去的两位部属,先请他们护送两艘装载书画什物的大船去洪州。她自己因为忧伤过度,身体十分衰弱,准备休养几天,再随后赶去。
可是两艘大船开走以后,还没等清照动身,局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闰八月末,宋高宗听说金将宗弼已经率军长驱南下,就慌忙离开建康逃跑。一路经镇江、常州、平江(今苏州),于十月间到达了临安(今杭州)。
高宗的仓皇南逃,严重地影响了建康的士气和民心。城中谣言四起,一夕数惊。一天,清照听到了一起别有用心的谣言,说是明诚临终前曾经托人带了一把玉壶到北方去送给金人,因而有通敌的嫌疑。
这个谣言太可怕了,显然是不良之徒的恶意诬陷。他们想趁这国难当头的混乱时机,置孤苦无依的清照于死地,然后夺取她的全部财物。清照气愤到了极点。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她决定将剩下的全部古器物送给朝廷。
十月中旬,清照听说高宗已经从临安到达越州(今浙江绍兴),就立即舍舟登岸,将船上所剩的全部书画器物装满了几辆马车,日夜兼程地赶往越州去。
畏敌如虎的宋高宗,已经忘记了他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责任。他生怕遭到和徽、钦二帝同样被俘的命运,因此还没等金兵渡江就望风而逃。十二月初,他从越州跑到明州(今宁波),接着又匆匆赶往定海(今镇海),逃上了楼船。
正在清照赶往越州的途中,忽然又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十一月中,南下的金兵攻陷洪州,全城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清照先前在建康请人运往洪州的两船书画器物,也在乱兵的烧杀抢掠下丧失殆尽。
十一月末,清照到达越州,这时高宗正在转向明州。长途的奔波,沉重的拖累,已经使清照疲惫不堪。她决定把全部古器物寄放在剡县(今嵊县),自己只随身携带七簏最珍贵的书画砚墨和《金石录》稿本,移居到更南面的台州去。
可是当她到达台州时,发现守官晁公为也已逃走,城里人心惶惶,乱成一片。清照只住了几天,就又丢弃掉一部分衣被杂物,赶往黄岩,在那里雇船到温州去。
万里江山,茫茫大地,哪里是清照安身的地方!在以后的一年里,她辗转迁徙,先后到达温州、越州和衢州等地,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其间她又得到消息:寄放在剡县的全部古器物也已被叛兵抢走,落到了一位将军的手里。
现在,明诚留下的遗物就是这随身携带的七簏书画砚墨和《金石录》稿本了。清照就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地珍惜和爱护它们。每到一地,她都要妥善地安放在卧榻底下,早晚亲手打开来看一次才放心。
绍兴元年(1131)三月,清照又来到越州,寄住在一个姓钟的居民家里。一天早晨,她起身后看看床下,发现墙壁被挖了个大洞,有五簏书画不见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一样,使她悲痛得几乎不想再活下去。
她立刻请人传话出去,愿意立重赏买回这些书画。过了两天,邻人钟复皓拿来了十八轴画向清照讨赏。清照心里顿时明白了,但她还是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付给钟复皓一大笔钱,希望其余的书画能够再陆续回到她的手里。
可是,清照的希望落了空。任她再三托人到处打听,其余的书画就像石沉大海似的不再出现。过了很久,有些好心人才暗暗告诉她,那些书画已经全部被有财有势的福建路转运判官吴说用贱价买去,没有办法再收回了。
现在,唯一可使清照聊以的是,那部《金石录》稿本没有被偷走。其他比较珍贵的书画砚墨也还有一簏多,足够她安度余年的需要了。绍兴二年(1132)春天,她离开越州,移居到当时的行在—临安。
三月的临安,湖光山色,水天一碧,处处繁花似锦,游人似织,就像当年的东京一样,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但这些都已无法激起清照欢乐的心情了。她在城中租了一处小小的院落,独自过着寂寞凄凉的生活。
这时,清照年已四十九岁。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和忧患,使她变得格外苍老衰弱。她在一首《声声慢》词里,充分反映了这种寂寞凄凉的心情—
词的上阕,写她在晚风中闲步小院,触景伤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下阕写她在窗前听梧桐秋雨,夜不成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久她就生起病来,一连几天神志模糊,茶饭不进。
幸亏清照有位弟弟李远(háng杭),正在临安任敕局删定官(掌编纂皇帝诏令),得到消息后赶来看望姐姐。他亲自守候在床边,侍奉汤药,多方宽慰,终于使清照的病情逐渐转危为安。
李迒看着姐姐凄凉的景况,心里很难过,就说:“姐姐,姐夫已经离您而去。人死不能复生。您年纪大了,身体又这样衰弱,不能没有个依靠。让我来帮您物色个称心的人吧。”他见清照沉吟不语,又安慰了一番,就告辞而去。
李迒走后,清照思绪纷乱,心潮起伏。她想起明诚生前对待自己的情分,感到再嫁实在于心不安;但看到眼前的景况,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不但明诚的遗稿没有能力整理,一旦有病或年老以后,就连生活也将无法自理······
过了几天,就在清照犹豫彷徨、难以决断的时候,李远兴匆匆地赶来了。他告诉姐姐,有一位饱学之士张汝舟,是进士出身,现在临安任监诸军审计司,不久前妻子去世,因为仰慕清照的才名,特地来向她求亲。
对于清照来说,有着这样的才学和资历的人,无疑是比较相称的。在弟弟的一再劝说下,清照终于点头答应了。五月间,清照同张汝舟正式结婚。她怀着真诚的希望和信赖,把明诚的全部遗物搬进了张家。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衣冠楚楚、貌似恭顺的张汝舟,其实却是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他同清照结婚,完全是为了把那批珍贵的书画器物攫为己有。婚后不久,他那卑劣的用心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了。
起先,他向清照要一方砚台。清照以为他是自己使用,特地选了一方最好的古砚给他。接着,他又借口朋友要看字画,拿去了一个珍贵的条幅和一轴唐代画家韩幹的《牧马图》。他把这些珍品出手卖掉,一下就捞进了二百两银子。
清照完全被蒙在鼓里。过了十来天,她见字画没有归还,就叫张汝舟去要回来。张汝舟满脸堆笑地说: “我的朋友看到字和画都很好,已经用二十两银子买去了。”说罢就把银子拿来交给清照。清照见了,顿时气得变了脸色。
从此,清照对张汝舟的为人引起了警惕。她把余下的全部书画砚墨和《金石录》稿本锁进了箱子。张汝舟几次向她索取,她都一概不理。这个无耻的小人见自己的企图再也不能得逞,就开始恶言相加,最后甚至动手毒打清照。
面对如此痛苦的现实,清照完全绝望了。她决心要尽快地摆脱张汝舟。有一次,张汝舟酒后不慎,向她吐露了自己曾经慌报情况欺骗上司的行径。清照听了牢记在心里,但表面上一点不露声色。
等到张汝舟白天出去,清照就立即给一位亲戚—翰林学士綦密(chóng崇)礼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目前的处境全部告诉了他,并且请求他帮助自己向朝廷告发张汝舟欺骗上司的罪行。
綦密礼接信以后,对于清照的不幸非常同情。九月间,告发的状子送到刑部后,张汝舟就被逮捕审讯,撤职除名,发配到柳州(在今广西)去充军。从清照改嫁给他的日子算起,到这时正好一百天。
但是,按照宋朝的刑法,凡妻子告发丈夫的,不论自己是否有罪,也要判处二年以上的徒刑。张汝舟刚刚发配,清照就被关进监狱。这次又幸亏綦密礼多方设法营救,才使她只被关押了九天就释放出狱了。
尝尽辛酸的清照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她专心一意地开始了对《金石录》的整理。绍兴四年(1134)八月,她把全书最后编定,并写了一篇《后序》,详尽记载了成书的经过以及明诚和自己悲欢离合的遭遇,以表达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十月初,忽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临安:金兵已经到达淮河流域,准备再次侵犯江南。城中的居民纷纷奔走相告,许多人开始携家逃往乡村。清照也随着纷乱的人群,迁到临安以南二百多里的金华去。
世居金华的一位姓陈的亲戚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清照。主妇陈氏和她姐妹相称,感情十分融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照想起自己今后的归宿,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辛酸的热泪。
她越来越思念那远在千里以外曾经度过美好童年生活的故乡。什么时候,朝廷的军队能够挥戈北上,收复失地,让流离失所的人民重返家园!她在一首《打马赋》里表达了这种殷切的希望:“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绍兴五年(1135)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陈氏约清照一起到金华著名的风景区双溪去泛舟游览,清照婉言谢绝了。是她不愿意欣赏美好的春色吗?不!她是怕触景伤情,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更加增添内心的痛苦。
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充分反映在她当时所写的一首《武陵春》词里:“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种轻便的小船),载不动许多愁!”
一次,她到城中的八咏楼登临怀古,遥望南国秀丽的山川,写下一首《题八咏楼》的著名七绝:“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后来被写在楼壁上,以表示人们对她的景仰和纪念。
清照一生写下了许多作品,可惜大部分都散失了。其中写得最好最著名的是词。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我国的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异彩。后人经过辑录考订,把它们编成一卷,定名为《漱玉词》。
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女文学家,解放后,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建起了一所“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同志为它亲笔题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以供人们瞻仰和凭吊。
#头条创作挑战赛#
如果说唐朝是诗的巅峰,那么宋朝就是词的国度。
提起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那些流传至今的千古佳作,立马就浮现在脑海,流淌在嘴边,随时都能诵出几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这篇文章将按宋朝时间顺序,盘点那些著名词人及其经典作品,便于诗词爱好者一站式阅读学习,文章较长,建议收藏备用。
家有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转给孩子参考学习。
文末给出我的前十排行榜,权当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分享见解,相互学习。
柳永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作家,崇安(今属福建)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幼时聪慧,擅长音律歌词。
青年时到京城参加科举,却迷恋于烟花之地,因未被录取,愤而做《鹤冲天》,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认为自己为青楼写词,也不失为“白衣卿相”。
本来只是一时气话,谁知被宋仁宗得知,第二年科举时文章本已过关,宋仁宗却将他黜落,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听说,愤而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辗转于各地青楼,靠在青楼写词过活。柳永死后青楼女子凑钱将其安葬,并每年上坟,成为千古佳话。
柳永今存词200多首,凭其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对于都市繁华、男女艳情、羁旅之怀等体裁均有涉及。风格上,柳词清新婉约,细腻独到,与李清照、晏殊、李煜共同被称为婉约派四大旗帜。
柳永作为我国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作家,对于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改制、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并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突破了晚唐至宋初以来词的狭隘,为苏轼词的“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奠定了基础。
另外,柳永对于词的表现手法也多有贡献,并且开创了宋词中的俚俗派。
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每每读起,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情绪交织,愁情别绪溢于纸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晏殊、晏几道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北宋初年,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作相映成辉,闻名于当世,后世词话家称之为“二晏”,或“大小晏”。
二人词作,均承南唐传统,但在“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并不流于轻倩、浮浅。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自幼以神童闻名,14岁时就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仕途顺畅,官至宰相,故其词作多表达出一种悠闲雍容的气度,于平静之中给人留下余韵。
晏殊的代表作《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婉约词派的经典佳作。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王国维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界。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他的前半生因为父亲官至宰相,锦衣玉食无忧愁,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于是他的词,一改父亲的雍容闲适,而是形成哀感缠绵的风格,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词风接近李煜。
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字里行间尽是无尽的相思与酸楚。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欧阳修欧阳修,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幼年丧父,由寡母亲自课读。家贫,但读书刻苦,23岁即中进士,30岁以文章名闻天下。
早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被两次贬到地方上做官,47岁方奉诏回京,官至宰相。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推行变法,欧阳修与其政见不和,辞官还乡。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诗文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参与《新唐书》的撰写工作,并独自撰写《新五代史》。
他的诗歌对李白、杜甫均有借鉴,成就斐然,并写有我国第一本正规的诗话《六一诗话》。
欧阳修一生写散文500余篇,政论、史论、记事、抒情文等各题兼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练流畅。
后人论文,多以韩、柳、欧、苏为典范,其中的“欧”,就是欧阳修。苏轼对欧阳修评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的词代表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境深远,情思缠绵。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生于江西临川一个地方官家庭,自幼聪慧,据说对书籍过目不忘。22岁中进士,在江南各地任地方官。
神宗继位后,面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进行变法。
王安石主要在增加政府财政与整顿军事方面进行了变革,但因变法宣传力度不够,推行不彻底,利弊兼有,在当时乃至后世一直褒贬不一。
神宗去世后,王安石隐居江宁,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王安石在复杂的心情中逝世。
在文学上,王安石在诗文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其文学创作多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所作文多为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以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
王安石的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这对于巩固由欧阳修等人发起的北宋诗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也因此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另外,在诗歌创作上,王安石诗作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用字工稳,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作“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诗作,有很多脍炙人口,传颂千年的经典诗句,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他的词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更是在居安思危中未雨绸缪,雄浑苍凉、远瞩。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文学家苏洵之子。
苏轼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勤奋好学,21岁中进士,曾担任主簿、通判等地方官。在政治上,他属于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结果遭到贬斥。
旧党上台后,他被召回京任职,但他又反对旧党全盘否定变法内容,自请外调,先后担任过杭州等地的地方官。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苏轼勤政爱民,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比如现在杭州的苏堤,就是苏轼任职杭州期间带领修建的。
苏轼晚间追忆自己的一生,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苏轼以前,词的题材非常狭窄,主要是描写男女情爱和离愁别绪之类。
苏轼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意境,将传统上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爱情之词表现为男性化的豪情之词、性情之词。
他的词里,既有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古战场的描写,又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等对古代英雄的描写,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书生意气,也有“不知天上官阙,今昔是何年”的神思异想。
苏轼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他的词意境深远,豪迈奔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词代表作太多了,每每读起,豪迈奔放,铿锵有力。在此分享一篇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秦观秦观,北宋婉约派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军武宁乡(今江苏省高邮)人。
秦观年少师从苏轼,后来因他出色的诗词才华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元丰八年秦观中进士,元祐初,获得苏轼推荐,任职太学博士。
绍圣元年,因元祐党争,秦观受到牵连,被贬黜任杭州通判。后来又被弹劾说他“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之后继续遭贬谪,编管雷州。
两年三贬,这是秦观一生中最为坎坷的阶段。元符三年,秦观复命任职宣德郎,重新回到横州,后来在藤州逝世(今广西藤县)。
秦观擅长诗赋策论,从治理国家到边疆政策,秦观都有自己成熟的主张,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词,更是北宋婉约派的一枝独秀,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的词风,跟自己的经历有很大联系。30岁前他放浪形骸、豪放不羁;30岁后的秦观,随着踏入仕途,接着也就卷入北宋的党争,被贬、被冷落,秦观郁闷寡欢。
或许正是秦观的这些经历,让他留连青楼间更能感悟人间的柔情,他的词也被歌女们编曲传唱。
秦观的七夕名篇《鹊桥仙 纤云弄巧》,至今依然是人们传颂爱情的千古佳作。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周邦彦周邦彦,北宋婉约派词作集大成作家。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喜欢读书,读太学时因写文称赞新法而被神宗提拔为太学正,徽宗时担任宫廷音乐机构主管官员等官职。
周邦彦被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他的词承继并融合柳永、秦观等人特点,在艺术上善于铺叙,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加之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语言特色,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被认为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
因为周邦彦的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又被认为是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影响极大。
不过其词题材多为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比较窄,境界不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言:“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周邦彦的代表作《苏幕遮 燎沉香》,构思巧妙,由景入情,娓娓道出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李清照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出身官僚学者家庭。
18岁时,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二人经常诗词酬唱,收集金石古玩,生活美满幸福。
金兵南侵后,李清照南渡,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悲惨遭遇,孤独一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清照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写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前期,闺房绣户和对丈夫的思念是李清照生活的全部,美满的婚姻是李清照的人生理想。她这一时期的词主要描写的是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和对丈夫的爱,还有一些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语言活泼清新,格调明快,情思悠长,情感真切,言辞浅显但意味悠长。
后期的词比前期更加愁思深重,多是一些哀叹身世、孤苦无依之作,同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思念之情。语言低沉忧伤,词境灰冷凝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武陵春》、《声声慢》等。
在千年诗歌史中,男人多是主角,李清照横空出世,成为文坛的一股清风。她的词,在一流词作家之列也毫不逊色。
在此,分享一篇李清照的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唯美至极,尽是相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陆游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好学,青年时代曾向曾几学诗,他的诗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很大。
29岁时,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考试,名列第一。但因为他“喜论恢复”,结果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才被起用。
陆游先后任夔州、蜀州、嘉州、荣州通判、知州等小官,因上书谏劝朝廷减轻赋税而被罢免,此后长期居住在农,怀才不遇、郁郁寡欢,85岁时病逝。
陆游的诗现存约9000多首,内容非常丰富,几乎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写的最多的是爱国和日常生活。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中年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最少。约200首左右。
2.入蜀以后到罢官东归,将近20年。这一时期存诗2400多首,是他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东归以后到去世,时间为20年,存诗约6500多首。
在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中,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第二时期尤为强烈,他的爱国诗或抒发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或深切同情沦于异族统治的中原父老,或表示对南宋朝廷投降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哀。
直到临死前,他还留下了一首《示儿》诗,表达自己因山河破碎,国土沦陷而死不瞑目,感人至深。
陆游的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金错刀行》、《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陆游的词纤丽、雄快,代表作有《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
在此,分享一篇陆游豪迈激昂的爱国诗《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 空无人!
再来一篇陆游的悲情爱国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杨万里杨万里,南宋文学家,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广师博学,学过五律、七绝、晚唐诗,后来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他的荷花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的哲理诗“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他的童趣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还有他的《小池》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作。
宋朝作为词的国度,杨万里却以诗见长,语言浅显易懂,清新自然,幽默有趣,被称为“一代诗宗”。
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金统治区的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加入耿京起义军。次年,耿京被害,辛弃疾俘获凶手后,率大军归宋,任江阴军签判。
辛弃疾在担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农业生产,积极训练军队,表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他屡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北伐抗金,结果遭到了南宋统治阶级投降派的排斥和忌恨,辛弃疾为此被罢职闲居20年之久。
晚年时曾被短暂起用,但不久又遭贬斥,最后含恨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把满腔爱国和南渡以来的无限义愤,全部融入词中。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词风,他的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既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开拓了词的意境,成为南宋最杰出词人之一。人称他的词“色笑如花,肝肠如火”。
辛词多方面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南宋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描写了错综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爱国热忱。
除此以外,辛弃疾还写了很多描写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语言平常清新。
他的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至》、《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今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6岁了,虽历经贬谪,但始终保持着拳拳爱国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再分享一篇辛弃疾流传至今,令人赞叹的爱情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姜夔姜夔,南宋婉约派词作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出身书宦门第,自小谙熟诗词音乐,但其父早亡,后陷人孤贫。成年后屡试不第,终生未仕,漂泊于江湖之间,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姜夔的词作今存80多首,多为记游手、咏物、抒写个人身世或表现离别相思之作,也有少量感慨时事之作。
他的词感情饱满,语言工妙, 格律严密,风格清幽冷隽,用瘦硬清刚的笔调一改婉约词的柔媚无力,代表作有《扬州慢》、《疏影》等。
姜夔的词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音乐性,这一点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写有《永遇乐》、《汉宫春》等豪放风格的词作。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篇文章介绍了宋朝的13位杰出诗词名家,虽没有汇总完整宋朝词人,但这13位是我们提到宋朝的诗词,不可不知的历史人物。
如果给他们排名,我给出的前十排行榜是这样:
1.苏轼、2.陆游、3、辛弃疾、4.王安石、5.周邦彦、6.李清照、7.柳永、8.欧阳修、9.杨万里、10.秦观
当然还要说,排名仅仅是我们记忆这些诗词大家的一种方式,上述排名只是一家之言,可能有失偏颇,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分享你的见解。
推荐阅读:
一文读懂中国古代22个文学流派,巧记诗词名家,值得收藏(上篇)
中国古代22个文学流派详细总结,按朝代排序,建议收藏(下篇)
盘点 ▏战国至东晋时期9大杰出文学家,涨知识干货,建议收藏备用
唐朝诗人的天花板是谁?盘点20位著名诗人后,我认为杜甫堪称第一